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单选题
1.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
A.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
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 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2.《新唐书》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该史料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3.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 — 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4.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 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政府的这项举措
A.引发了统治危机 B.导致吏治严重腐败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5.唐朝两税法规定: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有民户在现居住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缴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样做
A.限制了社会阶层流动 B.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政策简单划一 D.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6.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 B.与均田制相始终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 D.解决了贫困问题
7.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该方案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增加了财政收入
C.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危机
8.先秦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征收赋税;鲁国根据耕地的多少征收赋税;楚国根据土地产出的多少相应的征收赋税。这些举措
A.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使得铁犁牛耕在全国得到普及 D.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9.作为新的赋役制度,“摊丁入亩”带来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
A.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
C.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D.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10.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人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藏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一位大臣向当时皇帝建议降低赋税,指出现行税法实施之初,一匹绢合四千钱,所以税额万钱的人家只要缴纳绢二匹半;现在一匹绢合八百钱,这户人家竟要缴纳十二匹绢。他们讨论的是下面哪个税法
A.唐朝租庸调制 B.唐朝两税法
C.宋朝募役法 D.明朝一条鞭法
12.《新唐书》载:“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唐代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C.适应了发达的商品经济 D.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3.魏晋时期有人主张收荒地为国有,不准“大家”乱占,但准许贫苦农民自肯;各州郡置田官,发展军屯和民屯。这些主张
A.目的是为恢复井田制度 B.蕴含国家干预的思想
C.体现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利于土地私有和买卖
14.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
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
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5.唐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土地交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
A.农民人身相对自由些了 B.人丁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C.改革适应商品经济需要 D.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了
16.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
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
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 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17.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18.明朝时,朝廷正式官员,退休官员及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都有减少赋税和免除徭役的特权。到了清朝雍正皇帝时,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赋税改革,这一改革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扩大了士大夫的参政范围
19.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 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0.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主要有五次(如下图):1980年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起征点提高到1 600元;2008年起征点提高到2 000元;2011年起征点提高到3 500元;2018年起征点提高5 000元。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 B.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C.新中国成立以后立即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D.个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 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
(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三、论述题
23.阅读以上两税法的背景资料,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资料: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徳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 226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身为宰相)《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 2《重赋》
材料二 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
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
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王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于均田制崩波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 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 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
——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不同看法的认识?(逻辑清晰,史论充分)
试卷第1页,总1页
参考答案
1.B
唐代的调和庸都是手工业产品,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B正确;调和庸的产品缴纳给国家,并不是直接流向市场,因此不能极大地促进商业的发展,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的赋税是否沉重,排除C;当时要求农民为国家服徭役,说明当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未松弛,排除D。
2.D
根据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可知,唐朝租庸调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该史料指出了两税法出现的原因,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故排除C项。
3.B
依据材料“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可知,此举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松弛;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则进一步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可知,人丁税并没有废除,A项排除;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排除。
4.C
汉武帝通过算缗令和告缗令打击了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诸多举措提供了经济条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排除D项;汉武帝此举针对的是商人,而小农经济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引发了统治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项举措“导致吏治严重腐败”,故排除B项。
5.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两税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分工,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中国古代历代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政策简单划一,C项错误。故选D。
6.B
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故B项正确;纳庸代役是唐代首创,故A项错误;纳税标准除土地还有人丁,故C项不准确,排除;D项夸大了租庸调制的作用,故排除。
7.B
材料是对一条鞭法政策的描述,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正确,A排除;一条鞭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8.B
据题意可知,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主要以土地为依据进行征税,该做法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从而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B;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排除A;铁犁牛耕得到普及是在西汉,排除C;赋税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私有,实际上推动了后来土地兼并的出现和加剧,排除D。
9.B
自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摊丁入亩”的实施,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所以导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这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摊丁入亩”的确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但这并不属于“社会影响”,A项错误;C项不属于社会影响,排除;“摊丁入亩”不能遏制土地兼并,D项错误。
10.B
从表格数据来看,清前期人口较明初人口有大幅增加,其中的政府因素是清政府实行摊丁人亩政策,使百姓没有必要再隐藏人口。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点睛:摊丁入亩结束了地、户、丁等赋役混乱的现象,完成了人头税并入财产税的过程,彻底废除了自西汉以来的人头税。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隐瞒人口不再有必要,从而统计出的人口大幅增加。
11.B
两税法以财产作为征税标准,且在夏、秋两季缴纳,故会使物贱钱贵,一匹绢的价格越来越低,故B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唐朝中期以前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故A项错误;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故C项错误;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故D项错误。
12.A
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唐代租庸调制规定按人口来分田,征收租、庸、调的依据是人丁,这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排除;租庸调制下“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可以纳绢布代替徭役。因此,租庸调制下实物地租和徭役并存,这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故C项排除;租庸调制下徭役可通过缴纳绢布来代替,这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故D项排除。
13.B
题干所给材料中“魏晋时期有人主张收荒地为国有,不准‘大家'乱占,但准许贫苦农民自肯﹔各州郡置田官,发展军屯和民屯”体现了魏晋时期,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蕴含着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B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A排除;“精耕细作”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C排除;题干所给材料属于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不利于土地买卖,D排除。故选B。
14.A
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A正确;据材料“人丁”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排除B;据材料可得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排除D。
15.A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使得农民的人身相对自由了一些,A正确;两税法中资产是主要的征税标准,排除B;材料未反映出两税法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排除C;宋代以后,租佃关系日渐普遍,两税法本身与租佃制的发展无太大关联,排除D。
16.D
根据表格可知田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1885年就已经下降到,所以A项中的“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是错误的。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但从表格数据来看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从1885年就开始了,排除B。 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成立,排除C。表格中田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工商税逐年增长,这样的变化和晚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7.C
宋代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而明代清丈土地,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相比于宋代有很大进步,由此说明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C正确;唐代两税法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排除A;丈量土地和户籍管理是相辅相成而非分离,排除B;题干未显示赋税种类的变化,排除D。
18.A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废除了士大夫和官员减免赋税、徭役的特权,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这并未改变社会结构,A项正确,B项错误;官绅也纳税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只由普通民众承担的赋税分摊一部分到官绅头上,农民的负担得到减轻,缓和了阶级矛盾,C项错误;“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赋税改革,与士大夫参政无关,排除D。
1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和实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项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人所得税,A项错误;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只有超过5000元的部分才缴纳个人所得税,B项错误;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项错误。
20.C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后这成为英国的一个固定税种。英国的这一做法后来逐渐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故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故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故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1)唐比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
主要原因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或纳庸代役)。
(2)变革: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或:减少征税的项目、规范了征税的时间次数、征税的标准、征税的税源等)。
原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
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原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
(4)根本原因:封建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分析】
(1)变化:根据材料“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可归纳出变化是唐比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或纳庸代役)。
(2)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原因:可从土地兼并、巩固统治及均田制遭到破坏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的推行,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原因:可从中央政权的削弱、官吏的腐败、负担的转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4)根本:可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及本质进行分析即可。
22.(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3)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解析】
(1)功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可归纳出控制人民;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归纳出征收赋税;根据材料“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归纳出征发民力和统计人丁。
(2)原因:可从政治、经济、统治者改革、农民反抗及增加税收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限制人口流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3.观点:两税法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
论证:从政治方面分析,两税法扩大了征收对象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从经济方面分析,两税法是在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遭到彻底破坏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税制,它适应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社会生活方面分析,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从而促进了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的迅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场地也开始向城市转化;总之,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赋税制度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两税法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然后联系材料及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从政治方面分析,两税法扩大了征收对象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从经济方面分析,两税法是在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遭到彻底破坏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税制,它适应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社会生活方面分析,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从而促进了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的迅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场地也开始向城市转化;最后,表述成文,归纳总结,如总之,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赋税制度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