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高中历史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含解析)

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2023春·四川·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评价的是(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唐太宗 D.明成祖
(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2.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的内容,它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明朝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皇帝是( )
A.周文王 B.汉武帝
C.秦始皇 D.唐太宗
(2023春·黑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秦朝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的命令叫“制”或“诏”,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大印叫“玺”,皇帝的服饰、宫殿、宗庙、陵寝等也都有相关规定,只许皇帝专用,禁止他人使用,违者罪在不赦。这反映了( )
A.帝位世袭继承 B.皇帝极端残暴
C.皇权的神秘性 D.帝位的独尊性
(2023春·四川·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实行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的是( )
A.秦孝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太宗
(2023秋·湖北·高二学业考试)
7.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 )
A.推动经济发展 B.巩固中央集权 C.促进民族交融 D.遏制贵族豪强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8.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东汉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9.《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前212年),除(治)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由都城通往原六国的驰道有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见图)。秦修此直道主要是为了( )
A.遏制匈奴侵扰 B.贯通丝绸之路 C.完成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交融
(2023春·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0.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逃,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寨,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过程 C.秦统一的方式 D.秦统一的意义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1.秦始皇”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中国开始成为伟大的统一国家”。其中“书同文”的意义是(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文化交流
C.确保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加强了文化专制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2.“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是因为秦朝推行( )
A.三公九卿制 B.封国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
(2023春·湖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3.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 )
A.发展教育事业 B.强化地区管理 C.加强皇权统治 D.促进民族融合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4.中国古代历史上设置丞相制的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汉朝 D.宋朝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5.秦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个政治制度是( )
A.科举制 B.刺史制度 C.郡县制 D.察举制
(2023秋·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6.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下列属于秦朝采取的措施有( )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户籍制度 ③设立中朝 ④三公九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秋·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7.如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2023春·山西·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8.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三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生产。这些措施( )
A.形成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B.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
C.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19.如图所示的政治制度创立于( )
A.清朝 B.汉朝 C.唐朝 D.秦朝
(2023春·四川·高一学业考试)
20.战国时期,各国在边界上修筑长城并建立军事要塞。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此举有利于( )
A.维护皇帝独尊 B.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思想控制 D.扩大地方权力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1.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皇权制、宗法制、郡县制度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2.如图中秦朝的举措( )
A.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3.“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这段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B.秦始皇统一货币
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24.下列内容由秦朝开创的有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圆形方孔钱 ④修筑长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2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 B.商王支配内外服的权力
C.周天子行分封于天下 D.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六国
(2023春·江苏·高二学业考试)
2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以下对秦长城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④隔绝了农耕和游牧文明交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7.何清谷在《秦币探索》一文中指出,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秦朝开始出现铜铸币②“半两”是记载钱币的重量
③半两钱流通已遍及全国④半两钱为秦朝的统一货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23春·河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28.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然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由此可见,在他看来
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 B.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势在必行
C.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 D.应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②强化君主专制 ③推动经济发展 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3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1.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
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
D.兼理监察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2.如表是古代部分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些评价,是基于秦始皇( )
文献 作者 记载
《汉书》 东汉班固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史记》 西汉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柳宗元集》 唐朝柳宗元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A.创立郡县制并推而广之 B.秦统一后的制度创新实现了长治久安
C.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D.政治建树对封建国家形态的深远影响
(2022春·甘肃·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郡县制的推行( )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区域 D.加深了社会矛盾
(2022秋·江苏镇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下编)》中写道:“(秦朝)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这里的“一条防线”是指(  )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修筑万里长城 D.采取“远交近攻”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秦在这些边远地区设立郡县,并且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这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C.地方经济发展 D.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6.为了避免周王朝分裂覆灭的悲剧重演,秦始皇决心根除整个旧的封建体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和货币
C.修建长城 D.设立三公九卿制
(2022秋·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7.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的内容,它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实现统一,定都咸阳 ◆设置郡县,统一文字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明朝
(2022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
38.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关于秦朝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始设立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B.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C.开凿了灵渠、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 D.设立了州、郡、县三级地方管理机构
(2022秋·海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9.史载,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1/3,民众也大抵如此比例,但就其富庶程度,却达到了天下总量的60%,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到了汉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关中平原。这说明
A.秦朝最早建立了皇帝制度
B.秦汉大一统有一脉相承的因素
C.秦汉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
D.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2022春·浙江·高一学业考试)
40.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驰道的修建
A.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维护了秦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使秦朝拥有完善的交通体系 D.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2022春·甘肃·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1.在秦代,“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由此可见,当时
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 D.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2022春·江苏·高二学业考试)
4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修筑的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2021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
4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后又“徙三万家丽邑(今陕西骊山附近),五万家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这两次移民得以实施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建立中央集权②吞并六国③修建长城④焚书坑儒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21秋·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4.大一统在中国之所以一成不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古至今,一直有许多中国人热爱、推崇大一统。明朝的李贽在《藏书》中尊始皇为“千古一帝”。这表明秦始皇被后人尊崇主要是因为他( )
A.一统天下 B.首称皇帝 C.统一度量衡 D.开创郡县制
(2021秋·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5.如图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结束这一时期的朝代应为( )

A.战国 B.汉代 C.西周 D.秦朝
(2021秋·陕西·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6.任维愈认为:“汉字在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统方面,功莫大焉。”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统一后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2021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7.为了控制辽阔的国土,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工程。《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蒙恬所通的“道”指的是
A.长城 B.直道 C.灵渠 D.五尺道
(2021春·辽宁·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8.图示法可以直观呈现知识构架。下列两幅图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加强文化交流 B.促进经济发展
C.抵御少数民族进攻 D.巩固国家统一
(2021春·北京·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9.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021秋·陕西·高二学业考试)
5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度、行省制度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
(2021春·湖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1.如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中央集权的弱化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2021秋·四川·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2021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3.据史书记载,官员口口口口“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口口口口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
A.御史大夫 B.刑部尚书 C.平章政事 D.军机大臣
二、秦朝的暴政
(2023春·河南·高一学业考试)
54.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023春·福建·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5.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这说明秦朝
A.徭役繁重 B.限制特权 C.社会动荡 D.法律严苛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2023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2023秋·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7.《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
A.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B.反对实施郡县制
C.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D.得到了广泛响应
(2023秋·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8.秦朝的政令暴虐,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等_▲_后,此起彼伏的农民大起义迅速蔓延开来,最终把秦王朝推翻。 ▲ 处的农民起义是( )
A.黄巢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黄巾军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
(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9.《阿房宫赋》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 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
(2022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三家分晋 D.刘邦、项羽起义
(2021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61.“一批被征用的农民遇雨延误了行期,无法按照到达边境服役。为免于被处死的命运,他们揭竿而起。”材料描述的事件
A.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B.推翻了王莽政权
C.动摇了东汉王朝的基础 D.打击了唐朝统治
四、多选题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A.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B.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C.世卿世禄制 D.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五、综合题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3.秦朝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023春·湖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64.秦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5.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下主要存在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023·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6.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
(2023春·河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7.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秦朝 在皇帝之下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是 A:
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B:
西汉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C:
公元前60年,设置的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是 D: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西汉为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在经济和思想上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汉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2023春·四川·高一学业考试)
6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完成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如何吸取秦朝教训。
(2022秋·福建·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诸如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这样伤亡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战役屡见不鲜。
——摘编自《史记》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人民的共同诉求。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B项正确;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是在战国出现之前,排除A项;唐太宗和明成祖分别是唐朝和明朝的皇帝,都与“并吞战国”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实现统一、定都咸阳”“设置郡县,拘泥统一文字”“北击匈奴,修长城”的信息综合思考,可直接得出反映的历史时期是秦朝,B项正确;西周、唐朝、明朝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皇帝是秦始皇,C项正确;周文王时期尚未出现皇帝,排除A项;汉武帝和唐太宗并未创立三公九卿制,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称呼、服饰、宫殿、宗庙、陵寝等方面都有相关规定,只许皇帝专用,禁止他人使用,说明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D项正确;帝位世袭继承指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帝位的独尊性,未体现皇帝极端残暴,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帝位的独尊性,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地方推广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井田制、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排除AB项;行省制是元朝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B项正确;秦孝公时期秦朝尚未统一六国,比如辽东地区属于燕国领土,排除A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使得领土向北、向西都有所扩展,疆域北逾阴山,西至中亚,排除C项;唐太宗时期国家疆域比秦朝更为广阔,向北越过了阴山,漠北地区各部相继归附,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可知统治者采取任何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自身的统治,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B项正确;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以及遏制贵族豪强均为这些措施实施后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的中央机构。C项正确;ABD项都不符合题干,排除AB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直道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据地图信息可知,这条直道直通秦朝疆域南北,利于迅速调动部队解决边防问题,A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汉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前212年国家已经统一,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修直道的目的并非促进民族交往,而是军队调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可知,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即秦统一的意义,D项正确;秦统一的背景有: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各地域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公元前230一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排除B项;秦统一的方式是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书同文的直接意义是统一了文字与语言,促进了秦令在列国间的推行,特别是郡县制的推行,许多行政结构甚至一直沿用至今。其次书同文大大的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之间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无关,排除A项;推行“书同文”政策不能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书同文则奠定了我国文化基础,不属于“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基本取代了贵族政治,官员不再世袭,所以说“公天下之端自秦始”,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与“公天下”不符,排除A项;秦朝废除了封国制,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公天下”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意在加强皇权巩固统治,C项正确;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的行为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故我国古代官职中的“丞相”一职,开始设置的朝代是秦朝,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个政治制度是郡县制,C项正确;科举制是隋唐,排除A项;刺史制是汉朝,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为了巩固统一,还编制户籍,①②④正确,选择D项;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排除③,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是秦朝统治的中央政治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是维护统一所采取的措施,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是加强对百姓控制的措施,迁徙豪强、整顿风俗是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统一的举措,综上所述,这些措施都是秦朝在建立后为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题干中都是建章立制的举措,与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无关,排除B项;统一车轨和文字是秦朝秦始皇时期的统治措施,不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信息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而不是体现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秦朝统一后;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迁移大量人口到达边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根据材料“与越人杂居”可知,这些措施并不全是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排除A项;匈奴位于北方,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和象郡并不是抵御匈奴的侵扰,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而非缓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图片可以看出,皇帝高高在上,下面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符合秦朝的政治制度,D项正确;清朝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排除A项;汉朝虽然也有三公,但又设了中外朝,排除B项;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可知,秦灭六国后,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有力的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则有利于防止国内地方势力的扩张,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维护皇帝独尊是建立皇帝制度,加强皇权,排除A项;加强思想控制的是焚书坑儒,排除C项;扩大地方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权就有一切”即君主专制、“家长制”即父系权威和“官僚政治”即官员任免制的历史根源分别是秦朝的皇权制、商周时期宗法制、战国时期开始的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三公制作为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僚体制,是官僚政治的表现而非历史根源,皇帝制度是君主专制的表现,而非官僚政治的历史根源,排除A项;郡县制度是官僚政治的内容而非历史根源,排除B项;三公制不是有权就有一切的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结束了文字书写混乱的局面,促进了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D项正确;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与统一文字不符,排除A项;统一文字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顺应而非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国家统一后实行的巩固统一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中一国之币为二等”可知是统一了国内的货币,所以记载的应该是秦始皇统一货币,B项正确;文献记载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不是商鞅变法、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由秦朝开创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的制度有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A项正确;③圆形方孔钱、④修筑长城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不属于秦朝开创的,错误,排除含有③或者④的组合B、C、D三项。故选A项。
25.D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D项正确;夏朝是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政治制度,排除B项;C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6.D
【详解】本题考查了秦长城的修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秦长城的修建并没有隔绝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往,所以④说法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半两钱的“半两”是记载钱币的重量,②解读正确;根据材料“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可知,半两钱流通已遍及全国,③解读正确;秦统一以后,统一全国货币,半两钱为秦朝的统一货币,④解读正确。因此,②③④解读正确,C项正确;在秦朝之前就出现铜铸币,①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8.C
【详解】根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可知,材料认为废封建的措施未免操之过急,使得社会缺乏适应的阶段,即吕思勉认为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C项正确;材料中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没有强调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A项错误;材料内容评价了废封建,行郡县的措施,没有强调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推恩令”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29.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对文字的统一,根据所学可知,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①③④C项正确;统一文字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排除ABD项。
30.D
【详解】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军事上,修筑长城;思想上,焚书坑儒。因此,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D正确,ABC错误。
31.B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秦朝御史大夫是副宰相,掌管奏章,下达诏令和兼理监察,故排除ACD;秦朝三公之一的太尉负责军事,符合题意,故选B。
3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就创立了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未实现长治久安,排除B项;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官员可将选官权收归中央,道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管理形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能削弱皇帝权力,排除A项;郡县制是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无法做到扩大统治区域,排除C项;郡县制没有加深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34.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在原有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C项正确;AB项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涉及对外,排除AB项;D项是秦灭六国的策略,不是秦朝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35.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可以看出秦朝已经在南海等地设置地方行政制度,直接中央任命郡守和县令,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强化君主个人独裁与地方行政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排除C项;没有统一之前说地方割据势力,此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
3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统一文字和货币便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修建长城有助于防范外敌;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有利于君主专制。BCD项都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37.B
【详解】依据材料“实现统一,定都咸阳;设置郡县,统一文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的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B项正确;西周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排除A项;唐朝的都城是长安,排除C项;明朝朱元璋定都在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排除D项。故选B项。
38.B
【详解】秦朝为了规范市场行为,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B项正确;商周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排除A项;战国时期开凿了郑国渠,排除C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作为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期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说明秦汉大一统有一脉相承的因素,B项正确;秦朝最早建立了皇帝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并非边疆地区,C项错误;直到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才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错误。
40.D
【详解】驰道的修建能够便利都城与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通,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选D;驰道的修建是在秦统一以后,排除A;秦二世而亡,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B;驰道仅有三条,并不是完善的交通体系,排除C。
41.C
【详解】题目提供的材料首先叙述秦朝时县长的职责,然后说明他们要向所属郡负责,说明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C正确;A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题干内容是郡县机构的运作,无法通过这一材料判断当时国家政治局面是否稳定,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42.D
【详解】秦始皇命蒙恬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故D正确;灵渠、阿房宫、骊山陵墓不符合“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排除ABC。
4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移民至关中地区,充实关中民户。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秦统一六国,这两者有助于秦始皇完成大规模移民,①②正确;修建长城与移民关中地区没有直接关系,③错误;焚书坑儒属于文化政策,与移民无关,④错误。①②正确,故本题选A项。
4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大一统在中国之所以一成不变”、“从古至今,一直有许多中国人热爱、推崇大一统”可知,秦始皇被后人尊崇的重要因素是其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A项正确;首称皇帝是皇帝制度的表现,与大一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的方式,并非后人因为“大一统”推崇秦始皇的原因,排除C项;秦始皇并非开创郡县制,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
4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到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诸侯国赵魏韩”等信息可知,图中所示是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纷争局面,D项正确;ABC项没结束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局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46.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B项正确;甲骨文、楷书、草书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47.B
【详解】根据材料中“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工程”、“自九原抵甘泉”等信息可知,蒙恬所通的“道”指的是直道,B项正确;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A项排除;灵渠连接的是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C项排除;五尺道是连接中原、四川与云南的通道,D项排除。故选B项。
48.D
【详解】通过观察题目中展示的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体现了巩固国家统一这一主题,D项正确;加强文化交流与统一货币不符,A项错误;统一文字没有体现促进经济发展的主题,B项错误;两幅图均与抵御少数民族进攻无关,C项错误。
4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的,服务皇帝、维护皇权的中央机构,创立于秦朝时期,D项正确;夏朝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A项错误;商朝中央没有建立丞相为首的三公制度,B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的集权,也未建立图示的中央机构,C项错误。
50.B
【详解】根据“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可知,中国政治制度两次大变动,分别发生在秦汉时期和唐朝,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唐朝时创立三省六部制,故选B;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与西周,故排除A;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故排除C;内阁制度属于明朝,故排除D。
51.D
【详解】由材料“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可知反映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特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看不出机构精简,故B项不符合题意;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不能说明历史趋势的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
52.B
【详解】试题分析: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武力手段统一全中国,并采取中央集权的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借鉴分封制的经验教训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固中央集权的措施。郡县制的实施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53.A
【详解】御史大夫的职权范围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相符合,故A项正确;刑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不负责“肃正朝列”,同平章事是宋代商议国家大事的官员,军机大臣是清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官员,均与题意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54.C
【详解】根据材料,贾谊认为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也即实行暴政政策,C项正确;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有其积极作用,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衰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5.D
【详解】材料“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体现的是秦朝时期的法律严苛,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5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知,费正清认为,秦朝的灭亡,不仅仅是秦王的暴政,而是涉及多个角度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B项正确;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A项;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C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57.D
【详解】根据材料“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朝各郡都杀其长吏,以应陈涉,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响应者非常广泛,D项正确;以六国贵族为主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反对实施郡县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陈涉、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大雨延误戍边期限,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故选D项。
5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率先发动了秦末农民大起义,D项正确;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A项;李自成领导了明末农民起义,排除B项;黄巾军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9.B
【详解】“楚人一炬”指陈胜吴广起义,“可怜焦土”指秦朝灭亡,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排除。故选B项。
【点睛】
6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正确;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并不是农民起义,排除A项;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不是农民起义,排除C项;刘邦、项羽起义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61.A
【详解】根据材料“一批被征用的农民遇雨延误了行期……为免于被处死的命运,他们揭竿而起”及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按照严酷的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这些戍卒于是铤而走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A项正确;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排除B项;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基础,排除C项;安史之乱打击了唐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2.ABD
【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主要特点包括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和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A项、B项和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继承制度,排除C项。故选A项、B项和D项。
63.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题意说法正确。
64.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因此答案是:错误。
65.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两对矛盾,题干描述正确。
66.正确
【详解】据所学,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67.(1)A:三公九卿B:郡县制C:颁布推恩令D:西域都护府
(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四选三)思想上:尊崇儒术
(3)秦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两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详解】(1)据所学可知,秦朝在皇帝之下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是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西汉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是西域都护府。
(2)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为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思想上,采取尊崇儒术。
(3)综上所述,秦汉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分别是,秦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两汉时期得到了巩固。
68.(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国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得出地理位置优越;据材料“商君佐之”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从人民渴望统一、各地经济发展、历代的治理等角度分析秦统一全国的其他原因。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从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负担、减少支出、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等角度作答。
69.(1)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
(2)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格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反映的是秦朝统一货币,右图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这些措施均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及材料二中秦统一货币和文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格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高中历史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