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期期末质量调研试题
高一历史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涂在答题卷上
1. 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极尽溢美之词;孟子则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墨子笔下的舜是个农夫、陶工、渔民,因贤能受到尧的赏识推举;庄子则称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不足以为德”。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秉持不同政治立场 B. 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C. 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D. 彼此之间攻讦不断
2.如图为秦始皇东巡至会稽山时所立碑刻的部分内容。反映出秦朝
A. 经济繁荣、文化统一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疆土辽阔、人口众多 D. 国家统一、刑法严苛
3.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A. 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B. 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C. 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D. 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4.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最可能因为
A. 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 大运河的影响
C. 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 海外贸易推动
5.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下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②宣政院③伊犁将军
B.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理藩院
C.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D.①安西都护府②宣政院③理藩院
6.明朝中期,宦官由“止可供洒扫”逐渐走向政治前台,不仅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以致诞生了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A. 反映了明朝皇权逐渐被架空 B. 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
C. 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7.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诸多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列历史人物及其作品能代表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A.沈括《梦溪笔谈》 B. 裴秀《禹贡地域图》
C. 徐光启《农政全书》 D. 宋应星《天工开物》
8.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 人口数量( 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 亩)
1753年 (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 (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 (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 开始突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人口的增长加速了边疆土地的开发
C. 引进外来农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 D. 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
9.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初七日,□□□及负责中日战事的钦差大臣刘坤一的密使易顺鼎与台南文武官吏一百余人歃血为盟,约定□□□为抗日保台的盟主,‘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仓促,不命倭得’。”材料中“□□□”指代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邓世昌 B. 冯子材 C. 罗荣光 D. 刘永福
10.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B. 五四运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C. 辛亥革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无产阶级的觉醒
11.2024年7月18至21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将在南京举行,为迎接论坛的举行,某中学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网页。请你阅读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A.图1:《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图2:《南京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 图3: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图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12.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此可知,上述思想和原则
A.有利于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 D. 为实现中国革命战略转移奠定基础
13.下图是卜正民在《秩序的沦陷》一书中对近代中国某个沦陷城市的描述。据此推断与该城市沦陷相关的战争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枣宜会战 D. 武汉会战
14.1954年,中印政府分别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尼赫鲁总理致贺电说,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缔结的这一协定巩固了印中两国友谊。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 D. 推动了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
15.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对台工作也开始调整,提倡“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实现和平统一”。这一调整开始于
A.“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B.《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九二共识”达成 D.汪辜会谈举行
16. 据下表可知,新时代的中国
时间(2018年) 名称 主旋律 主旨演讲
4月8日-11日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改革开放 《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
6月9日-10日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弘扬“上海精神” 《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
9月3日-4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一带一路” 《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
11月5日-10日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市场开放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A.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B. 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C.已经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 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活动
二、非选择题(17题16分,18题16分,19题20分,共三小题52分)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政治中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它通过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谏诤朝政得失来行使职权,因而是封建国家机器的调节器。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制度的兴废和成效,取决于皇帝的品质意志及皇权的强弱。秦汉时期,监察往往与行政、司法、军事及宫廷服务交织一起。晋代御史职权也很广泛,“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唐代监察体制没有改掉历代监察官吏职权混杂的通病,使唐朝末年一部分监察官吏演变为地方军阀。 到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机构重叠,职权混淆,工作效率很差。
—林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及其得失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8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编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材料三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 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 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很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6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中赞正清、蒋廷黻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10分)
19.(20分)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肇始于晚清,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以及相应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因应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的社会矛盾,这些现代化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并始终伴随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摘编自徐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 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尝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构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及其成果。(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政治条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