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枣庄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诊断试题
高一历史
2023.1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注历史教材的目录,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下图教材目录括号处应填( )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 8 课 百家争鸣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集权与统一
C.早期人类的繁荣与开放 D.早期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2.下图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据此推知,西晋少数民族的内迁( )
A.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B.有利于民族交融
C.保障了边疆的安全 D.促进了对外交流
3.有学者认为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下列制度可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B.三公九卿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察举制
4.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之患,让文臣做地方知州,主管地方军务、民政。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崇文抑武 C.增强地方实力 D.强化皇权
5.有学者在评价清代奏折制度时说:“臣下缄封直达御前……雍正帝每于灯下披览,一日有多至数十通者……又因此等奏折来自四方,同一事有多人具告,如有错谬、虚报,可立时察出,帝即言辞切责,毫不假贷,具折者遂不得不报告真相。”由此可知,清代的奏折制度( )
A.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B.标志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C.扩大了政务决策的人选范围
D.有效地加强了君主集权
6.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没有受到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给予瑞典、挪威等国与英国一样的通商特权、领事裁判权,“以广圣主宽大之仁”。这说明清王朝( )
A.主动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B.缺乏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C.突破了传统的天朝观念 D.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7.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如:在 1845 年,输华商品总值为 239 万英镑;1850 年则为 140 万英镑。但始终未能达到英国人的预期,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英国获得在华设厂权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
8.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
C.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9.晚清时期,从湘军走出来的总督、巡抚、尚书有 26 人,三品以上大员 52 人;淮军将领中出任地方大员者 4 人,文职僚属中担任疆吏枢臣者 34 人。这反映了( )
A.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B.清政府统治危机解除
C.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实现 D.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10.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便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有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活动。”“时代发展潮流”表现在(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既反封建也反侵略
C.后期提出《资政新篇》 D.注重平均社会财富
11.肇端于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 1899 年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卷整个北中国的排外浪潮。这股浪潮( )
A.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D.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
C.巩固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D.清政府统治遭到动摇
13.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这场运动( )
A.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B.挽救了民族危亡局面
C.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D.改变了君主专制政体
14.“带着辫子没法混,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作用有限 B.北洋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
C.“府院之争”引发了思想混乱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
15.从 1912-1916 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 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 )
A.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使实业救国思想成为国民共识 D.推动了国际国内市场的扩大
16.下列书刊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尝试 C.新兴阶级崛起 D.晚清政府的自救
17.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不适合现代潮流。”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陈独秀借孔子宣传新文化思想
C.当时儒学已失去思想主流地位 D.陈独秀对孔子的认识较为理性
18.1919 年 5 月 5 日《晨报》刊文指出,“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该事件( )
A.开启了中国新的革命历程 B.建立起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争
C.标志着中共领导地位确立 D.迫使列强修改了不公正的判决
19.李大钊在 1919 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 年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些活动的意义是( )
A.初步提出了向学习西方的主张 B.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D.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0.下表是中共“一大”到“三大”主张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共( )
中共“一大” (1921 年)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共“二大” (1922 年) 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共“三大” (1923 年) 共产党员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
A.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 B.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D.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
21.下图为反映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漫画。该历史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2.下表是 1927 年、1936 年中国部分重工业状况的统计数据。这说明( )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7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年均增长率 9.4% 7% 9% 40%
A.国民经济结构达到了平衡发展
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一定成效
D.民族工业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发展
23.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共先后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大多都失败了。但一些起义部队在数省边界地区的偏僻农村坚持下来。针对当时党内一些人产生“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在 1930 年 1 月写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 B.敌后抗日根据地
C.国民党统治区域 D.解放区中共民主政权
24.1933 年至 1934 年,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致使军事斗争失利。为扭转局势,中国共产党( )
A.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 B.组织战略转移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进行土地革命
25.1935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题,共 50 分。
26.(16 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 30 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列举 1840-1900 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6 分)
(2)列举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10 分)
27.(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它的意义实极重大,因为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失,这正是世界史进步的一个碑石”。今持辛亥革命失败论者的一个依据是革命目标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
材料二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1917 年《新青年》第 3 卷第 3 号)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又使人们认识到仅有制度的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运动发生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6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陈独秀认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弊病是什么?材料三中运动吸取了西
方文明而成的武器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10 分)
28.(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 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俄国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上海《国民日报》还发表评论,称赞俄国劳农政府此举是“空前的事业”。1923 年,在国民党改组后不久,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使其比较客易理解和接纳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进而对国共合作持积极态度,1921 年 1 月,国民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两党党员之间的合作增进了双方的共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李蓉研《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的态度》
材料二 1922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二大还通过决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基本上统一了全党对大革命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1923年,党的三大决定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大革命和北伐战争之中。
——摘编自赵岐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认识和实践探析》
材料三 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是毛泽东(1893-1976)。他虽然也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
——以上材料选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民党、共产党为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8 分),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影响。(6 分)
(2)材料三中毛泽东所选择的“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是指什么?并指出他的依据。(4 分)
枣庄市市中区2023 ~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 12 月诊断试题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23.12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2.B 3.C 4.A 5.D 6. B 7.A 8.C 9.A 10.C 11.C 12.D 13. C 14.B 15.A 16.A 17.D 18.A 19.B 20.A 21.A 22. C 23.A 24.B 25.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题,共 50 分。
26.(16 分)
(1)举例: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可以结合书本知识的归纳,比如:“开(睁)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6 分)
(2)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4 分)
分析:要从整体上来判断洋务运动,要看到洋务运动的进步性,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一方面它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 (近代化)的尝试。另一方面它只引进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或没有改变封建统治),必然失败(或洋务新政的目的未能达到)。(6 分)
27.(16 分)
(1)说明: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另一方面,它创立了共和政体、实行总统制、制定了《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开创了一个新世界。(6 分)
(2)弊病:缺乏对旧思想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被专制思想束缚。(2 分)
武器:民主和科学。(2 分)
影响: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意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6 分)
28.(18 分)
(1)努力:国名党:加强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号召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决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8 分)
影响:为革命军队培养造就了一批军政人才;工农运动得到大力开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开展。(6 分)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依据: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