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模拟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鞥师、旄人、鞮鞻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西周设立四夷职官
A.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 B.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 D.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词,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3.战国时期,“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这一现象( )
A.冲击了贵族政治 B.推动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C.促进了私学兴起 D.标志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确立
4.公元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改革。两税法把租庸调中的“庸”和“调”都改为以货币缴纳。“庸”原来是以绢和布代役的,是用实物代替劳役。现在改“庸”为货币缴纳,实际是把劳役税改为货币税了。据此可知,两税法改革( )
A.提高了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 B.优化了社会结构及运行机制
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
5.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说明( )
A.抑商政策基本瓦解 B.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
6.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 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 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7.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8.992年,宋太宗在诏书中说,转运使“外分主计之司,虽曰转输,得兼按察,总览郡国,职任尤重,物情舒惨,靡不由之”,“凡转运使厘革庶务,平反狱讼,漕运金谷”。其对转运使职责的描述反映出宋代地方机构的基本特点是( )
A.官吏权力重叠交叉并相互掣肘 B.地方官员的权力划分界线模糊
C.由中央派员直接控制地方财政 D.由中央官员行使地方的司法权
9.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下令“改天下山长为训导,书院田皆令入官”,洪武五年(1372年)又下令“革罢训导,弟子员归于邑学,书院因以不治,而祀亦废”;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官学,“内设国学,外设郡学及社学,且专宪臣以董之”,以至有“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的说法。这些做法( )
A.意在促进地方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B.迎合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C.反映出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互相影响 D.强化了民间书院的教化功能
10.元代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但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各级官员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在军事上也是“非奉旨毋擅调军”。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11.唐朝前期,统治者多次规范官员奏事的层级、程序和功能,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这些举措( )
A.反映了中枢机构的调整B.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
C.避免了朝廷决策的失误D.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12.两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从外交的制度架构上开始向西方趋同。1868年,清廷主动派出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使团赴美修约,蒲安臣未咨请总理衙门核准即擅自越权签署续增条约,清廷予以承认并交换批准。这表明( )
A.美国在列强侵华格局中居主导地位 B.西方国家对国际法运用持双重标准
C.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的尝试与偏离 D.清朝外交活动中崇洋媚外现象严重
1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谈及开平矿务局等企业时指出:“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赀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依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这一观点反映出( )
A.洋务企业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B.官督商办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
C.民族资本成长后需要自由经营 D.官权泛滥侵害了民间商业利益
14.陈独秀认为, “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李大钊认为, “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这些观点( )
A.试图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 B.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
C.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D.严重削弱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
15.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6.19 世纪 40年代,中国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该著作的撰写意图是( )
A.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B.加快近代海军建设
C.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17.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学者提出要对中华文化进行“西式”或者“苏式”的改造,实现文化救亡;但三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把中西文化比较从文化层次扩大到经济层次,“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逐渐向发展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论倾斜。这一转变是源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 B.实业救国理念受到广泛的认可
C.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求 D.国民政府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
18.1901年6月,清廷正式向列强宣战,东南督抚随即与各参战国达成和平协议,并签订“上海租借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归南洋大臣……切实保护”等条款。这一现象( )
A.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反映了政府以保境安民为要 D.体现了适应外交近代化的需要
19.1928年《大公报》上刊载的征婚广告中,男性对女性提出要“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等要求,女性则表明自己“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这反映出( )
A.西式婚礼渐为大众接受 B.思想解放的渐进性与艰巨性
C.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D.传统婚姻观念已被彻底摒弃
20.朱德在中共七大上作报告称:从全民总动员、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积极打击日寇出发,从团结军民、团结官兵出发,从团结一切友军出发,从积极打击敌人增强自己的战略战术出发,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中国人民的抗日的军事路线。这条军事路线( )
A.推动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B.服从于整风运动后的组织路线
C.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贯彻了毛泽东政治建军的思想
21.如图是画家古元于1947年创作的木刻版画《烧毁地契》,描绘农民们烧毁地主的土地房产契约的热烈情景,画面中熊熊烈火衬托着兴高采烈的人们。该作品可用来说明( )
A.抗日根据地土改蓬勃开展 B.边区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
C.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 D.土地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果
22.“往日有苦不能讲,今日理直气又壮。往天穷人三寸矮,今天穷人万丈长。”“金枫子,并红花,分田分土我们穷人要当家,团结起来力量大,打倒土豪和恶霸。”这些民谣体现了(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性提高 B.国民革命运动成果突出
C.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D.“三三制”民主选举原则
23.下面的“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而成的。导致出现如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投资的侧重点差异 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实行
24.1950年,我国开始对越南、朝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揭开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外援助对象不仅包含了蒙古、古巴等国,还涉及埃及等非洲新兴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做法( )
A.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B.说明新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C.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D.使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25.下表是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单位:平方公里)
1957年 4820 253 1247 划出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年 8860 1157 1247
1962年 27012 397 2450
1965年 27012 397 1334
A.国家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B.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C.国民经济建设曲折与调适 D.经济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26.以下是谷牧(曾任我国国务院副总理)的口述材料。“197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让我带领代表团,出访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材料可以印证( )
A.中共内部战略导向一致 B.国家发展巨大转向显现
C.文革左倾思想彻底消除 D.改革开放序幕正式拉开
27.近十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加快推进,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合作项目为当地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弘扬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这些反映了我国( )
A.贯彻“亲、诚、惠、容”理念,发展友好关系
B.秉持“真、实、亲、诚”原则,构建伙伴关系
C.直接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
D.基本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包围
28.新中国成立伊始,有经济学家提出,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私企与国企的配合,统一调整生产资料的分配,减少投资和生产的盲目性,也让资本家有贯彻国家产销计划的动力。与此同时,政府应将工人失业救济与企业经营分离。这些主张( )
A.是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探索 B.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旨在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29.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
C.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30.2023年3月,在中国的斡旋之下,断交了7年的沙特和伊朗两国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美国则公开表示,沙特与伊朗之所以会谈判,是因为内部压力,而不是外部的因素。这表明( )
A.美国失去了在中东地区的霸权基础 B.大国博弈竞争影响国际关系
C.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民族矛盾的和解 D.全球命运共同体已深入人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作的努力。(8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人士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倡导培养新型国民,他们将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放而自由的人生价值、新型的国家观念和建设新型国家的本领。从本质上讲,这种新式教育是受西方天父人权思想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的。从国民教育的思路出发,民国初期的教育家又具体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三者相辅相成,旨在将培养新国民落到实处。
——摘编自郝莫云《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进口货物构成统计(1920~1936年)(%)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合计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920 28.5 3.2 0.2 25.1 71.5 16.9 54.6
1930 26.9 3.7 1.9 21.3 73.1 17.3 55.8
1936 44.4 6.1 2.7 35.6 55.5 13.0 42.5
中国出口货物构成统计(1929~1936年)(%)
年份 茶 丝 豆 豆饼 棉花 棉纱 桐油 猪鬃 蛋 锡 钨砂 花生
1929~1931 3.6 12.1 14.8 5.5 2.9 2.9 2.7 1.1 5.0 0.8 0.3 2.2
1933 5.6 7.8 0.8 * 4.9 6.5 4.9 2.0 5.9 3.3 0.5 2.8
1934 6.7 4.5 1.3 * 2.8 5.8 4.9 2.8 5.6 2.6 1.1 2.2
1935 5.2 6.3 0.9 * 3.8 3.3 7.3 2.8 5.6 3.5 1.2 3.5
1936 4.4 5.2 1.1 0.3 4.0 1.7 10.3 3.5 5.9 3.8 1.3 1.6
——摘编自陈晋文《制度变迁与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以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贸易为例》
材料二 1995年~2005年间,WTO成员向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调查达到716件,我国己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一直以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源成本是支撑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所在,而目前中国外贸发展已逐渐进入了高成本时期,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压力在逐步上升。我国出口贸易额的55%以上来自加工贸易,整体技术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大,持续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不平衡日益成为威胁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由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到过去10年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数由10个增加到19个,向更高标准迈进,再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合作工业园区项目,为46个国家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
——摘编自张太原 李俊峰 陈启清《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挑战和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0~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并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积极意义。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ACD 6-10AACBD 11-15DCBBD
16-20ACBBC 21-25CAAAC 26-30BACDB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设立四夷职官将四夷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华夏礼乐体系之中,突破了“夷夏之辨”所带来的文化封闭性,促进了华夏文化共同体的生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华夏文化的形成,而不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排除A项;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材料强调华夏文化的形成,而不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A错;“贵贱分明”“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子孝父慈”符合儒家重视礼、维护等级制度、讲求孝道,故B正确,秦始皇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上升,冲击了旧贵族势力,A项正确;秦朝将法家思想推崇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孔子等人推动私学兴起,排除C项;秦朝的建立标志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公元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改革。两税法把租庸调中的‘庸’和‘调’都改为以货币缴纳”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把劳役税改为货币税,农民可以缴纳货币代替劳役,有利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税制改革中“货币代替实物”,无法体现商业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结构的优化,排除B项;两税法改革适应了土地兼并的状况,而非遏制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时期,有部分工商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D项正确;“抑商政策基本瓦解”在近代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唐朝时期,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政治地位还是比较低下,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英雄豪杰观带有“圣人”性质和“不近人情”,但明代认同英雄有情,对英雄的认识逐渐理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它推动了明朝英雄观的变化,A项正确;民本即以民为本,与英雄观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英雄观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明代的英雄观趋于理性化,并不能说明圣人崇拜有所弱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胡风潮流的追求,无法说明审美标准趋同,排除B项;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朝建立后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这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所以宋代地方机构的基本特点是由中央派员直接控制地方财政,C项正确;材料中仅有对转运使的描述,无法体现官吏权力的重叠交叉和相互掣肘,排除A项;仅有对转运使的描述,无法体现地方官员的权力划分界限模糊,排除B项;转运使负责的是地方财政权,并不是行使司法权,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初开始,政府一方面加强对民间书院的限制与控制,将书院赖以生存的学田入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官学,这些做法有利于政府通过教育加强思想控制,使得教育为政治统治服务,这迎合了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促进地方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不是这些做法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人才选拔的相关作用,排除C项;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书院的发展,而非推动其发挥教化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可知:元代“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即行省长官权利较大,总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体现了集权属性,但行政权受到中央节制,军事权力也受到制约,体现了分权特性,D项正确;行省掌握大权体现行政效率高,但该选项不能反映出材料中中央对地方的制约,排除A项;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排除B项;行省制度不能完全消除地方分裂的隐患,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规范官员奏事的层级、程序和功能”和“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可知,规范奏事程序,皇帝与官员分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简化工作流程,节省时间,从而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据材料“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可知,这些举措是调整皇帝与中枢机构的分工,而非调整中枢机构,排除A项;据材料“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可知,这些举措只提到皇帝的具体分工有哪些,并未提到皇帝的权力是否有所变化,因而不涉及君权,不能说明“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分工举措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行政效率的高低并不能影响决策失误与否,且决策失误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完全避免,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效仿近代西方的外交制度。但对于蒲安臣擅自越权签署条约的行为清政府却予以承认,这又体现了清政府在近代外交上的不成熟。由此表明了清政府对近代国家的尝试与偏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并不能说明美国在列强侵华格局中居主导地位和西方国家对国际法运用持双重标准,排除AB项;清政府尝试近代外交并不是崇洋媚外的表现,更不能说严重,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郑观应认为采取官督商办体制可以解决经费不足和不法力量阻挠的问题,避免单纯商办和单纯的弊端,反映官督商办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官办和商办的关系,而非中学和西学的关系,排除A项;开平矿务局是洋务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项;材料讲洋务企业内部官和商的关系,而非官权和民间商业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强调“孝悌”为核心的旧道德范围太狭隘,要来建立新道德,李大钊反对孔子是因为其是古代君主专制的象征,两人对于传统文化并非一味反对,蕴含了一定的理性认识,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传播新思想,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两人并没有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被严重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材料“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死生存之系之”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拍卖”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使西方列强通过铁路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便于其获得巨额的经济效益,这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D项正确;外人在华修筑铁路虽有助于推动中国交通的近代化,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19世纪40年代”“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 50多幅”,可知其意图是使人们从中借鉴,且获得仿造西洋船炮的技术资料,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相吻合,A项正确;B、D两项均出现于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背景、中心不相符合,排除;C项是林则徐《四洲志》的目的,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以农业文明对抗日本的工业文明,因此中国人从关注文化改造到关注现代工业文明,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理念自甲午战后兴起,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和平协议,这反映的是东南互保事件。“东南互保”是列强为保护已攫取的利益,防范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地区扩展,而勾结南方相关督抚订立的协议。东南督抚为求列强战火不烧到各自辖区而不遗余力地实施该条约,表面上保住了其辖区的“常规”秩序,实则满足了列强的政治需要,维护了列强的在华利益,同时也反映了中央式微,地方权大,所以,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基础,B项正确;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始终存在,排除A项;清廷向列强宣战和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和平协议,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是为了保境安民,排除C项;此时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和平协议,是为了自己利益,也满足了列强的政治需要,维护了列强的在华利益,与外交近代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富有革命思想”“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可以看出,近代婚姻关系中男方与女方都提出了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解放,是思想解放渐进性的体现。但女方又认为“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说明女性的观念还是较为保守,这体现了思想观念转变的艰巨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大众对西式婚礼的态度,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的婚姻观,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婚姻自由,也没有反映社会对婚姻的态度,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这条军事路线着重强调了“团结”,并且突破了单纯的军事范畴,从“全民”“军民”“人民”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C项正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战争以敌后战场为主,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延安整风运动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破除了党内外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及把共产国际指导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革命,使全党把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材料信息与整风运动无关,排除B项;政治建军原则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材料中提到该作品描绘了农民们烧毁地主的土地房产契约的热烈情景,画面中熊熊烈火衬托着兴高采烈的人们。这表明农民对土地改革的支持和参与,他们积极响应解放战争,为战争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因此该作品可以用来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C项正确;材料中明确说明“该作品可用来说明”,而抗日根据地土改蓬勃开展是在1947年以前,不符合材料给定的时间范围,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边区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土地革命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而材料中强调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材料中的民谣反映了农民分得了土地,并且团结起来,这说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积极性提高,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谣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情况,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材料涉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实行的民主选举原则,材料涉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表可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家制定“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因而重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领先于轻工业和农业,说明国家投资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并非其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建国初期工农业、轻重工业方面的内容,对资本主义的改造并非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实行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而材料给出的时间1949—1957,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朝鲜和越南这两个周边邻国的援助,有助于稳定中国周边形势,而50年代中后期,又对一些亚非拉国家进行援助,有利于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越南和朝鲜是社会主义国家,材料无法得出我国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排除B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并与中国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排除D项。故选A项。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7-196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面积相比于1962年或者没有增加,或者有所缩减,目的是调整经济,发展粮食生产。1959-1965年的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调整体现了国民经济建设的曲折与调适,C项正确;当时并未发生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材料所述反映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在当时是必要的,不是要削弱大城市的经济职能,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主要是为应对国内的经济困难,而非受国际局势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78年5月处于改革开放前夕,此时国家派出考察团出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经验,说明的是国家发展巨大转向显现,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战略导向是否一致,排除A项;此时左倾思想仍然存在,排除C项;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弘扬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现的是贯彻“亲、诚、惠、容”理念,发展友好关系,A项正确;“真、实、亲、诚”原则是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和基本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包围都是在“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弘扬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之前,排除CD项。故选A项。
2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私企与国企的配合,统一调整生产资料的分配,减少投资和生产的盲目性,也让资本家有贯彻国家产销计划的动力。”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家加强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的管理,推动了企业贯彻国家的产销计划,这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探索”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三大改造旨在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8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这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对市场经济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D项正确;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排除A项;“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和程度失当,排除B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之下,因各种由来已久、成因复杂而断交了7年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两国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美国则公开表示,沙特伊朗之所以会谈判,也是因为内部压力,而不是外部的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促成了阿拉伯和伊朗两国恢复外交关系,而美国则认为是由于两国内部因素所导致的,典型的体现出中国和美国在这一问题上博弈的特点,B项正确;“美国失去了在中东地区的霸权基础”表述太绝对了,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全球命运共同体已深入人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1.14分
(1)变化:从重血缘到重文明。2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抵御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促进夷蛮融入华夏族;推动周边民族的文明进步;使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任答2点得4分)
(2)特点:“夷狄”不再是周边少数民族,更多指向外国侵略者;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要求向“夷狄”(西方)学习。(任答2点得4分)
努力:引进外国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举办近代学校,选送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等。(任答2点得4分)
32.(1)原因: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实行教育改革;民间力量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文化的传播;旧式教育制度存在弊端,不能满足时代需要;西方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影响。(三点6分)
弊端:全盘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和内容;操之过急,滋生腐败,名实不符;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2分
(2)特点:政府和有识之士推动;以培养新型国民为目标;受西方教育制度和理念影响,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多种教育内容的结合和多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2点4分)
33.(1)特点:生产资料进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消费资料进口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进口货物仍然以消费品为主;主要是原料出口,其中,农产品出口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原料出口呈现上升趋势。2分;成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中国处于世界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收回部分关税主权;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2分)
(2)主要挑战:全球经济不平衡;贸易保护盛行;成本压力与产品结构薄弱。(2分)
对策:调整对外贸易格局和战略;加快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由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的转变。(2点4分)
积极意义: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强化了国际合作;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扩大对外投资;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