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1练~第20练(11份打包含答案)

第11练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2.[2023·滨州市二模]苏轼任徐州知府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石炭》一诗,诗中序言曰:“彭城(徐州)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由此可见,北宋时(  )
A.北方居民普遍以煤作为燃料
B.北宋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冶铁
C.彭城成为当时的冶铁业中心
D.燃料的改进提高了冶炼质量
3.[2023·安徽芜湖高三二模]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  )
A.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
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4.北宋淳化年间,川蜀地区由于铁钱的单位价值低,不便于大额交易,商人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天圣元年时宋廷设置交子务,发行官交子。这表明交子(  )
A.正式取得法定货币地位
B.已可以全国范围使用
C.已完全取代铁钱的位置
D.为缓解钱荒而被发明
5.[2023·山东泰安模拟]学者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据此可知,宋代(  )
A.城市商业化水平的提高
B.商人是商品流通的主导力量
C.商业运行模式较为成熟
D.农业与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6.[2023·阜新市一模]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上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
A.中央强化对南方的控制
B.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
C.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D.人地矛盾危机得以解决
7.[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两宋时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们经常掠夺过往商旅的财物,或者强取货物,抽十分之一的上等品。这一现象(  )
A.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
B.导致了宋、夏之间战争频繁
C.推动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D.阻断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8.[2023·海口市模拟]两宋时期,“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由此反映了(  )
A.宋朝社会较前代呈现开放性
B.宋朝国贫民弱社会动荡
C.宋朝社会门第观念完全淡化
D.宋朝社会经济文化繁荣
9.[2023·湖北高三模拟预测]唐诗有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中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扬州盛况不复,一去不返。北宋设市舶司后,明州(今宁波)发展迅速,“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进出唯明州一港”。影响这一变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海外贸易的兴盛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局势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松动第12练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2023·四川宜宾高三三模]宋朝,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  )
A.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
B.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
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
D.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
2.[2023·鞍山市三模]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这是唐朝统治者奉行遵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政策的结果。三教合一有利于推动(  )
A.宋明理学产生 B.佛教一枝独秀
C.道教成为主流 D.三教差异消失
3.[2023·北京市西城区二模]理学大师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这主要体现了理学家(  )
A.反对专制的强烈愿望
B.心系国家的社会责任感
C.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怀
D.渴望掌权的政治抱负
4.[202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二模]在元代的三国戏中增加了很多有才之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中张飞的唱词:“少不的一事无成两鬓斑,恁时节后悔晚。”《醉思乡王粲登楼》中王粲的唱词:“男儿自有冲天志,不信书生一世贫。”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B.儒学始终受高度重视
C.市民文化的日益流行 D.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
5.[2023·河北保定高三二模]962年,宋太祖对近臣明确指示:“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在其倡导、督促、示范和带领下,文臣武将们的读书有了明显进步。宋太宗同样热衷于读书。他诏令史馆日进《太平总类》三卷,“朕当亲览”。上述现象(  )
A.表明宋代大力推行文官治国方略
B.利于促进宋代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C.是当时科举制得以完善的重要因素
D.推动了宋代学术文化的下移和繁荣
6.据载,宋代规模宏大的军器监共设11个大作坊,尤以火药作坊居首,每天生产弩火药箭7 000支,弓火药箭10 000支,蒺藜炮3 000支,皮火炮20 000支。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实施科技立国政策
B.军队已经普及了火药武器
C.社会矛盾已经得到根除
D.火药武器有助于维护统治
7.[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8.[2023·抚顺市一模]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下图)。这些文字体现了(  )
A.民族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B.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C.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9.[2023·海南高三模拟预测]契丹国建立后,耶律阿保机虽然仰慕汉文化,也会说汉语,“然绝口不道于部人,惧其效汉而怯弱也”,并积极推动创制本民族文字。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意在(  )
A.推动边疆民族交融 B.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C.增强本民族凝聚力 D.缩小南北文化差距
10.在金太祖的授命下,“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这表明女真文的创设(  )
A.推动了金朝国家体制的完善
B.体现了汉族书法艺术的扩展
C.推动了金朝学校教育的发展
D.折射出民族交融的深度发展第13练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2.[2023·山东泰安三模]明代将行省的职权一分为三,布政使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掌民政、财税、赋役;提刑按察使掌刑狱、监察;都指挥使掌军政。它效仿了(  )
A.汉代的地方体制 B.唐代的地方体制
C.宋代的地方体制 D.元代的地方体制
3.[2023·盘锦市模拟]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谕:“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并列出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此举(  )
A.改变了重典治乱的国策
B.旨在构筑稳定的朝贡秩序
C.埋下了倭寇泛滥的隐患
D.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4.[2023·葫芦岛市一模]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5.[2023·四川成都高三三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  )
表:关于1517年葡属马六甲总督派员出使中国的相关记载
文献记载 文献出处
“……船上满载胡椒。葡人欲往广东,中国官吏不许,(舰队指挥官)强驶入内河,放炮举敬礼。抵广东后,国使与随员登陆,中国人接待颇优,择安寓以舍之。” 16世纪葡萄牙历史学家巴罗斯著《亚细亚》
“蓦(蓦然)有大海船二只,直至广城怀远驿,称系佛郎机国进贡……以其人不知礼,令于光孝寺习仪三日,而后引见。” 《筹海图编》引时任广东按察佥事顾应祥语
A.中西实力对比逆转 B.中国国门被迫打开
C.西学东渐由此开启 D.朝贡体系受到冲击
6.[2023·湖南高三二校联考阶段考]《明史·土司传》记载说,土司“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这(  )
A.为边疆动乱埋下了隐患
B.体现了明朝阶级矛盾尖锐
C.说明土司由明政府册封
D.有利于强化对边疆的治理
7.明太祖时期,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下设行都司、卫所等机构,各级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直接敕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担任。这些朝廷命官的升迁、任免和更替,均由中央政权直接决定。由此可知,明政府(  )
A.直接派遣流官管理西藏
B.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C.注重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D.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
8.[2023·临沂市高三模拟]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第14练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2023·山东模拟]乾隆在位时,下令禁止为本朝“名臣”建碑纪念,已建之碑亦要销毁,并提出“名臣之称,必其勋业能安社稷方为无愧……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之别”。这说明清朝(  )
A.皇权专制空前强化
B.科举制度无法有效选才
C.奉旨行事成为常例
D.儒家纲常束缚士人思想
2.[2023·北京市石景山区二模]吕思勉先生认为,清代督、抚、司、道、府、县几乎成为五级,存在“压制重而展布难,统辖广而威权大”的情况。以下对清代督抚制的认识,符合吕先生观点的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地方控制
C.完善了官僚体系 D.影响了国家治理
3.[2023·河北邯郸高三三模]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十八日,军机处呈递奏片:“查向来钦奉谕旨及批折内交各部院衙门会议、速议、核议、议奏等件,该部院于议奏后并不知照军机处……谨公同商酌拟交片各部院衙门嗣后遇有各项交议折件,于议奏奉旨后,将原奏及如何奉旨之处一并钞录知照军机处备查。”该奏片奉旨依议。这说明(  )
A.军机处职权有所扩大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中央集权出现了危机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4.[2023·天津静海一中高三一模]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清朝军机处设立之初,军机大臣的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是说让其入值办事,军机大臣多为兼职,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  )
A.军机处服务皇权的专一性
B.军机处内部运行的简单性
C.军机处政治地位的中枢性
D.军机处设置的临时差遣性
5.[2023·北京海淀二模]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年),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
B.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
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
D.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6.[2023·海南高三三模]雍正帝曾指出,汉、唐、宋等朝在全盛之时,并未使周边的狄戎部落臣服,各朝边界也一直存在边患危机,而“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该言论(  )
A.体现了国家大一统思想发展
B.反映了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清除了华夷之间的对抗纷争
D.意在巩固清政权合法地位
7.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回……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等……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边城以战。”此战的胜利(  )
A.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的通道
B.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助推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D.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
8.[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高三一模]乾隆十六年,清廷颁布上谕关闭泉州港、淞沪港,只留下宁波、广州口岸;乾隆二十年,又增加宁波港赋税,所有洋行及来往中国的海外商人皆被赶到了广州;乾隆二十二年,撤宁波贸易港只留下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一做法(  )
A.是君权强化的体现
B.意在防范西方侵扰中国
C.维护了领土的完整
D.促进了外贸的持续繁荣
9.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D.重视国内市场开拓
10.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
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第15练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明代山东植棉发展非常迅速,据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棉花,六府皆有之”。到了清代,玉米、花生、烟草等在山东的种植地域扩大。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作物是民众主要收入来源
B.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经济发展推动种植结构的调整
D.植棉泛滥影响农民收入
2.[2023·山东泰安高三模拟预测]中国手工业者自唐宋以来就有行帮,它不是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组织,而是封建国家强加于手工业者的一种编制。到了明清时期,行帮已成为手工业者长期习惯了的组织,因而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按照行帮的规定,原料分配、产品规格、学徒帮工的人数、销售的市场和产品的价格都要受到限制。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新生产方式发展存在阻力
B.缺少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C.手工业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D.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3.[2023·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4.[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明史》载,“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雞秩然……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守仁者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我意识的觉醒 B.文化权力的下移
C.传统文化的转型 D.专制思想的弱化
5.[2023·北京房山区高三二模]在明朝问世的文学著作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逐渐增多。例如《喻世明言》有十一篇,《警世通言》有十三篇,《醒世恒言》有九篇,约占“三言”的四分之一;《初刻拍案惊奇》有十六篇,《二刻拍案惊奇》有十八篇,几近“二拍”的二分之一。材料反映 (  )
A.明朝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B.市民争取政治权力的斗争
C.工商皆本成为社会思潮
D.市民阶层扩大的社会现象
6.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
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
7.[2023·广东佛山高三三模]《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中利玛窦将原图子午线投影转移,使世界地图由“大西洋格局”转变为“太平洋格局”,中国被移动至地图的中央位置,这种做法(  )
A.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B.迎合了中国天朝上国观念
C.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
D.反映了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8.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9.[2023·菏泽市模拟]明朝《天工开物》载:铸造大炮时,西洋的红夷炮、佛朗机炮等均使用熟铜为原料,信号炮和短铳枪等则使用生铜和熟铜各一半,明代的襄阳、盏口、大将军、二将军等炮则是由铁铸造的。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明代火器铸造技术发达
B.明代冶铜业落后于西方
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D.战争频繁推动火器发展
10.[2023·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第16练 两次鸦片战争
1.[2023·山东高三联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与这一观点主旨最为接近的说法是(  )
A.“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需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B.“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D.“自由贸易理论,逐渐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2.禁烟时期,林则徐将外国人统称为“夷”,甚至企图对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侵略者采取怀柔政策。“天朝”“皇帝天恩”“奸夷”“夷情”“柔远之经”“以示怀柔”等字眼充斥在林则徐的奏折当中。这反映出林则徐(  )
A.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派 B.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C.仍存“华夷之辨”思想 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到广州的洋人不得在江中划船取乐,每月中有3天可以结伴在通事(翻译人员)护送下到花园游散,通事对他们的一切行为要负完全责任,他们买货必须由行商经手。在规定季节之后,洋人不得逗留广州。由此可见(  )
A.通事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B.政府限制华洋接触
C.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萌发
D.闭关锁国政策有名无实
4.[2023·山西大同高三三模]从1863年起,俄商在汉口先后开设了顺丰、新泰等砖茶厂,最初“招人包办,监制砖茶”,“其后改用蒸汽压力机。……初时,制造俄销砖茶之原料为零碎之茶末,后因贸易日渐发展、乃将品质良好之茶叶,用机器磨成粉末以制砖茶。”俄商从与英商并立到最后垄断了汉口茶叶外销。这说明,当时(  )
A.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B.新商业经营形式开始引入中国
C.商业需要推动生产工艺的改良
D.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5.[2023·北京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学家徐中约在论及鸦片战争时说:“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造成上述冲突的根源是(  )
A.思想观念方面的分歧 B.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
C.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D.国家治理措施的区别
6.[2023·山东临清市二模]1853年,马克思写道:“在英国的武力面前,清王朝的权威倒下,成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密封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该观点揭示了(  )
A.清政府与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B.清朝中央权力的不断下移
C.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双重影响
D.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
7.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8.[2023·沈阳市一模]中英1858年签订的《通商章程》对进口货物的关税曾作如下规定:“凡属进口新货,例内不能赅载者,即按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五两。”这一规定(  )
A.旨在提高清政府财政收入抵制商品倾销
B.为列强此后对华倾销商品提供便利
C.反映出清政府关税制度开始近代化转型
D.表明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9.[2023·济南市模拟]1842年8月,魏源的《圣武记》“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日”(《南京条约》签字之日)。在书中,魏源历述了清前期诸朝的赫赫“武功”。魏源意在(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激励时人发愤图强
C.反思战争失败原因 D.宣扬康乾盛世历史第17练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2023·营口市三模]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地方督抚的力主下,一批“坚忍任事之才”通过捐纳和保举等途径入仕并得到重用,有的甚至成为一代名臣。这一现象(  )
A.加剧了官场风气的腐败
B.适应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C.反映了选官制度的革新
D.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2.[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1853年,太平天国仅在天京实行“圣库制度”,取消一切商业贸易,全城军民一切生活必需用品,由圣库统一供应。至1854年夏初,由于粮食供应不足,天京出现全城一律吃粥的现象,其他物资也同样供应紧张。这表明(  )
A.战争加剧物资供应紧张
B.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C.绝对平均主义已难以维系
D.太平天国已废除私有制度
3.[2023·湖北卷]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 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4.[2023·山东聊城高三三模]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 (  )
A.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B.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5.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6.[2023·江苏南京高三模拟预测]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时指出“其始雇用洋人,兼募沿海之人,逐渐讲习,俟中国人驾驶行洋既有把握,再将洋人辞退”。“此本权宜应急之谋,实非经久可恃之道”,只有“各事不必借材异地,方为自强长策”。李鸿章意在说明(  )
A.“中体西用”原则是权宜之策
B.办实业急需科技型人才
C.国家安全受制于洋人的困境
D.国家发展需要独立自主
7.[2023·青岛市二模]19世纪后半叶,随着列强侵略加剧,清政府开始了一阵建省高潮: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批准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清军在镇南关与台湾两地分别击退法军,同年台湾正式建省。其共同目的是(  )
A.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B.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C.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D.抵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8.历史学者马勇认为中国近代一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丧失殆尽。此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相继出场,由他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这场战争(  )
A.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B.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使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思潮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9.[2023·泰安市二模]严复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这场战争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第18练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2023·河北保定高三二模]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力证西学乃过去中国古文化西传所成,他说中国今日学西学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西学不但可以学,而且必须学;学西学不是耻辱,不学西学反而是耻辱——是对“中国本有之学”的大不敬。上述思想(  )
A.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发展
B.为国内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可能
C.体现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D.表明维新派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途径
2.“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3.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4.
[2023·北京市朝阳区二模]义和团揭帖,大多以精于象纬之学,料事如神的预言家《刘伯温碑记》的形式出现。如图所示揭帖部分原文为:“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这体现了义和团(  )
A.具有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
B.利用揭帖广泛的发动人民
C.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D.主张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5.[2023·抚顺市三模]有学者提出: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从正反两方面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但这一发展主要不是来自义和团运动的成功,而恰是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义和团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奠定阶级基础
C.被镇压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D.暴力革命方式被革命派继承并发展
6.袁伟时在《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中说:“他们(义和团)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而张海鹏则说:“在洋兵进京以前,义和团破坏铁路,是出于与清兵作战的需要。”这说明(  )
A.抵抗侵略成为共识 B.盲目排外违背历史事实
C.历史认识的多元性 D.学术争论激烈难以统一
7.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
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8.[2023·福建龙岩高三校联考期中]有人这样描述1900年进入北京的义和团:“(几万人)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由此可知,此人(  )
A.认同义和团员朴素的爱国情怀
B.谴责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C.对义和团的发展规模强烈不满
D.质疑义和团的作战方式
9.[2023·辽宁高三三模]这是自庚子之变以来遇到的最大危机,北京的王公大臣“狼狈恐惧之状达到极点,犹如风声鹤唳使其胆寒。上自摄政王,下至小吏旗兵都不知所措,且皆不顾国家之命运如何,唯独担忧自家生命财产之安危,丑态百出,实勘悯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京受到北伐的冲击极为严重
B.清政府的崩溃瓦解已在所难免
C.国民革命的目标直至封建政府
D.太平军北伐对清政府威胁极大
10.[2023·江苏连云港高三模拟预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复权运动中,地方要求赎回外国经营的铁路,由自己集资兴建。1908年,张之洞在湖北、湖南和广东等省首脑的鼓励下,用英国贷款赎回了美国修建从汉口到广州铁路的权利。由此推知,这场运动导致了(  )
A.工业文明拓展受到限制
B.列强资本输出进程中断
C.汉族官僚势力继续增强
D.英美盟友关系从此破裂第19练 辛亥革命
1.[2023·湖北襄阳四中高三模拟预测]据统计,1902~1911年全国农村民变总数超过1 300次。1910年农村民变次数最多,达250次。这些民变大多以“官逼民反”“官逼民变,绅逼民死”“扫清灭洋”“顺清灭洋”“灭洋仇教”“奉天灭洋”等为聚事口号。这折射出(  )
A.民主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无能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扩大
2.[2023·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3.辛亥元老李书城回忆:“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  )
A.突出民族革命目标 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重点反对列强侵略 D.缺乏动员民众意识
4.[2023·聊城市二模]据统计,湖北军政府发布的文告主旨多为“反满兴汉”。其中近90%的文告只字未提共和、民权、民国,提及的绝大多数只是简单地宣布“建立中华民国”“建立共和政体”“清帝退位,改建共和,南北一家”。由此可见,湖北军政府(  )
A.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B.偏离了革命的初衷
C.弘扬了三民主义精神 D.带有专制主义色彩
5.[2023·江西赣州高三二模]1912年3月27日,北京《民视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并举例“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这一时评(  )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复杂的政治形势
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揭示出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
6.[2023·四川资阳高三三模]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废除历代帝王祭祀活动,北京政府的总统们也没有用国家经费祭祀其列祖列宗。而南京国民政府将历代帝王陵寝祭祀作为“民族扫墓节”的主要内容,是在民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特殊文化宣传。这集中表明近代(  )
A.民主政治因异族入侵而中断
B.长期军阀割据导致国家财政拮据
C.家国同构宗法社会逐步解体
D.帝王祭祀是抵御侵略的主要手段
7.[2023·天津和平区高三二模]钱穆在讨论中国政治变迁得失时说:“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他意在强调(  )
A.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变法和革命缺乏必要性
C.文化传统与制度的有机结合
D.中国政治变迁失大于得
8.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社会结构得到完全意义上的重建,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据此可推知(  )
A.平民阶层的政治悟性还没有觉醒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C.辛亥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失败危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缓慢
9.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0.[2023·日照市二模]辛亥革命以“反满”为革命号召,革命后社会改革的重心从朝廷转向人民,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B.深谙西方国家富强之道
C.实现人民解放任重道远
D.继续坚持在传统中求变第20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2023·江苏南通高三三模]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旨在(  )
A.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贯彻孙中山训政思想
C.组织各派反袁革命势力
D.阻止袁世凯登基称帝
2.[2023·湖北卷]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3.[2023·四川成都高三三模]下表可以反映出民国时期的上海(  )
表: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单位:人/天)
年份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 11 770 6 894 544 9 0 0 0 0
1926 50 823 14 600 0 0 3 459 3 764 172 922
A.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B.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C.民众出行以新式交通为主
D.封建习俗退出历史舞台
4.[2023·海南模拟]民国十四年,鲁迅写道:“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鲁迅在此抨击的时局是(  )
A.昏君当道、国家分裂 B.强敌压境、内战不休
C.统治腐朽、政治黑暗 D.政权更替、国土沦丧
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便分裂成为直、皖、奉三大派系,再加上当地的一些地方势力不断增大,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这一状况根源于(  )
A.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
D.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6.[2023·辽宁葫芦岛二模]有学者研究认为,民国初期,人们宁可保守其“祖传秘笈”,也不愿公开内容来获取专利。例如,从1913年5月至1916年3月,农商部办理的专利仅34件,而且这些物品绝大多数是日常生活用品和纺织品。这反映出民国初期(  )
A.专利保护政策的社会效应并不明显
B.政府政策不符合时代需要
C.技术革新的速度缓慢
D.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
7.[2023·沈阳市模拟]辛亥革命后,劝禁缠足的工作从未停止,1928年时,湖北59%、河北50%、山西18%的妇女仍缠足。而且此时婚俗虽出现了“允婚”,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须男女双方同意,但新的婚姻观念亦未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即使像杭州这样的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变革相比所表现出的滞后性特征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 B.政府基层管理能力差
C.社会思想近代化滞后 D.各地社会习俗不平衡
8.[2023·三沙市一模]1917年,蔡元培在演讲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蔡元培意在(  )
A.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 B.批判传统文化的危害
C.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D.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9.鲁迅的《药》,用革命者的鲜血治疗小栓的肺痨。辛亥革命后鲁迅发现国民“麻木不仁”,人民群众需要治疗思想上的病,清除人们头脑中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需要“药”。这里的“药”指(  )
A.人人平等的思想 B.民主共和思想
C.君主立宪制度 D.民主科学思想
10.[2023·山东济南高三一模]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同时他们褒扬墨学,挖掘了墨学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使命。这一做法(  )
A.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B.导致近代中国文化复古主义成为主流
C.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D.意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第11练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宋代户籍数量(主户与客户)自宝元元年至元丰元年均大幅增加,且主户占总数的比率也逐渐增加(客户占比减少)。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所以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加快,C项正确;土地兼并程度加深并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项;仅凭材料数据无法得出地域经济差别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会促使贫富差距逐步拉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D 根据苏轼的说法,元丰元年开始,彭城开始使用白土镇的石炭(即煤)“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这反映了燃料的改进,使金属冶炼的质量得到了提高,D项正确;只彭城用石炭冶铁,不能得出北宋百姓“普遍使用煤炭燃料”,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冶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彭城成为当时的冶铁业中心,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今缘文字印本多”“以其无本,但记得耳”可知,朱熹认为之前书本不多,很多人都会用心记,而且记得牢,现在书本多了,反而不用心记,这体现了当时印刷业的发展,A项正确;理学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大夫教条的思想,材料中主要体现出朱熹对当时印刷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不认真诵读这种现象的批判,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宋朝时空,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A 交子由民间商人发明到政府发行官交子,这表明交子正式取得法定货币地位,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全国范围使用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交子完全取代铁钱的信息,故C错误;交子是为了解决“不便于大额交易”而被发明,故D错误。
5.C 根据材料“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可知,宋代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得到流通,农村和城市能够实现双向贸易,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的运行模式较为成熟,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商业运行的模式,没有体现城市商业化水平,无法得出宋代城市商业化水平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对宋代商品流通的主体力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商人是商品流通的主导力量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商业运行模式,没有体现农业与手工业区域分工现象,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上种上晚稻”等相关信息可得,南方地区种植的品种增多等现象表明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与南方之间的比较,没有凸显哪一方的经济优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并且对往来客商劫掠,不利于丝绸之路中正常的商业往来,这是两宋时期陆路贸易衰落的原因之一,客观上推动了海上贸易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西夏的行为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排除A项;宋、夏之间战争频繁,是由于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西夏的行为所引起的,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8.A 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可得出,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发生变化,社会较为开放,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贫民弱社会动荡,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繁荣,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中“唐中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扬州盛况不复,一去不返”和宋朝“宁波发展迅速,‘进出唯明州一港’”可知唐宋的变迁,由扬州转移到了宁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战乱频繁,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海外贸易不断发展,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政治局势的变化,C项正确;海外贸易的兴盛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材料的表现,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历代沿用,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第12练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B 根据“童蒙教材《小学》”“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可得出宋代的儒者把理学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使其更通俗易懂,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反映出世俗教化的治理功能,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俗化,而不是思辨化,排除A项;革新教育并不是儒学的目的,而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教育的内容,排除C项;市民文化,如宋词的兴盛迎合了市民阶层壮大需要,而不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根据材料“唐朝统治者奉行遵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政策”并结合所学“程朱理学是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可知,三教合一推动了宋明理学产生,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教差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
3.B 朱熹认为儒家本身掌握着道,因此作为儒学家就应当以这种道来干预政治,实现政治的清明,这体现了理学家心系国家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理学家提倡三纲五常,维护专制,排除A项;题干中未体现出理学家为民请命的情怀,排除C项;题干主旨强调的是儒学家干预政治来实现政治清明而非掌权,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长期停止科举制,因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使得大量有才之士失去了上升空间,因此他们借戏曲人物之口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的是文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与民族交融和市民文化流行无关,排除A、C两项;儒学在元初受到冷落,其后慢慢得到统治者重视,排除B项。故选D项。
5.B 根据材料“在其倡导、督促、示范和带领下,文臣武将们的读书有了明显进步。宋太宗同样热衷于读书。”可知,宋代统治者采取了督促官员读书的措施,适应了重文轻武的基本政策,这有助于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而增加了社会对书籍数量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文官治国的方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完善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集团内部阅读书目的信息,无法直接得出学术文化下移和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6.D 宋代处于各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统治者重视火药武器的制作,以此作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火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未涉及科技研发,不能得出宋朝实施科技立国的政策,A项错误;题干只列举了火药制作,不能得出火药在军队使用情况,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7.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这些文字各不相同,体现民族多样性,但它们又都是模仿汉字创造出来的,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故选D项;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文字的发展,排除A项;这些文字的创造,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政策,排除B项;这些文字只能体现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借鉴吸收,体现不了“相互”,排除C项。
9.C 由材料中“惧其效汉而怯弱也”可知,创制契丹文字是耶律阿保机强烈民族意识的突出表现,是为了显示其民族特点与地位的一种举措,其主要意图是增强本民族凝聚力,C项正确;A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南北文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根据材料信息“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可知,希尹借用汉族文字和契丹文字,创制女真文字,这折射出金朝境内民族交融的深度发展,D项正确;女真文的创设和国家体制完善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女真文并不仅仅是对汉族文化的集成,还融合了契丹字,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女真文创设和金朝学校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第13练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不能反映农商皆本,排除A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C 明代将地方职权一分为三,意在分化事权以削弱地方权力,这是对宋代地方制度的效仿,C项正确;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唐代出现藩镇,都形成了割据,与明代的做法不一致,排除A、B项;明代并未继承元朝的行省制,排除D项。
3.B 朱元璋认为海外蛮夷之国如果为患中国,必须讨伐,同时列出了周边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这说明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周边安全,构建稳定的朝贡秩序,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针对周边国家关系,重典治理是面向国内,排除A项;倭寇泛滥不是朱元璋导致的,排除C项;东亚文化圈在明朝之前就形成了,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宣扬明朝政府的国威,排除A项;“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
5.D 据材料“国使与随员登陆,中国人接待颇优,择安寓以舍之”“以其人不知礼,令于光孝寺习仪三日,而后引见”,可以看出西方殖民者来华,强行登陆我国领土,并且不守礼仪规矩,说明此时中国的朝贡体系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中西实力的逆转,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打开,排除B项;西学东渐之前就已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6.A 材料信息讲述的是如果明政府对土司封官赐爵,就服从政府的领导,如果朝廷“调遣繁多”则会引发土司叛乱,材料中有一个“若”字,强调的是后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若朝廷调遣过于频繁则会引发边疆动乱,并不能说明阶级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虽然提到“爵禄”,但并不能说明土司由明政府册封,这也与史实不符,土司是世袭制,排除C项;土司制度下土司是世袭制,容易形成割据,所以不利于强化对边疆的治理,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C 由题意可知,明朝建立后,西藏地区各级机构的官员都由中央任命,而且升迁、任免和更替也由中央政府决定,这说明中央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选C项;根据“均由中央直接敕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担任”可知不是派遣流官,排除A项;材料无法表明西藏实行了政教合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藏和内地的交流,排除D项。
8.D 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生活,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故选D项;A、C项是募兵制的特点,B项与题意不符合,均排除。
第14练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A 根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的核心观点是清代“无名臣,亦无奸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皇权加强,一切皆由皇上乾纲独断,奸臣无处容身,也不需要名臣,A项正确;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仍是中国的基本选官制度,为政府提供了大量行政官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奉旨行事的情况,排除C项;儒家纲常对于士阶层的思想有束缚作用,但非清代“无名臣,亦无奸臣”现象的根源,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存在‘压制重而展布难,统辖广而威权大’的情况”等信息可知,吕思勉先生认为清代地方形成五级行政体制,存在过度制约而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影响了国家治理,D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过度制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而不是提高,排除A项;清代五级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这方面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清代五级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没有强调官僚体系完善的问题,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谨公同商酌拟交片各部院衙门嗣后遇有各项交议折件,于议奏奉旨后,将原奏及如何奉旨之处一并钞录知照军机处备查。”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同治帝、光绪帝皆年幼继位,不能履行处理国家政务的职责,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其间,皇太后对军机处的依赖远超以往,军机处的职权遂有比较大的扩张。在文书处理上,军机处在内外奏折、题本、秋审黄册等重要文书上预先拟旨;在官员任用上,军机处不再呈递空名谕旨,而是对各部尚书、侍郎及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开单请简,还取得了各省密考折片单的阅看权。军机处的这些职权大部分延续到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以后,对光绪朝中后期乃至宣统年间的政局产生深远影响。故军机处职权有所扩大,A项正确;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出现了危机,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军机处职权有所扩大,效率高低无从得知,排除D项。故选A项。
4.D 根据材料“清朝军机处设立之初,……军机大臣多为兼职,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大臣多为兼职,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说明军机处的设置具有临时差遣性的性质,D项正确;军机处服务皇权,但其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说明非专一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军机处内部运转的信息,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但其是兼职机构,而非政治地位的中枢性,排除C项。故选D项。
5.D 根据材料“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可得出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D项正确;康熙1683年收复台湾,排除A项;材料与东亚诸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海上贸易的支持,排除C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意在强调清朝在疆域开拓等功绩上已经胜于汉、唐、宋等朝,由此不应该再有华夷之分,实际是巩固清政权合法地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大一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巩固政权,非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排除B项;C项“清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7.C 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涉及的人物、地点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雅克萨之战,这一战役的胜利,助推了俄国接受中国谈判的建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C项正确;噶尔丹活动在西北地区而非东北,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在云贵地区实行的,排除B项;多伦会盟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D项排除。
8.B 本题考查清代初期闭关锁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只留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目的是防范殖民侵略,B项正确;对外贸易政策变化不能直接体现君权的强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清政府的主权是完整的,因而与维护领土主权无关,排除C项;闭关锁国严重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9.A 清政府只开放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反映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这一现象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清政府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D项错误。
10.A 根据材料“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可知,部分地区的巡抚要求废除海禁,准许商民出海贸易,说明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遭到质疑,A项正确;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主要体现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材料内容仅体现要求废除海禁政策,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东南沿海地区是否遭到西方侵扰的问题,C项错误;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但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D项错误。
第15练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C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和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种植地域扩大,这一变化是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农民的主要收入源自粮食作物,故A错误;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错误;经济作物种植地域扩大,主要是因为新的经济作物更有利可图,故D说法错误。
2.A 根据材料“到了明清时期,行帮已成为手工业者长期习惯了的组织,因而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按照行帮的规定,原料分配、产品规格、学徒帮工的人数、销售的市场和产品的价格都要受到限制”可知,明清时期,行帮对原料、产品、人数、市场和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当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排除B项;行帮涉及面广,不代表其管理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4.A 据材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守仁者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可知,明初的儒者是传统的程朱理学的继承者,而随着阳明别立宗旨,传统的程朱理学受到冷落,一定程度上强调个性解放的心学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说明自我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明清时期,文化管控越来越严格,不会下移,排除B项;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并未转型,排除C项;明清时期,思想专制越来越强,排除D项。故选A项。
5.D 材料“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逐渐增多”,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学著作增多,说明当时市民阶层壮大,D项正确;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排除A项;材料信息和争取政治权力无关,排除B项;当时社会依然重农抑商,排除C项。故选D项。
6.B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将知识学习用于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根据题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反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B项正确;与道家无为而治无关,排除A项;再续《春秋》与务实无关,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是明朝时期西学东渐的代表,当时为了传播天主教的需要,“使世界地图由‘大西洋格局’转变为‘太平洋格局’,中国被移动至地图的中央位置”,主要是为了迎合天朝上国的观念,B项正确;西学东渐时期的科技并未大规模传播到基层,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并未转型,排除C项;世界地图的变化仅是为了传播天主教服务,非世界发生深刻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A 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C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由明代宋应星所著,根据材料中的“西洋的红夷炮、佛朗机炮等”可知,当时西方火器铸造技术传入了中国,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代火器铸造技术水平如何,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将东西方冶铜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的信息,排除B项;火器与战争密切相关,但是材料未涉及D项所述,排除。
10.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既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心外无物”,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保护和发展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第16练 两次鸦片战争
1.A 据材料“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可知题干强调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所以英国要强迫中国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A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排除B项;C项仅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自由贸易理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材料“天朝”“皇帝天恩”“奸夷”“夷情”“柔远之经”“以示怀柔”体现的是林则徐仍存“华夷之辨”思想,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3.B 从材料中的“他们买货必须由行商经手”“洋人不得逗留广州”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这些规定是为了限制洋人与中国人接触,故答案为B项;阻碍中外经济交流的是清政府的政策,而不是通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主权意识,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仍然在实行,排除D项。
4.C 据本题材料“监制砖茶”“改用蒸汽压力机”“初时,为零碎之茶末……乃将品质良好之茶叶,用机器磨成粉末以制砖茶”可知,中国传统的砖茶制作工艺已经发生改变,如由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所用原料也已改变,关键语句“后因贸易日渐发展”“最后垄断了汉口茶叶外销”可知其原因是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低于英国,排除A项;外商在中国设立商行以及工厂,属于新的商业经营形式,但“开始引入”的结论不能得出,排除B项;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是从16世纪以后开始的,材料的主旨不是这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5.B 据材料“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兼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上述冲突的根源是先进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封建主义的差异,B项正确;思想方面的分歧、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国家治理措施,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根源,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 根据材料“在英国的武力面前,清王朝的权威倒下,成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密封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可得出马克思强调鸦片战争一方面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融入到世界,因此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马克思所强调的主旨,排除。
7.D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对于“新货”的关税是“值百抽五”,是列强与清政府达成的协议,其目的在于为此后对华倾销更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作税收上的准备,B项正确;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显然会损害清政府利益,因此旨在提高清政府财政收入抵制商品倾销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税收额度,并未涉及整个“关税制度”,排除C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即已表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闭关锁国政策成为过去,“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
9.B 魏源历述清朝前期的赫赫“武功”是为了激发时人的自豪感,起到激励时人发愤图强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并未明确指出《圣武记》记述的内容,故无法体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A项;材料中魏源并未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但也不会单纯为了展示清朝的赫赫“武功”,排除C、D项。
第17练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B 由材料可知,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在地方实力派的举荐下,一批“坚忍任事之才”进入官场并得到重用,体现了清政府为了应对时局变化,在人才选拔政策上采取变通政策,B项正确;加剧了官场风气的腐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不是普遍现象,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不是选官制度的革新,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在天京推行“圣库制度”后,不久就出现各类物资供应紧张的问题,说明绝对平均主义难以维系,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关于战争的信息,排除A项;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排除B项;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排除D项。故选C项。
3.C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称他为“英雄”“豪杰”,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一次自发革命运动,是一个革命的摸索。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人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4.B 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新国家之思想”是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显然这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项正确;A项错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并非从太平天国运动才开始,排除A项;《资政新篇》中的思想并没有突破中体西用,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应该先炼铁然后修筑铁路,李鸿章认为应该先修筑铁路然后炼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张之洞与李鸿章争论“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方面的信息,排除A、B、C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创办近代工业,聘请洋人为权宜之计,不宜长久,应该要自力更生,实现自强,即国家发展需要独立自主,D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家发展要独立自主,未涉及人才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家发展要独立自主,未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建立台湾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和台湾均位于我国边疆地区,晚清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建省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以应对严重的边疆危机,C项正确;建省的目的并不是要削弱地方,而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排除A项;促进边疆开发是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
8.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光中兴”主要指的是同治光绪年间中国掀起的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力,根据材料“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丧失殆尽”可知,这一战争是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排除A;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思潮,排除C;《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
9.C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舟师”(即海军)、“我最亲之藩属”(指朝鲜)、“最坚之海口”(指旅顺)、“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指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可判断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拓宽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C项正确;A项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
第18练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A 根据材料“中国今日学西学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西学不但可以学,而且必须学;学西学不是耻辱,不学西学反而是耻辱——是对‘中国本有之学’的大不敬”可知,早期维新派认为“西学中源”,虽然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减少阻力,但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发展,A项正确;材料表明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未体现政治变革等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这不属于早期维新派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材料表明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D项不属于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B 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大家便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D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4.A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假借古人之口表达了对列强入侵的愤恨,这其中既有浓烈的爱国情感,又有无法超脱本阶级局限性的信仰封建迷信的一面,A项正确;利用揭帖广泛的发动人民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揭帖本身暴露了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中不仅体现了义和团的局限性,还体现了义和团的爱国精神,排除C项;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排除D项。
5.C 由材料“但这一发展主要不是来自义和团运动的成功,而恰是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对辛亥革命影响更大,这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被镇压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使广大群众看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目,进而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沉重打击了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资产阶级活动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不是农民阶级,排除B项;暴力革命方式被革命派继承并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是出于与清兵作战的需要”可知不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反映出对历史认识的多元性,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抵抗侵略,A错误;袁伟时的观点是义和团运动属于盲目排外,没有违背历史,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学术争论难以统一,D错误。
7.A 通过“此中国之民气也”“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可知,容闳认为义和团民众的力量使中国避免了瓜分危机,A正确;题干是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而非分析其爆发的原因,排除B;题干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C;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题干对义和团持褒扬立场,排除D。
8.D 义和团有数万人之多,拿着引魂幡、混天大旗等所谓“法宝”,最后却未能攻破东交民巷公使馆的描述,反映了对义和团作战方式的质疑,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义和团成员的爱国情怀,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义和团盲目排外,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对义和团发展的强烈不满,排除C项。故选D项。
9.B 由材料信息中“庚子之变后”可知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这一危机应该是武昌起义,北京的满清势力已成惊弓之鸟,混乱不堪,只顾自己,不顾国家,这反映出清政府的崩溃瓦解已在所难免,B项正确;北伐是1926年,而材料时间是清王朝时期,排除A项;国民革命是在民国时期,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9世纪50~60年代,而材料的时间是在1900年(庚子之变)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根据材料“张之洞在湖北、湖南和广东等省首脑的鼓励下,用英国贷款赎回了美国修建从汉口到广州铁路的权利”可知,复权运动中张之洞借助英国贷款收回美国修建的铁路权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张之洞影响力的上升,侧面反映了汉族官僚势力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铁路文明的影响和修建过程,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一直以资本输出为主,且张之洞向英国借款体现了资本输出,排除B项;张之洞虽向英国借款收回美国修建的铁路,但英美两国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第19练 辛亥革命
1.A 19世纪末期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据材料“官逼民反”“扫清灭洋”“奉天灭洋”,可以看出民主革命时期农村民变仍具有“迫于生存被迫起义、借助宗教、盲目排外”等旧式农民起义的特点,这折射出民主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民变的特点”,而不是“清政府”,排除B项;题干涉及主要时间是1902~1911年,属于中国近代史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中华民族和外来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1900年义和团运动已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
2.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10 年”“谘议局议长和士绅” “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更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上奏朝廷” “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谘议局并未架空了督抚权力,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B、C项。故选D项。
3.A 材料“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表明同盟会会员意在突出民族革命目标,故A正确;这体现不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B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没有明确反对列强侵略,故C错误;材料体现了动员民众的意识,故D说法错误。
4.B 根据材料中的“主旨多为‘反满兴汉’。其中近90%的文告只字未提共和、民权、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内容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偏离了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初衷,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湖北军政府发布的文告内容,体现了其文告内容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征,无法体现湖北军政府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排除A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三民主义精神,排除C项;根据材料“主旨多为‘反满兴汉’”可知,湖北军政府主张反对清王朝的专制体制,排除D项。
5.A 据材料“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可知电报作为各种政治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从侧面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和国内局势变化现状,A项正确;“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表述夸大,排除B项;清政府在1912年2月宣统退位后已结束统治,“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表述错误,排除C项;“决定意义”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C 结合所学可知,历代帝王祭祀等活动是封建皇帝以独享祭祀权力体现其合法地位,向人民展现“君权神授”的观念,以维护皇权,近代废除相关活动或者进行特殊文化宣传,是对君主专制及家天下的否定,C项正确;近代中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拮据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将历代帝王陵寝祭祀作为‘民族扫墓节’的主要内容,是在民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特殊文化宣传”可知,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但不是主要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7.C 材料中钱穆认为民主政治的稳固需要有与之相关联的文化传统,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由于封建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民主制度并没有真正在中国建立起来,钱穆的话意在强调文化传统与制度的有机结合,C项正确;钱穆只是强调思想文化革新的重要性,并非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和革命的必要性,排除AB两项;辛亥革命等政治变迁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仍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失大于得”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意味着辛亥革命未完成其革命任务,隐藏着巨大的失败危机,C正确;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不等于平民阶层的政治觉悟没有觉醒,排除A;题干围绕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而非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B;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排除D。
9.B 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D错误。
10.C 辛亥革命后,推进社会变革与解放人民的关键是反传统,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民众的觉悟不高,C项正确,排除D项;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没有将西方富强之路与中国国情结合,是未能真正理解西方富强的体现,排除B项。
第20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A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教仁通过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将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此宋教仁此举旨在维护民主共和,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把建立中华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训政即第二个时期。在国家统一完成,即中国国民革命成功结束后,军政阶段即随之结束,训政开始。这与材料时间点不契合,排除B项;宋教仁此举意在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并非为了组织反袁革命势力,排除C项;据所学,袁世凯复辟帝制是191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根据材料“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可知,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众的爱国热情下,纷纷抵制日货,这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可知当时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民族企业发展并非形势严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丧心病狂之徒”是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排除D项。故选A项。
3.A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近代上海通行交通工具中,逐渐出现了传统交通方式和近代交通方式并存的局面,这说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对上海的城市交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意味着城市化的机遇和挑战并存,A项正确;材料只是静态呈现交通工具变化情况,无法看出当时城市的治理水平是否提高,排除B项;当时步行和人力车占比较高,说明传统的出行方式占主导,排除C项;出行方式和封建习俗并无直接关联,而且这一时期封建习俗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4.C 根据材料“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可知,鲁迅认为我国五代、南宋、明末的古代历史时期与民国十四年时期具有惊人相似之处,认为世界发展的潮流似乎与中国无关,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十四年是1925年时期,正处于北洋政府混战时期,这时期统治腐朽,政治黑暗,因此材料所述鲁迅在抨击的时局是统治腐朽、政治黑暗,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十四年时期清王朝已灭亡,因此“昏君当道”的现象不存在,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十四年时期军阀混战是主要矛盾,因此材料所述内容主要抨击的是当时统治腐朽、政治黑暗,排除B项;民国十四年时期主要是军阀混战,没有政权更替,排除D项。
5.A 根据所学,军阀混战的经济根源在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故A项正确;B项不是根源,排除;材料与同盟会及近代教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
6.A 据材料可知,人们守着“祖传秘笈”,不愿公开内容来申请专利,以至于办理专利较少。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守旧观念的浓厚,专利意识的淡薄,专利保护政策的社会效应并不明显,A项正确;政府政策适应时代需要,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专利的信息,不是技术革新,得不出技术革新的速度缓慢,排除C项;材料不存在轻重工业的比较,得不出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排除D项。
7.C 据题意可知,辛亥革命后依然存在缠足和旧式婚姻,说明政治的变革并没有带来社会思想的同步改造,是社会思想近代化滞后的表现,C项正确;这种滞后性主要是由于社会思想滞后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列强的侵略、政府基层管理能力差和各地习俗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排除A、B、D项。
8.A 根据材料“1917年,蔡元培”“高尚纯洁之习惯……盖以美为普遍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时期蔡元培强调要建立具有高尚纯洁习惯的新民,说明这时期蔡元培强调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批判传统文化的危害的结论,排除B项;蔡元培强调要建立具有高尚纯洁习惯的新民,其主要目的是为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维持社会稳定,排除C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提升国民素养,而不是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排除D项。
9.D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需要被清除,而“药”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D正确;人人平等不能解决人们头脑中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排除A;B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C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
10.D 根据“同时他们褒扬墨学,挖掘了墨学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使命。”可得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并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进行批判,同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中符合新时期需要的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性质并没有变化,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排除A项;近代学习西方的文化才是主流,复古并不是主流,排除B项;这一做法是试图从旧文化中找到新出路,而不是强调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1练~第20练(11份打包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