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扌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1.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9000-7500年的贾湖骨笛(如图),是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反映出( )
A.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 B.中原文化受周围地区的影响
C.早期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 D.长江流域农畜牧业发展概括
2.“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的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争霸战争 B.百家争鸣 C.变法运动 D.铁犁牛耕
3.汉初出现大饥荒,小米的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至五千钱。经过汉高祖、文帝、景帝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公私仓廪丰足,米价最低达到每石数十钱。这主要得益于汉初( )
A.休养生息 B.轻徭薄赋 C.鼓励农桑 D.释奴为民
4.下列图片是考古发掘出土的两汉时期的文物。这些出土的文物反映了汉代丝绸之路( )
A.起点和终点是长安和大秦 B.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
C.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D.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5.下表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
导言 中国的诞生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
A.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B.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
6.祖冲之运用了三国时期刘徽具有“极限”思维的计算方法,又借助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明的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完成了海量的计算,从而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这能够用来说明我国( )
A.数学成就发展速度过于缓慢 B.古代艺术成就源远流长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与创新性 D.文学艺术成果一脉相承
7.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活动现场同学们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内容涉及到象形文字、金字塔、楔形文字、种姓制度、释迦牟尼等。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主题是( )
A.古代亚非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古代欧洲文明 D.封建时代的亚洲
8.观察下图判断,下列所述文明成果属于该帝国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天方夜谭》
9.下图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奥古斯特·贝亚德的绘制的关于黑奴在运奴船上的遭遇示意图。在运奴船上,黑奴们连牲口都不如,只能像商品一样被牢牢固定在舱板上。如果船只遇难,那么……他们只能随船而沉。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掠夺的残酷性 B.黑奴贸易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贩卖奴隶给美洲补充大量劳动力 D.非洲从中获得了社会发展的良机
10.如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法国巴黎公社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第一国际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11.为完成班级组织的“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主题展览,某同学搜集以下资料(如表)。这说明该同学的目的是要揭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 )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玻利瓦尔“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甘地
A.背景不同 B.目的不同 C.方式不同 D.性质不同
12.历史学家刘宗绪指出: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由此分析,这个时期美国、俄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B.使三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13.“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特别是私人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881年1893年,工厂数目由1100家增加到3340家……”材料中的“长足的发展”得益于( )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允许土地买卖 D.“文明开化”
14.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人们的痛苦是( )
A.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B.大众教育的推广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贫富分化的加剧
15.1925—1928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2.8%,而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5.1%。1927年底,粮食紧张,粮食收购计划完不成,富农又趁机囤积粮食,投机倒把,加剧了粮食紧张的局面。为应对这一问题,苏联( )
A.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D.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
16.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
B.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C.赫鲁晓夫改革没能根本解决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
D.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
17.在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如: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整顿金融;通过《农业调整法》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指导。由此可见,这些措施的特点是( )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优先发展金融信贷 C.提高福利缓和矛盾 D.通过立法干预经济
18.毛泽东论述二战时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的枢纽在欧洲。……(欧洲战场的转折)就决定了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的命运。”充分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A.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B.苏联赢得莫斯科保卫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19.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社会保障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据此可知,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
A.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可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C.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新形式 D.有助于西方国家拓展海外市场
20.以联合国为主要代表的全球性政治组织,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为重要支柱的全球性经济组织,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主要代表的地区性安全组织,以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主要代表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 )
A.国际组织主导重大国际事务 B.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
C.加强国际合作成为大势所趋 D.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10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注:图1选自《初中历史地图册》,图2选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所辖各地方能够“紧密隶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概述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存在的社会问题,列举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3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从图1到图2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用史实说明三国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的贡献。(4分)
22.(10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发展的历史大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 历史现象
探险时代(1500年—1750年) 16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堪称探险时代全球化历史进程的核心环节。地理大发现让地区性的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将新大陆、非洲和亚洲都卷入欧洲资本主义扩散的范围。
殖民时代(1750年—1870年) 19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的世界市场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全球化进入实质形成阶段的重要标志。……到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起来。
帝国时代(1870年—1945年)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进而向全面现代化推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尤其是工业化的发展,为帝国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股份公司不断涌现,资本和生产日益集中,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操纵政府进行对外扩张和侵略。
——据何顺果《全球化的历史考察》
(1)写出“探险时代”“新大陆”的发现者,说明“地理大发现”被称作“探险时代全球化历史进程的核心环节”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分)
(2)指出“殖民时代”“全球化进入实质形成阶段”的重要标志,概述其形成背景。(2分)
(3)列举“帝国时代”支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新能源,指出该时期工业生产的新形式,并分析其影响。(4分)
(4)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1分)
23.(10分)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上半年,一群经验丰富、用意良善、睿智的政治家聚集巴黎,为下一次世界大战紧张地做着准备。当然,这完全不符合他们的本意。……与会者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防止类似战争再次爆发,这本该是一场旨在结束战争的论战。
——摘编自[英]菲利普·齐格勒《战争之间1919-1939》
材料二: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持,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政治家聚集巴黎”的会议名称,分析作者说其“为下一次世界大战紧张地做着准备”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联盟”成立的标志,概述其历史意义。(3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冷战时期美苏双方“行动与反行动”的表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的因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