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高效整合学生用书(5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知识“路线图”
古代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与转型产生重大的影响。
近代欧洲人的移民扩张改变了美洲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移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规模日渐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线索“互联网”
整合一 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气候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影响一个地区的降水、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生活等。
(2)地形:不同的地形单元直接影响人类居住的舒适性。
(3)淡水:淡水分布的变化,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空间格局,进而决定着人类迁徙的方向和规模。
(4)土壤:土壤的土质、肥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5)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布局,影响生产制造工业的布局,进而成为影响人口迁徙的重要因素。
(6)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因素,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一个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会迫使人类进行迁徙。
2.社会经济因素
(1)城市规模及发展:城市的规模越大,可容纳人口越多;城市越发达,吸引人口数量就越多。
(2)交通:交通的发展,相对减少了地区之间往来的时间,减少了人口迁徙的困难,促进人口迁徙。
(3)教育:文化教育是人类向更好生活追求以及向更高经济发展追求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人口迁徙。
(4)婚姻和家庭:婚姻主要影响青年人口的迁徙,而家庭因素多影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迁徙。
(5)国际移民: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因素促使国际移民的发生。
3.政治因素
(1)政策:国家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出台有关人口迁徙的政策。
(2)战争:战争会使人类改变居住地,同时产生大量国际难民。
(3)政治变革: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
整合二 人口迁徙的阶段特征及成因
阶段 主要史实 特征 原因
古代 社会 印欧人早期迁徙; 大月氏人西迁; 中国匈奴内迁; 日耳曼民族迁移; 阿拉伯人扩张 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冲击;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区域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迁徙中谋生存,求发展
近代 社会 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 大量欧洲人移民到美洲; 英国等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大量华工到美洲; 大量华工对大洋洲的开发 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地区移民,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主要是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地理大发现;欧洲殖民扩张;贩卖黑奴;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现代 社会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难民是现代社会中独特的移民群体 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的外籍工人越来越多;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频爆发而不断产生国际难民 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等因素也造成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
整合三 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与认识
1.影响
(1)印欧人的迁徙对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域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使各个区域的文化发生了变化,中国和印度部分吸收游牧民族因素,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形成以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欧洲新文化;拜占庭帝国保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部分遗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特色,融合了希腊罗马、西亚和古代埃及等地的文化,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近代殖民扩张使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发生变化,促使大洋洲人口结构发生替代性变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的美国文化;大量华工到达美洲和大洋洲,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4)二战后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加强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交融,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认识
(1)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2)在移民融入移入地区或国家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也经历了在迁徙中相互渗透,在调试中彼此交融的过程。
(3)文化的本质和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历史也一再证明,只有充分理解和融入移入区域和民族的文化,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在交融中认同,在沟通中理解。宽容是文化发展的缘由,也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和文化内在的演变逻辑。
整合四 区域文化的产生原因和价值
1.产生原因
(1)区域文化的产生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一种地理文化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否则难以长期生存,或者不得不做相应的改变。
(2)区域文化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移民。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有些文化可以用书、图画传播,有些文化如方言就必须靠人来传播,所以移民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移民的来源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形态,或者极大地改变着土著文化。
(3)区域文化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响。由政权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政治权力而加强。
(4)区域文化产生的第四个原因是受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区域文化的价值
区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不同地域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同时区域文化也更加适合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以及改善生活,它包含了先民的智慧。
解题“金钥匙”
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材料解答型]
[解题技法]——读材料、审设问、条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
一、读材料
(1)粗读:了解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材料出处、明确材料所反映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
(2)细读:仔细阅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二、审设问
(1)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
(2)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
(3)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
三、条理答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2)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表述时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3)语言要简洁,答中要点;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经典示例]——技法支招,有章可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8分), 
读材料 读材料一的表格时既要横着看、又要竖着看。找规律找变化,读材料二时要根据时间顺序概括不同时期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审设问 第(1)问,通过对比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顺序。 第(2)问,比较材料一、二概括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和贡献。
条理答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时期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模拟演练]——创新应用,立竿见影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1分)
材料 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
——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
(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概述其原因。(6分)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5分)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解题“金钥匙”
?模拟演练?——创新应用,立竿见影
解析:第(1)问变化,据材料中“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归纳即可。原因应从材料所涉及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香港三者进行思考。第(2)问区别,从“契约”的含义和材料中“赊欠船票制”和“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等关键信息上归纳思考。原因主要是因为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
答案:(1)变化:由契约华工制到“赊单工”。(3分)
原因: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加利福尼亚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的通过;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3分)
(2)区别:“赊单工”与“契约华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将“劳务”契约改为“债务”契约。(3分)
原因: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2分)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人类几次大迁徙的过程,认识人口迁徙对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
1.结合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印欧人早期迁徙的过程,认识其对早期区域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
2.理解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认识不同民族在冲突和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的起源与生活方式
(1)起源:可能起源于________平原。
(2)生活方式: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________。
2.印欧人的迁徙
(1)时间:公元前2千纪初起,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方向: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________的广大地区。
(3)优势: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
(4)影响: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________,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________,多次入侵两河流域,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________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________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④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________,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点二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亚洲:大月氏人西迁
(1)原因: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2)影响:建立________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2.欧洲:日耳曼人在与________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3.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
(1)中国
①少数民族内迁: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________、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②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________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________。
(3)阿拉伯: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______三洲的帝国。
4.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________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启思助学
1.【图解历史】 印欧人的迁徙
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亚欧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2.【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
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试答:                                    
                                    
                                    
                                    
3.【生活情境】 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
思考:贵霜帝国钱币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试答:                                    
                                    
                                    
                                    
4.【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
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试答: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学科素养大提升
共研主题 迁徙交融——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时空观念]——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主要流向
[关键信息] 
特点: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徙;北方人民南迁;内地人口向边疆迁徙;华人外流;外族内流;等等。
[史料实证]——东汉光武帝的民族政策与古印欧人的迁徙
史料一 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派苏竟为代郡太守抗击匈奴。建武七年,令杜茂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十三年,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十六年,卢芳降汉后,匈奴入寇更深。至二十年、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光武帝遂又大力加强防御。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后,物资短缺,然东汉政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予以种子、农具以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这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东汉社会的发展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摘编自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
史料一前半部分介绍了东汉建国以来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其特点是以防御和亲为主,尽量避免与其发生大规模冲突。后部分介绍了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带来的社会效果。
史料二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食物来源特别不稳定,“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久居,游牧和迁徙成了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此外,由于马的饲养成功,也加快了印欧人的迁徙速度和节奏。
史料二介绍了古印欧人迁徙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2)根据史料一,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史料二,分析古印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有利条件?
[历史解释]——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地而起,如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国和印度基本保持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因素,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3)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诞生的西欧封建社会,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相互结合,形成以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欧洲新文化。
(4)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
(5)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日渐繁荣。
[家国情怀] 对古代人类迁徙的认识
(1)迁徙的原因: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迁徙中谋生存、求发展。
(2)对文化的影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3)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网络构建
[必备术语]
1.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亚欧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2.民族大迁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存在鲜明差异,这种差异在强大历史动力的作用下,必然寻求两者的统一和平衡,造成先进与落后的交流和渗透,然后形成一种新的历史平衡。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基础素能练到位
1.[2022·辽宁大连期末]约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  )
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
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
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2.[2022·天津高二检测]语言是历史的宝库。印欧人所属的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雪”“冬天”“熊”“羊”等意义的词,而“稻米”“狮子”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词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南亚大陆是印欧人的最初游牧地
B.印欧人大多迁徙到热带地区
C.印欧人可能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
D.印欧人迁徙时间相当短暂
3.[2022·莱州高二检测]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4.十六国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D.给汉地带来了安宁的生活
5.图1、图2分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幅图中有关人口迁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深化认知全通关
视野一 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史学新论] 有学者指出:“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日耳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
激活思维
由罗马人“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使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人已经无法认知。
[思辨训练1] “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工商业衰败,有的已成废墟,它们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区别。”这时期造成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庄园经济的推行
C.基督教会的控制
D.日耳曼人的破坏
[思辨训练2]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驻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视野二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移民实施的政策和态度
[史学新论] 今天中文的“移民”一词,原意是“(通过国家下令)迁移人口”,从派兵驻守遥远的边疆,移民屯垦人烟稀少之地,再把那些惹是生非之人放逐到边陲,中国历代官僚机构曾经将数百万人移民他乡。……这令雍正皇帝惴惴不安,因此要求移民必须申领通行证,逐一登记注册。尽管国内自发无序迁移引发安全方面的担忧,朝廷对于朝向国外的迁移更感恐惧,对那些在海外滞留两年以上者严加惩处,跨国流动被贴上不忠不孝的政治标签。——摘编自[美]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
激活思维
中国古代统治者把移民作为惩罚犯人的手段,通过移民补充居民稀少地区的人口。对移民实行严格的控制,对自发的移民感到恐惧和不安,严格禁止向国外移民。
[思辨训练3] 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西汉 247.1 19.8 998.6 80.2
唐朝 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
[思辨训练4] 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
A.恢复宗法制度
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C.弘扬中原文化
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启思助学
2.提示:(1)使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冲击,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
(2)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3)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4)雅利安人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3.提示:贵霜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4.提示:(1)态度:最初阿图尔夫强烈要求消灭罗马,毁灭罗马文化,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后来他的态度发生转变,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恢复罗马之荣光,复兴罗马文化并传诸后世。
(2)原因:主要原因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必将导致国不成国,而罗马法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1.(1)东欧 (2)马拉战车
2.(2)印度 (4)雅利安人 赫梯帝国 伊朗 希腊文明 恒河流域
知识点二
1.(2)贵霜
2.罗马帝国
3.(1)鲜卑人 生产工具 (2)西罗马帝国 (3)亚、非、欧
4.(3)其他民族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共研主题
提示:(1)变化:东汉建国之初实施防御战略,后转为消极退让,再改为加强防御,最后与匈奴和亲。
特点:以“柔”为主,尽量避免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2)影响: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势力;另一方面以经济手段与匈奴交往,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减少了对外战争,为东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原因:对食物的追求。有利条件:马的饲养成功。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1.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古代印欧人大迁徙的重要特征:带着家眷、习俗和武器,并征服一个个陌生的地方成为当地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打猎为生的生活特征,故A项正确;原始群居生活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之前的生活状态,题干中明确提到古代印欧人已发展到部落生活阶段,故B项错误;在印欧人向外扩张时,当时世界上还有农耕文明,不能说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故C项错误;如果印欧人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就会过上定居生活,不会四处迁徙,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雪”“冬天”“熊”“羊”都是气候较冷地区存在的物种或现象,而体现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征的词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这说明印欧人可能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故选C;印欧人最初的游牧地是东欧平原,故排除A;印欧人也有很多迁徙到温带地区的,故排除B;由材料看不出印欧人迁徙的时间,故排除D。
答案:C
3.解析: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公元前2世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D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答案:B
4.解析:前赵统治者刘渊、后赵创立者石勒都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们爱好汉文化,说明民族迁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故选A;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故排除B;材料看不出对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故排除C;十六国时期战乱频繁,故排除D。
答案:A
5.解析:据图1“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可知,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总体由北向南(总结二者共性);结合时代背景,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入手,原因上: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进,北方各族纷纷内迁;而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从北方、南方两个角度入手)。
影响上:结合所学可知,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也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据图2“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可知,向边远地区四散迁移;东南向内地、台湾迁移;华北向西北、东北迁移(注意箭头方向,回答要全面准确);规模大、范围广(总结)。结合时代背景,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入手,原因上: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南方和中原地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统治者政策调整(摊丁入亩和闭关锁国政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这些推动了人口迁移。
影响上:结合所学可从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了文明交流等角度入手。最后,总结概况,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我国移民呈现出了从民族纷争、生存型移民(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到开发型移民(清朝前期移民)的不同阶段特征,深刻改变了我国人口布局,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
信息 说明
图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1分),中原汉族迁往江南(1分),总体由北向南。 图2:向边远地区四散迁移;东南向内地、台湾迁移;华北向西北、东北迁移(任答1点得1分)规模大、范围广(任答1点得1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进,北方各族纷纷内迁。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这一时期的迁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也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写才能得4分) 清朝前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南方和中原地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统治者政策调整(摊丁入亩和闭关锁国政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这些推动了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的迁移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了文明交流。(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写才能得4分)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我国移民呈现出了从民族纷争、生存型移民到开发型移民的不同阶段特征,深刻改变了我国人口布局,推动社会发展。(1分)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
[思辨训练1]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是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冲突中,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故D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内部纷争,不是城市没落的直接原因,A项错误;B、C两项不是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排除。
答案:D
[思辨训练2] 解析:根据材料“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得出,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日耳曼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罗马文明的特征,故C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项。
答案:C
[思辨训练3] 解析: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及其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故选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唐宋时期北方人口只是相对于西汉时期是减少的,但是南方人口是持续增加的,排除B项;王朝更替不是引起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
答案:D
[思辨训练4]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匈奴族刘渊利用曾有的匈汉和亲关系,建国称汉,将自己作为刘汉的正统继承者,目的是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刘渊的目的是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巩固政权统治,并非恢复宗法制度,A项错误;弘扬中原文化不是刘渊此做法的根本目的,C项错误;刘渊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的目的是争取汉族的支持,巩固统治,与其他政权的交往无关,D项错误。
答案:B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引起的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认识人口迁徙过程中的文化重构及文化认同。
学法指导
1.通过史料了解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认识人口跨地域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2.了解人口跨地域转移在当地社会中产生的文化认同,认识华工对美洲及大洋洲开发作出的贡献。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1)哥伦布到达________后,欧洲国家进行疯狂殖民扩张和掠夺。
(2)欧洲殖民者屠杀、奴役________。
(3)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4)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
①原因:为了弥补________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②影响: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________提供了劳动力。
(5)大量欧洲人移民到美洲,使美洲________数量大大增加。
2.对美洲的影响
(1)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________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________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1)美国、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________生活。
(2)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3)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只有在________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知识点二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________和新西兰等地。
(2)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________。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3)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________,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对大洋洲的影响
(1)原住民大量________,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2)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知识点三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与美洲的开发
(1)大量华工到美洲的原因
①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________出国。
③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2)影响:在美国,华工成为________场所的主要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2.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________。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3.影响
(1)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________。
(2)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________经济、文化的发展。
启思助学
1.【概念辨析】 族群
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民族学中的族群划分方式多样,可以按人种划分,也可以按居住地划分,还有按宗教信仰划分的。
2.【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
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试答:                                    
                                    
                                    
                                    
                                    
3.【社会情境】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澳大利亚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总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
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                                    
                                    
4.【图说历史】 正在修筑铁路的华工
华工泛指于晚清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由于这些出国的劳工都会签约,称为契约华工。
5.【学习情境】 圣诞岛位于澳大利亚西北,今天,它已经成为澳大利亚乃至全球的一块独特领地。目前岛上1600人中,华人占70%。但圣诞岛100多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近代华工的一部血泪史。
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学科素养大提升
共研主题 族群文化——近代的人口迁移与区域文化
[时空观念]——19世纪以前的世界人口迁移
[关键信息] 
(1)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如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人口。
(2)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如欧洲国家向拉丁美洲各国移居人口。
(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即亚非欧三洲人口向北美、拉美、大洋洲迁移。
[史料实证]——近代的人口迁移
史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后来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轫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志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导致了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整理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史料一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近代移民情况,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移居美洲南非,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移居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介绍了近代移民对美洲、北亚、南非及整个世界的影响。
史料二 1870年,美国有63000名华侨,90%集中在西岸。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绝大部分是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安德鲁·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作为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据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等整理
史料二从不同角度介绍了19世纪后半期华人移民美国的特点以及对美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历史解释]——近代欧洲移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们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交通工具的革新,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影响: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移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便利了欧洲的掠夺,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丰富了美洲文化。
[家国情怀] 华侨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1)华侨一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带入欧美及东南亚诸国;另一方面华侨也将所在国的先进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带回中国,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起到传播者,甚至领导者的作用。
(2)华侨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播近代先进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网络构建
[必备术语]
1.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在美国历史上发挥了复杂的作用。保留地制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美国西部的开发起过推动作用;作为种族压迫的工具,它给印第安人造成了灵与肉两方面的巨大不幸。
2.参与掠夺、瓜分大洋洲的列强之多冠于各洲,殖民统治时间也很长,因此,大洋洲的种族繁多,民族成分复杂。
3.黑奴贸易的废除以及国外劳动力的缺乏,使得贩卖华工成为弥补国外劳动力缺乏的重要途径。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晚清华工大量出国。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基础素能练到位
1.[2022·四川成都月考]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2.19世纪初,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大多出自前英国罪犯之手,其中有个设计师曾犯伪造罪,但由于他的贡献,其头像还印在澳大利亚5元钞票的票面上。这说明(  )
A.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
B.贩卖黑奴是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
C.殖民扩张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动荡
D.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得益于工业革命
3.[2022·河北唐山期末]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事年表,是学者根据某一主题,把特定时期的较大事件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
全球人口与经济趋势
约1500年    欧洲人口达8000万 18世纪欧美城市化增长 大多数工业集中在南亚和东亚 约1750~1800年印度工业开始衰落 1750~1850年中国人口翻番 美洲人口增长6倍 1784~1814年英国从中国进口3亿磅茶叶 18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失去其对造船业的控制权 1794年孔多塞《人类精神的进步》出版 1796年爱德华·詹纳研制出改进了的天花疫苗 1798年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出版 约1800年欧洲人口达1.8亿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所得大事年表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500~1850年全球人口与经济趋势的认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深化认知全通关
视野一 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的迁移
[史学新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除一部分人涌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结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
激活思维
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流动数量大增,流动的范围扩大,迁入地主要集中在美洲和大洋洲。大量人口迁移导致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数量减少,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大洋洲人口出现替代性变化。
[思辨训练1]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美洲原住民纷纷逃离海外
D.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越来越广
[思辨训练2] 对表中反映的160年间美国人口构成变化趋势的阐述,较为准确的是(  )
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单位:万人)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印第安人逐年增加
B.黑种人占据了人口的大部分
C.白种人压迫着其他人种
D.外来人口逐渐成为绝大多数
视野二 华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史学新论] 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
激活思维澳洲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促进了中西文化融合。
[思辨训练3] 晚清时期南洋(东南亚)华人社区“善于在前台采用当地的穿戴、食品、语言、礼仪规范甚至建筑风格,同时在幕后保留华人本身的社会组织形式、食品、祖宗祭祀及语言”。据此可知,当时(  )
A.南洋文化统一在中华文化旗帜下
B.中华文化明显优于南洋的土生文化
C.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南洋优秀文化
D.文化认同成为维系华人社区的纽带
[思辨训练4] 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434 25063
据此推知(  )
A.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启思助学
2.提示:(1)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后大肆屠杀印第安人,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
(2)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白人占据了美国人口的大多数,其吸收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拉美成为世界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人群相互杂居的地区,广大移民把自身文化带到拉美,这些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经过长期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拉美文化。
3.提示: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5.提示:近代清政府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1.(1)美洲 (2)印第安人 (4)劳动力 矿山 (5)白人
2.(1)混血 (2)欧洲文化
3.(1)保留地 (3)秘鲁
知识点二
1.(1)澳大利亚 (2)牧场 (3)屠杀
2.(1)减少
知识点三
1.(1)黑奴贸易 华工 (2)繁重劳动
2.金矿
3.(1)唐人街 (2)大洋洲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共研主题
提示:(1)特点: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影响: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2)特点: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认识:受工业化潮流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人口迁徙(殖民活动)促进了疾病传播,导致美洲、大洋洲大量原住民丧生,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创建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漫长历程,不是迅速创建起来的,B项错误;美洲和大洋洲人口锐减,世界人口分布并非因此趋于平衡,C项错误;美洲、大洋洲人口锐减,促进了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材料表明英国罪犯为澳大利亚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上述英国罪犯都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故选A;材料不涉及贩卖黑奴,故排除B;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英国罪犯的贡献,故排除C;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与殖民扩张有关,而非工业革命,故排除D。
答案:A
3.解析:表格显示19世纪和17、18世纪相比,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明显增多,体现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其产品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无关,也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B、C两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结合1500~185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全球人口与经济趋势的关系,可以分析工业革命、城市化的进程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中国康乾盛世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也可以分析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三角贸易对人口的影响。还可以分析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人口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我赞同这一认识。经济进步会促进人口的增长。英国18世纪发生了工业革命,城市化兴起,生产力大大提高,人口迅速增加;中国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稳定,农耕经济发展,高产作物引进,人口也迅速增加。经济进步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示例二:我认为此认识需要修改,大事年表需要补充“16~19世纪,非洲丧失大量人口”。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西方殖民者将大量非洲黑人掳掠到美洲为奴,使非洲在16~19世纪期间,丧失了大量人口。这直接造成了非洲经济的落后;同时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美洲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16~19世纪非洲人口的大量丧失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示例三:我赞同这一认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生。孔多塞《人类精神的进步》一书,关注到了人的“理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詹纳改进天花疫苗,提高了人类生存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口素质的提升创造了物质条件。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
[思辨训练1] 解析:A、C两项都是1500~1800年间美洲人口发生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的主要原因是欧洲长期征服美洲的结果,故B项正确;D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
答案:B
[思辨训练2] 解析:从表格数据看出,1700~1860年土著人口下降,白种人口、黑种人口大幅增加,外来人口逐渐成为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美国土著人口是印第安人,从表格数据看出1700~1860年土著人口下降,A项错误;从表格数据看出,白种人口占据了人口的大部分,排除B项;表格数据反映的是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不能得出白种人压迫着其他人种,排除C项。
答案:D
[思辨训练3] 解析:南洋华人社区在幕后保留华人本身的社会组织形式、食品、祖宗祭祀及语言,这是华人社区的标志,故说明当地的华人社区是对中华文化存在认同感的,外在是南洋化的,内在是中华化的,故可知文化认同成为华人社区维持的纽带,故选D项。
答案:D
[思辨训练4] 解析:大量华工输入美国,促进美国的开发,故选C项;题干中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劳工数量并不能反映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输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未反映出是否能解决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排除B项;《南京条约》中的通商口岸不包括香港,排除D项。
答案:C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及影响,认识人口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学法指导
1.通过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了解现代社会人口的全球流动,认识当今移民社会面临的文化认同问题,认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认识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理解难民问题产生的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1)原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促使________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________________后。
(3)表现
①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________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________。
③经济高速发展的________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④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________、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1)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________,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________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②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这在________中表现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产生的原因:因________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产生的主要地区:二战前主要是欧洲;二战后主要是________、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3.难民的地位: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________,处境十分艰难。
4.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
(1)1950年,联合国成立“____________”,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________。
(3)1966年,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________。
(4)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移民社会
(1)移民社会的居民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组成。
(2)特质:多元文化并存、________。
(3)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________的移民文化。
2.美国的移民文化
(1)形成: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________。
(2)显著特征:民族和文化的________。
(3)问题: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________问题。
3.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1)形成原因:19世纪以来,________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2)人口构成: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________,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3)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①马来语、________、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________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启思助学
1.【概念辨析】 知识精英
是指社会上,知识丰富、见识广泛、见解深刻的人。他们不但具有学富五车的知识,还应该具有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正面的引导社会向前发展。
2.【学习情境】 据统计,2000年全球移民的数量约为1.75亿,到2005年,国际移民的数量约为1.91亿。2020年最新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移民的数量已达2.72亿。
思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答:                                    
                                    
                                    
                                    
3.【图说历史】 遇难的难民儿童
信息解读,这是2015年一名儿童惨死在土耳其海滩上的照片。这是一名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因为国内的战乱,且向加拿大申请难民签证被拒绝,迫不得已之下和家人搭上了难民船前往欧洲避难。但由于他所乘坐的难民船因严重超载而倾覆,不幸遇难。这一幕刺痛了全世界公众的心,唤醒了世界对难民危机的关注,短短几日,联合国难民署等各大机构收到大批捐款,德国、奥地利等难民的“归属地”也开放边界,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4.【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
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试答:                                    
                                    
5.【图解历史】 经济全球化与移民文化的关系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学科素养大提升
共研主题 多元交融——现代社会的移民
[史料实证]——世界难民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史料一 几十年来巴基斯坦社会时局动荡不稳,大量难民流离失所,避难逃到沙特、伊朗、约旦等周边国家,难以回到自身原本的家园,造成国际难民问题突出。索马里内战在1990年爆发,班图族人民属于少数族裔,因此,在内战中饱受屠杀与苦难,大量难民逃往外地,比如,邻国埃塞俄比亚,这些人民也成为国际难民。
——黄格《国际难民问题成因及应对方法研究》
史料一从社会时局及民族冲突这两个社会层面的因素探讨了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史料二 2015年9月2日,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在偷渡途中溺死,遗体俯卧在土耳其伯顿海滩上的照片顷刻间传遍世界,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反应和同情。一时间,“救救难民”成了席卷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正确”。然而仅仅10多天后,这种“一边倒”的“政治正确”却出现了迅速而微妙的变化:许多不久前才表示对难民“有条件接纳、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接纳”的欧洲国家,如今正迫不及待“关门大吉”。
——《欧洲难民问题的来龙去脉》
史料二反映了难民问题的解决及艰巨性。
(1)根据史料一,概括国际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对待难民问题,史料二中前后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难民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历史解释]——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使任何国家不得不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
(2)一方面外来文化冲击了本国的固有文化,加速了本国固有文化的改造和衰亡。另一方面,加速了本土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促进了本土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的发展。
(3)全球化下的异域文化影响,并非文化的同化,而是本土文化在与异域文化空间互动上的多元化发展;外来文化因本地固有文化的“过滤”作用,日益本土化。
[唯物史观] 二战后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
(1)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②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
③经济因素: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差异,主要是工资、就业机会多少、福利水平高低的差异。
④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推动: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动。
⑤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对跨国劳动力的巨大需求,移民劳动力可以缓解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问题。
(2)流动的特点: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流动为主,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个人福利。
(3)影响
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不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
②国际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全球劳动市场逐步形成,促进世界文化的交融,多样性的文化给世界带来了创新和活力。
网络构建
自我梳理:
                                    
                                    
                                    
[必备术语]
1.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全球的整体联系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全球人口迁移。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2.区域文化包容性强、整合认同较好的地区创新活力强、经济发展较快,反之则会带来矛盾和冲突。
3.难民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战争、种族迫害、部族矛盾、国家领土变动、政治避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一个不能或不愿回原籍国的群体,具有群体性、无助性、流动性、自发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基础素能练到位
1.[2022·青岛高二检测]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最重要的影响是增强了它的灵活性,引起了人口迁移和劳动力迁移的增长。由此推知(  )
A.经济全球化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唯一诱因
B.劳动力迁移是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之一
C.在真正全球化之前没有出现人口的迁移
D.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决于劳动力是否流动
2.某电影讲述了二战前夕,一群难民为了逃生,竟然搞来火车,扮成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而这列假装开往集中营的火车的目的地是以色列。影片上映7年后,导演在影片续集里接着讲这群移民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他们生活得并不如意。一个本来信仰基督教的孩子,为了生存却不承认自己的真正身世。“这群移民”是(  )
A.法兰西人B.犹太人
C.日耳曼人D.斯拉夫人
3.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
4.在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其他的华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  )
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C.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D.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民主德国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联邦德国,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问题,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1946~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6分)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深化认知全通关
视野一 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史学新论]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摘编自薛水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激活思维
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中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并且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思辨训练1]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欧盟有510万人出生,520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5.08亿上升到5.1亿,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平衡
C.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思辨训练2] 据[美]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
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视野二 难民问题的影响
[史学新论] 这些欧洲难民远离难民接纳国主流文化,形成独立于接纳国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导致外国移民难以同化。这在宗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穆斯林难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德国,来自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难民,在进入德国以后,很快得到已经在德国长期居留的土耳其人所建立的移民网络的支持与帮助,而融入信奉穆斯林宗教文化的非主流文化的氛围之中。这无疑加剧了包括难民在内的土耳其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文化的难度。
——宋全成、赵雪飞的《论欧洲难民问题及其消极影响》
激活思维
欧洲难民自身文化远离接纳国的主流文化,难以形成文化认同。与接纳国存在文化冲突和挑战。
[思辨训练3] 随着近年来中东难民不断涌入欧洲,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长期反对此政策的奥地利外长库尔茨在2018年大选中获胜,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这表明(  )
A.欧盟发展遭遇挫折趋于解体
B.中东国家对欧盟影响力增强
C.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有冲突
D.经济全球化冲击欧洲一体化进程
[思辨训练4] 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移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85年猛增到1160万,到1993年已经有1890万。这说明(  )
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面临的难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
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启思助学
2.提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生产、资本、贸易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人口的全球流动。正是因为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移民数量才不断增加。
4.提示: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由欧洲移民居多发展到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在1901~1920年,美国的移民人口中绝大部分来自欧洲。1961~1970年,来自欧洲的移民数量大大减少,来自亚洲的移民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来自拉丁美洲的移民大大增多。1981~1990年,来自欧洲的移民继续减少,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持续上升。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1.(1)国际分工 (2)第二次世界大战 (3)拉丁美洲 中东产油国 日本 西欧
2.(1)产业升级 (2)公共服务业 跨国公司
知识点二
1.战争
2.中东
3.国民权利
4.(1)联合国难民署 (2)行动准则 (3)适用范围 (4)世界难民日
知识点三
1.(1)不同文化传统 (2)互相交融 (3)多元一体
2.(1)美国移民文化 (2)多样性 (3)文化认同
3.(1)苏伊士运河 (2)马来族 (3)华语 宗教信仰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共研主题
提示:(1)社会时局动荡;民族冲突与矛盾。
(2)变化:由最初的愿意接纳难民到后来关闭国境不愿提供援助。原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1.解析:由题干可知,经济全球化引起了人口和劳动力迁移,故B正确;A、C、D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答案:B
2.解析:据“二战前夕”“扮成车上的德军”“目的地是以色列”“本来信仰基督教”等信息可知,此处的移民指的是犹太人,B项正确。
答案:B
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美国移民人口的美国人比例逐渐增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C正确。
答案:C
4.解析:新加坡在教育上兼顾多种语言,同时又把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这既尊重了语言的多样性,又有利于交流的顺畅一致,题干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D正确;把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是因为英语在国际上运用广泛,而非推崇英国文化,A错误;兼顾各种语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B错误;C与材料相悖,排除。
答案:D
5.解析:第(1)问据材料从二战中德国的结果、对外殖民政策、德国分裂等角度分析原因;特点从安置区域、影响因素、其他国家的支持等角度归纳。第(2)问影响,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德国经济、国际形象、国家之间联系、西方阵营的冷战争夺等方面归纳。
答案:(1)成因: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对外实施殖民失败而人口大量回流;大批苏联占领区(民主德国)居民逃往美、英、法占领区(联邦德国)。特点: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积极接纳民主德国难民);得到美、加等国支持(向海外移民多)。
(2)影响:有利于尽快稳定战后联邦德国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加强联邦德国与美国等国的联系;使西方在冷战对峙中取得道德和心理上的优势;有利于对民主德国开展和平演变。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
[思辨训练1] 解析:由材料可知欧洲人口的增多是由于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而人口流动加速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给欧盟的影响,并未提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平衡,排除B项;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与移民人口大量增加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形成,排除D项。
答案:A
[思辨训练2] 解析:大批移民流入欧洲带去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故D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移民涌入欧洲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A项错误;题干和历史事实都不能表明恐怖主义来自流入欧洲国家的这些移民,B项错误;C项与历史事实不符。
答案:D
[思辨训练3] 解析:依据材料“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并结合当今的世界局势来看,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等问题存在着冲突,C项正确;欧洲国家对于难民政策的抵制,不能证明欧盟趋于解体,A项排除;材料只反映了中东难民涌入欧洲,不能得出中东国家对欧盟的影响力增强,B项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问题,D项排除。
答案:C
[思辨训练4]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人数大幅度增加,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可以看出,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故A项正确;难民人数大幅度增加,并非人员自由流动,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的难民主要是因战争等问题产生的,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排除D项。
答案:A阶段检测(三)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印欧语系起源于欧洲,吠陀形式的梵语就是这一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要将一种属于这个语系的语言从远道带往印度,唯一可能的途径是说该种语言的民族的迁徙。这说明(  )
A.印欧语系是最古老的语言
B.梵语是古印度最初的语言
C.人口流动促进语言的发展
D.语言的变化推动民族迁徙
2.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海上民族”瓦解赫梯帝国后,随着印欧多利安人的入侵,希腊出现了铁器。公元前800年前后,由于铁器的使用,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扩张的速度加快了。这说明(  )
A.“海上民族”逐渐迁移到亚欧各地
B.频繁的战争催生了冶铁技术
C.农业的进步是铁器传播的必要条件
D.民族大迁徙推动了铁器传播
3.[2022·山东滨州期中]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4.[2022·河南开封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5.人口迁移是一种历史现象。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人口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下列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促进了中国境内新的民族形成的是(  )
A.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
B.秦始皇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C.黄河流域人口迁移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D.唐朝至元朝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
6.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7.[2022·湖北武汉月考]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8.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
A.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B.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D.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
9.[2022·广东广州摸底]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表明(  )
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
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
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
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
10.[2022·广东东莞高二下期末]清政府一向视海外华侨为“自弃王化”,对华工不予庇护。1872年,数起古巴华工惨案引起国际关注,迫于舆论压力,总理衙门派人前往古巴调解,后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并在古巴派驻领事保护侨民。这转变(  )
A.缘于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
B.体现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提升了海外华工政治地位
D.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旧观念
11.在20世纪最后一期《时代》周刊,爱因斯坦被评为“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其中“政治难民”是指(  )
A.遭到宗教势力迫害
B.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
C.美国实行政治迫害
D.因其原子理论危及人类而流放
12.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13.截至目前,在美的非法移民已达1100万之多。2015年,美国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排除通胀等其他因素,1990年至2013年,没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降低了20%,仅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也降低了13%。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国贫富差距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引发经济“滞胀”
C.经济全球化造成国际资源分配不平衡
D.美国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14.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15.“每年7月21日为新加坡种族和谐日,也是新加坡非常重视的节日之一。各种族的朋友们,会在这一天里,学着了解和尊重其他种族的文化和习俗。”这最能说明新加坡(  )
A.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
B.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C.是世界上种族最多的国家
D.是移民文化融合最好的国家
16.在加拿大存在着包括克里语、纳斯卡皮语等在内的约25种土著语,以及汉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在内的上百种遗产语。《1982年宪法》的第23条专门对少数族群的语言教育权利提供强制性保护。1988年的《多元文化主义法》更指出:英语和法语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贬低其他语言所具有的权利或待遇。这表明加拿大(  )
A.民族语言文化遗存丰富
B.法律的强制性作用显现
C.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D.以法律手段保护语言的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等相继南迁。……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国内移民现象是闯关东、走西口。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关东之所以叫“闯”,是因为清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不准内地人迁入。随着日、俄势力不断蚕食东北,清政府解除封禁,鼓励移民实边;走西口(西口泛指长城以北,主要是内蒙古一带)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较困难,以及内蒙一带边防的需要,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大批难民涌入关内,达数十万之众。“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市民为躲避战乱,或匿身附近农村,或迁居租界,许多人扶老携幼逃亡武汉、上海等地。抗日战争时期,约有10万难民迁入陕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河南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灾荒,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
材料三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多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成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南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
(1)依据材料一,在下图中分别画出“闯关东”“走西口”的主要路线。(4分)
(2)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三条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要求:多角度思考,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8世纪末,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通过实现普选权、新闻与结社自由等方式力图使所有人都融入法国并享有平等权利,但外来移民还是因为国籍受到歧视。1880~1930年间,法国政府通过向来法打工的外国人发放许可证的方式为亏损行业输入廉价劳动力,以此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1974年,法国政府采取应急性措施终止外籍劳工入境。1977年,法国决定以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业已入境的外国移民全家返回原籍。
——摘编自马胜利《“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18世纪末至20世纪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14分)
19.美国历史学家奥斯卡·汉德林指出:“当我想写一部美国移民的历史时,我发现移民本身就是一部美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50~1920年美国外来移民统计表
年代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人数(万) 224.5 413.9 556.7 668 925 1034.1 1351.6
——据隋笑宇《美国东北部城市的外来移民及其影响(1880~1920)》
材料二 近代美国外来移民重大发明举要
发明者 贝尔 普平 摩尔斯 马可尼 哈利迪 爱迪生 埃里克逊
来自 苏格兰 克罗 地亚 英格兰 意大利 苏格兰 爱尔兰 瑞典
发明 电话、 留声机 长途 电话 电报 无线 电报 电车 白炽 灯等 螺旋 桨等
据1914年统计,在以下部门中外国新工人比例分别是:钢铁工业占58%、煤炭工业占62%,炼油工业占67%,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曾在欧洲当过工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发展年代。
——据丁建传《外未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三 源于欧洲宫廷舞的交谊舞在美国形成了美国华尔兹,美国探戈、美国秘步等美国风格舞蹈,还有美国伦巴、美国恰恰、美国牛仔舞等盛行于世,爵士音乐就是黑人怀多怨歌演化而来的。
——据张玲蓉《移民:美国历史发展的动力》
材料四 1878~1879年,美国西部和南部议员联合起来,向国会提交了排华议案,要求限制中国人入境美国,有议员指出,当初引进黑人就是一个错误,因为黑人不能被白人同化,中国人同样如此,美国不能重蹈覆辙。有议员反驳说:“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据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提取以上材料信息,对“移民本身就是一部美国历史”作出阐释。(12分)
20.阅读下表,完成问题。(12分)
时间 迁移方向 规模及分布
17~19世纪中叶 以东南亚为主 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约在150万人左右。有极少数中国人移居北美、非洲和印度等地,几乎可忽略不计。
1850~1920 广布亚洲、美洲、非洲和澳洲各地 世界各地华人总数约四五百万人。朝鲜、日本各约1万人,北美、澳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各地华侨约有40多万。东南亚华人约占全球华人总数90%。
1920~1930 以东南亚为主 仅从厦门、汕头、香港出洋的移民就有550余万人。20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及其属地均实行排华政策,限制华人入境。美洲等地华侨数量减少。
…… …… ……
1950~20世纪70年代 —— 海外移民大潮中断,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人口数量增长主要源于当地华人人口的自然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个国家 至2008年,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移民超过1000万。其中,来自大陆约800多万。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新移民近700万,前往发展中国家的300多万。
——据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编制
结合所学,在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几个信息,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阶段检测(三)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1.解析:从材料中“将一种属于这个语系的语言从远道带往印度,唯一可能的途径是说该种语言的民族的迁徙”可知C项正确;A项中“最古老”从材料中看不出,故排除;B项中的“最初”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因果倒置,故排除。
答案:C
2.解析:材料反映了铁器随着各民族的迁徙而不断传播,故选D;雅利安人并非“海上民族”,故排除A;材料并没有介绍战争与冶铁技术产生的关系,故排除B;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民族迁徙与铁器传播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农业,故排除C。
答案:D
3.解析: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而建立的,它的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结合材料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了该帝国的钱币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中“中亚与欧洲之间”,C项中“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D项中“古希腊、罗马”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答案:A
4.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明影响不断扩大,B符合题意;材料仅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融合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D不正确。
答案:B
5.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至元朝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同中国部分民族长期相处逐渐融合,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促进了中国境内新的民族形成,故D正确,排除A、B、C。
答案:D
6.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非洲殖民地主要生产工农业原料,制造业和初级加工业等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推行单一性的经济政策所导致的,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排除;D项的说法局限于表象,并非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答案:C
7.解析:1851年的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淘金热的掀起,必会使大量的黄金落入殖民者的腰包,从而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积累更多的资本,有利于解决工业资产阶级的资金短缺问题,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实现跨洋资源整合在美洲新大陆发现后就已实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全球自由贸易网络的构建问题,故B项错误;当时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主要吸引的是来自欧美和亚洲的劳工,故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材料只反映了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的身份构成问题,不能说明殖民地移民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殖民地移民对英国的影响,故B错误;移民北美并不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故C错误;殖民地移民中有大量的无以为生的农民及生活困苦的手工业者,他们从英国移民北美,有利于减少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故D正确。
答案:D
9.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美正常的通航服务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推动了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即华人移民的到来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太平洋铁路建设,排除A项;从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信息来看,茶叶和丝绸等交易早于中美建立正常的通航服务,排除B项;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答案:C
10.解析:据材料“清政府一向视海外华侨为‘自弃王化’,对华工不予庇护”“后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并在古巴派驻领事保护侨民”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清政府外交的逐渐利用法律等平等手段捍卫本国利益,而不再是传统朝贡外交体系,故选B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近代国际秩序对中国不公,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清政府对于海外华工保护态度的转变,没有涉及到海外华工的地位,故“提升政治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中国传统朝贡外交体系的转变自鸦片战后开始瓦解而不是1872年,且对海外华工保护态度的转变是旧有观念被打破的表现而非原因,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11.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因为全力反对法西斯而遭到德国纳粹政府的迫害,后移居美国,成为“政治难民”,故选B项。
答案:B
12.解析:美国的移民法主要是从科学和艺术方面,还着眼于保护国内人们的职业稳定,体现出美国该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故D项正确;美国没有受到二战巨大创伤,不存在恢复和重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种族歧视,故B项错误;美国“滞胀”问题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中1965年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D
13.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美的非法移民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压制了美国低学历男性的收入,究其原因,这是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的,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美国贫富差距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美国男性收入差距现象与经济“滞胀”无关,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14.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这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C
15.解析:注意题干中的“种族和谐日”“学着了解和尊重其他种族的文化和习俗”,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移民社会特征非常明显,故选B;题干材料仅涉及新加坡一国,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且A、C、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皆排除。
答案:B
16.解析:根据“《1982年宪法》”“《多元文化主义法》”“并不意味着取消或贬低其他语言所具有的权利或待遇”可知,加拿大以法律手段保护语言的多元化特征,D正确;A、C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B,排除。
答案:D
17.解析:(1)第一小问闯关东,由材料一“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可知,画出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往东北的线即可,注意线的箭头要指向东北方向,而且山东出发的线最粗为好。第二小问走西口,由材料一“走西口(西口泛指长城以北,主要是内蒙古一带)……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可知,走西口应该是从山西和陕西出发到内蒙古一带的长城以北地区,所以出发点为山西和陕西一带,线的箭头应该指向内蒙古一带。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可以从政府政策、政局、经济发展、自然需求或者自然灾害等角度思考作答。题目要求至少写出三个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所以要每写出一个因素后,结合材料中所提供的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前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等相关史实或者教材所学有关人口迁移的史实来进行阐释即可,注意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1)(地图略)主要线路方向基本正确,且用箭头标注。(闯关东与走西口的主要路线各2分,共4分)
(2)影响因素:(10分)
如:政府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影响人口的迁移。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推动了大量山东等地人口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我国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建设兵团,东部与内地一些地区的知识青年和农民迁到此地,加入兵团。
战争方面因素: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影响人口的迁移。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战争不断,导致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人口由东北迁往关内,由沦陷区迁往根据地和大后方。
自然环境因素:人地矛盾影响人口的迁移。明清时期到近代,山东、山西等地人多地少,生活艰难,而东北、长城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人口的迁移。20世纪40年代河南发生特大灾荒,导致大量的河南人迁往关中、西北等地区。
经济发展因素:清朝山西、陕西等地经济不发达,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形成移民活动;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水平高于农村,这一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内地迁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由农村涌入城市。
18.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分析18世纪末20世纪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据材料“18世纪末,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通过多种方式力图使所有人都融入法国并享有平等权利,但外来移民还是因为国籍受到歧视”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时期鼓励外国移民成为法国公民,但是外来移民也一直受到歧视;据材料“1974年,法国政府采取应急性措施终止外籍劳工入境。1977年,法国决定以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业已入境的外国移民全家返回原籍”可知,20世纪终止外籍劳工入境或鼓励外国移民全家返回原籍,说明对外来移民存在歧视与排斥。其次,分别分析法国政府出现两种态度的原因。包容与接纳的态度,根据时空观念及材料“18世纪末,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1880~1930年间,法国政府通过向来法打工的外国人发放许可证的方式为亏损行业输入廉价劳动力,以此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可知,18世纪时法国开始了启蒙运动与大革命,受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规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均可成为法国公民;19世纪末20世纪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因此法国政府发放许可证输入廉价劳动力,服务于法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歧视与排斥的态度,据材料“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可知,外来移民与法国存在历史文化差异;据材料“1880~1930年间,法国政府通过向来法打工的外国人发放许可证的方式为亏损行业输入廉价劳动力,以此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可知,法国政府代表本国资产阶级利益,保护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外来移民采取排斥的态度。综上,无论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是包容还是排斥,均着眼于维护法国国家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认识:18世纪末至20世纪,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既有包容与接纳,也一直存在歧视与排斥。(2分)
包容与接纳的态度,源于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18世纪末法国深受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为满足工业革命后法国发展经济的需要。(5分)
歧视与排斥的态度,主要源于法国政府代表本国资产阶级利益,保护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同时外来移民与法国存在历史文化差异;此外还存在法国民族主义的影响。(5分)
无论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是包容还是排斥,均着眼于维护法国国家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2分)
19.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据材料一“1850~1920年美国外来移民统计表”可知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美国,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材料一“1850~1920年美国外来移民统计表”“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曾在欧洲当过工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发展年代”并结合所学美国移民的历史可知移民促进了美国的人口增长;据材料二“近代美国外来移民重大发明举要”并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移民提供了大量具有经验的劳动力,其中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科技成就,推动了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据材料三“源于欧洲宫廷舞的交谊舞在美国形成了美国华尔兹,美国探戈、美国秘步等美国风格舞蹈,还有美国伦巴、美国恰恰、美国牛仔舞等盛行于世,爵士音乐就是黑人怀多怨歌演化而来的”可知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丰富了美国的社会生活;据材料四“当初引进黑人就是一个错误,因为黑人不能被白人同化,中国人同样如此”可知对华人、黑人移民的歧视,反映出种族歧视的现实(民主、平等的虚伪);从整体看,移民的历史既见证了美国的发展,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答案: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美国,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不断增加的移民促进了美国的人口增长;移民提供了大量具有经验的劳动力,其中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科技成就,推动了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丰富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对华人、黑人移民的歧视,反映出种族歧视的现实(民主、平等的虚伪)。(8分)移民的历史既见证了美国的发展,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2分)
20.解析:仔细阅读表格内容,围绕“中国与世界”这个角度选择一个时间段,根据这一时间段中国移民迁移方向、规模分布的特征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个时间段,根据材料中移民方向和规模及分布的表述可知,80年代以来中国移民迅速增加且分布世界各地,进而提炼出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密切。然后从背景、影响等角度去论述该观点,背景可以从国内、国际及技术等因素去概括,根据所学国内,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贸联系与人员往来,中国海外移民数量激增;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技术上,新式交通与通讯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人口迁移频繁,也为海外移民创造了条件。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中国与世界密切联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平等友好往来的结果,同时中外的密切联系起到了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示例:
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密切。
论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贸联系与人员往来,中国海外移民数量激增。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新式交通与通讯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人口迁移频繁,也为海外移民创造了条件。
结论:中国与世界密切联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平等友好往来的结果,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经济文化发展。(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高效整合学生用书(5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