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09关 游历南北朝【寒假历史特色作业】解析版


第09关 游历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是北魏时期穿宽衣大袖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出现这一场景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答案】D
【解析】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装。由材料“魏时期穿宽衣大袖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体现了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D项正确;材料无关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排除A项;并非只有北魏贵族才能穿汉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
2.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提到,“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可见“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有所削弱的,排除A项;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排除C项;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3.下图为某时期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统计数据,可用于说明( )
A.商鞅变法的影响 B.诸葛亮治蜀的成
C.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D.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鲜卑族与汉族的通婚占到了不同民族间通婚的一半以上,而鲜卑族和鲜卑族的通婚仅占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孝文帝改革倡导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的结果,C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鲜卑族还未出现,排除A项;诸葛亮治蜀主要是在西南地区,而鲜卑族主要生活在北方,排除B项;唐太宗通统治时期,鲜卑族已汉化完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排除D项。故选C项。
4.北魏统治者标榜其祖先为黄帝后裔,定国号为魏,并宣称自己是曹魏政权的合法继承者。这反映北魏( )
A.欲加强对北方控制 B.已完成全国统一
C.社会改革成效显著 D.与曹魏一脉相承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当时,黄帝在北方有广泛的心理认同,曹魏也曾长期统治北方,北魏统治者标榜其祖先为黄帝后裔,定国号为魏,并宣称自己是曹魏政权的合法继承者,是为了借黄帝、曹魏的历史影响来强对北方控制,从而巩固统治,A项正确;北魏没有完成全国统一,材料是说北魏的主观目的而不是说客观效果,北魏和曹魏均是一个历史政权但并非一脉相承,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5.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 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由此可以推断,作者意在强调
A.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B.五胡推动中原汉人南迁开发江南
C.少数民族文明更为先进 D.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五胡、战乱、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这是说,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战争中交融,在交融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D项正确;材料是说,战乱中交融、交融中历史向前发展,这里强调的是交融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原汉人南迁,排除B项;文明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是汉族的发展程度比少数民族高,排除C项。故选D项。
6.山西大同智家堡北魏基石椁壁画上的人物均着鲜卑服饰,而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屏风漆画和宋绍祖墓石椁内壁画残存的舞蹈抚琴人物,均着中原传统的褒衣博带服装。服饰的变化体现了( )
A.中原与西域交流加强 B.鲜单的汉化进程
C.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民族隔阂的消除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从鲜卑服饰到着中原传统的褒衣博带服装,这体现出经过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正在汉化,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民族交融,排除AC两项;当时民族隔阂会降低但不会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
7.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开创了科举制 D.有利于江南开发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统一黄河流域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A项;开创科举制是隋朝,排除C项;材料中措施有利于民族融合,不是开发江南,排除D项。故选B项。
8.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中原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不断壮大。如图是“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魏晋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诸侯争霸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B.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C.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民族交融 D.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孝文帝实行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体现出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B项正确;诸侯争霸不符合材料中“鲜卑族”的信息,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时期,排除C项;元朝人口流动不废话材料中“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9.“上承大汉下启大隋,前后历经了350多年的大混乱,期间政权更迭,民族交融,战火纷飞”,这一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上承大汉下启大隋,前后历经了350多年的大混乱,期间政权更迭,民族交融,战火纷飞”可知,该时期承汉启隋,历经了350多年的大混乱,历经了350多年的大混乱,该时期指的是汉朝之后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以及结束三国实现短期统一的西晋、后来的东晋、南朝、北朝时期,B项正确;春秋战国之后是秦朝,完成了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朝继秦之后的王朝,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是在隋唐之后,排除C项;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北宋,故辽宋夏金元是在五代十国之后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上述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洛阳古都的地理优势明显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D.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
【答案】C
【解析】
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以华夏自居,学习汉文化,这些现象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北齐、西魏都城不在中原地区,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矛盾篇】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
(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战争篇】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
淝水之战形势图
【融合篇】
材料三: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
规定 汉化措施
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女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下令禁止穿鲜卑服 ①
鲜卑姓氏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②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卫后宫妃嫔,又下令五个皇帝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 ③
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 ④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并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汉化措施:① ② ③ ④
改革作用:
材料四: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360百科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答案】(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
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解析】
【分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可知,“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根据材料二“淝水之战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383年,前秦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前秦和东晋;这场战争的特点以少胜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联汉姻;④说汉语;改革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是: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12.看图识史
考古发现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食住行”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迹,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
(1)看一看:从这些出土文物中能够捕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些历史信息?
(2)想一想:这些出土文物折射出这一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1)北魏时期实行汉化改革;推行汉族服饰;鼓励农业生产等
(2)民族融合
【解析】
(1)根据“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铜钱”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北魏时期实行汉化改革;根据“西魏时期身穿汉族服饰的男供养人”可归纳出推行汉族服饰;根据“《耕作图》”可归纳出鼓励农业生产等。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族服饰等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民族融合。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09关 游历南北朝【寒假历史特色作业】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