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模拟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汉武帝设置州刺史,刺史为监察官吏,品秩较低,其中业绩卓著者,有机会升为郡守。东汉灵帝时期,改州刺史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 州牧多由地方豪族出任,且掌管一州军政大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地方机构日益重叠 B.行政中枢权力的转移
C.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D.监察职权的逐步扩大
2.下面是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据此可知,法国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
A.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宪政之路 B.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3.元人陈栎《吴端翁诗跋》指出:“迨科举停,而诗复兴”;元人陆文圭在其《跋陈元复诗稿》中云:“科场废三十年,程文阁不用,后生秀才,气无所发泄,溢而为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学以致用观念的摒弃 B.选官制度停废的影响
C.文学艺术形式的创新 D.市民文化需求的旺盛
4.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决定对文官制度实施改革,规定文官招募向全社会开放,不论种族、肤色和性别,符合条件者都可进入文官系统,而且要求其任职人数比例符合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此可知,这一改革( )
A.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扩大了美国的民主基础
C.消除了种族歧视的现象 D.造成了文官系统的臃肿
5.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
A.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
C.儒学影响立法观念 D.官员法律意识淡漠
6.法学家贝卡里亚(1738—1794 年)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说道: “真相有时会从大部分人的面目表情中不期而然地流露出来,然而,如果说从一个平静人的语气、姿态和神色中很难察觉出真相的话,那么,一旦痛苦的痉挛改变了他的整个面目表情,真相就更难流露出来了。”其意在说明( )
A.司法权尚未实现真正独立 B.近代法律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司法审判呈现随意性特征 D.刑讯逼供难以实现司法公正
7.汉代,“天下一家”作为统治者的政治追求,其内涵主要是由汉人来统一夷狄戎蛮。元朝臣僚在阐释民族、政治问题时常说,“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由淮而燕者,同一舟辙”。这反映出元朝( )
A.疆域范围空前扩大 B.边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认同
8.1490年,法王查理八世颁布了《穆兰法令》,开始限制拉丁语的使用,强制要求地方司法审讯和诉讼笔录必须使用法语或地方语言(俗语)。1510年,法王路易十二颁布法令,要求地方所有司法文件都要使用俗语,禁用拉丁语。1539年8月,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规定法语正式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以上法王的做法( )
A.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B.导致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C.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 D.增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
9.1951年政务院发出《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等。这种做法( )
A.确保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B.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C.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实行 D.落实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平等
10.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使被非法剥夺了2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这绝非偶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材料表明( )
A.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布局 B.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完全确立
C.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D.中国开始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1.据统计: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苏州一个五口之家,如果一家土地全部种植水稻,年收入为27.2两(白银),需缴纳田赋2.6两。如果这一家土地全部植桑养蚕,年收入为118.28两,除缴纳田赋2.6两之外,还需缴纳商品交易税3.94两。这一赋税政策( )
A.体现了封建农民沉重的负担 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阻碍了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2.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政府“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白金币分三种,其中一枚圆形的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而皮币则是用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制成,规定价值四十万钱,王侯到京城朝见拜贺时,必须用这种皮币将价值不过数千文的礼器包裹起来。汉武帝的这些措施( )
A.有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效提高了工商业者地位
C.减轻了地方郡国的赋税负担 D.增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13.下表为天宝十四年与乾元三年课户、课口数比较表。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总户数 8914709户 1933174户
不课户数 3565501户 1174591户
课户数 5349280户 758582户
总口数 52919309口 16990382口
不课口数 44700988口 14619587口
课口数 8208321口 2370799口
据上表数据可推知( )
A.唐朝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B.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疫病成为人口锐减主因 D.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14.唐朝还多次授予年满70岁以上老人刺史、县令、县君等官职,并赐予物质,多次下诏规定男子75岁以上、妇女70岁以上可免除其家庭一人徭役。《唐律疏议》按年龄对老人给予相应的刑律宽免。这可以说明唐朝( )
A.倡导尊卑等级观念 B.传承尊老养老风尚
C.逐步完善尊老措施 D.人口老化趋势加强
15.如图所示为王阳明在南赣地区任巡抚时推行的十家牌法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十家牌法( )
凡置十家牌,须先将各家门面小牌……如人丁若干,必查某丁为某官吏、或生员、或当差役,习某技艺、作某生理,或过某房出赘、或有某残疾,及户籍田粮等项,俱要逐一查审……十家编排既定,照式造册一本,留县以备查收……境内或有盗窃,即令此辈自相挨缉。若系甲内漏报,仍并治同甲之罪。又每日各家照依牌式,轮流沿门晓谕觉察……十家之内,但有争讼等事,同甲即时劝解和释,如有不听劝解……同甲相率禀官……
A.推动了保甲制度的确立 B.加剧了明朝边疆地区的社会矛盾
C.实现了基层群众的自治 D.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监督
16.1884年,德国国会通过《工伤事故保险法》,并设立帝国社会保险办公室对工伤事故保险进行监管。1900年,政府把因工伤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者的养老金从相当于其年收入的三分之二提高到四分之三。这些举措( )
A.化解了失业风险 B.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完善了社会福利机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学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涵盖了诸多层面。第一、先秦的内外服制、分封制、礼制、世卿制以及郡县乡里制、军功爵制、官僚制等。第二、在此前偏重上层统治结构、皇帝官僚制度、律令制度等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第三、古代官吏选任、考课、监察等制度的演变历程。
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
——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史索《202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在古代政治“政务运行”方面的贡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大历史视角考察世界国家治理模式可以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古代西方国家的“良法之治”到“权力制约”治理模式,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中国之治”,有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每个国家在每个阶段需要根据所处的治理环境选择或创立有效的治理模式。
——摘编自王芳《比较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论建构》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某个国家某一阶段治理模式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加以论证。(国家治理模式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将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
——《14世纪欧洲人曾将中国科举制度推荐到各国》
材料二: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颁布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国民政府对非国民党员采取限制政策,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公务员法难以推行,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都没有。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内容,说明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影响。对比科举制,西方选官制度有何新发展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内容,简要评价中国近代文官制度。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标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赋税折银征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到明朝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了刺史由监察官吏变为郡守之上的行政长官,州牧与刺史相比,品秩升高,权力扩大,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且多由地方豪族出任,这容易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中央集权受到冲击,C项正确;郡、县两级制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层级增多,但是没有体现地方机构的重叠,排除A项;材料侧重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不能体现行政中枢权力的转移,排除B项;州刺史改为州牧之后,刺史的监察权逐步丧失,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789-1875年(法国)。通过观察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百年的政体探索过程中,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反复更替,反映出法国宪政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D项正确;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宪政之路是道路曲折的原因,不是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排除A项;法国“无成文”宪法,“有稳定的宪政制度”与法国先后颁布多部宪法,政体几经变化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与图中法国先后建立两个帝国,三个共和国和多次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元代(中国)。由材料中元代时人的记载可知,元初科举停废使读书人“气无所发泄,溢而为诗”,使诗文创作出现新的繁荣,属于选官制度停废带来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出学以致用观念发生变化,而是学识无用武之处,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诗文创作复兴,这不属于新文学艺术形式创新,排除C项;诗文仍属于高雅文学,不属于适应市民文化的世俗化文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美国。根据材料“不比种色和性别,符合条件者都可进入文官系统,而且要求其任职人数比例符合在全国人口的比例”可知,美国总统卡特决定对文官制度实施改革,招募文官向全社会开放,不比种色和性别,符合条件者都可进入文官系统,而且要求其任职人数比例符合在全国人口的比例,这一改革扩大了美国的民主基础,B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既没有扩大文官规模的信息也没有提高文官待遇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A项;“消除了种族歧视的现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文官队伍扩大的信息,无法得出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造成了文官系统的臃肿,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两汉时期重视法律建设,已能认识到血亲复仇对于国家的消极影响,故而立法厉行禁止,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孝义即为两汉法律之重要价值之一,其法律价值存在内在冲突,B项正确;仅凭复仇不能代表尚武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儒学影响的是司法实践而非立法观念,排除C项;D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世界)。题干据材料“一旦痛苦的痉挛改变了他的整个面目表情,真相就更难流露出来了。”表明刑讯逼供不利于弄清楚事实真相,难以实现司法公正,D项正确;题干并不能说明司法独立与否,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近代法律尽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但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其阶级性,排除B项;题干所示为剖析司法审理中的错误行为,并非论证司法审判是否随意,C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代到元朝统治者的政治追求,从由汉人来统一边疆民族到各民族“天下一家”,这是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认同的鲜明体现,D项正确;疆域范围空前扩大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边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国家认同观念增强,而非经济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0-1539年(法国)。据材料“强制要求地方司法审讯和诉讼笔录必须使用法语或地方语言(俗语)”“要求地方所有司法文件都要使用俗语,禁用拉丁语”“规定法语正式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可知,三个法王都要求使用法语,法王的这些做法增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在中世纪已经形成,排除A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材料中做法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B项;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而非法国,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的名字“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归绥、迪化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不平等,而把这些名字进行修改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落实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平等,D项正确;仅通过个别城市地名的更改不能“确保”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排除A项;城市的改名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在其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少数城市的改名不能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实行,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可知,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说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布局,排除A项;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尚未完全确立,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中国开始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 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朝(中国)。明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对农业经济作物征收的税收高于粮食作物,但是经济作物净收入远超粮食作物,这一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税收比例相对较低,无法得出封建农民负担沉重,排除A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项;这一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汉武帝时期发行白金币、皮币这两种币值远超实际价值的大面值货币,用虚值的白金币、皮币换取诸侯、富商的金、银、铜币,有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发行大面值货币,从富商手中征敛钱财,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实力,而非提高了工商业者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汉武帝削减地方郡国的赋税数额,不能得出减轻赋税负担,排除C项;白金币、皮币主要是用于王室馈赠和与大商人交换,不是民间普遍流通使用的货币,不能得出“增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天宝十四年朝廷所掌握的课户数达到了60%,课口占16%,不课口占84%,乾元三年课户减至只有天宝十四年的七分之一,不及总户数的40%,而课口与不课口的比例是1:6,全国在籍人口中有高达86%是免除赋役的不课口,课户课口的大量锐减,据此推知,这必然造成朝廷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满足不了国家日常开支的需求,租庸调制的瓦解就是必然,从而赋税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D项正确;表格涉及时间是安史之乱期间,这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但不能说唐朝名存实亡,排除A项;安史之乱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国家经济重心还未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安史之乱导致造成人口逃亡,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控制的人口大量减少,疫病不是人口锐减的主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政府多次赐予70岁以上老人物品,并且规定男子75岁以上、妇女70岁以上可免除其家庭一人徭役,这说明唐朝传承尊老养老风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尊卑等级思想,排除 A项;材料涉及尊老措施,但是材料未体现尊老措施的完善,排除 C项;材料涉及唐朝政府尊老养老措施,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唐朝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十家牌法要求十家为一甲,各家门面小牌必须写明本甲内各户的家庭人口、职业、财产状况等,同时,十家牌法还要求各家相互监督,如有盗窃、争斗等事件发生,同甲之人必须及时劝解和报告官府,这表明十家牌法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监督,D项正确;保甲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管理制度,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排除A项;南赣地区属于内陆地区,材料也没有信息表明其在全国推行,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了“境内或有盗窃,即令此辈自相挨缉”,说明基层群众有自我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自治色彩,但仅凭此信息不能断定实现了基层群众的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4年和1900年(德国)。根据材料可知,德国统一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伤事故频发成为社会问题之一。政府出台《工伤事故保险法》以及提高因工伤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者的养老金,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化解了失业风险”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并不会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项;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这时期德国的社会福利机制还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7.(1)主要内容:古代王朝行政制度;古代基层社会治理;古代官吏的选拔、管理与考核等。
(2)贡献:以专制集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古代中国“政务运行”的政治基础;以三公九卿制度和三省六部制为主的行政机制保障了古代王朝“政务运行”的高效性、科学性;以御史大夫、刺史、御史台、道为主的监察系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务运行”的规范性;以郡县制、道州县制为主的地方行政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保障了“政务运行”的畅通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一:治理模式特征: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
论证:秦汉王朝建立后,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现实。大一统治理模式是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国家制度体系基础;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域,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形成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根据不同地区具体状况采取采用灵活多变的“因俗而治”治理方式。
综述,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和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示例二:治理模式特征: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治理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论证: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中国古代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巩固政权,结合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的社会治理模式。早期中国,统治者已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发展潮流,受到推崇,秦朝以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被后世所继承,通过“律、令”,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援儒入法,礼法逐渐走向融合,《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明清时期,用律令解释具有道德规范性质的“圣喻”已普遍化,乡约与法律合流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礼法并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引用律令解释圣喻,使乡约具有更加广泛的约束力,与法律合流,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对社会的治理。
示例三:治理模式特征:中国古代传统基层治理是自治与德治相结合。
论证:在传统中国, “自治+德治”型治理组合模式是在宗法人情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到儒家思想和小农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伴随着“皇权不下县”的是“国法不下乡”。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如隋朝的“大索貌阅”以及明朝的“黄册”,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什伍组织、里甲制、保甲制等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实现有效的基层自治。在管理方式上,社会治理深受儒家主张的道德礼仪教化民众的思想影响,强调“孝”、“义”。宋明以来,儒学确立统治地位,逐渐向基层渗透,政府通过“圣喻”教化民众,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礼仪道德,民间通过乡约、族规和家训规范民众行为,实现德治。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依托基层管理实现强调儒家礼仪道德的德治社会。
示例四:英国的保守与创新;
示例五:美国的权力制约与平衡;
示例六:美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9.(1)影响:促进英国选官制度的改革;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执政水平,促进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新发展:整体制度设计上讲究民主化;内容上科学化;考试途径上多元化;考试主体上大众化。
(2)评价:近代文官制度是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探索和尝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作用有限。
20.(1)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后来以土地、财产为主。
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美洲白银大量流入,白银流通量增加。
趋势:征税标准逐渐转向土地和财产;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税收名目逐渐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