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2.东汉陈蕃谏桓帝:“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资计”,荀爽谏桓帝:“后宫采女五、六千人,从官、侍使复在其外”。与西汉初年励精图治之王室相比,这反映了东汉后期(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
C.追求享乐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大的政治现实
3.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指出,当夏天出现寒冷天气,当冬天出现暑热的天气,那么这一年一定是恶年,“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必当义乃出。”董仲舒这一论述意在( )
A.防止君主过度专制带来弊端 B.论证天人感应具有合理性
C.表明君权神授应当顺应自然 D.强调君主治世应注重策略
4.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5.汉兴之初,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6.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这表明( )
A.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 B.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
C.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 D.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
7.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 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8.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9.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权更替方式多样。秦汉之间政权更替的方式属于( )
A.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攻伐 B.地方势力坐大替代
C.掌权大将夺权逼宫禅让 D.社会底层农民起义
10.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及运输费用一并折价交给均输官,由其在价低的地方采购物资,除一部分用作官需等目的外,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汉武帝推行此政策旨在( )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促进商业发展 D.打击地主豪强
1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五经”的流传
1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13.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举措是( )
A.推崇黄老思想 B.颁布“推恩令” C.开辟丝绸之路 D.设置西域都护
14.《后汉书·郭陈列传》记载:“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罚,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尚书台成为当时行政中枢 ②三省六部制已正式形成
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④统治者着眼于加强集权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5.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秦末战争破坏严重
16.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
——摘编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
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
——摘编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摘编自《汉书·刘辅传》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物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材料一表明汉代中央官制有什么变化?其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抑商的手段特点是什么。概括指出其主要目的及表现。
参考答案:
1.C2.A3.A4.B5.B6.A7.D8.C9.D10.A11.C12.B13.B14.B15.B
16.(1)不同:董仲舒:外儒内法;孔孟:实行德治仁政。
(2)政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创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影响:提高了儒学的社会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主流思想。
17.(1)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实质:加强皇权。
(2)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商业和商人。目的:汉朝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等。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