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宋史·职官中记载“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该材料反映出宋朝(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防止武将兵权
C.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D.重文轻武
(2023秋·湖北·高二学业考试)
2.1074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朝廷派往杭州担任通判。下列有关宋代通判这一官职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地方各路最高长官 B.统管地方的财政
C.负责各州赋税的收缴 D.与知州彼此制约
(2023·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机构的设置( )
A.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 B.体现了北宋中央权力的分配
C.说明北宋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表明宋代宰相权力得到强化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如图所示为北宋禁军人数的变化。该变化(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B.表明抑制武将政策被废除
C.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D.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2023·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观察下面《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可知,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
A.守内虚外 B.重文轻武 C.中央集权 D.积贫积弱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A.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 D.唐朝设置节度使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7.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取的措施是( )
A.用文官担任枢密使 B.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C.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D.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2023春·河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8.947年,后晋被契丹灭亡,禁军统领刘知远建立后汉。952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为防止禁军统帅夺权,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①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②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③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④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9.北宋政府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这(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杜绝了地方叛乱 D.导致了财政危机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0.“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表明宋初( )
A.地方财政负担减轻 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地方官员权力增大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11.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官员生活的腐化 B.政治制度的僵化 C.专制集权的强化 D.崇文抑武的固化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2.下图所示是辽、西夏、北宋形势图,图中对应的①②③及其都城正确的是( )
辽、西夏、北宋形势图
A.①辽—中京 ②西夏—兴庆 ③北宋—东京
B.①西夏—兴庆 ②辽—中京 ③北宋—东京
C.①西夏—兴庆 ②北宋—东京 ③辽—上京
D.①北宋—中京 ②辽—兴庆 ③西夏—东京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3.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材料认为宋初的政治制度( )
A.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B.强化了各级机构的权力
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D.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14.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夏朝 B.商朝 C.北宋 D.秦朝
(2023春·河南·高一学业考试)
15.下列对两宋时期军事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B.枢密院拥有统兵权和调兵权
C.由武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D.北宋实行重武轻文政策
(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6.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文臣出任知州 B.实行更戍法
C.设立参知政事 D.设立转运使
(2023春·河南·高一学业考试)
17.下列对于两宋时期军事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宋实行重武轻文政策 B.枢密院拥有统兵权和调兵权
C.由武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2023春·河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8.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9.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北宋初期 北宋中后期 南宋
制度创设:① 用人方针:崇文神武 困局: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改革:② ③与南宋建立 ④与宋金对峙
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
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
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
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20.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A.新朝与汉朝 B.南朝与北朝 C.隋朝与唐朝 D.西晋与东晋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1.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
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2.下如图是某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此朝代是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3.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外忧”主要来自
A.突厥
B.匈奴
C.契丹
D.女真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4.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一做法( )
A.缓解了财政危机 B.抵御了辽夏的入侵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5.东晋时期,有“王(东晋时期大家族王氏)与马(东晋皇帝司马家),共天下”的说法,到了宋朝时则有“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专制皇权得以加强 B.文官政治局面的结束
C.贵族政治已经结束 D.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2022春·新疆·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26.“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实施这一举措的朝代是( )
A.西汉 B.东晋 C.南唐 D.北宋
(2021秋·湖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7.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023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28.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五,五分养兵”。这反映了( )
A.北宋时期经济极度匮乏 B.北宋时期军队强大
C.北宋时期兵内腐败 D.北宋时期募兵政策是朝廷负担的主要来源
(2023春·湖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9.下图是宋朝与周边国家形势图。下图所示历史时期( )
A.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地方割据政局动荡 D.政治中心实现南移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0.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西夏向北宋边境发起进攻。北宋朝野本打算“重拳出击”,一举摧毁西夏政权。然而,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不仅讹了北宋“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更断送了其攻略西夏的最后希望。这反映出( )
A.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 B.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
C.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 D.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1.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④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2.如图是某历史时期的局势演变图,图中“?”处应填写
A.匈奴 B.辽 C.吐蕃 D.元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3.北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
A.辽 B.大理
C.金 D.蒙古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4.为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范仲淹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 )
A.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大量裁减军队
C.彻底消除边患 D.大力整顿吏治
(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5.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A.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 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2022春·浙江·高一学业考试)
36.1028年,党项首领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
A.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处于被动 B.力图保护边境贸易
C.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 D.坚持平等的民族观
(2021秋·浙江·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
37.北宋末年,“议者谓祖宗虽徇(依从)契丹,岁输五十万之数,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结合所学,这反映了( )
①北宋边疆贸易带有明显的屈从性 ②边境贸易缓解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③外贸税收是宋代国库的重要财源 ④政府采取了以钱财换和平的策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三、王安石变法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8.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危机
C.改革赋役,减轻了农民负担 D.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23春·四川·高一学业考试)
40.王安石及其变法在政治上被南宋最高统治者和理学家们否定,但是其缓解财政危机的施政理念,还是直接影响了南宋的财政政策。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定行“兵农合一”,减轻了军费支出
C.更加适应南方经济发展 D.以货币、市场为手段增加了税收
(2023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1.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 )
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2023春·山西·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2.北宋末期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需要考
A.策论
B.诗赋
C.戏曲
D.小说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3.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及其他一些诗文中,用语暗藏讽刺朝政、针砭新法内容。此案中,苏轼险丧命牢狱,最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材料体现了( )
A.“乌台诗案”开“文字狱”先河 B.北宋王安石提倡的变法斗争激烈
C.宋代“重文轻武”治国方略调整 D.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四、南宋的偏安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4.明朝诗人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重文轻武,三衙分权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5.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 )
A.七国之乱 B.绍兴和议 C.靖康之变 D.安史之乱
(2023春·广东·高二学业考试)
46.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五、综合题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7.宋仁宗在位时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
(2023春·河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宋代海上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分析其政策的特点。
(2)写出宋朝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分析宋朝对外贸易繁荣的影响。
(2022春·浙江·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
49.中原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的交流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料犀象及茶与交易。 景德三年,诏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非九经书疏悉禁之。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糯米),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马、橐驼(骆驼),岁获四十余万。
——《宋史·食货志》
(1)阅读材料一图,分别写出图中①②③三个政权的名称,结合所学概括政权③处理北方边境问题的两种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榷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这种贸易的积极意义。综合本题信息,谈谈你对处理好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通判的作用是分割地方长官知州、知府的权力,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通判的设置不是为了防止武将兵权,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宋朝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排除C项;通判和知州、知府都是文官,两者的关系体现不出宋朝重文轻武,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宋代。结合所学可知,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D项正确;宋朝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路没有最高长官,排除A项;宋代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排除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结合所学可知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并不是唐朝,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并不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分割宰相的权力,说明宰相权力得到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968-1048年间,北宋禁军的人数和军队总人数大幅增长,这必然会造成庞大的军费开支,进而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A项正确;北宋抑制武将的政策并未废除,排除B项;军队人数的增长不代表战斗力高,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低下,并未有效解决边患问题,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路是北宋的监察区,四监司是路的下属机构,分化了军权、司法权、财政权等,路的下属机构府州军监,长官由知州担任,又设通判监督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地方的这一设计旨在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材料体现的是北宋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北宋政府采取措施打压武将,重用文臣,排除B项;积贫积弱是北宋的特点,但是不能通过材料直接得出此认识,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分化事权等措施,因此增加了政府开支,出现“三冗”局面,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祸根,排除D项。故选C项。
6.BC
【详解】推恩令使地方上诸侯的势力不断缩小,B项正确;地方上文官可以监督地方的武官,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排除A项;唐朝的节度使是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地方割据的教训,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包括设置转运司对地方财政进行监控,D项正确;枢密使是中央掌管军事的官员,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直属中央政府的管理佛教事宜和吐蕃地区的机构,排除B项;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割宰相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952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可知,反映了五代时期禁军统帅兵变夺权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不符合题意;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削弱了武将的权力,②符合题意;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分散削弱了武将的权力,③符合题意;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④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 北宋政府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崇文抑武;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题干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C项中杜绝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宋朝的财政危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且材料信息与财政危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中央集权强化,地方不敢违抗中央,没有体现出地方财政负担减轻、行政效率提高,排除AB两项;宋初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州一级设通判用于监察地方长官,限制地方权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通判的设置不能反映官员生活腐化、政治制度的僵化和重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之为西夏,故①为西夏,都城为兴庆;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1007年辽圣宗耶律隆绪迁都中京大定府,故②为辽,都城为中京;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故③是北宋,都城是东京,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宋初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说明宋初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了各级机构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中央机构由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台谏组成,这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C项正确;夏商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排除A、B项;秦朝时期主要是三公九卿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是对两宋时期军事特征的正确描述,A项符合题意;两宋时期的枢密院没有统兵权,只有调兵权,排除B项;担任枢密院长官的是文臣而非武官,排除C项;北宋实行崇文抑武而非重武轻文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文臣出任知州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A项正确;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实行更戍法,排除B项;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削弱相权,和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设立转运使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考查两宋时期的军事,可知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北宋是重文轻武,排除A项;枢密院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排除B项;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可知这个朝代宋代,C项;秦朝中枢机构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唐朝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明代废除宰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9.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初期在制度创设方面削弱地方权力,强干弱枝,故①是强干弱枝;北宋中后期,面对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进行王安石变法,②是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绍兴和议,宋与金对立,C项正确;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盟约,排除A项;B项中的中央集权、冗官冗兵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是指削弱地方加强中央,与题意不符;淝水之战发生在魏晋时期,大定之治是指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0.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和南宋是赵宋王室先后建立的两个政权,类似与西晋和东晋的关系,故选D;新朝和汉朝不是同一个王室建立的,排除A;南朝和北朝是对峙关系,排除B;隋朝和唐朝不是同一个王室建立的,排除C。
21.A
【详解】根据材料“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宋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没有涉及文化重心的转移,也不能够导致文化重心的南移,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布衣比例的上升不一定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不代表科举制是选官的唯一途径,也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22.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削弱相权,中书门下是管辖行政,枢密院管辖军事,三司使管辖财政,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宋朝中央权力分配,C项正确;宋朝时期中书门下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宋朝,而不是东汉,A项错误;唐朝主要实行三省六部制,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中央体制,而不是唐朝,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的二府三司体制,与明朝无关,D项错误。
23.C
【详解】据材料“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时期北边面临着契丹建立的“辽”的威胁,C正确;突厥是隋唐时期生活在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与材料不符,A错误;匈奴是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与材料不符,B错误;南宋时期女真族建立金,灭掉了辽,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24.D
【详解】根据材料“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之初,吸取五代时期武人专权的教训,严格限制武将权力,这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犹不及,由于过分限制了武将的权力,使得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造成了在对外战争中的屡次失利,D项正确;北宋时期军队数量庞大,造成了“冗兵”,加重了财政危机,排除A项;北宋的军事改革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导致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处于下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军事改革,与行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王与马,共天下”信息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对皇权形成的制约;根据题干中的“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信息可以得出,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大发展,科举取士力度加大,士大夫最终取代了门阀士族,这一转变体现了皇权地位的提升,A项正确;文官政治局面在宋朝时得以确立,排除B项;贵族政治在秦朝统一后就基本上结束了,排除C项;理学在南宋以后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A项。
26.D
【详解】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设置通判,D项正确;西汉、东晋和南唐未设置通判,排除A、B、C项。故选D项。
2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路的设立,将地方权力分割为不同板块,各自负责,分别隶属中央,意在消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排除A项;过度分割权力导致机构冗滥,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五,五分养兵”可知,北宋实行募兵制政策,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大部分用来养兵,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财政危机,D项正确;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繁荣,而不是匮乏,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情况,排除A项;材料描写的是募兵制带来的财政危机,没有体现军队的强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军队腐败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图片可知,此时期为北宋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项正确;靖康之变后,南宋建立,南北对峙局面形成,排除A项;北宋初期通过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已经结束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北宋时期都城位于开封,政治中心位于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30.C
【详解】根据材料“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不仅讹了北宋‘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更断送了其攻略西夏的最后希望”可知,北宋在与西夏交战过程中,辽趁机讹诈北宋,使之无法全力攻略西夏,这反映出辽与西夏都对北宋构成威胁,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C项正确;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说法较为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辽宋协议与官僚队伍膨胀无关,故A项①③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两宋割据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有辽、西夏、金等。由此可知,图中“?”处应填写辽,故B正确;匈奴是秦汉时期的游牧民族,故A错误;吐蕃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故C错误;元是取代南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故D错误。
33.A
【详解】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符合“西北望”故答案为A项;大理在北宋的南面,金在北宋的东北,不符题意,排除BC;蒙古政权建立于1206年,此时北宋灭亡,故排除D。
【点睛】掌握与北宋并立的政权的地理位置和出现的时间。
34.D
【详解】由所学可知,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改革主要是从富国强兵,澄清吏治和整顿法治等方面进行,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在“庆历新政”期间,他主张大力整顿吏治,答案为D;ABC不属于范仲淹新政的措施,排除。
35.D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宋代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不断攀升,庞大的军队规模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D项正确;图示内容仅有北宋军队数目的变化,不能据此说明打破了宋辽军事平衡,排除A项;军队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够保障对外战争的胜利,也没有改变当时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BC项。故选D项。
36.C
【详解】据材料“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可知,宋仁宗册封党项首领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处理与党项族的关系方式是“册封”,而不是战争,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二者之间的政治关系,没有涉及“贸易”,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处理与党项族的关系方式是“册封”,没有涉及民族观,D错误。
37.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北宋末年(中国)。据材料“岁输五十万之数,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可知,北宋末年的榷场贸易为政府增加了岁入,缓解了政府财政负担,②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辽交战,北宋战败,每年需要向辽输入大量岁币,④项正确;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项错在据材料无法得出北宋边疆贸易带有明显的屈从性,③项表述符合史实,但③项错在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外贸税收是宋代国库的重要财源的认识,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3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整顿吏治,这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A项正确;范仲淹改革没有“缓解了”北宋的积贫,排除B项;范仲淹改革没有涉及赋役,排除C项;范仲淹的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排除A项;“北宋走向衰亡”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理财上的不足,未涉及社会管控加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4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强调利用货币、市场为手段增加税收,这有利于缓解南宋的财政危机,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冗两积”的局面,但最终改革还是失败了,没有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以货币、市场为手段增加了税收,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以货币、市场为手段增加了税收,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B项正确;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排除C项;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是在元朝时期,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42.A
【详解】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故A正确,B错误;戏曲、小说不是北宋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CD。
4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轼看待王安石变法,既认为改革很有必要性,也指出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一些流弊,故此他成为改革和保守两派都认为的反对派,从而成为改革中派系斗争碾压的对象,此案也正是改革派将其视为保守派,认为他讥讽反对改革而进行打击的案例,B项正确;“文字狱”本质就是思想文化专制,西汉就曾发生,并非开始于北宋,排除A项;苏轼最终未被处死,实际上也是北宋君臣考虑到不杀文官”的传统,是“重文”的体现,而非治国方略调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围绕改革进行的派别纠争,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渡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C项正确;重文轻武,三衙分权属于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澶渊之盟,辽宋和议为北宋与辽关系,排除B项;南宋灭亡,国家一统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导致了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排除A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订立的和约,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46.D
【详解】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反映了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故D正确;A项“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B错误;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C错误。
47.错误
【详解】据所学,宋仁宗在位时任用范仲淹主持改革,宋神宗在位时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8.(1)收其权:派文官做知州,架空节度使。
制其钱:设诸路转运使管地方财政,将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
收其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或分散地方权力)。
(2)广州、泉州、明州。
影响: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外贸税成为国库的重要来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第一问措施,由材料一的图示和所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得收其权,派文官做知州,架空节度使;制其钱,设诸路转运使管地方财政,将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收其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第二问特点,据所学可知,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第一问城市,据所学宋朝对外贸易港口可得广州、泉州、明州。第二问影响,可以从对中国自身和中外交流的角度得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外贸税成为国库的重要来源。
49.(1)名称:西夏、辽、北宋。
方式:战争;和议(或岁币、岁赐)。
(2)特点:商品种类多;交易额大;官方设置;在榷场中进行。
意义:增加收入;缓解边防压力;密切宋与辽夏等政权的经济文化交往。
认识:战争和互市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与交融。
以岁币换和平,是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相互妥协的产物。
战争是支流,交流交往交融是主流。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宋朝(中国)。
第一小问名称,根据材料中的位置,可以得出①②③三个政权的名称为西夏、辽、北宋。
第二小问方式,结合所学宋辽、宋与西夏的关系可知处理北方边境的方式为战争;和议(或岁币、岁赐)。
(2)本题为特点、意义、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宋朝(中国)。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糯米),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马、橐驼(骆驼),岁获四十余万”可知商品种类多;交易额大;根据材料“景德三年,诏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非九经书疏悉禁之”可知官方设置;在榷场中进行。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岁获四十余万”可知增加收入;根据材料“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可知缓解边防压力;结合雀场的作用可知密切宋与辽夏等政权的经济文化交往。
第三小问认识,结合宋朝与辽和西夏的战争和和平交往相关知识可知战争和互市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以岁币换和平,是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相互妥协的产物。战争是支流,交流交往交融是主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