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
墨子
)大理州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 历史
(全卷两个大题,共33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在 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非选择题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 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始社会后期,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该现象产生的根
源是
A. 男女体能差异日益扩大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男子制造工具能力增强 D. 男女成员贫富分化
2.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特征。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
A. 一体性 B. 多元性
C. 传承性 D. 发展性
3. 图1中的四位思想家追求的共同理想是
A. 怀仁义以相接
B. 清静,无作为
C. 封建中央集权
D. 重建社会秩序
图 1
4. 王东满诗云: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 生。两千余载一词训,四十万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华始幸有同衡。诗中这
一事件反映了
A. 七国争雄 B. 平王东迁
C. 王室衰微 D. 诸侯争霸
5.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习惯用“朕、我、吾、印”来表达第一人称自己,秦始皇将
“朕”作为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的自称。这反映了
A. 封建皇权的独尊性 B. 人民各项权利被限制
C. 中央集权的权威性 D. “朕”蕴含的内容减少
6.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图2中的图片所反映的时代,按时间
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本草纲目》 ②《步辇图》 ③《史记》 ④京剧
图2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7. 东晋、南朝政府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 田,“皆成良业”,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
吴。这说明当时
A. 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B. 北民南迁推动江南农业发展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南方成为粮食的最主要产地
8. “迁都洛阳好,举目眺黄河。胡地民风殄,汉家文教播。三长制谐和。本已尊孔子,
何为崇佛陀。”该诗提及的帝王是
A. 秦二世 B. 汉武帝 C. 汉光武帝 D. 北魏孝文帝
9. 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 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这
一朝代是
A. 西周 B. 隋朝 C. 南宋 D. 明朝
10.“版面平整,着墨好,印刷较为清晰;制版速度慢;雕错修改很难,需挖补。”下列
技术符合该评价的是
A. 司南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活字印刷术
11.《全球通史》中提及“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能支撑其观点
的是
A. 已经打破“市”“坊”界限 B. 三教合一完成
C. 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D. 开通丝绸之路
12. 元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及军民府、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
正式建立土司制度。土司制度
A. 一定程度巩固边疆 B. 确立了羁縻政策
C.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D. 阻碍了社会进步
13.1842年,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出版,书中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 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
想。《海国图志》出版表明当时中国
A. 西方科学技术已经广泛输入
B. 出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完全颠覆
D. 时势变化促使学者思想转变
14.斯大林说:“平均主义的根源是个体农民的思想方式,是平分一切财富的心理,是朴
素的农民共产主义的心理。”下列包含“朴素的农民共产主义的心理”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三民主义”
15.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始于 _之后。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日甲午战争
C. 戊戌变法 D. 签订《辛丑条约》
16.1905年9月2日,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端方上奏《请废科举折》:臣等默观大局,
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实同一刻千金……强邻环伺,岂能我待……欲补救
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先停科举。袁世凯的奏折旨在 A. 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 B. 消除传统文化的弊端 C.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 借鉴学习西方的长处
17.1917年孙中山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
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孙中山称的“一次革命”
A.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B. 消除了中国人的等级思想
C.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D. 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18. 与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口号是
图3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19. 中国共产党“二大”的主要内容是
A.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B. 组织和领导中国工人运动
C. 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 D. 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20.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形式,首次肯定了农
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该土地政策旨在
A.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改变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 联合资产阶级消灭军阀 D.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1. 1949年4月23 日,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
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
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发布的时机是
A. 人民军队占领南京 B. 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
C. 渡江战役即将开始 D. 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22.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政府进行的没收官僚资本、银元之战、土地改革运动,它们所
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 恢复了国民经济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完成了政权建设 D. 开启了工业化道路
23. 图4是中国电影《上甘岭》(1956年出品)的插曲《我的祖国》,其展现的背景是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图4
A. 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 B. 歌颂伟大抗美援朝战争
C. 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 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
24. 中国现代有一种制度被誉为“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既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
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该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5.“正泰橡胶厂劲头高,全厂的职工把决心表。三年赶上邓禄普(英国轮胎)呀,我
们一定做得到。”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A.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C.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26. 新华社评论某历史事件:“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
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大批亚非国家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
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新华社评论的事件使中国
A. 成为世界进步力量的代表 B. 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会
C. 外交政策开始走向了成熟 D. 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7.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
献是
A.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B.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C. 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D. 肯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8. 图5是1993~2014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次数以及地区分布示意图,由此可见我国
图 5
A.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 外交重点在东欧中亚
C. 实施新型外交政策 D. 已实现重返世界舞台
高一历史·第5页(共8页)
29.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法治”入宪前后的十多年, 一系列规范国 家治理和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中国第一次确立“民告官”制度的《行 政诉讼法》等体现时代要求的一大批法律,都是在这个时期制定和实施的。这时期
的法制发展历程
A. 完成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 B. 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 使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 D. 体现了法治建设艰难历程
30. 图6选自2006年《中国物价年鉴》中的数据,这反映了
□市场调节价占比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非市场调节价占比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
图6
A. 国家宏观调控下规范的市场主体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效果明显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D. 国家的分配体制影响商品物价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31.(16分)东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在这个地区产生的中华帝国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有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不仅影响过去,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未来。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书·地理志》有“乐浪 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贡见”的记载,说明汉朝已经与日本有政治、 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了。孔子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 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中国向周边辐射的儒家文明板块, 对周边“蛮夷”之国的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东亚外交圈。由于技术 条件的限制,国家间的交往多在相邻的国家间进行,打上区域交往的烙印。
摘编自邹近《张骞传说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更加成熟、稳定,形成一套完整的规 制。相互派遣使节,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有时候使节团的规模庞大,少则几 十人,多则几百人,蔚为壮观。朝鲜每年定期向中国派遣使者,国王接受中国册封, 使用中国的文字,奉中国正朔,成为中华传统世界藩属国的典型代表。日本向明朝 派遣了使者,被永乐帝授予“日本国王之印”与准许来华的勘合贸易。勘合贸易促 进了明朝与日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茶器、书籍等大量输入日本,加速了 日本国内文化发展。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一直是主导东亚国际秩序的国家,按照东方国家的文化模式建立了一 套国际秩序与规范,即“天朝礼制体系”。中国一脉相承的对外关系史,铸就了睦邻 友好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而不霸的民族风范。这种独特的民族风范具有 三大基本特征:“止戈为武、兼容开放、协和万邦。”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外交圈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请列举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的表现。(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亚外交圈。(4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7所示。
甲九一八事变
乙华北事变
丙八一宣言 丁瓦窑堡会议
图7
材料二 图8所示人物,左边一位被周恩来赞誉“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右边一位
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图 8
(1)根据材料一,请任选两幅图说明它们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逻辑。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位被称为英雄的理由。(5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伟大成就(部分)
时间 成就
1949年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5年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
1984年 中国解决温饱问题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2001年 申奥成功
2010年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 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取一项表中新中国的成就加以阐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总书记“新的历史起点”的认
识。(4分)大理州2023 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A C A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A B C C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B B C D C C B C
【解析】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即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其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均排除。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中华文明的这种连续性之所以成为可能,中华民族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是其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四大流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事物的方法上,而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整合社会生活秩序,故D项正确;A项只是儒家的追求,排除;B项是道家的追求,排除;C项是法家的追求,排除。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这是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故A项正确。
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朕”作为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的自称,说明封建皇权的独尊性,故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中央集权的权威性体现在对地方的影响力,排除C项。
6.根据材料可知,《本草纲目》是明朝,《步辇图》是唐朝,《史记》是西汉,京剧是清朝,故C项正确。
7.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故A项正确;北民南迁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南方成为粮食的最主要产地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8.根据材料和所学“迁都洛阳、胡地民风、均田法开创、三长制谐和”等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故D项正确。
9.材料中有郡、县,得出是秦或秦朝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资治通鉴》及所学知识可知是北宋司马光所著,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0.根据材料“雕错修改很难,需挖补”及所学知识可知是雕版印刷术,故C项正确。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已打破“市”“坊”界限,其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释、道三教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思想层面,与宋代的商业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D项。
1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土司制度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稳定了边疆局势,故A项正确;羁縻政策早在秦汉时期已确立,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战败让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中西差异,故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洋务运动出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B项。
14.根据材料“平均主义”及所学知识可知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正确。
15.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项正确。
1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袁世凯是清朝大臣,提出废除科举制的目的是挽救清朝危机,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为了继续维护清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
17.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次革命”是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新中国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新中国成立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排除D项。
18.根据材料“废除二十一条”“北京大学”及所学知识可知是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
19.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是“二大”的主要内容,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是“一大”的内容,均排除。
20.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发生在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的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它规定没收一切土地,按人口分田,这是肯定了农民以革命手段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故B项正确;A项符合七七事变后,排除;C项是大革命时期,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故A项正确;三大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排除B项;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排除C项;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排除D项。
2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的三项措施都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故A项正确;B项没收官僚资本、银元之战多集中在城市,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一五”计划开启了工业化道路,排除D项。
2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电影《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深切地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故B项正确。
24.根据材料“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及所学知识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
25.根据材料“三年赶上邓禄普(英国轮胎)”及所学知识可知,民歌反映的是“大跃进”,“大跃进”是片面追求高速度和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的左倾错误,故C项正确;“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规律,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A项;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规律,最终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26.根据材料“联大第2758号决议”及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与会议,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了成熟,排除C项。
27.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故C项正确。
28.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实施全球性外交,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东欧中亚在数量上确实是最多,但根据国际形势,中国外交重点在欧美、俄罗斯,排除B项;D项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
29.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法治入宪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这是“入宪前后的十多年”可知C项错误;D项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
30.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已基本市场化,再加上时间是2006年,故C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16分)
(1)(6分)背景:张骞出使西域带动中外交流的活跃;传统儒家外交思想的影响;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每点2分)
(2)(6分)表现:朝鲜每年定期向中国派遣使者,国王接受中国册封,使用中国的文字,奉中国正朔。(3分)日本向明朝派遣了使者,被永乐帝授予“日本国王之印”与准许来华的勘合贸易。(3分)
(3)(4分)简析:中国一直是主导东亚国际秩序的国家,按照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国际秩序与规范,即“天朝礼制体系”;其基本特征为“止戈为武、兼容开放、协和万邦”;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加速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建立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借鉴价值。(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32.(12分)
(1)(7分)示例:图乙和图丁:因果关系。(1分)
分析: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等。“华北事变”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已到了灭亡的边缘。(3分)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瓦窑堡会议。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3分)
(图片关系分值为1分。分析逻辑须准确表达2个图片的相关史实,分值为6分。)
(2)(5分)理由: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从民族大义出发,毅然决然地发动西安事变,其目的是要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2分)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从而停止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转折点。(3分)
33.(12分)
(1)(8分)示例:成就: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2分)
阐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新中国更加强大,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经过五年建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6分)
(成就分值为2分。阐述部分须准确表达成就的相关史实,分值为6分。)
(2)(4分)认识:新的历史起点体现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我们倡导“一带一路”,修建三峡大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等。现在我们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