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
一、单选题
1.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 C.垄断了亚欧间贸易 D.沟通东西方作用突出
2.阿拉伯帝国早期的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9—14世纪,帝国出现了苏莱曼、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逐步了解和熟悉了亚洲及东非地区。这根源于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 B.地跨三洲的辽阔疆域
C.境内多元文明的交融 D.较为发达的转运贸易
3.据如图及材料可知( )
作品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格拉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亚历山大的蜡烛和香水等手工业品。
A.该地居民都信奉基督教 B.波斯帝国地跨亚非欧
C.该地商品贸易十分发达 D.阿拉伯帝国的交通便利
4.阿拉伯帝国时期,各城市的官僚贵族、僧侣贵族既是封建大地主,又是大商人,他们有的投资于大商队,有的利用官位从事商品贸易、金银兑换和商业投机。这一现象( )
A.巩固了帝国的封建统治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加快了经济近代化步伐 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有阿拉伯文献描绘说: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上,大马士革必与它齐名。蒙古西征后,有欧洲学者在游记中写道:(大马士革)有花园和果园围绕,来来往往是一汪汪池水、河水、溪水和泉水,安排巧妙,使人心旷神怡。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古时期的大马士革( )
A.宗教中心地位突出 B.传承古巴比伦文明
C.曾被蒙古战火摧毁 D.经济社会较为繁荣
6.阿拉伯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共有28个字母,音节优美。8世纪中期到10世纪末,阿拉伯字母已成为国际性通用文字。在那个时代,西方人要接受高等教育,常须学习阿拉伯文。这一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苏丹对知识的重视 C.伊斯兰教的传播 D.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7.公元6世纪至7世纪之交,中国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隋唐高度发达的文化对东亚产生了强烈影响。下列能够佐证材料说法的是( )
A.笈多帝国的兴起 B.日本的“大化改新”
C.德里苏丹国建立 D.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8.公元8世纪,日本在大化改新后,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及第者可以授予官阶。902年,太政官奏曰:“建法以降,殆向百岁,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10世纪以后,贡举制“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人之劳逸。”“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大化改新以失败而告终 B.传统政治势力影响犹存
C.贡举制是选官主要途径 D.人才选拔趋于公平公正
9.下图为一历史专著中某章节的目录,据此分析该章节讲授的内容为( )
一、哈拉巴文化的遗迹 二、吠陀时代 三、婆罗门教和种姓制 四、佛陀的抗争与救赎 五、后佛陀时代的帝国兴替与社会演变
A.古印度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希腊文化 D.古罗马文明
10.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积极鼓励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宗伊斯兰教,并许诺与阿拉伯穆斯林享受同等待遇,另外还规定阿拉伯语为法定的官方语言。这些政策旨在( )
A.促进帝国内的民族融合 B.扩大帝国的统治范围
C.提高帝国统治的合法性 D.巩固帝国的统治秩序
11.17世纪中叶日本形成的参勤交代制度,持续了两百多年。该制度规定,各藩的大名定期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一段时间政务,大名的妻子和儿女必须长期住在江户。据此可知,这一制度的推行(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激化了幕府与大名的矛盾
C.基本取消大名的特权地位 D.不利于日本社会长治久安
12.1830年代,奥斯曼帝国彻底废除封邑制,全面实行包税制。1858年,奥斯曼帝国颁布《农业法》,农民租种国有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明显扩大,直至获得所租种的国有土地的交易权,地权的非国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一做法( )
A.抛弃了生产资料的国有制 B.旨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C.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使农奴获得了自耕农身份
13.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年),将军和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作为将军的家臣,尊称为“御家人”。将军对御家人赐予官职和土地并保护其既得权益。1232年,幕府又制定“贞永式目”五十一条,作为幕府施政和统制御家人的基本法规。据此可知,该制度( )
A.反映律令制国家成熟 B.维护土地公有制原则
C.为庄园制经济的产物 D.有利于天皇中央集权
14.下为中古时期两个国家的疆域示意图。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A、B国家分别是( )
A.拜占庭帝国、笈多帝国 B.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
C.奥斯曼帝国、德里苏丹国 D.拜占庭帝国、德里苏丹国
15.古代日本人崇信天皇是神的后代,且神没有姓,因此天皇及皇亲都没有姓。大化改新以后,天武天皇对全国的氏姓作了重新的改订,制定了“八色姓”,把皇亲血统的氏族列为八姓之首,和其他氏族加以严格区别。这一举措旨在( )
A.维护贵族统治秩序 B.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完善官僚政治制度
16.757年,日本《户令》第33条规定:“凡国守,每年一巡行属郡,观风俗,问百年 部内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发于乡闾者,举而荐之。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这一举措意在( )
A.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B.完善科举取士制度
C.维护封建集权统治 D.推动儒学理论普及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斯兰教的兴起,成功地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结束了半岛上纷乱的状态,促成了社会生活的安定。阿拉伯人能迅速地崛起并以破竹之势席卷中东,军事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阿拉伯人学习制作希腊火装备军队,并且还组建了一个投掷队,向敌军投掷燃烧物质,为防止烧伤自己,他们还穿着专门的防火服装。同时,针对敌人坚固的防御城墙,阿拉伯人还网罗人才,制造攻城器械。骆驼作为阿拉伯军队的主要坐骑和运输工具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所有的穆斯林都能从对外侵略和扩张中得到好处,就使得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投身于这一事业。
——摘编自何洋《论阿拉伯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并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失落的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拉开了工业文明的帷幕,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就历史交往的区域空间角度而言,人类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点状交往到古代中世纪的区域交往再到近现代的全球交往的演进,阿拉伯帝国是区域交往漫漫长河中的重要一环。区域交往的核心在中东,表现为生生不息的大帝国的跨大陆交往,其中绝大部分帝国成为中东地区的匆匆过客,惟有阿拉伯帝国在此交往中留下了永恒不灭的印记,在阿拉伯帝国的历史火烬中,再生出强大如初的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之树在历史的风雨中依旧常青,这是人类历史交往中的一大奇迹。
----摘编自尚劝余《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18.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初,阿拉伯政府组织大批学者翻译东西方的历史文化典籍,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文化对欧洲进入崭新的近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滕文生《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在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中,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玛雅文明所在地既有许多山地,又有大片石灰岩地貌,印加文明处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高原,各文明之间呈现封闭孤立状态,故文明的进化发展极为缓慢和艰难,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后,强迫印第安人当奴隶,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天花、麻疹等这些原本在美洲并不存在的传染病。15世纪,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走向没落。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等
与阿拉伯繁荣的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印第安文明衰落。结合材料一、二,以“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则普遍通行于高丽,高丽王室以《资治通鉴》为教本,安晌则以获于大都的《朱子全书》授于太学。高丽秘书省又据权溥之议,刊行朱熹《四书集注》,使理学在高丽广泛传播,诞生了李谷、李齐贤等理学大师。高丽还行科举之制,以儒学取士。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朝还专门设置了高丽儒学提举司,秩从五品,高丽王也多次遣使入元求书。元初,高丽博士儿衍曾从江南购得经籍一万零八百卷回国,仁宗时,元廷一次赠给高丽宋秘阁所藏善本书四千三百多册。元朝还应高丽之邀,屡派名医至其国。
——摘自林德春《略论蒙元与高丽的关系》
材料二980年,基辅大公圣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东正教……蒙古人的到来,在打开俄罗斯与亚洲交往的大门同时,却在无意之中隔断了俄罗斯与西欧剩下的联系。这种隔绝持续了两个多世纪。15世纪,由于藐视和忽视正在欧洲其余地区的伟大变革,东正教统治下的俄罗斯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为异教的天主教徒所污染。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后,大量引进拜占庭文化,包括复杂的宫廷礼仪、专制君主制度和双头鹰国徽等,原来的大公也改称沙皇,原来的公国也改称帝国。这样,当1480年蒙古人退出时,俄罗斯文明已经和西欧文明大相径庭。
——摘自王崇梅《俄罗斯古代文化中的东方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高丽、俄罗斯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蒙古人在高丽和俄罗斯的活动进行简评。
20.材料:遣唐使和大多数的留学生、学问僧等回国后都作出了贡献。推动日本社会进一步发展,还表现在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政治方面,日本孝德天皇的大化革新的出现,就是在高向玄理等遣唐学生推动下进行的。他们改革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仿效唐制,为强化提高天皇的权威建立年号,称孝德天皇元年为大化元年(645),是为日本天皇设立年号之始,同时也是大化改革的名称的由来。随后全面学习唐律令,主要以唐《永徽令》为样板。在文武天皇(701年,唐大宝元年)所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规定有关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名称和内容都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太政官下辖八省,各省又下辖若干察、司分理政务,一台为弹正台(相当唐的御史台);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全日本国置六十余“国”,长官叫“国守”。 军队在中央设五卫府。 随着《论语》等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经传、明法、书、算等科,基本与唐相仿。
—孙宏:《简论日本遣唐使》,载《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大化革新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革新的内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化改新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阿拉伯帝国)。材料表明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东西方物品买卖交换繁荣,由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东西方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而社会风气开放包容主要表现在对异域文化、种族等的态度,排除A项;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亚非欧的货物不代表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通过商品贸易也能获得,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提及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东西方贸易,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垄断了亚欧间贸易,“垄断”一词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阿拉伯帝国转运贸易较为发达,因此阿拉伯商人对东西方地理信息掌握比较详细,以便指导他们的长途贩运贸易,D项正确;阿拉伯人地理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属于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地理学发达的根本原因是较为发达的转运贸易,B项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B项;多元文明的交融与地理学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材料表明在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一个商店可以买到很多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这说明巴格达商品贸易十分发达,C项正确;阿拉伯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信仰基督教,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不是波斯帝国,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商贸发达,不涉及交通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投资于大商队”“从事商品贸易、金银兑换和商业投机”等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贵族、僧侣从事商业活动,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客观上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封建统治,A项正确;“商人”的表述与材料中“官僚贵族”“僧侣贵族”等关键词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阿拉伯帝国”未能实现社会近代化的转型,排除C项;商业的繁荣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大马士革)。据材料“(大马士革)有花园和果园围绕,来来往往是一汪汪池水、河水、溪水和泉水,安排巧妙,使人心旷神怡”可知,从阿拉伯文献的记载和欧洲旅行家的游记中可以看出,大马士革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大马士革的宗教特征,排除A项;古巴比伦是距今近4000年的古国,而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公元7世纪,蒙古西征更是在公元13世纪,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大马士革是否传承自古巴比伦文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大马士革受到蒙古西征的战火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8世纪中期到10世纪末的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8世纪中期到10世纪末,阿拉伯字母已成为国际性通用文字。在那个时代,西方人要接受高等教育,常须学习阿拉伯文。”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这是阿拉伯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D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排除B项;西方人要接受高等教育,常须学习阿拉伯文,不是为了学习伊斯兰教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体现了隋唐的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B项正确;笈多帝国的兴起是在隋唐之前,排除A项;德里苏丹国的建立是在隋唐时期结束了以后,排除C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不是受隋唐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材料“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和“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可知,日本贡举制虽然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后期基本被贵族势力垄断,体现了传统贵族势力对人才选拔的影响,说明传统政治势力影响犹存,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并未失败,排除A项;据材料“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可知,日本模仿中国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不能表明贡举制是选官主要途径,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日本贡举制下人才选拔被贵族势力影响,没有涉及贡举的选拔流程,不能得知贡举选拔流程是否趋于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印度)。根据材料中“哈拉巴文化”“种姓制度”“后佛陀时代”可知,这些都是古代印度的成就,因此该章节讲授的内容是古印度文明,A项正确;种姓制度、吠陀时代与古代埃及、古代希腊以及古罗马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帝国)。依据材料概括得出: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伊斯兰教信仰与阿拉伯帝国统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利于帝国内更多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从而起到维护帝国统治秩序的目的,D项正确;促进民族融合的根本目的仍在于维护帝国统治,排除A项;此项措施是在其统治区域内实行的,不会扩大其帝国的统治范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帝国的权力来源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日本)。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在中世纪的日本,将军幕府将大名的妻子儿女留在江户做人质,并让大名定期朝觐幕府将军以此强化对大名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一制度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未体现幕府与大名的矛盾激化,排除B项;参勤交代制度没有取消大名的特权地位,排除C项;据材料“17世纪中叶日本形成的参勤交代制度,持续了两百多年”可知,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社会长治久安起到了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30年代(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农民租种国有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明显扩大,直至获得所租种的国有土地的交易权”可知农民的自主权限越来越大,对封建主的依赖越来越低,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C项正确;材料的本意是地权的非国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并非抛弃了生产资料的国有制,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的做法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赋税收入,并非旨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政策直接后果在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私人大地产的膨胀,并没有使农奴获得了自耕农身份,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92—1333年(日本)。材料反映日本幕府时代将军与武士阶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日本10世纪以后,中央集权制瓦解,庄园制形成的中古时期基本社会特征,C项正确;律令制国家指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后建立的仿唐朝的国家体制,以律令的形式规定国家一系列政体结构,选项与题干时空不符,排除A项;土地公有制原则为大化改新后建立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形式的制度设计,与幕府时代庄园制社会不符,排除B项;10世纪后,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体制开始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爱琴海、小亚细亚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A国家横跨亚欧,再结合“1355年”可知应该是奥斯曼帝国;根据“德里”、“恒河”、“印度河”等信息可知B国家在南亚地区,再根据“13世纪初”判断应该是德里苏丹国,C项正确;14世纪拜占庭帝国疆域只剩下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和君士坦丁堡周围区域,而A国位于小亚细亚,空间不符,排除AD项;笈多帝国在公元6世纪就已经不复存在,与“13世纪初”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日本)。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大化改新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天武天皇讲“八色姓”赐予皇亲,这强化了天皇的专制统治,C项正确;大化改新打击了贵族,排除A项;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是大化改新的主要目的,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提到姓氏问题,与官僚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天皇大力推广儒家伦理,这是在借助儒家伦理维护封建集权统治,C项正确;《户令》的目的并不是要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排除A项;推广儒家伦理与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无关,排除B项;《户令》目的并不是要推动儒学理论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原因:各部落形成统一民族力量;国家强盛,政治稳定;军事力量强大;骆驼发挥了重要作用;伊斯兰教发挥了积极作用;手工业﹑商业繁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重要作用。
(2)影响:使阿拉伯文明得到飞跃;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促进西欧文化发展;揭开工业文明序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根据材料“伊斯兰教的兴起﹐成功地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结束了半岛上纷乱的状态,促成了社会生活的安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兴起,国家强盛,政治稳定,各部落形成统一民族力量;据材料“军事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可得军事力量强大;据材料一“骆驼作为阿拉伯军队的主要坐骑和运输工具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可得骆驼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伊斯兰教的兴起”“所有的穆斯林都能从对外侵略和扩张中得到好处,就使得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投身于这一事业。”可知伊斯兰教发挥了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手工业、商业繁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以及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重要作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据材料二“阿拉伯人在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可得出,阿拉伯文明得到飞跃;据材料二“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失落的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拉开了工业文明的帷幕,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可得出,促进东西方文明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促进西欧文化发展,揭开工业文明序幕。
18.示例:
论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阐释: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阿拉伯人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继承和吸收了古代西亚、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区重要的文化成就,并且加以发展,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同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文化衰落时期,而阿拉伯文化如中华文化一样,非常繁荣。阿拉伯文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印度和西方古典文化,并将它们传入欧洲,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和科学的发展。因此,文明的借鉴与交流有利于文明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文明。纵观两则材料来看,阿拉伯人因为重视文化的交流,形成了繁荣的阿拉伯文化。而印第安文明因为缺乏对外交流,导致文明走向衰落。因此关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的论题阐释可从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形成、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及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19.(1)不同态度:俄罗斯对外来文化吸收与排拒并存,高丽则高度认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
表现:俄罗斯: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成为东正教中心;俄罗斯对拜占庭文化的大量吸收;对西欧地区的文化存在藐视的心态。
高丽:中国的思想文化在高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典章制度在高丽得到高度认同和借鉴;
(2)简评:蒙古人在俄罗斯的活动:在既扩大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力,又促进了欧亚大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融合的同时,也进一步促成欧洲地区文化的断裂,是当今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交恶的历史文化因素之一。
在高丽的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高丽的影响,高丽进一步融入中华文化圈。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高丽、俄罗斯)。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汉字则普遍通行于高丽,高丽王室以《资治通鉴》为教本,安晌则以获于大都的《朱子全书》授于太学……刊行朱熹《四书集注》,使理学在高丽广泛传播……高丽还行科举之制……高丽王也多次遣使入元求书”可知,高丽高度认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据材料“由于藐视和忽视正在欧洲其余地区的伟大变革,东正教统治下的俄罗斯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为异教的天主教徒所污染”和“大量引进拜占庭文化,包括复杂的宫廷礼仪、专制君主制度和双头鹰国徽等,原来的大公也改称沙皇,原来的公国也改称帝国”可知,俄罗斯对外来文化吸收与排拒并存,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俄罗斯,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成为东正教中心;俄罗斯对拜占庭文化的大量吸收;但同时对西欧地区的文化存在藐视的心态。 在高丽,据材料“诞生了李谷、李齐贤等理学大师。高丽还行科举之制”可知,中国的思想文化在高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典章制度在高丽得到高度认同和借鉴;
(2)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高丽、俄罗斯)。简评:据材料“蒙古人的到来,在打开俄罗斯与亚洲交往的大门同时,却在无意之中隔断了俄罗斯与西欧剩下的联系”和“当1480年蒙古人退出时,俄罗斯文明已经和西欧文明大相径庭”可知,蒙古人在俄罗斯的活动:在既扩大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力,又促进了欧亚大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融合的同时,也进一步促成欧洲地区文化的断裂,是当今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交恶的历史文化因素之一。 据材料“ 元初,高丽博士儿衍曾从江南购得经籍一万零八百卷回国,仁宗时,元廷一次赠给高丽宋秘阁所藏善本书四千三百多册。元朝还应高丽之邀,屡派名医至其国”可知,在高丽的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高丽的影响,高丽进一步融入中华文化圈。
20.(1)措施:仿效中国唐制设立年号;参考唐律颁布律令;改革了官制,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完整机构;传播儒家思想,设立太学。原因:日本发展落后;中国唐朝社会文化先进,并接纳了日本的遗唐使和留学生。
(2)特点: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作用: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推动了中日友好交流。(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措施:依据材料“ 他们改革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仿效唐制,为强化提高天皇的权威建立年号,称孝德天皇元年为大化元年(645),是为日本天皇设立年号之始,同时也是大化改革的名称的由来。”可知,仿效中国唐制设立年号;依据材料“随后全面学习唐律令,主要以唐《永徽令》为样板。在文武天皇(701年,唐大宝元年)所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规定有关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名称和内容都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可知,参考唐律颁布律令;依据材料“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太政官下辖八省,各省又下辖若干察、司分理政务,一台为弹正台(相当唐的御史台);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全日本国置六十余“国”,长官叫“国守”。 军队在中央设五卫府。 ”可知,改革了官制,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完整机构;依据材料“ 随着《论语》等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经传、明法、书、算等科,基本与唐相仿。”可知,传播儒家思想,设立太学。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奴隶制制度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日本发展落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致使一部分地主阶级开始向中国学习,同时中国唐朝社会文化先进,允许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最终引发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特点:依据材料“推动日本社会进一步发展,还表现在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可知,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作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完成了日本封建化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也学习了日本的优秀文化,推动了中日友好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