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练习题 2024年北京市九年级历史中考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1.(2024上·北京·九年级统考期末)1919年5月16日的北京《京报》刊发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发出的“寒电”,其原文部分内容如下:“……大战虽终,天不悔祸,公理难伸,强权未已,青岛不复,中日间不平等之各约不废,正义人道之为饰文,而世界永久和平之终不可望,盖可知矣。学生等不忍坐视国家之垂亡,各本天良,共维国是, ① ,实为敌忾心之激发,亦即我四千年光荣民族性之表见,意者外警仇国,内惩汉奸,振国民之雄风…….”文中的①指的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3.(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的变化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下表①处应为( )
世界历史事件 对中国的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 ①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武昌起义胜利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五四运动爆发
4.(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中指出近代文明的特征是“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中国要实现向近代文明转变,关键在青年的觉悟和观念更新。为此,该杂志积极倡导( )
A.“扶清灭洋”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5.(2023·北京朝阳·统考二模)以下是某班同学参观一座纪念馆时看到的部分展品,他们主要可以了解到( )
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鲁迅在北大讲学时的教室复原陈列 李大钊照片
A.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 B.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C.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6.(2023·北京大兴·统考二模)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
①反对巴黎和会上有关中国问题的决定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救国的出路 ④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联合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23·北京大兴·统考二模)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提倡变法维新
C.提倡三民主义 D.提倡民主、科学
8.(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下面示意图中的空白处应填写( )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地位 ②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④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9.(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文化作品是时代的印记。1918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是( )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存 C.民主与科学 D.科学社会主义
10.(2023·北京海淀·统考二模)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的资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为( )
《资政新篇》 《时务报》 《三民主义》 《青年杂志》
A.西方科技的引进 B.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清政府改革的深入
11.(2023·北京大兴·统考一模)下图是中国近代化示意图。图中序号处分别是( )
A.①洋务运动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戊戌变法
B.①戊戌变法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C.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新文化运动 ④辛亥革命
D.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12.(2023·北京东城·统考模拟预测)“巴黎和会的消息最后传到这里时,我们都感到非常震惊,我们立刻对事实的真相觉醒了……看看我们的同胞,看看那些可怜无知的大众,不能不觉得我们必须要奋斗。”以上是来自一名北大毕业生的追述,由此判断与其叙述内容紧密相关的重要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五四运动
13.(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以下刊物出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它们相关的事件分别是( )
刊物名称 《西国近事汇编》 《时务报》 《新青年》
创办者或机构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梁启超等 陈独秀
A.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4.(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发生在1919年,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5.(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谢觉哉在日记中写道:“1921年6月29日,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毛泽东的字),赴全国○○○○○之招。”出于保密,五个圈代表“共产主义者”。据此推测毛泽东是去参加(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古田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重庆谈判
16.(2023·北京·模拟预测)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17.(2023·北京·模拟预测)下面示意图最有可能表示的是
A.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
C.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D.近代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历程
18.(2023·北京·模拟预测)以下两组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
A.洋务企业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C.辛亥革命的背景 D.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9.(2023·北京·模拟预测)某同学将部分近代史史实通过“主题归类”方式进行整理,下表空格处分别应填
主题 反映主题的历史要素
列强侵略 强占香港岛、_____、旅顺大屠杀
民族抗争 ______、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
近代化探索 “自强”“求富”三民主义______
A.火烧圆明园 百日维新 扶清灭洋 B.建北洋海车 百日维新 民主科学
C.火烧圆明园 虎门销烟 民主科学 D.建北洋海军 虎门销烟 扶清灭洋
20.(2023·北京·模拟预测)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在听完《京报》主笔邵飘萍的报告后,大家群情激愤。北大一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此次集会发生的背景是
A.德国强租胶州湾 B.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综合题
21.(2024上·北京大兴·九年级统考期末)某历史社团开展“探寻红楼遗址群”主题实践活动。
活动一搜集历史资料
五四大街是东西横贯北京城区的大街最中间的一段,却几乎是北京最短的一条大街。乾隆时东段称双碾儿胡同,光绪时东段称双碾胡同,西段称东、西沙滩。宣统时东段称双辇胡同,中段称汉花园,西段称沙滩。民国后沿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将其命名为“五四大街”。
(1)依据材料,概括五四大街的特点。结合所学,推断“五四大街”命名的由来。
活动二考查历史遗址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1917年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在该地将《新青年》编辑部和自己的住宅合二为一 蔡元培校长的办公桌复原场景。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北大红楼图书馆主任室,19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在此成立,同年11月改名为“共产党北京支部” 亢慕义斋是1921年底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讨论室、编辑翻译室和最早收藏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图书室
(2)依据材料,概括“红楼遗址群”的历史贡献。
活动三思考历史传承
五四大街北大红楼段整体环境提升工作,仿照史料重塑北大红楼沿街围墙,建设红色文化主题体验区。恢复北大红楼南门正对面“梅园”的历史风貌,作为北大红楼的配套设施和文创产品店向公众开放。位于红楼西侧的求是杂志社空置建筑改造为集书吧、新媒体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五四青年书屋”,形成新的“网红打卡点”。
——摘编自《五四大街北京大学红楼周边整体环境提升系列工作》
(3)依据材料,分析“五四大街北大红楼段整体环境提升工作”的设计意图。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为发挥“红楼遗址群”的功能提出合理建议。
22.(2023·北京·九年级专题练习)中国近代化历程先从技术开始,再到制度,最后深入到思想层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由浅入深。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西太后此时想索性废了光绪皇帝。新派的人于是求在天津练兵的袁世凯给他们武力的援助。袁世凯不肯合作,而且泄露他们的机密。西太后先发制人,把光绪囚禁起来……康有为逃了,别人也有逃的,也有被西太后处死的。他们的新政完全打消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朱英等《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材料四: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摘自《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是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据材料概括“新政”失败的原因。
(3)材料三中“伟大的中国革命”指的是哪场革命?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4)材料四中“树墩”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树墩”所做出的努力。
23.(2023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中)牌楼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北京古建珍品。
材料一 牌楼也叫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宋代城市已出现牌楼的修建。金元时期,城市规划多模仿宋代,也建有许多牌楼。明清北京城继承了元大都牌楼的建筑形式。明清北京城分为三十六坊,许多牌楼作为分界标志得以修建。作为首都,为表彰大量人物、事迹,又修建了许多牌楼,这使得北京成为牌楼最多的城市。北京的牌楼有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楼等多种类型,其中有些石牌楼和琉璃牌楼结构复杂,浮雕镂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远望宏伟壮观,历经百年风采依旧。
——摘编自曲小月《老北京皇都风貌》
材料二 从“克林德碑”牌坊到“公理战胜”牌坊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国公使克林德与清兵发生冲突,被清军击毙。1901年,清政府战败后,被迫在克林德遇害的地方修建“克林德碑”牌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象征民族耻辱的“克林德碑”牌坊被改建为“公理战胜”牌坊。时人的感受正如蔡元培所说,“黑暗主义”已被抛弃,“光明”“正义”的时代来临了。 1925年,鲁迅在《华盖集 补白》中 写道:“‘公理战胜’的牌坊,立在法国巴黎 的公园里不知怎样,立在中国北京的中央公园里可实在有些稀奇”,“我们那时的所以入战胜之林者,因为曾经送去过很多的工人,大家也常常自夸工人在欧战的劳绩。现在不大有人提起了,战胜也忘却了,而且实际上是战败了。”
材料三
由于时代的更替,北京牌楼大部分已损毁。2001年,政府重修了前门五牌楼,牌楼设计以老牌楼的外形为基础,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并采用了明清时期的高规格工艺。
1984年以来,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相继建立起很多牌楼。上图是1985年由北京古建公司在美国华盛顿承建的古建牌楼“中国城”。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北京古牌楼的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中有关“公理战胜”牌坊的两种不同观点。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理。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当今修建牌楼的认识。
24.(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青春·中国。
材料一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陈独秀生平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L8L6年 ①生于安徽安庆。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
L869年 ②考中秀才
L86L年 ③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接受和阅读《时务报》,与维新人士交往
L60L年 ④因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L60V年 ⑤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L6LL-L6Lt年 ⑥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
L6Lg-L6LL年 ⑦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
L6L8年 ⑧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L6L6年 ⑨发表L篇文章和tt篇《随感录》,为学生运动摇旗呐喊
L6Z0年 ⑩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L6ZL年 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以上资料整理自《陈独秀全传》(2)依据材料二,陈独秀早期思想的重大跨越有三次,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次。结合所学,分析此次思想跨越的原因。
(3)选择材料二中相互关联的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三 中共“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一大”代表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5.(2023·北京·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纪录片《复兴之路》
(1)材料一种的“上谕”开启了哪一运动?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学习西方。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三 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孙中山
(3)材料三中孙中山“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四 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他们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什么运动?
(5)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西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19年5月16日的北京”,再结合电文内容,可以看出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在没有中国代表同意的情况下,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此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1919年的首先从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运动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C项正确;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排除B项;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5月”“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B项正确;《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五四运动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排除C项;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与1919年1月至6月召开巴黎和会,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导致五四运动爆发,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排除B项;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中指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它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而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D项正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变法图强是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宣传的,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幅图中的人物,胡适、鲁迅、李大钊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排除A项;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掀起第一次罢工高潮,排除C项;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所以①反对巴黎和会上有关中国问题的决定说法正确;五四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斗争口号,例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映出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前期的主力是学生,后期的主力为工人阶级,所以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联合斗争说法符合题意,综上能够说明题干结论的有①②④,D项正确;五四运动1919年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所以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救国的出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
【详解】由题干中的“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项正确;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者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属于经济层面,排除A项;维新派提倡变法维新,属于政治层面,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和高度概括。但未对传统思想有彻底性的突破,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由示意图的内容和背景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的作用,C项正确;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排除含②③的A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中,1918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C项正确;师夷长技是鸦片战争前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排除A项;变法图存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潮流,排除B项;科学社会主义当时新文化运动后期得到广泛传播,但不是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青年杂志》创办,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上述事件反映了中国的各个阶层为了救亡图存而努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没有涉及西方科技的引进,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仅是维新变法的设想,排除B项;《资政新篇》的提出与清政府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故①为洋务运动,②为戊戌变法,③为辛亥革命,④为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故①为洋务运动,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故④为新文化运动,排除A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巴黎和会的消息最后传到这里时,我们都感到非常震惊,我们立刻对事实的真相觉醒了……不能不觉得我们必须要奋斗。”结合所学,由此判断与其叙述内容紧密相关的重要事件是五四运动,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武昌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与巴黎和会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到辛亥革命,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依据题干“发生在1919年,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可知,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5月4日这一天,北平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掀起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1851~1864年间的一场农民反封建反侵略运动,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排除B项;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是北平学生发起的一场抗日救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1921年6月29日、何叔衡、毛泽东、共产主义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A项正确;古田会议召开于1929年12月,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重庆谈判召开于1945年,均与题干“1921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结合题干“它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这是因为它产生于民族危亡之时,是作为救国救民道路而提出的,B项正确;ACD三项内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近代化。示意图体现出近代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历程。D项正确;示意图不是说明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排除A项;列强的步步侵略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是五四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15年-1920年,工厂数量增加,工人数量大幅度增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之一,D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开展,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近代史上,列强侵略,有强占香港岛、火烧圆明园、旅顺大屠杀,民族抗争有虎门销烟、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近代化探索有“自强”“求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C项正确;百日维新是近代化探索而不是抗争,扶清灭洋是抗争而不是近代化探索,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0.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一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故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D正确;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A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故B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故C错误。综上故选D。
21.(1)特点:历史悠久,距离短,位置重要等。
由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历史贡献: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近代教育发展,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任意四点)
(3)设计意图:保护历史遗址,传播红色革命文化,提升整体环境等。
建议:弘扬红色经典,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保护红色文化遗产,推广红色文化旅游,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合理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乾隆时东段称双碾儿胡同,光绪时东段称双碾胡同,西段称东、西沙滩。宣统时东段称双辇胡同,中段称汉花园,西段称沙滩。民国后沿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将其命名为‘五四大街’。”可知,五四大街的特点是历史悠久,距离短,位置重要等。
由来:根据所学可知,“五四大街”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贡献:根据材料“《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1917年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在该地将《新青年》编辑部和自己的住宅合二为一”可知,“红楼遗址群”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根据材料“蔡元培校长的办公桌复原场景。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可知,“红楼遗址群”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北大红楼图书馆主任室,19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在此成立,同年11月改名为‘共产党北京支部’”可知,“红楼遗址群”促进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根据材料“亢慕义斋是1921年底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讨论室、编辑翻译室和最早收藏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图书室”可知,“红楼遗址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等。
(3)设计意图:依据材料“五四大街北大红楼段整体环境提升工作,仿照史料重塑北大红楼沿街围墙,建设红色文化主题体验区。恢复北大红楼南门正对面'梅园'的历史风貌,作为北大红楼的配套设施和文创产品店向公众开放。位于红楼西侧的求是杂志社空置建筑改造为集书吧、新媒体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五四青年书屋’,形成新的‘网红打卡点’。”可知,“五四大街北大红楼段整体环境提升工作”的设计意图是保护历史遗址,传播红色革命文化,提升整体环境等。
建议: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从红色文化的传承、学习、保护、推广等方面简要说明,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弘扬红色经典,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保护红色文化遗产,推广红色文化旅游,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等。
22.(1)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2)戊戌变法。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袁世凯的泄密。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具体事例亦可)
(4)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或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先进知识分子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结合所学可知,以“自强”为口号的改革是封建统治者发起的洋务运动。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事件:根据材料二“西太后先发制人,把光绪囚禁起来……康有为逃了,别人也有逃的,也有被西太后处死的。他们的新政完全打消了。”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出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
原因:根据材料二“西太后此时想索性废了光绪皇帝。”可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根据材料二“新派的人于是求在天津练兵的袁世凯给他们武力的援助。”可知,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根据材料二“袁世凯不肯合作,而且泄露他们的机密。”可知,袁世凯的泄密。
(3)革命:根据材料三“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因此,“伟大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
合理性: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因此,“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
(4)含义:根据材料四“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可知,“树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
努力: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消除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1915年兴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23.(1)继承了宋元时期的传统,数量和种类多,装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2)蔡元培认为“公理战胜”牌坊是光明与正义的代表,鲁迅认为“公理战胜”牌坊名不符实,实际并没有战胜;同意鲁迅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巴黎和会上列强却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所以鲁迅认为实际是战败了。
(3)继承了传统文化,牌楼走出国门,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详解】(1)根据材料“明清北京城继承了元大都牌楼的建筑形式”“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楼等多种类型”“浮雕镂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可以分析出明清时期北京古牌楼的特点有继承了宋元时期的传统,数量和种类多,装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2)根据材料蔡元培所说“黑暗主义已被抛弃,光明正义的时代来临了”可以分析得知蔡元培认为“公理战胜”牌坊是光明与正义的代表,根据材料“战胜也忘却了,而且实际上是战败了”可以分析得知鲁迅认为“公理战胜”牌坊名不符实,实际并没有战胜;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派出劳工到欧洲,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将德国在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无视中国政府的合理要求,因此鲁迅的观点较为合理。
(3)根据材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并采用了明清时期的高规格工艺”“世界各地相继建立起很多牌楼”可以分析得知当今修牌楼继承了传统文化,牌楼走出国门,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4.(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教材)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第一次从封建主义思想转变为康、梁的改良主义(变法)思想。原因是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第二次从康、梁的改良主义(变法)转变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原因是戊戌变法的失败;第三次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第三次的原因是辛亥革命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等。(任意一个即可)
(3)观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选择的史事:(9),(10)和(11)等
论述: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开展文学革命,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等。
(4)青春年少;社会地位一般;志向远大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意义:根据材料一中“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跨越:根据材料二中“①生于安徽安庆。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②考中秀才③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接受和阅读《时务报》,与维新人士交往”,可得出从封建主义思想转变为康、梁的改良主义(变法)思想;根据材料二中“④因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⑤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可得出从康、梁的改良主义(变法)转变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根据材料二中“⑧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可得出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使陈独秀的思想从封建主义思想转变为康、梁的改良主义(变法)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陈独秀的思想从康、梁的改良主义(变法)转变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促使陈独秀的思想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
(3)本题属自主选择性题目,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1:观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选择的史事:(9),(10)和(11)等论述: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开展文学革命,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等。
(4)特征:根据材料三中“中共“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可得出中共“一大”的代表都很年轻,青春年少;根据材料三中“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可得出这些代表社会地位一般;根据材料三中“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可得出他们志向远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25.(1)洋务运动。
(2)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运动:根据材料中的“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2)“中国的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事件:根据材料中的“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学习西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救国之道是指戊戌变法,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的“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4)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进行一场思想领域的革新运动,从而开启了新文化运动。
(5)本题应该从客观、全面、辩证的看待西方这个角度进行作答,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