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高中历史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含解析)

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中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2.曹魏名臣邓艾上陈称:“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羌胡与汉族的相互包容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加剧
C.朝廷正视民族交融问题 D.南北方文化差距的缩小
(2023·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大都处于分裂状态,但也有一个王朝实现过短暂的统一。它是( )
A.西晋 B.北魏 C.东晋 D.北周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晋归义羌侯”金印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是西晋王朝颁给地处西北,归顺中原的羌族部落酋领的印信。据此可知( )
A.西晋王朝实现了短暂统一 B.西晋与羌族友好交往
C.西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 D.西晋统治区域扩大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归纳总结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总体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B.北民南迁,南方崛起
C.政权稳固,国家一统 D.社会动荡,民族交融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6.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在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7.下图为某一时期民族迁徙的示意图,该时期是
A.战国时期 B.西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023春·河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8.西晋前后的户籍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
西晋以前 东晋之后
书写材料 简牍 纸
户籍内容 人口数字等简单的信息 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等
户籍保管 地方二级制 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
这些变化
A.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 D.限制了士族门阀势力膨胀
(2022春·天津·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9.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习俗的趋同 D.民族布局的改变
(2022秋·福建·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0.下图所示建筑位于蜀汉故都,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该建筑位于今天的( )
A.北京 B.成都 C.杭州 D.南京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1.研究发现,气温每变化1℃,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就变化10%左右;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近三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以下可用此图解释成因的现象为( )
注:图中横线(23℃)代表2006年我国海面温度
A.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 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C.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 D.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迁
(2022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攻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 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 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2022春·山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2022春·江苏·高二学业考试)
14.“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
(2021春·浙江·高一校联考学业考试)
15.南京历史上曾是多个政权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未定都南京的是
A.东吴 B.东晋 C.东魏 D.刘宋
(2021春·辽宁·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6.下图揭示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国家分裂 B.道教盛行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二、东晋与南朝
(2023春·甘肃·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7.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士族政治制约皇权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皇族统治依赖士族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8.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快速发展。据此可知,促成江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优良农作物的不断引进 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C.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传入 D.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
(2023春·甘肃·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农业发展 B.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C.南方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D.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2023春·湖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0.魏晋时期,胡饼逐渐成为中原人日常食品,葡萄、大葱、苜蓿在北方大面积种植。人们对胡食津津乐道,对外来水果、蔬菜赞不绝口。这主要是因为( )
A.百姓饮食水平提高 B.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C.民族交融加速发展 D.北方局势长期动荡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1.经过自东吴以来二百余年的开发,江南地区的经济已赶上并局部超过北方。下图说明此时江南的开发主要得北方民族迁往中原益于(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先进的生产技术
C.稳定的社会环境 D.人口的大量南迁
(2023秋·湖北·高二学业考试) 
22.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排上坐。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门阀势力强大 B.民族矛盾尖锐 C.北民南迁 D.政权频繁更迭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23.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4.这是分崩动乱的近四个世纪——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的时期。同时,上百万胡族人涌入中原,无数北方人口南渡。在追溯何为民族,何为国家的时候,这些历史,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于“民族”和“国家”的理解。这一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023春·湖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2023秋·福建·高二学业考试)
2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加大了南北矛盾和经济差距
(2023春·黑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27.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8.下图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包括胡人内迁和北人南迁。这一现象对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民族融合 B.江南开发 C.促进统一 D.战乱频繁
(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9.《宋书》中记载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下 ②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③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3春·河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0.《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描述如下:“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此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22秋·河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1.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表明此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C.江南生产工具先进 D.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2022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2.观察下表内容,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
地区 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南移
C.疆域版图已经超过西汉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021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 
33.以下属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自然环境优越 ②劳动力和技术因素 ③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④高产作物的大量引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21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4.《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社会秩序趋于安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这些做法( )
A.激化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政权并立
(2023春·四川·高一学业考试)
36.“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通婚。”这反映了( )
A.秦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司马氏代魏 D.王安石变法
(2023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7.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全国统一的准备了条件。其中一为皇帝实行改革,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位皇帝所属的部落或民族是( )
A.拓跋 B.氐 C.羌 D.匈奴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8.如图是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的巩义石窟寺雕刻《帝后礼佛图》。该作品( )
A.体现了中原习俗的影响 B.史料价值甚于艺术价值
C.反映了民族矛盾的缓和 D.说明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胡饼深受南北方人们喜爱,王羲之曾“坦腹东床吃胡饼”,晋朝王长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吃胡饼”。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B.民族交融加强
C.南北方人饮食习惯相同 D.对外交流频繁
(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0.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
A.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 B.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
C.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 D.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所损益
(2023春·湖南·高一学业考试)
41.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
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取消了士族特权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2.北朝墓志节选
出处 节选
《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 遥源远系,肇自轩皇(黄帝)
《魏故镇远将军秘书郎中崔(混)君墓志铭》 攸哉世禄,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师以望
《大齐魏(懿)翊军墓志铭》 盖轩辕黄帝之苗裔
墓志号称“地下族谱”,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少数民族统治的合法性 B.政权并立下的民族认同
C.汉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 D.血脉联系推动国家统一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3.征服波斯后,亚历山大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结婚,举行了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同一天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婚礼上亚历山大宣布:“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下列与其行为相类似的是(  )
A.大化改新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农奴制改革
(2023秋·福建·高二学业考试)
44.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该诏书( )
A.沿袭了鲜卑习俗 B.促进了南北统一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平城迁都
(2023春·河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5.大同云冈石窟第一窟,有一尊维摩诘像,他头戴尖顶帽,具有典型的南比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在洛阳龙门石窟中,也有该题材的作品,但维摩诘像是头戴高帽,褒衣博带,与顾恺之在江宁所绘的维摩诘形象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
A.文化交流呈现融合趋势 B.佛教信徒主要来自少数民族
C.佛教逐步与儒学相融合 D.佛教传播促进生活习俗改变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6.前秦立国不久,逐一消灭了前燕、前凉等国,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又迅速土崩瓦解,之前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这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是( )
A.南北对峙 B.士族崛起 C.分裂混乱 D.民族交融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7.“改汉姓”“定籍贯”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学者目前共查到128篇北魏元氏墓志,其中明确记载籍贯为洛阳的有108篇,籍贯缺失的墓志有17篇,另有3篇墓志籍贯不明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鲜卑皇族积极支持孝文帝改汉姓 B.改汉姓巩固了拓跋氏的核心地位
C.籍贯缺失反映当时对门望不重视 D.鲜卑元氏贯彻籍贯改革程度较高
(2022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8.为方便记忆,某同学编制了一首《初代歌》打油诗,内容如下: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一统天下清。其中“□口”处应为
A.西晋 B.十六国 C.东晋 D.北朝
(2022春·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9.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0.孝文帝下诏,以为“……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华夏认同 D.加剧了民族矛盾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1.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2021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2.实物史料往往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人耙田壁画砖》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它们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北差距的扩大
(2021秋·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3.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A.社会高度繁荣 B.民族交融加深 C.江南经济开发 D.政权更迭频繁
(2021春·山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4.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A.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 D.缓和阶级矛盾
四、综合题
(2023秋·湖北·高二学业考试)
5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6.东晋建立之初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这体现了当时士族当权的政治特点。
(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1秋·黑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称帝,建立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的中国。“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意思是羌胡与汉民杂居的,应该逐渐把他们迁离,使汉民明白他们与羌胡身份有别,防止边民染上羌胡的野蛮、奸邪作风。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民族交融问题,大臣对此事的关注和建言,从侧面体现出当时朝廷对民族交融问题的正视,C项正确;邓艾主张对羌胡民众采取“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的措施,这反映不出羌胡与汉族的相互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乱及民族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之间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据材料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大都处于分裂状态,但也有一个王朝实现过短暂的统一。它是西晋王朝,A项正确;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实现了局部统一,排除B项;东晋是居于中国南方的政权,属于半壁江山,排除C项;北周属于北朝,其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晋归义羌王”金印为晋代的文物,这枚金印是晋朝廷颁赐给归顺晋朝的羌王印绶,反映了西晋与羌族友好交往,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西晋王朝是否实现短暂统一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西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排除C项;材料仅能体现西晋与羌族友好交往,不能说明西晋统治区域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只有短暂的局部统一时期。北民内迁,中原人口南迁,民族关系进入大融合时期。因此社会动荡,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特征,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西晋,C项正确;北魏不是统一王朝,排除A项;东晋在西晋之后,而且偏安南方,排除B项;前秦不是统一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材料是对西晋时期五胡乱华及少数民族内迁的描述,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8.B
【详解】通过观察表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西晋之前户籍登记内容和保管制度简陃、粗放不同,东晋以后,国家对户籍的整理和管理更加规范、细致,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B项正确;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说法绝对,A项错误;户籍制度的进步并不能保证国家的税收来源,C项错误;魏晋时期户籍管理并未限制士族门阀势力的膨胀,D项错误。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可知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是民族交融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民族差异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民族习俗趋同,排除C项;根据“内迁的少数民族”可知这是的民族布局已经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武侯祠位于成都,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三国遗迹博物馆,B项正确;北京、杭州、南京都不是武侯祠所在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再加上少数民族生活地区本身环境恶劣,促使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迁徙,B项正确;由于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排除A项;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是进行对外扩张,排除C项;明初政治中心北迁是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通过观察图表,结合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实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出现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十六国之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南方继东晋后,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所以图中数字对应的朝代依次是西晋、北魏、梁和北周,D项正确;结束三国鼎立的是西晋而非东晋,排除A项;北朝的第一个朝代和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分别是北魏和梁,并非前秦和吴,排除B项;①对应的是西晋而非东晋,③④对应的是梁和北周,并非吴和北汉,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A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西晋,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曹魏”是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故选A项;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B项;“北魏”以区别之前的曹魏,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C项;“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D项。
15.C
【详解】东魏定都邺,C符合题意;A、B、D三个政权都曾定都南京,不符合题意,排除。
16.C
【详解】从图片可以看出,北魏的官员穿着汉服,而汉族人食用少数民族的烤肉,体现了在民族交融过程中社会生活的融合,C正确;A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7.BD
【详解】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知士族政治制约皇权,据材料“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可知皇族统治依赖士族,选项B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士族对政权的影响,并非外戚,排除A项;材料放映的是士族政治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受到削弱,并非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排除C项。故选BD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项正确;大量优良农作物的不断引进、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都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且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D项正确;A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方人口的南迁,使得土地被开垦,因此这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排除B项;江南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无关,南北民族交融是北人南迁的影响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魏晋时期,胡饼逐渐成为中原人日常食品,葡萄、大葱、苜蓿在北方大面积种植。人们对胡食津津乐道,对外来水果、蔬菜赞不绝口。”可知,当时民族间的饮食有相互影响,这主要得益于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百姓饮食水平程度总体较低,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常生活,而不是奢靡之风,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同当地的汉人杂居生活,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与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无关,排除AC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故选D项。
2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门阀政治,因此材料“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排上坐”体现的是士族门阀势力的强大,A项正确;材料与民族矛盾尖锐、北民南迁及政权更迭频繁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可知,材料内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即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国家的强盛和统一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属于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属于清朝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上百万胡族人涌入中原,无数北方人口南渡”可知,这是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这种现象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的时期”等信息,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余选项均不符合这一时期的特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明显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动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通过阅读李白的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动乱,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民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B项正确;北民南迁促进而非破坏了南方农业发展,排除A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尚未完成,排除C项;中原居民南迁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
2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成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胡人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两者共同促进了统一进程的实现,C项正确;AB项表述片面,排除A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9.B
【详解】材料是对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描述,其中北方人民大批南下、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及政府政策支持均是当时南方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稻麦复种制的普及是在宋以后,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30.A
【详解】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题干反映了刘宋朝时期,南方发展优越,据所学可知,其原因有如下,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①②③正确,北魏地处北方,其改革与南方无关,故④错误,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31.D
【详解】依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可以看出在东晋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等得到了发展,体现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D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东晋南朝时期,是分裂动荡时期,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江南生产工具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32.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南的郡数逐渐超过了秦岭淮河以北,这说明南方逐渐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水平差距逐渐缩小,A项正确;西晋和西汉的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排除B项;表格信息不能说明西晋的疆域版图超过了西汉,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33.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主要包括然环境优越 ,劳动力和技术因素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包含④的ABD项。故选C项。
3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多,南方较安定,大量北民为躲避战乱南迁,为江南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南方的发展,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项;B项错在消除,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多,南方较安定,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C项正确;“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名,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有利于汉族的认同,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属于文化措施,与经济联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做法有利于汉族的认同,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等,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符合材料中的描述,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司马氏代魏、王安石变法均没有“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通婚”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3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全国统一的准备了条件。其中一为皇帝实行改革,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逐渐强大,孝文帝实行改革,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项正确;氐族、羌族和匈奴的历史史实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38.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图中人物服饰具有中原服饰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孝文帝推行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两者的价值高低对比,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当时的正统思想仍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A项。
39.B
【详解】根据材料“胡饼深受南北方人们喜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南北方人都可以吃到胡饼,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南北方人饮食习惯相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40.B
【详解】根据“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可得出这一时期是分裂的时代,但在各政权争斗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统一,如西晋的统一,前秦的短暂统一等,反映出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B项正确;A项是东晋时期特征,排除A项;C项是宋辽时期,排除C项;D项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1.B
【详解】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通过改革向中原文化学习,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南朝政权的更迭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与江南经济开发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没有取消士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2.B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遥源远系,肇自轩皇(黄帝)”“攸哉世禄,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师以望”和“盖轩辕黄帝之苗裔”可见北朝的墓志节选中都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姓氏之祖,以黄帝后裔自居、为荣,可见北朝当时政权并立下的民族认同,B项正确;材料主旨信息并非体现少数民族统治的合法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汉族文化的大力推崇,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北朝并未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43.C
【详解】依据材料“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结合所学可知野蛮的征服民族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与其采取类似措施的是孝文帝改革,他实行的汉化政策与亚历山大的行为类似,C项正确;大化改新是项当时的先进文明学习,但是没有军事征服,属于和平交流,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未涉及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学习,排除B项;农奴制改革是内部进行的改革,未涉及军事征服,排除D项。故选C项。
44.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试图利用“五德终始说”来宣传王朝的正统性,通过改汉姓来推动民族融合,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鲜卑族的汉化,排除A项;北魏并未实现南北统一,排除B项;材料与迁都平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5.A
【详解】维摩诘的造像在云冈石窟中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但是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其造像“头戴高帽,褒衣博带,与顾恺之在江宁所绘的维摩诘形象十分吻合”,即服饰带有汉族特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呈现融合趋势,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体现的是民族融合而非佛教与儒学融合,排除C;维摩诘的造像形象变化不能反映出生活习俗的变化,排除D。
46.C
【详解】根据材料,十六国时期前秦虽然统一北方,但因为淝水之战失败,又迅速土崩瓦解。结合所学,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民族矛盾比较尖锐,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北方地区的局势,不能得出南北对峙,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士族崛起,排除B项;北方的分裂战乱和前秦的短暂统一,反映民族矛盾仍然比较尖锐,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4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籍贯一律改为洛阳。由材料可知,改姓后的元氏大部分在墓志里将籍贯记为洛阳,说明鲜卑元氏贯彻籍贯改革程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鲜卑皇族积极支持孝文帝改汉姓,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改汉姓的作用,排除B项;“籍贯缺失”是极少部分现象,不能证明当时对门望不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48.D
【详解】根据所学,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南朝北朝是大致处于一个时期,南朝主要在南方,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北朝主要是北方,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D项正确;ABC项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4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的信息得不出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排除A项;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北方,与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0.C
【详解】由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鲜卑氏为汉姓,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是鲜卑族华夏认同的表现,C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中孝文帝改汉姓是鲜卑族汉化的表现,没有体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B项;孝文帝的举措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1.D
【详解】北魏统治者将自己的血统与与华夏族始祖黄帝挂钩,并且部分帝王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种行为意味着鲜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正确;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而非鲜卑族的始祖,因此材料中的祭祀行为不能作为宗法观念的体现,排除A;家国同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鲜卑族认祖归宗至黄帝与国家统一趋势无关,排除C。
5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人耙田壁画砖》展现的是北朝时期胡人耕种土地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生产情况;《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是北朝时期著名的瓷器,反映了当时北方制瓷业的水平和佛教兴盛情况;据此可知,两件文物分别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情况,即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胡人耙田壁画砖》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都是出土于北方的北朝文物,不能反映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北差距等情况,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点睛】
53.D
【详解】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可知,示意图反映当时政权更迭频繁,D项正确;当时社会没有达到高度繁荣,排除A项;示意图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示意图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4.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是北魏的统治者,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即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项正确;顺应民族交融潮流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影响,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缓和阶级矛盾都是为了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55.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题干说法正确。
56.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东晋建立之初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皇权衰弱,依靠士族维护统治,也就是体现了士族当权的政治特点。
57.(1)具体表现:土地大面积开发;农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有了一定推广;粮食产量迅速提高;粮食产区扩大。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3)认识: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详解】(1)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土地大面积开发;根据材料一“……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农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材料一“……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农作物有了一定推广;根据材料一“……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根据材料一“……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粮食产区扩大。
(2)原因:根据材料二“……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根据材料二“……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据材料二“……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二“……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还有: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3)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等方面谈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点睛】
58.(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直接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工具和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
(2)政权:北魏。
改革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积极作用: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可知,北方战乱频繁。直接后果:根据材料“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工具和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
(2)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改革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及所学知识可知,缓解了民族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高中历史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