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八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框的相应位置。)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南京狮子山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材料中提到的纪念性建筑与近代哪场战争的失败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件中写道:“胜利者装满了口袋,携手回到欧洲……今天,他以一种所有者的天真,炫耀着圆明园里的灿烂古董。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窃行为,和两个小偷。”关于这一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始作俑者为英美联军 B.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转变 D.该事件后签订了《南京条约》
3.一位同学对近代一位历史人物很感兴趣,整理出如下的笔记:“他兴办洋务企业,创建福州船政局,探索自强道路;收复新疆。”这位历史人物是(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曾国藩
4.图示法可以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历程 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
5.据统计,从1895年至1913年,仅资金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就有136家,资本达1.3亿多元。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 B.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C.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 D.清廷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6.它规定:中华民国的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这里的“它”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7.孙中山在一篇檄文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这篇檄文是针对( )
A.清帝退位 B.宋教仁被刺 C.袁世凯复辟 D.张勋复辟
8.1919年北京学生呼喊“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体现了北京学生( )
A.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B.誓死抗争的爱国精神 C.根本改造社会的勇气 D.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
9.“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选自诗人徐志摩于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B.严复的《天演论》
C.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0.“今天开这个学校的希望,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创造,要这学校的学生来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该学校( )
A.为洋务运动培养了军事人才 B.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做了准备
C.为辛亥革命的爆发积蓄力量 D.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高等学校
11.“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是理想、信念……”。材料中说的“红飘带”是指( )
A.黄花岗起义 B.秋收起义 C.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12.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满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动。日本帝国主义者宣传“这次冲突是奉天北大营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道所引起的”,这完全是骗人的造谣!“这一事件”( )
A.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起点 B.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C.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D.使华北地区完全沦陷
13.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旅顺大屠杀 B.一·二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4.电影《八佰》讲述了八百壮士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猛烈炮火,舍命为国,坚持战斗到11月底,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该电影取材于(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5.抗战时期,东北各族人民先后成立了抗日义勇军等,对日开展武装斗争。西藏宗教领袖通电声讨日本侵略罪行。新疆各族掀起了大规模募捐活动,支援抗日前线。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也都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抗日斗争。据此可知,抗日战争(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
C.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D.是全国各民族广泛参与的抗日斗争
16.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反对内战,争取和平
17.“……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从1946年至1949年间,粮食生产年年增长,各解放区的粮食均自给有余,大部分军民生活都得到一定的改善。”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太平天国西征胜利的原因 B.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C.中共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 D.同盟会贯彻了民生主义
18.毛泽东说,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一口吃下去。煮熟夹生饭的火,就是老百姓的心。解放军主力兵团兵力不占优势,但是解放军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由此可知淮海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绝对的兵力优势 B.毛泽东高明的指挥艺术
C.解放区雄厚的物质基础 D.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19.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民国时期历史现象的是( )
A.李明剪掉辫子,穿着西服,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 B.握手已成为人们普遍的一种礼仪
C.在上海的南京路上能看到很多穿旗袍的女性 D.在北京随处可见老百姓向官员下跪的现象
20.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
A.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C.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 D.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其中21题10分,22题8分,23题10分,24题12分。)
21.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知识分子是谁?(1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标志。(1分)中国共产党诞生有什么意义?(2分)
材料二: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在井冈山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
(2)依据材料二指出“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之间的秘密电台在长征战斗中毁坏,原有的联系中断,它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可以而且只能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因史纲》
(3)材料三中“这次会议”具体指的是哪次会议?(2分)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19世纪60-90年 1894-1895年 1900-1901年 1898年 1900年
事件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高潮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分)
(2)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变局:沉沦与上升】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是往下沉沦的历史,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是从1901年开始的,一直到1920年。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沉沦”的谷底,也是中国“上升”的起始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社会呈现向上的发展趋势。——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哪一事件使中国完全沉沦到谷底?(1分)这一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民国早年,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尝试用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中国近代史》
(2)材料二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们提出的“唤醒国家和人民”的“基本东西”是什么?(2分)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社会呈现向上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3)材料三中的“28年”属于中国革命的哪一历史时期?(2分)据史料写出两个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伟大成就。(2分)
24.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先进的中国人在技术、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不断探索,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引进技术】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通过从欧美国家购买机器和引进技术,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1890年张之洞又在武昌创办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局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多万匹。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这些企业的特点?(2分)
【制度革新】
材料二 □□□□使帝制被推翻,民主共和国的确立,使中国政治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与此政治大变动相伴而生的便是文化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废除跪拜礼仪、改变称呼、限期剪辫与劝禁缠足等措施,加快了人们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改革的潮流。
——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2)材料二中“□□□□”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并写出这一事件的指导思想。(2分)根据材料二,归纳其影响。(2分)
【思想解放】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他们主张推倒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他们大多掌握了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极其有效的利器,这就是白话国语。有了这个利器,他们能够很方便地与社会各阶层联络,传播思想,把许多民众甚至工人和农民发动起来,造成中国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社会动员。
——耿云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
(3)材料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一内容?(2分)据材料指出这一内容的作用?(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说一说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规律。(2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八年级历史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框的相应位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B C B C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D A D D B D D 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其中21题9分,22题10分,23题9分,24题12分。)
21.(1)谁:李大钊。(1分)标志: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1分)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分)
(2)正确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
(3)会议:遵义会议。(2分)原因: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2分)
22.(1)19世纪90年代。
(2)示例一: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观点: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论述: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觉醒,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救亡图存,严复提出“救亡”口号以唤醒更多人的危亡意识,拯救民族危亡。
结论:综上所述,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
23.(1)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
(2)事件:新文化运动。(1分)“基本东西”: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2分)
(3)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分)成就: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一点1分,共2分)
24.(1)特点: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或引进外国机器和技术。)(2分)
(2)事件:辛亥革命。(1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分)影响:文化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或禁缠足、剪辫以及婚俗、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变革;人们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的改革。)(2分)
(3)内容:文学革命。(或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2分)作用:推动社会各阶层联络,传播思想,发动民众,造成中国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社会动员。(写到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即可)(2分)
(4)规律:由学习西方的技术(或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