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三美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阶段素质评价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
1.(2022七下·南宁月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分分合合继秦朝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之后,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再次实现大一统的是( )
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2022七下·南宁月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
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3.(2022七下·南宁月考)隋炀帝在位约5000天,其中巡行和亲征占去了2050余天,在江都滞留了1100余天,在都城仅待了230余天。隋炀帝的这些行为( )
A.有利于隋朝的统一 B.促进运河的修建
C.加强南北方的交通 D.加速隋朝的灭亡
4.(2022七下·南宁月考)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 )
A.设置进士科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5.(2022七下·南宁月考)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5年 C.公元581年 D.公元618年
6.(2022七下·南宁月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多个盛世时期。其中唐太宗开创的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2022七下·南宁月考)唐太宗对自己的功过评价,《资治通鉴》有这样的描述:“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下列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而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
①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③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⑤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8.(2021七下·滨海期末)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 )
A.选拔人才的重要 B.社会危机的严重
C.偏信则暗的危害 D.人民群众的重要
9.(2022七下·南宁月考)有研究指出,隋炀帝为“富国强兵”而与民争利,造成“国富民穷:这最终导致王朝( )
A.富国民安 B.走向灭亡 C.积贫积弱 D.中兴之治
10.(2022七下·南宁月考)《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女皇帝
C.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11.(2022七下·南宁月考)他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如图是他的作品《步辇图》。这位画家是( )
A.张择端 B.王羲之 C.阎立本 D.辛弃疾
12.(2018七下·响水月考)下面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为一个主题,合适的一项是( )
A.开明的民族关系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农业发展 D.高超的艺术水平
13.(2022七下·南宁月考)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14.(2022七下·南宁月考)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家百余里,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主要反映( )
A.宦官专权的严重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黄巢起义的破坏 D.五代十国的更迭
15.(2022七下·南宁月考)造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源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B.民族政权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D.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10分)
16.(2021七下·铜川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摘编自乌廷玉《隋唐史话》(上)
材料二: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材料三: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求法,途经今新疆及中亚各国,历经艰险到达今印度地区。他遍游五天竺,走访天竺名僧,潜心研究佛教经论,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今印度伽雅城西北).师从戒贤研究佛学,以后代替戒贤为众僧讲经说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鉴真的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鉴真东渡日本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作出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特点。
17.(2022七下·南宁月考)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摘编自教科书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的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出现的“奈良三彩”,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波斯出现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等国都曾有唐三彩出土。
-——《略探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实行了哪些改革?(列出一方面即可)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的唐诗体现了哪种选官制度?概括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所做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亚欧各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18.(2021七下·东昌府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四 (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再次实现大统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宋朝,不符合题意;
C.明朝,不符合题意;
D.清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A. 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不符合题意;
D. 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A. 有利于隋朝的统一,不符合题意;
B. 促进运河的修建 ,不符合题意;
C. 加强南北方的交通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隋炀帝在位期间,在外巡游和玩乐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住在杜成德时间非常少,他的这些行为,不利于及时处理国家事务,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A.设置进士科,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逆天虐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不符合题意;
D. 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这是文言文。
5.【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公元前221年,不符合题意;
B.公元25年,不符合题意;
C.公元581年,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平定全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6.【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
B.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不符合题意;
D.开元盛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在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在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不属于吸取隋朝灭亡教训的措施,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题肢回答,注意把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
8.【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选拔人才的重要,不符合题意;
B.社会危机的严重,不符合题意;
C. 偏信则暗的危害 ,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材料体现了百姓才是君主统治天下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唐太宗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A.富国民安,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炀帝为“富国强兵”而与民争利,造成“国富民穷,这最终导致王朝爆发农民起义,隋朝灭亡,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积贫积弱,不符合题意;
D.中兴之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
10.【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A. 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不符合题意;
B. 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女皇帝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理解备选项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1.【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张择端,不符合题意;
B.王羲之,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辛弃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2.【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因此题干中的三幅艺术作品合适的主题是“开放的社会风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3.【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A.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被称为“诗史”的是杜甫的诗,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4.【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宦官专权的严重,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天宝年间即唐玄宗统治后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家园只剩下荆棘,四邻只余下一二个老年妇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黄巢起义的破坏 ,不符合题意;
D. 五代十国的更迭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符合题意;
B. 民族政权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了九个政权和北方的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16.【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
积极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民歌等各种形式在汉藏两地广泛传播
(2)鉴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
意义: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文化,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玄奘
贡献:他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由玄奘口述、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所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①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③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④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 (1)由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吐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汉藏友谊。(2从材料二“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志向始终没变。”可以看出鉴真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品质;鉴真东渡促进了了中国先进文化在日本的传授为中日化交流作出了卓越页献。
(3)由材料“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求法,途经今新疆及中亚各国,历经艰险到达今印度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指玄奘;他携带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使的珍贵文献。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③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④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故答案为:(1)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民歌等各种形式在汉藏两地广泛传播 。
(2)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意义: 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文化,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玄奘;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口述,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
(4) ①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③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④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的相关知识点,旨在结合材料及所学考查学生对唐朝的民族关系、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以及唐朝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特点等知识的概括总结能力。
17.【答案】(1)唐玄宗(或李隆基);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耕地和灌溉。
(3)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4)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族人民的生活。
【知识点】“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在位期间年号,这里描写的是唐朝唐玄宗期间的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采取的改革措施有: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用来耕地的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信息体现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 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有: 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三彩的外传对亚欧各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有: 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族人民的生活;
故答案为:(1) 唐玄宗(或李隆基);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耕地和灌溉
(3) 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4) 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族人民的生活。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的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进行概括,其实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第二问是看出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理解之后在进行概括回答。
18.【答案】(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不理政事,朝政腐败;边疆形势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影响: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 (1)由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不理政事,朝政腐败;边疆形势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由材料二“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并结合所学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由材料三“黄巢起义后,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并结合所学可知,起义军在的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由材料四“(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造成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广西南宁市三美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阶段素质评价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
1.(2022七下·南宁月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分分合合继秦朝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之后,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再次实现大一统的是( )
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再次实现大统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宋朝,不符合题意;
C.明朝,不符合题意;
D.清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2022七下·南宁月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
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A. 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不符合题意;
D. 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2022七下·南宁月考)隋炀帝在位约5000天,其中巡行和亲征占去了2050余天,在江都滞留了1100余天,在都城仅待了230余天。隋炀帝的这些行为( )
A.有利于隋朝的统一 B.促进运河的修建
C.加强南北方的交通 D.加速隋朝的灭亡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A. 有利于隋朝的统一,不符合题意;
B. 促进运河的修建 ,不符合题意;
C. 加强南北方的交通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隋炀帝在位期间,在外巡游和玩乐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住在杜成德时间非常少,他的这些行为,不利于及时处理国家事务,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2022七下·南宁月考)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 )
A.设置进士科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A.设置进士科,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逆天虐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不符合题意;
D. 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这是文言文。
5.(2022七下·南宁月考)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5年 C.公元581年 D.公元618年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公元前221年,不符合题意;
B.公元25年,不符合题意;
C.公元581年,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平定全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6.(2022七下·南宁月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多个盛世时期。其中唐太宗开创的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
B.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不符合题意;
D.开元盛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2022七下·南宁月考)唐太宗对自己的功过评价,《资治通鉴》有这样的描述:“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下列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而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
①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③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⑤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在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在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不属于吸取隋朝灭亡教训的措施,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题肢回答,注意把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
8.(2021七下·滨海期末)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 )
A.选拔人才的重要 B.社会危机的严重
C.偏信则暗的危害 D.人民群众的重要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选拔人才的重要,不符合题意;
B.社会危机的严重,不符合题意;
C. 偏信则暗的危害 ,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材料体现了百姓才是君主统治天下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唐太宗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2022七下·南宁月考)有研究指出,隋炀帝为“富国强兵”而与民争利,造成“国富民穷:这最终导致王朝( )
A.富国民安 B.走向灭亡 C.积贫积弱 D.中兴之治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A.富国民安,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炀帝为“富国强兵”而与民争利,造成“国富民穷,这最终导致王朝爆发农民起义,隋朝灭亡,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积贫积弱,不符合题意;
D.中兴之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
10.(2022七下·南宁月考)《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女皇帝
C.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A. 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不符合题意;
B. 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女皇帝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理解备选项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1.(2022七下·南宁月考)他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如图是他的作品《步辇图》。这位画家是( )
A.张择端 B.王羲之 C.阎立本 D.辛弃疾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张择端,不符合题意;
B.王羲之,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辛弃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2.(2018七下·响水月考)下面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为一个主题,合适的一项是( )
A.开明的民族关系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农业发展 D.高超的艺术水平
【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因此题干中的三幅艺术作品合适的主题是“开放的社会风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3.(2022七下·南宁月考)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A.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被称为“诗史”的是杜甫的诗,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4.(2022七下·南宁月考)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家百余里,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主要反映( )
A.宦官专权的严重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黄巢起义的破坏 D.五代十国的更迭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宦官专权的严重,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天宝年间即唐玄宗统治后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家园只剩下荆棘,四邻只余下一二个老年妇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黄巢起义的破坏 ,不符合题意;
D. 五代十国的更迭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5.(2022七下·南宁月考)造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源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B.民族政权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D.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符合题意;
B. 民族政权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了九个政权和北方的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10分)
16.(2021七下·铜川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摘编自乌廷玉《隋唐史话》(上)
材料二: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材料三: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求法,途经今新疆及中亚各国,历经艰险到达今印度地区。他遍游五天竺,走访天竺名僧,潜心研究佛教经论,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今印度伽雅城西北).师从戒贤研究佛学,以后代替戒贤为众僧讲经说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鉴真的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鉴真东渡日本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作出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特点。
【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
积极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民歌等各种形式在汉藏两地广泛传播
(2)鉴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
意义: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文化,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玄奘
贡献:他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由玄奘口述、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所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①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③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④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 (1)由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吐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汉藏友谊。(2从材料二“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志向始终没变。”可以看出鉴真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品质;鉴真东渡促进了了中国先进文化在日本的传授为中日化交流作出了卓越页献。
(3)由材料“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求法,途经今新疆及中亚各国,历经艰险到达今印度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指玄奘;他携带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使的珍贵文献。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③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④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故答案为:(1)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民歌等各种形式在汉藏两地广泛传播 。
(2)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意义: 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文化,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玄奘;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口述,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
(4) ①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③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④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的相关知识点,旨在结合材料及所学考查学生对唐朝的民族关系、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以及唐朝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特点等知识的概括总结能力。
17.(2022七下·南宁月考)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摘编自教科书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的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出现的“奈良三彩”,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波斯出现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等国都曾有唐三彩出土。
-——《略探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实行了哪些改革?(列出一方面即可)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的唐诗体现了哪种选官制度?概括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所做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亚欧各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答案】(1)唐玄宗(或李隆基);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耕地和灌溉。
(3)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4)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族人民的生活。
【知识点】“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在位期间年号,这里描写的是唐朝唐玄宗期间的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采取的改革措施有: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用来耕地的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信息体现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 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有: 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三彩的外传对亚欧各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有: 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族人民的生活;
故答案为:(1) 唐玄宗(或李隆基);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耕地和灌溉
(3) 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4) 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族人民的生活。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的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进行概括,其实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第二问是看出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理解之后在进行概括回答。
18.(2021七下·东昌府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四 (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不理政事,朝政腐败;边疆形势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影响: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 (1)由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不理政事,朝政腐败;边疆形势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由材料二“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并结合所学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由材料三“黄巢起义后,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并结合所学可知,起义军在的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由材料四“(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造成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