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下表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组建的新政党。这表明当时( )
名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领导人
中国民主 建国会 1945年12月16日 重庆 胡厥文、章乃器等
中国民主 促进会 1945年12月30日 上海 马叙伦、周建人等
九三学社 1945年9月3日更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改建为九三学社 重庆 许德珩等
A.各党派已达成政治共识
B.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
C.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
D.国民党结束了一党专政
2.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七律·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进行谈判的目的是(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商讨中国共产党成立事宜
3.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竭力维护和平大局
B.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C.积极开展战略进攻
D.取得军事优势地位
4.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 )
A.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华东、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
D.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5.下图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现象,有民谣形容为“马路才过两三条,米价已经跳三跳”。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上囤积居奇严重
B.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C.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
D.官僚资本肆意盘剥
6.下表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 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 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毛泽东说:“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此时( )
A.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B.三大战役已经胜利
C.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D.即将举行开国大典
8.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解放北平入城仪式,通讯记者刘白羽写道:“这时,欢迎的人们已经站立了整整一天,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依恋地舍不得这些英雄,他们与行进的队伍汇合起来,高唱 ‘我永远跟着你前进’,昂首通过一向为帝国主义禁地的东交民巷。”这一场景( )
A.表明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C.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消亡
D.宣示了广大军民对实现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9.1949年,艾奇逊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并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艾奇逊的意思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失败
B.中国共产党军队得到农民的支持
C.国民党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
D.中国国情与美国大不相同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 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许多农民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所说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面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的频率统计图,高一某班同学对其作了如下分析和解读,其中较为正确的是( )
1940—1947年“民主”出现频率
A.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毫无民主可言,所以“民主”出现频率直线下降
B.1945—1946年“民主”高频出现跟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有着密切联系
C.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民主,所以“民主”出现频率下降
D.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政治屡试屡败,国民党最终独裁
2.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他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
A.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3.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中国共产党员376人,非中国共产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
A.表明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府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使饱受苦难的沦陷区人民失望等。有的学者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下表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组建的新政党。这表明当时( )
名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领导人
中国民主 建国会 1945年12月16日 重庆 胡厥文、章乃器等
中国民主 促进会 1945年12月30日 上海 马叙伦、周建人等
九三学社 1945年9月3日更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改建为九三学社 重庆 许德珩等
A.各党派已达成政治共识
B.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
C.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
D.国民党结束了一党专政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纷纷成立。这表明抗日战争胜利后,追求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故C项正确;各党派是否达成政治共识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当时政治协商制度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七律·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进行谈判的目的是(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商讨中国共产党成立事宜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局面,故C项正确。
3.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竭力维护和平大局
B.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C.积极开展战略进攻
D.取得军事优势地位
答案:A
解析: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愿意扩大战争规模,竭力维护和平大局,故选A项;人民军队的创建始于1927年的南昌起义,排除B项;积极开展战略进攻是在1947年,排除C项;1946年中国共产党尚未取得军事优势地位,排除D项。
4.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 )
A.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华东、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
D.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刘邓大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箭头表示的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故选A项。
5.下图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现象,有民谣形容为“马路才过两三条,米价已经跳三跳”。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上囤积居奇严重
B.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C.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
D.官僚资本肆意盘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的财政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筹集战争经费,国民政府大量增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急剧上涨,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上存在的囤积居奇的现象,但不是题干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的现象,没有涉及百姓赋税负担,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的盘剥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6.下表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 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 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7.毛泽东说:“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此时( )
A.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B.三大战役已经胜利
C.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D.即将举行开国大典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是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当时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故选B项。
8.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解放北平入城仪式,通讯记者刘白羽写道:“这时,欢迎的人们已经站立了整整一天,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依恋地舍不得这些英雄,他们与行进的队伍汇合起来,高唱 ‘我永远跟着你前进’,昂首通过一向为帝国主义禁地的东交民巷。”这一场景( )
A.表明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C.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消亡
D.宣示了广大军民对实现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解放北平入城仪式”,可知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是在平津战役中;根据题干材料“我永远跟着你前进”,可知反映了当时广大军民对实现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故选D项。
9.1949年,艾奇逊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并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艾奇逊的意思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失败
B.中国共产党军队得到农民的支持
C.国民党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
D.中国国情与美国大不相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使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最终导致国民党军队的失败,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 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许多农民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所说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参考答案:(1)经济: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2)事业:反帝反封建。
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面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的频率统计图,高一某班同学对其作了如下分析和解读,其中较为正确的是( )
1940—1947年“民主”出现频率
A.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毫无民主可言,所以“民主”出现频率直线下降
B.1945—1946年“民主”高频出现跟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有着密切联系
C.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民主,所以“民主”出现频率下降
D.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政治屡试屡败,国民党最终独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45—194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组建新的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各阶级的共同愿望,故选B项。“毫无民主可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实现民主”说法错误,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没有实现独裁,排除D项。
2.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他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
A.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
3.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中国共产党员376人,非中国共产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
A.表明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出席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政府委员中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表明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路线,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府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使饱受苦难的沦陷区人民失望等。有的学者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原因: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代表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学者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2)答案示例: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失去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美国《时代》周刊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下面为国统区民营重工业发展情况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 )
A.表明轻重工业的结构趋向平衡
B.适应了应对民族危机的需要
C.说明国统区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
3.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4.日本华北方面军某作战记录载:“盘踞华北一带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于1940年8月20日夜,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主要为矿山)进行奇袭。……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这段记载反映了(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5.“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关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材料体现出( )
A.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
B.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
C.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D.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6.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据此推断,该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7.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A.目的是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8.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诗中提到的中国的“胜利”主要归功于( )
A.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B.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C.中国国民党的抗战
D.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为国铸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写道:“现代中国的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2.下面是漫画《播种图》,并配有“打油”诗:“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其创作背景是( )
A.全国抗战尚未形成
B.太原会战正在进行
C.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取得胜利
3.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有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这说明( )
A.中国当时已经战胜了日本法西斯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二、非选择题
4.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
任务的决定》(1937年洛川会议)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美国《时代》周刊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37年”“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故A项正确;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故B项错误;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至次年1月,故D项错误。
2.下面为国统区民营重工业发展情况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 )
A.表明轻重工业的结构趋向平衡
B.适应了应对民族危机的需要
C.说明国统区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国民政府统治区民营重工业相比20世纪30年代初来说,得到了大幅度发展,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故B项正确。
3.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可知抗日战争改变了战争前一盘散沙的状态,将全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排除B项;抗日战争并未促成全国统一,排除D项。
4.日本华北方面军某作战记录载:“盘踞华北一带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于1940年8月20日夜,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主要为矿山)进行奇袭。……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这段记载反映了(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平型关大捷发生于1937年9月,故A项错误;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故B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至次年1月,故D项正确。
5.“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关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材料体现出( )
A.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
B.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
C.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D.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答案:C
解析:毛泽东指出“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抗日根据地人民关心政治,行使民主权利,体现出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边区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与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关心政治、行使民主权利不符,故B项错误;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与边区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6.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据此推断,该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打败日本侵略者”,可知会议召开于抗日战争时期,且该会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
7.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A.目的是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知这些主张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B项正确;1937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8.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诗中提到的中国的“胜利”主要归功于( )
A.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B.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C.中国国民党的抗战
D.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阐述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为国铸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参考答案:(1)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持续时间最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依据:重视祭祀与战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际惯例。
意义: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写道:“现代中国的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致对外的思想,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即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而不是国民革命,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故C项错误。
2.下面是漫画《播种图》,并配有“打油”诗:“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其创作背景是( )
A.全国抗战尚未形成
B.太原会战正在进行
C.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取得胜利
答案:C
解析:图片中“二八”年是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故A项错误;太原会战属于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战役,故B项错误;1939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故C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故D项错误。
3.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有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这说明( )
A.中国当时已经战胜了日本法西斯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可知抗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4.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
任务的决定》(1937年洛川会议)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参考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的战略需要。
(3)理由: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等。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一则日记。日记中黄炎培的“悲愤的心情”源于( )
1931年9月19日 星期六
到史宅,史量才正和一群朋友打牌。我说:电报到了……沈阳完全被占了,牌不好打了。一人说:中国又不是黄任之(注:黄炎培的字)独有的,你一个人起劲!我大怒,一拳猛击牌桌中心,哭叫:你们甘心做亡国奴吗 别人说:收场罢。
A.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
B.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2.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远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A.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B.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C.国民政府为全国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D.教育界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3.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以下这两首歌曲( )
《国民 革命歌》 1926年 发表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义勇军 进行曲》 1935年 发表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A.反映了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最终胜利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
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的“统一”指( )
A.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B.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局面形成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毛泽东曾致函傅作义:“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 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符合该函件思想的是( )
A.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
B.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
C.灵活作战,坚持敌后抗战
D.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
6.1937年七七事变后,潘孑农、刘雪庵创作了《长城谣》,传唱一时。下列是该歌词节选,它的内容反映的时代主题是呼唤( )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自从大难平地起……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A.国共合作
B.形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C.停止内战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深切愿望是( )
A.牢记历史,牢记仇恨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正视史实,告慰冤魂
D.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8.日军侵华的罪行,有制造大屠杀(如南京大屠杀),有放火与轰炸(如重庆大轰炸),有细菌战(如731部队)等。现在我国各地建立的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这些史料( )
A.反映了抗战反攻阶段日军罪孽深重
B.表明日本政府已承认侵华的罪行
C.表明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决心
D.说明日本侵华战争罪行不容掩盖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但自抗战展开以来……而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门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材料二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编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
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一九四○年
一月五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大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国民政府和各党派、各团体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通电未再提“讨蒋”“反蒋”口号。这一通电(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是全国抗战爆发的必然选择
C.顺应了西安事变之后的政治形势
D.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1937年9月,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毛泽东的主张( )
A.体现两党对三民主义认识一致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C.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抵制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3.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举家从北平搬到上海,他编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唱词中“山河万里几多愁,金酋铁骑豺狼寇”成为梅派名段。梅兰芳这些活动旨在( )
A.推动“梅派”艺术的新发展
B.充分发挥京剧的休闲娱乐功能
C.借助传统艺术宣传民族救亡
D.推动京剧艺术进一步走向成熟
4.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
A.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
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5.中共中央就某一历史事件作出指示:“这次发动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产生的,是要以西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去推动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开始。”这一事件( )
A.为国共实现合作提供契机
B.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D.标志着全国抗战开始
6.下表反映出( )
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1943年)
资本 关系 资本 额(元) 占华北煤 矿资本(%) 产量(吨) 占华北煤 矿产量(%)
中日 合办 130 950 000 45.11 6 554 322 32.23
日资 独办 159 330 000 54.89 13 779 201 67.77
合计 290 280 000 100 20 333 523 100
A.中日间经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日资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煤炭产业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由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震惊世界。围绕着西安事变,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各方纷纷表态。
①日本等国的势力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谴责张学良、杨虎城,以便乘机大规模侵华。
②国民党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坚决反对讨伐张学良、杨虎城,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
③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等视张学良、杨虎城为叛逆,主张武力讨伐。
④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要求抗日,实行“兵谏”。但面对复杂的形势,骑虎难下,急切盼望中国共产党协调解决危机。
⑤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祸国殃民政策。
除以上表态的势力外,你认为还缺少哪几种(至少两种)较重要势力的表态 他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一则日记。日记中黄炎培的“悲愤的心情”源于( )
1931年9月19日 星期六
到史宅,史量才正和一群朋友打牌。我说:电报到了……沈阳完全被占了,牌不好打了。一人说:中国又不是黄任之(注:黄炎培的字)独有的,你一个人起劲!我大怒,一拳猛击牌桌中心,哭叫:你们甘心做亡国奴吗 别人说:收场罢。
A.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
B.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沈阳完全被占了”“你们甘心做亡国奴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故C项正确;日俄战争的目的是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故A项错误;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故B项错误;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发生于1945年,故D项错误。
2.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远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A.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B.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C.国民政府为全国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D.教育界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1932年小学“中高年级”各学科教学中都在渗透东北事件的影响,这说明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故A项正确。
3.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以下这两首歌曲( )
《国民 革命歌》 1926年 发表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义勇军 进行曲》 1935年 发表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A.反映了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最终胜利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知不同时期的歌曲体现了不同时期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故A项正确。
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的“统一”指( )
A.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B.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局面形成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D项;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是在1928年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后,与题干材料中西安事变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尚未正式实现合作,排除B项;C项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毛泽东曾致函傅作义:“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 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符合该函件思想的是( )
A.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
B.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
C.灵活作战,坚持敌后抗战
D.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函件出现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可知全国人民要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敌后抗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解放北平,故D项错误。
6.1937年七七事变后,潘孑农、刘雪庵创作了《长城谣》,传唱一时。下列是该歌词节选,它的内容反映的时代主题是呼唤( )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自从大难平地起……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A.国共合作
B.形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C.停止内战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37年七七事变后,潘孑农、刘雪庵创作了《长城谣》,传唱一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由此开始,时代的主题是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时代的呼唤,故D项正确;抗日是时代主题,国共合作是为了团结抗日,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长城谣》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停止内战是为了团结抗日,抗日是时代主题,排除C项。
7.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深切愿望是( )
A.牢记历史,牢记仇恨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正视史实,告慰冤魂
D.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可知反映了中国人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愿望,故D项正确;“牢记仇恨”与题意相悖,排除A项;B、C两项均未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
8.日军侵华的罪行,有制造大屠杀(如南京大屠杀),有放火与轰炸(如重庆大轰炸),有细菌战(如731部队)等。现在我国各地建立的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这些史料( )
A.反映了抗战反攻阶段日军罪孽深重
B.表明日本政府已承认侵华的罪行
C.表明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决心
D.说明日本侵华战争罪行不容掩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各地建立的纪念馆保存了大量记载日军侵华罪行的史料,为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提供了大量确凿可信的历史证据,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日本政府的态度,无法得出日本政府承认侵华罪行的结论,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提及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决心,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但自抗战展开以来……而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门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材料二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编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
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一九四○年
一月五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大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
参考答案:(1)原因: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作为激励民众抗战的途径;文艺界抗战分散。
(2)特点: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国民政府和各党派、各团体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通电未再提“讨蒋”“反蒋”口号。这一通电(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是全国抗战爆发的必然选择
C.顺应了西安事变之后的政治形势
D.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D
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呼吁两党停止对抗,商讨抗日救亡,而且在通电用词方面弱化了“反蒋”色彩,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故D项正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全国抗战爆发于卢沟桥事变之后,排除B项;西安事变发生时间是1936年12月,排除C项。
2.1937年9月,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毛泽东的主张( )
A.体现两党对三民主义认识一致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C.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抵制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37年9月”“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有利于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
3.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举家从北平搬到上海,他编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唱词中“山河万里几多愁,金酋铁骑豺狼寇”成为梅派名段。梅兰芳这些活动旨在( )
A.推动“梅派”艺术的新发展
B.充分发挥京剧的休闲娱乐功能
C.借助传统艺术宣传民族救亡
D.推动京剧艺术进一步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梅兰芳创作《抗金兵》《生死恨》等以爱国救亡为主题的戏剧,适应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情况下宣传民族救亡的需要,故C项正确。
4.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
A.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
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是在1935年12月召开的,而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些改动,故C项正确。
5.中共中央就某一历史事件作出指示:“这次发动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产生的,是要以西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去推动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开始。”这一事件( )
A.为国共实现合作提供契机
B.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D.标志着全国抗战开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发生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为国共实现合作提供契机,故选A项;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排除C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战开始,排除D项。
6.下表反映出( )
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1943年)
资本 关系 资本 额(元) 占华北煤 矿资本(%) 产量(吨) 占华北煤 矿产量(%)
中日 合办 130 950 000 45.11 6 554 322 32.23
日资 独办 159 330 000 54.89 13 779 201 67.77
合计 290 280 000 100 20 333 523 100
A.中日间经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日资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煤炭产业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日合办”“日资独办”占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的份额,可知日本加紧掠夺华北的煤炭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侵略者实行“以战养战”,通过经济侵略来继续和扩大对华战争,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故C项错误;“完全控制”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由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震惊世界。围绕着西安事变,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各方纷纷表态。
①日本等国的势力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谴责张学良、杨虎城,以便乘机大规模侵华。
②国民党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坚决反对讨伐张学良、杨虎城,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
③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等视张学良、杨虎城为叛逆,主张武力讨伐。
④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要求抗日,实行“兵谏”。但面对复杂的形势,骑虎难下,急切盼望中国共产党协调解决危机。
⑤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祸国殃民政策。
除以上表态的势力外,你认为还缺少哪几种(至少两种)较重要势力的表态 他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1)英美等国势力:担心蒋介石被杀,主张和平解决。
理由:①英美等国担心损害它们的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国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②国共合作抗日,可以牵制日军。
(2)中间阶层(或民族资产阶级):反对讨伐张学良、杨虎城,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理由:①大多数人赞成抗日。②在民族危急关头,认为不应该进行内部斗争。③担心事变会引发更大的内战。
(3)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力量:力争和平解决事变。
理由:①为了民族的利益,从大局出发。②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应该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③担心事变会引发更大的内战。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第8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同步测试(3份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