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山东济宁泗水县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济宁泗水县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
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
A.历史的倒退
B.社会的进步
C.阶级斗争的产物
D.国家产生的标志
3、“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反映出当时
A.任人唯贤
B.实行禅让
C.遵循宗法秩序
D.注重年岁长幼
4、商代“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其活动主要在商王室左右。到西周中晚期,“王臣”的内涵已经大大地扩展了,
除周王之外所有的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这反映了( )
A.专制王权不断加强
B.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C.分封制度推行深化
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5、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
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6、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导致经济体制转型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
C.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D.大力推广铁犁牛耕
7、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
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
A.君主专制
B.实行仁政
C.以德治国
D.国家统一
8、下图为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结构图。据图可知,秦朝( )
A.官僚政治制度非常成熟
B.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地方机构分权相当明显
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9、汉武帝从中朝官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的大臣,这些人既是中朝的侍从顾问,又同时出任外朝官,代
皇帝巡行各地。该项措施( )
A.完善了监察谏议体系
B.改变了选拔官员的制度
C.便利了中央加强集权
D.提升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10、《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这说明当时
( )
A.农耕技术发展迅速
B.工商业市镇的出现
C.跨区城贸易的繁荣
D.农业发展因地制宜
11、
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
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A.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
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
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12、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
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13、“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界
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其影响是( )
A.促进了西晋完成短暂统一
B.有利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
14、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示意图。这反映了( )
A.粮仓位置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
B.粮食储备主要来自于江南地区
C.交通条件决定经济发展状况
D.交通运输发展推动商业繁荣
15、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
(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
16、唐代,三省之间常有纠纷,后来三省合在一个政事堂内部议事。政事堂的设立( )
A.提高了工作效率
B.解决了政治矛盾
C.分割了宰相权力
D.明确了三省分工
17、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
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
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18、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强化了儒学独尊
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19、某一历史时期时人描述“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一历史
时期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0、下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和议名称 两国关系 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 宋称辽主为弟 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 夏受封为夏国主 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 宋向金称臣 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 宋称金主为叔 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 宋称金主为伯 60万
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
D.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
21、“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
通晓不绝。”上述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代咸阳
B.汉代洛阳
C.唐代长安
D.宋代开封
22、王安石在上书皇帝建议变法的奏章中说:“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
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 )
A.发展生产以解决财政困难
B.通过富国强兵打击割据势力
C.改革腐败臃肿的官僚机构
D.增收赋税以聚集天下的财富
23、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
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24、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
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25、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
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26、明朝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拥有“票拟”权,被比喻为宰相,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
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中央行政中枢的变化说明( )
A.内阁制度威胁皇权
B.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决策效率日益降低
2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王夫之也对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 )
A.缘于当时社会的剧烈动荡
B.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
C.代表资产阶级的理想诉求
D.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8、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
此时松江地区
A.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
D.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
29、
清朝前期,形成了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
发环节。这一制度
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有效的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C.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D.促使中枢决策机构发生变化
30、明清时期,许多贫瘠的土地如山地、丘陵地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开发价值。这主要是因为
A.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人口不断增加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国家统一巩固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地图信息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春秋、战国期间的历史变迁信息。
(2)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认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
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
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
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摘编自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材料二 评价者所处时代、标准等因素影响其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
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
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
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
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
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
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至宋元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结合所
学,概括宋元时期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宋代的评价是从哪一角度出发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同材料二中哪一观点对
宋朝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单题
1、
【答案】
B
【分析】

2、
【答案】
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其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这属于社会的进步,B项正确;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历史的倒退,排除A项;国家是阶
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排除D
项。故选B项。
3、
【答案】
C
【分析】
材料体现的是纣王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而继承了王位,说明的是当时遵循宗法秩序,C说法正确;ABD显然与材
料内容不符,排除。C说法正确。
4、
【答案】
C
【分析】
由材料“到西周中晚期,‘王臣’的内涵已经大大地扩展了,除周王之外所有的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可知,西周
时,王臣指向周王国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整个周王国里周王以外的人
都应当属于“王臣”的范畴,西周时期“王臣”内涵的扩大与西周分封制度的深化是有密切关系的,C选项说法正
确;西周时并未建立专制王权,选项A排除;B项材料无从体现,选项B排除;材料中的“王臣”并非官僚,选项D
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C。
5、
【答案】
D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
周、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子囊
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
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割据,分裂趋势加强,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情况,排除B项;据所学,儒家思想是春秋末年孔子创立,材料未体现受诸侯认同,
排除C项。故选D项。
6、
【答案】
B
【分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得出,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
济,导致经济体制发生转型,B选项说法正确;“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大力推广铁犁牛
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与题意要求“导致经济体制转型”不符,选项AC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
7、
【答案】
D
【分析】
由材料“(天下)定于一”、“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以得
出三者均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故D说法正确;韩非主张君主专制,故A不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故B不正
确;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故C不正确。
8、
【答案】
B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
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秦朝在中央,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将郡县制在全
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秦朝形成一套完整的
国家治理体系,B项正确;秦朝官僚政治属于初创期,并非成熟期,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成熟在隋唐时期,排除A
项;地方机构仅说明了图示信息的一个方面,且材料看不出地方分权明显,排除C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
除D项。故选B项。
9、
【答案】
C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
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中朝官员中选拔官吏,出任外朝官,代皇帝巡行各地,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监
督,从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谏议”是臣下对君主直言规谏论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A项;官员选
拔制度的改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提升了地方行政效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答案】
D
【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得出,西汉时期各
地依据不同地理条件,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反映了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理念,D选项说法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农耕技术,选项A排除;B项出现在明清时期,选项B排除;材料不涉及贸易,选项C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D。
11、
【答案】
B
【分析】
依据材料“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可以看出东汉政府通过设
立尚书台来掌管朝廷大权,疏远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本质仍是为了强化君权,B项正确;“日益臃肿”表述错误,
排除A项;外戚专权是东汉后期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强化君权,未涉及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
故选B项。
12、
【答案】
C
【分析】
材料强调北魏、辽的祖先与汉族的祖先都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这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的增强,C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强调意识的认同而不是政治上的统一,选项A排除;宗法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
系,不同民族间并没有这层关系,选项B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C。
13、
【答案】
C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材料体现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也就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
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晋永嘉大乱不是西晋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北民大量南迁的影响和北魏
统一黄河流域无关,排除B项;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交融,但不能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故选C
项。
14、
【答案】
A
【分析】
根据地图可知,粮仓主要分布在长安、洛阳附近和大运河通往江南的一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粮仓主要分布
在长安、洛阳附近,是因为长安和洛阳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分布在大运河通往江南的一段,主要是便于把南方
粮食运到北方,体现了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因此,隋朝主要粮仓的分布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A选项说
法正确;仅从地图不能得出粮食储备主要来源于江南地区,因为隋朝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选项B排除;交通
条件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排除;地图不能体现交通运输与商业发展的关系,选项D
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A。
15、
【答案】
A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
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
朝国力强盛,对外联系密切,因此,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项正确;国家统一在材料中
未体现,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
藏”“开元盛世”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
16、
【答案】
A
【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唐代,三省之间常有纠纷,后来三省合在一个政事堂内部议事”并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得出,设
立政事堂,各省宰相集中议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A选项说法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得出,“解决了政治
矛盾”中的“解决了”表述绝对化,选项B排除;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涉及各省宰相权力的增减,选项C排除;题干
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三省之间的相互配合,“明确了三省分工”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
A。
17、
【答案】
D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
中期(中国)。据材料“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
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可知,这是唐朝中后期实行的两税法,D项正
确;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排除A项;租调制是隋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排除B项;随着封建经济的发
展,租庸调制遭到破坏,赋税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从而实行两税法,排除C项。故选D项。
18、
【答案】
A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
中国。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
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科举制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并未强化
儒学地位,且科举制实行之初并非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排除A项;科举制使门第观念淡化,排除D项。故选
A项。
19、
【答案】
C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
(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可知这一历史时期是宋代,C项正确;秦朝、唐朝、明
朝没有转运使这一级官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
【答案】
D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因此导致对外的武力式微,D项正确;宋朝并未放弃
通过战争手段解决边患,排除A项;材料与改革失败无关,排除B项;强干弱枝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
除C项。故选D项。
21、
【答案】
D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夜市直至三更
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早市夜市昼夜相连,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属于宋代经济发
展的表现,D项正确;秦朝和汉代,对市仍有较严格的控制,排除AB项;唐朝经济虽有发展,但是“市”并没有
打破时间的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2、
【答案】
A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
(中国)。据材料“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和所学可知,王安石认为发展生产
可以解决财政困难,如其变法措施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有利于保障农时、发展农业生产,A项正
确;宋初经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时期并没有割据势力,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中虽然有精简
官僚机构的措施,但与材料“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不符,排除C项;据材
料“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王安石认为增加社会生产可以提高国家财政
收入,并非通过增加赋税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3、
【答案】
D
【分析】
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
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
率兼顾,D项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C项;B项避免的说法错误,
排除B项。故选D项。
24、
【答案】
A
【分析】
【详解】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元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
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
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
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
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
发展经济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不是主要
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25、
【答案】
A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
(中国)。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
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削
弱相权,排除C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6、
【答案】
C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成为事实上的
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可知,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发生了变化,其本质
是为君主专制服务,C项正确;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无法威胁皇权,排除A项;材
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军机处“跪受笔录”,行政决策效率会越来越高,排除D项。
故选C项。
27、
【答案】
A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明清(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认为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工商皆
本”思想,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反思政治弊端等,缘于当时社会的剧烈动荡,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
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但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排除B项;中国在明清之际没有产生资产阶
级,明末清初思想家也没有提出代表资产阶级的理想诉求,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
展与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8、
【答案】
A
【分析】
“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明朝松江地区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故A正
确;材料不能说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B错误;材料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纺织技术的
信息,故D错误。故选A项。
29、
【答案】
A
【分析】
依据材料“清朝前期,形成了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
中转、收发环节”可以看出清朝通过奏折制度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有效的防
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加重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排除C项;材料的奏折没
有经过中枢决策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30、
【答案】
A
【分析】
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对土壤等自然条件要求较低,许多贫瘠的土地
如山地、丘陵地也能种植,故A说法正确;BCD属于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选项BCD排除。A说法正
确。
二、材料分析题
31、
【答案】
(1)信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战国时
期增加了长城这一军事防御设施;战国时期少数民族数量减少。
(2)认识: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列国纷争,礼制破坏,战争频繁;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分析】
【详解】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期间(中国)。据战国形势图和春秋列国形势图的对比,可
以得出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战国时期增
加了长城这一军事防御设施;战国时期少数民族数量减少。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期间(中国)。根据材料,从专制、经济、思想等的变化来
分析。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诸侯争霸,礼制破坏,战争频繁,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点睛】
32、
【答案】
(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社会安定;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劳动
力资源;江南经济的发展。
表现:宋:北宋经济依赖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元:元朝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元朝开通大运河和长途海运航线,运
输江南的粮食。
(2)角度:宋朝的综合国力;
观点一:宋朝综合国力强大。
理由: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宋代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大城市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海上贸易繁盛超越前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儒学复兴,程朱理学
对后世影响最大;文学出现新体裁;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代表了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三大发明和沈
括、郭守敬等科学家的成就,是宋朝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宋朝是中国
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
观点二:宋代“积贫积弱”。
理由: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但是,也造成了机构重叠,官吏过滥,行政
效率低下的问题;两宋的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素质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合
议签订盟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平,但是也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冗官、冗兵、冗费造成了政府的积贫积弱局
面;北宋政府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因触及统治集团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北宋被金所灭,南宋
被蒙古政权所灭。
【分析】
(1)原因:依据题干材料一“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
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可知,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社会安定;依据题干材料一“北
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
先进生产技术”可知,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劳动力资源;依据题干材
料一“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
心”可知,江南经济的发展。表现: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得出,从人口数量、财政税收、粮食产量等方面概括宋
元时期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表现。如宋:北宋经济依赖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元:元朝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元朝开
通大运河和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的粮食等。
(2)关于角度:依据题干材料二“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得出从宋朝
的综合国力角度评价。
关于观点和理由:依据题干材料二“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得出宋朝综
合国力强大。关于阐述,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得出可从宋代的时代特征: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农耕文
明发展、思想上理学新发展、文化科技上宋词绘画三大发明划时代发展等方面分析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
高峰。
关于观点和理由:依据题干材料二“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
特点”和所学知识得出宋代“积贫积弱”。关于阐述,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得出可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一系
列问题,如政治机构臃肿、军事上和少数民族屡战屡败,政府变法引发危机重重等方面分析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山东济宁泗水县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