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买办阶层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兼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身份。据统计,1842-1894年买办阶层收入扣除消费后的积累资金达到2亿两,其中1亿两交存于外商企业,0.95亿两投资于外商企业、城市地产、商业和银钱业。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晚清统治的覆灭 B.凸显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C.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体现了外国资本在华的主导地位
2.表为1871~1921年上海、广州、汉口、天津四个港口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其中甲是( )
年份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12.7 64.1 2.7 1.8
1881~1883 11.8 57.1 4.2 3.1
1891~1893 11.6 49.9 2.3 3.1
1901~1903 10.4 53.1 1.8 3.6
1909~1911 9.7 44.2 4.4 4.5
1919~1921 7.2 41.4 3.9 7.4
A.广州 B.上海 C.汉口 D.天津
3.1848年,徐继畲“荟萃采择”中西文献资料,撰成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该著作是( )
A.《四洲志》 B.《瀛寰志略》 C.《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
4.有历史教科书在讲述某次外国侵华战争时指出,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战后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5.下表为1842—1844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列强通过这些条约( )
年份 条约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A.获得了一些殖民特权 B.可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C.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D.派军驻扎中国战略要地
6.魏源将中英战争比为传统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事,自信中国只需学好兵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因此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体现了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统治阶层中主战派占主导
C.中国近代化程度高 D.有识之士新旧观念的并存
7.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 B.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
C.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
8.1848年,徐继畬撰《瀛寰志略》。1866年,该书被同文馆选为教科书。十年后,郭嵩焘作为驻外使节前往欧洲,仍将《瀛寰志略》当作了解西方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对欧外交取得突破 B.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C.对世界的认知迟缓 D.西学研究已成潮流
9.晚清时期中国官办船舶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局二坞”,即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广州机器局、大沽船坞、旅顺船坞。其鼎盛时期都对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些船舶工业( )
A.瓦解了中国传统经济 B.抵御了西方列强入侵
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的 D.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10.19世纪70 年代,清廷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的争论。左宗棠认为,“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外患自无隙可乘”;浙江巡抚杨昌濬则指出:“西洋各国以船炮利器称雄海上已三十余年,包藏祸心,莫不有眈眈虎视之势。”上述材料说明( )
A.边疆危机强化清廷忧患意识 B.顽固派与洋务派间分歧严重
C.关注世界大势已然成为潮流 D.中国西北陆防重于东南海防
11.福州船政局从建立到1905年,共造出兵商轮船40艘,其中前4艘,轮机均购自西洋,自第5艘“安澜”号开始,轮机由船厂自己制造。虽然仍是仿照外国样式,但具体制造全由中国工匠完成,质量与外国同类产品相比也不逊色。这说明洋务运动促使中国( )
A.摆脱了对列强工业技术的依赖 B.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
C.具备生产大型军舰装备的能力 D.自主制造能力得到提升
12.洋务运动时期,轮船招商局仅在创立的头三年,“洋商少装客货,三年共约银493.3万余两。因与该局争衡,减少运价,三年共约银813.6万余两。”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有效实现了自强求富的战略目标
B.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
C.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改变
13.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把《万国公法》译介到中国,在后续阐述中,他常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19世纪末,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上述类比均( )
A.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 B.利于减少公法传播阻力
C.实现了晚清外交转型 D.旨在开阔中国人的眼界
14.洋务运动期间,王韬指出:“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非由练兵士,整边防,讲火器,制舟舰,以竭其长,终不能与泰西诸国并驾而齐驱。顾此其外焉者也,所谓末也。至内焉者,仍当由我中国之政治,所谓本也。其大者,亦惟是肃官常,端士习,厚风俗,正人心而已。”这一主张( )
A.否定了洋务运动的自强思想 B.要求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并重
C.强调了整肃政治风气的重要性 D.倡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
15.1895年,康有为在上海组织强学会,推进变法运动时得到了张之洞的支持。然而次年,当张之洞得悉北京强学会遭封禁后,立即解散上海强学会,令“现时各人星散,此会不办”。张之洞前后态度的变化折射出( )
A.维新运动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B.戊戌变法触动了官僚的利益
C.追求“自强”的洋务运动失败 D.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16.以下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处应为( )
A.《瑷珲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二、材料分析题
17.有清一代,皇帝每日召见官员,以处理政务、获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召见官员制度简表
召见时间 乾隆专卯正(6:00)开始召见,道光帝在寅正三刻(4:45) ,咸丰帝常在辰刻(7:00),光绪帝亲政以后,召见时间是在寅正(4:00)
召见内容 君臣对话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各地的吏治民情、人丁钱粮、水利水患等。皇帝若召见新任官员,首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考察。检测其知识储备和行政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新职,并给出施致指示。晚清时期,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皇帝还从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口中了解对外交往的演进、国际形势的变化
召见对象 多为京中各部院堂官、新任的京官、外省官员等
召见奖赏 一些在奏对中表现出众的官员,才会得到御制诗、荷包等奖赏
制度衰微 召见制度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内政变化剧烈、外国侵略频繁,在咸丰帝北逃承德、光绪帝遭受慈禧软禁、慈禧与光绪帝西逃陕西的情况下,皇帝也难以顺利地召见新任官员。
——据郭黎鹏《清朝召见新任官员制度探析》整理材料二 以下为晚清时期的一段召见实录
1867年,行将访同欧美的志刚和孙家谷受到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召见的对话
谕:何时起身?
奏:于明日由衙门起身。
谕:由何路行走?
奏:由陆路到上海上火轮船,经日本过大东洋到米里坚;由米里坚渡大西洋到英吉利,过海到法兰西;往北顺路到比里时、荷兰、丹麻尔、瑞典、俄罗斯;往南回路到布路斯;再南仍经法兰西到西班牙、意大利;由中海经大南浮;顺广东、福建、江浙中国海面,自天津回京。
谕:随从人务须管束,不可被外国人笑话。
奏:谨当严加管束,不准其在外滋事。
——摘编自志刚《初使泰西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提炼一个关于“清代召见制度”的历史观点,并引用材料一中的相关史料。说明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召见实录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状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武器远远领先于中国,这也是在更大战斗中中国军队损失大于英军的原因之一。但是,武器并非清朝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战争的过程来看,清朝不乏英勇善战的士兵,也有激战到底的军官,但是清朝许多官员软弱无能,甚至临阵而逃,他们自己无法领导战争的胜利,还在朝廷大搞舆论,打压主战派,力主求和,最终战争失败。
材料二 以《南京条约》为起点形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全方位渗入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教育等领域,如同操控木偶的线,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重要手段。这一体系又与中国自身的封建腐败肌体深度结合,衍生成一种变态的制度和畸形的秩序,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秩序。
—摘编自郭卫东《〈南京条约〉是百年国耻的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签订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长期封闭的清朝大吏们,对国家主权、国际法,以及近代国家交往的原则和方式等一无知晓,他们仍然用封建时代的帝国观念和手段认识处理对外关系。对于条约的谈判和签订,清政府采取了漫不经心的态度。条约中的开放五口通商、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等重要特权,也因为与施以恩惠的传统羁縻之道相符合而被轻易让予。清朝君臣将结束鸦片战争订立的条约视为一成不变的“万年合约”。
材料二 【分材料缺失】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一方面,他们对条约制度及其性质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法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到现存的条约制度对中国主权的损害,此后更明确从国际法的角度检索此前所定条约的失误;对条约本身的认识以及对西方列强“修约”要求的应对,又进一步发展为主动修约的思想。甲午前后,朝廷特别注意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的权益,并有意识地在新订条约中消削或限制此前已被列强所攫取的特权。
——以上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并简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清政府外交理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些变化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校历史小组在学习中,读到这样一段材料:“中国近代是一个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该小组构思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一论文主题,并拟定了部分写作提纲。
第一节炮口下的震撼第二节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节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自强与求富 第四节变法图强 第五节庚子与辛丑 第六节民变与革命——旧邦新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自拟论题,以题目中的写作提纲整体或其中一部分为基础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买办,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42-1894年间,买办阶层积累了丰厚的资金,但其积累的资金50%存于外商企业,47.5%投资外商企业、商业和信贷等,投入到近代工业领域的资金则很少,这凸显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无法直接加速晚清统治的覆灭,排除A项;“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的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外国资本的地位,且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71~1921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上海逐渐成为近代最重要的贸易口岸,而东南沿海的口岸贸易在整个贸易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乙是东南沿海口岸,乙的比重远高于甲,故甲是广州,乙是上海,A项正确,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列强对内地的入侵,以汉口为代表的内地贸易口岸发展起来,故丁是汉口,排除C项;天津是近代北方重要港口,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等原因,比重较其他的低,故丙是天津,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环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是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B项正确;《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排除A项;《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排除C项;《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施政纲领,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主权,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A项正确;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非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开始,排除B、C、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不平等条约都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关税协定权、领事裁判权等特权,迫使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所以这些条约使列强在华获得一些殖民特权,A项正确;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的特权和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BC项;派军驻扎中国战略要地是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获得的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材料可知,一方面,魏源将中英之间的战争比作传统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事,称英国人为“英夷”,体现了传统天朝上国对于“夷”的虚骄心态;另一方面,魏源还是承认“夷”在兵工方面比华夏优越,体现出传统华夷观念出现更新,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有识之土新旧观念的并存,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想盛行,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统治阶层中主战派占主导,排除B项;当时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中英近代化水平差距较大,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年后是指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直接呼唤“救亡”,反映了当时民族危机加深,A项正确;维新变法强调学习西方制度,但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且通过材料信息看不出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排除B项;西方学说的进一步传播会加深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但并不会直接推动知识分子高呼“救亡”,排除C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但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学习制度尚不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题意可知,1848年,徐继畬撰写的《瀛寰志略》,在1866年选为教科书,1876年还被驻外使节郭嵩焘当作了解西方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和知识分子都对世界的认知非常少,而且没有更新,非常迟缓,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世界的认知迟缓,没有体现对欧外交取得突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世界的认知迟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只是了解西方只是,但西学研究并未成为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其鼎盛时期都对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知,晚清时期中国的官办船舶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表现,说明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D项正确;这些船舶工业并没有瓦解中国的传统经济,这一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这些船舶工业没有能够完全抵御西方列强入侵,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这些船舶工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清廷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的争论,左宗棠提出了此时必须收复新疆的意见,杨昌濬提出了要着重的建设海防,来防御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法两国从海上而来的进攻。都说明边疆危机强化清廷忧患意识,A项正确。两派都是地主阶级洋务派,B项知识点有误,排除B项;关注世界大势是在19世纪40年代,排除C项;中国西北陆防与东南海防同等重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福州船政局从第5艘轮船开始,自己制造轮机,整个操作制造全由中国工匠制造,并且轮机质量上乘,体现出中国制造自主能力不断提升,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仿照外国样式”可知,当时中国并未完全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中国工匠制造的轮机主要是自用,其是否进入国际市场销售无法得知,排除B项;“具备生产大型军舰装备的能力”不符合史实,这时期中国还不具备生产大型军舰装备的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洋商少装客货,三年共约银493.3万余两。因与该局争衡,减少运价,三年共约银813.6万余两”可知,由轮船招商局的成立与竞争,使得洋商的收入和利润大大减少,由此可知,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发生根本改变”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题干信息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美国传教士把欧洲国际法和春秋时期诸侯交往规则相比较目的是为了减少国家法推行的阻力,后期康有为等人同样是为了宣传变法革新,B项正确;1864年尚未进行戊戌变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法的传播对晚晴政府外交的影响,排除C项;美国传教士传播国际法,目的不是开阔国人的眼界,是为了让国人遵守国际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据材料,王韬认为,中国的改革自强,需要本末并行,既要引进西方科技,发展军事工业和加强国防,又要革新政治,前者是“末”,后者是“本”。也即王韬主张要在引进西方科技的基础上,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D项正确;据材料“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非由练兵士,整边防,讲火器,制舟舰,以竭其长,终不能与泰西诸国并驾而齐驱”可知王韬并不否定发展军工和国防以自强的思想,排除A项;王韬主张引进科技和改革政治并重,而非“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并重”,排除B项;材料提及“肃官常”,与整肃政治风气有关,但还提及“端士习,厚风俗,正人心”,C项不能完整准确概况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张之洞等官员时而支持维新派,时而倒向封建守旧派。这反映了张之洞的政治投机,其并不是维新派可靠的支持力量。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戊戌变法触动了官僚的利益”的问题,排除B项;康有为不是洋务派,排除C项;张之洞的态度还不能说明改良道路行不通,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①处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D项正确;《瑷珲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此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加深,排除A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此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加深,排除BC项。故选D项。
17.(1)观点:召见制度是维护清代皇权专制的核心制度。 说明:根据材料一“君臣对话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各地的吏治民情、人丁钱粮、水利水患等”可知皇帝单独召见内外重要官员,接受内外官员的直接奏报,让皇帝得以垄断上行重要政务信息,拥有信息上的绝对优势,以保证皇帝对朝政的掌控。
(2)评述:清朝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逐渐变广。在鸦片战争初期,清政府甚至不知道英国的地理位置,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中国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后失败后,中国少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中西方之间技术存在差距,并且将西方的知识引入中国,开始开眼看世界,了解到了其他国家存在,所以在材料中能够详细的规划路线,说明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变广。
【详解】(1)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皇帝通过召见制度对朝政了解事无巨细,加强对朝堂的控制,因此可以将观点确定为“召见制度是维护清代皇权专制的核心制度”。
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一“君臣对话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各地的吏治民情、人丁钱粮、水利水患等”可知皇帝对事情了解很细,涉及的范围很广,皇帝单独召见内外重要官员,接受内外官员的直接奏报,减少中间流转过程的信息误差和丢失,行政效率更高,让皇帝得以垄断上行重要政务信息,拥有信息上的绝对优势,以保证皇帝对朝政的掌控,加强君主专制。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评述:根据材料二大臣奏报的路线可知当时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和鸦片战争时期的了解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因此清朝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逐渐变广。本题的答题思路主要是突出鸦片战争时期由于闭关锁国导致对世界一无所知,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随着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开眼看世界,介绍西方的书籍出现和国内人员出国留学,对世界的了解也逐渐深刻,两者之间形成反差,反映清朝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逐渐变广。
18.(1)原因: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军事工业发达;军队作战能力强。清政府:专制统治腐朽;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科技落后;军队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中英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
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近代中国领土和关税主权开始丧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40年的(中国、英国)。原因,英国方面:由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武器远远领先于中国,这也是在更大战斗中中国军队损失大于英军的原因之一。”及所学可知,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军事工业发达;军队作战能力强;清政府方面:由材料“但是清朝许多官员软弱无能,甚至临阵而逃,他们自己无法领导战争的胜利,还在朝廷大搞舆论,打压主战派,力主求和,最终战争失败。”及所学可得出专制统治腐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还包括经济、军事、武器装备、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例如: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科技落后;军队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42年的中国。第一小问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中英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以《南京条约》为起点形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全方位渗入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教育等领域,如同操控木偶的线,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重要手段。” “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秩序。”及所学可得出《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近代中国领土和关税主权开始丧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
19.(1)特点:封闭性;落后性;态度散漫;受传统外交观念的禁锢(未能与时俱进)。
原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制制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闭目光;思想:传统夷夏观和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外交:朝贡贸易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变化: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从无到有;国际法意识增强;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修约;逐渐有意识实践国际法。
意义:有利于提高政府对外交的重视;有利于促进学习西方,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利于打破传统夷夏观念,客观上推动中国外交观念和实践的近代化;为后世的外交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后,长期封闭的清朝大吏们,对国家主权、国际法,以及近代国家交往的原则和方式等一无知晓”可知,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对外关系具有封闭性、落后性;根据材料“他们仍然用封建时代的帝国观念和手段认识处理对外关系。对于条约的谈判和签订,清政府采取了漫不经心的态度”可知,清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态度散漫;受传统外交观念的禁锢(未能与时俱进)。第二小问原因: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受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制制约;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闭目光;思想:根据材料“也因为与施以恩惠的传统羁縻之道相符合而被轻易让予”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夷夏观和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外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 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可知,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从无到有;根据材料“一方面,他们对条约制度及其性质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法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到现存的条约制度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可知,国际法意识增强;根据材料“对条约本身的认识以及对西方列强‘修约’要求的应对,又进一步发展为主动修约的思想”可知,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修约;根据材料“他们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到现存的条约制度对中国主权的损害,此后更明确从国际法的角度检索此前所定条约的失误”可知,逐渐有意识实践国际法。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朝廷特别注意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的权益,并有意识地在新订条约中消削或限制此前已被列强所攫取的特权”可知,有利于提高政府对外交的重视、有利于促进学习西方,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近代外交观念的出现有利于打破传统夷夏观念,客观上推动中国外交观念和实践的近代化;从借鉴意义看,为后世的外交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20.论题:近代中国的列强侵略与救亡图存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中国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已然落后于世界。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列强把更多的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身上。为了救亡图存,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推行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将中国进一步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掀起了戊戌维新运动,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的阻挠下最终失败。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的深渊。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最终,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的共和政体就此诞生。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虽然这些方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一次次的斗争使中国人民的思想不断得以解放,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新陈代谢。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并结合所学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等得出论题:近代中国的列强侵略与救亡图存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其次,展开阐述,根据提纲并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的列强侵华与救亡图存方面展开,如据材料“第一节炮口下的震撼”并结合所学得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中国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已然落后于世界,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材料“第二节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据材料“第三节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自强与求富”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救亡图存,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推行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据材料“第四节变法图强”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将中国进一步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掀起了戊戌维新运动,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的阻挠下最终失败;据材料“第五节庚子与辛丑”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的深渊;据材料“第六节民变与革命——旧邦新造”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最终,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的共和政体就此诞生。最后,总结升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虽然这些方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一次次的斗争使中国人民的思想不断得以解放,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新陈代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