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练习
一、单选题
1.二战后,曾被视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的韩国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有学者认为这与其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有关。其吸收的西方文化精神包括( )
①勤俭节约 ②竞争意识 ③社会为先 ④高效率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金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
3.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 D.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4.如图为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短文写作提纲。其主题应是( )
(1)亚历山大将统治推向了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 (2)在印度地区英国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 (3)拿破仑在欧洲各地实行统一法典,颁布千万条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指令。 (4)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军队中服役,进一步促进了一战后殖民地觉醒。
A.欧亚文明交流与融合 B.战争与文化交锋
C.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 D.贸易与文化交流
5.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6.美国历史学家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他们引用伏尔泰、马志尼和穆勒的话。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和拉斯基的话。1919年7月25日,孙中山博士为这一转变提供了证据,他宣布:‘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伙伴和兄弟是苏俄工农红军。’”这段话的主旨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
B.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曾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武器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1919年孙中山就已经产生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思想
7.二战后,西方史学界出现的年鉴学派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他们关注历史变化中的长时段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自然资源,研究过去普通人的生活,而将政治降低为次要角色,避免传统的“事件”叙述。这一史学研究现象反映了战后西方( )
A.对政治生活的漠不关心 B.对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
C.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 D.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8.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加入更多的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
A.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B.男女平等逐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9.阅读如表“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大事摘编”。据此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在( )
时间 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
20世纪80年代起 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支持并发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
1985年 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
1986年 英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B.培育民众的政治认同
C.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D.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
10.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11.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12.二战后,拉美地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文化也随之迅速变化。墨西哥作家巴斯康塞洛斯认为由于种族构成、文化混杂和政治环境,墨西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画等号的。其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拉美文人的推崇。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了崩溃 B.拉美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美为世界文明贡献重大 D.拉美政治独立还任重道远
13.下图中左图和右图是苏联(1922年12月30日之前称苏俄)不同时期的宣传海报。苏联的宣传海报( )
《你参加志愿军了吗 》(摩尔·1920年) 《祖国母亲在呼唤! 》(托依泽·1941年)
A.反映了浪漫主义的绘画技巧 B.印证了印象主义绘画的发展
C.体现了现实主义美术的特征 D.张扬了现代主义绘画的个性
14.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摒弃任何理性思维,主张进行无目的、无意识的写作,即所谓“自动写作法”和“梦境记录”,完全凭冲动来写作、画画和雕塑。由此可知,该艺术流派( )
A.开始强调灵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B.反映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C.创作脱离了社会毫无艺术价值 D.体现出信息时代人的思维特征
15.1921年4月,李达针对梁启超等发展“实业”的论调发表《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驳斥道:“中国是万国的商场……当着产业万分幼稚的时代又伏在各国政治的经济的重重势力之下的中国,要想发展资本主义和各资本国为经济战争,恐怕要糟到极点了。”李达的评论( )
A.意在说明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 B.有力地抨击了改良主义的改革方案
C.表明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显示出早期共产主义者理论不成熟
16.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科技成果的普及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B.信息化时代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政治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争结束时,德国还控制着将近800万名强迫劳工,他们来自欧洲各地,被掳掠到德国的农场和工厂里工作。仅仅在德国西部,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就照料和遣返了超过650万名难民。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相当比例的难民是妇女和孩子。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据估计,到1945年初,德国境内大约有480万名国内难民,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德国南部和东部,他们都是为了躲避轰炸而逃出城市的;此外还有400万名德裔难民,他们来自第三帝国的东部征服地区,因为惧怕苏联红军追击而逃回国内。再加上将近27.5万名英美战俘,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数字,其他历史学家给出的估计数字比这还要高得多。有研究表明,战争期间的欧洲大陆,总共有超过4000万人被强迫迁徙。
——摘编自[英]基思·罗威《野蛮的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之际德国境内的难民种类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战争对移民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 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一象出现的原因。
19.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 ,西方国家开始推行文化多元主义 。其基本范式:让少数族群在地区与中央政府 机构中具有代表性;改组制度组织结构 , 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采取措施促进平等、互 相包容与尊重 , 尤其是促进人口主体对少数族群的尊重和包容;提供资源 , 支持移民群体保 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对本民族的认同(而不是同化)。随着西方难民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日益深化 , 美国学者开始对一直以来实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们认为 , 多元文化主义使西方文明在面对外来威胁时脆弱不堪 , 使极端主义如虎添翼 。 多元文化主 义使得许多外来移民社区成了一个个孤岛 , 长期下去将导致美国的巴尔干化。
——摘编自郭才华《美国多元文化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西方国家推行文化多元主义的主要原因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西方国家文化政策的认识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异质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近现代中西方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源于西方文明的“文明冲突论”。强调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崇尚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丛林法则”,它的核心是西方“自我中心主义”惯性思维;一种是源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冲和说”。它摒弃了传统/现代、西方/非西方、地域/全球等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抵制各种形式的文化宰制或文化霸权,以真正的全球视角看待世界问题和世界秩序,它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倡导“和而不同”。
——据曹玉涛《全人类共同价值何以可能的哲学思考》与于小植《从“文明冲突论”走向“文化冲和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整理
材料反映了中外学者对“异质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不同观点,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二战后(韩国)。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在二战后,韩国一跃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是因为其吸收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西方文化,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勤俭节约和社会优先的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新加坡。据材料“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非常新加坡”等表征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的举措为游客和国民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提供了一种工具,这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文化建设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融合,排除A项;“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整个非西方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现代化历程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度过的,B项正确;A项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只是西方文明衍生的体制之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命题意图,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等多种文化的交融,英国侵略印度客观上传播先进技术和文化,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同时带去先进的法律,一战促使殖民地觉醒,可得出主题应是战争与文化交锋,B项正确;材料中的交流不止欧亚,排除A项;材料主要内容未涉及人口迁移,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的是战争与文化交锋,没有强调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据材料“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失败”“美国被迫放弃了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本国国家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力量不断壮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受阻,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动,C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与越南、巴拿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反映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亚洲革命的指导思想由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变为了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俄国通过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战中欧洲国家的强权政治使亚洲人民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这都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亚洲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B项;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仍属于反帝反封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以后(世界)。根据“他们关注历史变化中的长时段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自然资源,研究过去普通人的生活,而将政治降低为次要角色,避免传统的‘事件’叙述”可知二战后出现的年鉴学派突破了传统的史学观念,而采用一种新的史学观念指导史学研究,由此说明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D项正确;政治是降低为次要角色,而不是他们对政治生活漠不关心,排除A项;年鉴学派是对历史进行研究,并不是在反思战争,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是说明年鉴学派挑战了传统价值,而无法说明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中“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可知,随着一战的结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平等、男性化等因素成为女装的选择,这说明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D项正确;现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成为时代主流,排除B项;C项错在“主要”,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图通过强化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培育家庭内部、家庭之间、家庭与政府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进而培养民众对新加坡特色政治制度的认同,B项正确;学习儒家文化不等于文化素养就高,排除A项;新加坡也积极学习西方文化,新加坡塑造的现代东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内容,故“抵制”说法错误,排除C项;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不是儒学文化复兴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晚期(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音乐人结合美国社会发展,发展为披头士乐队,麦当劳在欧洲也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做了调整,说明文化碰撞的相互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碰撞交流,不属于一体化特征,排除A项;麦当劳的变化不属于欧洲文化的美国化,排除B项;披头士乐队的创立不属于美国文化的欧洲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印度、新加坡和埃及)。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二战后,印度、新加坡和埃及等亚非部分新兴民族国家,在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等方面实行开放兼容政策,其文化发展都注意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D项正确;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只是新加坡的特色,并非三国的共同之处,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挑战,排除B项;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拉美地区。据材料“拉美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文化也随之迅速变化’”,得出西方文明的影响不利于发展拉美国家文化的本土性,这表明拉美民族文化陷入生存困境,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方文化对拉美地区的冲击,体现殖民体系的残存影响,而非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A项;拉美地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反映西方文明的影响而非拉美地区的贡献,排除C项;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材料主要涉及拉美文化受西方文明冲击,而不是政治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苏联(俄)政府先后为巩固政权、打击国内叛乱和反击德国法西斯侵略发行的两张征兵海报,主题明确,具有现实主义美术的特征,C项正确;两张海报体现的并非浪漫主义注重情感、色彩的绘画技巧,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印证19世纪后期以来印象主义绘画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图片中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并未张扬现代主义绘画的个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根据材料“超现实主义”“无目的、无意识的写作”“完全凭冲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超现实主义艺术属于现代主义艺术,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灾难、社会问题等带给人类的幻灭感的反思,B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强调灵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并不是从超现实主义艺术开始的,排除A项;该艺术流派具有特定艺术价值,不能说创作脱离了社会毫无艺术价值,排除C项;20世纪20年代,并不是信息时代,且信息时代人的思维特征也不是完全摒弃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的中国。据材料梁启超发展“实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论调遭到以李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结合所学可知,李达他们认为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国情相悖,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A项正确;李达抨击的是发展“实业”的资本主义道路,不是改良主义的改革方案,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抨击的是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共识,当时马克思主义主要在知识分子阶层传播,排除C项;材料表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分析中国的国情,这不是不成熟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果如收音机的普及,使人们即使看不懂文字,但是可以通过收听的方式知晓更多的国内外政务,使当权者在统治国家时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监督,使当权者不得不适当考虑民众的意见,这就加快了民主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科技成果的普及加快了民主进程,不涉及“城乡差距是否不断缩小” ,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经济发展程度对政治体制有重要影响,但不一定都起决定作用,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种类:德国境内难民分为德裔难民和非德裔难民。特点:来源国家广泛,主要来自欧洲;妇女和孩子占据较大比例;有一定数量德国国内难民;难民数量多。
(2)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尽相同,尤其是近代以来,各大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并且因为战争而产生的难民成为现代社会移民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如二战时期的德国因为战争产生了大量的难民,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等因素被迫逃离家园,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因为战争,全球每110人就有1人沦为难民,其中以战争和冲突较为严重的叙利亚、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地为主。国际社会要实现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德国)。种类:据材料“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和“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可知,德国境内难民分为德裔难民和非德裔难民。特点:据材料“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可知,来源国家广泛,主要来自欧洲;据材料“相当比例的难民是妇女和孩子”可知,妇女和孩子占据较大比例;据材料“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可知,有一定数量德国国内难民;据材料“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可知,难民数量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有研究表明,战争期间的欧洲大陆,总共有超过4000万人被强迫迁徙。”可知,战争推动了人类的迁徙,据材料“再加上将近27.5万名英美战俘,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可知,战争产生了一部分难民问题。在对战争对移民的影响进行评述时,主要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战争难民产生的原因和战争对移民的影响来进行说明。可进行评述如下: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尽相同,尤其是近代以来,各大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并且因为战争而产生的难民成为现代社会移民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如二战时期的德国因为战争产生了大量的难民,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等因素被迫逃离家园,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因为战争,全球每110人就有1人沦为难民,其中以战争和冲突较为严重的叙利亚、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地为主。国际社会要实现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18.(1)特征: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积极援助;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构成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要方向:从西方国家向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传播。
主流思想:民族自决和民主思想。
(3)文化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中学西播”热潮(东方文化热潮)。
原因:战争的破坏,引起欧洲人的反思;一部分欧洲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抱有忧患意识;东方文化中的一些精神,有助于西方文明重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特征: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据材料“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并结合所学可知,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援助;据材料“这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方向和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二中文化传播的方向看,逐渐从西方国家向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传播。主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传播的主流思想是民族自决和民主思想。第二小问新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呈现出的突出特点是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新文化。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文化现象:根据材料“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中学西播”热潮(东方文化热潮)。原因:根据材料“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可知,战争的破坏,引起欧洲人的反思、一部分欧洲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抱有忧患意识:根据材料“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可知,东方文化中的一些精神,有助于西方文明重建。
19.(1)主要原因:世界大战,造成了大规模的国际性人口流动;如何合理安置外来移民成为战后各国急需解决 的问题;反对战争、稳定秩序,成为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2)认识:文化政策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从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即使在一 国之内,也要根据不同 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全国一种模式“一刀切”;要注意发挥文化政策“缓和民族冲突,减轻社会压 力”的积极作用,趋利避害 。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从人口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世界大战,造成了大规模的国际性人口流动;从安置外来移民角度分析原因是如何合理安置外来移民成为战后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人民渴望和平角度分析原因是反对战争、稳定秩序,成为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从国家安全角度分析认识是文化政策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从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从实际出发角度分析认识是即使在一 国之内,也要根据不同 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全国一种模式“一刀切”;从文化政策角度分析认识是要注意发挥文化政策“缓和民族冲突,减轻社会压 力”的积极作用,趋利避害 。
20.论题: 世界不同文明应共存共生,交流合作。
论述: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打起货币战、壁垒战等,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经济危机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发严重。帝国主义国家在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相互间争夺殖民地,不同文明间冲突加剧,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这一系列世界性灾难说明一味强调 “文明冲突”是害人害己的,不同文明共存、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无法独立于世界之外,牵一发而动全身。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一切成为制约不同文明间冲突、战争的有力因素。总之,世界不同文明应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和世界。
论题:审问题,针对“不同观点,谈谈你的认识”“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可得出可以提炼材料观点,也可以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最好选择史实丰富的,论述会比较充分。据材料“文明冲突论”“和而不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 世界不同文明应共存共生,交流合作。”
论述:可以从必要性、可能性、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必要性方面,可结合“1929年至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的经济大危机”“两次世界大战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冷战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次动荡”“当今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才能解决”等史实来论证不同文明间不能一味冲突战争,共存共生,合作互鉴是很有必要的;可能性方面,可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合作机制、合作组织”等史实来论证不同文明间共存共生、交流互鉴的有利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升华论题,完成表述,可从不同文明共存共生、交流合作对世界、对各个国家的积极作用角度展开,即总之,世界不同文明应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