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孟子是邹国人,游说却是魏惠王和齐宣王。荀子是赵国人,却在齐国的稷下做首席访问学者(祭酒),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礼遇,他还打破儒生不入秦的传统,给秦王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材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
A. 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B. 士阶层活动频繁
C. 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D. 礼乐制走向崩溃
2.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农丞孔仅和大盐铁商人东郭咸阳到全国各地盐铁产区挑选有管理经验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官,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汉武帝此举( )
A. 意在提高商人的地位 B. 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D. 使商人掌握经济命脉
3. 西魏莫高窟壁画《上士登仙图》中出现了昆仑悬圃、羽人、方相氏以及四目四臂、赤身的印度恶神阿修罗王,其周围还环绕着雷、电、风、雨四神和朱雀、羽人等,显示出受楚、汉盛行的神仙方术等影响民风民俗。这说明当时( )
A. 石窟艺术注重写实 B. 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C. 政局黑暗民不聊生 D. 中外文化交流加深
4. 唐初,在高宗时做到宰相的十一人中,明经擢第者二人——裴炎、张文瓘,二人均为中高级官吏子弟;进士及第的有九人,其中真正寒士出身且父祖也没有官位的,只有郭正一、高智周二人。这一现象体现出,唐初( )
A. 士族影响并未消退 B. 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 科举取士发展较快 D. 科举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5. 据图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B. 战争是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C. 北宋民族政策软弱 D. 封建农耕区域得到极大拓展
6. 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 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 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 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 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7. 元朝行省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具有一定自主权,但有专家认为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种制度设计( )
A. 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 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 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 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8.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9. 明世宗时,杨继盛弹劾内阁首辅严嵩“好利”,“以承相自居”;明神宗时,御史刘台弹劾“能治国”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以相自处”。严、张遭到弹劾,主要是因为二者
A. 掌握了超过制度赋予权力 B. 贪污腐化致吏治败坏
C. 权势过盛以致君主专制削弱 D. 身居高位却政绩平平
10. 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如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 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D. 统治危机的初显
11. 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所做的总结。其中②属于
由于鸦片战争失败①,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②,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等③。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
A. 历史背景 B. 历史叙述 C. 历史影响 D. 历史意义
12. 2019年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由港澳爱国人士捐赠给国家文物局,马首回到阔别一百多年的家园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最可能流失于
A. 1842年 B. 1856年 C. 1860年 D. 1900年
13. 1878年,为解决轮船招商局燃料问题,清政府成立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每月出煤五六百吨,除分供各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兼可顾民用。这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以台湾基隆、直隶门头沟等地较具规模。据此可知,当时( )
A. 重工业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C. 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D. 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现代化
14.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
A. 推动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导致了晚清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C.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致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15. 严复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论证“自由为体”的合理性,将自由视为生物进化、人类进步的标志。“民主为用”是指民主政治是自由的产物,是实践自由的理想场地。严复在多篇文章中赞扬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平等、尚贤﹑隆民。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旨在
A.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启民智 B. 揭露中体西用的顺序错误
C. 用西方的科学民主来改造中国 D. 宣扬民主共和发展资本主义
16. 以下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与解读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解读
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民族平等原则得到了法律认可
B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利” 国家依法组建责任内阁制政府
C 全国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总揽全国政务”“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三权分立机制依法得以确立
D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A. A B. B C. C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牛河梁坛、庙、冢,到江淮地区的凌家滩墓地和环壕聚落,再到中原地区以双槐树为代表的河洛古国遗址,在距今5500—5000年各地均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王陵、“璧琮璜”玉礼器和“鼎豆壶”陶礼器为标志的古国,它们恰如满天星斗,构成了中华文明初曙阶段的多个源头。而且,由良渚、焦家、凌家滩、牛河梁等遗址中的史前先民所创造的玉器、陶器和棺椁等一整套礼仪制度,开启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先河。
——摘编自方辉《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材料二没有周公就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摘编自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制礼作乐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最大的制度变迁,当属国体之变,也就是从封建制到帝制。西周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封邦建国,各个封国的政治、经济相对独立,按照宗法制,诸侯彼此认同,并尊周王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宗法政治秩序被打破,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皇帝制度,“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中国进入帝制时期。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帝制在中国持续了2133年。两千多年的帝制,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怎样延续王朝统治,这是皇权的安全问题;第二,怎样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是中央集权的问题。在这两个兴亡攸关的问题上,帝制国家一直处在不断摸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
清理出的船载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钱币、丝绸,还有部分金银铜锡、竹木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工作会,发布了“南海1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说明“南海一号”对研究南宋历史的史料价值。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BCDAA BDBAC BCDDAC
17 17. 特点:起源时间较早;分布地区广泛,星罗棋布,呈“满天星斗”状;多元一体;文明内涵丰富。
影响:丰富了礼乐制度的内涵;维护了西周初年的统治秩序;对儒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18 示例
论题:中国帝制时代政治制度在传承中创新。
阐述:中国帝制时代的核心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自秦始皇时期创立,被历朝历代沿袭。但从总体趋势看,这个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接下来的朝代通过中央官制的调整加强专制主义,通过地方官制的调整加强中央集权,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如汉武帝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针对地方问题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巩固、稳定,中国帝制时代才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封建自然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华文明不断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19 (1)北方长期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制瓷业、纺织业等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等);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等);政府的开明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天然良港;北民南迁的客观推动。
(2)“南海一号”是南宋时期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遗址,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
“南海一号”的发掘为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或为研究两宋时期制瓷、造船、纺织、制钱等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实物史料);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有力证据,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20特点:爱国主义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相结合;爱国主义与民生联系一起;爱国主义与血亲的骨肉之爱合为一体。
内涵:健全的爱国论;养成科学的国民;救国当从国民全体下功夫;发展民族的文化力。
影响:推动了近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解放;抨击了封建的专制制度;为后来的学者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为后人的反封建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