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徐州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徐州重点高中2023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2.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可知( )
A.分封制旨在“以蕃屏周” B.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
C.儒学文化被广泛传播 D.周天子实现高度集权
3.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4.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无独有偶,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国也修建了很多御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封建经济发展需要交通改善 B.交通发展便于加强君主专制
C.交通便利推动对外殖民扩展 D.古代东西方的经济交往活跃
5.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 )
A.瓦解了士族阶层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激化了阶级矛盾
7.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8.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
9.780年“炎建议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
A.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0.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烟不问阀阅”。这说明( )
A.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 B.社会流动影响门第观念
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1,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以“猛安谋克”屯驻中原,筑寨居于汉族村落之间;西夏《天盛律令》在参照唐、宋律书的同时,给予牧业经济以特殊地位。这些措施的突出特点是( )
A.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制度 B.重在推广本民族生活方式
C.以增强军事实力为主要目的 D.推行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12.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13.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与上述内容直接有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宰相 D.设参知政事
14.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军机处( )
A.掌握军事决策权 B.与内阁同为宰辅机构 C.统领地方官员 D.尊崇皇命上传下达
15.他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敢于抨击“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强烈要求限制君权,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这位思想家是(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16.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古代科技成果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孙思邈《千金方》 ②郭守敬《授时历》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 ④裴秀《禹贡地域图》
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17.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18.清朝道光以前,总督用汉人的很少,兵权全在满族手里;而到了1864年,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则全部由汉人担任。引起这样变化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运动 D.保路运动
19.“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见戊戌维新运动( )
A.在社会层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主张博采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管理
C.在“中体西用”框架下难以根本变革 D.彻底改变过去清政府空疏迂谬之弊
20.“辛亥草命的伟大在于它不仅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也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闹剧。”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C.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
21.据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③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有人说“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从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这场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场运动具体指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3.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军转战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一伟大壮举的起止点是( )
A.瑞金、延安 B.瑞金、会宁 C.井冈山、吴起镇 D.井冈山、会宁
24.按照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都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则明确规定了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左”倾思想彻底肃清 B.最低革命纲领的制定
C.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5.武汉、广州相继失守之后,中共中央实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主要是在广大地区内,以无数小的战斗,对日军进行袭击,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这一方针实施的背景是( )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淞沪会战遭遇失败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国共合作基本实现
26.下列民主革命时期出现的语句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②“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④②
27.1954年,毛泽东提出:对于英、法这类国家,要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一切希望和平而对中国还有某些疑虑的国家,也要主动地去做工作对美国要使他孤立,使他分化,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
A.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意识形态色彩 B.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D.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8.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9.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彻底改变工业布局分布不均
C.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
30.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出社会的变化。诸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命运共同体”等,这些流行语( )
A.映射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走向 B.是历史转折与社会发展的见证
C.展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历程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1.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这一时期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
A.农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 C.贸易和物种交流 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
32.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33.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古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
A.分布于大河流域 B.属于封建社会阶段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34.如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作出的贡献。表中内容可说明( )
名称 地域 农作物
印第安人 美洲 马铃薯、玉米、花生等
班图人 西非 甜高粱、西瓜、棉花等
南亚人 南亚 芋头等
西亚人 西亚 大麦、小麦和豆类等
A.生产力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B.农耕文明发展艰难曲折
C.游牧民族开始了农业生产 D.古代食物物种多源发生
35.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B.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
C.两大文明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同点 D.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
36.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说明西欧封君封臣( )
A.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B.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
C.具有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D.将血缘关系作为政治纽带
37.13世纪时,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这反映出( )
A.商品经济催化庄园经济解体 B.农业生产力出现了重大飞跃
C.领主彻底放松对农奴的剥削 D.庄园经济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38.从11、12世纪开始,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启了迁移的进程。即使有法庭明令,但农奴们仍怀揣着获得城镇当局庇护的希望,冲破庄园的各种限制。随着人口流动和农村移民的到来,英国涌现了大约30个城镇。马克思说,中世纪的城市是由“获得解放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这些现象( )
A.标志者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促进封建剥削关系走向瓦解
C.强化了英国封建君主的权威 D.提高了庄园农奴生产积极性
39.下图为伊斯兰国家出版书籍中科学类著作的占比。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亚述帝国的鼎盛 B.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C.文艺复兴的推动 D.阿拉伯帝国的发展
40.如表为某同学的“笔记卡片”,其内容如下,据此可详细了解( )
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民族建立奴隶制城邦建造高大的砖石金字塔,崇拜美洲虎创造太阳历,采用20进制发明美洲唯一完整的音义结合的象形文字体系
A.马里文明 B.加纳文明 C.玛雅文明 D.桑海文明
二、材料阅读题(本部分共2小题,共20分)
41.(10分)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在古代长期处于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样解释的分析框架。
——摘编自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材料二
(1)你赞成材料一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不得只有观点不论证)(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42.(10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4分)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徐州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