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关 游历唐朝【寒假历史特色作业】解析版


第11关 游历唐朝
唐朝(618—907年)
开国皇帝:李渊
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登基后开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李隆基即位后,开创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一、选择题
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唐朝历史上也有一位坚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皇帝,这位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重视让人民休养生息,同时唐太宗提出了君舟民水的理念,这些都反映出唐太宗具有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唐高祖是唐代的第一位皇帝,但是他并没有提出相关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武则天励精图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但是并没有提出民本思想,排除C项;唐玄宗时期虽然也提出了轻徭薄赋,重视民生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作“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郞天眼定中观。”描写的是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科举考试后的盛况 D.长安城的节日气氛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科举考完试放榜的情况,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完试放榜的情况,与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完试放榜的情况,与长安城的节日气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唐朝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竞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 )
A.科举取士制正式创立于唐朝 B.科举取士注重学识,促进公平
C.中央集权制度被严重削弱 D.科举制杜绝贵族子弟入仕为官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这种制度取士注重学识,不看重门第,这样就促进了社会公平,B项正确;科举取士制正式创立于隋朝, 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而强化, 科举制鼓励贵族子弟提高学识而入仕为官,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旅游,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吃到占城稻
③用交子买到唐三彩
④欣赏到“诗仙”李白的诗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出现的新型耕犁曲辕犁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此外唐朝诗歌繁荣,涌现出“诗仙”李白等一批杰出诗人,①④正确;北宋时期引进越南的占城稻得到了推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③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研究表明,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据此推测,唐代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中外交流的频繁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A
【解析】
依据“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可知唐朝时期少数民族的服饰受到人们的推崇,由此可见这反映了唐代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代的民族关系,不能体现中外交流的频繁,排除B项;仅凭唐朝服饰不足以得出社会风气的开放,排除C项;中央集权加强表现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以下两张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凿空西域》 《西行求法》
A.开辟了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 B.推动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D.有助于了解西域的具体情况
【答案】D
【解析】
张骞通西域过程中了解了西域具体风情。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必经西域,沿途也对西域风情有所研究。因此,两张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有助于了解西域的具体情况,D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有助于丝绸之路开辟,排除A项;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西域都护的设置,排除B项;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的是鉴真,排除C项。故选D项。
7.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时期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有(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③新罗音乐在中国广泛传播 ④遣唐使来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①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符合题意;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反映的是唐朝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不符合题意;③新罗音乐在中国广泛传播反映唐朝时期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符合题意;④遣唐使来华促进了中日相互交流,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2022年3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印外长苏杰生举行会谈,双方认为中印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立场。下列地图能反映唐朝时中印友好交往史实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D是唐朝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的路线,符合题意,D项正确;A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排除A项;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排除B项;C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的路线,排除C项。故选D项。
9.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答案】C
【解析】
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是对安史之乱影响的认识或评判,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A项是关于李渊建立唐朝的历史事实,B项是关于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度的历史事实,D项是关于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事实,因此都属于客观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 ”处应为(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五代十国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从此,唐朝开始衰落下去,C项正确;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体现出唐朝处于上升时期, 五代十国在唐朝之后,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1..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注:纨、缟指的是山东一带生产的丝织品。)
(2)根据材料二概述“开元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材料三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四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3)材料三写到日本认为应“常须达”“大唐国”,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当时把使节称为。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答案】
(1)原因:关注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虚心纳谏。(任意三项即可.)
(2)社会状况:人口多,粮食产量大,粮食价格低,农业、丝织业、商业发达,国库充盈,社会稳定。(任意三项即可。)
(3)遣唐使。
意义:传播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
(4)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等。(其它方面合理亦可)
【解析】
【详解】
(1)原因: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得出关注百姓,根据“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得出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根据“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得出虚心纳谏。
(2)社会状况:根据“小邑犹藏万家室”得出人口多;根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得出粮食产量大,粮食价格低;农业、丝织业、商业发达,国库充盈,社会稳定。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被称为遣唐使。鉴真东渡的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传播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
(4)对于盛唐气象的表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等。
12.看图识史
唐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不仅为国家选拔了人才,也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了出路,对当时及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己悬。……十ニ街前機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唐)徐夤《放榜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叠科后》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唐)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看一看
(1)从上述材料中能够提取到关于科举制的哪些历史信息
想一想
(2)唐太宗曾对科举制有过这样的评价:“天下英雄尽入吾教(图套)中”。这一评价是否有道理 为什么
【答案】(1)考中科举的风光无限;贫寒子弟可以通过考试读书的方式进入仕途;科举落第后的失意等。言之有理即可。
(2)有一定道理。科举制度可以选拔有才能的人,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曲江流饮绘画”、“雁塔著名进士贴拓片”“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己悬。……十ニ街前機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可得出的信息:考中科举的风光无限;根据材料“昔日龌龊不足夸,……,一日看尽长安花”可得出信息:贫寒子弟可以通过考试读书的方式进入仕途;根据材料“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可得出信息:科举落第后的失意等。
(2)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度可以选拔有才能的人,扩大了统治基础,所以说唐太宗的评价有一定的道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1关 游历唐朝【寒假历史特色作业】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