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普在与宋太祖的对话中,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并被采纳。该建议针对的是( )
A.宰相专权 B.冗兵问题 C.军阀割据 D.宦官乱政
2.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以下能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B.孝文帝学习汉文化进行改革
C.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交流
3.北宋初期为了对各州进行监督和节制,州一级增设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件,彼此制约。( )
A.节度使 B.通判 C.枢密院 D.内阁
4.下面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该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A.引起了社会的骚动不安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5.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偏安苟合的心态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避战保民的理念 D.故土难离的悲情
6.辽朝境内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两类: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郸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辽朝( )
A.实行蕃汉分治的二元化政治体制 B.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C.吸收中原文化以加速封建化进程 D.推行四时捺钵制度
7.元朝时期,蒙古、色目人逐渐使用汉文字、汉姓、汉名,一部分人逐渐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表明,元朝时期( )
A.蒙古族全面向汉族学习 B.民族交往融合加强
C.国家疆域面积不断拓展 D.汉族典章制度先进
8.《元史·地理志》: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南北面官制 C.行省制 D.猛安谋克制
9.辽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为鸡冠壶(以其形似鸡冠得名)。但其造型并非一成不变,早期为穿孔式,绳索可穿孔而过,方便固定在马背上。到中晚期,适合居室使用的提梁式鸡冠壶应运而生。以上变化反映了( )
A.辽宋时期对外交流开放与繁荣 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融合
C.少数民族善于学习中原的文化 D.榷场设置推动了边境经贸发展
10.有学者指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以下史料与元朝“大中国”内涵相符合的是( )
①“(原唐代羁縻地区)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②“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③“(官员入仕)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④“籍江南民为工匠,凡三十万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服役之,比于内地。”由此可见,元朝( )
A.民族交融盛况空前 B.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C.民族矛盾得到解决 D.全国各个地区均归行省机构管辖
12.下表为学者整理的唐朝至明清,我国部分地区不同时期书院数量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省份 唐 五代十国 宋 元 明 清
江西 7 8 224 94 287 323
浙江 5 0 156 49 199 395
广东 2 1 39 12 156 342
河南 2 2 11 12 112 267
山东 1 0 0 23 69 149
A.经济发展影响书院格局分布 B.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日渐衰退
C.理学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D.政治重心与文化重心南移趋同
13.唐朝政府对市坊制度有着严格的限制,《唐律》规定: “越官府廨垣及市坊垣篱者杖七十”;临街设店被视为非法行为。到了北宋真宗时期,郓州地方官员在临街设置走廊式铺店,将店铺租给商人经营并收取租税。这一变化表明宋朝( )
A.城市管理制度日趋规范 B.政府强化对市场管理
C.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14.北宋前期,法律规定“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至仁宗天圣五年,宋廷颁布新规:“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这反映出宋代( )
A.土地兼并严重 B.租佃关系获得发展
C.政府对社会控制强化 D.区域间人口流动受限
15.宋元时期,油菜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南宋《务本新书》记载:“十一月种油菜。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元代《农桑衣食撮要》也记载“九月种油菜,宜肥地种之,以水频浇灌,十月种则无根脚。”这表明,宋元时期( )
A.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 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出现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D.榨油技术得到较大提升
16.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革去其弊……又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复置转运使,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 帝(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继承唐代的道制同时设路,路属于半监察区半行政区。宋太宗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始分全国为15路:“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这样主掌财赋监察的转运使大有成为节度使的苗头。宋真宗增设提点刑狱司和安抚使司,分管一路司法与军政。宋神宗时又设提举常平司主管常平仓、市场等。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为防止诸司徇私舞弊还颁布了《诸路监司互查法》。宋代路制的创新,化解了地方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的弊病,它的分权精神和运行原理,成为后来行省制度的蓝本。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路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路制改革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女性文学进一步发展。据记载,先秦至唐,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不过33位,而宋代女词人近90人,女诗人200多人。宋代女性作家有的来自宫廷嫔妃、大家闺秀,有的来自平民百姓、婢妾娼妓。她们中,除李清照、朱淑真外,魏夫人、吴淑姬、温琬、张玉娘等人,也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从闺阁中走向了世界,突破了女性文学单一的闺中诗模式,其中更有抒情写景、咏史怀古、军旅边塞、爱国之诗等,整体质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峰。
——摘编自李兰《宋代女性文学成因及价值探析》等
材料二 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如词作品中描写最多的便是女性,这与宋代歌楼酒肆业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同时,词的婉约性决定了它更多地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为描写对象。除此之外,宋代文学中还有较多女性形象塑造的是话本小说。它对市井小民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她们努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格,其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编自杜少静《浅析宋代女性与文学之关系及其产生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女性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上古中国从野蛮走向文明之时,在中原出现的都是一些小邦,而在这些小邦的周围和之间则往往居住着许多不同族群的部落。稍后,在城邑及城郊居住的人民自称为华夏,而在野外的人则被称为夷狄、戎狄或蛮夷。华夏与夷狄之间有和平交往,也有暴力冲突。在长期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华夏族转入夷狄,后又由夷狄转回华夏的事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摘编自刘家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
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历史阶段,围绕“民族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纳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以巩固中央集权,C项正确;该建议主要针对的是地方,而不是宰相,排除A项;冗兵问题是北宋军队人数过多,与赵普的建议无关,排除B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是针对地方,与宦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促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在西汉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汉化改革是在北魏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所学可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地方上设置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B项正确;节度使是唐玄宗设立的,唐朝沿用了北周和隋朝的制度,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排除A项;枢密院是中央机构,掌军权,排除C项;内阁是明朝设置的中央内侍咨询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可知反映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急躁冒进,扰乱百姓,加重了百姓负担,引起了社会的骚动不安,A项正确;材料陈述反映王安石变法扰乱百姓,并非陈述王安石和反对派之间的斗争, “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C项是积极影响,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50多年后北宋灭亡,所以北宋迅速灭亡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且与题干要表达的内容不相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赵构避战的心态,其避战并不是为了保民,排除C项;建炎南渡后,赵构偏安临安,并不收复故土,没有体现故土难离,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郸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统治者根据其社会即存在农耕民族又存在游牧民族的社会现实,采取“南北面官制”,以“因俗而治”为原则,实行“南北分治”从而建立一套蕃汉分治的二元化政治体制,A项正确;“推行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吸收中原文化以加速封建化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四时捺钵制度”是辽朝的行宫制度,与社会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元朝时期,汉字逐渐在蒙古、色目人中流行,同时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说明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扩大,表明民族交往融合加强,B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疆域扩大无关,排除C项;少数民族使用汉字、汉姓,并不能证明汉族的典章制度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元朝在边疆地区和内地实行相同的赋役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实施相同的赋役制度,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C项正确;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此后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排除A项;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辽时期(中国)。据材料“早期为穿孔式,绳索可穿孔而过,方便固定在马背上”“到中晚期,适合居室使用的提梁式鸡冠壶应运而生”及所学知识可知,鸡冠壶早期的造型方便固定在马背上,是游牧文明的体现,后期适合居室使用,体现了定居的农耕文明,鸡冠壶形制的变化体现了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影响,反映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融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互相影响,没有涉及对外交流,排除A项;仅通过一种瓷器的演变,不能得知少数民族“善于学习”中原文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游牧到农耕的变化,并非边境地区的榷场贸易带来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材料中“大中国”强调的是元朝疆域辽阔,据材料可知,“(原唐代羁縻地区)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强调以前唐朝实心羁縻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现在都要向中央政府交税,说明此时国家疆域辽阔,①项正确,“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说明的是元朝疆域辽阔,是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②项正确,③项错在“(官员入仕)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体现的是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汉人享受不到与蒙古族对等的民族地位,④错在“籍江南民为工匠,凡三十万户”强调元朝在江南地区有大量匠籍的工匠,不能说明元朝疆域辽阔。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依据题干中“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信息,这说明元朝中央政府改变了之前唐朝在边疆地区的羁縻政策,对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一致的税收政策,体现了治理的一体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将边疆地区纳入与内地一样的管理,无法体现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民族矛盾得到解决与材料无关,且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依然存在,排除C项;西藏在元朝时由宣政院管辖,并不由行省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朝至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至明清,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南方地区的书院数量明显超过北方,这说明当时南方地区是我国文化的重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安史之乱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说明经济发展影响书院格局分布,A项正确;北方书院数量不及南方,不等于北方地区社会经济衰退,排除B项;理学的社会影响力是全国范围的,其并能说明南北方书院数量差距这一客观现象,排除C项;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严格实行市坊制度,并辅以法律保障,但是宋代地方政府设置临街店铺,并租给商人,这说明宋代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空间的管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在增强,D项正确;宋代临街设铺,材料反映城市管理制度松弛,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控,排除A、B项;古代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而且材料并未涉及到商人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据材料“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宋朝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逐渐放松,这反映出当时租佃关系获得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佃农迁移管制的放松,没有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政府放松对佃农的人身束缚,说明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在弱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放松了对佃农迁移的限制,说明人口流动更加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务本新书》中详细记录了油菜的种植方法,同时也记录了在种植油菜时如何保持土地的肥力,表明宋元时期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A项正确;材料的意思是油菜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但是未说明其他农作物的状况,无法看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十一月种油菜,……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可知油菜是一年一熟,排除C项;材料陈述的是油菜的种植方法,同时也记录了在种植油菜时如何保持土地的肥力,材料未提及榨油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40~1241年(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设置周子(周敦颐)祠,与此同时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元和南宋统治者的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都对理学思想加以重视,并非阐述其差异,排除A项;北宋统治时间为960年—1127年,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排除B项;以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儒学复兴的目标完成,而不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7.(1)藩镇割据问题。削弱武将、宰相和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巩固其统治地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代(中国)。根据“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可知,宋初统治者想要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藩镇割据问题。
采取的措施:根据“稍命文臣权知……复置转运使,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削弱武将、宰相和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代(中国)。根据“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可知,宋太宗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其根本出发点结合所学可知,还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
18.(1)特点:按地形设路;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颁布《诸路监司互查法》让各司互相牵制。
(2)影响: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路制下的分权体制对后世产生影响;四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又相互推诿,导致地方行政混乱;导致地方贫弱,失去活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宋太宗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得出:按地形设路;根据材料“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宋真宗增设提点刑狱司和安抚使司,分管一路司法与军政。宋神宗时又设提举常平司主管常平仓、市场等。”得出: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根据材料“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得出: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根据材料“为防止诸司徇私舞弊还颁布了《诸路监司互查法》。”得出:颁布《诸路监司互查法》让各司互相牵制。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宋代路制的创新,化解了地方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的弊病”得出: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它的分权精神和运行原理,成为后来行省制度的蓝本。”得出:路制下的分权体制对后世产生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四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又相互推诿,导致地方行政混乱;导致地方贫弱,失去活力;
19.(1)特点:女性作家数量增多;女性作家出身阶层广泛(或创作群体的广泛性);名家辈出;文学作品题材多样;作品内容丰富等。(任意答出4点即可)
(2)原因: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娱乐业的发展;受宋词、话本等文体自身特点的影响;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或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文学家对女性觉醒意识的认同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特点:据材料“宋代女词人近90人,女诗人200多人”得出女性作家数量增多;据材料“宋代女性作家有的来自宫廷嫔妃、大家闺秀,有的来自平民百姓、婢妾娼妓”得出女性作家出身阶层广泛(或创作群体的广泛性);据材料“除李清照、朱淑真外,魏夫人、吴淑姬、温琬、张玉娘等人,也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得出名家辈出;据材料“突破了女性文学单一的闺中诗模式,其中更有抒情写景、咏史怀古、军旅边塞、爱国之诗等”得出文学作品题材多样,作品内容丰富。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与宋代歌楼酒肆业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得出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娱乐业的发展;据材料“词的婉约性决定了它更多地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为描写对象。除此之外,宋代文学中还有较多女性形象塑造的是话本小说。它对市井小民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得出受宋词、话本等文体自身特点的影响;据材料“《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她们努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格”得出文学家对女性觉醒意识的认同;此外还可以从商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加等方面分析。
20.示例:论题: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阐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在长期对峙期间,有战有和,友好往来逐渐成为主流,例如,宋与辽、夏、金等政权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同时,各民族杂居相处,互相促进,汉族移居边境,学习少数民族的游牧经验,少数民族不断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和生活方式。局部统一和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少数民族被同化为汉人,汉、蒙古、维吾尔等族与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相处,不断通婚,形成回族。
由此可见,宋辽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华夏与夷狄之间有和平交往,也有暴力冲突。在长期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华夏族转入夷狄,后又由夷狄转回华夏的事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结合设问,围绕“民族关系”,可以拟定论题: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阐述:原因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建立与汉族政权并立的民族政权;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境内,各民族杂居相处,互相促进;各政权间有战有和,友好往来成为主流;局部统一和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宋元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各国商人、使者来华。表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如任用汉人做官、制定典章制度,学习汉人农耕技术和生活方式,学习汉族文化创造本民族文字;宋辽、宋夏边境上设置榷场加强贸易;汉族人移居边境学习少数民族的游牧经验;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被同化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蒙、维等族杂居形成了“回族”。 由此可见,宋辽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