训练4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3·南通高三段测)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A.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2.(2023·镇江中学考前模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以此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动乱,结果导致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军费恶性膨胀。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 )
A.实行按军功授爵制
B.推行“兵农合一”征兵制
C.定期更换禁军驻地
D.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3.(2023·南通调研)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第二年,宋真宗大幅增加了北方科举的解额,更多举人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庆历元年,陕西边界受到西夏的攻击,宋仁宗特令陕西路诸州“解额不及十人者增五人,十人以上增三人”。由此可知,宋代( )
A.选官制度强调公平竞争
B.科举人才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
C.科举解额用于政治治理
D.边疆战事加剧官僚队伍的膨胀
4.(2023·徐州考前模拟)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春小麦),极目不减淮北。”这说明,江南地区( )
A.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B.农业种植结构因移民而改变
C.农业经济已经完全超越北方
D.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改变
5.(2023·盐城高三二模)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反映出宋代时期( )
A.边防压力逐渐增大 B.学术氛围不断宽松
C.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D.科举选拔功能转变
6.(2023·南京金陵中学考前模拟)下表为宋代江南若干市镇商税的增长状况(单位: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镇名 北宋熙宁商税额 南宋商税 增长指数
常州湖镇 2 814 10 800 284
青城 197 4 759 2 316
湖州乌墩镇 2 104 20 484 873
新市镇 1 771 6 470 265
A.江南市镇数量增加
B.城市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折射出人口版图变化的影响
7.(2023·连云港高三二模)下表为晋、宋时期颁布的相关诏令。
时间 内容
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 “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种。”
宋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 “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西属郡,自今悉督种麦。”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公元463年) “今二麦未晚,甘泽频降,可下东境郡,勤课垦殖。”
这些诏令反映了( )
A.小麦是当地主要农作物
B.政府有意推动南方开发
C.农业耕作方式依然落后
D.气候条件适合农业发展
8.(2023·盐城高三三模)宋朝虽积极采取招保船、鼓励贸易政策,但仍设置诸般禁防,“自来有市船处,不许私发番船”。凡船出海贸易,皆须申请公凭,经市舶司检验,对于出港不经检验而无公凭者,“许诸色人告捉,船物没官”。此举意在( )
A.拓展商品海外市场 B.防止政府税收流失
C.加强东南沿海防务 D.改善边疆民族关系
9.(2023·扬州高三调研)据《都城纪胜》记载,临安的茶馆三教九流汇聚,不仅张挂名人书画,插四时花,还有弦歌和说书。对茶馆主来说,茶水费的收入有限,故他们往往兼营其他生意,如兼卖酒、汤、果汁等饮食。这反映了宋代茶馆( )
A.集中分布南方 B.凸显理学观念
C.运营手段灵活 D.经营收入微薄
10.(2023·常州教育学会高三监测)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已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
C.生成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
D.植根于“格物致知”的精神
11.(2023·苏锡常镇高三一模)《清明上河图》中有个有趣的现象,画上似乎只有一个正在运输货物的胡人,除此之外,再难找到胡人的身影,可谓“千汉一胡”。这与唐代胡人满京城,贩卖各种物品的情况完全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政局状况 B.民间习俗
C.思想观念 D.经济水平
12.(2023·泰州调研)据史书记载,北宋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当时刻本书籍的价格只是抄本书籍的十分之一,“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上述现象可以表明当时( )
A.国子监书籍畅销于书市
B.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
C.政府大力推广活字印刷技术
D.理学借助官方渠道扩大影响
13.(2023·连云港考前调研)下表为金朝的三次政治制度改革。
改革 统治者 部分内容
第一次 金太祖和金太宗 将部落联盟机关改造为勃极烈制度,国家重大事情都要召开勃极烈会议来解决
第二次 金熙宗 废除了勃极烈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三省要职多由宗亲担任
第三次 海陵王 废除中书、门下省,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
上述改革( )
A.满足了大一统政权的需要
B.促使金朝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C.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说明三省制具有很强适应性
14.(2023·无锡高三调研)元朝中央采取一省制,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这说明元朝一省制( )
A.使皇帝成功将大权收回
B.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
C.利于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D.造成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15.(2023·如皋高三调研)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元朝大力开通这些交通线路主要是因为( )
A.大都是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D.不同民族交往交流得到加强
三、非选择题(共32分)
16.(2023·汕头二模)(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
材料三 从整体上看,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
——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的特点,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6分)
(2)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简要评析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6分)
17.(14分)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时间 科举出身人数 占全国当年总人口比例
公元1100年 35 600人 0.036%
公元1200年 64 500人 0.101%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9分)
(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3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训练4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时期
1.B [材料中的“两湖”“后蜀”“南汉”“南唐”“福建”都位于黄河以南地区,而“北汉”大约是今天的山西地区,与辽接壤,由此可以得出宋太祖统一政策是先南后北,如果先攻灭北汉,可能引起辽的警惕和干预,B项正确;党项威胁北部边防发生于宋朝统一以后,排除A项;辽没有与宋争夺南方富庶之地,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削平诸政权”是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其目的不仅仅是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排除D项。]
2.B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推行“兵农合一”的保甲法,把农民变为保甲,平时维护治安,战时参加作战,既防止农民的反抗,又节省了军费,B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按军功授爵,排除A项;定期更换禁军驻地、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都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不能改变这一局面,排除C、D项。]
3.C [材料强调“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增加了北方科举的解额,这有利于加强北方士子对朝廷的认可,增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由此可见,科举解额服务于政治治理,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选官制度公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解额增加,B项和材料无关,排除;北方解额增加不代表官僚队伍膨胀,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西北人口大量迁入江南地区,推动了麦类作物的大量种植,说明农业种植结构因移民而改变,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南方与北方的比较,不能得知南方农业经济已经完全超越北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的稻麦种植情况,不能得出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改变,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边防压力增加,因此兵书从禁书成为军事学校和武举的基本教材,故选A项;北宋中期由于统治危机的出现,逐渐重视军事,与学术氛围无关,排除B项;官僚队伍日益膨胀带来的后果是北宋中期出现积贫局面,与材料中重视军事无关,排除C项;科举的功能依然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江南市镇的商税,从北宋到南宋,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速度较快,是由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人口逐渐向南方流动,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四镇商税的增长,无法得出市镇数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其他税种征收状况,无法得出城市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的结论,排除B项;仅从江南四个市镇的商业税收不能判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
7.B [据材料可知,宋代积极倡导南方一些地区种植小麦,反映出政府有意推动南方开发,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小麦是当地主要作物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农业耕作方式,排除C项;材料与气候无关,排除D项。]
8.B [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但同时也加强了管理,这有利于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旨在防止税收流失,提高财政收入,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拓展商品海外市场,排除A项;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与沿海防务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
9.C [据材料可知,宋代茶馆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商业利润,反映了灵活的运营手段,故选C项;材料仅列举了临安的茶馆经营情况,并没有提及全国茶馆的布局,排除A项;理学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而茶馆“三教九流汇聚”,明显与理学理念冲突,排除B项;茶馆通过“兼营其他生意”来获得更多额外收益,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可知,朱熹研究自然科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故选D项;朱熹研究的内容是其“格物致知”求理的方法,而非理学的内容,因此并未体现其唯心主义的倾向,排除A项;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排除B项;“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是张载提出来的,排除C项。]
11.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代由于政治稳定,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社会风气包容,京城的胡人较多;而宋代由于西边受到西夏、吐蕃的阻隔,来自中亚的胡人要比唐朝时期少得多,从海路来的高丽、东南亚、印度、大食(阿拉伯)的外国人主要是使者,不能在市场上自由地买卖,故选A项;民间习俗并不能左右胡人的数量,排除B项;思想观念并非主要因素,排除C项;宋代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材料中的现象与经济水平无关,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书籍印刷费用成本低于手抄价格,印刷书较多,表明当时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不符,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书籍印刷费用成本低于手抄价格,没有涉及政府大力推广活字印刷术和理学的传播,排除C、D项。]
13.C [结合表格可知,在金朝初期的金太祖和金太宗时期,通过勃极烈会议来解决国家重大事项,中央集权尚不明显;到了金熙宗时期,废除勃极烈制度,设立三省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到海陵王时期,废除中书、门下省,只保留皇帝控制下的尚书一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可见金朝历次改革都在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选C项;金朝只统一了中国北方和黄河流域,并不是大一统政权,排除A项;通过材料并不能判断金朝的封建化进程是否“完成了”,排除B项;三省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无从体现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排除D项。]
14.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一省制旨在加强君主专制,但自始至终都没能成功将大权收归皇帝或中书省的手中,这说明元朝一省制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说明元朝一省制的设立不利于中央机构的完善,C项错误;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使得地方割据难以形成,且材料涉及的是元朝的中央官制一省制,D项错误。]
15.C [据所学可知,元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但从宋朝后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形成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故选C项;材料说明元朝开通这些交通线路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已在南方,北方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与大都的繁华无关,排除A项;元朝修南北交通线的目的是用南方的产出来保障北方的供给,与地方行政管理形式的改变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元朝发展交通线的原因,而民族交往的加强是南北交通发展的一个客观影响,排除D项。]
16.(1)特点:渠道多样;有专门信息传递系统,快捷高效;根据事务轻重缓急有不同渠道;君主有专属的信息渠道;能获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官民的信息;多种信息渠道能相互质证;制度设计上言论畅通等。
作用:多方面收集信息加强了皇权,维护了统治;维护了边疆安全;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事指挥效率等。
(2)原因:社会信息增量急剧扩大,对信息传递的需求增长;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京城为中心的交通网;边疆不稳定对长途信息传递需求增加;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兴盛,提高了信息传递需求;统治者为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建立较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君主为加强皇权,建立多样化信息渠道等。
(3)评析:该学者运用全球史(或整体史)研究方法,关注世界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将宋代交通与信息发展置于欧亚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和解释;注重将国际与国内复杂的形势综合研究;注重从空间关系观察和理解历史;从信息增量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宋代交通发展,具有创新性等。
17.(1)价值: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
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影响,但文人创作带有一定主观性,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
(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3)类型:考古资料、宋代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绘画资料、民间传说、宋代不同时期科举人士的文集、礼部组织科举的档案记录、地方和中央的科举考场及阅卷遗址及遗存等。(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