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科班)(含解析)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盐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试题卷(文科班)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数: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16小题,共 48分)
1.《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
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
A.博闻辩智的才情 B.断狱决疑的能力
C.德政教化的成效 D.慎独律己的修养
2.某时期一份文书写道:“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每里置正
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
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此文书的性质最可能是( )
A.秦汉的刑律 B.隋唐的律令 C.宋元的税法 D.明清的乡约
3.下表为西汉至明代有关粮食征收的记载(选录),可用于说明西汉至明代( )
记载(选录) 史料出处
“谷贱伤农,夸三辅太常各减贱,其令以菽、粟当今年赋。” 【东汉】班固《前汉书·昭
帝纪》
“(唐)太宗善之,乃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
土地所宜。’” 考·市籴考二》
“两浙州县合输绵、绸……皆以市价折钱,却别科米麦,有 【元】脱脱等《宋史·食
亩输四五斗者。” 货上》
万历六年(1578 年)全国实征夏税、秋粮总数:夏税,大小
《大明会典》
麦米 4605242 石;秋粮,米 22033170 石。
A.主粮变化与赋税制度的关系 B.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
C.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趋势 D.主粮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
4.乾隆年间的《上海县志》中有如下记载:“纺织之法,他邑止用两指捻一纱,名手车。吾邑一手三
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这表明当地( )
A.近代机器工业由此起步 B.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C.家庭手工作坊受到冲击 D.技术优势促进行业发展
5.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
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
这种命名的演变反映了( )
A.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6.1904 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
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
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 )
A.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C.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D.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7.据统计,1936 年全国工业职工中,近代工厂工人 170 万,手工工场工人 254 万,个体手工业者
7579 万,后两项合计为前者的 46 倍。这表明当时中国( )
第 1 页
{#{QQABLYSEggCgAAJAABgCQQV4CEGQkAGCACoOAFAMoAAAgAFABCA=}#}
A.手工技术仍具领先优势 B.工人阶级需要先进理论指导
C.近代化受制于内在因素 D.近代经济结构地域分布失衡
8.1943 年 11 月,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组织起来》的讲
话,指出大会的核心就是四个字“组织起来”,“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每一
个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组织群众的劳动。”“组织起来”是为了( )
A.构建新型劳动关系 B.实现党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C.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D.保障物资供给加强抗日力量
9.195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
治性居民委员会,199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了居委会的职
能,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也相继出现。这说明( )
A.社会救济和优抚制度不断进步 B.公务员录用和管理逐步完善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日益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渐成熟
10.下图是埃及新王国时期有关商品的交易记录。由此可知,当时( )
●麦西购买涅布麦西的 3 斯塔特土地,给的是一头乳牛,值银 1/2 德本。
●一个叙利亚女奴隶价值 4 德本 1 凯特银子,买者需支付 6 个青铜器皿、10 德本铜、15
件亚麻外衣、1 件寿衣、1 件毯子和 1 个水壶。
A.商品交易方式多样 B.货币经济发展不充分
C.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奴隶主贵族垄断贸易
11.下图为公元前 400 年雅典广场空间布局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A.淡化宗教和神灵庇护作用 B.中心广场的功能较为单一
C.广场布局受礼制观念影响 D.注重广场公共空间的设置
12.公元 8 世纪,意大利地区的伦巴第国王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大量吸收罗马法的内容,如规定在转让
财产和成立债务时必须依据正式的书面文件。这是由于( )
A.意大利地区商品经济恢复与发展 B.罗马法推动了新兴帝国的出现
C.中古欧洲大规模地复兴古典文化 D.天主教会致力于推广法治理念
13.19 世纪上半叶,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科尔将荒野描绘成新大陆的名片,在其作品中未经人类加
工和改造的荒野与欧洲地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洲荒野被塑造为能够彰显国家特殊性和优越性
的地理空间形象。这( )
A.有利于塑造国家认同意识 B.反映联邦制下对州权力的渴求
C.鼓励了美国殖民扩张活动 D.有利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
14.1868 年,自由党人格莱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在调查中发现 1855 年以来所录用的 9826 个文官
中,完全经过公开竞争考试的仅 28 人。为此,格莱斯顿绕开议会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多数重要文
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委员会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一事件( )
A.确保了文官政治中立 B.避免了政党分肥现象发生
第 2 页
{#{QQABLYSEggCgAAJAABgCQQV4CEGQkAGCACoOAFAMoAAAgAFABCA=}#}
C.有利于政治腐败减少 D.促成了文官与内阁共进退
15.1917 年,列宁提出:“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
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
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
别国领土的行为……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
的滔天罪行。”这一言论( )
A.瓦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C.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16.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分工出现了新变化,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地理变迁。首先是消费类电子产业
从美国向日本转移,然后由日本向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与地区转移,形成了雁阵结构,其中日本是
头雁,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上述变化( )
A.体现出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 B.推动了国际经济重心的转移
C.说明发达国家丧失了经济优势 D.显示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4题,其中 17题 14分,18题 12分,19题 14分,20题 12分,共 52分)
17.(14 分)【柑橘与《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
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
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
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 3 大类 27
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 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
要品种。18 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 世纪初,英
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 18 世纪末
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 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
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 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
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6 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8 分)
1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沙岛交涉事件
1907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带领人员入侵东沙岛,并盗采岛上矿产资源,引起中国政府关注。两广
总督张人骏上奏朝廷,请求与日本开展交涉,维护东沙岛主权。
在政府积极开展东沙岛交涉维护主权的影响下,《外交报》《大同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有关东沙岛
事件的消息、文章和评论,“谴责西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迫害中国渔民的行径”,社会各界积极地帮助
收集我国古代有关南海的方志等资料,“时座中又有言,前福建同安县陈伦炯所著《海国闻见录》,已曾
记有东沙形势与今日政界所查大同小异,此书出版在数十年前更可为证。”惠州地区还有人发出布告罗列
东沙岛属于中国的证据:“(一)沿海渔户在该岛所建庙址为该岛显属我国确据;(二)日本人前后布置该
岛惨逐渔户实情;(三)英美二国公认该岛为我国领土之电告;(四)西人地图证明该岛属我之确据。”经
过多次交涉,最终日方在中国提供的大量史籍证明之下,同意归还东沙岛,承认中国政府的管辖权。1910
年中国政府设立了“管理东沙岛委员会”,并推进东沙岛的资源开发,“又能使该岛积成广袤之区,可求
第 3 页
{#{QQABLYSEggCgAAJAABgCQQV4CEGQkAGCACoOAFAMoAAAgAFABCA=}#}
种植利源”。
受“东沙岛交涉事件”刺激,《东方杂志》《地学杂志》等报刊先后刊登文章,详细描述了东沙岛的
地理位置、历史、物产及我国渔民在该岛进行的开发活动和航路情况,进一步提升国人对东沙岛的认知。
教育界也开始把东沙岛相关内容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1912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边界海岸及面积区划
图》,首次出现了南海疆界线,增强了国民对南海的疆域认识。1914 年前后青年学生在《学生杂志》等
刊物发表文章,指出“东沙岛和西沙岛战略位置重要,皆位南海之中心”“欲保侨民御列强,必自西沙巩
固始。东沙居汕头之南,可为西沙之策应,远图南洋,近距保广湾。”
——温小平《近代我国南海主权教育的历史考察》
(1)日人西泽吉次侵占东沙岛时称其为“无主地”。依据材料驳斥这一荒谬说法。(6 分)
(2)结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东沙岛交涉事件”
的认识。(6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 年 7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
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 年 2 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
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 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比
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新和
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
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 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
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 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
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
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14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爱德华·卡尔批评李凯尔特将历史中的特殊与一般完全对立,他说:“语言的运用本身使得历史学家
就像科学家一样,要从事于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而两者又都是独特的。
可是历史学家却管两者都叫战争。”翻翻我们的历史著述,不是充满着诸如“皇帝”“农民”“战争”“革
命”之类的概括用语吗?
——摘编自张耕华《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请在选必一、二中任选一个能概括一类历史物品、事件、现象的“概念”,并结合史实论述其特殊性
与一般性。(要求:不能选择材料中已有的概念,必须写出自己选取的是哪一概念(2 分);史实准确,表
达清晰,史论结合,有所总结。(10 分))(共 12 分)
第 4 页
{#{QQABLYSEggCgAAJAABgCQQV4CEGQkAGCACoOAFAMoAAAgAFABCA=}#}
盐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文科班)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D A B C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A C D B
1.【答案】C【解析】题干中“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
载考绩”的意思为农民耕作三年,有一年的积馀(余粮)。百姓丰衣足食则明晓礼义廉耻,社会形
成廉洁、礼让的风尚,社会矛盾就缓解了,中央政府就以三年为期来考核官员,可知政府的官员考
核标准为“(百姓)知荣辱,(社会)廉让生”,故选 C 项;“博闻辩智的才情”不合题意,题干未
见对官员的才能考察,排除 A 项;“断狱决疑”不合逻辑,与题干中“廉让生而争讼息”相悖,排
除 B 项; “慎独律己的修养”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政府考察百姓、社会的情况,排除 D 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可知,当时地方基
层组织为乡、里,且当时坊还存在,坊市尚未分离,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且唐朝坊市制度依然存在,故选 B 项;秦朝实行乡
里制度,但乡下管辖若干村庄,与唐代乡里制度略有差别,排除 A 项;宋元税法延续两税法,材
料虽有“驱赋役”,但是基层组织的职能,不是税的内容,排除 C 项;明清的乡约融入了皇帝的谕
令,具有强制性,且材料内容是基层组织,不是教化内容,排除 D 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其令以菽、粟当今年赋”“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皆以市价
折钱”“夏税,大小麦米 4605242 石;秋粮,米 22033170 石”可知西汉以来征税的方式经历了实物
税到货币税的转变,纳税的主粮从以粟、麦为主逐渐转向以水稻为代表的夏粮为主,基本符合经济
重心南移与国家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要求,故选 A 项;材料并未说明不同朝代农民具体纳税的数
量,无法体现赋税负担加重的趋势,排除 B 项;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趋势只是古代国家赋税制
度调整的趋势之一,选项之间存在包含关系,排除 C 项;夏秋两税的固定征收说明主粮品种逐渐
减少、固定,排除 D 项。
4.【答案】D
5.【答案】A【解析】据材料“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
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虫洋葱、洋白菜”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
我国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蕃”再到多用“洋”,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来民族态
度的变化情况,而这种变化是基于贸易体系的转变,即由朝贡贸易到近代化平等的商品贸易变化的
具体表现,故选 A 项;中国天下观念不断发生改变,但农作物的命名自清朝后未发生进一步转
变,排除 B 项;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 C 项;清以后外来农作物多用“洋”,实际
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华夷”观念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被打破,而非强弱变化,排除 D 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
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可知,新的学堂制度
有助于推动古代科考选官向近代学堂选官转变,故选 B 项;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是在 1905 年
清政府废科举之后,时间不符,排除 A 项;九年义务教育是从 1986 年开始实施的,时间不符,排
除 C 项;隋唐时期确立的科举制度奠定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 D 项。
7.【答案】C【解析】从各行业工人数量对比看出,中国近代化(经济工业化)发展仍受到传统手工
生产的严重束缚,故选 C 项;在近代工业化浪潮和西方商品输入的冲击下,手工技术已经失去了
领先优势,排除 A 项;材料主旨在于通过数据比较得出近代企业发展受阻的原因,并非无产阶级
需要先进理论指导的问题,且 1936 年中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 B 项;题
干材料所体现的是不同类型工厂的工人分布不平衡,而非地域差异,排除 D 项。
第 5 页
{#{QQABLYSEggCgAAJAABgCQQV4CEGQkAGCACoOAFAMoAAAgAFABCA=}#}
8.【答案】D【解析】1943 年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号召组织起来的目
的是“组成一支劳动大军”,从而为抗日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资保障,加强抗日力量,故选 D 项;由
“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学会组织群众的劳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组织群众进行劳动,而不
是构建新型劳动关系,排除 A 项;1942 年的整风运动目的是实现党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而不是
边区劳动英雄大会,排除 B 项;党的群众路线指的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而题干强调的是组织群众为抗日战争
服务,C 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 C 项。
9.【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1954 年全国人大规定在地方设置基层自治的组织,1990 年完善了
基层管理的职能,表明基层群众制度在国家的管理下不断规范和发展,故选 C 项;基层自治组织
属于群众性组织,不是特定的社会救济机构,也不承担法制性的救济责任,排除 A 项;材料表述
的内容和公务员招录不相关,公务员属于国家招录的国家公职人员,并不隶属于地方自治机构,排
除 B 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针对少数民族的,不是地方基层组织,排除 D 项。
10.【答案】B【解析】由图 4“给的是一头乳牛,值银 1/2 德本”、“买者需支付 6 个青铜器皿……1 个
水壶”可知,当时商品交易的支付手段都是实物,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说明货币经济发展不
充分,故选 B 项;题干仅体现出以物易物一种交易方式,所以商品交易方式多样的说法不符合题
意,排除 A 项;商品交易记录只显示出交易物品及支付方式,并未体现出贫富分化现象,且单凭
一份交易记录,没法体现出变化,“日益加剧”的结论也没法得出,排除 C 项;题干信息并没有关
于交易双方阶级属性的记载,所以没法据此得出奴隶主贵族垄断贸易的结论,排除 D 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所示,广场中有舞台、法庭、神庙、议事会等场所,可知雅典在公共
空间设置上充分考虑民众的生活、参政和宗教等需要,故 D 项正确;依据图片中“圆形神庙”“宙
斯拱廊”“十二诸神”等信息可知当时雅典对宗教和神灵的重视,故排除 A 项;由图片各种信息可
知中心广场的功能比较齐全,故排除 B 项;广场布局与礼制观念无关,故排除 C 项。
12.【答案】A【解析】材料中意大利国王吸收罗马法中有关财产的内容,表明此时意大利关于财产转
让与债务等经济问题较突出,反映此时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故选 A 项;据所学,中世纪欧洲处
于分裂割据状态,没有形成新兴帝国,排除 B 项;据所学,欧洲大规模复兴古典文化的文艺复兴
运动是在 14 世纪后,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据所学,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利用宗教神权统治百
姓,并未致力于推广法治理念,排除 D 项
13.【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19 世纪上半叶,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科尔将美洲荒野塑造成能
够彰显“国家特殊性和优越性”的地理空间形象,该做法强调了国家意识,有利于国家认同意识的
塑造和形成,故选 A 项;据题干“国家”“地理空间形象”等内容可知,其着重点在于论述 19 世
纪上半叶的美国国家意识,与“联邦制下对州权力的渴求”无关,排除 B 项;殖民扩张指殖民主
义者对殖民地进行野蛮的侵略和屠杀,对其征服之后,占领土地并掠夺资源和奴役当地人民为其服
务,扩大自身的生产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民族意识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
结起来的表现 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排除 D 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委员会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
择优录用”可知格莱斯顿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这有利于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减少政治腐败,故选 C 项;材料“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通
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反映文官的选拔方式,与政治中立无关,并且“确保了”表述过于绝
对,排除 A 项;选项“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B 项;西方文官制度特点之一是政治中立,
排除 D 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列宁言论可知,他表达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
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
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故选 D 项;民族
解放运动高涨逐渐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
政治格局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排除 B 项;16—19 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近代民族
国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16.【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国际分工出现了新变化,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
第 6 页
{#{QQABLYSEggCgAAJAABgCQQV4CEGQkAGCACoOAFAMoAAAgAFABCA=}#}
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亚洲经济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推动了国际
经济重心的转移,故选 B 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一直持续至今也正处
于形成过程中,排除 A 项;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依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经济优势,排除 C
项;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表现,双方之间也并未建立正式的区域合作组
织,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4分)
(1)出现柑橘生产中心、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受到
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2)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
区的食物种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
界农业技术发展;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解析】
(1)据材料一“南方出现了温州……生产中心”得出出现柑橘生产中心;据材料一“专门贩运柑
橘的商人”“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得出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
据材料一“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得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据材料一
“士大夫喜爱……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得出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据
材料一“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专著《橘录》”得出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2)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用于改良品种”结合所学得
出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
美洲……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结合所学得出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
的食物种类;据材料二“中国良种的引进……形成商品化消费……商业化柑橘种植园”结合
所学得出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材料二“发现了宜昌橙……用于改
良品种”“《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结合所学得出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
业技术发展;据材料二“《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
录》”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18.【答案】(12分)
(1)从历史上看,中国早就有记载东沙岛的方志(地方史志);中国人早就在东沙岛定居和生产
生活;包括英美国家在内,国际公认东沙岛是中国领土;西方国家的地图也证明东沙岛是中
国领土;日本人入侵东沙岛后,中国政府立即对日交涉维护主权。这些都证明东沙岛是中国
固有领土。(任意3条,6分)
(2)东沙岛危机本质上反映晚清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列强侵华的加剧,面对中国的领土主权被
侵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为国家争得应有权力。(事件是什么,2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
深、西学东渐的发展和仁人志士的探索,中国逐渐形成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和外交观念;20
世纪国际法和国际行为准则仍不完善。(事件为什么发生,2分)国家领土完整是国家主权的
核心(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维护领土主权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国家领土
主权的教育,不断增强国民的主权意识;青年人应当自觉肩负起维护领土主权的责任。(怎
么做,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与该单元的知识有关联。)
【解析】
(1)据材料“社会各界……方志等资料”结合所学得出从历史上看,中国早就有记载东沙岛的方
志(地方史志);据材料“沿海渔户……我国确据”“日本人……惨逐渔户实情”结合所学得
出中国人早就在东沙岛定居和生产生活;据材料“英美二国公认该岛为我国领土之电告”结
合所学得出包括英美国家在内,国际公认东沙岛是中国领土;据材料“西人地图证明该岛属
我之确据”结合所学得出西方国家的地图也证明东沙岛是中国领土;据材料“日本商人……
请求与日本开展交涉,维护东沙岛主权”结合所学得出日本人入侵东沙岛后,中国政府立即
对日交涉维护主权。这些都证明东沙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第 7 页
(2)结合所学得出国家领土完整是国家主权的核心(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据材料“社会各
界……方志等资料”结合所学得出维护领土主权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据材料“《东方杂
志》……提升国人对东沙岛……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增强了国民对南海的疆域认识”
结合所学得出必须加强国家领土主权的教育,不断增强国民的主权意识;据材料“青年学
生……‘欲保侨民御列强……保广湾’”结合所学得出青年人应当自觉肩负起维护领土主权
的责任。
19.【答案】(14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百废待兴;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1950年抗美援朝战
争爆发。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竞赛运动,将经济生产与政治需求相结合,促进
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保障。(4分)
60年代前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八字方针”提出;
美、苏战争威胁,国际环境恶化。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以“比学帮赶超”为主题,重视技术革新
和技术竞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科技领域突破发展。(4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并逐步
建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竞赛重视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多元激励,更注重科技水
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
竞争力。(4分)
总结2分
【解析】
材料主要述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60年代前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时间段的竞赛热
潮,据表格内容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竞赛的内容并不一致;根据题干的设问方式“阐
释”,可知该题目主要作答“在不同时间段开展不同内容竞赛的原因何在”。基于以上分析,再结
合所学,可以进行如下阐释:就“1950年的竞赛内容”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当家作主;
经济百废待兴;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群众
开展多种形式竞赛运动,将经济生产与政治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抗美援朝
战争胜利提供保障。就“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竞赛内容”而言,60年代前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
的全面发展;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八字方针”提出;美、苏战争威胁,国际环境恶化。
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以“比学帮赶超”为主题,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步
增长,推动科技领域突破发展。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竞赛内容”而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
行改革开放;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不
断发展。这一时期竞赛重视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多元激励,更注重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
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20.【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概念 所选概念能反映一类历史现象;(2 分)能准确阐释概念的内涵。(2 分)
能准确分析该类历史现象的一般性;(2 分)能举例说明该类历史现象存在的特
论述
殊性;(2 分)能举 2 个以上史实予以说明,且史实准确。(2 分)
表达 论述结构完整,语言表达清晰、准确,论证逻辑严密。(2 分)
示例:
选择“改革”
“改革”通常指对旧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全面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因
此改革往往具有进步意义。例如秦国商鞅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以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同
时,改革也有特殊性。例如清末新政,虽在形式上采取了适应近代化发展的改革措施,但最终目
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也未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这说明,改革不必然具有进步性。总
之,要尊重历史事物的复杂性,避免简单理解和运用历史概念。
第 8 页
{#{QQABLYSEggCgAAJAABgCQQV4CEGQkAGCACoOAFAMoAAAgAFABCA=}#}
【解析】
首先第一小问概念,如:选择“改革”。第二小问论述,从一般性角度来看,“改革”通常指对旧
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全面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往往具有进步意
义。例如秦国商鞅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以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从特殊性角度看,例如清
末新政,虽在形式上采取了适应近代化发展的改革措施,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也未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这说明,改革不必然具有进步性。总之,要尊
重历史事物的复杂性,避免简单理解和运用历史概念。
第 9 页
{#{QQABLYSEggCgAAJAABgCQQV4CEGQkAGCACoOAFAMoAAAgAFABCA=}#}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科班)(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