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温州四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历史 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在周初内忧外患、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周公果断采取建侯卫的措施,这对控制局势,奠定统治基础,扩大统治地域,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此可知,“建侯卫”指的是
A.实行分封制 B.建都镐京
C.实行宗法制 D.迁都洛邑
2.公元前4世纪,秦在征服巴蜀后,设置了巴郡和蜀郡。 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
A.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 B.形成了中华文化认同
C.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 D.被纳入中华政治体系
3.《黄帝内经》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阴阳这一对范畴进行了加工整理。 它明确指出,气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天地万物都产生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由于事物的变化复杂多样,所以阴阳的区分是相对的。 下列项中对《黄帝内经》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阐述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③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④渗透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唐初藩镇节度使掌管所属地区军队,朝廷另外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管理其他事务,玄宗时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A.缓解了冗官现象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减轻了边防压力 D.加剧了外重内轻局面
5.清初山西道御史季振宜建议停止考满,认为就京官而言,尚书以下大员,按品升补,与考满无关;堂属关系,难以破除情面,考核钻营。就地方官而言,考满致使地方各级衙门考核层层盘剥。 季振宜建议废除考满的原因是
A.与选官制度相矛盾 B.与监察机构的职能重叠
C.朝廷派系斗争严重 D.制度本身运行效能低下
6.19世纪 60 年代中期,安庆内军械所建造的轮船在长江安庆江面下水试航成功,1866年在南京下关正式试航成功。后来曾国藩将船命名为“黄鹄号”。该船的试航成功
A.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B.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兴起
C.是轮船招商局的重要成果 D.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7.《盛京时报》在1921年之后的“小说”征文中明确要求投稿须用“白话”语言创作,内容上也特别要求“勿为肤浅之言”,如“春之爱”征文要求“须以风光绮丽之文字,为细腻之描写,以明春之爱育万物,无所不用其慈”。 《盛京时报》的“小说”征文
A.关注社会时局的变化 B.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协助北洋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8.1924年,孙中山吸收民国以来的经验,提出三阶段的“革命方略”,将第二阶段由“约法时期”改为“训政时期”。 当向革命党人解释“训政”的原因时,孙中山直言中国四万万人民尚不具备“宪政”条件。 据此可知,这一改动的重要目的是
A.完善政党政治 B.巩固国民党的统治
C.唤起民众觉醒 D.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9.下图是1958年亚明创作的《货郎图》,货郎站在左边两轮小货车旁,买货的农村女性穿着江南传统服饰。该画体现了
A.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农村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C.个体商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10.下面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某文件摘录。该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许多地方开展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三热爱”教育活动,这是一条很好的经验。它把“五讲四美”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化了。各地要把它和“五讲四美”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统一活动。 ——中共中央宣传部
A.20 世纪7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初
C.20世纪9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末
11.下图是苏美尔一个神庙出土的石膏瓶,画面共分四层:最上层展现了一个穿着法衣的祭司向女神奉献的场景,在女神后面有成堆的礼品;第二层是一群捧着祭品的裸体男子;第三层是牛羊;第四层是麦穗。这一石膏瓶可用于研究当时的
①食物生产
②等级观念
③典仪制度
④雕塑艺术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意大利威尼斯很有权势的孔塔里尼家族在布伦塔河畔皮亚佐拉领地的地产于 1617 年首次接受佃农们用( 熟) 玉米( 粒) 交实物地租。 1618 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终于同意接受农业地区的农民用( 熟)玉米( 粒)上交所征的赋税。 由此可推知
A.玉米在意大利得到了广泛种植 B.意大利庄园经济加速解体
C.价格革命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 D.意大利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13.阅读英国英格兰地区的人口密度表。 由此可推知,当时英格兰
区域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数)
18 世纪早期 19世纪中叶
南部 40—60人 135 人
西北部 30—40人 270人
A.西北部工业化的水平较高 B.南北社会结构差异较大
C.工业革命起源于南部地区 D.城市化的发展趋于平衡
14.19 世纪 60年代,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人口由19 世纪中叶的8万多上升到 40多万,其中多为海外移民,白人人口增长最多,华人次之,华人多数从美国的旧金山漂洋过海而来。结合所学推断,这一时期墨尔本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铁路修筑 B.苦力贸易
C.奴隶贸易 D.金矿开采
15.“这一货币制度具有所谓‘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输出输入’三个特征,每个国家规定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确定本位币(金铸币)货币单位名称与含金量,公民可持一定量黄金请求铸造或由国家银行换得金币。”这一货币制度
A.以美元为中心 B.以英镑为中心
C.以欧元为中心 D.以法郎为中心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唃厮啰是北宋时期甘肃青海地区由吐蕃部族建立起来的地方民族政权。 1082 年,宋朝封其首领董毡为“武威郡王”,双方进行茶马互市。宋朝发展与喻厮啰的关系意在牵制
A.突厥 B.金朝
C.辽朝 D.西夏
17.阅读晚清学堂变迁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学堂发展的原因有
时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宣统元年(1909年)
全国学校数 719所 52000所
时间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宣统元年(1909年)
全国学生数 6943 人 152.617 万人
①《奏定学堂章程》的实施 ②学部的设立
③科举制的废除 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在古代雅典的国家事务中,宗教问题居于首位。 雅典公民一般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只有公民才可以负责祭祀活动。这表明,古代雅典
A.政治实践依赖宗教信仰
B.宗教成为凝聚城邦的力量
C.宗教官掌握了最高权力
D.民主政治本质是神权统治
19.18 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之风有所不同,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往往需要在饮茶时增加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 这反映出
A.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构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具有地域性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20.19世纪,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下列与此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欧文创立“新和谐公社” ②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③《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④《共产党宣言》发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21.中国古代史学界长期流行着历史循环论,如孟子的“一治一乱”说,把历史发展的过程描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近代以来,面临民族危机的深化,进化史观成为历史研究的新潮流,如康有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进化观,把这一封闭的圆圈变成了螺旋向上的曲线。 这说明
A.社会变迁推动了史学观念的更新
B.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C.历史进化观是科学的史学方法论
D.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发生根本改变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3 年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例,形成“华洋杂居”格局。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在沪各国侨民总数已达 1.5 万余人。 1942 年达到8.6 万人。 他们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等经济活动。 1852年上海总人口为54 万余人,到1936 年增长到 380余万。 这 380余万人中至少有255 万人属于由外地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二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 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是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天津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1891 年到达天津的轮船为 672 艘,吨位为 507 464 吨,是 1861 年轮船数的 6 倍、吨位的 19 倍。 天津“车驴轿马,彻夜不休。 电线似蛛网,路灯列若繁星。 制甚得法,清雅可观,亦俨如一小沪渎焉”。 19世纪末,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摘编自刘清越等《天津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述近代上海和天津城市变迁的表现。 (10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因素。 (10分)
2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次西征之后,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范围内,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明,但最主要的是两个文明文化中心:一个是中亚古伊朗文明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另一个是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新兴蒙古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大量被征服的西域人经签发、征调、招募而东向迁徙,来到中土。 从入华人口的频繁程度和人口规模来看,它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
——据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总督参事会作为英属印度的中央政权,在英王接管政权后,发生了变化。 1861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参事会法》,把英国的一套行政原则和模式引进来,法令规定每个参事负责一个行政部门,分管内政、外交、财政、税务、法律、军事等部门的工作。 1858年兵变的结果也使英国人认识到,完全将印度人排除在中央政府之外是危险的。 因此,允许印度人参加立法参事会。 后来,又吸收印度人进入行政参事会。 1861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印度文官法》,把自 1855 年开始实行的“通过竞争考试择优任用文官”的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随后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文官任用、升迁、纪律、年金、奖惩等条例和规则。
——摘编自张群《试析英属印度文官制度的嬗变》
材料三 20 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韩国经济,金钱万能、人情冷漠、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影响着韩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韩国政府提出了以传统文化产业拉动全国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文化立国”国策。 韩国政府通过政策立法、影视作品等将“孝”文化植根于国人的灵魂与血脉之中。 韩剧中传达出的“孝”文化因子,不仅主导着韩国国民的精神生活,而且使具有相同文化基因的亚洲,尤其是中国掀起了一阵“韩流”热潮。 韩国把这些由“孝道”而产生的文化产业通称为“孝子产业”。2004 年,“韩国文化产品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到3.5%的份额,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
——摘编自王曰美《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帝国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蒙古西征对文化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19世纪中期英属印度政府的文官体制改革。 (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韩国政府打造“孝子产业”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政策对文化发展的作用。(7分)
24.(12分)金融的稳定性与自主性关乎国家安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久以来,中国即存在钱庄、商行、票号等承担货币存贷及兑换业务的机构。被西方列强轮番暴打之后,大清朝在金融领域全面对外开放,列强纷纷在华成立银行,发以银两、银元或者外汇作为兑现本位的纸币。在时任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的建议之下,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建立并发行纸币,随后,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于1905 年成立了户部银行,在1907年成立了交通银行并开始发行银两票、银元票和钱票。
——摘编自路瑞锁《中国金融进化史》
阅读材料,围绕中国近代经济的变革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绝密★启用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温州四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历史 参考答案
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 3 4 5
A D D D D
6 7 8 9 10
A B C A B
11 12 13 14 15
D A A D B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17 18 19 20 21
D A B A B A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2.(1)表现
上海:外国侨民增多,本国外来人口涌入(外来人口涌入并形成杂居局面);商业发展。(4分)
天津:城区面积扩大;交通运输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步;社会问题复杂尖锐。(6分)
(2)因素:政治变迁及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
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中国对外开放);
近代民族工业的成长,经济结构的变迁(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政府的管理能力。(10分)
23.(1)特点:版图辽阔;依靠扩张建立;文明交汇;民族交融。(4分)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2分)
(2)强化总督参事会的分工;吸引印度人进入参事会;文官管理的法制化;(3分)
推行文化殖民政策,试图减弱印度人对殖民统治的反抗,有利于加强英国政府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也促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4分)
(3)历史背景:儒家文化对韩国有着深刻的影响;经济与社会问题破坏了韩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韩国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国政策。(3分)
作用:推动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促进了文化的产业化;有利于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扩大了韩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分)
24.
示例1
题目: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变革折射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2分)
论述:自主发行货币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重要体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享受独立的货币发行权,当时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白银与铜钱兼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对外开放,列强在中国纷纷成立银行,发行货币,这些货币流通于中国市场,破坏了中国的金融主权。晚清政府也曾试图在金融领域夺回主权,为此采取了一些做法,如开办中国人控制的新式银行、进行货币改革等。(8分)
总之,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经济领域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
示例2
题目: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动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2分)
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经济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动。近代中外贸易发展,但传统的钱庄、商行、票号等较难适应这一变革。列强为了方便对华进行经济侵略,逐步在中国设立各类银行,这些银行的设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随着近代工厂制在中国的推广,民族工业企业逐步建立,这些企业需要金融业的支持,近代金融业的市场不断扩大,晚清时期一系列近代银行得以创办。这些银行的创办适应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成为中国金融业抵制外国侵略的重要力量。(8分)
总之,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受到整体经济变动的强烈影响。 (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