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
2.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下列能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3.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 D.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5.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6.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7.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扩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B.王室衰微
C.诸侯争霸
D.分封制的瓦解
8.某同学利用下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9.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道:“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A.燕楚 B.秦齐 C.齐秦 D.齐楚
1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的完成
11.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诲人不惓
D.温故知新
12.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 春秋 B.春秋 战国 C.西周 东周 D.东周 战国
13.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14.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根据我们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可以判断,这块方砖上的文字应该是
A.铭文 B.大篆 C.小篆 D.甲骨文
1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句诗主要评价的是秦始皇哪一历史功绩 (  )
A.首创皇帝制度 B.统一全国 C.抵御匈奴 D.开发南疆
16.《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长城 D.“焚书坑儒”
17.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修建阿房宫 B.秦末农民起义 C.楚汉之争 D.秦的暴政
18.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于( )
A.镐京 B.咸阳 C.长安 D.洛阳
19.《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20.“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材料中的“动机”是指( )
A.树立皇帝绝对权威 B.弘扬传统思想文化
C.消灭种种异端学说 D.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21.“第一个建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大力开拓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一个下罪己诏书批评自己的皇帝。”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22.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3.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书》称此为“凿空”之举。此举( )
A.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B.建立了对西域有效的管辖
C.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D.促进了汉与西域友好往来
24.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修筑都江堰 B.发明印刷术
C.改进造纸术 D.发明“麻沸散”
25.《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6.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图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晋 C.北魏 D.西汉
27.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大量人口南迁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贸易拓展
28.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政权分立的加剧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
29.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3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二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3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 。
32.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33.东汉名医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被誉为“医圣”;东晋书法家 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
34.《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三、材料解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35.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劳役;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
——《中国古代史 秦国》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1)上述材料中的“卫鞅”和“魏主”分别指的是谁?
(2)据材料一,归纳“卫鞅”的改革措施。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魏主”变“北俗”作一简要评价。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途径?
36.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如下图所示。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2)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在地方上开创了什么制度?
(3)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
37.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材料二 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④兼相爱,交相利。
(1)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阅读材料二中的名言,将序号填写在与学派对应的空格内。(只填序号)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言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试卷第6页,共6页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址。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C项正确;传说属于后世的编造和艺术加工,不具有客观性,排除A项;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记录,排除B项;影像属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不具有客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河姆渡人遗址能够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D项正确;元谋人遗址发现在云南元谋县,且尚未进入农业文明时期,排除A项;北京人遗址发现在北京周口店,不属于长江流域,且尚未进入农业定居生活时代,排除B项;山顶洞人遗址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洞穴中,也不属于长江流域,且尚未进入农业定居生活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项正确;黄帝炎帝时期没有创造使用至今的汉字,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大禹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排除B项;炎帝黄帝时期没有建立国家,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洪水,消除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人称他为大禹,D项正确;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五帝之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炎帝的主要成就是发明医药,教民用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蚩尤是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为主兵之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故选项D符合题意;“割据称雄,争夺霸主”是西周后期王室衰微的结果,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奖励军功,授爵赐土”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讨伐商纣,建立政权”是西周的建立,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A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也逐步瓦解,周王虽然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诸侯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由可知BCD选项是春秋时期政治上的变化,可以排除。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解答需抓住题干关键词“春秋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由此可知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四个选项中只有A是社会经济领域的内容,BCD都属于春秋时期政治领域的表现,且BCD三个选项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当时生产领域的巨大变革,便可准确选出答案。
8.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
9.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是齐,地处最西的诸侯国是秦,故他的名字是齐秦,C项正确;ABD的国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水旱从人”“谓之天府”和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B项正确;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与“水”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的基础,这与“水”无关,排除C项;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这也与“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论贫富、贵贱等,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故A符合题意;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诲人不惓、温故知新与题干无关,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2.C
【详解】根据题干“朝代更替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之后进入西周时期,西周之后是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国末年,秦强大起来,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所以空框中应填的是西周、东周,C项正确;空框中填西周、春秋,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空框中填春秋、战国,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空框中填东周、战国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御史大夫,C项符合题意;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排除;B项太尉管理军事,排除;D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故选C。
14.C
【详解】秦朝统一全国的文字为小篆,因此方砖上的文字应该是小篆,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15.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继位后,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由此可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句诗主要评价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故选B。
16.B
【详解】依据“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和所学可知,“秦,虽死犹存”从政治上看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B项正确;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排除A项;修筑万里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军事措施,排除C项;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实行“焚书坑儒”,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阿房、阿房、亡始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D项正确;修建阿房宫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秦末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C项正确;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排除A项;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排除B项;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十分贫困,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提倡节俭,废除一些严刑峻法等,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文景之治”局面,B项正确;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排除A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从“‘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汉武帝“尊崇儒术”,他们的动机都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以巩固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焚书与尊儒,并无法直接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排除A项;“弘扬传统思想文化”的说法与秦始皇的焚书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在尊崇儒术的同时,并没有禁止其他学说在社会上的存在,因此,汉武帝尊儒的动机并非为了消灭种种异端学说,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据材料“第一个建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大力开拓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一个下罪己诏书批评自己的皇帝。”可知,该位皇帝是汉武帝,他是第一个建立太学培养人才,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C项正确;秦始皇是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人,排除A项;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光武帝建立东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根据题干“外戚专权、宦官专权”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项正确;图片中没有涉及诸侯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仅仅反映了图片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实现了同西域的联系往来,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排除A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没有建立了对西域有效的管辖,题干体现的是联系往来,而不是管辖,排除B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没有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题干体现的是联系往来,而不是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始材料,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C项正确;秦国李冰修筑都江堰,排除A项;蔡伦改进造纸术,与“明印刷术”无关,排除B项;华佗发明“麻沸散”,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借东风”、“草船借箭”这两个经典故事也可判断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C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信息不符,A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打下了基础,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信息不符,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信息不符,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题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中赤壁之战的过程、意义来解答此题。
26.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因此,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B项正确;秦朝结束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排除A项;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排除C项;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排除D项。故选B项。
27.B
【详解】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是指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北民大量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发,B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在原因,排除A项;C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海外贸易并没有拓展,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根据“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可得出汉族和的生活习惯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政权的分立加剧,排除A项;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B项;材料反映生活习惯,而不是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9.A
【详解】根据材料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再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 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圆周率是数学领域的,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
30.D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史前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排除B项;秦汉时期属于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
31. 夏朝 秦朝
【详解】根据所学夏朝的建立和秦灭六国的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2. 元谋人 司母戊鼎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的生存年代距今170万年,把我国最早的人类生存年代在“北京人”、“蓝田人”的基础上,提前了一百万年。故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33. 张仲景 王羲之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被誉为“医圣”。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34. 史记 齐民要术
【详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以①答案为《史记》。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②答案为《齐民要术》。
35.(1)“卫鞅”:商鞅。“魏主”: 北魏孝文帝。
(2)措施:确立县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评价: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4)途径:实行改革;实行变法等。
【详解】(1)“卫鞅”:根据材料“卫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所以,“卫鞅”指的是商鞅。
“魏主”:根据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所以,“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
(2)措施: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县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3)评价: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规定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学习汉族的风俗习惯,尊崇孔子,强调孝道治国等,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4)途径:根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强大起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途径实行改革;实行变法等。
36.(1)制度:分封制
(2)制度:郡县制
(3)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措施:实施推恩令。
【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秦始皇认为造成天下战乱不断的原因是西周的分封制,建诸侯国,引起诸侯之间战斗不休,而今统一后,就绝不能再封邦建国。
(2)制度:依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秦始皇认为造成天下战乱不断的原因是西周的分封制,建诸侯国,引起诸侯之间战斗不休。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结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问题:依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人口和辖郡对比,反映出在西汉初期分封制度下,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权,威胁到西汉王朝。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7.(1)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2)名言:儒家:①;道家:③;墨家:④;法家:②。
(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
【详解】(1)共同问题: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可知,“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2)名言: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故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是儒家学派的主张;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所以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道家学派的主张;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所以④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所以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是法家学派的主张。
(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材料一反映了百家争鸣,材料二反映了主要学派思想,综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可知,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