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晋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西周之前天子诸侯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封建制和
宗法制,确定了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天下之国都是王的兄弟、甥舅之亲。”上述变化说明
( )
A.内外服制度的消亡
B.西周分封制的确立
C.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D.西周制度更加完备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提道:“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 此其人皆与千户侯
等。”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也说:“地性生草,山性生木,如地种葵韭,山树枣栗,名曰美园茂林。”以上材料
反映了汉代食物资源的开发( )
A.积累了丰富经验
B.强调要因地制宜
C.取决于自然环境
D.实现了家给人足
3、《唐律疏议》在序言中明确写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将“德
礼”和“刑罚”比作黄昏和晨晓、阳春和阴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据此可知,《唐律疏议》的特点是
( )
A.轻刑慎刑,尊法敬天
B.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C.出礼入刑,从严治吏
D.尚法存礼,体系完备
4、唐代李寿墓出土的石椁上刻画了侍女手持“来通”(一种酒器,见下图)的景象,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兽首玛
瑙杯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罕见“来通”实物。“来通”最初主要是在胡人中使用,后经粟特人传播,唐代开始在宫
廷和贵族中广为流行,成了一种时尚。据此可知( )
A.唐朝民族关系友好和睦
B.西域文化成为唐朝文化的主流
C.民族交融影响社会风尚
D.粟特人在唐朝主导文化的传播
5、李治安在《元史十八讲》中记述了元政府实行的重要举措:“行省大体是七员正官圆坐连署。每个行省内,
各个种族,包括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交参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地位高,以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
之势。”元朝统治者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原和边疆的联系
B.以北制南巩固统治格局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管理
6、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
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
写。”材料表明元代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
A.推动江南地区私营棉纺织业发展
B.促进了棉花的普遍种植与推广
C.使棉布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D.大大提高了棉纺品的工艺水平
7、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设置“申明亭”,悬挂榜板,定期张贴朝廷的文告,将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
容公布出来,从而使人有所惩戒。朱元璋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以封建刑法来约束人民
B.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
C.让教化落实到社会中去
D.树立施行仁政的典范
8、明初政府强力推行钞币制度,禁用金银;在成化、弘治两朝以后出现了朝野广泛用银的景象,打破了君主垄
断货币的局面。据此可知( )
A.铜钱和纸币是主要货币
B.政府牢牢控制着铸币权
C.民间力量推动货币变迁
D.明朝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9、旧时民间流传一首商号用字歌: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春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
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泰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福厚长。我国一些老字号名称即取自上述商号用
字歌,如“全聚德”“同仁堂”“恒源祥”“亨达利”等。以上材料反映了 ( )
A.传统义利观发生了根本转变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期许
D.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商号用字
10、北方边远的一些新城市的发展与晋商商业的发展壮大同步而行。如辽宁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
县”,内蒙古则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西北人又称“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以上材料说明了( )
A.商业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B.晋商推动北方城市出现
C.中国古代边境贸易发达
D.北方边远城市开始兴起
11、下图记录了陕甘宁边区“投豆选举”的历史瞬间,像这样的大规模的全民普选从1937年至1946年在陕甘宁边
区进行了三次。全民普选落实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口号。这一现象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B.中国共产党重视基层民主建设
C.“三三制”原则得到广泛认可
D.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
12、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命令,收兑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性流通券,并
于同年5月17日发行带有蒙文的人民币,投放流通。此举旨在( )
A.巩固国家政权的统一
B.规范人民币的流通
C.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
D.适应社会主义改造
13、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曾是藏区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如今的白朗县已成为著名的高原青稞之
乡和西藏果蔬摇篮。2021年白朗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512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44万元,增长
15.5%。这一材料说明我国( )
A.各民族地区实现了共同发展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优越性
C.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现代农业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
14、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词之一是创新,人工智能助力冬奥,在运动员备战训练、安全保障、防疫服务等领域
发挥了重要作用。AI雪地“哨兵”、5G送餐机器人、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等更是增添了北京冬奥会新亮点。以上
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人工智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B.科技成就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
C.科技创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D.科技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整体进步
15、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内容中,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
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
者”。这表明当代中国 ( )
A.法治建设开始迈向了制度化
B.法治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参与
C.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D.中国古代法律精髓影响深远
16、2022年11月1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泰国曼谷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菲律宾金砖
国家政策研究会创始人赫尔曼·劳雷尔认为,习近平主席为亚太地区发展提炼的“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要走开放包
容之路”“要走和衷共济之路”内涵非常深刻。以上材料表明中国( )
A.致力于谋求地区和平发展
B.积极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C.重点搞好与周边国家关系
D.拓宽与发达国家合作领域
17、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除了一、二等级的教俗大封建主的代表参加外,还有作为第三等级的市民
代表参加,此时君主已能在全国范围内征税,教俗贵族独立的行政、司法、铸币等特权被剥夺。据此可
知 ( )
A.封君封臣制度确立
B.王权与教会分庭抗礼
C.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D.国王的权力大为提升
18、13世纪前英格兰广泛使用法语;13世纪早期英语是以伦敦方言为主的一种民间语言;14世纪乔叟使用伦敦
方言创作大量诗歌,英语被民众广泛接受;15世纪中叶,在英格兰宫廷和上流社会,英语已经成为正式的社交
语言。上述现象说明( )
A.国王权力不断加强
B.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
C.民族认同逐渐形成
D.与法国关系日益紧张
19、
下图是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解决了明清社会的粮食危机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D.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20、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能否博取上帝的青睐即是衡量一项职业是否有用
度的标准,但道德标准则是更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它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尺度”。据此
可知新教伦理( )
A.助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强化了教会对人的思想控制
C.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21、1649年1月,英国出现了法官律师纷纷逃离伦敦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审判——审判
国王。他们遇到了一个专业难题,就是找不到起诉国王的依据,因为“国王即法律”;一个“国王审判国王”在定
义上是自相矛盾的。“国王即法律”的来源是( )
A.专制君主的雄厚实力
B.君主统治的历史传统
C.法官律师的懦弱妥协
D.法律条文的致命缺陷
22、
英国政府在1802年颁布第一部工厂法,以此为开端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成文法案,后世将其称之为“工厂立法”。
法案对工厂的工作环境、学徒童工的个人卫生、工作时长、视察制度和处罚原则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上材
料反映了英国的工厂立法
A.调解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
B.改善了工人的生产生活处境
C.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D.促进了英国工厂制度的完善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国际文件,1948年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世界人权宣
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这说明( )
A.人权保护得到各国认同
B.国际组织重视人权保障
C.国际法适用领域的扩大
D.维护人权具有可操作性
24、下图为1996—2018年全球商业化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统计图。据此可知( )
A.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长
B.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转基因作物种植主体
C.发达国家的种植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转基因技术的进步解决了全球粮食危机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时期 名称 选官方式选官标准 特点
夏、商、西
周 世卿世禄制 宗法世袭血缘 贵族政治
军功爵制、荐举 才能、军
战国、秦朝 制 军功举荐功 官僚政治
两汉 察举制 官员举荐德、才 官僚政治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品评门第 士族政治
隋唐以后 科举制 分科考试成绩 官僚政治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
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
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
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形式多样的选贤任能方式,自战国秦汉以后推动了阶级、阶层的流动,囊括了许多优
秀人才服务于国家。选贤中的考试方法逐步形成与完善是成功经验,特别是科举制,被视为“天下之公”,推动
了社会的学习风气,对维护社会稳定、形成社会公平观有极大意义。任能中的循名责实、严格考核与问责制,
是管理人才、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用人不公、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用人体制涣散以至国家用人
权力的丧失也是王朝不治而乱的历史教训。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拔方式为依据写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史分期,并概括不同阶段选官制度
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始于秦汉而终于晚清,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内容。漕运的发展
轨迹与整个封建经济的动向密切相连。秦汉时期,漕运体现出无常制、无常时、无常额的特征,漕粮多为军事
费用,漕运方向由东至西。唐宋时期是漕运的大发展时期,由于运河的开通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漕运方向由
东西向转为东南西北向,漕运渐趋稳定,有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和额定的年漕量,漕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
经济体系。元代主要采用海运的形式运输漕粮。明清时期,由于历代的积累和统治者的重视,此期漕运的组
织、机构、政策都十分严密和健全;明清漕运涉及的范围很广。此时,漕运重心已完全落在南方,漕运方向转
变为南北向。
——摘编自吴琦《漕运的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许多国家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
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很快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
式。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
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
用。
——摘编自《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历程及启示”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
正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答案】
D
【分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之前天子诸侯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封建制和宗法制,确定了天子的尊
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这说明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施,明确了天子、诸侯的君臣身份,反映了
西周制度更加完备,D选项说法正确;材料重在强调西周政治制度,A项是商朝的制度,选项A排除;B项只涉
及西周分封制,未涉及宗法制,选项B排除;C项西周时期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选项C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
D。
2、
【答案】
B
【分析】
据材料“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 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及材料“地性生草,山性生木,
如地种葵韭,山树枣栗,名曰美园茂林。”可知,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王充的《论衡》都提到了不同地域生
长的植物不同,因此提示人们对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因地制宜,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论述的是食物生产与
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关系,这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中逐渐总结的认识,而非经验,选项A排除;食物资源开发与利
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对农作物生产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选项C排除;材料仅提到了不
同地域的食物资源有所不同,并没有涉及这些食物是否能满足当地人需要的内容,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
为B。
3、
【答案】
B
【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可知材料强调德礼是行政教化
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德为主刑为辅,德礼和刑罚对行政教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是把礼仪道
德规范直接纳入法典,使儒家学说法典化。《唐律疏议》其实质就是唐律一切依礼以为出入,礼与刑相辅相
成,律学与经义相互发明,使礼法结合在唐律中达到十分完备的程度,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敬
奉上天,将天神格化),选项A排除;“出礼入刑”(夏商之时,人们普遍认为社会的一般规范,同时刑罚手段用来
惩罚违规逾礼者,这就是“出礼入刑”)无误,“从严治吏”,范围不对,选项C排除;“尚法存礼”(用法制来治理国
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不准确,“体系完备”材料中未涉及,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
4、
【答案】
C
【分析】
据材料“唐代李寿墓出土的石椁上刻画了侍女手持“来通”(一种酒器,见下图)的景象……唐代开始在宫廷和贵族
中广为流行,成了一种时尚”可知,“来通”最初主要是在胡人中使用,后经粟特人传播,唐代开始在宫廷和贵族
中广为流行,成了一种时尚,反映了唐朝时期民族交融影响社会风尚,C选项说法正确;据材料可知,最初主要
是在胡人中使用,后经粟特人传播,唐代开始在宫廷和贵族中广为流行,成了一种时尚,未涉及唐朝民族关
系,选项A排除;“来通”是一种酒器,从胡人使用传到唐朝,不能判断出西域文化成为唐朝文化的主流,选项B
排除;由于粟特地区处于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粟特人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漫长的
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并非在唐朝主导文化的传播,选项D
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C。
5、
【答案】
C
【分析】
题干中强调“元政府实行的重要举措‘行省大体是七员正官圆坐连署’”和“以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这是
元政府控驭行省的重要举措,行省职能上主要为中央集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有效
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选项说法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中央与边疆的联系,选项A排
除;从元代开始,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
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统治格局,北向门户洞开,汉地行省颇为突出,选项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监察,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C。
6、
【答案】
D
【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黄道婆“造捍、弹、纺、织之具”,革新棉纺织工具,“各有其法”,提高棉纺织技
术,“粲然若写”,技术进步提高了工艺水平,D选项说法正确;材料中关于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技术,没有
涉及技术进步影响的地域和劳作方式,A项中的“江南地区”“私营”都找不到材料依据,选项A排除;明朝时棉花
才得到普遍种植与推广,而不是元朝,和史实不相符,选项B排除;明朝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和
史实不相符,选项C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D。
7、
【答案】
C
【分析】
据材料“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设置‘申明亭’,悬挂榜板,定期张贴朝廷的文告,将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
错内容公布出来,从而使人有所惩戒”并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得出,朱元璋时期实行轻罪重罚,但其又在全国设
置“申明亭”,将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公布出来,从而使人有所惩戒,这说明其让教化落实到
社会中去,C选项说法正确;材料重在教化,而非刑法,选项A排除;B项“依法治国”与史实不符,选项B排除;
D项“仁政的典范”,材料中未涉及,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C。
8、
【答案】
C
【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明初政府 禁用金银;在成化、弘治两朝以后出现了朝野广泛用银的景象”,可知明初强力推
行钞币制度,但由于铜钱在铸造和流通方面的诸多弊病以及空钞贬值,明王朝的钞币制度最终退出民间流通。
与之相适应,民间促进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强劲并影响到明朝的统治阶层,终于在成化、弘治两朝以后出现了朝
野广泛用银的景象,C选项说法正确;材料讲述的是白银货币化,与铜线和纸币无关,选项A排除;“政府牢牢
控制着铸币权”与材料不符,选项B排除;材料中讲述的是君主垄断货币的权力而非讲述中央集权的内容,选项
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C。
9、
【答案】
D
【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商号用字多是一些吉祥、喜庆、和谐的字,体现我国传统文化,D选项说法正确;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义利观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在古代商号用字中会出现“仁、义”等字样,说明商人受
到了传统义利观的影响,但“根本转变”的表述太过绝对,选项A排除;商号用字多表达人们对生意兴隆的期望,
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程度,也与美好生活关联不大,选项B排除、C两项。所以本题答案为D。
10、
【答案】
A
【分析】
据材料“北方边远的一些新城市的发展与晋商商业的发展壮大同步而行。如辽宁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
县’,内蒙古则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西北人又称‘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可知,材料反映了晋商在
北方边远地区的商业活动,推动了这些地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A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方边远的一
些新城市的发展”,而不是“北方城市出现”,选项B排除;边境贸易指两国接壤地区的居民之间的集市贸易,而
材料提到的是晋商在北方边远地区的商贸活动,与边境贸易无关,选项C排除;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北方一些边远
城市的繁荣与晋商的商贸活动有关,但并不意味着北方边远城市因晋商活动而兴起,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
案为A。
11、
【答案】
B
【分析】
题干中记录了1937—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全民普选落实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口号”,强调
中国共产党在边区进行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探索,因此选B项,B选项说法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选项A排除;“三三制”原则是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政策的具体体现,与材料不符,选项C排除;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才提出了《论联合政府》的主张,选项D
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
12、
【答案】
A
【分析】
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适时启动了对东北、内蒙古货币流通的整顿工作,本题
通过消除国内货币不统一的现象,目的是统一货币,巩固国家政权的统一,A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内容主要是
人民币扩大流通范围,选项B排除;材料中的时间是“1951年3月”此阶段处于国内经济恢复阶段,大规模经济建
设尚未开展,选项C排除;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1956年,此时尚未启动,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A。
13、
【答案】
B
【分析】
题干以西藏自治区西南部的白朗县脱贫致富的事例,来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
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藏地区的白朗县,没有表明“各民
族地区”,选项A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选项C排除;现代农业是现
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机械化)、产业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
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材料并没有说明现代农业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材料的事例只强调白朗县的变
化,没有说明西藏地区经济如何,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
14、
【答案】
C
【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代表,人工智能的运用使冬奥会的许多活动方式发生了
重大改变,C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到了我国冬奥会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并没有提及世界其他国家,得不出“世
界领先”的这一对比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原因,“政府的政策支
持”属于主观臆断,排除B项;现代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劳作与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社
会文明整体进步”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答案】
B
【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可知,只有人人参与,
才能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说明法治建设面向全体人民,需要全民参与,B选项说法正确;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就
迈向了制度化,选项A排除;2011年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选项C排除;当今法律是人民制定的,与古代
法律存在本质区别,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
16、
【答案】
B
【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习近平主席为亚太地区发展提炼
的“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要走开放包容之路”“要走和衷共济之路”为切入点,强调中国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为亚
太繁荣作贡献,B选项说法正确;致力于谋求地区和平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选项A排除 项;材料表明的
是亚太地区的发展,没有说重点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特别指出与发达国家合作,选项
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
17、
【答案】
D
【分析】
据材料“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除了一、二等级的教俗大封建主的代表参加外,还有作为第三等级的市
民代表参加,此时君主已能在全国范围内征税,教俗贵族独立的行政、司法、铸币等特权被剥夺”可知,1302年
法国君主腓力四世“已能在全国范围内征税,教俗贵族独立的行政、司法、铸币等特权被剥夺”,这说明这一时
期法国君主与封君封臣制下有限王权相比权力得到扩大,D选项说法正确;大约在公元10世纪中叶,欧洲的封
君封臣制已经基本定型,选项A排除 项;B项“王权与教会分庭抗礼”,与材料不符,选项B排除;16--19世纪
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选项C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D。
18、
【答案】
C
【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13世纪前英格兰广泛使用法语”,“15世纪中叶,在英格兰宫廷和上流社会,英语已经成为正式的
社交语言。”并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得出,英国学习本民族语言,这有利于国家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与增强,说
明民族认同逐渐形成,C选项说法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王权力,更无法判断国王权力是否不断加强,选项A排
除;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统一,选项B排除;关系紧张不能从材料中得出,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C。
19、
【答案】
B
【分析】
据材料“下图是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结合所学可
知,明清时期,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传统农业粮食产出有限,出现了粮食危机;新航路
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引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的人口,为经济作物的种植展创造了有利条
件,从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缓解了
明清社会的粮食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高产作物引进与土地兼并问
题没有直接关联,而且明清时期我国的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得到缓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人们的饮食结构
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环境、科技水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高产作物的引入丰富了人
们的饮食结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
20、
【答案】
A
【分析】
据材料“能否博取上帝的青睐即是衡量一项职业是否有用度的标准,但道德标准则是更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也就
是说它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尺度”可知,新教“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一项职业是
否有用度的尺度”,而不再是“能否博取上帝的青睐”作为唯一的标准,从而新教伦理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A选项说法正确;材料未涉及教会的思想控制,而是强调“一项职业是否有用的标准”,选项B排除;材料未
涉及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选项C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教改革,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A。
21、
【答案】
B
【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题干中记录了1649年英国审判国王查理一世的历史事件,在审判查理一世时遇到了
难题“国王即法律”,强调难题源于英国君主统治的历史传统,在此传统下有一条原则被广泛认可,那就是国王
本身即是法律,B选项说法正确;在英国历史上君主并不是始终是专制君主,比如《大宪章》的实质就是君主与
贵族的妥协,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君主权力更是受到了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挑战,选项A排除;
法官律师纷纷逃离是因为审判国王不符合当时的法律思维,在法律上缺乏依据无法解决,选项C排除 项;“法律
条文的致命缺陷”,不是条文本身,而是当时的英国是“人治”社会,国王本身即法律,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
案为B。
22、
【答案】
C
【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采用大机器生产,厂房环境阴暗潮湿,工人工作时间长,大量
使用童工等问题严重,激化了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英国颁布了工厂法,一定程度上缓
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C项正确;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直
都存在,工厂法有关工人工作环境、工作时长的规定,有利于缓和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调解
矛盾,排除A项;工厂法从理论层面要求关注工人的处境,这有利于改善其处境,但实际上工人生产生活处境
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处境仍然很悲惨,排除B项;选项中的“完善”不符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
选C项。
23、
【答案】
B
【分析】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国际文件,1948年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世
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这说明二战后国际社会对人权保护的重视度提升,
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各国对人权的保护,选项A排除;《联合国宪章》标志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发
展进入了较为系统的新时代,但材料没有体现国际法适用领域的扩大,选项C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联合国尊重
和保护人权,无法判断维护人权具有哪些可操作的措施,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
24、
【答案】
B
【分析】
据材料“下图为1996—2018年全球商业化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统计图”可知,2011年起到2018年,发展中国家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始终超过了发达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的主体,发达国家的种植程
度不再处于领先地位,B选项说法正确;据图中可知,2015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较2014年有所下降,所以A项
中“逐年增长”的表述不符合题意,选项A排除;2011年起到2018年,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始终超过了
发达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的主体,发达国家的种植程度不再处于领先地位,C项说法错
误,选项C排除;D项“解决了”表述太绝对,就目前来看,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产
量,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但引发粮食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靠转基因技术的进步不能完全解决粮食危
机,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
二、材料分析题
25、
【答案】
(1)阶段:世官制——夏商至春秋战国;荐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两宋元明清。
特点:世官制——从重视血缘到重视才、军功;荐举制——从重法吏到重德才再到重门第;科举制——重德
才。
(2)不同之处: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的
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职前培训,并根据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
(3)认识:不同阶段统治者会根据自身要求调整选官制度,以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不同阶段选官制度选拔了
大量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国家的社会治理;从社会治理效果来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维护社
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任人唯亲、阶级固化等是选官制度留给我们今天进行制度建设的历史教训。
【分析】
(1)阶段: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世官制——夏商至春秋战国;荐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
两宋元明清。
特点: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学法能力迁移,即选择标准来归纳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2)不同之处:依据材料“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
笔试和复试”可知,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依据材料“对通过考试的官
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可
知,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的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职前培训,并根据
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
(3)认识:重在阅读材料归纳启示,对我们今天的官员选拔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调整选官制度、选拔优秀
人才、维护社会稳定及历史教训等方面来进行回答。
26、
【答案】
(1)特点:兴起较早,持续时间长;漕运制度越来越完备化、体系化;从以运送军粮为主到涉及物资范围广泛;
东西转向南北,路线与历代都城变迁有关;方式上先河运,后海河并用。
(2)原因: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经济重心的南移;政治中心的变迁;运河的开通;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中
央集权制国家的发展;历代的积累。
【分析】
(1)特点:根据题干材料“始于秦汉而终于晚清”可以得出兴起较早,持续时间长;根据题干材料“漕运的组
织、机构、政策都十分严密和健全”可以得出漕运制度越来越完备化、体系化;根据题干材料“明清漕运涉及的
范围很广”可以得出从以运送军粮为主到涉及物资范围广泛;根据题干材料“漕运重心已完全落在南方,漕运方
向转变为南北向。”可以得出东西转向南北,路线与历代都城变迁有关;根据题干材料“元代主要采用海运的形
式运输漕粮”可以得出方式上先河运,后海河并用。
(2)原因: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政策等角度加以分析即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产
物;经济重心的南移;政治中心的变迁;运河的开通;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发展;历代的积
累。
三、论述题
27、
【答案】
答案:示例一观点:工业革命推动基层治理新变化。
阐述:工业革命后,工厂数量增加、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在不同区域居住,在同一区域工作,使原来传统社区
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工厂制度的建立,在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工作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有需要处理
的共同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推进城市管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增加了社会财富,贫
富悬殊引发社会问题凸显,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自治形式的社区组织出现了。社区自治成为工
业革命后地方治理模式的一个新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层治理的功
效,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基层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层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
济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经济发展推动基层治理变迁。
阐述:进入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国家的产生,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国家把对基层的治理纳入政
府管理范围,庄园逐渐解体,城市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破了行会的治理模式。工业革命后,大量人口涌入城
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为了加强城市的基层治理,工业化国家将城市的居住区划分为不
同的区域,作为地方自治的新模式——社区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走出“滞胀”,经济持续发展,纷纷
放弃凯恩斯主义,减少政府支出,此时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此可知,基层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断变迁。
示例三 观点: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方式不同。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确立了近代自
治市制度,政府和议会由选民选举,受选民监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社会问题凸显,为解
决传统社会救济的瓶颈,基层组织社区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认识到社区在提高和改善人民
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社区发展,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
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总之,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国的基层治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分析】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解读材料信息,根据设问要求“围绕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历程”拟定一个具体的论
题,如工业革命推动基层治理新变化。然后围绕拟定的论题进行阐述。阐述时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有关西
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历程的原因及作用进行表述。论证过程中如对每一时段的基层治理论述时,要从不同角度
对这一时期基层治理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当时所产生影响。整个论述过程需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
出,表述清晰、完整准确。如工业革命后,工厂数量增加、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在不同区域居住,在同一区域
工作,使原来传统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工厂制度的建立,在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工作的人生活在同
一片区域,有需要处理的共同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推进城市管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
长,增加了社会财富,贫富悬殊引发社会问题凸显,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自治形式的社区组织
出现了。社区自治成为工业革命后地方治理模式的一个新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一定程
度上改善了基层治理的功效,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最后总结说明自己提出的观点,或者对自己的
论题进行进一步升华。如基层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层治理在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2~2023山西晋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