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学科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每一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桑弘羊的提议,先后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征收资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有产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此举(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削弱了豪强大族势力
C.降低了百姓的生活成本 D.完善了市场监督立法
2.1715年至1783年间,英国议会共进行了10次大选,内阁首相换了19次,其中没有一届内阁首相是在议会大选失败后立即辞职的,不少首相所在政党获得大选胜利都发生在组阁之后。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度亟待完善 B.议会的职能已名存实亡
C.潜伏着专制复辟的危机 D.传统势力左右民主政治
3.民国建立后,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地方自治制等西方有过的形式,都曾经反复被引入过,但只能看作野心家借羊头卖狗肉,成为军阀夺权、个人独裁的遮羞布,以致“政党被禁止,国会被解散、‘约法’被抛弃”。这表明当时( )
A.政党政治无法在中国推行 B.全面学习西方体制的必要
C.民主政体缺乏实行的条件 D.军阀势力左右着民主进程
4.宋神宗问唐代河北州县设置,安石曰:“唐时或是藩镇欲张虚名,纵唐州县亦不足问,但计方今利害何如尔。”他主持变法期间,政府对地方行政区进行了调整,河北西路撤去19个县。这说明北宋中央政府( )
A.并未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认为社会伦理纲常失序
C.治国理念发生剧烈变动 D.力图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5.明清时期,中国的读书人若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不下五十万,如果把童生也算在内的话,则以百万计;他们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外,多数人成为在各地基层生活的知识分子。这说明科举制( )
A.阻碍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B.未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C.有利于文化在民间的传播 D.束缚了广大士人的思想
6.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强调公开竞争考试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文官的任用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上,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政治,不与总统共进退。该法案的颁布( )
A.遏制了政治腐败的现象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缓和了党派之间的冲突 D.体现了行政中立的原则
7.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的主要标准,摒弃了宋元以来选才用人重视品德及对圣贤义理阐释践行的传统。由此可见,清末官制改革( )
A.受到西方影响 B.彻底摒弃旧制 C.由留学生推动 D.鼓励实业救国
8.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中有:“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五教既兴,无有不安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材料所反映的治理思想是( )
A.引礼入法,保障民生 B.严刑峻法,威慑臣民
C.民贵君轻,重视民意 D.礼法并用,巩固统治
9.某学者对西欧中世纪法律评论道:“在庄园内,领主和农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都由习俗加以规定,习俗大多源自司法审判的判例。司法审判权原本属于国王……这些权利逐渐以特许权的方式为地方领主所僭取,负责处理领地内的所有争端。”据此分析可知,当时欧洲( )
A.习惯法成主要审判依据 B.逐渐以罗马法作为基础
C.国王掌握了最高司法权 D.以遵循先例为主要原则
10.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些法律内容都(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B.保护和承认多种所有制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在各方面超越“五四宪法”的水平
11.有学者认为,某朝代之前,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不在其中。实现了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1928年,美、英、德、日等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不用和平之外的方法解决任何国家纠纷。这些规定( ) A.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 B.保障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
C.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D.消弭了缔约国之间的矛盾
13.1945年11月8日,晋察冀中央局致电中共中央:“我们讨论了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指示后,决定内蒙的政权,先民选成立察盟、锡盟两自治政府,受察哈尔省领导,并成立一个群众团体,名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带有政府的咨询性质。”不久,有各盟旗的代表参加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成立( )
A.贯彻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B.践行了《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
C.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 D.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14.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是( )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抗美援朝战争 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法正式建交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 “求同存异”原则 中日两国建交 与苏联关系正常化
D “真、实、亲、诚”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5.明代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派仆人到京城办事,路费是二十两银子;西门庆家的伙计,每月工钱是二两银子;教弹唱的乐师,每月工钱五两银子;剃头匠给西门庆篦头、按摩、挖耳、给小公子理发,手工费五两银子。上述材料说明( )
A.明代中后期白银已经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 B.作为支付手段白银体现了较好的储藏价值
C.粮食作物产量提高铜钱大量兑换成了白银 D.商业繁荣发展需要重金属充当流通的货币
16.唐前期实行“以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后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明朝后期,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出
A.征税标准日趋复杂化 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C.赋税种类逐步多样化 D.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
17.(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说明清朝的保甲制( )
A.承担户籍管理和社会治安职能 B.具有政府救济和宗族救助功能
C.提高赋役征发和社会保障效益 D.强化自我管理和重农抑商机制
18.下表为封建时代的西欧世俗社会的结构表。据表可推知,西欧封建社会( )
阶层* 联系纽带
农奴、农民 庄园剥削关系
封建贵族(公侯至骑士) 封土授受与君臣契约关系
国王
注:阶层按人数由多到少排列,亦按地位由低到高排列
A.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 C.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D.王权受到神权控制
19.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其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
A.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伦敦坐火车“一行五十辆,以铁环联之,第一车系蓄火机”
D.在伯明翰和随从人员环游,街道上“电灯通明”
20.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指出要“用资本家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里的“砖头”是指( )
A.全面的经济私有化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 D.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下图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关联,对美国开展“援助、信贷、投资、采购”行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22.商业贸易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古埃及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B.古罗马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C.《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很多关于商务的条款
D.古希腊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进行中介贸易
23.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认为,新石器时代有四大特征:农业的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的使用。关于这四大特征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原始农耕开始出现
B.原始农业起源与江河密切相关,因为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C.家畜饲养是在野生动物被驯化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D.生产工具获得进步是手工业出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4.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经济发展落后 B.城邦意识至上 C.贫富差别不大 D.人文思想盛行
二、主观题(52分,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指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摘编自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诸侯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概括影响其发展的因素。(7分)
27.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4分)
28.材料 欧洲的“黑死病”
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 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面对黑死病的肆虐,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黑死病给世界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世界:一部历史》
依据图文材料和所学,以“瘟疫与人类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12分)
参考答案:
1.A 2.A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没有一届内阁首相是在议会大选失败后立即辞职的,不少首相所在政党获得大选胜利都发生在组阁之后。”及所学可知,反映了18世纪英国内阁首相产生的程序不符合议会内阁制的特征,说明此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仍然不完善,A项正确;议会的职能已名存实亡,表示错误,排除B项;潜伏着专制复辟的危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势力左右民主政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建立后曾经引进多种西方政治制度,但最终成为军阀夺权、个人独裁的工具,民主共和名存实亡,这表明当时民主政体缺乏实行的条件,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政党政治,且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全面学习西方体制,排除B项;“左右”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依据材料“他主持变法期间,政府对地方行政区进行了调整,河北西路撤去19个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想通过王安石变法来改变统治危机,D项正确;北宋的治国理念就是重文轻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伦理纲常失序,排除B项;北宋治国理念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多数人成为在各地基层生活的知识分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为基层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这有利于文化在民间的传播,C项正确;科举制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科举制是封建时期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B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D项科举制是科举制的巨响,说法正确,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材料“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强调公开竞争考试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文官的任用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上,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政治,不与总统共进退”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政治,不与总统共进退,有助于文官政治上的中立,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案中规定的文官制度的原则,A项夸大了法案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法案中规定的文官制度的原则,并未体现法案施行的效果,排除B项;文官中立有利于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未改变美国的政党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7.A
8.【答案】D【解析】由“君之养民,五教五刑”、“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等信息可得,这里的“教”指的是教化,而“刑”则是运用刑罚来辅助治理,所以体现了礼法并用、巩固统治的治国思想,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君主的治国思想,主张礼法并用,但不涉及保障民生的问题,排除A项;由“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可知,朱元璋不主张只用严刑峻法,而是礼法并用,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五教五刑”,体现的是礼法并用以巩固统治的思想,而与重视民意和民贵君轻无关,排除C项。
9.D 10.A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中国”是指实现了疆域空前辽阔并实现了多民族的大统一,结合所学,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项正确;汉唐王朝虽然疆域辽阔,但是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排除A、B项;宋朝时期始终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1928年,美、英、德、日等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不用和平之外的方法解决任何国家纠纷。”可知,《非战公约》的规定,有利于促进了各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纠纷,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C项正确;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与史实不符,二战很快爆发,排除A项;保障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消弭了缔约国之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考查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由材料可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团体又带有政府咨询机关的性质的自治组织,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并推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排除B项;从时间上看,排除C项;D项结论为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是1949年至1978年,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中法正式建交是在1964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与苏联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5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据材料可知,《金瓶梅》中描述了当时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使用白银,说明白银在当时已经是主要货币,A项正确;材料中的白银都是作为支付手段出现,没有体现收藏价值,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粮食作物产量提高铜钱大量兑换成了白银,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大量使用白银,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逻辑,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广泛使用白银,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17.A
【详解】依据材料“(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可以看出清朝时期通过保甲制,强化对基层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同时还承担相应的户籍管理,A项正确;政府救济和宗族救助功能属于社会救济的范畴,排除B项;保甲制主要是针对地方秩序,巩固统治而言,并没有提高社会保障效益,排除C项;保甲制强化的是政府对民众的管理,而且重农抑商是针对工农业采取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
1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西欧封建社会,农奴、农民世代耕种庄园的份地,但对土地没有所有权,为了使用土地还必须为封建主服沉重的劳役,深受封建领主的剥削,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部分情况,但未体现军阀割据现象严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未涉及神权对王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解析:1866年,英国已经有了议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66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有了纺织工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66年,火车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66年的伯明翰不可能有电灯,因为电灯出现于19世纪后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解析:据“20世纪20年代初”“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C
21.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世界银行目的是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对美国开展“援助、信贷、投资、采购”具有重大意义,故B项正确;关贸总协定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
22.解析:古代社会时期,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因此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23.解析:原始农业出现后,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一部分人得以脱离食物生产,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推动手工业的出现,因此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D
2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富人和穷人住着几乎相同的房子,反映当时雅典公民社会观念平等;而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则反映了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雅典经济发展的信息,且当时雅典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体现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而不是贫富差别不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意识,而不是人文思想盛行,排除D项。答案:B
25.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2)问,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答案:(1)原因: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4分)
(2)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10分)
26.答案:(1)基本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
(2)生产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因素: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沉重;高利贷的盘剥。
27.答案:(1)影响: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
(2)表现: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扩大;奴隶贸易活动频繁。1500—1800年间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的促进;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1990年后的原因:新的通信媒体技术的发展。
(3)认识:人类的文明交流促进了世界的文化融合与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
28.解析:首先,结合材料对题干“瘟疫与人类发展”进行分析理解,根据材料“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黑死病给世界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可知,材料强调瘟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尤其突出其积极作用。其次,围绕“瘟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中欧洲黑死病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答案:解读: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出,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迅速传播,范围不断扩大,遍及整个欧洲;黑死病造成了欧洲人口迅速减少,劳动力短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欧洲各国为了应对瘟疫,制定法律禁止集会,防止疫情扩散;加强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人们的信仰出现危机,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瘟疫与人类并存,时常出现;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战胜瘟疫;面对瘟疫,除了制定法律法规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与国际合作,开发疫苗,共同战胜瘟疫;同时人类还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