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练习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专制君主的权力出现异化 B.治国理念趋于理性
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D.宗法意识日趋淡漠
2.牛河梁遗址距今5500年,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如图是该遗址发掘出土的玉猪龙和彩色女神头像。这些考古发现,反映出牛河梁先民( )
玉猪龙 彩色女神头像
A.审美价值取向 B.农业文明产生 C.神权色彩浓厚 D.贫富分化加剧
3.下表中两位思想家讨论的共同话题是( )
思想家 观点
孟子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荀子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A.道法自然 B.天人关系 C.民本思想 D.宇宙法则
4.南宋时期兴起永嘉学派,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  )
A.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B.与心学一脉相承
C.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D.主张经世致用
5.《墨子·备穴》中提及一种守城装置——“地听”。通过在城墙脚下间距相等的数口深井,将薄皮革裹紧的坛子埋入其中,可利用共振原理探查敌袭。类似的设置方式,后来被较广泛地用于古戏台的搭建。“地听”的发明和使用( )
A.始终贯彻了“非攻”信条 B.凝聚了我国先民的智慧
C.说明技术创新源于战争 D.表明中国曲艺源远流长
6.清末民初,把中国视为“东亚病夫”或“病夫国”等论调流行一时:时人指出,西方人“视中华为垂危之病夫,床笫呻吟,罔然自主”;民初的一则广告曰:“欲雪东方病夫之耻乎 请速服强体大王的血中宝”。由此可知,“东亚病夫”等论调( )
A.表明传统中医疗效不彰 B.反映民众精神危机严重
C.被大量应用于商业宣传 D.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
7.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系统地阐述了“仁政”学说,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这反映出二人的学说( )
A.在治国理念上截然相反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诉求 D.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8.右面文本框内摘录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若干诗句。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以民为本 B.家国情怀 C.自强不息 D.天下为公
9.中国古代史上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第一次融合是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合和发挥;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朝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融合。由此推断( )
A.第一次融合是东方各国文化的局部交流
B.第二次融合是中国本土内部的综合提升
C.第三次融合主要局限于亚欧大陆之间
D.三次融合体现文化交流的激荡与调和
10.泰山红门宫,宫前建有孔子登临处等石坊;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间,原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西院正殿三间,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红门宫的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 )
A.大一统思想的渗透 B.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
C.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D.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
11.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演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传统科技的兴衰
1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13.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和郑申繻发表“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鲁闵子马提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的论点;郑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以上观点说明当时( )
A.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 B.社会思想充满忧患意识
C.天人之间的联系加深 D.人自我主体意识的显现
14.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A.家国情怀 B.民本思想 C.革故鼎新 D.天人合一
15.宋朝时期,欧阳修亲自编撰族谱,范仲淹设置扶助族人的义庄,司马光著有规范家庭礼仪的《司马氏书仪》,朱熹编写《朱子家礼》刊行。这些知识分子是在践行(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齐家”理念 D.周礼宗法制
16.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这些观点( )
A.部分传承了汉代以来的儒家思想 B.反映了宋代君臣父子秩序的紊乱
C.直接得益于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D.根本目的在于解释君主治国之道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利用精神文化对社会主体及各类社会关系进行控制是古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下一种主流控制手段。建立在秦朝废墟之上的西汉王朝不得不反思秦朝灭亡的惨痛教训,由崇黄老而尊儒术,经过一番曲折最终实施了精神控制,亦即文化控制的策略。
——刘力《董仲舒大一统帝国的社会控制思想》
材料三 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才能保持中国特有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交叉合一的组织形式,使广大乡村社会亲缘政治化与政治亲缘化,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的建议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人生目标、探究天理方面的主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的人口思想
思想家(时期) 人口思想
孔子(春秋) 提出“庶、富、教”的思想,认为治国只考虑人口众多还不够,还必须使百姓富裕、有教养。
管仲(春秋) 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鼓励生育的主张;注意到劳动者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土地增产的主要因素。
马端临(南宋) 强调了人口质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认为国家的强盛与否,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上的多寡,还取决于人口素质(质量)的高低。
——整理自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质量观初探》材料二雍正年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彻底中止了传统的人头税,此举使人口的发展失去了最核心的制约因素。1741年,中国人口数为一亿四千多万,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人口已达四亿以上。人口的高速膨胀,给社会和生态造成巨大压力,最直接的后果是人均耕地的减少。乾隆后期人均耕地降至2亩多,嘉道以后降至2亩左右,咸丰元年(1851年)降至1.74亩。由于人口无节制的增长,迫使人们向土地索取更多的生存资料,在扩大耕地面积、引进高产作物等经济活动中,人们对土地资源采取了掠夺性的使用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当时和以后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摘编自陈友兴《中国古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位思想家人口思想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中后期人口膨胀的现象。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萌发了爱国主义精神。从《尚书》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爱国主义萌芽,是“家族”“万邦”与“天下”观念。《左传》中多处洋溢着爱国精神和基调,其中谈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影响巨大。可以说,整个封建社会优雅的华夏文明始终是士人爱国信念的一个重要源泉。《论语》中“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凝结成了后世"民族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的爱国精神和天下观念。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最大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苏轼曾评价爱国诗人杜甫虽然终身不得重用,却“一饭未尝忘君”,忠君爱国的岳飞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摘编自吴灿鑫《从周公到孔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奠基》等
材料二 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破产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近代前期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最高成就。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吴毅《外向发力: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简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不同于中国古代爱国精神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总体上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新中国的建立阻止了这一颓势,但改革开放后,文化自信又出现下滑的趋势,直到世纪之交才有所回升。由于文明史的书写掌握在西方人的手中,他们高举启蒙理性和现代性的大旗,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描绘成野蛮或半开化的历史,即使像中国和印度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也被书写成缺少现代文明要素的落后传统。
——摘编自顾明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一条可行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文化自信”,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可知,商朝在政治上重鬼神,遇事占卜,而且使用人牲;西周时期的周公则提出“敬天保民”,以民为本,并制定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表明西周相对于商代而言治国理念趋于理性,B项正确;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君主的权力出现异化,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孔子首先提出以仁、礼为核心,包括孝悌、忠恕、智、信、勇、义等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初步建立起儒家的伦理学说。西周时期儒家学派尚未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非否认祖先地位和宗族关系,无法得出宗法意识日趋淡漠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玉猪龙和彩色女神头像”可知,新石器时代,红山先民就已经制作出了玉猪龙和彩色的头像,反映出当时已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A项正确;玉猪龙和彩色女神头像属于手工制品,可以看出先民的审美情趣,但无法据此说明农业文明产生和神权色彩浓厚,排除BC项;无法确定这两件文物的归属,不能判断私有制的发展情况,更无法得出贫富分化加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可知,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专心修养自己天然的爵位,而人世的爵位自然就跟着来了,根据材料“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可以得出,荀子认为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中止冬天的到来, 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中止向远处延伸,可见二者都关注天人关系,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主张,孟子、荀子是儒学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项;孟子未提出宇宙法则,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永嘉学派以实际行动、日常行为为主题,强调功利、注重事功,侧重功成事济,学习要服务于“物”“事”等社会实际,D项正确;“格物致知思想”不合史实,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与永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相悖,排除A项;“一脉相承”不合史实,永嘉学派强调义理不能脱离功利,而心学侧重重义轻利,排除B项;“维护了”不合逻辑,应为“冲击了”,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可知,墨家在总结物理规律和工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明的“地听”不仅用于战争侦查,后来还被广泛运用于文化表演活动,这些发明和运用凝聚了我国先民的智慧,B项正确;“地听”的原始设计虽然只用于守城,但其使用范围很广,“始终”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探究曲艺的起源和流传,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亚病夫”等论调具有直面民族危机、洗雪民族耻辱的意味,具有浓重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东亚病夫”等论调并不能说明中医疗效不彰,排除A项;当时是社会危机严重,而不是民众精神危机严重,排除B项;C项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及所学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天道自然和民心来治理国家;孟子的“仁政”学说,体现了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两者的学说都蕴含着民本思想,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二者治国理念的共性,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老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寸丹心图报国……”,可知,古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着鲜明的家国情怀色彩,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家国情怀,并不是以民为本,排除A项;自强不息体现的是努力上进,永不懈怠,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天下为公体现着中华大社会共同体在历史生活中蕴含和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次文化融合都有文化的交流与整合,D项正确;第一次融合是华夏文明内部的交流与融合,排除A项;第二次融合涉及华夏文明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第三次融合是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化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泰山红门宫,有、佛、道三教的代表人物的供奉,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内涵的展现,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三教文化并存,而非大一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思想,排除B项;泰山红门宫是三教文化并存之地,体现了文化的包容、和而不同,并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秦朝时期遭到打击;汉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宋朝时期,儒家思想复兴;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走向僵化。结合上述分析可知,题干示意图与儒家思想的发展相符,A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秦汉时期,科技发展并未陷入低谷,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甲为王阳明,黄宗羲猛烈的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同时提出工商基本的思想,乙为黄宗羲,“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是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的体现,丙是董仲舒,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是顾炎武,所以甲乙丙丁的顺序是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C项符合题意;甲为王阳明,排除BC项;乙为黄宗羲,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吉凶由人”“妖由人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及所学可知,在当时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重要性进一步被重视,对天的崇敬大大减弱,天在人们思想中的地位出现动摇,人的地位上升,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D项正确;敬天保民思想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意识,并非忧患意识,排除B项;“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没有涉及天与人之间的关系,C项不能全面该做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侧重“立君为民”,“天下”指的是“民心”,得民心谓王,失去民心谓亡,桀纣暴虐丧失民心所以汤武取而代之是顺民心,不是弑君,这体现了民本思想,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以民为本,与家国情怀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革故鼎新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编撰族谱、扶助族人、规范家庭礼仪、《朱子家礼》”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齐家”是宗族之大家庭,材料中的知识分子在践行通过理好家政以促使国家的安定这个理念,C项正确;虽然理学的几项主张是相互联系、无法割裂的,但材料信息集中表达的主旨是“齐家”,AB项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A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崩溃,材料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及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理”是宇宙运行的本原,理在人类社会中体现为三纲五常,程朱理学的人性论、修养论和纲常学说都部分借鉴了先秦到秦汉的儒家理论,A项正确;朱熹将“理”与三纲五常相联系以维护统治秩序,不能说明宋代君臣父子秩序紊乱,排除B项;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市民文化的兴起,与本题无关,排除C项;朱熹将“理”与三纲五常联系起来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秩序,并非解释君主治国之道,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要求:为政以德;主张宽刑,突出礼制的作用。
(2)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通过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3)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道之以德”,得出为政以德;据材料“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得出主张宽刑,突出礼制的作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利用精神文化对社会主体及各类社会关系进行控制是古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下一种主流控制手段”,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据材料“经过一番曲折最终实施了精神控制,亦即文化控制的策略”,得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通过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使广大乡村社会亲缘政治化与政治亲缘化,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得出三纲五常即天理;从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存天理,灭人欲”。
18.(1)相同点:都不反对增加国家的人口数量;都注意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有关。
原因:农业社会的现实,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得人口数量至关重要;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统治者征发赋役、维护统治的需要;社会经济(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口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内外问题或威胁,客观上要求提高民众素质;生产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评析:人口的快速膨胀,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德政,成为封建盛世的重要象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破坏、人口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使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在未来面对西方侵略时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
【详解】(1)本题为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治国只考虑人口众多还不够”“管仲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鼓励生育的主张”“马端临提出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上的多寡……”可知三者都不反对增加国家的人口数量;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还必须使百姓富裕、有教养”“管仲注意到劳动者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土地增产的主要因素”“马端临认为还取决于人口素质(质量)的高低”可知都注意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有关。
原因:根据所学中国古代社会特征相关知识可知,农业社会的现实,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人口是重要的劳动力,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口数量至关重要;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传统思想强调人丁兴旺;人口税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税种,人口的多少关系着统治者征发赋役、维护统治的需要;社会经济(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在这诸多的脑力劳动,对人口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内外问题或威胁,客观上要求提高民众素质;由于更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生产技术的进步更强调脑力,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后期(中国)。评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的快速膨胀,体现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德政,成为封建盛世的重要象征;根据材料二“人口的高速膨胀,给社会和生态造成巨大压力,最直接的后果是人均耕地的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带来了诸如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破坏、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造成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极易引发农民起义,同时也造成在未来面对西方侵略时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
19.(1)特点:源远流长;强调家国一体;追求天下太平;忠君与爱国密不可分;爱国气节与自身修养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文化自信。
(2)不同:具有浓厚的救亡图存色彩;与政治变革和民主革命进程密切相关;呈现向西方学习的基调;参与阶层更加广泛。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萌发了爱国主义精神”可得出源远流长;由材料“最早的爱国主义萌芽,是‘家族’‘万邦’与‘天下’观念”可得出强调家国一体;由材料“《论语》中‘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凝结成了后世‘民族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的爱国精神和天下观念”可得出追求天下太平;由材料“苏轼曾评价爱国诗人杜甫虽然终身不得重用,却‘一饭未尝忘君’,忠君爱国的岳飞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可得出忠君与爱国密不可分;由材料“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最大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及所学可得出爱国气节与自身修养紧密相连;由材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及所学可得出具有浓厚的文化自信。
(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所学可得出具有浓厚的救亡图存色彩;由材料“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近代前期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最高成就”及所学可得出与政治变革和民主革命进程密切相关;呈现向西方学习的基调;结合所学可得出参与阶层更加广泛。
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及所学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由材料“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及所学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及所学可得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结合所学可得出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
20.论题:坚定文化自信,将学习其他文明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
论述: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甚至一度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并没有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近代后期,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随胜利,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准备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经济、教育等领域一度照搬苏联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他国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之,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学习其他文明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总体上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新中国的建立阻止了这一颓势,但改革开放后,文化自信又出现下滑的趋势,直到世纪之交才有所回升”“即使像中国和印度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也被书写成缺少现代文明要素的落后传统”,围绕“文化自信”,可拟定论题:坚定文化自信,将学习其他文明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其次,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可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现代中国文化复兴等一系列史实予以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