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阶段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含答案)-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强化练

阶段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  )
A.贫富悬殊的现象
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C.阶级压迫的现实
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2. (2023·苏州二模)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见下图),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
甲骨文“册”
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
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
3.春秋时期孔子言论是后世研究其思想的重要依据。
孔子言论摘录表
孔子言论 文献出处
孔子素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德”,力主“泛爱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语·雍也》《论语·尧曰》
鲁衷公问为政,孔子对以“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 《孔子家语·贤君》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孔子主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上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孔子(  )
A.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主张平均主义
B.将富民视为治国安邦的目的
C.倡导为政者减轻广大民众的负担
D.规劝为政者应加强教化民众
4.(2023·合肥二模)《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除监察权外,监御史还有其他一些职权如推荐人才、兴修水利,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由此可知,秦朝设置监御史(  )
A.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B.导致地方监察机构的异化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权
D.使地方权力过大危及中央
5.(2023·永州三模)自河西纳入中央王朝正式管辖之后,汉朝在河西筑长城、列亭障,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移民实边,屯田积谷,武威以西“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这(  )
A.为朝廷持续开拓西域创造条件
B.提升了内地的政治文化影响力
C.反映出河西经济实力接近中原
D.为开启反击匈奴行动奠定基础
6.(2023·徐州模拟)下图是东汉画像石《祈雨图》拓本。画面上方刻三神人共拽一辆五轮车,车上一位天神头戴小冠,车后风伯双腿呈跪状,口吐云气,嘘气成风,下方四位雨师在为人间降雨。下图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循天顺民的传统农耕文化
B.多神崇拜的现象较为盛行
C.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D.天人感应的思想广泛传播
7.(2023·汕头二模)北魏灭亡后,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将汉族地主武装与鲜卑部落兵融合,并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对于非鲜卑族主将,主动赐予鲜卑姓,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这一举措(  )
A.有效防范了地方割据
B.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C.导致了门阀士族兴起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8.(2023·运城二模)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  )
类型 比例(%) 时期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10-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
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9.(2023·天津十二区县二模)东晋时期,“二王”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
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10.(2023·重庆教育联盟二模)急脚递铺是北宋时最机要的递铺,“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神宗时又设“金字牌急脚递”,金牌“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军情由皇帝亲自处分后,三省、密院不得与闻,而直达军前。这反映了当时(  )
A.崇文抑武的深化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专制皇权的加强 D.枢密院职能调整
11.(2023·武汉高三模拟测试)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
A.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
B.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
D.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
12.(2023·重庆二模)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
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
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
13.(2023·泰安二模)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五年之久,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  )
A.外戚势力左右政局
B.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走向衰弱
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
D.祖制和封建礼制制衡着皇权
14.(2023·宿迁调研)下表为松江府垦田数和上交的夏秋两税在全国的比重表。
年份 垦田占全国百分比 夏秋税粮占全国百分比
洪武二十六年 0.60% 6.50%
弘治九年 0.76% 6.23%
万历六年 0.61% 6.24%
由上表可知(  )
A.区域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B.江南地区社会矛盾尖锐
C.江南地区赋税负担沉重
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15.(2023·临沂一模)清朝史学家赵翼《檐曝杂记》载:“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義、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赵翼(  )
A.开放包容的积极态度 B.固守传统的保守态度
C.崇洋贬中的文化观念 D.厚古薄今的思想观念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23·茂名一模)(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战国、秦至两汉,作为差别性行为规范的礼,逐渐与公允性行为规则的法交融渗透,以至合流。礼法合流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一,两汉建立以后,需要一种统一的学说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以纳全国民众的思想行为于一轨。其二,儒家以礼、德、仁政、爱人为其学说的支撑点。法家以一断于法,君主独治,术势并重为其学说的特征。外儒佯宽,内法实猛,外儒内法就是宽猛相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三,儒家讲尊尊,旨在确立君主、皇帝的最高权威。法家不仅同样讲尊尊,而且是极端专制主义的鼓吹者。在维护君臣上下长幼的等级制度上,二者是完全一致的。——摘编自张晋藩著《薪火集:中国法制史学通论》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着眼于王朝的长治久安,逐步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立法指导原则。《唐律疏议》就标榜其以礼作为指导思想,礼的核心——三纲五常便成为唐律的立法根据。凡是违背礼仪规定的,都要严加惩处。如《唐律·名例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列为“十恶”的“不孝”重罪,加以严惩。长孙无忌等人注疏唐律,往往直接引证于礼。如《名例律》疏解“大不敬”罪曰:“礼者,敬之本;敬者,礼之與”。——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第三版)》
(1)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材料一中汉代儒法合流的原因。(6分)
(2)简析材料二中唐律如何体现“礼法合一”的特点。(6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赈给之,无分于主客户。……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因饥疫若厌溺死者,官为埋祭,厌溺死者加赐其家钱粟。——摘编自《宋史》
材料二 
中国5000年来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与冷暖期分布情形
——摘自戚启勋《大气科学》
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提炼一个观点,谈谈你对宋代社会救济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角度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从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树形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凡丝之属皆以丝。”……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甲骨文中有字,象原始织机之形。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
材料二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
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8分)
19.(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14分)[古代边疆治理与民族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治理边疆的措施
秦朝 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王朝统一的职官体系中,对西南地区土司的衔号、等差均有详细规定,如清代“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土司司治一般设在其辖区的核心地带,而且治所的地理空间有功能化分区。明代土司的家族墓地一般位于其司治老司城东南郊,宗教区在南部,大体上与“左祖右社”的传统礼制相符。弥西唐崖土司遗址以衙署区和牌坊为中心展开布局。司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具有集权特征的王朝权力在民族地区的渗透和影响,它使得当地的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制度性特征。同时,土司制的治理方式或手段借助国家礼仪来增强土司在民众中的权威性与认同感。但土司主宰地方生杀予夺大权,以至于“土人知有土官,而不知有国法久矣”。
——摘编自岳小国《明清时期武陵土司地区的社会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影响。(6分)
阶段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1.A [题干内容将大汶口文化时期所出土的一些墓葬进行了对比,即一些大墓中既有棺椁,甚至还有“大批的随葬品”,且数量较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在该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故选A项。]
2.B [据材料可知,甲骨和竹简在商朝时期都是文字的书写载体,故选B项;商朝时期可作为书写的材料除了甲骨之外还有青铜器和竹简,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甲骨文的构字特点和文字的含义,并未说明甲骨文的历史地位,排除C项;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C [在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革的时代,孔子的“均无贫”只能成为高高悬起的奋斗理想,失去了现实意义,A项错误。“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说明孔子把富民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的平均主义思想带有劝导为政者节制对人民的搜刮、减轻小农负担的积极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教化民众,D项错误。]
4.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监御史作为中央派到地方巡视监察的监察官,其职权不断扩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巩固大一统政权,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御史对地方行政官权力的侵夺,故排除A项;监御史是中央派到地方巡视监察的监察官,不属于地方监察系统,也不代表地方权力,故排除B、D两项。]
5.A [材料表明汉朝中央王朝加强了对河西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开拓西域创造条件,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朝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当时社会稳定的局面,不涉及文化输出,排除B项;汉朝中原地区的经济水平高于河西地区,排除C项;在河西纳入中央王朝管辖之前就已经在反击匈奴,排除D项。]
6.A [据材料可知,该画像石描绘的是雨神为人间降雨,这与农耕经济密切相关,据此可知,该拓片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循天顺民的传统农耕文化,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多神崇拜,排除B项;拓片内容述及的是民间信仰,与东汉政府无关,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人们对雨的渴求,与“天人感应”无关,排除D项。]
7.D [据材料可知,西魏政权赐予汉族地主及将领鲜卑族姓氏,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特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D项;宇文泰主动拉拢汉族地主及将领,形成了以宇文泰为核心的武装力量,最终导致北周取代西魏,有效防范了地方割据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宇文泰“赐复胡姓”既满足了鲜卑军人的“反汉化”要求又使得汉族对鲜卑的排斥情绪有所降低,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门阀士族兴起于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排除C项。]
8.B [据材料可知,联合家庭的占比变大,唐朝颁行的两税法主要以资产为收税标准,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收原则,因此农户隐瞒户口的现象减少了,家庭规模也扩大了,故选B项;小农经济衰退和瓦解始于鸦片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敦煌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精耕细作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量,材料并不能体现精耕细作,排除D项。]
9.C [“山林气”说明“二王”楷书深受魏晋玄学(主张无为、自然和清谈)的影响;“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说明唐代楷书深受儒学的影响,凸显了儒学诉求的伦理性、秩序性、规范性,即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故选C项。]
10.C [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通过急脚递铺、金字牌急脚递等收发情报,皇帝做出的军事决策可以快速送达军前,反映了皇权对军权的直接控制,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文官的重用,也没有涉及对武官的抑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皇帝的机要命令可以绕过枢密院,没有涉及枢密院职能的调整,排除D项。]
11.A [秦汉至隋唐时期,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经济重心开始表现出向沿海地区发展的倾向,故选A;自然经济自鸦片战争后走向瓦解,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秦至唐宋政府并未全面调整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
12.D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受众群体发生变化,促使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故选D项;程朱理学强调的儒家伦理道德和重义轻利的观念与“小市民、工匠、商贾”成为小说主角无关,排除A项;门第观念的淡化主要体现在选官制度和人们的婚姻择偶上,与此时期小说主角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宋代印刷术的发展能够推动小说印刷数量的增加,但不会影响小说主角的变化,排除C项。]
13.D [据材料可知,明神宗最终放弃个人想法是遵从了祖宗制度和传统礼制,故选D项;明神宗立皇长子为太子主要是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无法得出外戚势力左右政局的结论,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而非衰弱,排除B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无决策大权,排除C项。]
14.A [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朝时期松江府垦田面积占比较少但是所交税粮比重较高,说明松江地区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经济繁荣,区域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故选A项;通过赋税比重变化无法判断社会矛盾是否尖锐,排除B项;材料中缺少江南地区百姓的收入状况,因此无法判断赋税负担是否沉重,排除C项;明朝时期仍然按照田亩、资产为标准进行征税,发生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5.A [据材料可知,赵翼盛赞西方的鸣钟和时辰表的技术,同时盛赞西方也有开创的圣人,反映了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故选A项。]
16.(1)原因:封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儒法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儒法学说具有一致性,都为现存政权服务。
(2)体现:以礼作为立法依据;以礼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以儒家经义注释法律条文。
17.示例
观点:宋代社会保障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认识:两宋时期,平均气温骤降,推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避寒,自然灾害与民族战争频繁;加之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也不断强化;以文治国的政治理念与措施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古代优抚弱势群体的传统观念,宋代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保障措施全面、机构完善、救济范围(对象)广泛、政府作用凸显等方面。宋代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为后世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宋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制度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
18.(1)状况:商代蚕桑业已经比较发达;商代已经掌握了缫丝、织造等技术;可能出现了管理蚕丝业的专门官吏。地位: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2)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代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汉字的渊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价值;是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19.(1)特点: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认同;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2)影响:提升了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影响力;有利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增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认同;土司首领权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易激化社会矛盾。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阶段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含答案)-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强化练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