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商人遇到战争、耕作甚至刮风下雨等都要用龟甲或兽骨向崇拜对象进行占卜,“贞人”就是负责占卜和记录甲骨卜辞的官员。这说明
A.商朝战争频繁与社会动荡B.鬼神崇拜在商朝普遍盛行
C.早期国家神权与王权结合D.商朝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
2.右图所示为出土于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里程简”(局部),通简从上至下分四栏,每栏从右至左分四行(列)抄写,计17行,地县驿置名20个,记载了从长安出发到河西张掖郡氐池县的通行地县驿置名称以及各地之间的具体里程。该文物可用于研究汉代
A.西域都护的设置B.丝绸之路路线
C.“推恩令”的颁布D.郡国并行制度
3.前赵皇帝刘曜曾在长安修建宗庙、宫殿,兴办太学和小学,努力提升民众的文化水
平。北魏孝文帝时期颁布的均田制,大力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前秦统治者苻坚重用汉族士大夫王猛,在其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采纳和实施中国传统的国家礼仪”。这些做法
A.利于推动北方民族交融B.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隔阂
C.旨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势
4.唐代科举出身且家境贫寒的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
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5.下表是宋神宗元丰时期青苗法的执行情况。从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的变化反映了
A.北宋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B.民众的经济负担加重
C.青苗法执行尺度逐渐放松D.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6.下图是反映元朝某一政策的漫画。元朝的这一政策
A.具有强烈的民族压迫色彩B.阻断了社会各阶层流动
C.基本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7.《明史》载,“太祖制,内臣(宦官)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这一变化
A.体现了皇权受到宦官的制约B.有利于宫廷文化水平的提升
C.导致了厂卫特务制度的形成D.是中枢政治运作变革的产物
8.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中使用的“盛世”一词,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
A.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B.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
C.康乾盛世的实至名归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9.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A.清朝统治根基的动摇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0.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A.意在宣传托古改制B.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C.推动文学革命兴起D.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11.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中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B.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
12.1942年,苏中地区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依靠群众掩护,组织袭击或伏击,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馄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积小胜为大胜,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这反映了
A.抗日根据地的巩固B.局部抗战的艰苦卓绝
C.敌后军民智勇杀敌D.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13.1948年7月15日,东北解放区大多数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后,在中共领导的东北行政委员会组织下,开始由县政府向农民颁发土地执照(如下图)。土地执照的颁发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B.保障了当地农民土地所有权
C.实现了土地公有制改革D.保障了当地农民当家作主
14.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一五”计划,其中一项具体任务为“随着重工业的建设,相应地建设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建设为农业服务的新的中小型工业企业,以便适应城乡人民对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一任务
A.有助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局B.明确了以人民需要为计划的核心
C.可改善工业化建设中的经济结构D.摆脱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束缚
15.1992年12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改变了过去偏重于定指标、分投资、分物资的做法;重点放在正确分析下一年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环境,合理确定宏观经济目标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这一变化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制定计划的做法被彻底抛弃D.市场环境决定国民经济走向
16.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的特别致辞中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起了一套官僚机构,负责管理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监察各方面的工作。地方上也设立各级行政机构,由中央委派有俸禄的官员管理。这一套官僚系统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它对全国的农业、工商业活动都要进行干预、督导;它负责全国道路交通的维持与管理;它对全国的人口、土地都要登记,逐级上报,以便为向百姓征收赋税提供根据;它征收全国的农业税、人口税、工商业交易税等维持皇室、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开支;它还自己经营庞大的农业、工商业以补充开支,它保持着庞大的军队,以保卫国家,进行扩张、维持社会治安;它还关注公众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以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但我们并不能像一些西方史学家那样认为古代中国的国家权力是压倒一切的,事实上,在国家机器之外,人民依旧有广大的活动空间,而国家管理职能的施行,也是在社会的组织基础上实现的。
——摘编自马克莲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政权是君主与世家郡望的协议体,其后由于贵族没落,君主不再归贵族群体所共有,君主不再通过贵族而直接面对全体臣民。科举普遍化,官吏的选用制度也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帝国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机构有哪些作用。(6分)
(2)材料二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变化是什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12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晚清洋务运动所开启的,是一条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不归路,一旦开启,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就绝不会止于清末种种改良与改革举措所规定的界限之内。其“师夷之长技”的实质是经济变革,经济的变革、发展与其迟早必然引发的政治变革与维护清王朝统治之间的矛盾,对于清廷统治集团来说无疑是一道无解之题。所以,只有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方式使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清廷统治集团才被迫以接受“优待条件”而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但辛亥革命中存在诸多弱点,对旧制度的扫除并不彻底,传统守旧的政治势力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继续有待于新的时机与新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李学智《清末改良与辛亥革命后的建设:以宪法、国会为中心的考察》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19.(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一个自视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国际社会也逐渐认可了中国的存在,如:1920年初,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有利形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顾维钧被推选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材料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面对的是共和国初建、美苏“冷战”激烈进行、新中国尚属孤立的复杂国际局面,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以及融入国际社会变得更加迫切,这是艰难局势造就的新中国外交使命……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使命变得更加明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定性了中国外交注重国内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的外交使命,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对这一使命最好的实践。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民族复兴于是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
——摘编自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体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简要评价。(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外交使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
素。(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