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练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2023·福建龙岩高三三模]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以后,《火星报》被孟什维克控制,成为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列宁认为必须把创办新的机关报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首要任务,“没有它,我们就会走向不光彩,必然的灭亡。”列宁提出这一主张旨在( )
A.加强党内思想统一 B.探索革命过渡途径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改造社会民主工党
2.[2023·广东高三二模]1916年初,列宁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一切战线上,也就是说,在经济和政治的一切问题上进行的一系列的会战。由此可知,列宁旨在( )
A.强调资本主义仍然有生命力
B.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指出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D.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2023·山东聊城高三三模]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1921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苏俄当时( )
A.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B.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获得西方国家承认 D.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4.[2023·河北唐山高三三模]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曾写道: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建起新制度的框架。由材料可知,约翰·里德认为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是( )
A.果断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
C.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资产阶级统治失去民心
5.[2023·山东滨州高三二模]1920年,苏俄农民总是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但当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其中一个名叫埃米连诺夫的农民说:“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当时农民对政府的态度( )
A.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
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
D.体现了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
6.[2023·浙江1月卷]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 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7.[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1921年12月,一位苏俄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谈到,“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同时,他以正在召开会议的剧院为例把农民比喻为墙,工人比喻为房盖,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比喻,强调了农民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有利于政权巩固
B.农业集体化的实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C.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D.苏联模式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
8.[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1929年,苏联最大的钢铁厂破土动工,其中有美国公司参与规划设计,有250名美国人直接参与建设。同期,苏联另外两大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扎波罗热钢铁厂也是美国援建的。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坚持新经济政策的方向
B.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冲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D.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9.[2023·北京门头沟区高三一模]1928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发展高等技术教育,并提出改进第二等级学校的教学,使其毕业生具有升入高等教育的足够的基础知识。1929年又把原来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高等专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按其专业性质分别划归各有关人民委员部管辖。这些措施旨在( )
A.完善教育结构层次促进高等教育
B.保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培养必备人才
D.保障新经济政策能够顺利实行第42练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2023·北京丰台二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开始注入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方向”。以下史实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B.卡斯特罗领导古巴成立社会主义国家
C.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了民族大起义
D.印度国大党支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被称为“亚洲的觉醒”,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其“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
A.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
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
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
D.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3.[2023·阜新市三模]1922年2月,由于乔里—乔拉村村民打死了22名向示威游行者开枪的警察,甘地认为没能制止暴力行动是自己“最惨痛的耻辱”,并停止了全国的不合作运动。这表明了当时印度( )
A.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B.用合法手段赢得独立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殖民者的残酷压迫
4.[2023·江苏南通高三三模]被称为“印尼国父”的苏加诺认为民族主义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排他主义,他将团结了共产党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穆斯林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这一主张意在( )
A.获得亚洲各国人民的同情支持
B.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
C.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D.表达对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
5.[2023·辽宁大连高三二模]阿卜杜·卡德尔是阿尔及利亚公认的反法运动领袖。土著居民视其为民族英雄,但在殖民主义历史叙事中,有人将他塑造为几乎完全接受欧式教育的贵族形象,也有人认为他是穆斯林的克伦威尔。这表明( )
A.历史叙事服务于殖民统治
B.历史记录是个体回忆
C.政治立场影响评判者观点
D.公共记忆更有可信性
6.[2023·盘锦市一模]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并一度得逞。但埃塞俄比亚人民最终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于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其有利的外部环境是( )
A.塞拉西一世的坚强领导
B.英国自始至终支持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C.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先进
D.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援
7.下图为智利人民阵线政府的组成,其反映了智利反帝斗争的( )
A.连续性 B.艰难性
C.政治性 D.联盟性
8.[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阶段考]一战中,殖民者鼓励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在此之前,这些“白人”的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大约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却在战后对非洲加强了控制和掠夺。“殖民者”的行为( )
A.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反映了欧洲实力迅速衰弱
C.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D.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
9.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其高举的红黑两色战旗象征着( )
A.自由或死亡 B.打倒美帝国主义
C.非暴力不合作 D.反抗法西斯侵略
10.[2023·安徽高三模拟预测]20世纪20~30年代,尼加拉瓜抗美游击战争领导人桑地诺提出了政治纲领,即用武装斗争来拯救民族的荣誉、恢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有工做、有活干”的口号。桑地诺的政治纲领和口号意在( )
A.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引领殖民地独立运动新潮流
C.把反帝斗争和民众生活相结合
D.使军事斗争和政治动员结合第43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2023·德州市高三二模]下面是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这反映出( )
时间 1928年 1930年 1932年
纳粹党党员 10.8万 35万 85万
国会议席 12 107 230
国会名次 9 2 1
A.得益于一战后宽松环境
B.纳粹党使德国摆脱困境
C.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
D.德国民主制度日益健全
2.[2023·安徽淮北高三二模]1935年3月,德国宣布已经拥有一支空军,随后又向英法等国表示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约50万兵力的陆军。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据此可知,当时( )
A.德国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解体
C.民族复仇主义刺激了纳粹崛起
D.绥靖主义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
3.二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A.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法西斯势力借经济危机的混乱趁机而起
C.建立政党赢得国会选举
D.法西斯势力对内进行独裁对外进行扩张
4.1932年,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纳粹是德语“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两字缩写的音译。上述材料说明( )
A.纳粹党具有极强的军事侵略性
B.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
C.纳粹党上台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5.[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三模]1940年,苏联女性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38.4%上升到57.4%。1942年底,轻工业中81%的工人为女职工。1943年,18周岁以下少年在各工业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40%~60%。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开展的现实需要
B.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开始推行
D.工人阶级建设苏维埃国家的热情高涨
6.[2023·湖北武汉高三二模]1941年上半年,苏军总参谋部一直关注西欧抗寒物资销量和价格波动,并分析德军使用的煤油灯、打火机之类物品的燃料中是否加入抗冻材料。经过持续半年的观察,苏联得出结论:德国没有做好开战准备。苏联的判断( )
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B.体现了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C.吸取了绥靖政策惨痛教训
D.低估了科学技术的深远影响
7.[2023·辽宁高三模拟]二战后期,罗斯福明确表示:美国“已经取得的权力——道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权力”会“带来领导国际社会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机会”。罗斯福的这一表态是基于当时( )
A.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B.美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加剧
C.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
D.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8.[2023·湖北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9.[2023·山西晋中高三三模]有学者认为,相比于一战,二战持续时间更长、战争的残酷性更强,但二战的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殖民统治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二战的破坏性远高于一战
B.帝国主义时代终结于二战的胜利
C.战后国际新秩序已经形成
D.国际政治观念演进付出巨大牺牲
10.国联盟约第10条要求所有会员国联合行动以阻止侵略,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这表明联合国( )
A.具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
B.降低了国际合作的水平
C.增强了维护和平的能力
D.成为了美国称霸的工具第44练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2.
[2023·大连市二模]如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幅漫画,标题是《是的,就是这样》。该漫画反映了( )
A.苏联对抗北约的决心
B.美国维护霸权的手段
C.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D.冷战发生的主要背景
3.[2023·海南海口高三三模]《尼克松回忆录》中写到:“12月22日晚,肯尼迪总统(1961~1963)在一次十分引人注目的电视演讲中宣称,苏联已把中程核导弹运进了古巴。他宣称美国海军封锁古巴,并要求苏联立即拆除并撤走导弹。全世界都紧张地注视着赫鲁晓夫对这一直接挑战所作出的反应。”由材料可知( )
A.美苏冷战出现严重正面对峙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
C.世界时刻面临热核战争威胁
D.地缘政治的核心已转至美洲
4.[2023·丹东市三模]冷战期间,苏联先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美国先后发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未有引发世界大战的危险;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却使世界陷入核大战的危险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古巴导弹危机( )
A.凸显地缘政治因素 B.促成东西方的分裂
C.加剧南北双方矛盾 D.导致争霸局面形成
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6.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7.[2023·锦州市三模]1949年,南斯拉夫外交部长爱德华·卡德尔提出:“南斯拉夫不属于任何军事集团。”1951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政策。1956年,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在南斯拉夫会晤时正式提出不结盟的主张。这表明( )
A.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动摇
C.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D.发展中国家追求独立自主
8.[2023·安徽合肥高三期中]1989年3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宣布党的目标是建设符合匈牙利民族特点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所有制改革。由此可知,匈牙利改革( )
A.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
B.开启了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
C.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D.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
9.[2023·河南驻马店高三阶段考]探讨苏联解体,首先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苏联国家的解体,一个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前者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后者是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二者不可以混淆。这表明( )
A.国家解体和制度终结无因果关系
B.研究历史要深入到事物本质
C.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D.两极格局的瓦解具有必然性
10.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日本虽依附于美国,但多极化心态不言自明;独联体已趋稳定,抛弃原苏联“冷战”思维,强调世界有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 )
A.有利于世界大国缓和关系
B.表明了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
C.淡化了西方国家冷战思维
D.维护了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第45练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及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1.[2023·河北秦皇岛高三三模]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展开,美国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妇女充当高级官员的人数在增加,妇女就业人数、职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女教授、女科学家数量日益增加。据此可知,美国( )
A.女性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
B.妇女权益得到较好保护
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淡化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三模]据统计,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花费的金钱高达30亿美元,比4年前高出50%。2004年大选花费接近40亿美元。所以有学者指出,“只要在联邦大选委员会那里查一下筹集资金的账户,就可以在大选之前知道大选的最终结果。”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大选( )
A.成为两党政治斗争的工具
B.带来经济发展新动力
C.尽显金钱政治的本质特征
D.呈现出公开性的特征
3.[2023·潍坊市二模]下图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阶层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福利国家的建立 B.国家的宏观调控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科学技术的发展
4.[2023·葫芦岛市高三二模]二战后,西欧国家纷纷推行改革,采取了诸如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托儿、育儿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给予儿童和妇女大量津贴、大量的女性得以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这些改革旨在( )
A.建立福利国家 B.改善民众生活水平
C.缓解社会矛盾 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5.[2023·江西上饶高三二模]1973~1979年,苏联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国家将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7次。还通过了《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使集体农庄成员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做法( )
A.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局部调整了斯大林模式
C.用市场调节促进经济发展
D.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6.[2023·山西晋中高三三模]1985年6月,苏联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相关文件规定,高等学校应培养“具有牢固的马列主义知识”“具备现代经济思维,从事管理、组织和教育工作的能力”“大胆作出有关革新的决定并积极付诸实施的能力”的人才。这些要求( )
A.是苏联加速经济发展战略的举措
B.促成了苏联高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C.以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宗旨
D.试图引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
7.[2023·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法随即伙同以色列发动入侵战争。在埃及人民英勇顽强抗击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 )
A.推动埃及建立君主立宪制
B.宣告了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崩溃
C.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表明埃及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独立
8.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9.[2023·辽宁阜新二模]1968年,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等国发起成立了“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通过相互支持,统一行动,逐步赢得了同西方石油公司协商决定原油标价和石油税率的权利,提高了自己的石油收入。“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和行动( )
A.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B.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C.冲击了传统的国际经济秩序
D.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第46练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1992年9月,第十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强调,不结盟国家要求建立的是基于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公正的世界新秩序,并要求国际社会通过“公开和建设性的对话”建立新的关系。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B.提高了第三世界的政治地位
C.聚焦了发展中国家发展
D.瓦解了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2.[2023·河北张家口高三三模]冷战后法国调整政策,力图保持与法语非洲的“特殊关系”;德国制订了十项原则,表示“要同非洲加强合作”,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日本主持召开了“非洲开发会议”,确定了五项援非原则。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
A.殖民主义势力制约非洲经济发展
B.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的争夺激烈
C.非洲地区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3.[2023·天津红桥区高三二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合作基础日益夯实,领域逐渐拓展,在数十个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的多层次架构。金砖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说明金砖国家( )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使新型国际秩序得以形成
C.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D.加剧了全球资本迅速扩张
4.[2023·海口市模拟]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正式开始实施协定。RCEP的生效( )
A.反映了西方大国实力的衰退
B.说明各国间贸易实现了零关税
C.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提高
5.[2023·泰安市模拟]2022年2月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对欧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危机。在此之前,欧盟已经出现了欧债危机、英国脱欧等重重危机。这表明( )
A.区域集团化遭遇严重挫折
B.欧洲联盟没有存在的必要
C.欧洲联合出现重大的挑战
D.美国主导欧洲的国际关系
6.[2023·枣庄市高三三模]最近几年,美国先后退出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气候协定、《中导条约》在内的数十个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议,曾经的“地球村”观念正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等行为所掩盖。美国的这些变化( )
A.导致其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
B.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C.引起国际贸易总量急剧下降
D.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7.[2023·淄博市二模]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认为全球化不危及主权的安全,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表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 )
A.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势不两立
B.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对立统一
C.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并行不悖
D.全球化与国家主权辩证否定
8.[2023·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9.[2023·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构建公平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对全世界的民族认同。……事实上,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瑰宝是无价的。”基于这一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着重( )
A.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B.提升科技研发水平
C.加深公共卫生合作 D.增强文明交流互鉴第47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据卜辞考订,商朝产生了十七世二十九王,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现象者为七世十二王,而父子相继现象者为十世十七王。这表明商代( )
A.政治局势动荡不已
B.家族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C.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D.王位继承制度尚未形成
2.[2023·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校考高三三模]西周前期,通过对反叛势力的征服和方国纳贡体系的建立,周朝国家实力迅速发展,影响波及山东、辽河、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为外缘的广大地区。这客观上促进了( )
A.周朝疆域的扩大
B.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控制
C.华夏文明的认同
D.宗法分封制的全面推行
3.[2023·山东枣庄三模]据下表可知,周朝( )
齐国世系表(部分)
(注:①吕姜尚,字子牙 ②前386年~前384年,田和)
A.通过分封实现了地方长治久安
B.诸侯国王位更替沿袭嫡长子继承制
C.利用分封宗法来巩固贵族政治
D.政治构建秩序在社会转型中嬗变
4.[2023·福建高三模拟预测]中国古代的一级行政区多有变动,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化 B.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C.历代国土面积的变化 D.国家人口数量的激增
5.[2023·湖北高三模拟考预测]《太平寰宇记》记述:福建尤溪之地“山洞幽深,溪滩险峻,向有千里,其诸境逃人,多投此洞”。唐开元二十八年,经略使唐修忠用书信招抚“洞”中的“土地人民”,地方“洞豪”率千余户百姓要求纳入唐朝版籍,置县设治。这一举措( )
A.推动了唐朝的赋税制度变革
B.有效拓展了唐朝政府的统治疆域
C.有利于民众向边疆移民垦荒
D.使唐代的政治控制体系更趋完善
6.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7.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8.[2023·抚顺市二模]宋初,文官以“职”为衔,如殿阁学士、修撰之类只是荣誉头衔,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决定,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这种现象自唐中叶以来已经大量出现,宋初更加普遍化。此举意在( )
A.避免权臣专擅权力 B.保障政策的延续性
C.落实重文轻武政策 D.确保政权的合法性
9.[2023·辽宁沈阳高三三模]《元史·百官志》记载: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而宣徽院掌管诸王宗戚、蒙古万户的粮食和差发;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但大宗正府掌管诸王驸马的刑事词讼;兵部和枢密院分掌屯田和兵甲征调,但无法介入诸王驸马私属军队的管领。由此可见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 B.因俗而治分配合理
C.官制设置有职能重叠 D.汉化程度不断提高
10.[2023·大连市一模]督抚起源于明朝,初为临时性的差遣官,以后逐步向常设的地方官转化。清朝建立之后,因政治、军事的需要,不但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过不断地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由此可见( )
A.明清督抚制度的设立具有偶然性
B.汉族地主渐渐掌握地方督抚实权
C.督抚制度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
D.督抚制度加强了明清的地方治理第48练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测]古希腊城邦国家一直推行保护中小地产的政策,禁止占有超过规定最高限额的土地,禁止对一定数额的份地进行抵押和接受抵押。这一土地政策有利于( )
A.城邦的稳定 B.城邦的独立
C.经济的发展 D.公民的平等
2.[2023·北京西城二模]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学者认为,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三者相互牵制,处于平衡的状态。关于古罗马的政体,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B.此政体与近代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性质相同
C.它适应并且推动了古代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
D.其机构设置和制衡理念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
3.[2023·江苏南通高三三模]公元4世纪,日耳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
A.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
B.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
C.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4.侯建新教授指出,中国与西欧的“封建”不应被视作相同的概念,“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中西“封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体系更加完善
C.东西方社会制度发展有很多差异
D.西欧封建制度利于近代社会到来
5.纵观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状态之中,其限制既来自于作为中世纪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也来自于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这反映了中世纪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突出特征是( )
A.有限王权的传统 B.国家结构的松散
C.民主政治的确立 D.权力分配制度化
6.一般来说,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封臣必须随时准备跟随封君进行军事远征,如果封君没了马骑,封臣必须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他;如果封君被囚禁,封臣必须把自己作为人质以换取他的获释。这表明( )
A.封臣是封君的私有财产
B.军事远征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前提
C.封臣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封君和封臣有严格的权力与义务
7.[2023·山东济南市一模]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 )
A.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
B.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
C.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
8.[2023·广东高三模拟预测]在美国,有的州规定陪审团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来达成裁决,这一规定可能造成陪审团因无法形成全体一致或者未达到法定比例的票数,而无法对案件作出裁决。这种陪审团被称为“悬案陪审团”。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
A.确保了司法公正
B.坚持权力制衡原则
C.影响了司法效率
D.导致判决出现偏差
9.有学者指出,早在君主政体下,君主集权决定了德国政党对国家行政的有限影响;到德意志帝国时期,虽然流行多党政治,但德国政党数目不多,对其制约与管控也比较容易。该学者意在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 )
A.政党之间矛盾激烈 B.代议制民主有待发展
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立宪政体未真正确立
10.[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测]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在1879年又发生变化。格列维总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总统不再掌握实权。1879年,被认为是共和制在法国真正确立的开始。材料反映( )
A.议会争斗成为主要形式,有利于民主共和制
B.总统制权力太大不利于民主共和
C.1879年总统权力的变化改变了法国君主派掌权的局面
D.1879年以来法国是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制第49练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23·浙江高三模拟预测]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 )
A.放弃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
B.受到“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
C.反思了政党政治受挫的原因
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
2.[2023·河北张家口高三三模]1939年1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等报告,要求“各界民众均应尽量加入一种法定的人民团体,如工会、农会、同业公会、学生自治会、妇女会等,接受本党领导”。这一举措旨在( )
A.弘扬三民主义精神
B.扩大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C.维护一党专制局面
D.争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3.[2023·广东高三统考模拟预测]民国初年,35个有明确党纲的政党均主张振兴实业、普及教育、中央集权,推崇政党内阁。与此同时,各主要政党的整合也在快速进行。1912年秋,北京政坛上出现了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党派斗争的复杂 B.社会转型的加快
C.共和观念的宣扬 D.政党政治的活跃
4.[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员,对外宣战,制定官制官规,提出法律,宣告特赦、减刑等权力时,需要经过参议院同意。这些规定( )
A.有效限制了袁世凯复辟行径
B.体现“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
C.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
D.彰显“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5.[2023·安徽芜湖高三二模]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选出的辖区政府18名委员中,有共产党员7名,徐特立(共产党员)当即申请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递补。此政治实践( )
A.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B.借鉴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
C.削弱了边区政权的建设力量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6.[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或采取同情与善意的中立态度”。因此,“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这份文件可能发布于( )
A.1925年底 B.1932年底
C.1935年底 D.1942年底
7.[2023·山东潍坊高三三模]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0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称陕甘宁边区银行,并收回苏维埃纸币,改用国民党统治区域流通的法币。这一做法( )
A.旨在活跃敌后根据地经济
B.打破了国民党经济封锁
C.推动了国共合作再次实现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8.[2023·天津和平区高三二模]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特色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9.[2023·吉林白山高三一模]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在没有党组织的12万个新区乡村、2万个老区乡村中建立党组织。此后,中共中央又在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组织工作会议上要求,1955年到1957年间再发展200万到300万农村新党员,使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这些规划有利于( )
A.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
B.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C.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
D.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
10.[2023·云南昆明高三阶段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系,主要围绕党的政权建设思想和基本主张展开,迅速组建中央人民政府,并逐渐完善地方人民政府,通过军事管制委员会、大行政区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设置各级人民政权机关,同时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并初步形成了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该政治体系( )
A.以三大改造取得基本的胜利为先导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形成
C.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密切结合
D.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第50练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2023·重庆渝中高三阶段考]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2.[2023·湖北襄阳高三模拟预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
B.礼乐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C.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
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
3.[2023·云南昆明高三阶段考]宋神宗问唐代河北州县设置,安石曰:“唐时或是藩镇欲张虚名,纵唐州县亦不足问,但计方今利害何如尔。”他主持变法期间,政府对地方行政区进行了调整,河北西路撤去19个县。这说明北宋中央政府( )
A.并未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认为社会伦理纲常失序
C.治国理念发生剧烈变动
D.力图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4.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5.[2023·山东聊城高三三模]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6.[2023·北京市东城区二模]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他提出了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设想。这说明康有为( )
A.政治思想开始成熟 B.试图减少变法的阻力
C.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7.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8.[2023·临沂市二模]某学者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经济特区的建立、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形成等都是上、中、下层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大量专家、学者在上、中、下层之间传递信息,为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提供咨询,并参与各层次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改革开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改革密切了各阶层的关系
C.改革推动了共同富裕
D.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
9.从1979年至1986年,市场在中国农产品价格中的作用日益明显。1985年国家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3 947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两倍多。由此可以看出( )
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
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改变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10.从1985年开始,我国正式取消粮食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任何单位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这一举措( )
A.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B.实现了农民对粮食的自由支配
C.深化了土地所有制变革
D.体现了粮食价格市场化导向第41练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A 根据材料“列宁认为必须把创办新的机关报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首要任务”可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后,列宁要创办新的机关报,更好地进行思想宣传,加强党内思想统一,A项正确;此时是1903年,还未发生二月革命,不存在探索革命过渡途径的任务,排除B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与材料中的创办报纸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要创办新的机关报,更好地进行思想宣传,不涉及改造社会民主工党,排除D项。故选A项。
2.C 根据“列宁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一切战线上,也就是说,在经济和政治的一切问题上进行的一系列的会战”可得出列宁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只是军事方面的,除了军事,还包括政治及经济方面的革命,所以此时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还相当艰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而并没强调资本主义,排除A项;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及过程,并没有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3.A 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初期,列宁之所以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是因为苏俄十月革命成功,苏俄当时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故而将资本主义作为敌人;1921年态度转变,想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因为此时一战已经结束,苏俄国内战争也结束,苏俄处在和平时期,苏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因此苏俄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保障国内经济建设,A项正确;题干时间截至1921年,此时斯大林模式还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表明苏俄在1921年获得西方的认可,排除C项;材料无法判断当时苏俄是否已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4.C 据材料“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建起新制度的框架”可知,该记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能够成功的原因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后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A项因果顺序错误,排除;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属于革命成功的政党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资产阶级统治失去民心是客观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A 据材料“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可知,1920年虽然苏联农民抱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他们仍然选择支持苏维埃政府,因为苏维埃政府使农民满足了对土地的要求,说明苏俄政府土地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促进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即这时期农民对政府的态度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A项正确;材料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但没有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排除B项;农民的态度源于农民获得土地,而非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材料涉及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的支持,没有体现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
6.D 十月革命的主力是工人阶级,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和苏联卫国战争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列宁已去世,B、C项错误;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代表向列宁倾诉,这最可能与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继续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给农民带来了伤害有关,D项正确。
7.C 根据材料中的“两只手”体现了该政策既保障了国家利益,又满足了农民的要求,可知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保证了国家利益,但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政权的巩固,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并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要求,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斯大林宣告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标志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B 据材料“苏联最大的钢铁厂破土动工,其中有美国公司参与规划设计,有250名美国人直接参与建设……也是美国援建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苏联把握机遇,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国家的工业化建设,B项正确;此时是斯大林模式,并不是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对美国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无法得出美国经济封锁的信息,也并不是改善国内工业布局,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9.C 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此时期“大规模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把……高等专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分别划归各有关人民委员部管辖”正是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C项正确;教育结构层次指教育由于其一般对象的年龄差异、培养目标要求的高低、内容的多寡及其难度系数的大小等因素而形成的在先后顺序及水平发展上的排列顺序,材料强调的是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没有涉及完善教育结构层次,排除A项;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废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第42练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C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不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排除A项;古巴人民从1953年7月武装起义开始,经过5年多的武装斗争,于1959年1月取得胜利,在拉丁美洲建立了第一个摆脱帝国主义统治的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D项。
2.D 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故选D;A、B、C只能体现出民主主义的特征,排除。
3.C 甘地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实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对暴力革命的批评体现了其软弱性,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和无产阶级力量是否弱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印度用和平手段赢得独立,排除B项;虽然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实行的是殖民压迫,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4.B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苏加诺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穆斯林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目的是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亚洲各国人民对印尼的态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苏加诺的目的是“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属于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团结了共产党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可知,苏加诺以中国国共合作为例,目的是号召印尼国内团结进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不是“表达对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排除D项。故选B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阿卜杜·卡德尔被认为是“民族英雄”“几乎完全接受欧式教育的贵族形象”“穆斯林的克伦威尔”,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立场影响评判者观点,C项正确;土著居民视阿卜杜·卡德尔为民族英雄,这不是服务于殖民统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公共记忆也具有主观性,部分内容不一定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
6.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援下,埃塞俄比亚人民最终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并于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D项正确;塞拉西一世的坚强领导是内部原因,排除A项;英国自始至终支持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先进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
7.D 材料反映了智利的人民阵线是由共产党、社会党、激进党等多个政党组成的联盟性的组织,其人民阵线政府更是联合政府性质的政府,故D项正确;连续性、艰难性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阵线政府的组成具有多党联盟性质,而政治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
8.C 根据材料“一战中,殖民者鼓励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在此之前,这些‘白人’的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大约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却在战后对非洲加强了控制和掠夺。”可知一战中,欧洲殖民者利用非洲人进行战争,鼓励非洲人去杀死白人,有利于打破非洲人对“白人”神圣高贵的种族歧视的思想认识,且为战争的付出增强了权利意识,反对殖民统治,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C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欧洲实力迅速衰弱,排除B项;“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的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地诺的红黑两色战旗象征着“自由或死亡”,故A正确,B、C、D错误。
10.C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用武装斗争来拯救民族的荣誉、恢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人人有工做、有活干”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地诺的政治纲领和口号意在把反帝斗争和民众生活相结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社会主义的相关信息,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殖民地独立运动新潮流,B项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第43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C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28~1932年,德国纳粹党党员人数、国会议席以及国会名次均在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纳粹党宣扬民族主义、纳粹主义、反共产主义等,在经济大危机时期得到很多民族复仇情绪的狂热分子支持。因此材料反映了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C项正确;一战结束于1918年,材料中的现象主要得益于经济大危机,排除A项;纳粹党上台使德国困境加剧,并没有使德国摆脱困境,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德国民主制度不健全,纳粹党上台正是其民主制度不健全的产物,排除D项。
2.D 据材料“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可以看出列强的默许,一定程度上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D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德国军事的地位,排除A项;1936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才名存实亡,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C 与日本依靠军事政变上台不同,德国主要是通过建立政党赢得国会选举上台,故C项正确;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日两国的国内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故A项不符合题意;法西斯势力的上台都是借助经济危机,故B项不符合题意;法西斯势力上台后都推行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策略,故D项不符合题意。
4.C 材料中“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信息表明,纳粹利用当时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及因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部分人转向社会主义的机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当时纳粹上台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基于人们对其认识不足,故选C项;军事侵略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5.B 据材料“1942年底,轻工业中81%的工人为女职工。1943年,18周岁以下少年在各工业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40%~60%”可以看出,轻工业中女性占绝大多数比重,18周岁以下少年,在各工业部门中占比也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苏联的青壮年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战的影响,并不是工业化需要,排除A项;1940年之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就已经推行,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工人阶级的热情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6.D 依据材料“并分析德军使用的煤油灯、打火机之类物品的燃料中是否加入抗冻材料。经过持续半年的观察,苏联得出结论:德国没有做好开战准备。”可以看出,苏联对德国使用的燃料是否加入抗冻材料进行了持续半年的观察,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显然低估了德国重工业的发展,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影响,D项正确;1941年,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在战前低估了德国,不是在强调苏联模式的作用,排除B项;对德国的低估,显然是没有很好吸取绥靖政策的教训,排除C项。故选D项。
7.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欧洲、日本衰落,美国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给美国“领导国际社会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机会”,D项正确;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加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排除C项。
8.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一战相比,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性质的变化使得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来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二战,D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非洲人民在一战后就已经在不断觉醒,非洲人民的觉醒并不是他们参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9.D 根据材料“二战的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殖民统治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淘汰出局了”可知,二战后,殖民统治时代已不是时代主流,人类的国际秩序观念在经历二战巨大代价后发生了进步,反映了文明在艰难中发展,国际政治观念演进付出巨大牺牲,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不完整解读,非材料主旨,排除;“终结于”与材料“淘汰出局”的差别为一个是消失、一个是不能成为主流,排除B项;“已经形成”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与国联要求“所有会员国联合行动以阻止侵略”不同,联合国用“大国一致”原则制裁侵略的效率更高,且可以借助大国的力量,增强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能力,C项正确;“大国一致”原则缩小了联合国的代表范围,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提高了联合国制裁侵略的效率,提高了国际合作的水平,排除B项;“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大国之间的联合和制衡,可以遏制美国称霸,排除D项。
第44练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D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和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下,加强对第三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2.B 根据材料苏联漫画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时期,美国使用经济、军事恐吓等手段,操控北约盟国与苏联对抗、维护霸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苏联对抗北约的决心”,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欧洲走向联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冷战中的现象而非背景,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导致美苏关系紧张,出现严重的正面对峙,A项正确;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无法体现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排除B项;C项错在“时刻”面临威胁,排除;地缘政治核心一直在欧洲,排除D项。故选A项。
4.A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在古巴部署导弹,最终两方妥协后,危机解除,由此可以看出地缘政治因素是造成此次危机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东西方的分裂从冷战开始后已经开始,排除B项;此次危机主要是美苏之间的矛盾,不是南北双方矛盾,排除C项;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在北约后,排除D项。
5.B 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60至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美国受到日本和西欧的冲击,这意味着日本与西欧的崛起挑战美国的经济霸权,A项正确;上述矛盾产生的根源是日本和西欧自身经济发展引发的,而非“赤字”问题,排除B项;1999年欧元诞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对比数据,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7.D 根据所学可知,“不属于任何军事集团”反映了南斯拉夫等发展中国家要求摆脱美苏大国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思想,D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格局,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没有动摇,排除B项;材料体现发展中国家追求独立自主,未体现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
8.C 依据材料“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所有制改革”可以看出匈牙利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C项正确;匈牙利改革不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排除A项;波兰是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因此“开启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匈牙利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是“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排除D项。故选C项。
9.B 材料体现的是苏联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属于两个概念,二者不能混淆,说明的是研究历史要深入到事物本质,B项正确;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结果,排除A项;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排除C项;材料与两极格局瓦解的必然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材料体现的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说明的是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B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大国关系的缓和,A排除;材料未涉及冷战思维的淡化,C排除;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未形成正式的格局,D错误。
第45练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
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及世界殖民体系
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1.D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女性广泛参与政界、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活动,这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女性并未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妇女权益是否得到保护,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男女地位,无法说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C 根据材料“只要在联邦大选委员会那里查一下筹集资金的账户,就可以在大选之前知道大选的最终结果”可知,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花费的金钱高达30亿美元,比4年前高出50%,而2004年大选花费接近40亿美元,说明美国总统大选尽显金钱政治的本质特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美国总统大选的金钱政治本质,没有体现两党政治斗争的工具,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美国总统大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总统大选的公开性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3.D 根据材料“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阶层变化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即贫富悬殊的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有利于缓和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而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中间阶层实力的强大。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使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从而使中间阶层人数增加,D项正确;福利国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但与壮大中间阶层无关,排除A项;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加大政府的干预,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第三产业的兴起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为缓解社会矛盾,西欧国家纷纷推行改革,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了诸如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托儿、育儿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给予儿童和妇女大量津贴,大量的女性得以从家庭中解放出来,C项正确;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通过立法来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国民基本福利职能的政府行为模式,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对妇女、儿童提供照顾,且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也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排除D项。
5.B 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长期落后;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苏联实施改革,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集体农庄成员的收入,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B项正确;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市场调节”错误,排除C项;题干所述属于农业改革而非企业改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A 根据材料“1985年6月,苏联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大胆作出有关革新的决定并积极付诸实施的能力’的人才”及所学可知,反映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日益紧密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苏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定,无法得出相关规定在实践中的具体效果,排除B项;“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与材料中培养“具有牢固的马列主义知识”相契合,但并非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排除C项;“引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指的是加强科研创新工作,积极采取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D 根据“在埃及人民英勇顽强抗击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可得出埃及通过不懈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D项正确;埃及建立的不是君主立宪,排除A项;埃及的独立不是非洲全部独立的标志,排除B项;不结盟兴起于1961年,排除C项。
8.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D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A排除;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9.C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成员国的统一行动,逐步赢得了同西方石油公司协商决定原油标价和石油税率的权利,这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冲击了传统欧美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体系,排除A项;阿拉伯石油输出国是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反对西方石油公司的垄断和剥削而建立的组织,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不结盟运动,排除D项。
第46练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及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C 据材料“不结盟国家要求建立的是基于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公正的世界新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是代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组织,通过努力推进世界新秩序,来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服务,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排除A项;仅从不结盟运动的首脑会议,并不能提高第三世界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在1990年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2.B 由材料可知,冷战后发达国家积极制定与非洲合作的战略,企图独占非洲这一新兴市场,说明这时期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的争夺较为激烈,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殖民主义势力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发达国家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并不属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并不意味着非洲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并且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A 据材料“金砖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可以得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建设性力量,A项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项;两极格局瓦解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之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4.C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涉及的国家主要是区域国家,因此其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C项正确;RCEP的成立不能证明西方国家的衰退,排除A项;RCEP体系下,各国尚未实现零关税,排除B项;RCEP中有发达国家,排除D项。
5.C 根据“这对欧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危机。在此之前,欧盟已经出现了欧债危机、英国脱欧等重重危机”可得出欧洲的联合道路艰难,遇到重重危机与挑战,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区域集团化的问题,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作用,排除D项。
6.D 材料曾经的“地球村”观念正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等行为所掩盖,体现了美国的这些做法属于逆全球化的做法,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D项正确;美国世界霸主地位至今没有丧失,排除A项;世界格局多极化至今仍然是一个趋势,排除B项;引起国际贸易总量急剧下降说法夸大了美国的变化的影响,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有的人认为全球化与主权国家对立,有的人认为全球化不危及主权的安全,也就是说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既对立又统一,B项正确;“势不两立”是完全相互排斥,而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有同性的一面,排除A项;“并行不悖”是同时进行,不相冲突,而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有相互冲突矛盾的一面,排除C项;“辩证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而全球化与国家主权之间不是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8.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一时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C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9.D 根据“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瑰宝是无价的”可以看出材料主旨强调不同地区文化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故D正确;A、B、C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第47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C 由材料“而父子相继现象者为十世十七王”可知,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这说明宗法制度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已具雏形,故选C;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逐步被父子相继的继承方式所取代,这说明权力传承相对稳定,故A项错误,排除;“兄终弟及”和“父子相继”都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故材料所示的继承方式的转变无法体现家族血缘关系不断强化的特点,排除B;王位继承制在夏朝就已形成,排除D。
2.C 根据材料“西周前期,……影响波及山东、辽河、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为外缘的广大地区。”可知,周王室通过征服和方国纳贡体系的建立,扩大了周王室的统治疆域,这在客观上有助于周文化向边远地区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项正确;“西周对于反叛势力的征服和方国纳贡体系的建立”确实促进了周朝疆域的扩大,但这是主观上的影响,排除A项;郡县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分封制是间接管理地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相关内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D 根据材料可知,按照分封制的原则,分封齐国的诸侯是姜尚,但是在传承过程中被大夫田氏取代了政权,夺取了诸侯之位,故政治构建秩序在社会转型中嬗变,D项正确;周朝并没有通过分封制实现地方长治久安,排除A项;诸侯国王位更替一般沿袭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传承过程中也会出现非嫡长子继承王位或者是权臣夺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利用分封宗法来巩固贵族政治,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一级行政区多有变动,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可知,地方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行政区的变动本质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也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化,A项正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土面积的变化、人口数量的激增都是表面现象,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福建南方的“洞主”和“洞民”主动要求纳入唐朝版籍,置县设治,从而强化了政府对疆域内各种“隙地”的控制,体现出唐代边疆地区社会控制的加强和基层治理的完善,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赋税制度改革,排除A项;材料所指是唐代政治控制体系的完善,并非统治疆域扩大,排除B项;材料所指是“洞民”的归附,并非往边疆移民,排除C项。故选D项。
6.D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
7.D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
8.A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朝的“差遣”制度使得官员的权力和工作带有“临时”的性质,其目的是避免权臣专擅权力,A项正确;“差遣”制度使得官员的权力和工作带有“临时”性,这不利于政策的延续性,排除B项;“重文轻武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差遣”制度和“确保政权的合法性”无关,排除D项。
9.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元朝在财富钱粮管理方面、刑事方面以及军事方面,同一职能都由多个机构掌管,可见当时官制机构的职能重叠,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元朝中央实行一省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僚机构的职能,与因俗而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汉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从题干表述来看,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督抚制度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C项正确;明清督抚制度是加强地方治理的措施,并非偶然,排除A项;汉族地主在晚清时期确实掌握实权,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出来的,排除B项;督抚制度对明清治理的作用也不是材料所能反映的,排除D项。
第48练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A 这一政策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土地不被兼并,从而稳定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即公民的数量相对稳定,有利于城邦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信息有助于古希腊城邦的稳定,没有涉及城邦独立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抑制土地兼并,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没有涉及公民政治地位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C 由材料“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三者相互牵制,处于平衡的状态”可知,罗马人的“混合政体”有效协调了各方利益,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适应并推动了古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C项正确;古罗马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并不是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排除A项;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近代欧美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性质不同,排除B项;古罗马的机构设置没有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排除D项。
3.A 据材料“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封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的欧洲存在多元权力主体,社会结构呈现多元特征,A项正确;俄罗斯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排除B项;不仅仅是基督教阻碍着欧洲的统一,C项片面,排除;材料主旨是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
4.C 材料中侯建新教授指出中西“封建”不应被视作相同的概念,“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说明东西方社会制度发展有很多差异,故C项正确;西欧封建制度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权力的分散,先秦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存在与西欧相类似的封建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讨论古代中国和西欧哪种社会体系更加完善,故排除B项;“西欧封建制度利于近代社会到来”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教会和等级议会的限制,体现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A正确;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实行的是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相对紧凑,排除B;中世纪的英国并不是民主制,而是等级君主制,排除C;限制王权不等于权力分配制度化,排除D。
6.D 根据材料“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以及所列特殊情况下封臣的应对举措可知,封君和封臣之间存在严格的权力与义务关系,D正确;封臣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是封君的私有财产,排除A;封臣获得封土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前提,排除B;C表述绝对,排除。
7.B 根据材料“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可知,潘恩强调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各有优点,应该将代议制的精英政治与直接民主的集体管理相结合,B项正确;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直接民主的优点,排除A项;联邦制属于国家结构形式,与民主形式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潘恩主要是强调国家治理的方式需要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优点相结合,并非代表某一阶层或者利益集团,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陪审团若不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则可能造成较长时间内无法对案件作出裁决,将会影响司法效率,C项正确;“确保了”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悬案陪审团”导致司法效率低下,并非突出其权力制衡作用,排除B项;“悬案陪审团”只是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对案件作出裁决,并不意味着其判决出现偏差,排除D项。故选C项。
9.B 据材料内容可知,德意志帝国的政党数量不多,且容易控制,权力不大,这是代议制发展不完善的表现,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党政矛盾,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德意志军国主义相关内容,故C选项错误;德意志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故D选项错误。
10.A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75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向议会转移,政府对议会负责,反映了议会争斗成为主要形式,有利于民主共和制,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总统有实权,没有说总统制权力太大,排除B项;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的是共和派掌权,排除C项;据材料“1879年,被认为是共和制在法国真正确立的开始”可知1879年以来法国是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A项。
第49练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C 据材料“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可知,在1913年孙中山认为第一考虑的是内阁问题,而在1924年则参照俄国政党的模式,说明孙中山对政党政治进行了反思,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并没有放弃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政党政治的反思,而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工农大众力量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39年蒋介石提出各人民团体均要接受国民党的领导,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C项正确;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三民主义精神,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一举措不能扩大它的阶级基础,也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将社会团体置于国民党的控制下并不能因此取得抗战的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C项。
3.D 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数量众多,且大都表现出对政党政治的关注,而主要政党的整合过程,也是政党政治发展的表现,故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活跃,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活跃,党派斗争强调的是各政党相互攻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时间是民国初年,属于中国近代史时期,中国确实处在社会转型期,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共和观念的宣扬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大总统和参议院并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这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能限制袁世凯的复辟行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和“主权在民”理念,而是强调民国时期的法制建设的问题,排除B、D项。故选C项。
5.D 据材料“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有共产党员7名”“以党外人士递补”等信息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的“三三制”原则,据所学可知,“三三制”原则下,边区政府吸收大量非中共党员,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三三制”原则,不是国民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中共的政治实践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三三制”原则不仅不会削弱边区政权的力量而且扩大了政府在民众中的权威,有助于团结各阶层抗战,排除C项。故选D项。
6.C 根据材料“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富农开始参加反帝斗争,即将调整对富农政策,这应该是出现在华北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改变对富农政策,C项正确;“1925年底”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32年底”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2年底”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这一时期停止了原来的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做法,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此时该政策早已经在实施了,排除D项。故选C项。
7.D 根据材料“1937年10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称陕甘宁边区银行,并收回苏维埃纸币,改用国民党统治区域流通的法币。”及所学可知,1937年9月6日,随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有关的机构名称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从而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敌后根据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排除B项;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
8.A 材料中民主党派加入政协,以及“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说明新政协和新政府的人员构成较为广泛,代表各阶层利益,具有鲜明的民主性,A项正确;“共同执政”说法错误,政协制度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排除B项;当时人民政协是起到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作用,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D 根据材料“12万个新区乡村、2万个老区乡村中建立党组织”“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可知,这些规划有利于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D项正确;农村经济的恢复问题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问题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密切结合,主要围绕党的政权建设思想和基本主张展开,迅速组建中央人民政府,并逐渐完善地方人民政府,通过军事管制委员会、大行政区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设置各级人民政权机关,同时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并初步形成了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C项正确;材料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形成的标志,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未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
第50练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B 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体现在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奖励耕织、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不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措施,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2.D 据材料可知,南齐使者出使北魏,恰逢冯太后丧事,想着红衣祭拜,最终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可见北魏坚持着丧服祭拜,显然这是受到中原礼仪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文化的差异,材料主要体现北魏在齐使祭拜冯太后问题上坚持祭拜者着丧服,排除A项;材料中一定程度体现了礼仪制度,但是材料主旨是北魏受汉化影响大,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南北政权不是隶属关系,是并存关系,排除。故选D项。
3.D 依据材料“他主持变法期间,政府对地方行政区进行了调整,河北西路撤去19个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想通过王安石变法来改变统治危机,D项正确;北宋的治国理念就是重文轻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伦理纲常失序,排除B项;北宋治国理念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D 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取消纳粟、纳马、纳银入监读书的惯例,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也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D项正确;这一举措缓解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但“解决了”说法欠妥,A项错误;这一举措并未放松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B项错误;这一举措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错误。
5.A 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据所学可知,时间段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此时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强调欧洲,说明他想以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为模板,来进行变法,所以,创办新式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据所学可知,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材料中虽涉及经世致用,但是开启经世致用治学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康有为的做法是为了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材料主要体现了康有为想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设议院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其议员代表由民间间接选举产生,是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标志,而伴随着维新变法的进行,康有为认识到在中国推行西方式的议会制度会受到较大阻力,因此为了减少阻力,提出了制度局的构想,B项正确;从维新变法的措施来看,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政治思想并不成熟,排除A项;康有为并未认清国情,排除C项;材料与受儒家思想影响无关,排除D项。
7.D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推动农业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改变了农村和农民的面貌,D项正确;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C项。
8.A 根据“同时,大量专家、学者在上、中、下层之间传递信息,为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提供咨询,并参与各层次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得出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同阶层的民众都积极参与,支持国家政策,说明改革开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正确;B项不是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共同富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心转移,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两倍多”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体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开始”两字表达有误,排除D项。
10.D 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买卖,体现了粮食价格市场化导向,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公社,排除A项;“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产品的买卖,与土地制度的变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