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与反馈
八年级历史问卷
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8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姓名、班级、学号、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答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消息传到伦敦,狂热的侵华分子极力鼓吹对中国进行战争,宜称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随后,英国议会向中国派遭“东方远征军”,发动了对华战争。这里的“消息”应当是( )
A.英国呢绒、布匹滞销 B.英军强占香港岛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三元里人民伏击英军
2.阅读下列鸦片战争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租地建房 B.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C.五口通商 D.领事裁判权
3.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获取大量赔款 B.抢劫并焚毁圆明园
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D.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A.中国开启了外交的近代化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先进人士开始开眼看世界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C.《北京条约》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中国爆发了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指的是( )
A.中央军队与地方武装联合绞杀 B.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敌人的长期封锁
7.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俄、英两国先后支持阿古柏侵略政权。19世纪70年代,俄国直接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派兵进攻台湾。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
A.边疆危机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救亡图存 D.开眼看世界
8.“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9.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C.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
D.《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10.有人评论: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或主张变法自强之议,或吹煽开智之说,或立危词以警国民之心,或故自尊大以鼓舞国民之志,未几而薄海内外,风靡响应。这说明,甲午战争失败( )
A.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展开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1.某同学收集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条约进行主题研究,其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2.近代前期,中国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的发展趋势而言,这突出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
A.国力的大小决定战争的胜负 B.武器装备先进与否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人口的多少影响战争的结局 D.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13.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14.《辛丑条约》签订后,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 )
A.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强兵富国 B.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图强
C.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宣传民主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15.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华民国纪年方法计算,孙中山逝世于( )
A.民国十二年 B.民国十三年
C.民国十四年 D.民国十五年
16.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请你为其确定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
A.民族危机加剧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7.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救亡图存思潮兴起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18.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长征途中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④长征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1937年,日本国内武力侵华激进派鼓吹“对华一击”。据载,1937年夏,东京政界的一些消息灵通人士中私下盛传:“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像柳条沟一样的事件。”不意这些谣传后竟然成为事实。该“事实”标志着( )
A.中国局部抗战从此开始 B.中国全面抗战最终爆发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
20.2021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浙江甲某穿日本和服逛街引发群众不满,民警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对其不当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12月14日,上海教师乙某在课堂上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称“当年的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了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这个“30万”只是一个中国历史小说写作的一个‘概述’”,该错误言论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乙某被开除公职。对此理解准确全面的是( )
①甲某忘却苦难,公祭日穿和服,愧对先烈②乙某妄加揣测,否认他国恶行,枉为人师③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意义重大④真无知和假辨伪不能免于历史和人民的审判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是( )
时期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A.地主阶级的剥削程度 B.杜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D.农民阶级的现实诉求
22.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5年1月6日致美国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此材料最能反映出(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C.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
D.中国的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3.从鸦片战争时期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 )
A.自强求富思想 B.民主共和思想
C.民主科学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
24.下图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示意图,其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家资本雄厚
②临时政府颁布有利于发展实业的政策
③近代中国的技术水平发展迅猛
④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我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5.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人身着长袍马褂,也有人西装革履,更多的是旗袍和中山装:街道边既有传统中餐饭馆、酒楼,也可以看到咖啡馆、西餐厅;有人称呼“先生”“女士”,也有人称“老爷”。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
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自由思想传播广泛
C.社会生活新旧并呈 D.西方风俗已成主流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____________》,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1912年颁布的《____________》。
27.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____________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1949年平津战役中,国民党将领____________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28. _____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37年9月的____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29.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__________(地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____________(地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0. ____________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____________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三、材料解析题(每题8分,共40分)
31.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完全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起义对封建制度来了一次大扫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渍。同时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章开沅
材料三 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站在救亡图存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制度,实行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摘编自冯小琴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是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中国近代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840年列强用“炮口逼迫中国”,其“逼迫”的根本目的何在?(1分)完全“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化?(1分)
(2)材料二中的“起义”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站在救亡图存前列”的原因。(1分)
(4)材料四是针对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1分)材料中强调了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5)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这段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认识和感悟。(1分)
3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回首往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的历程,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光辉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材料二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十九大报告摘录
材料三 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在井冈山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
——摘编自《浅谈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材料四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内部内战并没有停止,共产党仍然处在被围剿的地位。但在长征刚到达陕北的时候,共产党就做出了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的决议........到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共产党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摘编自《复兴之路》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认同的国家模式有什么变化?(1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共诞生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的原因?(1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1分)
(5)根据材料四概括,面对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反应。(2分)
(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谈谈你有何感悟?(1分)
3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先后出现了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五四精神】
材料一 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举行示威活动。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1分)
【井冈山精神】
材料二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锻造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成为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习近平三论井冈山精神》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是谁?(1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具有什么样的精神?(1分)
【长征精神】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远征”的原因。(1分)红军远征过程中可以体现出长征精神的重大军事行动?(举出一项)(1分)
【抗战精神】
材料四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1分)
(5)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上述民族精神?(1分)
34.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2分)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1分)
材料三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的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捉蒋介石问题上,动员一切力量来对付西安,把张杨一切抗日主张都置而不问,更动员所有部队“讨伐”张杨,这对于抗日是不利的。目前问题主要是抗日问题,不是对蒋个人的问题。我们应以抗日为中心,我们应尽量争取时间,进行和平调解。”
——毛泽东
(3)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得到解决?(1分)这对当时的中国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材料四 用协定的方法来避免内战,因为这特合于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特合于中国当权政党的利益。目前,中国只需要和平建国一项方针,不需要其它方针,因此中国内战必须坚决避免就是我来重庆的目的。
——毛泽东
(4)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的目的是什么?(1分)国共双方签署了哪一文件?(1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
35.报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把握着时代的命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他在寄给道光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洲志》之余,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
——摘编自2004年第7期《炎黄春秋》《林则徐译报:中国人办报的先声》
材料二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三(见右图)
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林则徐翻译外国报刊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外部原因。(2分)
(4)材料三中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近代中国哪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1分)请写出这场运动提出的口号?(1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