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历史(解析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下图为牛河梁遗址中的积石冢,考古工作者发现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大墓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 阶级分化明显 B. 部落联盟出现
C. 早期国家产生 D. 建筑工艺高超
2. 据周彝铭记载,西周天子有权对每一位世袭的官职进行重新册命,册命时可以对职位进行适当的变更和调整。除此之外,周天子还可以任命、调度诸侯国内的官员,诸侯也可以兼任王室的官职。这说明西周时期
A.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 宗法分封流于形式
C. 选官制度有所完善 D. 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3. 汉成帝统治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以儒家礼仪标准治国,打击政敌。公元前7年,火星与心星(古代星宿)相遇,世人迷信,认为不祥,称应该由大臣承担责任,于是汉成帝选择移祸翟方进,翟方进被迫自杀。汉成帝这一做法( )
A.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 促进了皇权与神权的结合 D. 推动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调整
4. 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
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
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 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
5. 唐代的两税法“将租庸调以及户税、地税、青苗钱等合并,统一开征两税,纳税项目减少,缴纳时间集中,省去了原来的‘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 大大减轻百姓税额负担 B. 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
C. 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D.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6. 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A. A
B. B
C. C
D. D
7. 1593年,倭寇侵犯朝鲜,福建因而禁止通贩海上,但一些人借买谷捕鱼之引,远出海外贸易。中丞许浮远“出示招谕,凡留贩人船,不论从前有引无引、日远日近,俱准驾回照例报官纳饷,一切私通及压冬情罪悉宥免。”。许浮远的做法
A. 旨在扩大海外贸易 B. 终结了海禁政策
C. 具有一定的开明性 D. 加剧了局势动荡
8. 下图是洋务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19世纪70年代是洋务企业发展最好时期 B. 在民用企业创办之前军事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C. 民用企业总体多于军事工业反映出二者性质差异 D. 洋务民用企业创办反映出晚清国力得到较快回升
9.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而且给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发展契机”是指义和团运动
A. 引发资产阶级对时局进行深刻反思 B. 沉重打击了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 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D. 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10. 如图为发表于1917年的漫画《快把害虫一个一个捉出来》。此画将“民国”比喻为一棵大树,将“义军”画成一只啄木鸟,正在将隐藏在大树中的身着军装和清朝服饰的“害虫”一个个捉出来,以让“民国”成长壮大。作者意在表达( )
A. 抨击封建旧礼教的态度 B. 拥护民主共和制的立场
C. 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决心 D. 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景
1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围绕如何处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发生了争论。一方坚持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合作,可进入资产阶级政府担任官员;另一方反对合作,认为合作会导致放弃自己的原则,成为叛徒。后来双方都做了一定妥协。这
A. 使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得以确立 B. 为国共合作留下政治空间
C. 表明了革命奋斗目标尚未明确 D. 否定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长沙、南昌等地的画家们走出画室,走上十字街头,把"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转变为"宣传工具"。这种“十字街头”美术以独特的形式被广泛地高悬于中国的城市和乡镇。画家们的义举旨在
A 激扬民除斗志凝聚民族力量 B. 清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C. 提议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 D. 动员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13. 如图是1964年出版的《奋发图强,争取农业大丰收》宣传画:一位强壮的男社员,在脱粒机旁,手捧着倾泻而下的谷子,笑逐颜开。该作品旨在
A. 倡导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激励农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C 宣传国民经济建设调整政策 D. 赞扬包产到户取得显著成效
14. 邓小平有两次重要讲话:一是1978年12月13日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一是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重要讲话。这两次讲话
A. 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C. 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探索进程
15. 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
A. 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 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 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16. 君士坦丁一世在营建帝国新都君土坦丁堡时,将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并按照罗马城的样式和规模设计,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营建( )
A. 深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B. 搭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C. 加速罗马帝国灭亡进程 D. 体现了君主在治国中的权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认为,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化使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形成与等级秩序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而榜样教化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家庭中以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为等级层分的主要标志,如儒家常说,“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父慈则教”。《礼记·学记》中将“七教”作为周代社会治理的起点,其具体内容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教”如何开展呢?孔子对此做了解答:“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梯,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所谓“上”,特指与“下”(民众)相对的政治权力资源的拥有者,此处特指君主。相对于小人、民众,君子与教师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摘编自陈继红《榜样教化: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材料二 关于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通过权力资源或认知能力的保障,父亲、君主、君子、教师等在教化中的身份特质获得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教化主体的权威性确保了教化内容的可靠性与说服力
观点二 将榜样教化效果绝对化。君王的善恶与民众的善恶并没有因果联系,君王恶,照样有善良的民众;君王善,照样有刁民的存在。按照儒家的定义,只有圣人、君王才有资格担任榜样教化的主体,圣人、君王之外的民众是没有资格的,这意味着榜样的大门对民众而言是关闭的,民众永远没有资格成为教化的主体,从而可能消解民众希望成为教化主体的意识,导致民众在自我完善上不主动、不努力,最终导致民主主体自觉、理性判断、修行自主等品质的抽空化
——摘编自李承贵《儒家榜样教化论及其当代省察——以先秦儒家为中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摘编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并分析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英环境治理差异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百年战争使得英国的封建贵族和大众逐渐培养起浓厚的“本土”意识和民族观念,在语言、文化上日益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威克里夫提出了建构由君主控制的民族教会的政治构想,主张用英语做礼拜,并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受其影响,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策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民族教会的至尊领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成为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象征。伴随着民族国家的成长,英国从世界文明的边缘走到了中心。它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获得了世界海洋和贸易的控制权,建立了以美洲为主体、殖民与贸易结为一体的大英帝国。在科学、思想、文艺等领域,以牛顿、霍布斯、莎士比亚等人为代表,英国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主权不再属于君主,而属于整个英吉利民族,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些都为英国在18世纪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国家形成对于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任国玉等《世界各国CO2排放历史和现状》
根据图中信息,围绕“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下图为牛河梁遗址中的积石冢,考古工作者发现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大墓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 阶级分化明显 B. 部落联盟出现
C. 早期国家产生 D. 建筑工艺高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发现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大墓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可知,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不一,不同墓葬的陪葬品数量差异较大,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部落联盟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早期国家出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红山文化建筑工艺高超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 据周彝铭记载,西周天子有权对每一位世袭的官职进行重新册命,册命时可以对职位进行适当的变更和调整。除此之外,周天子还可以任命、调度诸侯国内的官员,诸侯也可以兼任王室的官职。这说明西周时期
A.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 宗法分封流于形式
C. 选官制度有所完善 D. 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册命时可以对职位进行适当变更和调整”“周天子还可以任命、调度诸侯国内的官员”可知,西周时期选官制度有所完善,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A项错误;根据西周政治制度的史实合材料信息可知,宗法分封确实实施,而非流于形式,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家国一体”,D项错误。
3. 汉成帝统治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以儒家礼仪标准治国,打击政敌。公元前7年,火星与心星(古代星宿)相遇,世人迷信,认为不祥,称应该由大臣承担责任,于是汉成帝选择移祸翟方进,翟方进被迫自杀。汉成帝这一做法( )
A.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 促进了皇权与神权的结合 D. 推动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汉成帝统治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以儒家礼仪标准治国,打击政敌。……于是汉成帝选择移祸翟方进,翟方进被迫自杀。”及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意在通过儒家思想约束君权。汉成帝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打击政敌,说明此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最终,翟方进因为天象被迫自杀,此做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便于皇帝全面控制朝政,B项正确;该做法并未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中枢调整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 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
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
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 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D项错误。
5. 唐代的两税法“将租庸调以及户税、地税、青苗钱等合并,统一开征两税,纳税项目减少,缴纳时间集中,省去了原来的‘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 大大减轻百姓税额负担 B. 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
C. 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D.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行不仅便利了百姓纳税,也便利了税吏征收,这说明两税法提高了税款的征纳效率,降低了税款征纳的成本,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大大减轻了百姓税额负担,排除A项;虽然两税法“以资产为宗”既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也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6. 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解读图表能力。A项,由题干可知空间维度指的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此项中王安石及其幕僚多为南方官员,应属南方派系,王安石等幕僚求变多于守成,必定会与北方派系产生分歧与斗争,符合题干中空间维度的定义。故A项正确。B项,北宋时首都汴京位于中原地区,政治重心仍在北方,并非刚入南方不久。故B项错误。C项,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属于题干中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是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D项,王安石兼具南北士人的特点,恰好说明他在二者间能起到调和作用,与题中所说“空间维度上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相反,故不能用作论据。故D项错误。
7. 1593年,倭寇侵犯朝鲜,福建因而禁止通贩海上,但一些人借买谷捕鱼之引,远出海外贸易。中丞许浮远“出示招谕,凡留贩人船,不论从前有引无引、日远日近,俱准驾回照例报官纳饷,一切私通及压冬情罪悉宥免。”。许浮远的做法
A. 旨在扩大海外贸易 B. 终结了海禁政策
C. 具有一定的开明性 D. 加剧了局势动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出示招谕,凡留贩人船,不论从前有引无引、日远日近,俱准驾回照例报官纳饷,一切私通及压冬情罪悉宥免。”体现的是许浮远并未严格厉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开明性,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海禁政策是最高统治者的行为,地方官员无法终止,B排除。故选C。
8. 下图是洋务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19世纪70年代是洋务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B. 在民用企业创办之前军事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C. 民用企业总体多于军事工业反映出二者性质差异 D. 洋务民用企业创办反映出晚清国力得到较快回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创办之时,军事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B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创办企业数量明显不及19世纪80年代,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出两种企业的形制,排除C项;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等问题,因此无法得出当时国力提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而且给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发展契机”是指义和团运动
A. 引发资产阶级对时局进行深刻反思 B. 沉重打击了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 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D. 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使国人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列强、清朝统治的反动本质。使资产阶先进分子看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反抗力量,认识到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把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A正确;义和团运动维护的清王朝统治,B排除;义和团运动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C错误;受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影响,义和团运动不可能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方向,D排除。故选A。
10. 如图为发表于1917年的漫画《快把害虫一个一个捉出来》。此画将“民国”比喻为一棵大树,将“义军”画成一只啄木鸟,正在将隐藏在大树中的身着军装和清朝服饰的“害虫”一个个捉出来,以让“民国”成长壮大。作者意在表达( )
A. 抨击封建旧礼教的态度 B. 拥护民主共和制的立场
C. 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决心 D. 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景
【答案】B
【解析】
【详解】1917年7月1日张勋率领“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宣布复辟。随即被全国反对,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辫子兵'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因此图片中针对的应当是这一事件,反映了作者希望彻底清楚残余的复辟思想,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B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复辟事件而非反对礼教,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是在1915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列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围绕如何处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发生了争论。一方坚持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合作,可进入资产阶级政府担任官员;另一方反对合作,认为合作会导致放弃自己的原则,成为叛徒。后来双方都做了一定妥协。这
A. 使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得以确立 B. 为国共合作留下政治空间
C. 表明了革命奋斗目标尚未明确 D. 否定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期间,代表们就无产阶级是否与资产阶级合作,怎样合作等做了一定妥协,为国共合作留下了政治空间,B项正确;直到国共对峙时期,新民主主义的道路才得以确立,排除A项;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纲领,明确了革命的奋斗目标,排除C项;否定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一方坚持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合作”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长沙、南昌等地的画家们走出画室,走上十字街头,把"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转变为"宣传工具"。这种“十字街头”美术以独特的形式被广泛地高悬于中国的城市和乡镇。画家们的义举旨在
A. 激扬民除斗志凝聚民族力量 B. 清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C. 提议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 D. 动员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把‘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转变为‘宣传工具’”可知画家的义举旨在宣传动员人民的力量,进行全民族抗战,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画家宣传动员人民抗战,并不是为了清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排除B项;提议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与材料主旨不符合,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画家的义举旨在宣传动员人民的力量,进行全民族抗战,不仅仅是动员政府,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 如图是1964年出版的《奋发图强,争取农业大丰收》宣传画:一位强壮的男社员,在脱粒机旁,手捧着倾泻而下的谷子,笑逐颜开。该作品旨在
A. 倡导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激励农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C. 宣传国民经济建设调整政策 D. 赞扬包产到户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1964年正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宣传画目的是鼓励农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就完成了,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国家经济建设调整政策,排除C项;包产到户是在1978年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 邓小平有两次重要讲话:一是1978年12月13日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一是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重要讲话。这两次讲话
A. 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C. 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探索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改革开放新时期道路的思想解放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由此可知,这两次讲话都冲破了思想樊篱,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探索进程,D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排除A项;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重要讲话,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与此不符,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15. 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
A. 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 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 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波斯帝国在任免地方官员方面上,并没有全部由波斯人担任,像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说明波斯帝国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牵制的问题,排除A项;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央权力的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君士坦丁一世在营建帝国新都君土坦丁堡时,将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并按照罗马城的样式和规模设计,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营建( )
A. 深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B. 搭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C. 加速罗马帝国灭亡进程 D. 体现了君主在治国中的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可知,君士坦丁一世为了修建君士坦丁堡,将大量的建筑人才、建筑材料运来,并且调动了大量的士兵来进行建造,反映了君主制度下君主在国家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认为,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化使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形成与等级秩序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而榜样教化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家庭中以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为等级层分的主要标志,如儒家常说,“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父慈则教”。《礼记·学记》中将“七教”作为周代社会治理的起点,其具体内容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教”如何开展呢?孔子对此做了解答:“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梯,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所谓“上”,特指与“下”(民众)相对的政治权力资源的拥有者,此处特指君主。相对于小人、民众,君子与教师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摘编自陈继红《榜样教化: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材料二 关于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通过权力资源或认知能力的保障,父亲、君主、君子、教师等在教化中的身份特质获得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教化主体的权威性确保了教化内容的可靠性与说服力
观点二 将榜样教化效果绝对化。君王的善恶与民众的善恶并没有因果联系,君王恶,照样有善良的民众;君王善,照样有刁民的存在。按照儒家的定义,只有圣人、君王才有资格担任榜样教化的主体,圣人、君王之外的民众是没有资格的,这意味着榜样的大门对民众而言是关闭的,民众永远没有资格成为教化的主体,从而可能消解民众希望成为教化主体的意识,导致民众在自我完善上不主动、不努力,最终导致民主主体自觉、理性判断、修行自主等品质的抽空化
——摘编自李承贵《儒家榜样教化论及其当代省察——以先秦儒家为中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特征:榜样教化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强调社会等级;自上而下层级式的权威示范;君子与教师在社会教化中作用突出。
原因: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父亲、君主、教师等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权威性、优越性;居于上位的权威者在教化中的绝对主导性地位。
(2)局限:都是片面的观点。观点一的榜样教化效果过于理想化,观点二忽视了权威示范在社会教化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有效性。
看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权威示范在社会教化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父亲,君主等教化主体的权威性有利于提高教化内容的可靠性与说服力,以古代帝王为典范来改造社会,以家庭道德榜样进行三纲五常的教化,榜样的高尚品德可以影响民众的心理与行为;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合乎构建家庭秩序与政治秩序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古代社会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同时,榜样教化的社会治理效果不宜过分夸大。儒家教化的作用是有局限的,西汉独尊儒学后,编家教化的作用受到重视,但儒学独尊却表现为“外儒内法”,多种社会治理手段并用,榜样教化主体的精英化,导致民众在自我修养的完善上缺乏主动性,易养成惰性和奴性,影响教化的效果。
【解析】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中“而榜样教化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可得出“榜样教化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根据材料“家庭中的以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为等级层分的主要标志”可得出“强调社会等级”,根据材料中“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登梯,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可得出“自上而下层级式的权威示范”,根据材料中“相对于小人、民众,君子与教师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可得出“君子与教师在社会教化中作用突出”。原因:根据社会治理思想强调社会等级和封建人伦等信息可得出“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根据前一问的答案,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父亲、君主、教师等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权威性、优越性”“居于上位的权威者在教化中的绝对主导性地位”。
(2)局限:关于这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信息可得出,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观点。观点一的榜样教化效果过于理想化,观点二忽视了权威示范在社会教化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有效性。看法:关于对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看法,学生根据唯物主义,从辩证角度一分为二分析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摘编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并分析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英环境治理差异的认识。
【答案】(1)特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立法监管;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呈现体系化、制度化。原因:民主政治相对成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策略: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政府颁布环境立法。原因:列强加紧侵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政府腐败,立法有限,执法不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对落后;民众环保意识薄弱。
(3)认识:经济形态及发展程度主导着环境治理;政治体制及政府态度影响着环境治理;科技及思想解放程度也是环境治理的制约因素。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可得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立法监管;根据“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得出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根据所颁布的一系列法案可得出呈现体系化、制度化。原因:结合19世纪中期的政治、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容概括。
(2)策略:根据“宋教仁”“张謇任农商总长”得出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根据“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得出政府颁布环境立法。原因:根据近代的背景可从民 族危机、统治黑暗、政局动荡等方面概括;根据“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可得出政府腐败,立法有限,执法不严;再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对落后、民众环保意识薄弱等角度概括。
(3)认识:根据的主旨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经济形态及发展程度主导着环境治理;政治体制及政府态度影响着环境治理;科技及思想解放程度也是环境治理的制约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百年战争使得英国的封建贵族和大众逐渐培养起浓厚的“本土”意识和民族观念,在语言、文化上日益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威克里夫提出了建构由君主控制的民族教会的政治构想,主张用英语做礼拜,并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受其影响,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策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民族教会的至尊领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成为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象征。伴随着民族国家的成长,英国从世界文明的边缘走到了中心。它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获得了世界海洋和贸易的控制权,建立了以美洲为主体、殖民与贸易结为一体的大英帝国。在科学、思想、文艺等领域,以牛顿、霍布斯、莎士比亚等人为代表,英国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主权不再属于君主,而属于整个英吉利民族,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些都为英国在18世纪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国家形成对于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答案】(1)主要因素:百年战争促进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改革强化了国家和民族意识;民族语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强大的王权成为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力。
(2)重要影响: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英国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帝国;促使英国在科学思想和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推动英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促成英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近代(英国)。据材料“百年战争使得英国的封建贵族和大众逐渐培养起浓厚的‘本土’意识和民族观念”可知,百年战争促进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据材料“亨利八世策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民族教会的至尊领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成为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象征”可知,宗教改革强化了国家和民族意识;据材料“主张用英语做礼拜,并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可知民族语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据材料“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成为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象征”可知,强大的王权成为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力。
【小问2详解】
本题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近代(英国)。据材料“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主权不再属于君主,而属于整个英吉利民族,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可知,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据材料“它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获得了世界海洋和贸易的控制权,建立了以美洲为主体、殖民与贸易结为一体的大英帝国”可知,推动英国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帝国;据材料“在科学、思想、文艺等领域,以牛顿、霍布斯、莎士比亚等人为代表,英国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可知,促使英国在科学思想和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据材料“这些都为英国在18世纪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奠定了基础”及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英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促成英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任国玉等《世界各国CO2排放历史和现状》
根据图中信息,围绕“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碳排放量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论述:碳排放主要源自工业化过程中煤和石油日益广泛的利用,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规模的体现。19世纪,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煤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推动人类社会迈进工业文明。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多个工业国家同时发生,以电力、内燃机为代表的新能源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无论是以石油、化工、电力、航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部门,还是以纺织和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部门都有了高速的发展,大量的石油被开采、提炼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工业部门。伴随着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火力发电的日益普及,全球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尤其是欧美工业大国的碳排放量急剧增加,这说明这一时期欧美工业大国在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结论: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碳排放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因素。
示例二论题:碳排放量的变化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论述: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迅速崛起,经济实力迅速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20世纪3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萧条,美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工业企业大量破产;罗斯福上台后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为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全面干预工业生产,限制生产规模。这一时期美国碳排放量的锐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措施产生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并引发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大量工业企业倒闭,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碳排放量因此再次锐减;20世纪80年代,通过里根总统“减少干预”的经济改革,美国经济“滞胀”局面得到缓解,并于20世纪90年代重新出现经济高速增长,其碳排放量再创新高。结论:碳排放量变化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解析】
【详解】示例一:首先得出论题: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碳排放量超越英国”得出论题:碳排放量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然后展开阐述:结合所学英国最最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得出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煤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推动人类社会迈进工业文明。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历程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多个工业国家同时发生,以电力、内燃机为代表的新能源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伴随着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火力发电的日益普及,全球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尤其是欧美工业大国的碳排放量急剧增加,这说明这一时期欧美工业大国在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最后得出结论: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碳排放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因素。
示例二:首先得出论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碳排放量骤降”和“20世纪70年代美国碳排放量骤降”得出论题:碳排放量变化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然后展开阐述: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得出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迅速崛起,经济实力迅速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结合所学经济危机得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20世纪3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萧条,美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工业企业大量破产;罗斯福上台后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为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全面干预工业生产,限制生产规模。这一时期美国碳排放量的锐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措施产生的效果。结合所学29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情况得出20世纪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并引发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大量工业企业倒闭,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碳排放量因此再次锐减;结合所学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措施得出20世纪80年代,通过里根总统“减少干预”的经济改革,美国经济“滞胀”局面得到缓解,并于20世纪90年代重新出现经济高速增长,其碳排放量再创新高。最后得出结论:碳排放量变化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历史(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