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专练11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发展与改革
押题角度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
1.[2023·河北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1953~1957年,全国共新建了6座城市,其中5座城市位于京广线以西;大规模扩建了20座城市,其中位于京广线以西的有11座,东北地区有7座,中国城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增长2.93%。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工业布局实现了有序调整
D.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2.[2023·北京房山区高三二模]如下表为1953~1957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结合所学,可判断这一时期我国( )
工业 农业 水利 运输 邮电 贸易银行 物资储备 文化教 育卫生 城市公用 事业建设 其他
58.2% 7.6% 19.2% 3% 7.2% 3.7% 1.1%
A.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发展迅速
B.优先发展重工业及配套设施
C.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3.[2023·广东汕头高三三模]“从经济上说,到1952年后期,70%~80%的重工业和40%的轻工业为国家所有,国营贸易机构和合作社的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从组织上说,1953年底党员总数达到了650万。”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
A.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B.统一战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C.社会主义改造条件已经成熟
D.私营经济已转变为国有经济
4.[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预测]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发展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贸易。同时,鼓励私营进出口商通过联营等方式组织起来,增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至1951年,各口岸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中,私营出口约占64.8%。上述做法旨在( )
A.加速推进公私合营 B.利用外资活跃市场
C.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D.打破西方经济封锁
5.[2023·山东潍坊高三三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全国粮食会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控粮食市场,由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该举措旨在( )
A.避免城乡差别的扩大
B.满足工业化建设需要
C.进一步密切城乡联系
D.巩固土地改革的成果
6.[2023·山东青岛高三三模]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7.[2023·重庆高三三模]下图是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正面图像。此图( )
A.掲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B.体现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C.反映了我国集中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说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8.[2023·山东济宁高三三模]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按照“停、缩、发”的方针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整顿,区别不同地区的情况,或者暂时停止发展,或者适当收缩,或者在巩固中继续发展。该举措旨在( )
A.巩固工农联盟 B.配合土地改革
C.发展农村经济 D.缓解农民不满
9.1961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农业六十条》中,对如何保护指导、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搞好自留地、开荒地、饲料地及社员的个人种植、养殖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并肯定这些“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克服人民公社化弊端
B.土地所有制形式有所改变
C.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D.纠正农村中“左”的错误
押题角度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0.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
C.农业先进机械的大规模使用
D.国外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
11.[2023·江西九江高三三模]1978年9月安徽省委针对特大旱灾,决定采取“借地度荒”,规定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农民种麦种菜,鼓励多开荒和利用“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空闲地,谁种谁收。这一举措( )
A.抑制基层政府生产自救的积极性
B.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组提供契机
C.改变了当地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D.打破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主体地位
12.[2023·安徽部分名校高三阶段考]1981年春,中央针对当时流传的社队企业“三挤一冲”(挤国营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市场,冲击国家经济)到江苏进行调查。调查结论认为:“社队机械工厂的产品,对国营大厂有挤有补,目前是补的多一些,挤的少一些。”这一结论反映出当时江苏( )
A.城乡物资实现了自由流通
B.计划与市场关系得以理顺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农村生产自主权有所扩大
13.[2023·贵州黔东南高三期末]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新政策,并规定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另外,农业税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这一政策调整( )
A.赋予了农民经营自主权
B.缓解了农产品过剩问题
C.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
D.增强了农业商品化趋势
14.[2023·福建三明高三三模]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小农业和小农村的“三小农”,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大农业和大农村,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农业经济需要( )
A.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
B.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
C.借助农业科技实现生产力飞跃
D.着眼农业市场化实现城乡融合
押题角度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5.[2023·河南郑州高三三模]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1982~1992年这十年中,国有资产流失大约为5 000多亿。国企与其他集体、城乡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相比,1980至1991年期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最慢,年平均速度只有7.8%,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8%。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缓慢
B.经济体制改革亟需深化
C.国有企业政企职权不明
D.企业改革成效不甚明显
16.[2023·重庆高三一模]1983年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在改革试点中,重庆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对城市经济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这一改革试点立足于( )
A.先行探索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
B.带动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和发展
C.增强国有企业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D.理顺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责
17.[2023·广东佛山高三三模]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点专练12 现代中国的外交演变
1.[2023·福建厦门高三三模]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部170位工作人员来源以全国各大军区干部为主,另外包括原中央外事组及地方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统战工作的同志和青年大学生。选拔时主要注重干部的斗争经验、政治清白,其次是掌握外语与相关外交技能。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队伍建设( )
A.推动了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B.沿用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选拔制度
C.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展的需要
2.[2023·山东青岛高三一模]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如“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认为,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这表明中国( )
A.积极支持非洲的反对殖民主义
B.践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与非洲国家的伙伴关系
D.奉行“不结盟”原则和精神
3.[2023·北京丰台区高三一模]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 )
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4.[2023·陕西咸阳高三二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家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有这样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其( )
A.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束缚
B.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C.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化解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5.[2023·云南高三二模]下表为1959~197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引起下表中数据大幅上升的原因是( )
年份 1959年 1966年 1971年 1973年 1975年
金额 (亿美元) 43.8 46.2 48.5 109.8 147.5
A.国内进行了各方面整顿
B.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6.[2023·湖南高三模拟预测]1973年6月,陈云提出“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的重要思想:现在外贸主要面向资本主义国家这个趋势“我看是定了”,因此,“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据我们应占的位置”。这一思想的提出( )
A.使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得以稳定
B.从根本上否定了“左”的错误方针
C.得益于中国外交环境的较大改善
D.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2023·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一模]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一条线”是指从中国出发,经过日本到达澳大利亚、新西兰,再经过中东到欧洲,最后到美国;“一大片”是指在“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和地区。这一外交战略的实质是( )
A.消除亚非各国对中国的误解和疑惧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C.构建“联美遏苏”的国际统一战线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8.[2023·吉林白山高三一模]20世纪70年代,当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维护20海里海洋权的要求遭到发达国家反对时,中国坚决支持这一诉求;1981年,第36届联大要求改选联合国秘书长,中国顶住压力坚决支持来自第三世界的德奎利亚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A.积极构建睦邻友好合作
B.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C.改变了不结盟外交政策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9.[2023·天津红桥区高三一模]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
A.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
B.美国无力主导世界格局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D.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
10.[2023·河南濮阳高三一模]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点专练13 古代世界多元文明的发展
1.[2023·山东临沂高三二模]下图是世界七大古文明示意图。这反映出早期人类文明( )
A.大致兴起于同一历史时期
B.区域涵盖世界各大洲
C.发展程度受制于地理因素
D.独立发展且自成体系
2.[2023·福建龙岩高三三模]考古发掘表明,位于西亚巴勒斯坦的耶利哥遗址原是一处猎人村,到公元前7000~6000年间发展成为一村镇遗址,其中有圆形竖穴居室、用雕琢规整石块垒的城墙和望楼等。最能解释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
A.地理因素决定文明发展
B.农业革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人口增加推动村镇建设
D.西亚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3.[2023·广西柳州高三模拟预测]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4.[2023·江苏盐城高三三模]考古学家在南美的秘鲁和印度河谷的摩亨朱达罗(今巴基斯坦境内)挖掘出了4000多年前的棉布碎片;在新疆罗布泊西汉末至东汉的楼兰遗址中,发现了非洲棉的棉布残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棉织物。这反映了( )
A.技术传播突破地理障碍
B.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源性
C.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
D.历史研究依赖考古发现
5.[2023·福建宁德高三三模]《史记》称:“安息、波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北有黎轩(罗马,后称大秦)”,而《晋书》言及大秦时说:“若国有灾异,辄更立贤人,放其旧王,被放者亦不敢怨”。以上所述之事表明,国人( )
A.与欧洲地区实现直接往来
B.已具备完整的世界地理知识
C.对外部世界认知不断提升
D.用天人感应说来解释新事物
6.[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预测]古典时代的希腊,许多雕塑都摆放在城邦的公共场所,私人房屋没有用雕塑品装饰的习惯。神庙、竞技场等建筑宏伟而精美,私人居所简陋而朴素。该现象反映出( )
A.希腊化时代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B.希腊公民的个性受到神学束缚
C.希腊人以城邦公共生活为中心
D.古希腊建筑设计遵循等级观念
7.[2023·湖南高三模拟预测]在公元前的西亚,最高王权得到了政治理论、成文法律和巨商大贾的支持,而埃及缺乏这样的组织机制,政府的全部负担,都直接落在了顺服的农民头上。这意味着( )
A.西亚文明具有典型的商业特征
B.埃及法老与农民形成对峙
C.西亚更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潜能
D.西亚与埃及形成优势互补
8.[2023·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二模]关于如何定义希腊人,古典时代的希腊人就已持自己的看法,最有名的是伊索克拉底的一段言论:“希腊人”之名似乎不再是一个种族的名称,而是一种智力的名称;与其把与我们出身相同的人称为“希腊人”,不如把拥有我们文化的人称为“希腊人”。古典时代关于希腊人的认知( )
A.强调共同的文化认同
B.区别于不同种族身份
C.促进了文明之间交流
D.巩固了大帝国的统治要点专练14 中世纪西欧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征
押题角度1 中世纪西欧的庄园经济
1.[2023·山东淄博高三二模]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 )
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
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
2.[2023·重庆高三二模]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自营地浪潮席卷西欧大部分地区,其主要形式是先把位置偏僻和土壤贫瘠的领主自营地划成小块租给农民,而后逐渐将整个自营地都分成小块出租,甚至将葡萄园也租出去。但有些封建主仍保留部分好地自己经营。出租领主自营地( )
A.表明西欧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
B.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
C.反映出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变化
D.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
3.[2023·湖北高三联考阶段考]《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
A.拥有较大生产规模
B.呈现出政治管理上的独立性
C.自营程度相对较高
D.依旧受制于国王的经济管理
4.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诸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壮大。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据此可知,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 )
A.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
B.全面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C.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D.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
5.[2023·山西大同高三期末]14世纪,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原始资本快速增长 B.庄园经济彻底衰落
C.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D.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押题角度2 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变化
6.[2023·广东茂名高三二模]1266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发布《凯尼尔沃思宣言》,宣称“王国内的每一位臣民,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微的,都应完全并谦卑地顺从国王及国王依法发布的诏书与令状。”这一规定( )
A.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B.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
D.提高了中世纪世俗王权的地位
7.[2023·福建高三模拟预测]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正朔”,因为以血统作为基础的权利构成,必然会随时间推移而被逐渐冲淡,因此他们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同时加强与教会的联系。据此可知( )
A.君主与教会共享城市控制权
B.国家认同的观念得以强化
C.市民阶层与君主的利益一致
D.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
8.[2023·广东汕头高三二模]有英国学者指出,整个中世纪,当英国国王力量虚弱或国王尚未成年时,就会出现更多的贵族控制下的官僚政府;当国王强大时,就会出现国王个人控制下的王室政府,但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这一变化的背景是,16世纪英国( )
A.成为主权强大的民族国家
B.国王权力不断受到限制
C.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D.封建庄园经济走向崩溃
9.[2023·湖南衡阳高三阶段考]从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B.启蒙运动对西欧影响有限
C.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D.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
10.[2023·山东菏泽高三阶段考]西方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宗主权:它总是存在于思想和法律领域,而不是封臣关系中。因此,有许多势力加剧了政体发生内部分裂,也有不少势力则推动政体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推动“政体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旨在( )
A.解决王权争夺冲突 B.防范地方势力膨胀
C.弥合政体内部裂痕 D.加强政治经济合作要点专练15 新航路开辟与西方殖民扩张
押题角度1 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1.[2023·北京丰台区高三二模]下表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2.[2023·山西大同高三三模]1500年之后的10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向本国运送的白银高达200吨。同时,美洲出产的白银约有1/3都横跨太平洋流入了亚洲,当时每周运往马尼拉的白银价格还不到亚洲银价的1/3。这些白银的流动( )
A.推动了流入地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B.导致美洲货币严重短缺经济停滞
C.助力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D.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2023·江苏南通高三三模]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4.[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三模]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5.[2023·安徽池州高三阶段考]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新世界的市场增长十分缓慢:在1660年代,近一半的英国货物出口到地中海,只有10%左右的货物出口到美洲和印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新世界( )
A.小农经济的抵制
B.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C.消费主体是移民
D.市场购买力非常有限
6.[2023·山东烟台高三二模]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品出口,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 )
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
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
7.[2023·山西太原高三期中]1571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造了马尼拉城,其初衷只想建立一个获取香料的基地,但它很快发展成了一个亚洲与美洲之间的联络点。现在,货物无须先经过欧洲,而是直接跨越太平洋运达,用来支付的白银也同样不需要绕道。马尼拉成了可以买到各种商品的贸易中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业革命引发了价格革命
B.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C.全球贸易的格局发生变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亚洲
押题角度2 近代西方的殖民统治
8.[2023·湖南高三模拟预测]渡渡鸟,又称毛里求斯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的一种不会飞的鸟。它于1681年灭绝时,距其第一次被人类发现仅过去了200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是( )
A.人类向美洲的移民潮
B.殖民时代的滥捕滥杀
C.化工污染的全球泛滥
D.环保立法出现了缺漏
9.[202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预测]13世纪之后,禁奢法令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意大利各个自治城市的立法条令之中,仅15世纪整个意大利地区就颁布了83部禁奢法令,这一数字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更是翻了两番,这股潮流直至18世纪才逐渐偃旗息鼓。这些法令的颁布( )
A.契合了人文主义
B.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推动了价格革命
D.阻碍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10.[2023·四川泸州高三三模]1526年,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一世给当时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写了一封信(如图所示)。此信( )
A.控诉了殖民掠夺的罪恶
B.意在争取葡萄牙的援助
C.证明葡萄牙劳动力缺乏
D.表明世界市场正式形成要点专练11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发展与改革
1.D 据本题材料“其中位于京广线以西的有11座,东北地区有7座,中国城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增长2.9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也就是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项正确;1949年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排除A项﹔材料现象主要是实施工业化战略带来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布局没有实现有序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2.B 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材料中工业投资超过半数,这说明这一阶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其配套设施,B项正确;材料中对工业投资最大,农业投资过少,不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期间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C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到1952年后期,国有经济开始占据国家经济结构的主导,结合当时三大改造的背景可知,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已经成熟,C项正确;当时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尚未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统一战线指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私营经济已转变为国有经济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D项。故选C项。
4.D 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建立国营商业机构,……鼓励私营进出口商通过联营等方式组织起来,增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至1951年,……私营出口约占64.8%。”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加强与苏联等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且鼓励私营企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竞争,这有助于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华的经济封锁,D项正确;“公私合营”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中国利用外资的信息,其目的并不是活跃市场,排除B项;此时的中国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B 根据材料“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控粮食市场,由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及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了“一五”计划。开始了工业化建设。为了解决国家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差别的信息,该政策与缩小城乡差别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城乡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已经完成,该政策与巩固土改成果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B 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协商解决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的设立有利于保障工人权益,限制资本家的剥削,调节劳资关系,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劳资关系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妥协退让”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并非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对私营工商业则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B 据图示可知工人在辛勤劳动,结合196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得出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B项正确;经济调整是因为探索的失误,从图示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仅从工人劳动的图像中,无法得出国家的战略发展,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5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中共中央对待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整顿,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缓解当时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农民的不满情绪,D项正确;材料中仅有针对农业的措施,不能体现巩固工农联盟,排除A项;我国在1952年底就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排除B项;这一举措是为了整顿农村经济,并不是发展农村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
9.D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61年,中共中央认为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结合所学可知,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中共中央此举是对当时农村中“左”倾错误的纠正,D项正确;重视家庭副业是为了调整和恢复经济发展,出发点并不是克服公社体制弊端,克服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没有再发生过改变,排除B项;多种所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1980年相对于1975年,虽然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但是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利于机械的大规模使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粮食产量的增加,“国外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9月安徽省委允许“借地度荒”,利用集体的荒地和“四旁”闲地进行生产自救,并声明“谁种谁收”,这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给予农民土地使用权,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组等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提供了契机,1978年冬的“小岗村事件”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B项正确;省委“借地度荒”的指示,调动了基层政府和农民生产自救的积极性,排除A项;“借地度荒”无关农村的产业结构,排除C项;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各类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不可能打破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生产自主权扩大,乡镇企业得到发展,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前,计划仍是调节手段,城乡物资无法自由流通,排除A项;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关系得以理顺,排除B项;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5年,计划合同收购外的农产品可以进入市场自由流通,农业税货币化也促使农产品进一步参与市场流通,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农业商品化发展趋势,D项正确;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并未出现农产品过剩问题,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根据材料“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可知,该学者指出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具有独特性,不需要一味地模仿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三小农”的发展,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需要在继承中开拓中国式道路,A项正确;“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与题干主旨相悖,材料未涉及借鉴他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市场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状况不佳,与企业体制僵化、制度不健全有关,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亟需深化,国企改革势在必行,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材料所述主要是在1992年以前,排除A项;政企不明只是当时国有企业体制弊端的表现之一,不是造成材料所述问题的全部原因,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涉及国有企业,仅根据国有企业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企业改革成效不甚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根据题干可知,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中由省一级进行经济管理,对生产、流通、交换、分配领域进行系统性改革,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立足点是增强企业活力,C项正确;1978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就进入到试点时期,重庆是第一个大城市,不是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的开始,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中西部的改革没有联系,排除B项;题干中将经济管理权下放到重庆,并没有体现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责,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至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要点专练12 现代中国的外交演变
1.D 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而外交部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干部、外事组、大学生,要求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掌握外语和相关外交技能,这就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外交团队,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和西方关系没有实现正常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民主革命时期主要选拔的是军事斗争经验丰富的人才,而材料强调选拔的是和外交相关的人员,故“沿用”的说法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53年我国才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材料强调外交人员的组成,并没有强调对外政策是什么,排除C项。故选D项。
2.B 根据材料“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可知这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所以是践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和平援助非洲,未体现反对殖民主义,排除A项;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之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材料1964年不符,排除C项;中国在1964年还与苏联结盟,1964年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排除D项。故选B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在西方舆论引起重大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而中国和法国两个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1964年建立外交关系,说明我国的外交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外交,得益于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有利于推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91年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瓦解,排除B项;中美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4.A 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它突出了对国家平等和国家利益的维护,根据材料“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家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所认可,这就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束缚,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到目前尚未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适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材料说的是“世界大多数国家”,不是专门说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协调国际关系,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并未化解,排除D项。故选A项。
5.B 据材料信息,1959年至1975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口额出现大幅上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外交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的推动,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仍然处于“文革”时期,并没有进行各方面的整顿,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是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并没有经济的调整,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6.C 陈云主张重视研究资本主义,以便适应世界市场,而且主张外贸领域向资本主义国家倾斜,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外交迎来新局面,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缓和,因此出现了上述思想,C项正确;这一时期国内依然处于“文革”时期,排除A项;陈云的上述主张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左”的错误方针,排除B项;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奠定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C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的外交形势表现为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日渐缓和,所以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实质是联合美国反抗苏联,C项正确;“一条线”“一大片”中的国家不都是亚非国家,排除A项;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实质是构建“联美遏苏”的国际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排除D项。故选C项。
8.D 根据材料信息“当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维护20海里海洋权的要求遭到发达国家反对时,中国坚决支持这一诉求……中国顶住压力坚决支持来自第三世界的德奎利亚尔”可知中国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D项正确;世纪之交,我们把巩固和发展与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结盟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9.C 根据材料“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说明中国为世界发展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C项正确;一个经济合作倡议,一般情况下,代表不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排除A项;目前世界格局仍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主导世界格局信息,排除B项;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与材料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根据材料“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亚欧非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与发挥沿线各国的生产、消费、资源等优势,延长全球的价值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与沿线各国乃至全球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有力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A项正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我国的邻国,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要点专练13 古代世界多元文明的发展
1.D 据图示可以看出受地理环境和历史的限制,古代人类文明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具有多元特征,D项正确;早期人类文明兴起的时间并不相同,排除A项;据图示,早期人类文明,并没有涵盖世界各大洲,排除B项;地理因素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2.B 据材料“位于西亚巴勒斯坦的耶利哥遗址原是一处猎人村,到公元前7000~6000年间发展成为一村镇遗址”,可以看出从猎人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村镇,兴建一些用于定居的建筑,得益于原始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B项正确;地理因素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猎人村发展为村镇,无法得出人口数量的变化,排除C项;西亚应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3.C 根据材料“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可知,同一时段内,各主要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C项正确;地理气候影响文明发展,但“决定性因素”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但未体现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现象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但未体现农业文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B 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在美洲、印度、中国分别发现了棉布和棉织物,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前,美洲相对独立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源性,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美在新航路开辟前相对独立于其他地区,其棉纺织业是独立发展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并不相同,不能体现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考古发现有利于推动历史研究,但历史研究并非完全依赖考古发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C 据材料“安息、波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北有黎轩(罗马,后称大秦)”“若国有灾异,辄更立贤人,放其旧王……”,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对于大秦的记载还局限在地理位置方面,但到魏晋时期,对于大秦的认识已经扩大到政治制度方面,说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不断提升,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与欧洲地区的往来状况,排除A项;此时国人尚未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排除B项;大秦是本来就已存在的,并不能用“新事物”来形容,排除D项。故选C项。
6.C 根据材料,古典时代的希腊,相比于私人居所,更注重神庙、竞技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反映了希腊人重视城邦公共生活,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希腊建筑融合了多元文化特征,排除A项;希腊文明带有人本主义的色彩,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和出发点,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个性受到神学束缚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7.C 根据材料西亚最高王权得到了理论、制度和工商业支撑,社会具有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治理水平支撑,C项正确;西亚也属于农耕文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老与农民的对峙,排除B项;埃及缺乏西亚的这种机制,后续发展乏力,而非优势互补,排除D项。故选C项。
8.A 据题干“关于如何定义希腊人,古典时代的希腊人就已持自己的看法……”,可知,题干反映了“希腊人”之名似乎不再是一个种族的名称,而是一种智力的名称,题干强调的是“文化认同”,A项正确;题干主旨是对“希腊人”的定义,未涉及与其他种族的区别,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对“希腊人”的定义,未涉及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对“希腊人”的定义,未涉及认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要点专练14 中世纪西欧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征
1.C 根据材料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管理自己的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使集体观念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欧中世纪村庄发展的影响,与民族国家无关,排除A项;村庄独立性较强,不利于国王权力的集中,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农奴地位低下,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D 结合所学知识,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这就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D项正确;12世纪开始,西欧封建主实行租佃制,排除A项;自耕农是自己有地自己耕种,不用租封建领主土地,排除B项;出租领主自营地反映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仍然是收地租,排除C项。故选D项。
3.C 根据材料“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可知,材料中所述庄园拥有各类产品,除了供给国王还能满足庄园内部的日常需求,依据题意,庄园的特点是具有高度自营的程度,C项正确;材料侧重类别丰富而非总量庞大,并不是规模问题,排除A项;庄园在政治管理上与国王之间的关系依旧存在,不能表达为独立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王通过敕令管理庄园经济的信息,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4.D 根据材料信息“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可见,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兰克王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彻底消除”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5.D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可看出14世纪的欧洲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封建贵族衰落,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采用新的方式进行生产,在农村中地位不断提升,D项正确;材料与原始资本积累无关,排除A项;当时庄园经济受到冲击,并未彻底衰落,排除B项;材料与市民阶层变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D 1266年是中世纪时期,规定要求英国境内所有臣民都要服从国王及国王颁布的法令,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世俗王权,D项正确;A项中“人人平等”的说法与题干中的信息“谦卑地顺从国王”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教权”与“王权”之间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4、15世纪,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26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7.B 需要“正朔”也即获得执政的正统性,据材料“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同时加强与教会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国的统治者之所以采取上述措施,是希望通过树立仁德、开明形象,争取教会支持,来获得执政的正统性,强化对国家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城市,排除A项;市民阶层不可能与君主的利益完全一致,排除C项;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与材料的时间和主旨都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B项。
8.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6世纪以前,英国国王和贵族围绕国家权力进行了激烈斗争,国王力量虚弱时,贵族对政府的控制加强,国王强大时,国王对政府的控制加强,但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结合所学,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贵族势力被进一步削弱,英格兰逐渐建立了民族国家,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A项正确;16世纪英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国王和贵族的权力变化,与资产阶级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政治而非经济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9.C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崇拜国王,甚至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皮肤病,说明世俗权力的增强,推动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C项正确;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启蒙运动直到17世纪才兴起,排除B项;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与“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封建制的生产方式下加剧了政体内部分裂,也有不少势力推动政体向相反方向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方的分裂割据反映了地方贵族势力强大,需要削弱地方势力,防范地方势力膨胀,B项正确;材料反映封建制下的地方封建领主,不是争夺王权,排除A项;中世纪西方的分裂割据反映了地方贵族势力强大,需要削弱地方势力,而不是弥合内部裂痕和加强政治经济合作,排除C、D项。故选B项。
要点专练15 新航路开辟与西方殖民扩张
1.D 据题干信息“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细菌战役”“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动植物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和交流,从中可以看出该书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D项正确;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与材料中“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涉及生态环境,而非政治格局,排除B项;“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等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的现象是西班牙等殖民者开采金银矿,掠夺财富,大量的贵金属流入欧洲和亚洲,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各地经济的不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欧洲资本主义逐步发展,美洲殖民地经济遭到破坏,亚洲工商业也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的不平衡性在进一步扩大,D项正确;大量白银流入西班牙,但是没有直接推动西班牙工商业迅速发展,排除A项;这些白银的流动会导致美洲殖民地经济遭到破坏,但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这些白银的流动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项。
3.B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小麦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进入美洲,成为美洲重要的经济作物,促进了美洲贸易的发展,这反映了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小麦在美洲的种植和交易,排除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还没有爆发,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旧大陆的物种传入美洲后,促进了美洲物质生活的丰富、农业和交通的进步,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本土人口锐减,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涉及动植物多个方面,并不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排除B项;材料强调物种交流对美洲生产生活的影响,无法说明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5.D 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货物出口到美洲和印度的并不多,结合所学,当时美洲受到殖民侵略,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或遭受奴役,市场购买力非常有限,D项正确;当时美洲地区没有形成小农经济,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限制对外交往,实行闭关锁国,当时美洲地区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排除B项;当时前往美洲的移民人数很少,土著居民仍然是消费主体,排除C项。故选D项。
6.A 据题意可知,欧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的用途以及进口数量都出现巨大变化,而印度的棉纺织品销售数量一度大增,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过程中海路贸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对人文主义解放追求有所体现,但是不能体现冒险精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7.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把南美洲变为殖民地,大量掠夺黄金和白银,同时西班牙人开展了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殖民地据点的太平洋贸易圈。除传统的地中海航路,大西洋贸易路线、太平洋贸易路线兴起繁荣,因此全球贸易的格局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欧发生的商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班牙的殖民霸主地位,排除B项;这一时期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欧,排除D项。故选C项。
8.B 据材料“它于1681年灭绝时,距其第一次被人类发现仅过去了200年”,可知人类第一次发现渡渡鸟是1481年。此后的两百年,正是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时代,对新大陆的奇异生物的捕杀,是殖民时代的常见现象,B项正确;渡渡鸟生活的毛里求斯岛属于非洲,和美洲无关,排除A项;1681年人类尚未开始化学工业,排除C项;17世纪没有环保立法,排除D项。故选B项。
9.B 据材料“禁奢法令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意大利各个自治城市的立法条令之中”,可知13~18世纪意大利颁布了诸多禁奢法令,据此可推知此时意大利地区盛行奢侈风气,侧面反映此时商品交换活跃,受到了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影响,B项正确;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肯定和鼓励人性,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价格革命表现为西欧地区的物价普遍上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奢侈风气并非流行于必需品,与民众生活水平高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根据材料“1526年,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一世给当时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写了一封信”“全因您的代表和官员过度放纵被允许来此的人和商人……这些商人每天都在带走我们的人”等信息可知,从材料中的时间看,这封信应该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葡萄牙加快在非洲的殖民扩张,采用野蛮的掠夺方式——贩卖黑奴,导致了非洲国家发展困难,此信便是对殖民者的控诉,A项正确;书信未体现“争取葡萄牙的援助”,而是在控诉葡萄牙殖民者在殖民掠夺过程中的罪恶,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在控诉葡萄牙殖民者犯下的罪恶,没有涉及葡萄牙国内劳动力相关的论述,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正式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