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2.商代“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统治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则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这表明西周( )
A.分封对象只限亲族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D.国家实现了真正统一
3.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文字的发明,单偶制家庭的确立和阶级的产生为标志的,是人类或达到智慧水平之形式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是指一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存在形式。下列对文明产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始采集和渔猎 ——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发展——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B.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农业畜牧业——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字出现
C.原始采集和渔猎——早期城市出现——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D.原始农业畜牧业——社会分工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4.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新宫遗址是一处夏商时期聚落遗址。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该遗址人群的食性以粟为主,并且不同等级墓葬的墓主人之间饮食结构差异不大。材料反映出该时期北京地区( )
A.精耕细作农业发达 B.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C.阶级差别日益严重 D.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
5.下文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该文化遗存是( )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
6.在传统史学认识中,夏商周三代是纵向关系,即商代夏、周代商的改朝换代和继承关系;后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见解,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夏商周三代不仅是前赴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是一直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三代之间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由此可知,对夏商周关系的认识( )
A.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趋于全面 B.在对原有观点的批判中取得突破
C.使得三代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 D.受到史学研究者主观因素的支配
7.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C.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8.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9.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 )
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B.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
C.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 D.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10.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考古学家在该遗址中发掘出了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大量玉质礼器和陶器。女神庙庙内的女神塑像,体型有大小之分,似已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神统”,随葬玉器多寡与规格也各不相同。据此可知,牛河梁遗址( )
A.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B.反映社会等级差别
C.是旧石器时代遗址 D.是祭祀文化的起源
1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12.考古学家在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发现的共12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随葬品有象征军权的玉石钺,而从随葬的钺的数量、材质、体量可明显看出身份等级的差异。大中型墓葬有大量陶器及较多玉器出土。据此可知,岗上遗址属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时期 D.封建社会早期
13.《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礼器 B.农具 C.食具 D.兵器
14.西周中晚期的一些铜器铭文记载了渭水流域贵族划分田土疆界的事。其中不仅记载有分田之事由,四方边界之所至,还记录了此事需劳动许多来自各方的“证人”等等。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分封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B.田土争夺与纷扰相当激烈
C.人们的契约意识普遍增强 D.土地的兼并现象比较严重
15.距今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它们相似的特征是( )
A.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大量制造黑陶 D.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些出来以补不足的地方),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褥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三 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尚书·周书·多士》
材料二 19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
(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2.C3.D4.D5.C6.A7.C8.D9.C10.B11.C12.B13.A14.B15.B
16.(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3)礼乐制是维护等级、防止僭越的工具,对不同等级的贵族服饰做出了严格规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等级森严。
17.(1)商代;夏代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
(2)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年才有出现夏史记载。(以上回答如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