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 ★ 启用前
博爱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尚作为秘书官吏出现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后,成为皇宫秘书官。汉朝时,尚书职权增大,初步建立官衙,东汉时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最终取代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职高位重到渐被分权。隋唐时期,尚书所属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有执行政令之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尚书权力由小到大的变化 D.宰相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2.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 B.军机官员擅权专政
C.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D.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3.1917年8月毛泽东致信黎锦熙说道:“近倾略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五千年流传至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廊清。”对该信件中毛泽东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提倡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
C.倡导推翻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 D.主张以新思想文化改造中国
4.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社会各界达成抗日共识
B.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C.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5.1978年5—9月间,《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开滦煤矿按劳分配和黄埔港工人实行计件工资事迹,并陆续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物质利益》。这些报道、文章有利于( )
A.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C.树立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D.促进民众思想解放
6.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7.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8.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9.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气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0.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东道主克林顿总统提出一项计划,推进实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该会议将“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美国还企图在这一组织中担任领导地位。结合所学判断,该组织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美洲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1.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 )
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 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
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 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
12.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各版护照上的文字经历了不断的变迁,下表中护照文字的变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 )
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A.多边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B.中国外交方针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C.中国外交注重观念更新
D.以发展与大国的外交关系为重心
13.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其演变趋势是( )
A.生产工具由磨制石器逐渐转变为铁制农具
B.由集体生产逐渐向个体小家庭生产转变
C.妇女和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逐渐趋于平等
D.农业家庭式劳作与手工业作坊逐渐分离
14.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5.根据考古发现,在韩国庆州雁鸭池遗址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庆州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中出土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 B.唐与新罗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
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 D.唐朝与新罗形成明确的宗藩关系
16.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因此,“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他还提倡军国民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据此可知,梁启超意在( )
A.说明国人体质决定战争胜负 B.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C.呼吁实施分科教育培养人才 D.强调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 期 史 实
两汉 张骞出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乐盛行 玄奘西行 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泉州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8分)
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统一后,成为皇宫秘书官。汉朝时,尚书职权增大,初步建立官衙,东汉时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最终取代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职高位重到渐被分权。隋唐时期,尚书所属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有执行政令之责”及所学知识可知,从秦至魏晋南北朝,尚书作为内朝官,牵制并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隋唐以来,尚书演变为外朝官,是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但受到来自中书省和尚书省的牵制。因此,尚书职责的演变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B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考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尚书权力由小到大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相的行政级别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依据本题材料“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围绕皇帝,既掌握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又通过奏折、廷寄等文书制度垄断了机密信息,故疆吏和外官既希望获得军机处支持,也渴求尽快得知这些信息,这反映出专制皇权高度集中,D项正确;作为地方政府首脑的疆吏与中央军机大臣的联系加强,这反映了清朝中央集权的稳固而非离心力增强,排除A项;军机处与地方政府联络,并未威胁皇权、出现擅权专政,排除B项;依据材料“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可知,在专制集权强化时期,疆吏主要是出于为地方政府的稳定和“做事方便”而联络军机处,并不一定能反映政治腐败“日益突出”,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近倾略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可知,毛泽东认为跟国外相比,我国国民的思想落后,主张以新思想文化改造中国,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播到中国,排除B项;倡导推翻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1935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有所谓自治运动”“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分裂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各界”,排除A项;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排除B项;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日报》的报道鼓励按劳分配,肯定“物质”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分配制度,不是所有制,排除A项;此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尚未展开,排除B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和国王通过议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得出,国王联合城市市民是为了保障国王自身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国王需要通过议会获得金钱和人力的支持,加征新税也要经过协商,故A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在“光荣革命”后,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英国的行政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加尔文派主张发财致富,支持商业,受到加尔文在瑞士进行的宗教改革的影响,法国逃难者涌向日内瓦,这些人将技术和资金投入到日内瓦的钟表业,促进了瑞士钟表业的繁荣,这说明当时的宗教改革促进了日内瓦的经济发展,D项正确;宗教改革虽然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但是题干未涉及社会矛盾的缓和的相关内容,A项排除;本题所述技术转移是因为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而非经济发展不平衡,B项排除;城市的生活面貌主要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非洲殖民地主要生产原材料,制造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等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经济结构单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造成的,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D项的说法局限于表象,并非材料反映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排除。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故C项正确。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与欧洲协商贸易问题,并非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未体现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该组织推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将“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符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题目中所说会议为1993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当时美国总统为克林顿。故选择C项。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主要职能是调解纷争,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美洲自由贸易区是在1994年美国迈阿密西半球首脑会议上提出的一个“设想”,并非已成立的“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 度与民国初期文官制度相比,“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 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 为主的思想不符,开放性要小很多,故C项正确;文官考试 开放性降低,并非选拔功能难以实现,故A项错误;文官考 试与任用相脱节,导致文官录取人数少,但并未体现决策失 误,故B项错误;D项属于两者的相同点,排除。
12.答案:C
解析: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成就,而不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A不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中国的外交方针,其不会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B不正确;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外交侧重等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国外交注重观念更新,C为正确答案;D不符合史实,排除。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由“千耦其耘”到“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再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体现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由集体生产逐渐变为个体小家庭生产,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两宋城市坊市制度瓦解,“更为开放”,突破了空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经营,故选B项;A项只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排除A项;“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原有“市”的管理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需要突破原有的限制,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借鉴使用了唐朝皇帝的年号,表明两国政府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故B项正确。新罗只是借鉴了中国的纪年方式,并不意味着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新罗学习了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排除。仅通过新罗对唐朝的学习,这并不能表明二者形成了宗藩关系,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推崇尚武精神,强调中国要复兴,必须改变国民缺乏公德、“智慧不开”的现状,体现了梁启超对思想启蒙的重视,表明他意识到了国民性改造在中国近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性,D项正确;战争胜负受制于国人体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劳”二样,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看法: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2分)
说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古代中国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8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
18.答案:(1)特点: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6分)
(2)北方:分封的诸子遣镇北方;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守卫。南方:派驻军队建立卫所管理南方各地;南方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积极意义:维护南北边疆的稳定;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8分)
解析:(1)根据材料“秦将郡县制……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唐朝……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北方:根据材料“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可知,分封的诸子遣镇北方;根据材料“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可知,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守卫。南方:根据材料“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可知,派驻军队建立卫所管理南方各地;根据材料“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可知,南方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积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有利于维护南北边疆的稳定,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促进民族的交融。
19.答案:(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6分)
(2)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8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根据“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等信息判断可知,《塞尔登中国地图》流传到英国的时间大约在17世纪前期。相关背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如政治上,英国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思想上,启蒙运动兴起;同时当时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根据“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可知是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根据“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得出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根据“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得出以中国南海为中心;根据“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得出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根据对地图内容的描述和所学可知,这幅图上有中国对外航海路线的网络,因此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而且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20.答案:(1)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6分)
(2)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8分)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为工人,促进城市人口的增加,是促进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材料“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料的高度集中进一步促进城市化。意义,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英国近代化推进的重要表现,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城市化,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提供了典范。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根据材料二“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衡”可知,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根据材料二“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城市化出现上述特点的重要原因;中国近代城市化“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的主要原因还有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阻碍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存在明显不足;根据材料二“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国近代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存在明显不足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