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
1—10 BCDCB CBDBB
11—20 BBCCB ADCCC
21—32 CDBAB BBCBA CD
33.表现:消费品店铺林立,种类繁多;流动商贩活跃于城市之中;外来商品(香料)进入日常交易。(6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政府实行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展。(8分)
34.(6分)
(1)实物史料(2分)
(2)史料价值:张择端生活于北宋东京,其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但是由于受其宫廷画师身份、画作属艺术作品等因素的影响,要客观了解北宋东京的经济社会状况,须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4分)襄汾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5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3年,考古学家在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中发现了一层至数层的谷壳、稻杆和稻叶等混合物,中间也有烧成炭的稻谷。据此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属于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
2.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
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
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
C.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D.有利于强化国君对地方的控制
4.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是孔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一主张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儒学的生活化
C.稳定社会秩序 D.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5.《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不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全国推行郡县制
B.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首创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6.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的意图是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全国思想统一
C.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D.表明官僚政治确立
7.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8.下图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图。这一变化说明
A.南方总人口超过北方
B.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
C.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D.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9.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意在说明
A.门阀政治强化了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政治变异
C.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D.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相得益彰
10.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神态庄严,到了中后期则体型变小,表情由肃穆威严为主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这一变化主要是缘于
A.北朝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B.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C.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D.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11.8世纪中叶之后,中原再无大规模石窟造像。接过中原石窟接力棒的是四川,四川石窟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广元千佛岩、皇泽寺、巴中南窟、北窟等诸多精品。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北方政局不稳
C.政治重心逐渐东移 D.佛教教义的世俗化
1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著作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是
①《夏小正》 ②《黄帝内经》 ③《九章算术》 ④《齐民要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有记载称,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果,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同年,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都男女百余万开水济果,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源县”。这反映出隋炀帝
A.开通运河、功在千秋 B.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C.魄力非凡、不恤民力 D.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14.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
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15.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和录取的重要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指该人的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指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该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
A.仅以门第为主要依据 B.受到历史传统影响
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6.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
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B.以科举考试为主
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7.张帆在《中国古代经济简史》论述到: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据此可知,两税法的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政府的人身控制 B.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简化了税收名目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18.东晋名僧慧远针对“僧侣出家有悖孝亲”的问题,提出调和理论,主张区分出家僧侣与在家信徒,将孝道观念纳入佛教的果报观念之中,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留天下,即使亲子关系也不违其孝”。慧远的调和理论旨在
A.吸收儒家思想 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
C.助力佛教传播 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19.下图是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由此可知唐朝
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
C.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
D.佛教思想最受到尊崇
20.624年,唐太宗平高昌、宴百寮,加奏《高昌乐》,始成宫廷十部乐,其中除燕乐、清乐两部外,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等八部都是外国传入的音乐。中亚国家石国、康国的胡旋舞、胡腾舞和拓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上述现象体现出当时
A.三教合流趋势的形成
B.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
C.自信开放的文化情怀
D.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
21.北宋改进了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形成了宰执制度。宰是宰相,执是执政。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为执政。这一变化
A.鉴于藩镇割据的教训
B.易于导致文臣擅权
C.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
D.意在防范吏治腐败
22.宋仁宗年间《新唐书》修成不久,随即就有吴缜的《新唐书纠谬》问世,指出欧阳修、宋祈之作新书疏于考证。稍晚,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也以相当多的条目对比新旧两唐书,指出新书“为观者甚少”。这说明宋代
A.重史的传统影响文人行为
B.官方与民间在修史上对立
C.官修史书普遍缺乏公信力
D.政治氛围有利于学术发展
23.宋仁宗时曾规定:“大凡旧岁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新旧相因。”熙宁五年,宋朝政府命令四川多发行一界交子,却并不按惯例把老一界的交子回收。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王安石开始变法 B.宋朝财政危机严重
C.金融理念的进步 D.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24.“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
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
25.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农耕文明的发展
C.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政治中心的稳定
26.在金朝,“猛安谋克”一词包括五个内容,据此可知猛安谋克的特点是
①职官的代称 ②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位
③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 ④户制 ⑤世袭爵衔
A.因俗而治 B.寓兵于农 C.仿宋而制 D.完全汉化
27.行省、行枢密院、行御史台是元地方行政、军事、监察的三大机关。《行台体察条例》规定行御史台有权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元朝的这一制度设计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28.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29.如表为宋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记载(部分)。据此可知,宋代
一 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
二 湖中安吉人……唯藉蚕办生事
三 三湖州村落朱家顿民朱佛大者……递年以蚕桑为业
A.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B.农村经济呈现出商品化趋势
C.江南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D.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30.北宋仁宗时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后“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一时名臣……及绍圣(宋哲宗年号)崇宁(宋徽宗年号)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中心南移
C.取士人数增多 D.文官地位提高
31.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32.朱熹在多个诗句中表达了一种意境:“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所表达的意境是
A.天人合一的境界
B.顿悟成圣的喜悦
C.张扬自我的态度
D.格物致知的追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3题14分,34题6分,共20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宋代城市,除了专门的酒楼、茶馆、食店(风味饭店)、肉行、饼店、鱼行之外,还有许多流动商贩,产品包括点心、干鲜水果、肉脯等不下百种。东京城商铺林立,一应俱全,尤其是来自海外的香料铺也出现在街头,说明当时市民百姓阶层也开始使用香料了。宋代政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盐、茶等商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由政府专营。
——摘编自刘永加《唐宋时期如何活跃消费市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消费市场活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张择端,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其留世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