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在某处远古人类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骨针、钻孔的贝壳等文物,同时,对发现的头盖骨进行复原,发现其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请问,这一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居民遗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发现了骨针、钻孔的贝壳等文物,同时,对发现的头盖骨进行复原,发现其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可知是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的范围扩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他们生活的集体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氏族,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不符合题意;
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不符合题意;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可以看出,华夏民族是由许多民族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的“天下为家”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由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原始社会末期以民主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
4.(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左传 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第24代商王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王又作辟”“贞王闻惟辟”,学者注释:“辟,刑”。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能证实商朝( )
A.用刑罚来维持统治秩序 B.主张实行“礼治”
C.祖甲主张无为而治 D.郡县制度得到较好运行
【答案】A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商朝末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镇压人民.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据“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二十四年,重作汤刑”“王又作辟”“贞王闻惟辟”,学者注释“辟,刑”可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能证实商朝用刑罚来维持统治秩序。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的相关史实。
5.(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 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农业产量的提高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水利工程的兴修,不符合史实;
B.农业技术的进步,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他们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农业产量的提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这一时期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理解。
6.(2020七上·龙岗期中)《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齐国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国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 齐桓公、齐国 ,不符合题意;
B. 晋文公、齐国 ,不符合题意;
C.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进行征战,争夺霸权地位。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召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秦国通过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楚庄王、秦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7.(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平之战 B.都江堰修建 C.商鞅变法 D.设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名联所包含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B.楚汉之争、吴越争霸
C.巨鹿之战、吴越争霸 D.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 由题干名联中“破釜沉舟”“楚”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指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的事件;从“卧薪尝胆”“吴”可知,这指的是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争霸,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的事件。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西汉初年,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共同措施是( )
A.释放奴婢为平民 B.“兵皆罢归家”
C.重视“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释放奴婢为平民,不符合题意;
B. “兵皆罢归家” ,不符合题意;
C. 重视“以德化民”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初年,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共同措施是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轻徭薄赋 ,发展农业生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2020·广元)如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读图分析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图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令”
D.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分析可知,当时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是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
B项是汉初采取的政策,排除;
D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通过柱状图所反映的内容,理解和识记颁布推恩令的背景及做法是解题的关键。
11.(2020七上·德庆月考)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可知,东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皇权。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知识即可作答。
12.(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所记述的历史起止时间位于图中(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所以A项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13.(2017七上·盘锦月考)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答案】元谋人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故答案为:元谋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境内最早人类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较为简单。抓住题干所给信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解题的关键,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14.(2017七上·耒阳月考)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答案】司母戊鼎。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故答案为:司母戊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本题难度不大。
15.(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答案】都江堰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建成后,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都江堰。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我国封建王朝第一次在中央专门设置的具有促进廉政作用的监察官职是
【答案】御史大夫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故答案为:御史大夫。
【点评】 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7.(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答案】西域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故答案为:西域。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1.0分)
18.(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房屋的复原图,请你据此推断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生活概况,并说明这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
(2)图三所示为我国著名的传说人物炎帝的塑像,我们今天仍然尊崇炎帝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与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名称。
(3)图四中的建筑位于山西临汾,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相传在其之后依次成为该部落联盟首领的是哪两位?他们有哪些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4)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们了解史前史(没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可以借鉴的有哪些。
【答案】(1)概况:原始农业产生,过着定居生活;原因:自然条件的影响。
(2)原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人名:黄帝。
(3)首领:舜、禹;品德:品行高尚,为民解忧。
(4)考古遗址,远古传说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1)由图一“干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生活概况是原始农业产生,过着定居生活;这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
(2)今天仍然尊崇炎帝的原因是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与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名称是黄帝。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尧之后依次成为该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舜、禹。他们品行高尚,为民解忧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了解史前史(没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可以借鉴的有考古遗址、远古传说等。
故答案为:
(1)概况:原始农业产生,过着定居生活;原因:自然条件的影响。
(2)原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人名:黄帝。
(3)首领:舜、禹;品德:品行高尚,为民解忧。
(4)考古遗址,远古传说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尧舜禹的禅让等相关史实。
19.(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究。
【行为与抱负】
材料一:
【名家与伟人】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指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思想与现实】
材料三: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1)根据材料一,相传孔子曾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请列举出一例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
(3)材料三中,“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因。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影响?
【答案】(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目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这样一个大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或兼并战争;新的社会制度确立;原因: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由“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指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由“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这样一个大背景”指的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或兼并战争;新的社会制度确立。“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因是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目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这样一个大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或兼并战争;新的社会制度确立;原因: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0.(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政治之盛】
材料二: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主题歌:“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
【外交之盛】
材料三:如图所示
【文化之盛】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____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暮云飞渡单于台”是什么军事行动?汉武帝励精图治促成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3)材料三呈现的神奇商路是什么?开通这条商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补全问题并试分析“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1)文景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等。
(2)对匈奴的战争。大一统。
(3)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太学。影响: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为汉朝文化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它文化学派的发展,具有狭隘性。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及其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和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出现“文景之治”局面。因此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文景时期。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等。
(2)本题考查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依据材料中“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当时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匈奴的最高首领的称号是单于。因此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各方面实现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根据地图“汉”“敦煌”“大秦”“神奇商路”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是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本题考查汉武帝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治,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根据材料“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为汉朝文化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它文化学派的发展,具有狭隘性。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在某处远古人类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骨针、钻孔的贝壳等文物,同时,对发现的头盖骨进行复原,发现其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请问,这一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居民遗址
2.“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3.(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的“天下为家”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左传 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第24代商王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王又作辟”“贞王闻惟辟”,学者注释:“辟,刑”。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能证实商朝( )
A.用刑罚来维持统治秩序 B.主张实行“礼治”
C.祖甲主张无为而治 D.郡县制度得到较好运行
5.(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 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农业产量的提高
6.(2020七上·龙岗期中)《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齐国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国
7.(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平之战 B.都江堰修建 C.商鞅变法 D.设郡县制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名联所包含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B.楚汉之争、吴越争霸
C.巨鹿之战、吴越争霸 D.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9.(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西汉初年,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共同措施是( )
A.释放奴婢为平民 B.“兵皆罢归家”
C.重视“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10.(2020·广元)如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读图分析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图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令”
D.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卖
11.(2020七上·德庆月考)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2.(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所记述的历史起止时间位于图中( )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13.(2017七上·盘锦月考)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14.(2017七上·耒阳月考)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15.(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16.(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我国封建王朝第一次在中央专门设置的具有促进廉政作用的监察官职是
17.(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1.0分)
18.(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房屋的复原图,请你据此推断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生活概况,并说明这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
(2)图三所示为我国著名的传说人物炎帝的塑像,我们今天仍然尊崇炎帝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与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名称。
(3)图四中的建筑位于山西临汾,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相传在其之后依次成为该部落联盟首领的是哪两位?他们有哪些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4)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们了解史前史(没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可以借鉴的有哪些。
19.(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究。
【行为与抱负】
材料一:
【名家与伟人】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指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思想与现实】
材料三: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1)根据材料一,相传孔子曾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请列举出一例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
(3)材料三中,“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因。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影响?
20.(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政治之盛】
材料二: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主题歌:“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
【外交之盛】
材料三:如图所示
【文化之盛】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____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暮云飞渡单于台”是什么军事行动?汉武帝励精图治促成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3)材料三呈现的神奇商路是什么?开通这条商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补全问题并试分析“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发现了骨针、钻孔的贝壳等文物,同时,对发现的头盖骨进行复原,发现其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可知是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的范围扩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他们生活的集体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氏族,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不符合题意;
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不符合题意;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可以看出,华夏民族是由许多民族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由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原始社会末期以民主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
4.【答案】A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商朝末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镇压人民.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据“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二十四年,重作汤刑”“王又作辟”“贞王闻惟辟”,学者注释“辟,刑”可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能证实商朝用刑罚来维持统治秩序。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水利工程的兴修,不符合史实;
B.农业技术的进步,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他们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农业产量的提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这一时期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理解。
6.【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 齐桓公、齐国 ,不符合题意;
B. 晋文公、齐国 ,不符合题意;
C.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进行征战,争夺霸权地位。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召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秦国通过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楚庄王、秦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7.【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8.【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 由题干名联中“破釜沉舟”“楚”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指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的事件;从“卧薪尝胆”“吴”可知,这指的是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争霸,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的事件。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释放奴婢为平民,不符合题意;
B. “兵皆罢归家” ,不符合题意;
C. 重视“以德化民”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初年,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共同措施是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轻徭薄赋 ,发展农业生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分析可知,当时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是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
B项是汉初采取的政策,排除;
D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通过柱状图所反映的内容,理解和识记颁布推恩令的背景及做法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可知,东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皇权。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知识即可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所以A项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
13.【答案】元谋人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故答案为:元谋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境内最早人类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较为简单。抓住题干所给信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解题的关键,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14.【答案】司母戊鼎。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故答案为:司母戊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本题难度不大。
15.【答案】都江堰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建成后,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都江堰。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答案】御史大夫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故答案为:御史大夫。
【点评】 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7.【答案】西域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故答案为:西域。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答案】(1)概况:原始农业产生,过着定居生活;原因:自然条件的影响。
(2)原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人名:黄帝。
(3)首领:舜、禹;品德:品行高尚,为民解忧。
(4)考古遗址,远古传说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1)由图一“干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生活概况是原始农业产生,过着定居生活;这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
(2)今天仍然尊崇炎帝的原因是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与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名称是黄帝。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尧之后依次成为该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舜、禹。他们品行高尚,为民解忧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了解史前史(没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可以借鉴的有考古遗址、远古传说等。
故答案为:
(1)概况:原始农业产生,过着定居生活;原因:自然条件的影响。
(2)原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人名:黄帝。
(3)首领:舜、禹;品德:品行高尚,为民解忧。
(4)考古遗址,远古传说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尧舜禹的禅让等相关史实。
19.【答案】(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目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这样一个大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或兼并战争;新的社会制度确立;原因: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由“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指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由“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这样一个大背景”指的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或兼并战争;新的社会制度确立。“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因是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目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这样一个大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或兼并战争;新的社会制度确立;原因: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0.【答案】(1)文景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等。
(2)对匈奴的战争。大一统。
(3)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太学。影响: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为汉朝文化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它文化学派的发展,具有狭隘性。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及其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和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出现“文景之治”局面。因此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文景时期。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等。
(2)本题考查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依据材料中“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当时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匈奴的最高首领的称号是单于。因此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各方面实现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根据地图“汉”“敦煌”“大秦”“神奇商路”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是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本题考查汉武帝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治,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根据材料“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为汉朝文化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它文化学派的发展,具有狭隘性。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