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11~1-24专项练习(含解析15份打包)

专题闯关练11 古代文明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江苏盐城高三三模]考古学家在南美的秘鲁和印度河谷的摩亨朱达罗(今巴基斯坦境内)挖掘出了4000多年前的棉布碎片;在新疆罗布泊西汉末至东汉的楼兰遗址中,发现了非洲棉的棉布残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棉织物。这反映了(  )
A.技术传播突破地理障碍 B.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源性
C.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 D.历史研究依赖考古发现
2.[2023·广东惠州高三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法官审理讼案,作出判决,提出正式判决书,而后来又变更其判决,则应揭发其擅改判决之罪行,处之以相当于原案中之起诉金额的十二倍罚金,该法官之席位应从审判会议中撤销,不得再置身于法官之列。”这一规定(  )
A.保障了自由民的利益 B.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C.杜绝了判决的随意性 D.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3.[2023·河北邯郸高三联考模拟]图1、图2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西亚和埃及(  )
图1 公元前4千纪西亚彩陶罐 图2 埃及前王朝时期(公元前4千纪)红陶花瓶
A.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 B.彼此进行文明交流
C.手工业制作工艺水平较高 D.文明水平大致接近
4.[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亚历山大远征征服波斯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同时他还多次举办希腊式的文学、音乐比赛和体育比赛等文艺竞赛。这些措施(  )
A.使得希腊地区逐渐东方化 B.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C.旨在缓和各民族间的矛盾 D.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
5.[2023·河南开封高三联考模拟]罗马帝国许多殖民地“里昂、维也纳、那尔博纳和图卢兹等的书店出售的都是最新的希腊、拉丁文学作品……外省读者看到的这些书都是罗马书商委托当地‘负责人’邮寄到外省的,还有一些书是他们亲自从罗马带回去的。”这主要用来说明(  )
A.文化渗透推动罗马化进程 B.帝国垄断了殖民地教育
C.殖民地印刷技术有待提升 D.帝国具有成熟文化体系
6.[2023·山东青岛高三二模]瑙克拉提斯城曾是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时期的希腊据点,在这里出土了希腊式陶碗,碗的边缘有斯芬克斯神的头像。这表明了(  )
A.埃及文化与希腊本土文化的交融 B.古代希腊神话对埃及文化的影响
C.古代埃及通过战争征服了古希腊 D.希腊的制陶技艺传播到古代埃及
7.[2023·山东泰安高三三模]有学者认为希腊的殖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是地中海航海史上互动潜力最为充分的一次。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已将由希腊海外定居点构成的世界视为一个文化和社会的统一体。作者意在说明古代(  )
A.希腊文明影响近代欧洲发展 B.希腊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C.地中海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 D.希腊人航海活动的目的较复杂
8.[2023·河北唐山高三统考]有学者指出:“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又由于他们没有马,不知道使用铁犁和车轮,因而,比起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旨在(  )
A.论证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揭示亚欧文明的先进性
C.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D.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9.[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中世纪中后期,欧洲封建主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扩大货币收入,他们把劳役地租转换为货币地租;同时加强对自营地的经营管理,出售产品以获得货币收入。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欧洲(  )
A.农业经济转型趋势明显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封建庄园制已濒临崩溃 D.价格革命正迅速开展
10.[2023·广东汕头高三三模]中古欧洲城市文学作品《列那狐的故事》,以动物形象隐喻社会各个阶层。狼代表残暴和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正义和权威的国王、骆驼代表邪恶和虚伪的僧侣、各种小型动物代表软弱可欺的下层民众,而主角列那狐则代表机智又狡黠的富有商人。这种文学题材反映出(  )
A.市民的政治和生活意愿 B.城市成为权力争夺的焦点
C.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复兴 D.城市自治冲击了封建统治
11.[2023·安徽滁州高三开学考试]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于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与俄罗斯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D.拜占庭融合与创新的文明
12.[2023·山东滨州高三统考]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13.[2023·山西吕梁高三模拟]公元360年落成的索菲亚大教堂,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着一个巨大的中央圆顶。15世纪中期此教堂转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兰建筑“叫拜楼”。推动其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是(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阿拉伯帝国推动文化交流
C.奥斯曼帝国扩张 D.新航路开辟带来文明交融
14.[2023·湖南长沙高三开学考试]公元675年,天武天皇下诏废除氏族贵族特权,把诸王大臣所占土地、山泽收归国有,废除私地私民制度;684年,把官阶扩大为48阶,打破大贵族对官位垄断;701年修成《大宝律令》,正式确立了律令制国家基础。这(  )
A.确立了幕府将军统治 B.保证了日本政局的长期稳定
C.动摇了专制统治基础 D.体现了国家政治与中国相似
15.[2023·安徽安庆高三模拟]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
A.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因文明开放交流而繁荣 D.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16.[2023·辽宁辽阳高三二模]公元前1500~公元300年为玛雅文化的前古典期,这一时期玛雅人已将一年精确到365.242天,每月为29.530 2天,这与现代天文学计算的结果分别只差0.000 3天和0.000 39天。他们还以手和脚的20个指头作为计算的基础,创造出20进制。玛雅人取得这些成就主要源于(  )
A.独特而发达的数学体系 B.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C.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形成 D.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辽宁抚顺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希腊和东方的埃及、巴比伦等国频繁的贸易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希腊移民接触到比自身更为先进的东方文化,不同程度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并将它们传回希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进入古典时代之后,旅行者或学者有选择的把东方先进的文化带回希腊本土,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
——摘编自李金凤《论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罗马文明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密切交往,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出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世界的帝国对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8分)
18.[2023·湖南郴州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都表现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犍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国西部,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另一方面,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晏绍祥《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内容解读(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共同因素。(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8分)
19.[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3章: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材料二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摘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1901年
根据材料中关于文明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说法进行解释、修改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专题闯关练12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山东聊城高三三模]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迅速地开辟了通向围绕欧洲半岛的各个海港的直接航线,他们首先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战胜了大西洋的风暴和潮汐,到达了莱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区等遥远的北方地区。意大利水手们的这一活动(  )
A.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 B.打通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 D.开启了大西洋探险序幕
2.[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统考期中]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  )
A.带有宗教色彩 B.尊重了当地文化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3.[2023·四川成都高三模拟预测]读下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时间地区 1400 1500 1600 1700 1750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世界总计 373 446 486 671 749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
4.[2023·江苏徐州高三模拟]17世纪南美玻利维亚的波托西成为世界银都,也成为西半球人口最多、最富有的地方,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复杂的工业体系。1987年该城被收录于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此城曾经的辉煌(  )
A.对人类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B.属于葡萄牙殖民活动的产物
C.得益于工业文明时代的巨大进步 D.是拉美人民赢得独立的成就
5.[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地理大发现后,罗马教廷不断发布诏令,授予西班牙等国对已发现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土地享有占取权。欧洲国际法学家基于自然资源的丰俭不定和土著缺乏开发能力的双重推断,认定殖民者“发现”后即有权索取、开发。对这些史实认识全面的是(  )
A.罗马教廷的权威受到世俗力量挑战 B.欧洲国际法理论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C.二者都为西欧的殖民扩张提供依据 D.国际治理体系受到多方力量的影响
6.[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但丁指斥教会中买卖圣职的人说:“因为你们的贪婪使世风日下、凄惨不堪,把好人踩在脚下,把恶人捧上了天。”这些诗句没有运用拉丁语的典雅文体,而采用了犀利而直率的市民语言。但丁这些做法(  )
A.拉开了西方宗教改革的序幕 B.体现了意大利世俗文化精神
C.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权威 D.推动了近代民族观念的形成
7.[2023·河南开封高三联考模拟]下表内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人文主义群体的主要构成情况。该现象根源于(  )
城邦贵族 一些宫廷贵族、公国大公,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等人
新兴资产阶级 薄伽丘、达·芬奇、马洛、莎士比亚等
宗教僧侣 包括一些教皇、高级教士和神学家等,如教皇庇护二世、尤利乌斯二世
A.人文主义与神学思想相互调和 B.文艺复兴具有复杂性矛盾性
C.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 D.人文主义思潮已经走向衰落
8.[2023·山东济南高三二模]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他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路德所译德文圣经(  )
A.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 B.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加速了欧洲各国王权的加强
9.[2023·天津和平区高三一模]1534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它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这个王国的诸国王,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兰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这说明(  )
A.王权逐渐强大和封建制度的完备 B.妨碍王权专制的特权被一律取消
C.国家与教会之间的新型关系确立 D.在自治城市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
10.[2023·陕西宝鸡高三二模]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反复思忖着,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亦即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科学革命提供了答案。这说明(  )
A.科学发展促进理性传播 B.启蒙思想已被欧洲社会广泛接受
C.自然科学取代宗教地位 D.启蒙运动带来欧洲的思想大解放
11.[2023·山东潍坊高三三模]“在这个王国里,居民不受现有主权国家的国境等限制,共享探求人类社会共通的普遍性真理的志向。不过,他们头脑中的普遍性,无论如何都以欧洲世界为思考的前提。”上述评价中的“王国”是指(  )
A.英国构建的庞大殖民帝国 B.新教领袖的“信仰自由王国”
C.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 D.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王国
12.[2023·山东日照高三三模]近代欧洲一位著名思想家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规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该言论反映了(  )
A.人文主义者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B.宗教改革家对信仰独立的倡导
C.启蒙思想家对理性主义的推崇 D.社会主义者对资本社会的批判
13.[2023·辽宁高三模拟预测]“光荣革命”后,辉格党称威廉“是光荣女王伊丽莎白(1558~1603年在位)的直接继承人”;把威廉继位比作圣经中的创世纪,英国宪政借以复兴与新生;还将“光荣革命”诠释为英国宪政传统本身的自然回归。当时辉格党的舆论宣传旨在(  )
A.延续英国宪政传统 B.维护政治革命成果 C.鼓吹君权神授理论 D.强化国王政治权威
14.[2023·湖北襄阳四中高三模拟预测]西方学者论述道:“美国的革命并不仅是巴黎城中的一种时尚,它实际上已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有这本‘圣经’就足够了。”以上材料意在说明北美独立战争(  )
A.终结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 B.受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指引
C.成为法国民主革命的宣传工具 D.体现宗教改革的时代内涵
15.[2023·广东揭阳高三三模]有学者认为,对于大多数英国民众而言,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不在于鼓励他们向压迫着他们的国王和贵族宣战,而是提示他们,是时候再一次拿起武器捍卫英格兰的“古老自由”了。至于所谓的英国激进派,我们很难奢求他们能像海对岸的同侪一样与旧世界彻底决裂。材料重在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捍卫自由的决心 B.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保守色彩
C.存在多元化政治运行模式 D.君主立宪道路得到了普遍认同
16.[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与同时期英法不同的是,其帝国议会是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的,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体现了远超同时期英法的“现代性”。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敢于超越英法是基于(  )
A.国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压力 B.广大无产阶级不懈的斗争
C.德国政府不对帝国议会负责 D.工业化加快了政治民主化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江苏高三联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输往荷兰的中国瓷器多在景德镇烧制。万历年间,景德镇上各制瓷作坊的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在元代瓷业生产的基础上,景德镇瓷窑发展了青花瓷,尤其是康熙末年创烧成功的粉彩瓷,使得中国的外销瓷一变传统纯净的青花瓷而为绚丽多彩的粉彩。为了使中国瓷器能在荷兰及欧洲畅销,荷兰东印度公司会主动提供瓷器木模交给中国工匠仿制。由于外销荷兰的瓷器数量大,其品种、造型、装饰均与传统的中国瓷器不同,以景德镇为主的中国瓷器制造业便在瓷器的烧制、绘画、上彩等工序上大胆地进行探索和改进,使外销瓷的生产体系很快在中国建立。随着中荷贸易的发展,中国瓷器作为日用器皿,进入千家万户,同时也把中国的山川城池、风土人情等逼真形象广为传播。
材料二 16世纪末,荷兰船队进入亚洲水域。他们两次劫持葡萄牙大帆船,将船上所载瓷器运回阿姆斯特丹拍卖。1604年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经营华瓷进口贸易。他们主要使用白银从往来于东南亚的中国商人那里购买瓷器,1608年,东印度公司通过中国商人就定购了108 000件瓷器。荷兰东印度公司订购的瓷器不但种类激增,纹饰也更趋多样化。荷兰运往广州的样品装饰图案中既有西方流行的“耶稣受难图”、海神、欧洲时尚人物等,也有中国主题的图饰。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大多是茶具等日用瓷器,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1764年,荷兰也建厂烧制硬质瓷器。
——以上均摘编自钱江《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与荷兰的瓷器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生产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经营中国瓷器贸易的有利条件。(6分)
(3)根据材料,简析瓷器贸易在中荷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6分)
18.[2023·辽宁沈阳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启蒙思想者认为只有实行权力分立、以权制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议行调和,就连标榜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也发生了嬗变,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
——摘编自李振通《谈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建立的近代政体中“均衡”的具体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和“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10分)
19.[2023·四川资阳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之精髓所在,就是在尊崇基督教精神并将基督教伦理视为合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确立的新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赋予“人”新的内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把人的内涵最终定义在高贵人、意志自由人、世俗人和全面发展人的范围之内,赋予了“人”新的内涵。
——摘编自张国臣《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内涵》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专题闯关练13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广东广州高三三模]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开始推行收费公路委托修建制度。经过议会授权后,受委托者履行建筑、维护公路的义务以及享有在特定路段收取通行税的权利。收费公路的受托者一般都是当地的地主、贵族、富农和企业主。收费公路委托制的推行(  )
A.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
C.有利于工业化时期的商品流通 D.为统一市场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23·海南高三模拟]工业时代,产业工人们经常庆祝“主的星期一”,待在家里延长他们每周日的休息,聚集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欧洲的英式足球和美国的棒球在工业时代都成为大众运动,中层和上层社会试图禁止这些活动,然而收效甚微。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B.严格的工厂纪律和道德压力
C.欧洲民众对休闲娱乐的追求 D.殖民扩张需要提高民众力量
3.[2023·福建泉州高三三模]17~18世纪,北美的抹香鲸油为欧美城市的灯塔、路灯和公共建筑提供燃料,逐渐成为优质工业润滑油。19世纪末期,美国捕鲸业走向衰弱。据此推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技术革新改变市场需求 B.社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C.民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D.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4.[2023·重庆高三二模]1925年,美国作家罗伯特·亚德写到:“户外游憩时代已经飞速地来临,旅游大潮从东部蔓延到了西部……吞没了我们的国家公园,横扫了我们的海滨,让峡谷与山岳变得人满为患,现在又向沙漠和荒野进军。”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
A.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 B.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
C.进入大众消费新时代 D.酝酿着新的经济危机
5.[2023·广东茂名高三二模]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第一卷中英国工厂问题,把大英博物馆图书室中含有《工厂视察员向女王陛下内务大臣所作的报告》的蓝皮书全部查阅并进行了研究。从中搜集到大批有关工人状况、女工及童工劳动情况等资料。这体现了(  )
A.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的肯定 B.对资本家剥削的揭露具有可信性
C.唯物史观的创立有坚实的基础 D.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
6.[2023·河北沧州高三期中]在工人政权成立的第二天,公社即发布正式公告,号召巴黎人民返回所在地区参加公社选举。后又根据群众的举报,对玩忽职守、指挥不力的公社军事代表克吕泽烈、混进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的叛徒留尔耶撤职逮捕。这表明,巴黎公社注重(  )
A.维护工人政府权威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突出人民主体地位 D.践行议行合一的政治原则
7.[2023·安徽高三联考期中]19世纪后半期,第一国际的成立带动欧洲涌现出国际性的工人运动,但是美国的工人运动却成为了例外。美国的工人对激进的政治纲领并不感兴趣,反而把目光放在了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等具体问题上。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
A.工人阶级的斗争受国情的影响 B.生产力水平低下缺少革命条件
C.工人运动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 D.社会价值取向鼓励个人的奋斗
8.[2023·江苏扬州高三三模]“1881~1912年欧洲在亚洲和非洲征服与夺取权力的全部进程,都是基于同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说辞:富有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强者权利说’,即所谓当地人没有能力对自身实行有序管理,以及在与欧洲对手的竞争中维护本国利益。”据此可以判断(  )
A.强权政治推动殖民扩张 B.弱肉强食成为国际共识
C.欧洲国家协调侵略步伐 D.亚非地区缺乏自治能力
9.[2023·山西吕梁高三三模]1876年9月,比利时国王在“赞助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名义下召开“布鲁塞尔国际地理学会议”。与会的英、法、德等国代表同意在欧洲设立“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会”,由各国在下面设分会。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后一建议,并划定协会的活动范围。这说明当时(  )
A.工业文明成果向全球传播 B.西欧各国加快对非洲的争夺
C.列强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0.[2023·福建泉州高三一模]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提出了司瓦拉吉(自主)政治纲领,同时把印度历史上个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西瓦杰作为司瓦拉吉的象征,从而使这个纲领含有争取民族独立之意。他还主张未来印度实行代议制,采取联邦共和政体。由此可知,提拉克的主张(  )
A.要求独立后实行宗主国的政治体制 B.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色彩
C.希望联合欧洲无产者埋葬资本主义 D.表明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趋向成熟
11.[2023·辽宁沈阳高三统考期末]1850年,伊朗出口的棉织品是其原棉的23倍;到1910年,却出口了20倍于棉织品的原棉。当时伊朗街上的孩童们这样唱道:丝累线积难成匹,织布谋生不如死。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伊朗棉纺织业的衰败 B.自由贸易规则的推动
C.英国殖民体系的建立 D.全球生产格局的变动
12.[2023·重庆高三三模]一战前,非洲仅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国家独立。二战后,非洲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20世纪90年代,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非洲的独立运动的胜利(  )
A.根本原因是冷战期间美苏对峙 B.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促进非洲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标志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13.[2023·广东佛山高三联考]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农牧民成为军队的主要来源,不少妇女参加了妇女救国会,知识分子在城市和农村宣传革命斗争传统,许多封建上层统治阶级和封建主,积极抵抗外来侵略,英勇献身。这说明(  )
A.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进入了反攻的阶段 B.民族矛盾成为埃塞俄比亚国内的主要矛盾
C.整个非洲地区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D.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缺乏稳定的领导核心
14.[2023·安徽芜湖高三二模]一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从领导力量上看,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也有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领导的。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A.反殖民统治斗争形式多样 B.彻底摆脱西方殖民统治
C.民族革命出现各阶层联合 D.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各异
15.[2023·辽宁大连高三二模]阿卜杜·卡德尔是阿尔及利亚公认的反法运动领袖。土著居民视其为民族英雄,但在殖民主义历史叙事中,有人将他塑造为几乎完全接受欧式教育的贵族形象,也有人认为他是穆斯林的克伦威尔。这表明(  )
A.历史叙事服务于殖民统治 B.历史记录是个体回忆
C.政治立场影响评判者观点 D.公共记忆更有可信性
16.[2023·福建福州高三模拟预测]1917年墨西哥宪法改变了此前的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有权分割大地产,发展小所有制,发展农业”。1917~1940年,共分配土地6 300万英亩,约144万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农民受益。这些现象反映当时(  )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遭遇强烈抗拒 B.规模经营模式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C.考迪罗制度残余受到新政权打击 D.种族歧视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广东佛山高三联考三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罗伯特·艾伦认为,英格兰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并首先发展出一套节省人力而使用能源的科技,是因为其要素价格的组合十分奇特,实际工资普遍高而能源成本却相对较低,人力成本比燃料成本高,是英国燃料替代人力的强有力诱因……黑死病使人口急剧减少,牧场扩大,长绒羊毛制品得到发展。王国斌的观点也是以相对价格要素作为支柱,但他认为是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分裂成许多互相敌对的国家。连绵的战争造成农村的不稳定,迫使手工业迁入设防的城市,食品需输入及城市地租导致高地租,而资本价格低却因为城市集中资产者而相对较低。
——钱乘旦《英国史新探:工业革命的新视角》
材料二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欧洲和北美轻而易举地实现工业革命,是因为这些地方有许多与英格兰社会相同的社会和文化模式……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
——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伯特和王国斌观点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将工业革命视为“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的主要理由。(12分)
18.[2023·广东广州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就一系列突然降临西班牙美洲的事件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欧洲启蒙运动也好,美国革命也罢,其中任何一项都无法独立激发西班牙美洲反抗。若不是拿破仑干预,可能直到19世纪,这片殖民地依然属于西班牙,就像古巴那样。
——摘编自[美]托马斯·E·斯基德莫尔等著《现代拉丁美洲》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通常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君主专制阶段、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和革命后的政治民主化阶段。因此,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不仅呈现一种直线式的发展,而且传统政治制度与现代政治制度之间似乎泾渭分明,“独裁”与“民主”就成为区分这两种制度的标准。但是,上述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不一定就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并不一定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从历史考察中发现,拉美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摘编自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丁美洲爆发独立运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拉美国家历史为例,解释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原因。(10分)
19.[2023·河北邯郸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西方就此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而造成东西方历史分岔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西欧通过海外殖民掠夺摆脱本土的生态困境,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易于开采和运输,由此率先实现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东西方历史这一分道扬镳的过程,彭慕兰称之为“大分流”。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代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专题闯关练14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山西晋城高三三模]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增长4.6倍,法国增长1.6倍,英国仅增长1.3倍;各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到6%,德国从13%上升到16%;英国殖民地人口有3.9亿,法国为6 235万,德国为1 307万。这意味着(  )
A.英法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 B.欧洲局势可能出现重大危机
C.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D.广阔殖民地制约了英国发展
2.[2023·湖南长沙一中统考二模]1914年12月24日,比利时前线的德军在战壕里摆上蜡烛,并唱起圣诞颂歌来庆祝。英国士兵唱英语的圣诞颂歌作为回礼,接着两边互相喊着圣诞节的祝贺话语。不久后,双方在无人地带互相交换起小礼物。多地士兵之间都出现了非官方的“圣诞节停战”。这反映出士兵们(  )
A.放弃了爱国主义理想 B.开始萌生反战主义思潮
C.自发反思战争的意义 D.认识到一战的非正义性
3.[2023·广东惠州高三一模]如表为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单位:百万吨),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B.战争时间越来越长
C.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D.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4.[2023·浙江金华高三模拟预测]1923年的国联大会对国联盟约第10条的解释决议认为,保持各个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由会员国自行决定使用军队履行其义务的限度;理事会遇有侵略或侵略危险而建议采取军事措施,需要斟酌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与特别情况。这一解释(  )
A.强化了美国对国际联盟的控制力 B.弱化了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原则
C.反映了国联对法西斯扩张的妥协 D.使国联失去了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5.[2023·重庆沙坪坝高三统考模拟]关于某一条约的签订,凯恩斯回忆道:“巴黎是一个梦魇,那里的每个人都是病态的。无聊的场景弥漫着一种即将发生大灾难的感觉:人类自身在所遭遇的大事件面前的无用和渺小,决议的混杂和虚假。”这一条约(  )
A.加剧了美日在远东地区的矛盾 B.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C.确定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 D.并非公正合理埋下诸多矛盾隐患
6.[2023·福建宁德高三模拟预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以后,《火星报》被孟什维克控制,成为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列宁认为必须把创办新的机关报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首要任务,“没有它,我们就会走向不光彩,必然的灭亡。”列宁提出这一主张旨在(  )
A.加强党内思想统一 B.探索革命过渡途径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改造社会民主工党
7.[2023·天津高三模拟预测]“苏维埃”俄语的本意为会议和代表会议。列宁在阐释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时说:“假如革命阶级的人民没有建立起苏维埃,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就是没有希望的事情。”在此,列宁强调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前提是(  )
A.人民群众的强有力支持 B.苏维埃在全国的巩固
C.战争激化了俄国的矛盾 D.沙皇政府失去了民心
8.[2023·山东聊城高三三模]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1921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苏俄当时(  )
A.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B.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获得西方国家承认 D.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9.[2023·山东滨州高三二模]1920年,苏俄农民总是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但当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其中一个名叫埃米连诺夫的农民说:“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当时农民对政府的态度(  )
A.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 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 D.体现了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
10.[2023·陕西宝鸡高三二模]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粮食税、工资制等措施受到许多工人、农民的欢迎,但在当年的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有代表公然指出新经济政策是“资产阶级邪恶”,是向资产阶级倒退,要求废除它。这说明当时苏俄(  )
A.新经济政策并未得到人民广泛的支持 B.各项举措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理
C.部分人对新经济政策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D.新经济政策破坏了市场经济规则
11.[2023·浙江绍兴高三模拟预测]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仍然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苏联面临的重大问题。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造成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当时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收购制
12.[2023·湖南株洲高三模拟预测]1932年10月,美国纽约市卫生局报告,该市公立学校中小学生有20%营养不良。在俄亥俄州、西弗吉尼亚州、伊利诺伊州、肯塔基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90%。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量普通家庭失去收入来源 B.基础教育经费多年严重不足
C.国家健康保健系统急需完善 D.农业生产遭遇严重自然灾害
13.[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罗斯福总统的忧虑主要来源于(  )
A.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B.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C.二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D.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14.[2023·福建泉州高三模拟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败降后,戴高乐发起反对纳粹德国的“自由法国”运动,“自由法属非洲”应运而生。“自由法属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国”的军队参战以及对殖民地领土基础设施的军事开发,为法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  )
A.推动了世界大战中非洲战场的开辟 B.促进殖民地民族主义愿望的增长
C.改变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力量对比 D.强化了法国对殖民地的直接控制
15.[2023·四川内江高三模拟预测]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对英法主导的世界秩序不满,希望通过战争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已经表明(  )
A.人类需要寻找新的世界发展之路 B.美英把持的国际秩序不可撼动
C.新兴工业国无力改变旧国际秩序 D.德国在新的国际格局中被打压
16.[2023·山西晋中高三三模]有学者认为,相比于一战,二战持续时间更长、战争的残酷性更强,但二战的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殖民统治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二战的破坏性远高于一战 B.帝国主义时代终结于二战的胜利
C.战后国际新秩序已经形成 D.国际政治观念演进付出巨大牺牲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山东高三阶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国联盟约成为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但国际联盟的成立未使美国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也未实现美国取得战后世界领导权的计划,威尔逊的政敌操纵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等
材料二 雅尔塔会议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提出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一精神在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得以体现。雅尔塔体系承认了苏联与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几乎每项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10分)
18.[2023·广东广州高三统考模拟]面对发展困境,苏联领导人曾作出了诸多改革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改为‘围攻’”。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摘编自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1931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有什么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发生的“改变”。(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6分)
19.[2023·湖北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2007年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至1945年西欧发展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对该趋势进行阐释。专题闯关练15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河南开封高三联考]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尝到政府补贴甜头的农场主们并不想和自由市场打交道;田纳西河流域的电力消费者并不喜欢自由企业;所有得到补偿的集团都不喜欢重返竞争的屠场。这从侧面反映出,战后(  )
A.西方国家已然放弃自由市场经济 B.美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据经济主导 D.社会良性竞争氛围缺失严重
2.[2023·山东潍坊高三三模]如图是对二战期间盟国召开的某次会议的描述。该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会议目的是恢复并稳定因战争而萎靡不振的世界经济。
◇稳定汇率是会议重要议题。
◇会议间接实现了金本位制。
A.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 B.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法西斯失败已成定局 D.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
3.[2023·山西太原高三二模]据统计,在1973年到80年代后期之间,欧洲主要工业国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大约700万人。这一现象(  )
A.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B.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
C.源于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导致了欧洲社会运动的兴起
4.[2023·安徽池州高三模拟]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对中间技能人员的替代最为严重,而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则有所增加。该学者意在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扩大了收入的差距 B.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C.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D.增加了社会失业的风险
5.[2023·云南昆明高三统考]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表
上表中就业人口趋势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福利国家模式广泛盛行 B.教育普及与大学的扩张
C.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出现 D.个人电脑引发社会革命
6.[2023·河北秦皇岛高三三模]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展开,美国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妇女充当高级官员的人数在增加,妇女就业人数、职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女教授、女科学家数量日益增加。据此可知,美国(  )
A.女性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 B.妇女权益得到较好保护
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淡化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7.[2023·湖南长沙高三统考]控制论是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控制、通信的科学,由美国数学家维纳于1948年提出,同时期苏联很快出现了大量批判控制论的文章。但1961年,苏共中央党代会正式为控制论正名,称其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工具”,进而将控制论写入党纲。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美苏关系影响科学理论地位 B.苏联改革影响科学理论地位
C.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科学理论 D.苏联重视理论对经济的作用
8.[2023·江西上饶高三二模]1973~1979年,苏联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国家将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7次。还通过了《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使集体农庄成员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做法(  )
A.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局部调整了斯大林模式
C.用市场调节促进经济发展 D.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9.[2023·安徽合肥高三期中]1989年3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宣布党的目标是建设符合匈牙利民族特点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所有制改革。由此可知,匈牙利改革(  )
A.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 B.开始了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
C.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D.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
10.[2023·山东日照高三三模]某西方学者将当今世界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如下表所示)。该学者对世界体系演变所持的观点是(  )
时间 最高层 自主 反抗 依赖
2001年 美国 欧盟、日本 中国、印度、俄罗斯 其他国家
2010年 美国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印度、南非、巴西 其他国家
A.世界局势愈发动荡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政治格局趋于稳定 D.区域集团化加速
11.[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1992年9月,第十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强调,不结盟国家要求建立的是基于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公正的世界新秩序,并要求国际社会通过“公开和建设性的对话”建立新的关系。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B.提高了第三世界的政治地位
C.聚焦了发展中国家发展 D.瓦解了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12.[2023·湖南长沙高三长郡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随着欧盟成员国逐渐增多,各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逐渐显露,各国的民族认同感在逐渐增强,欧盟内部的共性减少,对各自利益诉求的多样性使欧盟内部局势渐趋复杂,一些成员国对欧盟整体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产生了非议。这表明欧洲(  )
A.无法维系其内部力量平衡 B.民族利益分歧阻碍了一体化
C.联合只停留在经济政治领域 D.一体化缺乏共同的文化基础
13.[2023·四川内江高三模拟预测]靠着二战后建立起的霸权,美元从一种普通的支付、结算和投资载体,渐渐变成了美国的政治讹诈和胁迫工具,美国政府过度使用美元作为对别国进行政治打压的武器正在反噬美国自身。这表明(  )
A.去美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B.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开始出现
C.美国倒行逆施已触犯众怒 D.美式价值观的双标不得人心
14.[2023·重庆沙坪坝高三统考]20世纪初,经济学提出了“二八定律”(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因此应关注前20%人群的消费);21世纪初,又提出了“98法则”(即听众对98%的非热门音乐有着无限的需求,非热门的音乐集合市场无比巨大)。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 B.文化多样性得到保护
C.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 D.资本社会化趋势扩大
15.[2023·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开学考试]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B.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16.[2023·江苏徐州高三模拟预测]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12月参加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时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扩大粮食、能源、金融、医疗等领域务实合作。这反映了中国(  )
A.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B.推动大国之间协调合作
C.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D.促成地区热点问题解决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2·宁德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经济展开了一系列遏制行动。
1948年3月,美国政府实行贸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美国贸易管制清单内的各种物资。次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法》,把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战略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949年底,为了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通过削减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欧和日本进入共同防卫的轨道上来。1979年,美国新的《出口管制法》正式将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作为出口管制的重点。
1980年1月,美国政府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宣布对苏实施粮食禁运,中断对苏出口粮食,并协调盟国参与粮食禁运。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政府通过禁运石油管道设备的措施,迫使西欧放弃与苏联业已签订的大口径石油管道出口协议,并要求西欧减少对苏联石油的依赖。1983年,美国通过国际能源机构,限制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
——摘编自叶桢《以史为鉴:冷战时期的大国经济博弈》等
(1)根据材料,归纳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主要领域及其内容。(12分)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经济遏制的基本特征。(8分)
18.[2023·海南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至二战结束前,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以1931年为界可分为两阶段,苏联在第一阶段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世界经济,在第二阶段开始收缩对外经济关系的规模,努力要实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1931年后,由于斯大林把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看成解决经济困难的一种暂时手段的错误认识,苏联的对外经济联系规模开始收缩,形式也逐渐单一化。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苏联同许多国家的经济联系,经济联系的形式主要是由同盟国按租借法案提供的军事援助,对外贸易的规模进一步缩小。
——摘编自张俺元、卢志渊《论1918~1945年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
材料二 从2014年3月以来,欧美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经济制裁,制裁领域包括能源、金融、军事、工业等俄罗斯经济的主要方面。外部制裁加上国际能源价格的低位走势使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能源方面,俄罗斯能源产能与国际地位将被进一步削弱。金融方面,2014年,卢布贬值超过了50%,俄罗斯外资流失预计高达1 000亿美元,俄罗斯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将有所增加。农业方面,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必然提高其国内消费成本和食品行业的价格。对欧盟而言,尽管相互制裁有利于平衡欧俄贸易结构,但也加大了欧洲经济复苏的难度,欧盟在此次制裁与反制裁中可能会损失400亿~500亿欧元,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士认识到俄罗斯的衰落对欧洲是危险的。
——摘编自吴鑫凯《俄罗斯经济危机与俄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1年前后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不同阶段形成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美制裁俄罗斯的影响。(8分)
19.[2023·四川成都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科学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是,科学运用于社会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学运用于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摘编自周银珍《科学伦理: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符合逻辑)专题闯关练16 政治制度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山东济南高三三模]“傅”是汉代中央在诸侯国设置的官职,下表是西汉时期部分“太傅”设置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太傅”的设置是出于(  )
时间 太傅名 个人出身或素养 任职国
文景 辕固 儒者 清河
武帝 夏侯始昌 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 昌邑
宣帝 庆普 儒生 东平
A.推动儒学传播 B.巩固国家统一 C.完善官僚制度 D.强化地方治理
2.[2023·辽宁沈阳高三三模]《元史·百官志》记载,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而宣徽院掌管诸王宗戚、蒙古万户的粮食和差发;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但大宗正府掌管诸王驸马的刑事诉讼;兵部和枢密院分掌屯田和兵甲征调,但无法介入诸王驸马私属军队的管领。由此可见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 B.因俗而治分配合理
C.官制设置有职能重叠 D.汉化程度不断提高
3.[2023·陕西汉中高三模拟]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
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4.[2023·云南昆明高三统考]每一个贵族都有军事扈从,这些扈从会向他宣誓效忠,将其视为自己的领主。同时,每一个自由民也都曾向国王宣誓——802年,查理曼详尽地规定了誓言——国王也确实把这些人视作他自己的人。这种情况说明中世纪西欧(  )
A.封君封臣制度的等级性 B.封建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C.封建权力的网络化特征 D.契约关系得到广泛认同
5.[2023·河南开封高三期末]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雅典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剥夺了拥有足够土地的精英家族通过限制进口来提高土地租金、压榨小农户的特权,使小农户获得了财富积累的机会,能够腾出更多时间来参与公共事务,使其在公共领域也享有了话语权。这表明雅典(  )
A.精英家族丧失了政治参与权 B.城邦的土地实现了平均分配
C.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D.民主制的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6.[2023·四川南充高三统考二模]有学者指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虽然只是虚君,但超越党派政治代表国家权威,使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可以落到实处。执政的首相只有权力,没有权威,国家一旦发生政治危机,也只是权力危机,国家的权威不会动摇。该观点意在强调英国政治体制(  )
A.限制了国王权力 B.体现了民众意愿 C.维护了国家稳定 D.避免了公权失控
7.[2023·河北保定高三一模]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对当时已失去反抗能力的雅各宾派残余分子采取高压政策。而对真正构成主要危险的王党势力,他严令枪决一切手持武器的或煽动叛乱的人。同时,他发布命令允许逃亡者回国,并从回国者中任命了一批官员。其做法(  )
A.旨在消除不同阶层的政见分歧 B.迟滞了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C.符合巩固法国革命成果的需要 D.实际废除了本国封建制度
8.[2023·陕西安康高三模拟预测]20世纪40年代初,山东抗日根据地政府在《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中提出“保障一切抗日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之自由,保障一切抗日党派、抗日团体之政治自由及合法权利”“保障人权”“健全司法机关和公安机关,贯彻法治精神”。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根据地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 B.旨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C.表明共产党历来重视基层民主建设 D.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拥护
9.[2023·江西九江高三开学考试]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修订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和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组成;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并相应地恢复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和州长、县长等称谓。这一规定(  )
A.落实了依法治国战略 B.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
C.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推动了基层民主发展
10.[2023·河南郑州高三开学考试]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相当)、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1~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隆庆开海推动沿海贸易发展 B.赋役折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11.[2023·广东河源高三开学考试]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
A.预备立宪不得人心 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政府改革决心不足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2.[2023·湖南岳阳高三统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13.[2023·河北邯郸高三联考模拟]宋代涉及官员晋升的环节包括考课、磨勘、改官、荐举、叙迁、差遣及除授等。而每项规制又有相应的一套流程,如考课的内容包括履历出身、业绩、过失、请假等事项,以及所在机构长官批写的评语意见等。这说明宋代(  )
A.官员职务晋升机会不多 B.官员升迁须经基层历练
C.官员管理制度较为严密 D.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14.[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测]一战以前,英国文官的分类只有第一级与第二级以及两者之间的中间级的划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持文官体制改革的委员会建议把文官结构分成五级,这一建议被1920年的政府政组文官的方案所采纳。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15.[2023·河北秦皇岛高三模拟预测]1975年,日本中央政府机关中的50万名公务员中,高等学校毕业的占90%,高级官员中基本上全是大学毕业生,其中尤以东京大学的毕业生为多。1978年英国文官队伍中的专家人数已达到45 000人,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这些现象(  )
A.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
C.破坏了政治中立的原则 D.解决了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
16.[2023·福建厦门高三模拟预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3年的普选,妇女参政人员逐步增多,参加机关工作的女干部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从1952年到1953年,区级以上专职妇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 189名。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  )
A.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B.真正地实现了男女平等
C.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陕西咸阳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
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明朝、清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及其历史意义。(12分)
18.[2023·山西吕梁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科举之制兴于唐。其科目甚多,常行的为明经和进士。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唐制,愿应举者皆“怀牒自列于州县”,但此时考官和士子交通,还在所不禁。唐时所取进士,不过二三十人,仍须应吏部释褐试,或被人举荐,方得入官。晚唐以后,规则逐渐加严,禁怀挟和糊名易书等制度逐渐兴起。宋太祖时,知贡举的人,有以不公被诉的,太祖乃在殿廷上自行复试。自此省试之外,又有殿试。到宋神宗时,罢诸科,独存进士,别立新科明法。进士罢试诗赋,改试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试大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逐渐崛起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从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迫切要求一个廉价政府,它既要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又要节约开支,以利于发展经济。从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政府逐渐确立竞争性考试制度,取消了个人任命官吏的特权,形成了一批长期任职,业务娴熟,行政效率高的文官队伍,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在充分肯定文官制度改革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这是一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改革,必然有阶级局限性。同时,高级文官职务也是一部分官员侧身政界的阶梯。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至宋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英国文官制度。(8分)
19.[2023·河北沧州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是相对于中央王朝政治的地方制度与治理。古代地方政治的运行系统分上行系统与下行系统,前者是指地方政权对中央王朝的政治反馈系统,后者是指地方政权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系统。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在制度体系、政治运行体系以及治理模式上有着独有的内涵及特色,较之中央王朝政治体现出更多的稳定性、多样性与兼容性。
——摘编自马新《关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研究的几个问题》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或另提出一个古代中国地方政治的观点,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结论合理而深刻,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专题闯关练17 法律与教化和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南衡阳高三模拟]如图为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3号墓出土的夺簋,年代大致为西周中期偏晚到中晚期之际。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命夺管理成周讼事和殷八师的讼罚。相比于其他诉讼类铭文,夺簋铭文中首次将“讼事”作为单独职事来册命。这反映了(  )
A.区域文化交流不断走向深化 B.礼乐规范社会秩序作用式微
C.西周青铜制造工艺水平发达 D.法治成为社会治理重要手段
2.[2023·山西运城高三模拟]隋文帝下令制定的《开皇律》是隋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在篇章体例和基本内容诸方面总结和发展了以往各朝代的立法经验,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唐律提供了直接蓝本,成为后世立法的模板,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由此可以看出,《开皇律》的编纂(  )
A.使封建法典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充分落实民本思想 D.削弱地方政府自主性
3.[2023·广东湛江高三统考]在清朝乡约仪式上,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这反映了(  )
A.程朱理学影响广泛 B.皇权借儒学而扩张
C.宗法制的逐渐强化 D.乡约已有法律效力
4.[2023·安徽安庆高三三模]滥用程序是原告或被告利用自己对诉讼手段的了解,不当运用它们损害诉讼相对人利益并为自己牟利的行为。罗马法对滥用程序做了详尽的规定和严厉的制裁。这体现出罗马法(  )
A.强调程序与形式 B.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C.追求公平与正义 D.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5.[2023·云南昆明高三统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大规模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法律规定总统的被提名者都要详细公开其个人财产,提高薪金减少公务员的贪黩行为,采用跳跃式监督模式即公众监督公共权力。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强调财产公开 B.公共监督的重要性
C.法治精神体现 D.高薪养廉制度的推行
6.[2023·福建福州市高三模拟]进入中世纪,抄写成为僧侣获取功德的重要途径,“每一封信、每一行字和每一个标点,都意味着一项原罪获得了宽恕”。他们抄写的书籍除《圣经》、教徒著作外,还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一现象表明基督教会(  )
A.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C.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代西欧文化 D.有力维护西欧封建主的统治
7.[2023·湖南高三联考]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今后“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
A.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B.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强化了法律的根本地位 D.维护了国家治理的体系
8.[2023·广东汕尾高三统考]1991年,中宣部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要像抓物质生产重点工程那样,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生产思想文化精品,力争每年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电影、一部优秀电视剧(电视片)、一篇或几篇有创见和说服力的文章。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规范思想道德建设
C.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9.[2023·重庆渝北高三统考]西汉初年,汉文帝确立了“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南,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具无暴逆”的汉匈政策。这一政策(  )
A.化解了汉匈之间的矛盾 B.突出了长城的防御地位
C.有利于汉初的民族交融 D.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10.[2023·江西吉安高三统考]下面图示显示中国古代对边疆某一地区进行治理、管理的措施。据此可知,这一地区是(  )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于唐之京师西兴唐寺前,时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年(辛丑)冬十月十日也。 宣政院印 清乾隆五十年(1792年)正式设立。该仪式通过中央代表主持监督,经金瓶掣签认定,报朝廷批准
A.云南 B.台湾 C.西藏 D.新疆
11.[2023·四川德阳高三三模]明清易代,清朝改行三跪九叩礼,而越南却坚守明朝的五拜三叩礼。两国在经历了康、雍两朝的礼仪争执之后,最终在乾隆皇帝的坚持下,确立了以三跪九叩之礼作为越南君臣接受清帝诏书的礼仪。乾隆帝对越南坚持推行三跪九叩礼旨在(  )
A.更新传统的华夷观念 B.维护清朝的正统地位
C.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D.改善中越的宗藩关系
12.[2023·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1491~1547)在位时期,大力复兴罗马法,强调罗马法中某些具有专制倾向的原则;1534年又颁布《至尊法案》,针对“教皇权至尊”,正式提出“王权至尊”的概念。这些举措对英国历史的影响在于(  )
A.促使英国向法治社会的转型 B.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教会势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D.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13.[2023·江苏镇江高三模拟预测]洛里默在《国际法概要》(1883年)中将人类社会按“文明”程度分为三个同心圆区,如下表所示。这一理论(  )
分类 程度 适用国家或地区 国际承认程度
文明人类 完全的政治承认 所有欧洲国家、由欧洲出生者及其后裔居住的殖民附属国、南北美洲由殖民地而获得独立的国家 直接适用于国际法,相互承认对方法律及其法庭的判决
野蛮人类 部分的政治承认 土耳其、波斯和其他独立的中亚国家、中国、暹罗、日本 国内法律与法庭判决得不到文明国家的承认
蒙昧人类 自然的承认 人类其余地区 ——
A.为西方国家享有治外法权提供法理依据
B.认清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
C.体现了近代国际法观念对亚非国家的影响
D.确立民族国家在国际法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14.[2023·河北邢台高三模拟]20世纪,实质不平等观念受到了欧洲大部分国际法学者的认可。有的学者认为,法律平等不能与政治平等混为一谈,各国力量的不平等是自然的结果,因此,国家在政治上并不总是平等的。这一观点(  )
A.迎合了强权政治的需要 B.丰富了国际法学理论
C.解释了新兴国家的困惑 D.有助于稳定国际秩序
15.[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1949年,中共西南局通过建立政权、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在制度上的建构,通过恢复生产、进行土地改革实现在经济上的建构,通过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工作实现文化上的建构;此外,中共西南局还清除匪患以稳定社会秩序。中共西南局的这些措施(  )
A.加快了西南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B.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创新发展
C.激发了西南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活力 D.增强了少数民族对新政权的认同
16.[2023·辽宁丹东高三二模]如图为1973年8月25日发行的一枚编号为91的邮票:在绿色基底上突显由乒乓球拍和三个“A”字构成的标志,3“A”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三个英文字母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该邮票体现了(  )
A.亚非拉人民的交流与团结
B.反对西方殖民扩张的主题
C.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成果
D.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辽宁沈阳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罗马人撤离不列颠岛,日耳曼习惯法成为当时英国法律的主体。为实现政治统一,英国国王先后对一系列习惯法进行整理、汇编。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亨利二世在位期间(1154~1189年)是英国普通法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巡回审判制度得以扩展,剥夺了地方的司法管辖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为司法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完善王室法庭体系,国王建立了专职的王室法庭,不断扩大其司法权限,逐步削弱过去遗留下来的地方公共法庭和封建领主法庭的司法权。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件被吸收到王室法庭中,原先分散的地方习惯法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了通行全国的普通法。最后,亨利二世将令状制度和陪审制引入司法诉讼程序,这在本质上是依靠人的理性进行调查取证并作出裁判,逐渐取代了先前存在的神明裁判和决斗等落后的裁判方式。这一切使司法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普通法的形成。
——摘编自孟子群《探究英国普通法的形成条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普通法形成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普通法的积极影响。(10分)
18.[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发生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8分)
19.[2023·四川达州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社会教化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百姓进行教育感化,包括教授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等。下表是我国历史上进行社会教化的有关方式,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儒学 文学 法律 宗教
乡约 艺术 教育 科举
请从上表中,任意选取两种相互关联的教化方式,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教化方式,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阐述合理)专题闯关练18 货币与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浙江绍兴高三模拟预测]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这些现象表明(  )
A.白银取得了法律上的地位 B.明朝货币的使用开始多元化
C.中国已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政府推行并支持白银货币化
2.[2023·河南开封高三联考]北宋内库(皇宫府库)的财政支配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宋神宗元丰三年东南诸钱监生产了万贯铜钱,占当年铸钱总额的85.7%,这些钱被直接纳入内库。在北宋160多年的统治中,把累计36.67%的铜钱、75%的金、33%的银强行纳入内库。由此可知(  )
A.交子出现源于内库制度 B.北宋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商品经济运行受到阻碍 D.金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3.[2023·山东泰安高三一模]中国已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近40个国家签署了人民币互换协议。在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结算时,可直接用人民币或者对方国家的货币来进行结算,不需要使用美元作为交易中介。下图为21世纪以来的人民币互换规模(单位:亿)。据此可知(  )
A.人民币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强 B.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一大互换货币
C.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扩大 D.中国掌握了国际金融治理主导权
4.[2023·湖南长沙高三开学考试]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诗人李渤在奏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据此可知唐朝后期(  )
A.社会经济普遍凋敝 B.社会战乱导致民众出逃
C.赋税制度弊端显现 D.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
5.[2023·河北衡水高三模拟预测]田赋蠲缓是清朝重要举措,它按照受灾状况,实行田赋蠲免和缓。清末民初,各县出现“不按期征解,以图侵蚀”“甲年之赋,往往至乙年报解,而乙年之赋,则延至丙年报解”。各县报灾,如同定律,年均有之。每年未完之赋,“多半视为蠲缓,至其是否真正被灾,则非所问,流极至今,遂成惯例”。材料中的现象主要说明(  )
A.中央政府课税繁重 B.地方官吏因循舞弊 C.中央财政困难加剧 D.清末自然灾害频繁
6.[2023·广西高三三模]1878年,经李鸿章奏准,上海机器织布局所产布匹,如在上海销售,免完厘税,如运销内地,仅在上海新关征税,概免沿途厘税。这一做法(  )
A.进一步阻断与世界市场联系 B.加速了内地自然经济的瓦解
C.意图提升洋务企业的竞争力 D.有效抵制了外来经济的侵略
7.[2023·江西景德镇高三二模]1940年中共中央对党内发布指示,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纳税额,一切有收入的人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该指示的推行(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改变了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立场
C.促进了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开展 D.加快了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8.[2023·江苏盐城高三三模]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被免之奴名为私属、婢为庶人,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但他们仍需像从前为奴婢时一样,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  )
A.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B.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
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 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9.[2023·河北秦皇岛高三三模]清代前期,乐户、堕民、登户与世仆身份的人处于社会最底层,世代从事诸如乐工、抬轿、为人耕地等“贱业”。雍正帝时期,“废除贱籍”“贱民变良民”。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  )
A.治理弊端巩固统治 B.放松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C.统一全国户籍制度 D.淡化士族阶层门第观念
10.[2023·江苏南通高三三模]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这两处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  )
A.法律制度的严苛 B.基层组织的结构 C.基层自治的状况 D.行政效率的提高
11.[2023·湖北黄冈高三二模]遗嘱税的开征是中国遗嘱制度发展史上出现的新现象。南宋总领四川财赋的王之望对开征遗嘱税的目的曾有过一番说明:“委可杜绝日后争端,若不估价立契约,虽可幸免一时税钱,而适所以启亲族兄弟日后诉讼”。宋代遗嘱税(  )
A.适应推动社会治理需要 B.增加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源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极大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12.[2023·江苏盐城高三三模]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逐步出现了一个以绅董(泛指地方有身份地位的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下图为《申报》记述绅董内容条款数量的变化曲线图。图中最高点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列强侵略加剧冲击了地方社会秩序 B.清末新政破产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
C.民主革命兴起动摇了政府统治根基 D.精英阶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凸显
13.[2023·河北保定高三联考三模]明英宗正统年后,流民的数量大为增加,政府通过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明宪宗仿效东晋时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明政府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扩大财政收入 C.稳定统治秩序 D.推行社会救济
14.[2023·天津河北区高三二模]汉高祖在位时,做鸠杖赠送给高龄老人;汉宣帝在位时,建立了高年授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特享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这表明汉代(  )
  
A.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治理 B.大力推行察举制度
C.政府实行高年优抚政策 D.社会救济体系完善
15.[2023·浙江绍兴高三模拟预测]在工业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处于相互脱离的状态。在生产活动中。工厂或其他生产组织通过近代的企业制度对员工进行管理。在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工作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他们形成了一个小型社会,有共同需要处理的问题。这些区域就是社区。下列关于西方国家的“社区”说法正确的是(  )
A.社区是社会救济新方法的探索 B.社区不承担任何的政府功能
C.社区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问题解决机制 D.社区改变了西方基层自治的传统
16.[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1979年,撒切尔上台后,开始着手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主要目标是降低社会福利支出,实现政府财政支出的明显降低,减轻英国经济所承受的沉重社会保障负担。这一做法(  )
A.提升了英国社会服务水平 B.促进了知识经济的新发展
C.减轻了英国政府财政负担 D.导致了国家干预政策失灵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江西高三联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中的《循吏列传》,成为正史中记述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的州县地方官之固定体例。循吏群体形成于汉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亦师亦吏”的双重作用。循吏“亦师亦吏”的角色定位,渊源有二:一是儒家“以教为治”的治理思想,二是“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二者均滥觞于上古三代,并在后世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在社会治理中,汉代循吏通过礼义道德教化、发展地方教育、整顿社会风俗等方式,将“以教为治”的观念付诸实践,这对于稳定乡里秩序和促进边疆民族对汉帝国的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汉代循吏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对当代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彭新武《论循吏与时代精神》
材料二 《清史稿》共记载了116名循吏的事迹,循吏是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贯彻者和具体执行者,是国家政权在地方的代表。正是由于这些循吏所发挥的正面作用,政府对地方基层社会的治理得以有效实施。从《清史稿》所载循吏保民、惠民、恤民、养民,以及特别注意以廉率下,以德化民,劝民向善的诸多吏治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制度建设尚不规范,地方治理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治”的背景下,循吏作为“亲民之官”,以其身体力行,承担着沟通国家行政体系与地方基层社会的重要职责,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拓展了地方发展的职能空间。
——摘编自《清史稿·循吏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循吏在社会治理中的主要职责及其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史稿》中循吏入传的依据,并说明清朝地方治理的缺陷。(12分)
18.[2023·湖南益阳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8分)
19.[2023·山东泰安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语言规范)专题闯关练19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河南郑州高三开学考试]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这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2.[2023·黑龙江鸡西高三模拟]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也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三模]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4.[2023·江苏南通高三三模]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5.[202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统考]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其最理想的收割时间是麦穗成熟的前一天和当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河南、山东草帽辫(原料是麦秆,即小麦生产的手工副产品)产区的农民常常会宁愿少收小麦而提前四五天收割以获得编草帽辫用的优质麦秆。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农民生产观念的改变 B.农业现代化趋势明显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北方农业日趋衰落
6.[2023·山西晋城高三三模]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
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7.[2023·山东泰安高三一模]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8.[2023·湖南衡阳高三模拟]右图是山东泰安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农人除草图》(摹本)画像石中所刻画的禾稼,像是在茁壮成长的高粱苗。锄头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镬状。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锄,在耘锄稠密的株垅时,不易碰伤禾苗。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 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
9.[2023·云南昆明高三模拟]1785年,律师阿戴尔为工厂主阿克莱特辩护时说:“工艺各部门中最有用的发明并不是关在书房里的专务理论的哲学家们的创作,而是通晓使用技术方法的、从实践中得知什么构成其探讨课题的灵巧的工匠的创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据此可知当时(  )
A.民众重视发明创造 B.创新源于生产实践 C.启蒙运动影响有限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0.[2023·江苏徐州高三模拟]19世纪,在医生、社会改革者、市政工程师等的努力下,欧洲人比自己的爷爷奶奶更加长寿,霍乱这种灾难性的疾病在工业化国家里基本消除,欧洲的人口从1.9亿上升到4.2亿。此时欧洲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创新改善人居环境 B.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D.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11.[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1844年,英国女工在棉纺织工厂里占56.25%,在毛纺织工厂里占69.5%,在丝织工厂和纺麻工厂里占70.5%。1851年调查显示,英国约有25 000名女子从事家庭教师工作,主要服务于以工厂主、银行家、商人等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家庭。这表明,英国(  )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社会转型推动思想解放
C.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D.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化
12.[2023·天津滨海高三模拟预测]农业机械的发展让英国农民对时间有了新的感受,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关心效益,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材料说明(  )
A.农业生产受到了工业发展的束缚 B.工业化增强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C.机械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D.农民的观念受到了工业文明影响
13.[2023·北京海淀区高三阶段考]1896年无线电报在意大利问世,使得远在西西里岛的民众一天内就知道意大利国会通过了《新刑法》。1923年收音机在美国问世并迅速普及,美国政府利用无线电广播发布公告,让公众在顷刻之间知晓政府即将改组财政部的信息。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问世,主要运用于美国国防部的军情传递。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说明(  )
A.科技成果提高了政府效率 B.新通信设备应用领域单一
C.政府的社会功能发生变化 D.科技进步增强了人类互动
14.[2023·湖北十堰高三模拟]近日,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 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 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
C.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 D.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15.[2023·山西高三联考]下表是1987年日本、西欧、苏联高科技发展状况比较(各项以美国为100%计算)表。这表明当时在高科技方面(  )
计算机 生物工程 新材料
日本 73.7 64 81.8
西欧 44.4 55.1 77.9
苏联 15.2 14.6 46.8
A.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 B.日本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欧共体逐步实现后来居上 D.苏联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16.[2023·浙江高三阶段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  )
A.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江苏连云港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量地而立国,计利而蓄民,度人力而授事……利足以生民。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编整理自《荀子》
材料二 《国语》记载:“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音zī,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人口)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财物增长)于是乎始,敦庬纯固(强大国力,庬,音máng)于是乎成”。农家学派强调抓住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要素,即人力、气候、土壤和地形。为此他们经常劝告统治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得时之稼,其臭(音xìu)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位变强,凶气不入,身无苛殃”。
——摘编自唐任伍、孟娜《先秦农家学派的民生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重农思想。(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地位和民生角度分析先秦时期重视农业的理由。(10分)
18.[2023·山西朔州高三联考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夜生活最早在上层社会中出现,随后逐渐向大众社会传播,进而发展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后来艺术家和建筑师把意大利宫廷舞台上的照明和场景技术引入欧洲各地,有了梦幻般的场地,夜生活就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在英国,小酒馆生意兴旺,詹姆斯一世时期,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17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材料二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789年,一位到访伦敦的人写道,伦敦所有商店营业到晚上10点,灯光把商店照得极其亮堂。19世纪,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在这方面,伦敦再次引领风尚。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8分)
19.[2023·四川绵阳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城市。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和[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评价该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要求:简要概括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得出的结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专题闯关练20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和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贵州贵阳高三二模]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书面契约,规定各自的责权利和行为后果;唐宋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这表明契约(  )
A.解决了地区间贸易的汇兑问题 B.规范交易行为、维护商业秩序
C.便于资金调度、拓宽信贷渠道 D.形成商业文化、统筹商业贸易
2.[2023·浙江金华高三联考]《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据此可知,唐朝(  )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C.信贷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 D.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2023·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元代中书右丞卢世荣奏请实行由官方出钱出船、委托商人经营的“官本船”政策,“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禁私泛海者,拘其先所蓄宝货,官买之。”元世祖下令“从速施行”。该政策(  )
A.促进了大运河的重新开通 B.通过官营海外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
C.表明元朝走向了闭关自守 D.开创了官督商办的股份制经营形式
4.[2023·湖南衡阳高三模拟]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 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 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
5.[2023·河北秦皇岛高三三模]有学者指出,财富从伊比利亚转移至西欧大洋沿岸,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和对世界海洋控制权的争夺,为了提高筹集商业资金的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消耗,国家从间接统治转向直接统治,“直接统治表现为对公民进行语言、货币和法律体系的统一”。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西欧政治世俗化源于产业变革 B.经济发展推动欧洲国家实现统一
C.商业竞争促进了民族国家崛起 D.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扩张性
6.[202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预测]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材料反映了(  )
A.世界联系的加强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扩张的兴起 D.价格革命的影响
7.[2023·湖南高三联考开学考试]有学者说,“信息技术正在取消时间和距离的概念”,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即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国际互联网上做生意。该学者意在强调信息技术(  )
A.开启了全球化发展潮流 B.增加了商业贸易的成本
C.改变了商贸经营的模式 D.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8.[2023·江苏徐州高三模拟]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沙尘暴问题十分严重。1934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联邦土地放牧控制法案——《泰勒放牧法》。这一法案结束了美国长期以来对公共草地无限制掠夺式利用的状态,草场的利用从此由法律进行监督管理。这反映了(  )
A.政府全面干预社会运行 B.法制建设助推可持续发展
C.生态环境决定政府职能 D.政府立法解决了环境问题
9.[2023·江苏盐城高三模拟预测]在概述资本主义社会“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时,有人绘制了下图进行说明。据此可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B.经济政策适时调整
C.自由市场自由竞争 D.国家垄断宏观调控
10.[2023·湖北襄阳高三模拟预测]1975年,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指出,以线性规划构建最优化的方法将有可能大大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他的这一思想对西方数理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表明(  )
A.国家干预理论仍受到重视 B.美苏冷战局势有所缓和
C.计划经济体制获西方认可 D.新经济加速全球化进程
11.[2023·重庆渝北高三统考]唐代制度规定“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而宋代形成了从草市、镇市,到州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乃至全国中心城市的市场网络。这一材料可用于探究宋代(  )
A.商业空间的变化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阶层流动的方式 D.海外贸易的发展
12.[2023·湖北襄阳四中高三模拟预测]西周时期,王城规模庞大,大多没有城墙,宫殿、宗庙、工商活动和居民区域零落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东周时期,王城规模缩小,呈现大郭城(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套宫城(宫殿和宗庙)结构,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以上变化反映出东周(  )
A.工商业集镇的规模扩大 B.生产力进步助推王城建设
C.天子共主地位得到强化 D.军事动荡与社会分化加剧
13.[2023·湖南高三联考]据道光年间的《璜泾志稿》记载:苏州常熟璜泾镇,“商贾骈集,财货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这说明,璜泾镇(  )
A.带动了长途贩运业的繁盛 B.体现了鲜明的专业化特色
C.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形成 D.聚集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
14.[2023·安徽安庆安高三三模]19世纪初的欧洲城市街道一般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末已用砖、混凝土、沥青铺路;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益改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市政建设的进步 B.工业化的持续推进
C.城市职能的快速发展 D.市民生活需求提升
15.[2023·福建三明高三一模]1900年,丹麦人鲍尔森在天津成立电话公司,1905年,清政府建成北京、天津、塘沽之间的复线电话线,同时购买了鲍尔森的电话公司,改为官办,聘丹麦人罗泰为工程师。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B.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C.中国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变革 D.中国通讯事业受制于外国资本
16.[2023·辽宁沈阳高三模拟预测]2005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不足2 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达86.1%;而拉美一些国家的人均GDP徘徊在1 000~5 000美元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B.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C.居民生活水平很高 D.城乡发展差距缩小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陕西安康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贸易不断衰退。1889年,福州本埠茶叶贸易的衰落影响着各个阶层。官方抱怨厘金或内地茶税减少,当地则失业人数增多,这些成为可能发生骚乱的根源。随着茶叶出口不断衰落,福建省的茶厘、茶税收入大幅度下降。这种情况在茶叶主要外销区域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茶叶外销衰落后,业茶无利,人们为谋生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其他产业上去。他们将茶园改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甚至种上了鸦片,或将茶园改作墓地以牟利。这种状况从茶叶外销著名省区福建、广东可见一斑。
——摘编自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发达国家对农业发展的过度支持和保护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过剩又必然使农产品价格下降甚至使其在国际市场上被低价倾销。在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基本框架内,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必然向减少政府保护和开放市场方面调整。发展中国家则会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削减农产品出口税,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适度的保护。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调整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扩大出口的机会,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其农产品生产和整个农业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增加生产资料进口,反过来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消费与生产合理化。
——摘编自娄源功《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世界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退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应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策略。(10分)
18.[2023·贵州贵阳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近代沈阳虽然较早地迈入近代化行列,但它与中国大多数较发达城市一样,不是经过工业革命,而是伴随着外力的侵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近代沈阳在日本殖民势力、中央政府、奉系军阀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板块式的城市空间形态。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由军事、政治发展需求带来的阶段性用地规模的扩张。日本殖民者、晚清中央政府、奉系军阀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在同一地区相互对抗,扩张势力,从而带动了沈阳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今天沈阳城以盛京古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扩建区、铁西工业区等为基础的板块式空间发展格局,并促使沈阳进入一个超常规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
——摘编自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材料二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材料三 沈阳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中,建成了具有高工业化水平的重工业基地,为支援全国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老工业基地开始逐渐陷入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所造成的发展困境,面临着经济增长衰退,国民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大批企业濒临破产,工人大量失业待业的严峻的挑战。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特点,分析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振兴“老工业基地——沈阳”的具体举措。(6分)
19.[2023·湖北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开封城摞城”
经过20多年的考古发掘已经探明,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埋着(上下叠压)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形成“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个一直流传在开封民间的神秘传说,终于被考古证实。有学者指出,由于黄河多泥沙的独特水文特性,黄河流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邑遭受了与开封城同样的命运。“城摞城”对于研究黄河的泛滥、泥沙的淤积和灾变现象等,都提供了大量材料。
——摘编自苏则民《营邑立城制里割宅——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
材料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沉淀了数千年历史遗迹,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建在台泊河之间的7座山冈上,几经毁灭又几度复兴。古罗马遗迹规模宏大,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约公元前2000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8至前4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罗马古城的大部分遗迹现叠压在罗马街区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晰、史论结合)专题闯关练21 交通与社会变迁和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海南海口高三模拟预测]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时期,漕运渐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这些变化(  )
A.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 B.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
C.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虑 D.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2.[2023·甘肃高三三模]19世纪前期,英国蒸汽机车的制造技术进一步改进。且到1831年,英国铁的价格只及1770年的31%。此时,英国熟铁不仅大量出口,而且价格大大低于瑞士条铁。这些现象(  )
A.推动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B.表明英国产品质优价廉竞争力强
C.说明工业革命侧重于重化工业 D.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3.[2023·四川凉山高三三模]近代早期对铁路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是督抚。戊戌变法后,清廷相继设置路矿总局、外务部考工司、商部通艺司、邮传部管理铁路。民国时期,设立铁道部专管。中国近代铁路的管理(  )
A.推动铁路建设形成路网 B.向专业化统一管理发展
C.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削弱
4.[2023·江西宜春高三一模]下表为唐玄宗时期朝廷的所在(注:中间空缺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均为皇帝在外巡行时间)。
时间 地址
至717年正月初十日 长安
717年二月初三至718年十一月初一 洛阳
718年十一月初一至722年正月十五日 长安
722年二月初七至723年正月初三 洛阳
723年三月初五至724年十一月十四日 长安
724年十一月廿二日至727年九月廿二日 洛阳
727年十月十一日至731年十月廿一日 长安
731年十一月至732年十月十一日 洛阳
732年十二月初二至734年正月初六 长安
734年正月十六日至736年十月初二 洛阳
736年十月廿一日以后 长安
导致以上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藩镇割据的影响 B.保障后勤供应的需要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关中自然灾害的影响
5.[2023·湖北高三联考模拟]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开始突破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6.[2023·福建福州高三模拟预测]1921至1927年间,中国国道路修建里程由1 185公里达到29 170公里,平均每年增长4 663公里,从1908年至1926年,“先后成立的商营汽车运输行或公司,约有300余家,拥有各种客货汽车2 400余辆。”据此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西方工业技术占据主导
C.社会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D.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7.[2023·四川泸州高三三模]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8.[2023·重庆高三三模]1950年6月中央政府决定拨款修筑成渝铁路。为了加快筑路速度,在原有军工筑路的基础上,又投入民工2.8万、失业工人1.9万,修筑所需的钢轨、道钉等器材主要委托重庆的公私厂矿加工。据此可知,成渝铁路的修建(  )
A.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落后的状况 B.有助于成渝地区经济恢复发展
C.开启了“一五”计划的建设局面 D.使国营经济成分占据主导地位
9.[2023·浙江嘉兴高三二模]古罗马曾发生过多次瘟疫,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的惩罚联系起来,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据此推知,古罗马人(  )
A.创立巴氏消毒法 B.重视修建饮水道、下水道等
C.修建复合式公寓 D.逐渐普及自来水与排水系统
10.[2023·天津南开高三一模]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
A.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 B.鼓励创新防疫新方法
C.发挥基层力量的核心作用 D.最终取得了显著成绩
11.[2023·安徽池州高三模拟]《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认为气是世界的原初物质,阴阳二气交互作用而生成宇宙万物;并强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说明《黄帝内经》(  )
A.强调生命活动的物质性 B.助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
C.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已科学认识人体的形神关系
12.[2023·浙江绍兴高三模拟预测]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 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包括很多神父也染病死亡。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产生了极大地转变;卫生观念得到更新;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城乡流动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由此可见,这场疫情(  )
A.证明了神学理论的荒诞 B.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C.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 D.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13.[2023·江苏镇江高三统考模拟]晚清官员岑春煊曾谓,中国“驱虏卫生之事,夙所未习。海通已来,五洲之民,相率莅此,奇疾怪征,挟以俱至。医者不察,思以旧有之术应之,不得当则委之劫运,罹疫死者,岁辄有闻”。岑氏意在强调(  )
A.通商口岸地区瘟疫高发 B.西方侵略导致瘟疫流行
C.当时瘟疫防控面临新挑战 D.传统社会不重视瘟疫防治
14.[2023·山东青岛高三一模]18世纪,公共卫生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医学界也有一些学者从理论上阐述公民健康与国家富强的关系。德国著名卫生学家弗兰克(1745~1821)就提出政府在保护和增进公民健康的问题上有道德责任。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D.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15.[2023·辽宁高三联考一模]自2020年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定位“大流行”至今,欧美国家在疫苗低接种率下率先快速放开;越南、新加坡选择在疫苗高接种率时有序放开;日韩国家选择稳步开放模式;中国在病毒致死率下降,本着生命至上,佑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原则于2022年12月放开。据此可知(  )
A.全球抗疫各自为政互不借鉴 B.政治制度决定放开模式的差异
C.放开模式不同但已成为共识 D.世卫组织并未能发挥协调作用
16.[2023·福建宁德高三模拟预测]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特别是将国产新冠肺炎治疗药品全部纳入国家医保药品。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从铁路以知识形态传入中国开始,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真正起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间有过7次讨论争论、7次铁路试办、7次列强的实验性活动、7个人不同的作用(李鸿章、张之洞的努力,刘锡鸿、徐致祥的反对,奕?、奕让的支持,慈禧的决策),最后才有芦汉铁路的“定计兴办”。在皇室游玩铁路的兴建过程中,订购7辆车和7里长的铁路轨料,动用700名工匠建设路基,第二期延长时又订购的是7里长的铁路轨料。
——摘编自朱从兵《晚清皇室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起步》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铁路修建正在起步,里程数不多,干线尚未建成,但铁路的重要性已被朝野体认,衰败的中央与崛起的地方对铁路修建权的斗争导致了集权能力的颓丧与帝制国家的倾覆。一战中德国战败,德国权益被日本接管……日资随即大规模进入,遂成一枝独大之势,北洋政府的铁路外债主要向日本举借。一战结束后外部势力重返中国,中国主权呈瓜分之势,中国的路权与路政复遭严重侵夺,地方实力派借助列强之力控制地盘,对抗北洋政府,攫取和瓜分铁路收益,遂使北洋政府对铁路失去控制,中央建制沦为空壳。铁路与其说成就了国家,不如说肢解了国家。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至抗战爆发时止,铁路的修建、铁路的专业化和国家对之实行全面管理才勉强有了所谓“黄金十年”的气象。南京政府对铁路的财政、政治与人事的控制能力有所增强,铁路线的规划向着对其统治造成威胁的地区延伸,具有很强的政治集权、地方控制和国家统一的政治色彩。
——摘编自陈明明《铁路与中国现代国家的重建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铁路兴办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修建铁路的影响。(8分)
18.[2023·海南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伴随着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洲的脚步,欧洲流行病也悄悄地潜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它造成了北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锐减,便利了欧洲人的侵占。面对这些完全陌生的疾病,印第安人失去了抵抗力和主动权。现实使印第安人在心理上受挫,他们丧失了对传统信仰的信心,陷入了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开始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并在“身后留下了社会和经济上的混乱”,撕裂了由紧密的亲戚关系网络联结和相互作用而成的印第安社会组织。疫病肆虐后的部落村庄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落、语言、文化的新群体,这对于塑造后来的印第安人社会及北美大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洪玲艳《欧洲流行病入侵与北美印第安人社会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天花等传染病流行,东北地区大量群众感染。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多样。医疗机构匮乏、缺医少药的状况使不少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东北地区的卫生环境较差,易引起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据调查,东北地区的乡村没有井盖的水井占80%,在抽查的33个井中,多数因井水中含有大量硝酸、氨等而不能使用。当时,人们还认为鼠疫是瘟神下界,可使用水银、红矾等方式治疗,结果不仅延误了对病人的治疗,更使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之,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在东北等地投掷带有鼠疫、霍乱等多种病原体的物体,加剧了当地疫情。面对疫情,东北地区党和政府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召开相关卫生防疫会议,全力动员群众参加疫病防治工作。在加强医疗基础建设的同时,逐步构建起有效的三步联动机制(接种预防—疫情报告—病人隔离),从而使东北地区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
——摘编自陈松友、巩瑞波《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疫病防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流行病入侵对北美印第安人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及疫病防治特点。(12分)
19.[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交通史是历史总进程的一个重要的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交通条件决定着历史文化圈的规模,也影响着各个文化圈互相之间的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与历史”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专题闯关练22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山西阳泉高三三模]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围绕着“义”的含义,纷纷表达了各自观点。读下表四则材料都认为“义”的功用在于(  )
观点 出处
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庄子·天地》
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义者,分此者也。 《荀子·君子》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 《荀子·君子》
义者,正也……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墨子·天志下》
A.培育平等互利的人生态度 B.消弭亲疏尊卑贵贱的差别
C.构建合理有序的社会秩序 D.丰富传统主流思想的内涵
2.[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预测]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主张以唱游方式启蒙幼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来发展儿童肌肉筋骨,使其强健体魄。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
A.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关注人的身心发展 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
3.[2023·天津高三联模拟预测]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中国人为此而不懈努力。他翻译了《海国图志》,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主动发起“文化自救”的第一批人之一,其行动具有标本的意义。这反映了(  )
A.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面临挑战 B.西学可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
C.民族文化可用外来文化代替 D.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4.[2023·广东河源高三联考]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5.[2023·北京门头沟高三一模]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6.[2023·福建三明高三三模]“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清会典》载“凡格致之学有七”,“一曰力学,二曰水学,三曰声学,四曰气学,五曰火学(即热学),六曰光学,七曰电学。”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近代化 B.标志物理学在中国的诞生
C.是“西学东渐”的必由之路 D.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
7.[2023·重庆八中高三模拟]“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8.[2023·青岛市一模]《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宣告裁判,并交付判决书后,经证明该案件为不成立而法官又经判决确定犯有误判之罪者,处该案中刑罚之十二倍。该法官并应于公众集会中被推出审判席,永久不得复职。”这一规定旨在(  )
A.保证司法公平 B.解决社会纠纷 C.规范司法程序 D.完善法律体系
9.[2023·辽宁抚顺高三联考二模]苏美尔神话为研究苏美尔城邦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旧约·创世纪》《苏美尔王》等神话中的叙述,众神会议(相当于公民大会)有权选举王,决定城邦战和大事。但是操纵众神会议的则是“决定命运的七神”(相当于贵族会议)。由此可知,苏美尔城邦(  )
A.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B.已经形成统一国家
C.君主专制尚未形成 D.神权专制已经形成
10.[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号称“西方史学第一人”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了记述希波战争的《历史》,在书中他严格区分“自由的”西方和“奴役的”东方。希罗多德的这一做法意在(  )
A.对东方实施矮化策略 B.说明希腊人抗争的正义性
C.表达对波斯人的同情 D.客观分析希波战争的性质
11.[2023·云南昆明高三模拟]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题材为主,其内容也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
A.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B.为宗教改革制造了良好氛围
C.受到了文艺复兴的深刻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2.[2023·四川南充高三二模]有学者指出,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城邦,大多数人秉承人文主义理念,“把国家设想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经营,贫穷的公民群众能够借以谋得舒适生活”的结构,把城邦的财政盈余投放到以戏剧为主的娱乐活动,而不肯用于军事目的,这导致雅典人最终无法赢得与马其顿的战争。该学者意在揭示雅典(  )
A.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B.公民活动的随意性 C.政府机构的软弱性 D.强敌环伺的危险性
13.[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茶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  )
A.宗教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世界性
14.[2023·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模拟]读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社会结构表。由此可以推知,印度(  )
社会结构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成分及职责 宗教祭祀 统治和保卫国家 普通劳动者 服务于前三种 不可接触者
A.佛教对种姓制度推波助澜 B.当时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C.在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15.[2023·江西高三联考模拟]朝鲜王朝建立之后,以李成桂为首的统治集团将科举考试制度分为文科、武科、杂科,恢复一度停招的文科。文武两科开考时间一致,均为三年一试。朝鲜统治者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原因是(  )
A.朝廷文官的作用得到增强 B.西方文官制度传入的影响
C.借鉴明朝八股取士的制度 D.地理大发现后的文化交融
16.[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这反映了(  )
A.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B.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经济中心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其符号功能和实用功能抗衡对话的结果。服饰自先秦就被纳入“礼”的范畴。《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孔颖达在《左传·定公十年》释文中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强调的也是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的内在联系。周代确立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服饰形制、颜色、纹样、配饰等均被纳入用以“别异”的“礼”的序列。《后汉书·舆服志》载:“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古代服饰作为“礼”投射在个人生活中。孔子要求君子文质彬彬、内外兼修。《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人“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摘编自白岚玲《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六朝风流时期。贵族官宦子弟在着装上极力营造洒脱、豁达、飘逸、不拘小节的风尚,或不修边幅、解衣当风,或褒衣博带、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或自创服饰等,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其中“褒衣博带”“胡服”成为这一时期服饰的主要风格。服饰总体形制朝着宽大、舒适的方向发展,文人雅士对之尤为喜好。
——摘编自汪婷婷《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古代服饰的符号功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贵族官宦子弟服饰中审美观念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
18.[2023·山东枣庄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交往和交流。来华传教士把他们发现的儒家思想文化传播到欧洲。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和证明。教士们把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中国知识界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渐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新式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周报鹤《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西思想文化交流。(10分)
19.[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当立足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潮流,以强制性方式突入中华大地、裹挟着“天朝上国”踏入“现代化”发展轨道的时候,中西文化发生剧烈冲突,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面对汹涌而来、表现强势的西方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能否救亡图存的质疑声中,“国粹派”“西化派”“折中派”的主张与应对策略泾渭分明。
客观上,起始于鸦片战争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构想行动,使绵延久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刚刚启程的中国现代化在相互对视中,共同进入一条既要互为助力又难免间有阻滞、既要协调促进又必然存在矛盾的历史通道之中。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抵御外辱、保国保种的历史任务面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渐显不支,中国现代化清理路障、辟出通道的努力亦显坎坷。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专题闯关练23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北京延庆高三一模]3~6世纪,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其他民族也逐步迁徙到中原。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起国家,灭亡西罗马帝国。上述现象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日耳曼人借鉴了匈奴人的经验和教训 B.匈奴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相互学习推动
C.上述民族的迁徙属于早期印欧人迁徙 D.亚欧民族大迁徙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2.[2023·湖南岳阳高三统考期末]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
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 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
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 蜂蜜、缝、编织
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 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落叶乔木
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 轭、犁、车辖、轮轴、柄、挽具、毂
据此推断,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  )
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
C.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 D.同化了迁徙地区的文化
3.[2023·河北保定高三期中]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和“蛮族”。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4世纪,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住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上述材料表明(  )
A.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 B.罗马帝国建立起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
C.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 D.东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
4.[2023·湖北荆门高三模拟预测]南美洲有多种类型的混血种人,如卡博克洛人(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穆拉托人(白人与黑人混血)等。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与新航路开辟后西葡殖民政府的鼓励有关。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削弱了西葡对殖民地的控制力 B.改变了南美洲社会的族群结构
C.反映了白人文化侵略大大加深 D.导致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兴起
5.[2023·广东佛山高三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各利益集团经过反复地激烈争论后,促使国会确立了旨在限制移民人数、控制民族来源的移民限额制度。该制度以美国人口中各民族集团的人口数量为基础,规定每年的移民限额和各地区移民来源,彻底结束了建国以来自由放任的移民政策。这项政策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
A.保证美国人有足够的就业机会 B.减少政府在移民福利方面的支出
C.美国国内人口的增加速度过快 D.科技发展导致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6.[2023·宁夏银川高三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 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在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7.[2023·贵州贵阳高三一模]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  )
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
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
8.[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二战后,澳大利亚政府以“移民即繁荣”为战略导向,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引入的移民当中技术人员的比例逐年上升:20世纪50年代为32%,1980~1986年为49.1%,大大超过了澳大利亚本地技术工人的比例。澳大利亚这一移民的趋势(  )
A.适应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B.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C.冲击了本土主流文化的地位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9.[2023·山西大同高三三模]在20世纪头十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前往纽约、波士顿和费城;葡萄牙人去普罗维登斯和新贝德福德;德国人和波希米亚人去芝加哥、密尔沃基和费城;波兰人去芝加哥和底特律。这些移民(  )
A.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布局 B.均衡的分布在美国的各地
C.助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D.使美国文化形成多元格局
10.[2023·河南商丘高三开学考试]东晋时期,江南僧人争相结交名士,以帛尸梨密多罗与王导的结交而显名,逐渐步入上层士人的社交范围;康僧渊因殷浩的赏识而成名,从而结交王导和庾亮;竺法汰因王洽的供养而成名,从而结交王珣、谢安、桓温、简文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打破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 D.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11.[2023·辽宁丹东高三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布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12.[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获取毛料而著称,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中以将白丝梳理下来,然后将这些线解开再织好,供应给罗马的妇女。直到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确地认识到丝是来自于蚕这一小动物。这反映了(  )
A.东西方交流逐渐深入 B.海上丝绸之路已达地中海
C.西方对中国了解精确 D.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
13.[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二模]如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制作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  )
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
14.[2023·广东佛山高三联考三模]公元8世纪后期,阿拉伯人在古巴比伦人、埃及人和希腊人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增添了印度人和中国人的化学知识,推动了地方化学工业的发展,生产出苏打、明矾、硫酸铁等化工品。这体现了(  )
A.科技进步助推帝国建立 B.阿拉伯的世界中心地位
C.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D.丝绸之路具有辐射作用
15.[2023·贵州毕节高三一模]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
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
16.[2023·湖南长沙高三统考]下表为清代中国赴日商船所载商品种类数量统计情况。对其数据变化原因的合理解释是(  )
时间 船只(艘) 生丝(斤) 丝棉织品(斤) 糖(斤) 药材(斤) 颜料染料(斤) 矿物(斤) 皮革(张)
1711年 54 50 267 2 002 149 4 475 490 778 860 570 817 332 760 85 821
1804年 11 2 413 14 366 7 256 000 909 218 412 298 270 543 2 294
A.中日之间贡赐贸易加强 B.日本蚕丝织造业有很大进步
C.殖民扩张危及中日商贸 D.中国民族资本得到长足发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江西高三联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除了欧洲本土以外,由于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大规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亚等地都已经成为欧洲移民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经成为绝对的少数族群。持续500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还带来了欧洲语言宗教的全球化……“西方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其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预示着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到来。任何持有这种信仰的人都坚信自己有责任维持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西方至高无上的社会更好的世界。”
——摘编自张汝伦《西方文明本质的反思》
材料二 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与此同时……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开始陆续迁往欧美。如果说西方的殖民主义曾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导致西方的种族和文明形成了全世界分布的态势,那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带来了一种“逆向殖民”的趋势,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
——摘编自[美]苏珊·马丁《国际移民的演化趋势:百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逆向殖民”趋势形成的原因,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双重性。(12分)
18.[2023·湖南怀化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新大陆,由于土著人或者被剿灭,或者被驱逐到穷乡僻壤,英国人就可以亲身把本国的文化带到新大陆去。但是他们发现,在自己的文学、服装、医药中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其他地区,对待西欧文化的态度有所不同。土耳其人很看不起西欧文化,主要缘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仇恨。在印度,葡萄牙人引进了宗教裁判所,印度人在告诉英国教士说:“基督徒做了很多坏事。”早期来华的西欧传教士,由于他们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有较高深的造诣,得到徐光启等中国少数学者的尊敬,但是大多数中国学者拒绝西方科学和天主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美国历届政府都将文化输出写进自己的施政计划,从杜勒斯的“和平解放”战略到肯尼迪的“在铁幕的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从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到克林顿的“全面接触”。2000年至2004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 332部,其中,美国影片占到40%~50%。互联网上70%~8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西方文化从最初利用宗教组织传教布道,到利用电影电视强力推销西方文化,从利用经济上的优势长期霸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到对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垄断,从洋快餐的风靡,到西方节日的全球化泛滥。圣诞节、感恩节等外国节日闯进中国人的生活,当下很多中国人喜欢过西方节日,在有些地方,圣诞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
——摘编自李培松、陈书《论当今西方文化侵略及其应对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今西方文化侵略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0分)
19.[2023·福建福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人们居住的地方通常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民族的人们各自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中生息繁衍,共同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亲属制度、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的认同感和对故土家园深厚的感情。然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因受到外界压力而被迫改变居住地点或者出于谋求发展而主动改变居住地的现象十分常见,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多样的。
——摘编自于艳波《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迁徙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有理有据)专题闯关练24 战争与文化交锋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天津市和平区一模]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随着东征,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希腊文化渗透到各个阶层
2.[2023·四川遂宁高三模拟预测]在希腊化时代,随着希腊建城运动的开展,体育馆作为城市的地标建筑之一随之出现在希腊人所征服和统治的世界,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成为其他民族融入希腊文化圈的有效途径。由此可知,古希腊体育馆的扩展(  )
A.使得各城邦政体趋同 B.促使西方人文精神逐渐成熟
C.催生了智者运动兴起 D.成为希腊世界强有力的纽带
3.[2023·浙江宁波高三联考]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  )
A.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 B.引发了民族迁徙
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
4.[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二模]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基督徒远征东方,他说:“不要因为爱家庭而拒绝前往,因为你们应爱上帝胜于爱家庭;不要因为恋故乡而拒绝前往,因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的故土;不要因为有财产而拒绝前往,因为更大的财富在等待着你们。”由此可推知,这次远征(  )
A.源于世俗王权不断强化 B.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C.巩固了基督教统治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2023·江苏苏州高三二模]亨廷顿说:当非西方国家在追求以富强为标志的“现代化”时,它们竞相往西方寻求成功地秘诀;而在这些国家达到相当程度的“现代化”后,又纷纷转而声称是其本土文化——而不是从西方寻来的秘诀——促进了它们的成功。这说明(  )
A.国家富强推动本土文化复兴 B.西方国家应该拒绝文化输出
C.侵略导致非西方国家的反抗 D.文化寻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6.[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1821年,俄国诗人普希金得知拿破仑去世后,写下长诗《拿破仑》。其中论述道:“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远的自由遗给世人。”据此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  )
A.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 B.粉碎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C.推动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D.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7.[2023·辽宁沈阳高三三模]李鸿章认为:“无论中国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即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中术四元之学,阐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数之新法,近日译出于上海,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这一主张(  )
A.证明了西学源于中国的正确性 B.打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偏见
C.体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 D.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8.[2023·河北邯郸高三二模]据现有资料记载,在近代中国已开放的25个通商口岸中,18个口岸已有洋行出现,这18个口岸的传统金融业已经不同程度地与外贸发生了关系,其主要投资者和经营者开始向金融资产阶级转化。这表明当时(  )
A.通商口岸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金融业呈现近代化的趋势 D.国际市场决定中国金融走向
9.[2023·广东河源高三开学考试]二战后,印度由占总人口5%的本土精英阶层推动而获得了民族独立。而这些精英则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他们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当他们掌权之后,仍然保留宗主国建立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财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英国殖民力量依然强大 B.印度发展严重依赖西方
C.印度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D.印度难以摆脱西方羁绊
10.[2023·四川成都高三三模]一位墨西哥学者在论述当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时指出:“虽然人们已不再像20世纪初那样不加批判地抄袭法兰西的文学艺术时尚,但是种种‘波普艺术’和‘北方庞然大物’的消费模式的表现已深深地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这一观点体现了(  )
A.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 B.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美文明的重大贡献 D.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冲突
11.[2023·浙江高三联考]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12.[2023·贵州毕节高三模拟]秘书监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设立的用以收藏、管理和编辑图书典籍的机构。元代秘书监作为中央图籍典藏和文化管理机构,以典藏职能为核心,逐渐形成编修史志、文化监管、司天育才等其他外延职能,是元代民族文化交融和历史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以下关于元代秘书监的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的是(  )
A.藏书规模元代最盛 B.它是元代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C.典藏是其核心职能 D.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比较严格
13.[2023·浙江宁波高三开学考试]江苏省淮阴县1912年调查:渔沟乡有私塾38处。县城亦有数十处,是公办小学的五六倍。《吴江县志》云:“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逐渐推广,但私塾仍大量存在,少数私塾开始仿学校设置国文、算数等科,分堂讲授。”据此可知,当时江苏地区(  )
A.传统私塾在教育转型中发挥作用 B.政府重视传统教育的发展
C.近代教育与传统私塾的本质相同 D.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有限
14.[2023·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预测]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并出版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设立有利于(  )
A.保护自然遗产 B.传承希腊文化 C.推动科学革命 D.促进启蒙运动
15.[2023·广东汕头高三三模]下列关于近代美术教育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
时期 美术教育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 一些实业学堂开设有美术教育课程,主要内容是有关地图测量、机器制图等手工图画。
19世纪末期 康有为提倡:“今工商百器皆藉于画,画不改进,工商无可言。”
20世纪前期 《钦定学堂章程》规定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部分科别须开设图画课。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并开设了西方油画、雕塑等纯美术专业,同时也保留了原来的图案(绘图)专业。
A.美术教育兼具有实用主义性质 B.工商百器发展依赖于美工设计
C.清政府重视国民素质教育发展 D.美术教育在近代中国发展受阻
16.[2023·湖南长沙高三二模]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的《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是一部围绕长城描述中国古代北方边地的著作。这部书传入国内后,书名被译为《中国的边疆》或《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书名中的“中国”正确的理解是(  )
A.地理概念:国家的中心城市 B.政权概念:全国性统一政权
C.民族概念:华夏主体的中华民族 D.文明概念:农耕文明的主体区域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山西阳泉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腓力二世重视教育,他给12岁的长子亚历山大聘请了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为老师,学习哲学、数学、逻辑、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腓力二世死后,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6年继位称王。在此后的13年中,他不但成为全希腊的领导者,更征服了波斯,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他和他的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这些希腊城市几乎都在底格里斯河以东,是希腊化世界东部的中枢。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他的部将塞玻古继承了亚历山大的政策,鼓励文化研究,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专门收藏文化典籍的缪斯宫,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在伊萨斯之战后,亚历山大集中精力巩固和整顿新征服的地方,接着挥军南下,不战而取埃及。他把埃及分为两个省,任命埃及人为省长,任命马其顿人为驻守埃及的海陆军指挥官,自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他采用分权的策略,任命多人负责埃及军政及民政事务,因为他认为把全埃及委托给一个人掌握是不妥当的。
——色诺芬《远征记》卷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亚历山大在传播希腊文化中所起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对埃及进行统治的特点,分析帝国建立所产生的政治影响。(12分)
18.[2023·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人们很早就形成了收藏并欣赏前人遗物的思想。或出于对先人成就的崇拜,或出于强烈的宗教热情。
18世纪下半叶,欧洲人考古的兴趣逐渐由挖宝转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包括对建筑遗址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所具有的科学价值。
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开始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视作文化遗产。雨果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中强烈呼吁国家将历史建筑等视为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并立法保护。1830年,法国任命了第一位历史建筑监察官,1837年成立全国性历史文物委员会,1840年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与保护。此后,英、德、意等国都通过了相关法律并公布了国家古迹。
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对缔约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清晰地界定,要求每个缔约国都应该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本国的文化遗产,必要时可以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摘编自王新文等《回到原点的追问:试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遗产保护变化的原因。(10分)
19.[2023·广东惠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文化像有机体一样地生长着,经历原始、文化和文明的阶段,由生到灭亡,并潜存着永恒重复的可能。文明的生长并不是无止境的,文明都可能在其生长的任何一点上衰落下来。所以西方文明的历程也不可能例外,现在唯一活着的西方文化就处在走向文明的末期阶段,必须明白在这样的时代中,很多东西变得不可能了。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论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专题闯关练11 古代文明产生与发展和
中古时期的世界
1.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印度、中国)。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在美洲、印度、中国分别发现了棉布和棉织物,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前,美洲相对独立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源性,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美在新航路开辟前相对独立于其他地区,其棉纺织业是独立发展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并不相同,不能体现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考古发现有利于推动历史研究,但历史研究并非完全依赖考古发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关于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等的法律,材料中提到法官作出错误判决时,应处以其原案中起诉金额的12倍罚金,并撤销其法官资格,这有利于保障判决的公平正义,因此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法官的问题,与自由民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杜绝”表达太过绝对,排除C项;人文主义色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西亚和埃及。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古代西亚和埃及都出土精美的陶器,反映了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C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古西亚前4千纪和埃及前王朝时期的手工业,而不是原始社会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古西亚和埃及处于同一时期,但材料没有提到彼此交流,排除B项;两个地区都出现陶器,但证据不足,不能得出两地文明水平接近,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一方面积极推广希腊文化,另一方面因俗而治,保留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借鉴东方优秀文化成果,可见亚历山大的统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D项正确;据材料“举办希腊式的文学、音乐比赛和体育比赛等文艺竞赛”可知推广了希腊文化的扩展,没有使希腊地区逐渐东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促进,非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为了维护统治,非旨在缓和各民族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帝国许多殖民地的书店出售的都是最新的希腊、拉丁文学作品,而且这些书是“罗马书商委托当地‘负责人’邮寄到外省的,还有一些书是他们亲自从罗马带回去的”可知,随着书籍传播,罗马文化的影响力会逐渐增大并逐渐向殖民地人民渗透,这有利于殖民地的罗马化,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证明当时罗马帝国垄断了殖民地教育,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殖民地使用的书籍,而非印刷技术,排除C项;通过殖民地使用的书籍无法证明罗马帝国文化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在古埃及的领域内出现了希腊据点和具有希腊文化特征的物品,体现了埃及文化与希腊本土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表明埃及文化与希腊本土文化的交融,不能说明古代希腊神话对埃及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古代埃及没有通过战争征服古希腊,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埃及文化与希腊本土文化的交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是地中海航海史上互动潜力最为充分的一次”及所学知识可知,学者通过“互动潜力”意在说明此时的地中海地区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C项正确;材料内容为古希腊移民对地中海地区文明交流的影响,没有涉及古希腊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中海地区文明的交流,并非古希腊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排除B项;希腊人海外移民的主要目的是应对人口压力,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古希腊人航海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又由于他们没有马,不知道使用铁犁和车轮,因而,比起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并结合所学可知,因美洲文明远离古代的世界文明中心,难以吸收和借鉴先进文明,故生产方式和文化较为落后,这体现出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并非论证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为了揭示亚欧文明的先进性,而是肯定文明交流的必要性,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为了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后期(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中后期欧洲封建主实行货币地租和出售产品的做法都与市场发生了联系,这反映了当时欧洲农业经济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排除B项;货币地租会加速封建庄园制的瓦解,但“濒临崩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所展示的是中世纪法国各种社会力量矛盾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以出色的喜剧手法以及市民文学机智幽默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市民的政治和生活意愿,非城市成为权力争夺的焦点,排除B项;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复兴是在人文复兴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自治对封建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时空是中古时期(俄罗斯)。据材料“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于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可知,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建筑、造型艺术、国徽等方面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拜占庭融合和创新文明,对斯拉夫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为俄罗斯文明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明之间的交流,宗教影响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A项;“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文明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无法得出“相同的历史传统”,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可知,题干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文化对西方的影响,“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文化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统治范围之内,排除C项;阿拉伯和东方国家并不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中期此教堂转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兰建筑‘叫拜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中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拜占庭帝国,建筑也由教堂变为清真寺,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与土耳其建筑风格变化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材料中日本废除贵族特权、贵族占地收归国有都是向中国学习唐代官僚政治、均田制的表现,体现了日本的国家政治与中国的相似性,D项正确;日本12世纪才进入幕府将军统治时期,排除A项;保证了日本政局的长期稳定违背史实,日本此后政治格局发生多次变动,排除B项;这场改革确立了天皇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可得知东非海岸城市繁荣受益于与非洲内陆交流和与世界各国交流,体现了东非文明的开放性,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东非贸易往来的区域看,8~15世纪东非海岸港口受益于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中与东非贸易的国家众多,古代东非发展显然不仅仅受阿拉伯文明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非海岸城市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这个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这一时期玛雅人已将一年精确到365.242天,……创造出20进制”可得出古代玛雅人在日常和生活实践与生活中创造出了历法与数字,这是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的结果,D项正确;独特而发达的数学体系只是表现,并不是原因,排除A项;古代美洲文明较封闭,与外界基本没有交流,排除B项;玛雅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途径:经贸往来,人口迁移,学者游历,国家统一,军事征服。(任答3点)
(2)影响:①积极影响:巩固和扩展了文明的区域,推动了东西方经贸的往来,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快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任答3点)②消极影响:古代帝国的征服战争破坏了人类的物质文化财产,其文化奴役或精神同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被征服地区民族文化传统的损毁或失传,这些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解析:(1)途径:根据材料一“……频繁的贸易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可得出经贸往来;根据材料一“希腊移民……”可得出人口迁移;根据材料一“旅行者或学者……”可得出学者游历;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可得出国家统一,军事征服。(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极大地促进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可得出推动了东西方经贸的往来,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罗马文明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密切交往,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可得出巩固和扩展了文明的区域,加快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帝国的征服战争破坏了人类的物质文化财产,其文化奴役或精神同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被征服地区民族文化传统的损毁或失传,这些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18.答案:(1)共同因素:农耕文明的物质保障;古代文明的扩展;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繁荣的文化;武力扩张。
(2)认识:各个区域文明相对独立地发展;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解析:(1)据材料一“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都表现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可得出农耕文明的物质保障;据材料一“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可得出古代文明的扩展、武力扩张;据材料一“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繁荣的文化。(2)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知识,可得出各个区域文明相对独立地发展;据材料一“征服印度的犍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材料二“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得出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19.答案:(示例一)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
古中国:夏商周时期都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形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金字塔的建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
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
以上史实可以证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象征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
(示例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需要修改。
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产生文明的时间并不相同,如果以此作为判断文明古国的依据,那么古希腊以及美洲的玛雅、印加帝国都可以作为文明古国。
古希腊: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6世纪,城邦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玛雅文明: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建筑精美;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印加帝国:马丘比丘城;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综上所述,由于文明的起源地不止四个,而是更多个,各地区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从“古”的标准、从“大”的标准来看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准确,应改为多个文明古国。
(示例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四大文明古国”都符合“文明”的大部分特征,但它的产生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戊戌维新失败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峻挑战,民族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开启民智、维护传统文化以提振民族信心是当务之急,在其宣传下,“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广泛传播。
“四大文明古国”的称呼是不确切的。因为对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这四个国家的判断标准不确定;指代的地域不准确;与新的考古成就不切合。因此它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考古学或历史学研究成果。
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是近代时期出现的带有特殊目的的说法,不具有史学价值。
解析:根据“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可得出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古中国:根据所学,概括夏商周的具体内容,可得出夏商周时期都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形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古埃及: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金字塔的建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古印度: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6世纪,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古巴比伦:结合所学可得出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最后总结可得出以上史实可以证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象征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
专题闯关练12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开辟了新的航线,而且航线涉及区域比较广,据此可知,这会推动意大利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13世纪意大利水手开通新的航线,这会促进意大利商业的发展,这一活动并不会直接推动西欧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在13世纪以前,东西方就可以通过地中海进行贸易往来,排除B项;大西洋探险活动是从15世纪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菲律宾。根据“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可得出菲律宾名字的由来与西班牙侵略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体现出了殖民色彩,D项正确;圣拉萨鲁斯群岛这一名称带有宗教色彩,排除A项;其名称没有用当地的文化命名,因此不能体现尊重当地文化,排除B项;其名称只是用西班牙统治者命名,不能体现文化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世界)。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5世纪以来,美洲的人口数量变化幅度较大,而非洲在1600年以后人口没有明显增长,这是因为随着殖民扩张的展开,美洲人口锐减,为了解决美洲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欧洲殖民者又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所以新航路开辟影响了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变化,D项正确;工业革命到18世纪60年代后才展开,不能解释这一时间之前人口的变化,排除A项;亚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并不都是因为近代化运动的推动,因为截止1750年,亚洲还没有普遍进入近代化时期,排除B项;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人口,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美洲)。根据材料“17世纪南美玻利维亚的波托西成为世界银都,也成为西半球人口最多、最富有的地方,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复杂的工业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托西成为世界银都,其鼎盛时期,白银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拥有及其复杂的工业体系,说明该城市曾经的辉煌,对人类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A项正确;玻利维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非葡萄牙,排除B项;17世纪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波托西发展与工业文明时代无关,排除C项;1825年玻利维亚宣告独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罗马教廷和欧洲国际法学家从宗教、法学等角度为殖民者辩护,肯定殖民扩张,承认殖民所得等,为西欧的殖民扩张提供了依据,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俗力量挑战罗马教廷权威的信息,排除A项;欧洲国际法学家肯定殖民扩张的合理性,不能说明欧洲国际法理论的科学性增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教廷、国际法学家均支持殖民扩张,没有强调多方力量影响国际治理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但丁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贪婪,“采用了犀利而直率的市民语言”,体现了其人文主义思想和对世俗文化精神的追求,B项正确;拉开西方宗教改革序幕的是马丁·路德,排除A项;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和推动了近代民族观念的形成是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人文主义群体的主要构成包括城邦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宗教僧侣,说明这一时期的封建宗教势力仍然比较强大,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方式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充分,C项正确;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具有复杂性矛盾性的特征,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已经走向衰落”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43年(德国)。据本题材料“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使得德语成为德意志各邦的标准语言,这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统一,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路德翻译德文圣经的相关信息,与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无关,排除A项;路德的宗教改革打击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而题目强调的是他翻译的“德文圣经”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信息和“欧洲各国”王权加强无关,只是反映的德国,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34年宗教改革时期(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至尊法案》规定英国国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即将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打破了罗马教廷对英国教会的控制,确立了新型的国家与教会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通过宗教改革,封建王权的地位得到提升,但材料中未涉及封建制度的完备,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王权和教会之间的关系,未涉及其他妨碍王权专制的特权,排除B项;王权的加强是通过宗教改革实现的,未涉及自治城市,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革命通常指始于16世纪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它使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划定了各自的边界,也为世人开启了一扇思想启蒙与解放之门,对于人们的思考,科学革命提供了答案,即理性,反映了科学发展促进了理性传播,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启蒙思想还没有被欧洲社会广泛接受,排除B项;自然科学没有取代宗教地位,排除C项;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科学革命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之启蒙运动。根据题干信息“居民不受现有主权国家的国境等限制,共享探求人类社会共通的普遍性真理的志向”“以欧洲世界为思考的前提”可知,该王国探求真理和理性思考,属于启蒙思想的内容,故上述评价中的“王国”是指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C项正确;殖民帝国以掠夺和侵略为主,排除A项;新教领袖的“信仰自由王国”里信仰宗教,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王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规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追求也是受到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并不是文艺复兴,也不是宗教改革,排除A、B项;材料体现的是启蒙运动思想家对理性的推崇,并未提及对资本社会的批判,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辉格党极力宣传威廉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旨在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B项正确;“光荣女王伊丽莎白”“圣经中的创世纪”“英国宪政传统”只是辉格党进行政治宣传的手段,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鼓吹君权神授理论是辉格党进行政治宣传的手段,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光荣革命”后,王权受到议会限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美独立战争。根据“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有这本‘圣经’就足够了”可知这体现了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的影响,所以材料意在说明北美独立战争成为法国民主革命的宣传工具,C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的影响,而不是美国独立战争受到启蒙运动思想的指引,排除B项;美国独立战争是民族独立战争,体现的不是宗教改革的时代内涵,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时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据材料“‘古老自由’……与旧世界彻底决裂”,可知英国革命具有复古倾向和不彻底特点,重在说明英国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保守色彩,B项正确;“捍卫自由”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A项;“多元化政治运行模式”,表述错误,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C项;“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法等一般议会制国家,均是由下院议会多数席位政党组阁,故资产阶级对下院议会选举特别重视,英法对下院议员选举资格等有很多限制。而德国不同,宰相对皇帝而不对帝国议会负责,帝国议会也不能通过投不信任票来迫使宰相及内阁下台,帝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并不能获任宰相并自动获得组阁权力,故其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敢于超越英法,C项正确;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实现了男性公民普选,并非工业推进政治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特点:瓷器生产技艺精湛,产品种类丰富;瓷器工场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力;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生产出现专业化分工。
(2)条件:全球海路的拓展;荷兰的殖民扩张;荷兰曾控制海上贸易;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
(3)作用:刺激了中国的瓷器生产;促使中国工匠学习西方绘画技艺;促进了荷兰制瓷业的发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一“景德镇上各制瓷作坊的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可知瓷器工场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力;据材料一“以景德镇为主的中国瓷器制造业便在瓷器的烧制、绘画、上彩等工序上大胆地进行探索和改进,使外销瓷的生产体系很快在中国建立”可知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适应海外市场需求;据材料一“景德镇瓷窑发展了青花瓷,尤其是康熙末年创烧成功的粉彩瓷,使得中国的外销瓷一变传统纯净的青花瓷而为绚丽多彩的粉彩”可知瓷器生产技艺精湛,产品种类丰富,生产出现专业化分工。(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荷兰)。据材料二“他们两次劫持葡萄牙大帆船,将船上所载瓷器运回阿姆斯特丹拍卖。1604年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经营华瓷进口贸易”可知荷兰的殖民扩张,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全球海路的拓展,17世纪荷兰曾控制海上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中国、荷兰)。据材料一“随着中荷贸易的发展,中国瓷器作为日用器皿,进入千家万户”可知刺激了中国的瓷器生产;据材料二“荷兰运往广州的样品装饰图案中既有西方流行的‘耶稣受难图’、海神、欧洲时尚人物等,也有中国主题的图饰”可知促使中国工匠学习西方绘画技艺;据材料二“荷兰也建厂烧制硬质瓷器”可知促进了荷兰制瓷业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瓷器贸易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其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18.答案:(1)英国:议会和内阁的制衡,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制衡,三者分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2)“首相民主”:是指英国首相拥有实权,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等权力。“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总统权力较大,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等。
解析:(1)英国:根据所学,可从英国议会和内阁的制衡,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等进行总结。美国:可从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制衡,三者分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等进行总结。(2)理解: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强调的是首相和总统权力的膨胀,“首相民主”是指英国首相拥有实权,结合所学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分析解答;“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总统权力较大,结合所学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19.答案:(示例)论题: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西欧社会的转型。
阐述: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及不断成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重视现世生活。文艺复兴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文明化。
总之,文艺复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之精髓所在”,结合其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影响分析,得出论题: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西欧社会的转型。阐述:说明文艺复兴发生的背景、内容、成就以及影响即可。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得出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重视现世生活。列举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即可。最后从影响角度分析,得出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文明化。总结,从文艺复兴对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分析,得出文艺复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专题闯关练13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初(英国)。据材料“经过议会授权后,受委托者履行建筑、维护公路的义务以及享有在特定路段收取通行税的权利”及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初,为便于商品流通,英国政府推行公路委托制度吸纳资金来改善交通条件,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收费公路委托制与议会主权确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统一市场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工业时代,产业工人们经常庆祝‘主的星期一’,待在家里延长他们每周日的休息,聚集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欧洲的英式足球和美国的棒球在工业时代都成为大众运动”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工人收入提升,在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出现材料中描述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休闲娱乐的发展,没有体现工厂纪律和道德压力,排除B项;对休闲娱乐的追求是现象,而非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殖民扩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期(美国)。根据材料“17~18世纪,北美的抹香鲸油为欧美城市的灯塔、路灯和公共建筑提供燃料,逐渐成为优质工业润滑油。19世纪末期,美国捕鲸业走向衰弱。”可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石油逐渐取代抹香鲸油成为照明和润滑油,导致美国捕鲸业走向衰弱,说明技术革新改变市场需求,A项正确;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与美国捕鲸业走向衰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民众生态保护意识增加,对美国捕鲸业走向衰弱有一定的作用,而非“意识淡薄”,排除C项;城市化进程,与美国捕鲸业走向衰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的大众休闲旅游、大众消费现象,C项正确;统一国内市场形成是在南北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美国大众休闲旅游和消费的增长,与自然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揭示当时美国贫富差距、生产过剩、购买力不足等经济社会问题,得不出酝酿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马克思为了研究英国工厂问题,搜集查阅大量有关工人状况、女工及童工劳动情况的资料,包括英国政府的官方文件,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可信性,B项正确;据材料“工人状况、女工及童工劳动情况”可知马克思运用相关资料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而非肯定其功绩,排除A项;唯物史观在《资本论》问世前创立,排除C项;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法国巴黎)。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组织人民参加公社选举,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等做法,表明巴黎公社突出人民主体地位,C项正确;维护工人政府权威与“号召巴黎人民返回所在地区参加公社选举”等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领导巴黎公社的并非无产阶级政党,排除B项;材料没有列举巴黎公社践行议行合一原则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工人运动的“例外”说明美国工人的阶级觉悟落后于欧洲,这也说明美国的工人更关注个体的利益,这种情况与当时美国盛行个人主义的国情相关,A项正确;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并不低下,排除B项;工人阶级本身就是先进的领导阶级,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1~1912年(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欧洲在亚洲和非洲征服与夺取权力的借口是“强者权利说”,认为亚洲和非洲人没有能力管理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欧洲殖民国家来充当保护者,实质是通过强权政治推动其在亚非的殖民扩张,A项正确;据材料,“弱肉强食”是欧洲殖民国家的做法,不是“国际共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欧洲国家间协调侵略步伐,排除C项;据材料,欧洲殖民国家认为“亚非地区缺乏自治能力”,实质是其强权政治推动对亚非的殖民扩张,而不是亚非地区真的缺乏自治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6年9月。由材料可知,1876年西方列强召开殖民会议,商讨争夺非洲的问题,B项正确;西方列强借“赞助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其实质并不是传播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这一会议只是协调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并不能消除和缓和它们的矛盾,排除C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印度)。根据材料可知,提拉克提出了自主政治纲领,并将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视为自主的象征,使这个纲领具有争取民族独立之意,这说明提拉克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因此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色彩,B项正确;材料反映提拉克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未涉及学习政治体制,排除A项;提拉克是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与欧洲无产者联合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提拉克要求实现民族独立的主张,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趋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伊朗从1850年出口棉织品转变为1910年出口原棉。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列强对伊朗进行商品输出,使得伊朗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变化,即全球生产格局的变动,D项正确;A项是全球生产格局变动的影响,不是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8世纪中期英国就建立了殖民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B项虽表述绝对,但符合史实,教材表述也使用了“摧毁了”一词,B项正确;非洲独立运动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洲人民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斗争力量增强,排除A项;民族意识觉醒是民族独立的前提,因此“觉醒”错误,排除C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各阶层积极反侵略,说明民族矛盾成为埃塞俄比亚国内的主要矛盾,B项正确;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在1941年取得胜利的,是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配合下反攻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整个非洲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情况,排除C项;根据材料得不出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缺乏稳定的领导核心,事实上当时塞拉西一世坚持抗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亚非拉地区)。据材料可知,一战后亚非拉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领导力量不同,依据唯物史观的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之所以亚非拉各国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领导力量不同,是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D项正确;A项是表象,题干问的是,一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领导力量不同的原因,反殖民统治斗争形式多样不是一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领导力量不同的原因,排除A项;一战后大多数亚非拉国家依然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只不过通过斗争从宗主国获得了更多的权利,排除B项;C项表述与一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领导力量不同没有关联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阿尔及利亚)。根据材料可知,阿卜杜·卡德尔被认为是“民族英雄”“几乎完全接受欧式教育的贵族形象”“穆斯林的克伦威尔”,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立场影响评判者观点,C项正确;土著居民视阿卜杜·卡德尔为民族英雄,这不是服务于殖民统治,排除A项;材料表明政治立场影响评判者观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公共记忆也具有主观性,部分内容不一定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墨西哥。根据所学可知,墨西哥独立后建立起考迪罗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结合材料中的相关措施可知,墨西哥该政策是在打击考迪罗的大地产制,C项正确;此时墨西哥已经取得独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墨西哥打击考迪罗制度,争取民主的斗争,没有评价规模经营模式,排除B项;D项中“已经得到了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不同点:罗伯特认为,工业革命前人力成本比能源成本高的原因,在于黑死病使欧洲人口减少,而英国煤炭资源丰富;王国斌认为,人力成本高是因为欧洲国家分裂的背景,使得迁入城市生活的人生活成本更高,而资本价格因为投资者集聚而相对低。
相同点:两人都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在于人力成本过高。
(2)说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体制进一步在欧美国家普及并建立;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解析:(1)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不同点:罗伯特:据材料一“实际工资普遍高而能源成本却相对较低”可知,英国煤炭资源丰富;据材料一“人力成本比燃料成本高”可知,工业革命前人力成本比能源成本高;据材料一“黑死病使人口急剧减少”可知,黑死病使欧洲人口减少;王国斌:据材料一“欧洲在历史上分裂成许多互相敌对的国家”“连绵的战争造成农村的不稳定,迫使手工业迁入设防的城市”可知,欧洲国家分裂使得迁入城市生活的人生活成本更高;据材料一“资本价格低却因为城市集中资产者而相对较低”可知,资本价格因为投资者集聚而相对低。相同点:比较两人的观点,都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在于人力成本过高。(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据材料二“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体制进一步在欧美国家普及并建立;结合所学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思想与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角度分析。
18.答案:(1)原因: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2)原因:长期遭受欧洲国家的殖民,经济基础弱;拉美地区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军阀势力、大地主和天主教势力强大;内部政局不稳定;受到美国为代表的列强的渗透;经济主权不独立。
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的拉丁美洲。由材料一“欧洲启蒙运动也好,美国革命也罢,其中任何一项都无法独立激发西班牙美洲反抗。”及所学可知,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意识、启蒙运动、拿破仑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拉美国家。由材料二“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通常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君主专制阶段、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和革命后的政治民主化阶段。”及所学可知,发展中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原因分别从殖民者的统治、经济发展缓慢、封建势力的强大、政局动荡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长期遭受欧洲国家的殖民,经济基础弱;拉美地区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军阀势力、大地主和天主教势力强大;内部政局不稳定;受到美国为代表的列强的渗透;经济主权不独立。
19.答案:观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迅速崛起,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论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政治上,英法美等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化进程加快;经济上,欧美国家先后开展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生产力迅速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思潮勃兴,思想解放助推社会变革;科学上,近代自然科学取得巨大发展,科学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科学与技术逐渐结合,促进了经济发展;国际关系上,西方列强积极进行殖民扩张,瓜分世界。总之,18世纪末19世纪初起,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西方国家普遍崛起,东西方开始大分流。
解析: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世界)。首先仔细阅读材料,据材料“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西方就此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拟出观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迅速崛起,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然后就论点展开论述,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史实,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国际关系等角度论述。最后归纳总结。
专题闯关练14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
国际秩序的演变
1.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到1913年(德国、法国、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法相对“衰落”,德国快速“崛起”,但殖民地状况却出现“倒挂”现象,这意味着欧洲列强重新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可能出现,B项正确;“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A项;当时英国仍然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国家,排除C项;广阔殖民地总体上有利于英国的发展,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德、英的士兵受到本国政府的鼓动踏上战场,但现代化的战争令他们陷入了长期的战壕战中,圣诞节之际他们却无法回家团圆,双方都为本国的帝国主义利用,大多数士兵并不想兵戈相向,圣诞节停战就是士兵们反思战争意义的表现,C项正确;士兵们反思战争并非是放弃了爱国主义理想,排除A项;“开始萌生反战主义思潮”表述不准确,一战爆发之前就已经存在反战主义思潮,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方面的论述,一战中的士兵对战争感到迷茫,并不等同于意识到战争的非正义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至1917年(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结合图表信息可知,随着战争的进行,协约国的军需品生产急剧增加,反映出当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战争期间,各国经济发展减缓,且材料没有体现出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排除A项;生铁、煤、钢的生产量增加,与战争规模扩大有关,不能反映战争时间变长,排除B项;军备竞赛发生在一战前,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理事会遇有侵略或侵略危险而建议采取军事措施,需要斟酌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与特别情况”可知,这显然是在强调各国独立自主,弱化了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原则,B项正确;国联是英法控制的工具,排除A项;此时仅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但是并未大规模扩张,排除C项;“使国联失去了制止战争的可能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巴黎和会时期(法国)。据本题材料“巴黎是一个梦魇,那里的每个人都是病态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法国巴黎签订和约,该条约指《凡尔赛条约》。根据“决议的混杂和虚假”并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条约》蕴含了很多矛盾隐患,D项正确;《华盛顿条约》加剧了美日在远东地区的矛盾,排除A项;维也纳会议后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B项;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确定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3年(俄国)。根据材料“列宁认为必须把创办新的机关报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首要任务”可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后,列宁要创办新的机关报,更好地进行思想宣传,加强党内思想统一,A项正确;此时是1903年,还未发生二月革命,不存在探索革命过渡途径的任务,排除B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与材料中的创办报纸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要创办新的机关报,更好地进行思想宣传,不涉及改造社会民主工党,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假如革命阶级的人民没有建立起苏维埃,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就是没有希望的事情”可知,列宁强调人民群众建立苏维埃,即人民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有力支持,A项正确;列宁强调十月革命的胜利原因,与政权巩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列宁强调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并未说明战争与俄国国内矛盾的关系,排除C项;列宁说明的是人民群众对苏维埃政权建立的作用,且十月革命时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后初期到1921年(苏俄)。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初期,列宁之所以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是因为苏俄十月革命成功,苏俄当时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故而将资本主义作为敌人;1921年态度转变,想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因为此时一战已经结束,苏俄国内战争也结束,苏俄处在和平时期,苏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因此苏俄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保障国内经济建设,A项正确;题干时间截至1921年,此时斯大林模式还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表明苏俄在1921年获得西方的认可,排除C项;仅凭1921年,没有1921年具体时间我们无法判断当时苏俄是否已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俄国)。据材料“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可知,1920年虽然苏联农民抱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他们仍然选择支持苏维埃政府,因为苏维埃政府使农民满足了对土地的要求,说明苏俄政府的土地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促进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即这时期农民对政府的态度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A项正确;材料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但没有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排除B项;农民的态度源于农民获得土地,而非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材料涉及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的支持,没有体现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时空是1921年(苏俄)。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有代表公然指出新经济政策是“资产阶级邪恶”,是向资产阶级倒退,要求废除它,可见当时部分人对新经济政策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C项正确;材料仅提到有代表反对新经济政策,但是实际上却“受到许多工人、农民的欢迎”,因而不能说明新经济政策未得到广泛支持,排除A项;各项举措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时空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据材料“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造成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工业化”,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在1918年开始实施,排除A项;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农产品收购制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多地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一些矿区尤为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正陷入经济大危机,企业破产,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许多普通家庭失去收入来源,致使他们的子女营养不良,故A项符合题意;基础教育经费不足只会导致儿童受教育方面出现问题,不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C项属于措施,不符合设问要求,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农业生产并未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D
解析:时空是:1940年世界。根据所学,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1940年6月法国败降,欧洲只剩英国坚持抵抗。法西斯国家在战场上暂时处于优势地位,促使美国总统罗斯福担心希特勒对美国的威胁,D项正确;1940年9月时,苏联、美国还未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发展到全球阶段,此时成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条件尚不成熟,排除A项;当时英法已经投入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并非“中立自保”,排除B项;当时二战还主要局限在中国和西欧,“规模扩大”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根据材料“‘自由法属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国’的军队参战以及对殖民地领土基础设施的军事开发,为法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可知,二战期间,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人民参加了战争,以及对殖民地领土基础设施的军事开发,这些都有利于促使殖民地民族主义愿望的增长,为二战后国家独立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非洲战场的开辟在材料中没有描述说明,排除A项;同盟国与协约国是在一战时期,排除C项;二战削弱了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上半期(世界)。据本题材料“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对英法主导的世界秩序不满,希望通过战争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传统英法主导的世界秩序构成冲击,表达了不满,所以后来发动了世界大战,但是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了,说明用战争的方式改变世界格局的思路不正确,人类需要寻找新的世界发展之路,A项正确;两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欧洲国家遭到削弱,因此“英法把持的国际秩序不可撼动”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战争的方式不能改变世界原有的秩序,说明人类需要新的发展之路,而不是强调新兴工业国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人类改变世界秩序的探索,没有强调哪一个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发展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二战的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殖民统治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淘汰出局了”可知,二战后,殖民统治时代已不是时代主流,人类的国际秩序观念在经历二战巨大代价后发生了进步,反映了文明在艰难中发展,国际政治观念演进付出巨大牺牲,D项正确;A选项是对材料的不完整解读,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B项“终结于”与材料“淘汰出局”的差别为一个是消失一个是不能成为主流,排除B项;C项“已经形成”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目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尽快结束;美国企图取得战后的领导权;加强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希望建立战后的国际秩序。
(2)同:都是世界大战后对和平秩序的安排;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反苏反共,雅尔塔体系包容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凡尔赛—华盛顿由英法操控,雅尔塔体系为美苏主导;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法阻止世界大战再爆发,雅尔塔体系维持了世界总体和平。
解析:(1)本题是目的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8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的纲领,为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尽快结束;根据材料“美国取得战后世界领导权的计划”并结合所学可知,威尔逊的真实意图是建立有利于美国的世界秩序,取得战后世界的领导权;根据材料“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可以得出加强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四点原则”表达了美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希望建立由自己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2)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二战后的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同点:从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背景、实质以及影响等角度分析,都是在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不同点:根据材料“雅尔塔会议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凡尔赛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旗帜,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根据材料“雅尔塔体系承认了苏联与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几乎每项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宰作用,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间对世界的瓜分,雅尔塔体系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凡—华体系无法阻止世界大战再爆发,雅尔塔体系维持了世界总体和平。
18.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政策:新经济政策。
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评价: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解析:(1)办法:根据材料时间1921年以及“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等信息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因此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特点:根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最主要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或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2)改变:依据材料“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等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知识归纳如下: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3)评价:结合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以及效果,可知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指的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取得了工业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由此结合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的措施、成果和弊端,全面评价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结果。
19.答案:趋势:1914年以来,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说明: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西欧国家经济普遍走向衰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十月革命期间,列宁主义的提出,并得到广泛传播,冲击了西方价值观;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社会,与此同时,苏联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受到质疑;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这些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从1914~1945年的世界局势出发,分析西欧发展趋势:西欧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经济遭受重创,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冲击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文化价值;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因此得出1914年以来,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专题闯关练15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和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
1.答案:C
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末”“尝到政府补贴甜头”“并不想和自由市场打交道”“所有得到补偿的集团都不喜欢重返竞争的屠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从侧面反映出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力度、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非常大,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据经济主导,C项正确;战后西方并未放弃市场经济,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如何,排除B项;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仍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所以良性竞争氛围“缺失严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会议内容“恢复并稳定因战争而萎靡不振的世界经济”“稳定汇率”“金本位制”可知,该会议是布雷顿森林会议。根据所学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前身)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大机构,确立了美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构建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秩序。根据会议时间1944年可知,该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法西斯失败已成定局,C项正确;1941年12月,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排除B项;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而布雷顿森林会议已经结束了,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1973年到80年代后期之间,欧洲主要工业国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大约700万人。”可知,1973年到80年代后期欧洲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例如服务业的迅速发展,B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受“滞胀”危机影响,相继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导致了欧洲社会运动的兴起”与题干要求不符,其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就已经兴起了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替代一部分中间技能人员,而增加了对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的岗位需求,影响了岗位需求和就业结构,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岗位收入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经济增长情况,排除C项;根据材料,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可能导致一部分中间技能人员失业,但同时有利于增加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就业岗位,不能简单认为人工智能增加失业风险,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在农业的就业人口下降明显,在工业的就业人口也有一定比例的下降,而在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却增加迅速,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生产力的迅速提升,促使社会结构的变化,而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的扩张,会更好地促进科技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是福利国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科技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并不是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也不是个人电脑的作用,排除C、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女性广泛参与政界、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活动,这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女性并未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妇女权益是否得到保护,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男女地位,无法说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控制论在刚提出时,正处于冷战爆发时期,因此苏联提出大量批判文章,但1961年苏联改变对控制论的看法并写入党章,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上台后批判斯大林的需要,B项正确;1961年时美苏关系依旧紧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水平与科学理论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对科学理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1979年苏联。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长期落后;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苏联实施改革,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集体农庄成员的收入,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B项正确;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题干所述属于农业改革而非企业改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所有制改革”可以看出匈牙利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C项正确;匈牙利改革不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排除A项;波兰是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因此“开始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匈牙利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是“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学者将当今世界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自主、反抗和依赖等,而美国一直居于最高层,中国、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国地位有所提升,体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体现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仅从表格,无法得出世界局势的状况,排除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政治格局并未稳定,而是有所变化,排除C项;表格并未提及区域集团化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结盟国家要求建立的是基于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公正的世界新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是代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组织,通过努力推进世界新秩序,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服务,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排除A项;仅从不结盟运动的首脑会议,并不能提高第三世界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在1990年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欧洲。材料“各国的民族认同感在逐渐增强,欧盟内部的共性减少,对各自利益诉求的多样性使欧盟内部局势渐趋复杂”强调的是在欧盟内部,民族利益分歧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B项正确;欧盟内部存在一些麻烦,A项夸大其词,排除A项;C项忽略了货币、军事联合,排除C项;欧洲一体化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根据材料“靠着二战后建立起的霸权,美元从一种普通的支付、结算和投资载体,渐渐变成了美国的政治讹诈和胁迫工具,美国政府过度使用美元作为对别国进行政治打压的武器正在反噬美国自身”可知,二战后,美元霸权建立,美元成为了美国政治讹诈和胁迫的工具,但是因为美国政府对美元的过度使用,美元也正在反噬美国,体现了在目前世界形势下,去美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美元的趋势,未体现区域集团化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美国倒行逆施已触犯众怒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元,没有体现美式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为绝大多数人能欣赏到音乐,打开非热门音乐集合市场的,是科技的进步,即“98法则”出现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接触非热门音乐提供了可能性和途径,改变了传统音乐的销售模式,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是客观环境,并非音乐大众化的根源,排除A项;文化多样性得到保护是具体条件,不是社会生活和经济转型的根源,排除B项;资本社会化趋势扩大与音乐市场化、大众化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各类经济组织举行与经济有关峰会大大增加,说明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军事冲突此起彼伏说明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和竞争加剧,整体而言,说明二战后世界政治关系格局是和平与动荡、紧张和缓和并存,A项正确;B、D项仅是某个现象的理解,并不是全面准确的理解;C项说法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1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12月(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推动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多领域务实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国为世界的发展提出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完善,C项正确;材料是中国发展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不是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多领域合作,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没有推动大国之间协调合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地区热点问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贸易领域:利用贸易管制、立法等方式,切断苏联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技术领域:联手他国及出台相关法律限制对苏联的高新技术出口或转让;
粮食领域:单独或协调盟国对苏联进行粮食禁运;
能源领域:胁迫西欧放弃或减少从苏联进口石油和天然气。
(2)特征:不诉诸武力,采取冷战方式;裹胁众盟友,封锁围堵苏联;多领域开火,切中苏联要害;全方位遏制,长期有序布署。
解析:(1)领域及内容,要求“归纳”即从材料中找,“美国政府实行贸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美国贸易管制清单内的各种物资”表明美国在贸易领域遏制苏联的发展,手段主要是制定法律,如《出口管制法》等,起到切断苏联与世界经济联系的作用;“为了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则说明在技术领域对苏联进行制裁,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成立联合的组织,还成立组织对苏联的技术进行限制;“1980年1月,美国政府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宣布对苏实施粮食禁运,中断对苏出口粮食,并协调盟国参与粮食禁运”表明美国要求其他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对苏联进行粮食的禁运和其他措施的限制,在粮食领域对苏联进行遏制和打击;“1983年,美国通过国际能源机构,限制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说明美国在能源的领域打击苏联,迫使西欧放弃或减少从苏联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而能源出口是苏联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限制苏联能源出口对苏联经济造成了重创。(2)特征: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经济遏制不诉诸武力,采取冷战方式进行;由材料“1949年底,为了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通过消减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欧和日本进入共同防卫的轨道上来”可知,美国裹胁众盟友,封锁围堵苏联;由材料可知,美国对苏联的遏制从20世纪40年代持续到80年代,在贸易、技术、粮食、能源等多个领域对苏联进行了长期有序布署的全方位遏制,而且切中苏联要害,最终拖垮了苏联。
18.答案:(1)原因:第一阶段:一战和十月革命重创了俄国的经济基础;为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苏联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第二阶段: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斯大林个人对苏联影响的扩大和苏联“个人崇拜”的出现;二战的影响;美国“租借法案”的实行。
(2)影响:不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也加大了欧盟经济复苏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开展;有利于欧盟平衡欧俄贸易结构;破坏了欧洲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了欧洲紧张的局面;增加了人民生活的成本,影响了双方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1年前后(苏联)。第一阶段:从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角度分析,得出一战和十月革命重创了俄国的经济基础;从恢复国民经济的角度分析,得出为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苏联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第二阶段: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分析,得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从斯大林个人角度分析,得出斯大林个人对苏联影响的扩大和苏联“个人崇拜”的出现;据材料“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苏联同许多国家的经济联系”,得出二战的影响;据材料“经济联系的形式主要是由同盟国按租借法案提供的军事援助”,得出美国“租借法案”的实行。(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史(欧美俄)。从经济层面的影响分析,得出不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也加大了欧盟经济复苏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开展;有利于欧盟平衡欧俄贸易结构;从对欧洲的局势分析,得出破坏了欧洲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了欧洲紧张的局面;从对双方人民生活的影响分析,得出增加了人民生活的成本,影响了双方人民的生活水平。
19.答案:(示例一)观点: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阐述:科技革命促进思想解放。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牛顿的物理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弱化了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科技革命促进经济近代化。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近代化的初步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兴起。
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人们社会生活巨变,城市化,交通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等;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加深远,现代化交通,石油化工,现代通讯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现代科技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此可知,世界近代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生活的巨变,促进了人类生活的现代化。
(示例二)观点:科技革命利弊兼存,进步性为主。
阐述:科技革命的进步性: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进步;科技革命促进经济近代化;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促进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科技革命也存在一定问题:近代科技革命,特别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现代化武器产生,如飞机、大炮、坦克,还有化学武器,被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社会第一次巨大灾难出现;还因发展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应用于战争;科技革命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产生,二战后美苏高科技竞争的“星球大战计划”导致了苏联解体。
虽然科技革命存在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但是积极作用为主,所以科技发展应该兴利除弊。
解析:本题为观点评析类论述题。根据题意要求,以科学技术的利弊为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根据材料“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可拟定论题: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三次科技革命等方面予以论述,可知科技革命促进思想解放,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牛顿的物理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弱化了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科技革命促进经济近代化,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近代化的初步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兴起。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人们社会生活巨变,城市化,交通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等;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加深远,现代化交通,石油化工,现代通讯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现代科技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可知,世界近代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生活的巨变,促进了人类生活的现代化。根据材料“科学运用于社会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学运用于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可拟定论题:科技革命利弊兼存,进步性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科技革命、世界大战、美苏争霸等方面予以论述。
专题闯关练16 政治制度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傅”是汉代中央在诸侯国设置的官职,代表中央辅佐地方王国,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傅”的设置主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儒学传播没有关系,排除A项;汉代中央在地方设置“傅”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完善官僚制度,也不是参与地方治理,排除C、D两项。
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元朝在财富钱粮管理方面、刑事方面以及军事方面,同一职能都由多个机构掌管,可见当时官制机构的职能重叠,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元朝中央实行一省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僚机构的职能,与因俗而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汉化程度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知,宋朝对地方权力进行分割,相互牵制,有效的削弱了地方势力,同时也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基于藩镇体制框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削弱地方权力,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而非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C项;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每一个贵族都有军事扈从,这些扈从会向他宣誓效忠,将其视为自己的领主。同时,每一个自由民也都曾向国王宣誓……”说明中世纪西欧存在多重身份且由多重权力组成,也正如此,形成了权力制约、制衡的网络状态,这正是封建主义的本质含义,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等级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多种阶层成分,并未单指封建王权,排除B项;“广泛认同”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雅典)。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通过改革剥夺了精英土地贵族压榨小农户的特权,使小农户能够更好地积累财富、有时间参与公共事务并享有话语权,说明民主制的社会基础得到巩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通过改革剥夺精英土地贵族压榨小农户的特权,不是剥夺其政治参与权,排除A项;材料表明雅典民主制的社会基础得到巩固,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措施使民主制的社会基础得到巩固,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9年以来(英国)。材料表明,英国国王虽然是虚君,但是国家权威的象征,既可以使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落到实处,又能够保持国家权威而有利于化解权力危机,说明英国的政治体制维护了国家稳定,C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确实受到限制,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维护了国家稳定,排除;D项错在“避免”说法绝对化,材料也没有涉及公权失控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对实行恐怖政策的雅各宾派残余分子和王党势力实行严厉镇压,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做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巩固法国革命成果,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跟法国的工业革命不相关,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的并不是拿破仑·波拿巴政府的做法实际废除了本国封建制度,而是体现出巩固法国革命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抗日根据地。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20世纪40年代,山东抗日根据地政府颁布《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提出保障一切抗日的个人和党派、团体的自由合法权利,健全司法公安机关和贯彻法治。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根据地政权在团结抗日力量和保障抗日力量的合法权益下,巩固统一战线,A项正确;抗日根据地政府依据三三制原则组建,因此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排除B项;材料反映根据地政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没有提到基层民主建设,排除C项;“社会各界一致拥护”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修订法律规定,在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取消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设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现吸取“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经验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B项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排除A项;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般指的是建国初,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地方政权建设,而非基层民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葡萄牙人经营的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上贸易网络,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推动了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对16世纪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赋税制度变革的现实依据和重要动因。从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世界的互动,如果没有白银大量流入,赋役折银可能不会实行,D项正确;隆庆开海使得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地位,隆庆开海仅仅是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之一,排除A项;赋役折银加重了百姓负担侧重于一条鞭法的结果或影响,排除B项;南方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无史实依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对底稿上开设议院和资政院的时间等的删除,反映出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抉择时的踌躇心态,C项正确;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的修改是清廷行为,而且预备立宪是符合人心所向,排除A项;对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的修改,不涉及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没有下降,排除B项;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的修改是清廷对内政的处理,未反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宋代对官员的晋升都有细致的规定,反映了官员管理制度较为严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11~1-24专项练习(含解析15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