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8单元)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向西北传播和影响的产物,在适应甘肃、青海等地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曾一度被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这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历史悠久 B. 世界领先 C. 多元一体 D. 魅力独特
2. 战国时期,一系列的变革、变法都和持续的战争状态有关。为了不被打败,各国需要新的统治方式。君主们纷纷放弃使用世卿世禄的贵族,选拔有能力的士人做官员,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要求 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 专制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D. 各国统治者都主张变法
3. 下面是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秦朝历史后摘录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公元前 230—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
A. 秦统一的背景 B.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C. 秦统一的过程 D. 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4.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国立太学。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由此可见,太学的兴办( )
A. 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 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D. 实现了诸子百家的融合
5. 西晋时期,中央政府曾颁布荫客制,按照官吏品级的高低限定其荫庇食客和佃客的数量;又通过占田制、课田制“驱民归农”,增加编户,开垦荒地。这些措施( )
A. 剥夺了高官贵族的特权 B. 推动了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 D. 保障了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6. 隋朝统一后短时间内积累了巨大社会财富。究其原因,某学者提出“国家编户和赋税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私家荫户和租税的减少,这是统治阶级中利益分配的重大调整”。该学者认为隋朝财富的积累是由于( )
A. 大索貌阅消灭了私家荫户 B. 打击世家大族强化国家权力
C. 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稳定 D. 编户增加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7. 唐中叶后朝廷授予许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号为“使相”。从玄宗朝到僖宗朝,使相的人数从8人增加到了60人。唐朝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拉拢藩镇维护统治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 创新制度提高效率 D. 重用人才优化决策
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何者?庖羲以来,未闻女帝者也……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张衡司史,而惑同(司马)迁(班)固,元平二后,欲立为纪,谬亦甚矣。”这反映出,刘勰( )
A. 注重了历史文献的运用 B. 遵循客观事实的标准
C. 继承了司马迁史学精神 D. 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9. 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下列中的( )
A. 对农民进行有效编制管理 B. 以内廷司礼监控制锦衣卫
C. 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 D.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10. “西夏原是在唐朝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后自称白上国、大夏国,但人们习惯依辽人和金人等称呼为西夏。夏景宗开国,杂用汉臣‘主谋议’,党项人‘主兵马’。在后期八十一年间,正式实行科举制”。在这段表述中,我们寻踪觅迹可以研讨( )
①唐末藩镇割据问题 ②李元昊开国举措
③南北面官制度问题 ④夏辽金宋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两宋时期,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现象,如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全国实收上供米367万石,其中江南东路、两浙路上供米205万石,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 农民赋役负担繁重 B. 冗官冗费问题突出
C. 重视种植经济作物 D. 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12. 明朝在经济上给予宗室成员优厚的待遇,在政治上却对其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宗室不得干预兵事、政事,不许入仕做官,藩王就封后未经特许不得入朝,甚至与宗藩联姻的人也不得选任高官。这些举措( )
A. 基于维护皇权政治的需要 B. 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 意在提高中枢决策的效率 D. 缓和了皇室成员的内部矛盾
13. 清朝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清朝此举( )
A. 旨在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 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
C. 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 D. 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14. 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 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这说明该地当时( )
A. 逐渐发展为专业化市镇 B. 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
C. 手工业经营方式多元化 D. 商业贸易为晋商所主导
15. 19 世纪 40年代,中国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该著作的撰写意图是( )
A. 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B. 加快近代海军建设
C. 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D.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16.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金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彭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推断,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 19世纪后半期以来,列强热衷于在中国修建铁路。日本报纸《朝日新闻》曾称:“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上之肉。”这反映出( )
A. 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B. 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 中国近代交通体系完善 D. 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
18. 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宣布停止开捐卖官,但谕令颁布不久,各省因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短缺而再行开捐。大批生员争购官衔,纳捐者犹如“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甚至出现“胎妊小儿,预营仕牒”的情况。这一现象( )
A. 表明新政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 B. 客观上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 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反映出民众思想觉悟有所提高
19. 1920年,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宣布筹办所得税,然而各地商会质疑其违背约法并群起反对,最终演化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所得税的运动。据此可知( )
A.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 中央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C. 商人阶层民权意识有所增强 D. 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深远
20. 据《上海罢市实录》记载:“有小学生决议不购食日制之奶糖,有牙医明确标示‘不医仇人’……至于处于社会底层的苦力、小工也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青红需……议决,无论罢市若干日,所有盗窃扒手,一律停止”。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①人民踊跃参与,群众基础广泛 ②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爱国运动
③收回了巴黎和会上丧失的权益 ④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 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作出的决议近三万字,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部队建设的基本经验,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重申了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强调在红军内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实行官兵平等的民主主义制度,同时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被选为( )
A. 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B. 中央特派员
C. 政治局常委 D. 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22.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九一八事变 B.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卢沟桥事变 D. 重庆大轰炸惨案
23. 1942年10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赵占魁运动的通知》,号召开展以树立新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这一做法( )
A. 有助于经济建设的开展 B. 有利于阶级基础的扩大
C. 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巩固 D.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24. 1946年8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这次谈话的背景是( )
A. 国民党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 B. 千里跃进大别山
C. 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D. 孟良崮战役胜利
25. 《中国文摘》于1946年12月在香港正式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份面向海外发行的英文期刊。该刊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和腐朽统治,向全世界报道解放战争的消息,宣传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革命。《中国文摘》的刊发( )
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不利局面 B. 使国民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C. 促进了民众思想的极大解放 D. 有利于共产党革命形象的构建
二、主观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请根据答题卡题号及分值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26.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 ”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和王圭的对话所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分析“太宗深然其言”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治国理政观对唐代的影响。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因此,列强的需要毕竟与中国的国情需要“里应外合”了。
——摘编自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材料二 自轮船(洋务企业的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奎润等认为洋务运动产生的恶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康有为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然,中共一大会议在讨论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网领”,只简单说明并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处具体谈到,作为中国的“共产党”在中国该怎么做,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
——摘编白杨奎松(关于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全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提出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干部们提出了从“战斗队”转变为“工作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报告》无疑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理论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李捷(毛泽东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共一大“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告》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中国实际状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8单元)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向西北传播和影响的产物,在适应甘肃、青海等地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曾一度被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这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历史悠久 B. 世界领先 C. 多元一体 D. 魅力独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向西北传播和影响的产物,在适应甘肃、青海等地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及所学可知,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甘肃仰韶文化”,这可以印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悠久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较信息,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 战国时期,一系列的变革、变法都和持续的战争状态有关。为了不被打败,各国需要新的统治方式。君主们纷纷放弃使用世卿世禄的贵族,选拔有能力的士人做官员,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要求 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 专制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D. 各国统治者都主张变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分裂时期,同时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统一需要统治者有强大的权力,而选拔有能力的士人做官员,是统治者加强权力的关键,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体现的是各国需要新的统治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专制主义制度在战国尚未形成,排除C项;各国统治者都主张变法体现的事物的表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面是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秦朝历史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公元前 230—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
A. 秦统一的背景 B.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C. 秦统一的过程 D. 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据所学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在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从秦灭韩起,共用 10 年时间,秦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战国封建割剧局面结束,一个新的封建的中央专制主义的秦王朝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背景条件方面,排除A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前221年建立秦朝之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等,排除B项;秦统一全国的意义是,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4.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国立太学。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由此可见,太学的兴办( )
A. 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 B. 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D. 实现了诸子百家的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兴办国立太学。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B项正确;太学中是受教育者,而并非官员,排除A项;太学是中央的教育机构,并不能促进各地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诸子百家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 西晋时期,中央政府曾颁布荫客制,按照官吏品级的高低限定其荫庇食客和佃客的数量;又通过占田制、课田制“驱民归农”,增加编户,开垦荒地。这些措施( )
A. 剥夺了高官贵族的特权 B. 推动了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 D. 保障了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政府通过颁布荫客制、占田制、课田制等措施驱民归农和开垦荒地,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并不会剥夺高官贵族的特权,排除A项;曹魏时期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西晋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 隋朝统一后短时间内积累了巨大社会财富。究其原因,某学者提出“国家编户和赋税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私家荫户和租税的减少,这是统治阶级中利益分配的重大调整”。该学者认为隋朝财富的积累是由于( )
A 大索貌阅消灭了私家荫户 B. 打击世家大族强化国家权力
C. 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稳定 D. 编户增加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国家编户和赋税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私家荫户和租税的减少,这是统治阶级中利益分配的重大调整”可知,该学者认为隋朝通过户籍和赋税制度的调整使地方豪强实力的收入减少,从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隋朝财富的积累是由于打击世家大族强化了国家权力,B项正确;“消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该学者的观点可知,隋朝财富的积累是因为打击了世家大族,而不是由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D项说法是隋朝改革户籍制度的影响,不是财富积累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7. 唐中叶后朝廷授予许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号为“使相”。从玄宗朝到僖宗朝,使相的人数从8人增加到了60人。唐朝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拉拢藩镇维护统治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 创新制度提高效率 D. 重用人才优化决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中叶后朝廷授予许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从玄宗朝到僖宗朝,使相的人数从8人增加到了60人”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通过增设宰相人数的方式,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宰相人数的增加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增加的宰相是否为具有才能的人,排除D项。故选B项。
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何者?庖羲以来,未闻女帝者也……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张衡司史,而惑同(司马)迁(班)固,元平二后,欲立为纪,谬亦甚矣。”这反映出,刘勰( )
A. 注重了历史文献的运用 B. 遵循客观事实的标准
C. 继承了司马迁史学精神 D. 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刘勰评述两汉的史书,强烈反对给女后立纪,这说明刘勰的封建正统观念是相当浓厚的,深受儒家三纲五常影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刘勰对史书内容的评价,未体现其运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刘勰强调历史记述要遵循正统,未体现其实事求是,排除B项;材料中刘勰反对司马迁为女后立纪,未体现其继承,排除C项。故选D项。
9. 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下列中的( )
A. 对农民进行有效编制管理 B. 以内廷司礼监控制锦衣卫
C. 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 D.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及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唐末以来的繁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如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等,D项正确;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兵强马壮者为之”体现的繁镇割据的局面,对农民的编制管理与繁镇割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锦衣卫是明朝时期设置,宋朝时期没有锦衣卫,排除B项;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是唐朝晚期繁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0. “西夏原是在唐朝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后自称白上国、大夏国,但人们习惯依辽人和金人等称呼为西夏。夏景宗开国,杂用汉臣‘主谋议’,党项人‘主兵马’。在后期八十一年间,正式实行科举制”。在这段表述中,我们寻踪觅迹可以研讨( )
①唐末藩镇割据问题 ②李元昊开国举措
③南北面官制度问题 ④夏辽金宋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夏(中国)。根据材料“西夏原是在唐朝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知,西夏是在唐未藩镇割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研究唐末藩镇割据问题,①正确;根据材料“夏景宗开国,杂用汉臣‘主谋议’,党项人‘主兵马”可知,西夏景宗李元昊的开国举措,②正确,西夏与宋、辽、金同时代,可研究夏辽金宋的关系,④正确,B项正确;辽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两宋时期,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如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全国实收上供米367万石,其中江南东路、两浙路上供米205万石,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 农民赋役负担繁重 B. 冗官冗费问题突出
C. 重视种植经济作物 D. 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两宋时期,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可知,宋朝经济对南方的依赖性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最终确立,使得南方在宋朝经济上占据重要地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国家经济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材料没有涉及农民赋役的标准,不能得知宋代农民赋役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国家经济对南方的以来,没有体现国家财政支出和官僚机构臃肿,不能得知冗官冗费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上供的粮食,大米并非经济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明朝在经济上给予宗室成员优厚的待遇,在政治上却对其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宗室不得干预兵事、政事,不许入仕做官,藩王就封后未经特许不得入朝,甚至与宗藩联姻的人也不得选任高官。这些举措( )
A. 基于维护皇权政治的需要 B. 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 意在提高中枢决策的效率 D. 缓和了皇室成员的内部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规定宗室不得干预兵事、政事,不许入仕做官,藩王就封后未经特许不得入朝,甚至与宗藩联姻的人也不得选任高官”可知,对宗室成员在政治上的限制有利于减少宗室成员凭借特殊身份威胁皇权,所以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维护皇权政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宗室成员政治上的限制,没有涉及官员选拔,明朝官员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排除B项;宗室成员不得干预政事主要是为了减少宗室成员对皇权的威胁,与中枢决策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宗室成员在政治上的诸多限制引起了一些宗室成员的不嘛,在缓和皇室成员的内部矛盾上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清朝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清朝此举( )
A. 旨在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 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
C. 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 D. 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可知清政府通过对全国地图的绘制,编纂地理总志,宣示国家版图范围,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在地图中反映清朝的统治范围,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不能得知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北宋时期的沈括就进行过实地测绘,排除B项;仅通过在地图中绘制其统治区域不能达到“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的结果,这扩大了地图绘制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 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这说明该地当时( )
A. 逐渐发展为专业化市镇 B. 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
C. 手工业经营方式多元化 D. 商业贸易为晋商所主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 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 ”并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北舞渡的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在该地市场上汇聚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成为当时的商贸聚集地,由此可知,当时北舞渡地区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B项正确;专业化市镇指的是专业经营某一种产品,材料只说明北舞渡贩卖物品种类多样,排除A项;手工业经营方式有官营、家庭以及民营等,材料未涉及其经营方式多样化,排除C项;“商业贸易为晋商所主导”只能反映道光年间“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无法反映“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 世纪 40年代,中国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该著作的撰写意图是( )
A. 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B. 加快近代海军建设
C. 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D.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19世纪40年代”“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 50多幅”,可知其意图是使人们从中借鉴,且获得仿造西洋船炮的技术资料,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相吻合,A项正确;B、D两项均出现于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背景、中心不相符合,排除;C项是林则徐《四洲志》的目的,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16.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金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彭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推断,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金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彭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9世纪后半期以来,列强热衷于在中国修建铁路。日本报纸《朝日新闻》曾称:“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上之肉。”这反映出( )
A. 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B. 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 中国近代交通体系完善 D. 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根据材料“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上之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热衷于在中国修建铁路是为了扩大在华的权力,这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和铁路建设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华的侵略,不能体现中国近代交通体系完善,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8. 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宣布停止开捐卖官,但谕令颁布不久,各省因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短缺而再行开捐。大批生员争购官衔,纳捐者犹如“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甚至出现“胎妊小儿,预营仕牒”的情况。这一现象( )
A. 表明新政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 B. 客观上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 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反映出民众思想觉悟有所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宣布停止开捐卖官,但谕令颁布不久,各省因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短缺而再行开捐。大批生员争购官衔,纳捐者犹如‘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没有改变清政府的腐败,甚至更甚从前,这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清政府本质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主张推翻清政府,这客观上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B项正确;卖官鬻爵并非选拔人才的途径,而是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生员争购官衔”是中央还是地方,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卖官鬻爵的情况,大量生员,争购官职,这不是思想觉悟提高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920年,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宣布筹办所得税,然而各地商会质疑其违背约法并群起反对,最终演化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所得税的运动。据此可知( )
A.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 中央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C. 商人阶层的民权意识有所增强 D. 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7月,段祺瑞是北洋政府实际掌权者,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虽然护法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反对北洋政府反动统治,维护《临时约法》的尊严,宣传了民权意识,具有进步意义,材料中各地商会群起反对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并演化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所得税的运动就是护法运动失败之后,商人民权意识加强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人阶层的革命性,并没有体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排除A项;“中央权威受到严峻挑战”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商人群体反对所得税的运动不属于实业救国思潮,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据《上海罢市实录》记载:“有小学生决议不购食日制之奶糖,有牙医明确标示‘不医仇人’……至于处于社会底层的苦力、小工也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青红需……议决,无论罢市若干日,所有盗窃扒手,一律停止”。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①人民踊跃参与,群众基础广泛 ②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爱国运动
③收回了巴黎和会上丧失的权益 ④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小学生、牙医、苦力、小工甚至盗窃扒手(小偷)”等信息可得出中国人民踊跃参与,群众基础广泛,①符合题意。据材料“不购食日制之奶糖”“各阶层坚决的决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爱国运动,②符合题意。据材料“多个阶级都参与了这场爱国救亡运动”可得出五四运动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④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结合所学,1922年签订的《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等,中国对山东的主权并非是由五四运动直接收回的,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 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作出的决议近三万字,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部队建设的基本经验,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重申了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强调在红军内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实行官兵平等的民主主义制度,同时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被选为( )
A. 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B. 中央特派员
C. 政治局常委 D. 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重申了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可知,这次会议为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该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D项正确;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排除A项;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九一八事变 B.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卢沟桥事变 D. 重庆大轰炸惨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的描述,可以得知该事件时间是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南京屠杀了30万中国人,结合所学知识为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1931日本侵略东北的事件,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的事件,排除C项;重庆大轰炸惨案,是日本由1938年1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对重庆进行的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排除D项。故选B项。
23. 1942年10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赵占魁运动的通知》,号召开展以树立新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这一做法( )
A. 有助于经济建设的开展 B. 有利于阶级基础的扩大
C. 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巩固 D.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赵占魁是陕甘宁边区的工人,他在设备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工作做得又多又好,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2年9月11日,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赵占魁运动的通知,号召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工厂、企业职工都向赵占魁学习,“开展以树立新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赵占魁运动为培养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全新的劳动态度努力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发展了边区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A项正确;赵占魁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工人阶级政党,学习赵占魁运动没有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项;抗日统一战线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材料涉及在边区的劳动竞赛,没有涉及团结开明地主、民主党派等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排除C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决定,1942年并没有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
24. 1946年8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次谈话的背景是( )
A. 国民党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 B. 千里跃进大别山
C. 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D. 孟良崮战役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背景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面对国共双方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外来援助等的悬殊差距和国际上对我不利的形势,党内一些人产生了悲观倾向,不敢用革命的手段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因此1946年8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A项正确;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排除B项;1945年10月10日,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排除C项;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5. 《中国文摘》于1946年12月在香港正式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份面向海外发行的英文期刊。该刊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和腐朽统治,向全世界报道解放战争的消息,宣传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革命。《中国文摘》的刊发( )
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不利局面 B. 使国民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C. 促进了民众思想的极大解放 D. 有利于共产党革命形象的构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4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该刊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和腐朽统治,向全世界报道解放战争的消息,宣传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革命。”可知,《中国文摘》通过向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过程和成就,让更多海外的人了解解放战争,了解中国共产党,这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形象的构建,D项正确;“扭转解放战争不利局面”的说法夸大了《中国文摘》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国民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文摘》面向海外发布,与民众思想解放没有必然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二、主观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请根据答题卡题号及分值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26.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 ”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和王圭的对话所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分析“太宗深然其言”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治国理政观对唐代的影响。
【答案】(1)“存百姓”的民本观;“唯才是举”的人才观。(任答-一点即可)
(2)隋朝政治腐败亡国的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和士族的没落;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3)出现了“贞观之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以百姓之心为心”可知,“存百姓”的民本观;根据材料“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可知,“唯才是举”的人才观。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隋唐易代的相关知识可知,隋朝政治腐败亡国的教训;根据材料“无不精通一经”可知,儒家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和士族的没落;根据材料“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可知,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根据材料“累加迁擢”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可知,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可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因此,列强的需要毕竟与中国的国情需要“里应外合”了。
——摘编自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材料二 自轮船(洋务企业的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奎润等认为洋务运动产生的恶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康有为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答案】(1)原因:①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需要。②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③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④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2)恶果:①造成东南舟车失业,传统交通业破产。②与民争利,损害民生。(必须围绕材料作答,围绕恶果作答,否则不给分)
(3)分析:一方面它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化)的尝试。另一方面它只引进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或没有改变封建统治)必然失败(或洋务新政的目的未能达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里应外合”的角度是指洋务运动的兴起即是外来列强的要求,也是清政府的要求。根据材料一“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可知,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需要,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在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欧美坚船利炮等先进技术的传入刺激了清政府,并且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内忧外患则推动了清政府去发起洋务运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根据题干“洋务运动产生的恶果”可知,应该从消极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根据材料二“自轮船(洋务企业的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与“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和所学知识可知,首先造成东南舟车失业,传统交通业破产;其次,与民争利,损害民生。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维新运动时期的中国。康有为这句话既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积极性也看到了其局限性;据材料“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一方面它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化)的尝试;据材料“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及所学知识可知,另一方面它只引进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或没有改变封建统治)必然失败(或洋务新政的目的未能达到)。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然,中共一大会议在讨论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网领”,只简单说明并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处具体谈到,作为中国的“共产党”在中国该怎么做,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
——摘编白杨奎松(关于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全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提出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干部们提出了从“战斗队”转变为“工作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报告》无疑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理论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李捷(毛泽东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共一大“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中国实际状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28. 中共一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9. 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提出工业化的目标;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干部提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要求。
实际状况: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中国共产党即将要夺取政权,中国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
3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并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及所学中共一大的内容只是可知,中共一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内容:据材料“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可知,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据材料“‘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可知,提出工业化的目标;据材料“出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可知,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材料“向干部们提出了从‘战斗队’转变为‘工作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可知,对干部提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要求。
实际状况: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49年春,在此之前经过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中国共产党即将要夺取政权,中国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中共一大……只简单说明并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处具体谈到,作为中国的‘共产党’在中国该怎么做,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可知,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党的奋斗目标,到二大时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民族革命革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据材料“《报告》无疑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理论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可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