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重庆市北新重点中学校高三上学期寒假历史地图表格选择题专项训练(含解析)

北新巴蜀中学高2024届历史地图表格选择题寒假专项训练
1.(2023·重庆三模(康德卷)·1)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
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 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
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己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2.(2023·广东茂名一模·1)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平面布局示意图,由此可知该遗址(  )
A.可用于研究礼乐制度的产生 B.可印证最早国家形态的出现
C.体现了阶级出现明显的分化 D.证明了青铜器制造业的成熟
3.(2022·湖北省武汉五月二模·1)田氏代齐后,齐国将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并同时兴建一座学宫,因地处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据此可以推断齐国(  )
图 宫城与稷下学宫位置图
A.基本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目的 B.开始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格局
C.力图实现统一天下政治目标 D.竭力引导“百家争鸣”方向
4.(2021·广东肇庆二模·1)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重要的水利工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  )
A.缘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推动了各地联系的加强
C.促使经济重心日益南移 D.影响了各国的兼并战争
5.(2021·湖南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1)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著名河流,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
A.不同地域文化呼吁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B.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齐鲁文化圈是当时全国思想的核心区 D.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6.(2023·广东高三综合测试·2)公元前220年后,秦始皇先后五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并在泰山、会稽等地立碑刻石。下图是秦始皇巡游路线及部分刻石铭文简图:
根据图1,可推知秦始皇巡游及刻石,目的在于(  )
A.巩固大一统国家的统治 B.表彰皇帝功德
C.配合灭六国的军事行动 D.维护边疆安全
7.(2021·天津部分区三模·2)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包括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下图是战国和秦汉时期北部地区农牧界线分布图,导致图中农牧界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农耕生产方式的变革 B.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
C.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D.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8.(2021·广东汕头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2)图:
图1:战国长城分布图 图2:秦朝长城分布图
对比图1与图2的长城分布情况,可推知秦朝(  )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B.边疆危机日益严峻
C.极力消除分裂因素 D.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9.(2023·福建高考·2)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10.(2023·河北邢台六校联考高三上·4)如图所示,汉武帝在公元前119年,迁徙数十万贫民到新秦中地区垦荒,不但恢复了秦始皇时期的农业开垦规模,还把农牧区分界推进到有史以来最北线。这一政策有利于(  )
A.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扩大西汉王朝统治区域 D.“推恩令”的推行
11.(2022·天津市红桥区一模·2)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
C.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D.气候条件的日益恶化
12.(2021·辽宁丹东一模·3)图1和图2分别是汉代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对比图1和图2,据此分析唐代(  )
图1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图2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A.朝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 B.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C.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D.对外交流范围扩大
13.(2023·海南高三学业水平诊断·4)下图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据此推断,该时期我国(  )
A.形成经济南强北弱局面 B.大量人口由东向西迁徙
C.出现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D.儒学丧失主流统治地位
14.(2022·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T8联考(湖南卷)·3) 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 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15.(2021·河北唐山一模·3)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
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C.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D.佛教盛行,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16.(2023·江苏南通二模·3)下图显示的是隋唐间户数变化情况。对图文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A.大运河开通推动城市网络联结 B.经济重心最终转移到南方地区
C.安史之乱导致了江南人口激增 D.两税法造成户籍统计数据失真
17.(2023·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重庆卷·3)下图为《唐代小麦分布图》
由图可知(  )
A.唐代经济重心仍然停留在北方 B.山东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不均衡
C.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 D.南方经济开发相对北方而言稍缓慢
18.(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9)下图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境节度使分布图。这体现出该时期(  )
A.民族政策开明 B.边地防务强化 C.社会矛盾尖锐 D.藩镇割据严重
19.(2024·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12月大联考·3)耳杯是古代汉族常用的饮器,下图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墓葬出土耳杯分布变化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魏晋至隋唐时期墓葬出土耳杯分布变化图(  )
(注:第一期为曹魏到西晋早期,第二期为西晋中晚期,第三期为东晋时期,第四期为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A.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 B.丝绸之路推动了对外交流
C.中原汉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D.南北方社会发展差距扩大
20.(2024·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湖北卷·4)下图是北宋、辽、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中榷场分布形势的出现(  )
A.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B.维持了边界的和平安定局面
C.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D.反映了朝贡贸易的兴盛繁荣
21.(2023·福建漳州三模·4)据学者研究,图1、图2分别为北宋和南宋政治地理结构图。
北宋政治地理结构 南宋政治地理结构
据此推断,南宋政治地理结构的变化(  )
A.简化了地方行政层级 B.改变北攻南守的形势
C.有效防范了武将专权 D.有利于维系偏安政权
22.(2022·河北张家口三模·4)下图为南宋《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局部)对御街的描绘。这表明,当时临安(  )
A.城市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B.民间集市日益活跃
C.工商活动摆脱政府监管 D.坊市制度趋向瓦解
23.(2021·湖南岳阳二模·3)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张载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下图是北宋五子学术生涯的主要情况示意图:
据此可推断出宋代(  )
A.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B.文化重心的南移已完成
C.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 D.经济发展决定文化水平
24.(2023·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4)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运河示意图。这两幅图主要反映(  )
图1 隋唐大运河        图2 元朝大运河
A.交通便利决定国家的兴盛 B.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C.朝廷有效统治区域的扩大 D.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
25.(2023·福建百校高三联考·10)至顺元年(1330年),元朝在各地设有十个行省,十省以外的地区直属中书省,如下图所示。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元朝形势图(1330年)
A.完善官员监察制度 B.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C.分化丞相政治权力 D.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26.(2022·辽宁省丹东市一模·4)下图所示为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变迁反映了(  )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不断加强 B.区域间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C.城市布局和政治中心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27.(2023·辽宁鞍山二模·6)观察下列两幅地图,其反映的历史主要特征(  )
A.中国疆域基本定型 B.中央集权不断巩固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D.封建社会走向顶峰
28.(2023·福建三明一模·5)卫所是明代常备军的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如图为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据所学知识推断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9.(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14)卫所是明代常备军的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下图为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据所学知识推断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2022·天津河西区三模·3)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据此推断,下图中卫所集中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应在(  )
31.(2022·湖南湘潭一模·6)下图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示意图,图中信息可以体现出明清时期(  )
A.农业作物种植的多样化 B.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海外贸易实际较为发达
32.(2024·湘豫名校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二·8)下面是嘉庆道光年间樊城重修山陕会馆捐款客商的地域分布示意图。52个地名类中,大致确定具体位置的有44个,无法确定具体位置的有8处,52个地域来源大致可反映樊城的经济往来范围。樊城重修山陕会馆(  )
A.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交流 B.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C.促使商帮归宗意识构建 D.重视地域和行业的发展
33.(2023·江苏百校高三联考·6)图1是《明朝形势图(1433年)》,图2是《清朝疆域图(1820年)》。观察两幅地图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A.明朝长城军事防御功能蜕化 B.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C.明清的疆域逐渐达到最大化 D.清前期确定了完整的领土界限
34.(2022·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二模·5)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
35.(2021·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5)下图是清朝疆域图(1820年),对地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 B.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D.古代君主集权专制达到顶峰
36.(2023·湖南省A佳教育联盟·6)1890年在筹建铁厂选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说:“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考量多方因素后,张之洞将铁厂定址于汉阳(如下图所示)汉阳铁厂的选址折射出当时(  )
A.官场腐败阻碍洋务运动开展 B.汉阳成为洋务运动中心
C.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区域发展 D.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37.(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5)下图反映出,当时清王朝(  )
A.被迫对外开放 B.面临瓜分危机 C.统治一度瓦解 D.政局经历动荡
38.(2022·河北省级联测高三第二次考试·8)下图为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影响这一时期近代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图 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
A.外贸中心的转移 B.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C.洋务新政的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39.(2021·湖北武汉五月供题·6)下图是“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起义形势”示意图,它反映了(  )
A.清朝统治危机深重 B.汉族官僚集团崛起
C.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D.列强瓜分中国破产
40.(2021·江苏苏州高三第二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8)导致下图(《辛亥革命形势》)图中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B.地方督抚对革命的态度不同
C.清朝管控各地方式存在差异 D.南北方的群众基础差别较大
41.(2023·河北邯郸三模·8)据下图可知,该地区(  )
A.革命活动为武昌起义奠定基础 B.清朝统治已土崩瓦解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落后 D.革命形势与南方不同
42.(2023·重庆模拟调研(五)·8)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革命形势图(据应星:《主力红军在“五湖四海”的崛起》)该形势图可用于研究(  )
A.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条件
C.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斗争 D.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43.(2022·辽宁省大连市一模·9)图2到图3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状况。这说明(  )
A.中共彻底摆脱了苏俄革命模式 B.中共开辟的革命道路符合国情
C.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完全失败 D.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得到巩固
44.(2022·;湖南省长沙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9)据图2可推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  )
图2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A.受俄国革命模式直接影响 B.集中在长江沿岸交通要道
C.与国民革命运动密切相关 D.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趋势
45.(2020.7·天津高考·6)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6.(2024·河北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Ⅳ·8)下图为某次战役的形势图。此次战役(  )
A.粉碎了日本军队的重点进攻 B.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C.彰显了团结抗战的时代精神 D.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47.(2023·重庆二模(教科院卷)·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中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 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  )
48.(2023·湖南岳阳二模·9)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作战示意图。这一行动(  )
A.成为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典范 B.得到了正面战场的有效配合
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逆转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
49.(2021·重庆高考·8)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作用。下图是民国时期出版的某图书的版权页和正文中的一幅地图,它们反映出(  )
A.东北是日本侵华的新目标 B.日本对华侵略的军事动向
C.华北事变前日本对华领土的侵略情况 D.划分势力范围是日本侵华的主要手段
50.(2024·辽宁鞍山一模·9)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对此阶段工业建设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在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发展基础上延伸 B.改变了五十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策略
C.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 D.开创了西南西北地区现代化工业发展
51.(2023·天津南开区二模·7)下图中包含了新中国工业城市分布的重要信息,据此判断,其布局调整应是20世纪(  )
A.30年代 B.40年代 C.60年代 D.90年代
52.(2023·湖南邵阳一模·10)图1、图2是新中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新建工业分布示意图。图1到图2的变化缘于(  )
A.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B.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势
C.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巩固
53.(2022·湖南省永州市三模·11)图1、图2是中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新建工业分布示意图。这两幅图反映当时我国(  )
图1 20世纪50年代的新建工业分布 图2 20世纪60、70年代的新建工业分布
A.工业的区域分布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实行重大战略调整以应对严峻国际形势 D.落实了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54.(2024·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联考一湖南卷·13)下图为15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动方向示意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黑奴贸易遍布世界各地 B.美洲白银严重匮乏
C.中国传统经济仍具优势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5.(2024·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河北卷·15)下图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某种农作物的推广过程。
据此可知,该农作物是(  )
A.甘蔗 B.水稻 C.棉花 D.玉米
56.(2023·重庆一模·13)下图是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某贸易航线图。据此判断甲乙航线船只运送的主要物品(  )
A.甲:手工制品;乙:贵金属 B.甲:丝绸、瓷器;乙:白银
C.甲:贵金属;乙:手工制品 D.甲:白银;乙:丝绸、瓷器
57.(2023·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重庆卷·9)下图是第一幅以美洲命名的世界地图,由德国人瓦尔德泽米勒于1507年绘制完成。该图制作精准,甚至对南美洲西海岸的太平洋也做了详细的勾勒。这份地图在当时(  )
A.反映了现代测绘技术的成熟 B.受到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影响
C.体现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冲击了人们对现有世界的认识
58.(2022·湖南衡阳三模·14)下图是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发展示意图。该图可说明(  )
A.政治统一加速德国经济现代化进程 B.三次王朝战争推动关税同盟的建立
C.经济基础是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D.德国的国内统一市场处于瘫痪状态
59.(2023·江苏南通四模·13)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大规模跨洲移民现象,该现象的出现(  )
A.表明黑奴贸易盛行 B.源于工业革命的扩张
C.标志全球航路开辟 D.受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60.(2023·福建名校联盟大联考·6)下图为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密度图。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  )
A.抵制了列强商品输出 B.产业结构比例的失调
C.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D.推动了洋务运动发展
61.(2023·广东高三综合测试·14) 图3为第一国际各国或地区支部分布图(部分)。
据图3推知,第一国际各支部的成立有利于(  )
A.推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C.奠定各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 D.巩固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联合
62.(2024·辽宁鞍山一模·15)观察下图,关于西方殖民者殖民区域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17—18世纪非洲形势图 20世纪初非洲形势图
A.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垄断资本的推动
C.列强殖民扩张模式的转变 D.重商主义的要求
63.(2023·江苏扬州中学模拟·14)观察下图,关于西方殖民者殖民区域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垄断资本的推动 B.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重商主义的要求 D.列强殖民扩张模式的转变
64.(2023·湖南师大附中三模·14)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大洲,下图是使用民族边界绘制的非洲地图,与这一状况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二战后非洲独立国家数量众多 B.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C.宗主国任意划定殖民地的边界 D.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65.(2021·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押题卷·34)19世纪的欧洲音乐呈多元而丰富的发展态势。出现图中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各国(  )
A.各异的文化传统 B.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意识形态的差异 D.处于不同历史阶段
66.(2022·辽宁沈阳三模·16)下图为联合国70年间(1948—2018)维和行动示意图。据此可知(  )
A.贫穷与落后是战争的根源 B.联合国的宗旨得以有效践行
C.维和行动遏制了冲突爆发 D.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67.(2022·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14)观察下图、对此图所描绘的战争态势认识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扩展到最大规模 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反攻阶段
C.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欧洲 D.英德战场成为抵抗纳粹主要战场
68.(2021·天津高考·13)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军队实施的某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该军事行动达成的直接政治后果是(  )
A.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轴心国集团的瓦解
C.反法西斯战争根本转折完成 D.联合国成员国的进一步增加
69.(2022·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二模·15)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如图所示:(1913年指数=1)
由此推知,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  )
A.优化国家经济布局 B.应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
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70.(2023·河北“百万联考”高三3月诊断性模拟考试·15)下图所示为二战后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这一情形(  )
A.凸显美苏两国的主导地位 B.与各国的贡献大致匹配
C.标志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D.影响了战后的国际局势
71.(2022·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二模·15)下图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示意图,苏联、美国、英国等国于1968年7月1日签署了该条约。中国于1992年3月递交加入书。1995年5月,联合国召开缔约国大会,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基本上消除了核武器扩散的风险 B.改变了全球治理体制的基本规则
C.涵盖了全球大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D.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产物
72.(2022·江苏南京高三9月学情调研·15)以下两幅非洲地图分别绘制于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20世纪初的非洲 20世纪末的非洲
A.20世纪初,非洲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20世纪初,资本输出是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C.20世纪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趋于瓦解 D.20世纪末,非洲完成独立但仍带有殖民阴影
73.(2021·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全国卷>·35)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英、法、苏四大国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发展形势。该形势的发展表明(  )
A.西欧复兴遭受重挫 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冷战格局持续紧张 D.欧洲分裂不可避免
74.(2022·天津市部分区一模·13)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观察下图,截至2020年底,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75.(2024·重庆一模(主城区)·8)下图是1916—1922年华商纱厂与外国在华纱厂统计示意图。据图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A.中国民族工业在艰难环境中有所发展 B.形成了美日两国控制中国的经济局面
C.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导致民族工业萧条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76.(2024·重庆一模(主城区)·10)下表是1950—1952年重庆社会商品流转公私比重变化表。据表1推断,1952年重庆(  )
年度 1950 1951 1952
社会商品批发(%) 国营及合作经济 31.42 57.11 78.39
私营经济 68.58 42.89 21.61
社会商品零售(%) 国营及合作经济 3.66 16.36 61.81
私营经济 96.34 83.64 38.19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B.私营经济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C.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D.国民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77.(2024·重庆一模(主城区)·14)下表是英国早期高等文官考试的科目及分值表。下表说明,英国早期高等文官的选拔(  )
科目 分值 科目 分值 科目 分值
英文写作 500 英国历史 500 英国语言文学 500
希腊语言文 学与历史 750 罗马语言文学与历史 750 法国语言文学 与历史 375
德国语言文 学与历史 375 意大利语言文学与历史 375 数学(纯粹数学)和混合数学 1250
自然科学 1375 伦理学 500 政治经济学 375
总分值:7625
A.遵循政治中立原则 B.重视通才教育
C.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D.强调职位分类
78.(2024·重庆一模(康德卷)·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看出(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资料汇编(1949~2008)》
A.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B.上海逐渐失去工业领先地位
C.国家重视改善工业布局 D.工农业实现均衡发展
79.(2024·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四·8)下表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根源于(  )
名称 修筑时间(年) 路段 全长(公里) 轨距(毫米)
中东铁路 1897—1903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南至大连 2400 1524
胶济铁路 1899—1904 青岛—济南 395 1435
道清铁路 1902—1907 道口—焦作 154 1435
滇越铁路 1903—1910 昆明—河口 468 1000
安奉铁路 1904—1905 丹东—沈阳 302 762
津浦铁路 1908—1912 天津—南京 1013 1485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 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
80.(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四·3)下表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表,通过此表所示内容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石 215.7万石 1400万石
合计 4755.5万贯石 1305.5万贯石 3450万贯石
A.税法改革成效巨大 B.唐朝政府名存实亡
C.地方财权显著增强 D.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81.(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三·10)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下列两个时期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主要着眼于(  )
1963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部分) 2012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部分)
专业门类 专业类数量 专业数量 专业数量比例(%) 专业门类 专业类数量 专业数量 专业数量比例(%)
工科 14 207 47.9 工学 31 169 33.40
文科 0 53 12.3 文学 3 76 15.02
理科 0 42 9.7 管理学 9 46 9.09
农科 0 33 7.6 医学 11 44 8.70
财经 0 10 2.3 理学 12 36 7.11
医科 0 10 2.3 法学 6 32 6.32
政法 0 2 0.5 经济学 4 17 3.36
其它 略 略 略 其它 略 略 略
A.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 B.“科教兴国”理念的提出
C.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 D.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
82.(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三·14)下图是1919—1929年美国GDP(国民生产总值)与标普指数(美国证券研究机构标准·普尔公司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年度均值涨幅,图中数据反映出此时期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B.经济危机的风险在加剧
C.已经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D.股市上涨反映经济繁荣
83.(2024·重庆11月调研·15)下图示意1978—2019年我国乡村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变化趋势,这反映出我国(  )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
A.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B.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
C.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D.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84.(2024·重庆八中月考二·14)下表是《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中1930年10月闽西省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决算表(节选),表中信息可以用于论证当时闽西省苏区(  )
1930年10月闽西省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决算表(节选)(单位:元)
项目 膳食费 政卫队 文化部 交通总局 红报社 闽西医院 医药费 红军学校 军服费
数额 608.85 703.54 151225 122729 195256 2950205 167174 1989 38.28
A.面临艰难的政治军事形势 B.土地革命卓有成效
C.首要任务是发展文化教育 D.人口数量有所下降
85.(2024·重庆南开中学月考二·8)下表是1915—1922年间中国煤矿运费税捐的负担比较,表中内容反映岀这一时期(  )
矿名 资本 性质 每吨产煤成本(元) 每吨公里运费(元) 主要 销地 运至主要销地每吨运费 每吨税捐
运费(元) 占成本(%) 税捐(元) 占成本(%)
阳曲保 晋公司 民族 资本 2.021 0.02500 石家庄 3.206 159 1.7310 86
枣庄中 兴公司 官僚 资本 2.025 0.00501 济南 1.258 62 0.2000 10
唐山开 滦公司 帝国主义资本 1.500 0.00812 天津 1.180 79 0.2675 18
A.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近代矿业 B.生产方式决定了矿业产销成本
C.民族资本企业发展遭遇了挫折 D.民族企业发展受制于时代环境
86.(2024·重庆一中高三开学考试·5)读图1:
图1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统计图
据此可知,当时(  )
A.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B.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 D.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
87.(2024·重庆部分学校9月联考·15)下表所示为20世纪以来公共交通管理领域的若干史实。表中信息集中反映了近现代交通管理发展的(  )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率先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
2014年2月起,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局逐步推行车对车通信(V2V)技术和并制定相关法规
A.机械化 B.智能化 C.电气化 D.法制化
88.(2024·重庆部分学校9月联考·14)下表所示为1962—1967年部分欧洲国家从美国购买(表中负数表示“对美国出售”)的黄金总量净值(单位:百万美元)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年份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比利时 63 — 40 83 — —
法国 456 518 405 884 601 —
意大利 — — -200 80 60 85
西班牙 146 130 32 180 — —
黄金出售总量a 446 721 654 1472 688 152
注:a表示美国对包括表中所列4国在内的全部国家出售黄金的总量。
A.美国经济霸权基础受到侵蚀 B.黄金的国际市场价波动频繁
C.布雷顿森林体系已名存实亡 D.法国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89.(2024·重庆部分学校9月联考·10)下图所示为我国不同阶段年均净减少耕地规模(单位:万亩)图中数据可用于解释当今中国(  )
A.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 B.推广科学种田的结果
C.城市化规模达到极限 D.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
90.(2024·重庆部分学校9月联考·8)下图所示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初,三类城市产业工人占比(左)和现代工业产值占比(右)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注:1代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六大沿海通商口洋,2代表南京、汉口、重庆三大沿江通商口岸,3代表其他城市。
A.列强经济侵略开始向内地渗透 B.国内工业发展严重不平衡
C.中国的工人运动总体规模不大 D.内地机器制造业进步明显
91.(2024·重庆南开中学月考一·15)如图反映的是欧洲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欧洲各国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衰落 B.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C.欧洲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机械化水平提高加剧农业人口外流
92.(2023·重庆高一下期末·5)下图为1500—1799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前三名国家的船只数量变化情况。图中乙国为(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荷兰
93.(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十·14)下图为1913—1926年俄国(苏联)农业指数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A.农业发展助推工业化建设 B.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计划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 D.分配政策调整有利于经济恢复
94.(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十·9)1970—1978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如下表所示。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年份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出口总额
1970 23.3 22.6 45.9
1978 108.9 97.5 206.4
A.第三世界国家兴起 B.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C.“左”倾错误的纠正 D.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95.(2023·重庆八中5月全真模拟·12)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由此可推知(  )
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
1699—1701 177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 13.3 46.9 46.4 34.7 28.1
非洲、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6.3 29.0 43.0
A.英国投资逐渐从欧洲转向其他地区 B.英国工业制成品在欧洲销量下降
C.英国工业制成品在欧洲竞争力减弱 D.商品输出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96.(2023·重庆高考·9)下图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
97.(2023·重庆三模(康德卷)·14)美国众议院于1816年通过关税法案,对进口的工业产品课以30%的关税,美国由此确立了关税保护制度。下表为该法案在众议院表决通过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赞成 反对 缺席
新英格兰(东北部各州) 16 10 16
大西洋中部各州 44 10 13
南部各州 14 31 7
西部各州 14 3 5
总计 88 54 41
A.奴隶制度遭到普遍反对 B.统一国内市场已经形成
C.工业革命取得突破进展 D.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98.(2023·重庆模拟调研七·13)表:1880年与1920年美国六大主导行业(附加值,1914年百万美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1880年 1920年
(1) 机器 111 机器 575.6
(2) 钢铁 105.3 钢铁 492.8
(3) 棉纺织 97.2 成材 393.4
(4) 成材 87.1 棉纺织 363.7
(5) 靴子和鞋子 82 造船(钢) 348.8
(6) 服装 78.2 汽车 347.3
A.重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B.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C.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在工业化浪潮中一枝独秀
99.(2023·重庆三模(教科院卷)·7)下表为1870—1894年部分年份中国进口商品总值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值的变化表(单位: 万海关两)它反映出(  )
年份 进口商品总值 大宗商品进口
鸦片 棉制品
进口值 占进口总值(%) 进口值 占进口总值(%)
1870—1874(五年平均数) 6886.9 2598.7 39.2 2145.1 32.2
1890—1894(五年平均数) 14423.3 2994.7 21.1 4965.3 35.3
A.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主要方式
C.国际竞争影响下鸦片贸易萎缩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成就显著
北新巴蜀中学高2024届历史地图表格选择题寒假专项训练答案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D B A A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D C A B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C B D D C D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B B B A D D C A A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B B C B C D C C C
题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C B C C D B D C B C
题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答案 B C D C D B B B A D
题号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答案 D D D C A C B C C C
题号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答案 A B A A D D B A A B
题号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答案 D D D B C C D A A
1.【答案】C【解析】据地图信息可知,中华文明以中原文化区为核心,周围分布着不同文化区,在外围还有草地、狩猎采集等经济文化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趋向,而各文明区各有特色,体现了多元特点,故选C项;据地图信息可知,中原文化区位于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但不能就此得出整个中华文明起源于此,且材料并未出现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据地图信息可知,中原文化区等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分布着成渝、江南等文化区,材料并未对比两者哪个为主体,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具体的时间信息,且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形成于春秋战国之后,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上册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地处于河南洛阳偃师区境内,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平面图有宫城、贵族墓集中分布区等,说明平面图反映的二里头文化已是阶级社会,阶级明显分化,故选C项;“礼乐制度的产生”不合时空,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排除A项;“最早国家形态”不合时空,目前学术界也无法判断二里头遗址就是大禹时期的遗址,排除B项;“成熟”不合时空,青铜器制造业的成熟期为商周时期,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同时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养士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力图实现统一天下政治目标,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在秦朝以后才出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格局,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出现,齐国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自己的实力,力图实现统一天下政治目标,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水利工程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灌溉增加粮食产量供应前线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送军队和补给,故选D项;春秋战国兴修水利主要是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是为保护环境,排除A项;尽管水利工程能够有利于各地交流,但是由于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抵消了其作用,所以当时各地联系并没有因此加强,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根据分布图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并且,不同文化圈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一个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此时文化界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动荡时期,排除A项;鲁文化圈在中华文明中虽然有一席之地,但此时尚未取得主流思想地位,排除C项;这一时期文化相互影响,但这并不是政治分裂的原因,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秦始皇巡游六国故地以了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情况,刻石的内容基本上为宣扬秦朝统一的意义以取得民心支持,故选A项;“表彰皇帝功德”只是部分目的,且不一定要通过巡游来实现,排除B项;“配合灭六国”时空错位,公元前220年已是秦朝统一天下的第二年,排除C项;“维护边疆安全”不合题意,巡游的地点为东方、南方,而秦朝边疆安全威胁主要来自长城以北的匈奴,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图片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农牧界线与战国时期相比向西推移了,说明种植业的西进,牧区的西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农耕生产方式的推广,故选A项;民族交融加深伴随着农耕生产方式的变革,民族交融加深不是农牧界线向西推进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府的政策与农牧界线向西推进有一定影响,但若没生产方式变革,也未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排除C项;图示是农牧界线向西推进,与经济重心南移方向不同,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对比战国长城分布图和秦朝长城分布图,可发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多建有长城相互防范,而到秦朝完成统一时,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可推知秦朝极力消除分裂因素,故选C项;由图1到图2各诸侯国间长城的消失,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进程,并不能推知秦朝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由图2可知秦代的长城规模更大,主要修筑在北方,表明秦统一六国后加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范,不能推知秦朝边疆危机日益严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秦长城的建造反映的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由表1可得,《说文解字》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多位于黄淮地区,这说明北方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当时南北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故选D项;图中仅涉及到有郡和国,说明地方上仍然存在郡国并行制,与之前一致,说明行政制度并未进行重大调整,排除A项;表1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与国中,郡远多于国,郡的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免的,而国则由于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而不会再威胁中央集权,所以单凭题干信息没法得出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东汉前期确实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图1中的信息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与儒家思想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但恢复了秦始皇时期的农业开垦规模,还把农牧区分界推进到有史以来最北线”可知,这一政策有利于强化中央对边疆新秦中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据所学,汉代的土地兼并是全国性问题,而材料中的移民垦荒只是在新秦中地区,排除B项;据所学,在新秦中垦荒的前提是新秦中地区是西汉的统治区域,而非垦荒扩大西汉王朝统治区域,排除C项;据所学,“推恩令”主要是针对地方诸侯,而材料中的政策是针对新秦中地区,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与战国时期相比,汉武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向北向西移,结合所学汉武帝三征匈奴和西北屯田的史实可知,这与政府边疆政策有关,故选C项;战国时期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气候条件恶化应该农牧分界线南移,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从汉代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变化,特别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深入印度洋,反映出我国古代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故选C项;朝贡体系强调的是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是政治体系,而丝绸之路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平等的商业往来,排除A项;抑商政策主张限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反映的是国际贸易往来,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幅图反映从汉朝到唐朝交流范围缩小,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上图中的“后秦”“前秦”“前燕”,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方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对立政权,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为社会动乱、民族交融,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由北向南迁徙,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挑战,但仍然居于主流统治地位,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图片信息“对比汉武帝时期,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向中原地区内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所以,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故选D项;农牧分界线的变化缘于游牧民族内迁,排除A项;唐朝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排除B项;南方是农耕经济,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由示意图中的北周、北齐、后梁、陈等政权同时并存可得,图示指的是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乱加速了民族交融,同时门阀士族势力盛行,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排除A项;科举制是创立于隋朝,而图示中的南北朝还没有科举制,排除B项;市民文学兴起是在宋代,南北朝时期还没有市民文学,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隋唐间户数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网络联结,故选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最终转移到南方地区,时间不符,排除B项;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时间不符合材料“唐天宝元年(742年)”,排除C项;两税法实行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时间不符合材料“唐天宝元年(742年)”,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阶段特征掌握情况、识图与提取信息的能力。就山东地区而言,小麦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西部、北部、南部等地,而东部的半岛和丘陵地区尚处空白,山东地区小麦的种植区域分布,反映了隋唐时期山东东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的不均衡,故选B项。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图片仅仅是小麦种植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全国经济重心的内涵,排除A项:没有其他作物对比,不能得出小麦种植比例,故得不出是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C项;魏晋以来,以至隋唐,北方战乱多,动荡时间长,经济破坏大,而南方相对安定,发展相对较快,同时仅以小麦的分布无法说明南方经济开发程度的快慢,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开元年间,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要设置军镇,加强防务,故选B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中叶,在边境重地增置藩镇,为了加强防务,与民族政策开明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军镇的设置是为了加强防务,而不是为了处理社会矛盾,排除C项;从图中的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虽然藩镇设置的比较多,但是和中央的关系是多种的,并不是割据为主,所以不能因此得出严重的结论,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隋唐的文化交流。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期、第二期耳杯,盛行于黄河流域;第三期、第四期耳杯,盛行于长江流域及更南方的地区,由此可以看出,耳杯大致呈现从北到南传播的路径,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原汉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项正确;由图并不能推断出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A项错误;图中的分布并未呈现从河西走廊至西域的耳杯传播路径,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与发展,南北方社会发展差距有所缩小,D项错误。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材料背景是,辽、宋、西夏各民族政权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互市的开放,不仅使双方取得了各自所需的政治、经济利益,也保持了边界的和平安定,故B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属于对外,朝贡贸易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属于民族政权之间的贸易往来,A.D两项错误。北宋时期,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北宋、辽、西夏榷场分布于北方、西北地区,C项与材料无关。
21.【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呈现“圈层式”结构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南宋政治地理结构呈现“条块式”结构,通过拉长战略纵深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因此起到环绕保卫偏安政权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政治地理结构,未体现地方行政层级,故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说法体现的是北宋政治地理结构的特点,并非南宋,故排除。
22.【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御街本为京城中皇帝出行的街道,而南宋时临安御街的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说明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选A项;民间集市是位于乡村的集市贸易,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而非乡村,排除B项;“摆脱”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北宋时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宋五子学术生涯的主要情况示意图”图表内容可知北宋五子在各处讲学,促使当时的南北文化交流频繁,故选C项;文化的均衡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图表可以看出北宋五子在各处讲学,南北文化的频繁交流,但体现不出文化的重心所在,排除B项;材料可知北宋五子的学术生涯,但没有材料体现文化水平发展的高低程度,从本题无法得知经济发展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两条大运河都贯通南北,供应北方朝廷粮食和物资需要,且元朝大运河进一步截弯取直,反映了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故选B项。交通只能影响国家的兴盛,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朝廷有效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据材料“元朝在各地设有十个行省,十省以外的地区直属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地方割据,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故选D项;材料讲的是元代的行省制度,并不是官员监察制度,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制确立于秦朝,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政治权力在中央,行省制度在地方实行,排除C项。
26.【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琢郡,向南到余杭,元朝时期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了航程,从杭州直达大都,这一变化说明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元朝时期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开始出现,排除B项;政治中心的变化从长安转移到北京,推动了运河的变化,但是城市布局的变化对运河的影响较小,排除C项。
27.【答案】C【解析】通过对左右两图的比较,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不仅疆域上分裂未实现大一统,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并立,而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清朝疆域辽阔,包括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另外国家统一,基本没有了汉族或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两幅图的对比集中反映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不仅体现了疆域的变化,还体现了民族关系的变化,A项片面,排除A项;根据清朝形势图,图片标注是1908年,此时清政府内忧外患,东南互保事件表明中央集权遭到冲击,排除B项;根据清朝形势图,图片标注是1908年,此时《辛丑条约》已签订,清政府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28.【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可知明代卫所主要设置在要害地方,即政治、军事要地,①位于京师附近,是拱卫京师的军事要地,故①正确;②位于山海关附近,是防范辽东的军事要地,故②正确;③地处南京附近,当时南京是留都,对明朝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故③正确;④地是防守倭寇的前沿,关系到东南海防的安全,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9.【答案】D【解析】材料以晚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国防等信息为载体考查晚明卫所集中分布情况,①处为京师附近,历朝历代均在都城附近布置重兵防守以保卫京师安全,明朝也不例外,如在天津设置重兵,故有天津卫”之称,故①正确;②处东北地区,设置卫所有助于加强控御东北,尤其明后期,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力量发展壮大,给明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明政府设置卫所以加强对建州女真的防御,故②正确;③处南京一带、明初建都于南京,是后来北京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明政府出于维护南京政治稳定日的,在此设置卫所,布置重兵:此外,南京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处,是大明王朝财源通道的重要枫纽,为了保证江南财税收入、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北京,明政府必然在南京设置卫所,故③正确;④处是东南沿海,设置卫所有助于加强东南海防,防止海上敌对势力及倭寇的侵扰,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30.【答案】B【解析】“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说明卫所离政治中心最近,B既靠近京师又靠近政权界,故选B项;A远离政权界和政治中心,排除A项;C不是明朝疆域,排除C项;D也超出明朝疆域,排除D项。
3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在明清时期的太湖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种类非常多,如玉米、水稻、番薯、棉花等等,据此可知,明清时期农业作物的种植呈现多样化特点,故选A项;经济重心完成转移是在南宋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题干图片展示的是太湖流域“农作物产区”与“手工业著名产地”,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
3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帮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观察图片可知,樊城重修山峡会馆的捐款客商主要来自“河南”“湖北”“陕西”等周边地区,说明这些客商与樊城存在经济贸易关系,重修进一步拉近了这些区域的经贸往来,这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全国各地”说法夸大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单一的湖北籍商人,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行业信息,排除D项。
33.【答案】B【解析】对比两幅地图可知明清朝代更替,周边政权林立,但是中国的版图大致范围基本一致,表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且较为稳定,故选B项;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长城所处的位置,但是长城的功能并未发生变化,都是用于抵挡外敌入侵,是我国当时的防御屏障,排除A项;明清疆域最大的说法错误,元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的时期,排除C项;清朝确定了完整的领土界限说法不准确,领土界限在清朝有很大的变化,排除D项。
3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在宋代,太湖平原的粮食外运到全国各地,在清代,出现了专门的种植业区域,如“桑蚕水稻区”、“棉花水稻区”,这些商品被运送到全国各地,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即出现了跨区域贸易繁荣的景象,故选B项;专门的工商业市镇一般出现于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但是在题干图片内容中并没有出现该地图信息,排除A项;在题干图片内容中,并没有出现“漕运”这种运输方式,排除C项;小农经济体现在耕作方式上是铁犁牛耕,在组织方式上体现为男耕女织,在生产特点上体现为精耕细作,但是在题干图片内容中并没有涉及该信息,并且,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结构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并没有发生变动,排除D项。
35.【答案】A【解析】从上图可以看出,1820年清朝的疆域涵盖了今日的中国领土,因此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故选A项;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元朝,排除B项;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在元朝,排除C项;古代君主集权专制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上面的地图无法体现,排除D项。
3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武昌是总督住所所在,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铁厂选址在远离铁矿和煤矿却临近武昌的汉阳,可知其选址的主要考虑是便于官府监管控制,管理政企不分,不符合现代管理趋势,且会提高成本,因而从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复杂境遇和坎坷路途,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官场腐败的信息,排除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37.【答案】D【解析】根据地图信息中英法联军进犯路线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此次事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图示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示意图,经历战争的国家这一时期政局正在动荡,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又进一步对外开放一定数量的口岸及城市,但图示仅涉及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的侵犯路线,故“被迫对外开放”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又一次面临列强瓜分,但图示仅涉及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的侵犯路线,故“面临瓜分危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统治瓦解以辛亥革命后统治的土崩瓦解为标志,而不是图示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38.【答案】C【解析】由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可知,近代中国工业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较多,这是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接近通商口岸的地区更方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选C项;外贸中心的转移是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但是这与工业分布密度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在1860—1894年间并没有调整,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865年就结束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39.【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19世纪中期,清朝统治的重要区域爆发了太平天国和各族人民的多次起义,且波及范围广泛,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深重,故选A项;材料只是“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起义形势”示意图,不涉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排除B项;人民反帝斗争高涨与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不符,且此时资本主义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反帝”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瓜分中国破产,排除D项。
40.【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示辛亥革命形势图可知革命军势力在南方地区发展广泛,北方直隶、河南、山东等地依据为封建势力主要控制区,这说明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力量在各区域的影响程度不同,故选A项;革命发展形势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非由地方督府态度决定,排除B项;清政府作为革命前中国合法政府对各地区的基本管理模式不变,排除C项;辛亥革命由革命党人主导发起,尤其内地广大地区群众参与度低,革命发展形势受群众因素影响较小,排除D项。
41.【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的省份大部分在南方,如湖北、湖南、江西、云南、浙江、贵州、上海、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河北省多处也爆发了起义,但多以失败告终,与南方革命形式形成鲜明对比,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爆发与1911年10月10日,材料中起义的时间均晚于武昌起义的时间,排除A项;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只涉及河北省各地的起义,而且这些起义多以失败告终,不能反映清朝统治已土崩瓦解,排除B项;材料地图中只涉及河北省各地起义的情况,不能体现河北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的河北地区,铁路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相对较好,排除C项。
42.【答案】B【解析】材料“主力红军”表明当时的时间是1934—1936年左右,即红军长征时期,为了应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共产党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并建立了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上图可用来研究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条件,故选B项;中华民国成立时期还未形成红军,排除A项;材料中的地图并不局限在南方,北方区域包含了西安等,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南方八省的材料,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不叫红军,主要分为新四军和八路军,排除D项。
43.【答案】B【解析】结合《纲要》上册第126页所学:到1930年下,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与题干中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相合,故选B项;“彻底摆脱了”不合史实,“中共彻底摆脱了苏俄革命模式”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排除A项;“完全失败”与1934年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相悖,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排除D项。
44.【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可知,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是经历过国民大革命,群众基础较好,故选C项;俄国革命模式是以城市为中心,而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以农村为中心,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了,排除A项;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仅分布在长江沿岸要道,还分布在南方两省或三省交界处,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趋势,故无法判断其发展趋势,排除D项。
45.【答案】B【解析】据材料“长征途中”“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可知,该会议为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即图中②的位置,故选B项;图中①为江西瑞金,排除A项;图中③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排除C项;图中④为甘肃会宁,排除D项。
46.【答案】C【解析】材料图片包括“山西”“河北”“平型关”“国民党军队”“115师”等信息,据此可知此图片为抗战初期太原会战的部分示意图,故选C项。粉碎了日本军队的重点进攻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排除B项;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是在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排除D项。
47.【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河北西柏坡位于图中D处,故选D项;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河北西柏坡,A处为江西瑞金,排除A项;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河北西柏坡,B处为贵州遵义,排除B项;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河北西柏坡,C处为陕西延安,排除C项。
48.【答案】C【解析】观察地图可知八路军集中力量破坏了日军的铁路地段,打破了日军对八路军的包围和封锁,即所谓的“囚笼”政策,故选C项;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典范是岔口围困战,强调的是灵活的作战方式,和图中主要破坏日军铁路地段,打破包围不符,排除A项;图例没有表明是否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配合,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八路军的作战策略和效果,不能得出中日双方力量逆转的结论,排除D项。
49.【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东北地区及山东、福建都已经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结合“民国二十四年”的时间信息,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前日本已经侵占了东北地区,故选C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1935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全面侵华的步伐,排除A项;地图中没有日本的军事路线图,无法得知日本的军事动向,排除B项;抗日战争开始后战争成为日本侵华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
50.【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示为1964年的三线建设,由于当时中国受到美苏的战争威胁,因此将工业迁移到第三线,即中西部地区,即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故选C项;三线建设将东南沿海的企业迁移到中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排除A项;三线建设并未改变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排除B项;现代化工业发展始于1978年后,排除D项。
51.【答案】C【解析】据题干地图信息可知,在该时期,新中国的工业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结合所学可知,该分布特点与20世纪60年代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以及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密切相关,故选C项;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尚未建立,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工业城市主要分布于沿海城市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中城市,并且,新中国在1949年才成立,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工业城市也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排除D项。
52.【答案】B【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上册所学知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建工业分布于西南、西北地区,与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国家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相合,故选B项;西部大开发开始于1999年,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时,国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新建工业地区为广东、福建两省,排除C项;“逐渐巩固”不合史实,20世纪60年,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排除D项。
53.【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比较得知5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60、7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中地区,结合所学,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加强国防力量,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在西南、西北等地大力开展国防工业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故选C项;“重心已经发生转移”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八字方针”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与工业分布无关,排除D项。
5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还未进行工业革命而生产力水平不高,中国农耕经济繁荣;15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世界贸易中白银很大部分最终流向中国,故选C项;“黑奴贸易”主要是在欧洲、非洲、美洲三大洲之间形成三角贸易,“遍布世界各地”说法错误,排除A项;“严重匮乏”不符合史实,美洲盛产白银,且与材料秘鲁、墨西哥白银流向马尼拉、中国相悖,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5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图片中信息与玉米的推广过程相符,D项正确。北方地理气候条件不宜种植甘蔗,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项;棉花和水稻在明清之前已经在南方和北方种植,与材料中农作物的推广时间不符,排除B.C两项。
56.【答案】B【解析】根据地图可以判断出左边为亚洲,右边为美洲,结合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主要是从亚洲运输丝绸和瓷器到美洲,然后将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根据地图中0°-北纬23.5°的地理位置,结合地理中风带和洋流的相关内容,可知甲航线受日本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其大致是由西向东,因此此航线应该是从亚洲到美洲的航线,其主要商品为丝绸和瓷器;而乙航线受赤道暖流以及东北信风的影响,其方向大致是由东向西,因此该航线应该是从美洲到亚洲的航线,其主要商品为白银,故选B项;甲地位于亚洲马六甲海峡,其主要出口物为瓷器和丝绸,排除A项;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起殖民地,把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国的丝绸等商品运往美洲,排除C项;甲航线受日本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其大致是由西向东,而乙航线受赤道暖流以及东北信风的影响,其方向大致是由东向西,结合资本主义的盈利目的,可知甲航线应为亚洲到美洲航线,而乙航线应为美洲到亚洲航线,排除D项。
5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之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欧洲,且多数人没有接受地圆学说,而这幅地图明显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这有利于当时的人们改变对现有世界的认识,引导他们去接受地圆学说及认识新的大陆,故选D项。16世纪现代测绘技术尚未成熟,排除A项;1507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尚未开始,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
58.【答案】C【解析】德意志关税同盟是德国统一前,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为扫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而结成的同盟,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为德国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政治统一”即德国统一,1871年德国才完成统一,排除A项;王朝战争,指1864年到1871年普鲁士为统一德意志进行的三次军事行动,而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在1834年,排除B项;“处于瘫痪状态”不合史实,关税同盟的建立使德意志市场走向统一,排除D项。
59.【答案】B【解析】据图标信息可知,当时对外移民涉及全球范围,且对外移民主要有欧洲、中国、印度、非洲等,欧洲主要向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移民,反映了当时欧洲殖民扩张和商品、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向,中国主要移民方向为大洋洲、东南亚和北美洲,印度主要向大洋洲、北美洲等地移民,中印两国的移民体现了劳动力的对外输出,非洲对外移民以南北美洲为主,体现了非洲劳动力的输出方向,资本、劳动力等的全球移动,体现了当时经济要素的全球流动,反映了工业革命的扩张,故选B项;黑奴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其盛行与中国和印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虽涉及全球范围,但移民范围和数量并未波及全球,主要集中在欧洲等地,排除C项;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范围主要在欧洲和非洲,与中印两国的对外移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60.【答案】C【解析】据题中密度图可知,近代中国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及内地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近代工业也包括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这类性质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抵制了列强商品输出这一结论错误,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工业领域的产业结构比例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对比状况,据题中密度图可知,只有整体上工业的分布,无法体现产业结构的对比,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1894年洋务运动已经濒于破产,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1.【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第一国际的支部遍布英、法、德、俄、意、西等西欧国家,有利于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排除A项;西欧共产党基本上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此时第一国际早已解散,排除C项;“社会主义运动”不合史实,应为“国际工人运动”,排除D项。
62.【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7—18世纪的非洲只有沿海城市受到侵略,20世纪初非洲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结合所学殖民扩张的史实可知,这是由于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模式发生变化,即由暴力掠夺转化为商品和资本输出,故选C项;工业革命之前列强资本原始积累,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A项;垄断资本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侵略的动力,不能解释侵略方式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重商主义是工业革命前的经济思想,排除D项。
6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殖民者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镇,进行奴隶贸易,工业革命后他们逐渐放弃了奴隶贸易,转而进行全面殖民入侵,尤其是19世纪后期,列强加快了侵略非洲的步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产所,这些国家争先恐后地扩大自己的殖民帝国,更大规模的瓜分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殖民国家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故选D项;垄断资本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西方殖民者就加快了侵略非洲的步伐,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但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适应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的需要,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放弃重商主义,推行自由贸易,排除C项。
64.【答案】C【解析】时空是列强瓜分非洲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根据自身利益和自身统治的需要划定了殖民地的边界,这就造成了传统的民族聚居区遭到割裂,人为的制造出许多少数民族,因此非洲成为世界上民族数量最多的洲,故选C项;20世纪60年代被成为“非洲年”,独立国家数量猛增,因此二战后非洲独立国家数量众多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会对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产生影响,但不是最密切的原因,排除B项;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大量民族混杂聚居造成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65.【答案】D【解析】19世纪,音乐呈现很强的民族性趋势,因为欧洲各国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西欧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所以音乐上多是浪漫主义,北欧和东欧处于争取民族独立的阶段,音乐的主题多是民族主义,故选D项;文化传统各异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一部分,排除A项;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一部分,排除B项;19世纪,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没有明显差异,排除C项。
66.【答案】B【解析】维和是专有名词,特指联合国维持和维护和平与稳定的良好秩序,与图片信息中“已完成的维和行动”“进行中的维和行动”及其冲突的地理区域相合,故选B项;战争的根源存在于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对抗性矛盾之中,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例如1948年中国的解放战争意在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和美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赢得民族独立,排除A项;“遏制了冲突爆发”不合逻辑,维和行动是在冲突爆发后进行的,且应为“缓解了冲突”,排除C项;和平是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世界的繁荣与发展,联合国的维和是针对冲突出现后,努力化冲突为和平,排除D项。
67.【答案】B【解析】由材料所示时间可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在根据地图显示,苏军和美军都在对法西斯国家进行打击,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反攻阶段,故选B项;一战的时间是1914年到1918年,和地图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闪电战”是二战才开始是德军的战略,地图中已进入二战后期,排除C项;地图中只有一处是苏德战场,不能说明是主要战场,排除D项。
68.【答案】B【解析】据材料“1943.7”“1943.9”可知,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与美英进行秘密谈判,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国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故选B项;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45年10月,联合国才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9.【答案】A【解析】由图2中1937年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和生产指数(原有工业区生产指数为8.6,新工业区乌拉尔区生产指数为9、西伯利亚区生产指数为15.5)可知,列宁主持制定的工业区建设计划,注意平衡原有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区域分布和生产指数的平衡,因而可以看出列宁主持制定这一计划的目的是要优化国家的经济布局,故选A项;题干制定计划的时间为十月革命后,当时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还不存在,排除B项;题干只提到了工业布局和生产指数,并没有提到轻重工业的分布安排,所以不能得出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结论,排除C项;列宁制定工业区建设计划的时间为十月革命后,而不是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胜国内外敌人之后,所以不能说其目的是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排除D项。
7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局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国分区占领为此后德的分裂和美苏对抗埋下了伏笔,影响了二战后的国际局势,故选D项;该地图反映了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无法据此推断美苏的主导地位,故排除A项;欧洲战场上苏联贡献最大,四国分区占领与贡献大小并不匹配,故排除B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是日本的投降,故排除C项。
7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苏联、美国、英国等国于1968年签署该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8年处于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美苏争霸进入白热化,世界有爆发核战争的危险,虽此时中国核爆炸已试验成功,但中国处境艰难,此时为两极格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为避免核战争的爆发与避免核武器扩散导致拥核国家地位下降而签署该条约。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较为和平稳定,故中国于1992年递交加入书,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并无法消除和遏制核武器扩散,条约签署后世界拥核国家数量依然不断上升,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是一个军事条约,而当时全球治理体制为雅尔塔体系,该条约无法改变全球治理体制的基本规则,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并不涵盖国际组织,排除C项。
72.【答案】D【解析】据两幅图信息可知,20世纪末非洲国家均已独立,但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的疆界却受到殖民时期帝国主义的影响,说明非洲完成独立但带有殖民阴影,故选D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如埃塞俄比亚并未沦为殖民地,排除A项;20世纪初资本输出确实是列强扩展的主要方式,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20世纪末帝国主义殖民殖民体系崩溃,排除C项。
73.【答案】D【解析】由上图可知,二战后英法美苏四国对德国的占领导致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加强,从柏林墙的出现可知,欧洲不可避免的分裂为东西两半,故选D项;西欧复兴是在而战后初期到五十年代初就完成了,柏林墙出现的1961年西欧各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排除A项;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是在1955年,题干是在这个时间之后,排除B项;冷战局势不是一直紧张的,中间也有缓和的时候,排除C项。
7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故选C项;①是非洲国家,排除A项;②是欧洲国家,排除B项;④是中美洲国家,排除D项。
75.【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1916—1922年,华商纱厂与外国在华纱厂的数量变化,虽然外商纱厂数量偏多,但是华商纱厂的数量也有所增长,说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下,民族工业也有所发展,故选A项;据图可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冲击了美日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美日两国控制中国的经济局面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图中华商纱厂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不能说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导致民族工业萧条,排除C项;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6.【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950至1952年重庆国营及合作经济的比重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私营经济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正值过渡时期,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主导,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故选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排除A项;1953至1956年对私营经济进行改造,排除B项;经济结构是指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结构并不合理,排除D项。
77.【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英国早期高等文官考试的科目有英文写作、英国历史、英国语言文学、希腊语言文学与历史、自然科学等合计12个科目,说明英国的文官考试科目较多,体现出政府重视选拔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才,故选B项;政治中立指文官在国家政治活动中保持“中立”立场,即文官不参与政治活动,相对各政党、利益集团居“公正”、“超然”地位,不介入政争漩涡,材料只涉及考试科目及分值,排除A项;仅罗列了英国早期高等文官考试的科目及分值,而考试方式、选拔标准没有明确说明,排除C项;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材料未体现官员职位分类,排除D项。
78.【答案】C【解析】据图示可知,上海和全国工业增速差异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力发展三线建设,加强了在中西部的工业投资,反映了国家重视改善工业布局,故选C项;“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布局了工业的地区分布和产业结构,因此,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于20世纪的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始终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图示中没有数据显示其它地区的工业水平,因此不能得出上海逐渐失去工业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据材料“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可知,没有提到工农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判断是否已经实现了均衡发展,排除D项。
79.【答案】C【解析】晚清时期列强争相向中国资本输出,修建铁路就是其中一种手段,中国的铁路修筑权被清政府出卖给了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所以晚清铁路大部分是由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主持修筑的,目的是方便自己对中国的侵略需要,而各国修建铁路的路轨宽度标准不一致,所以导致轨距存在较大的差异,故选C项;近代铁路修筑技术并不会因为轨距不同而存在区别,排除A项;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属于铁路修建的客观条件,不属于轨距差异的根源,排除B项;铁路修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能反映列强工业革命进程存在差异,排除D项。
80.【答案】C【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地方留成额在总收入中占比大于中央提成额,并且地方的留成额巨大,这反映出地方财权较大,故选C项;“成效巨大”不合逻辑,两税法的目的旨在解决中央财政困难,而中央提成额仅占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排除A项;“名存实亡”不合逻辑,与两税法是由中央政府推行实施相悖,排除B项;“迅速恢复”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中央、地方收入分配相悖,排除D项。
81.【答案】A【解析】1963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中,工科的专业类、专业数量占了绝对优势,体现了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和国防建设的需要,2012年的调整则体现了文理兼备、综合平衡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的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故选A项;“科教兴国”理念的提出是在1995年,不能说明1963年国家调整的目的,排除B项;2012年,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不能体现2012年以来的专业调整目的,排除C项;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主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与国内教育政策的调整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82.【答案】B【解析】据图示可知,1925年以来,特别是1929年的股票价格指数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说明美国国内盲目的投资的情况日益严重,盲目投资导致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重庆市北新重点中学校高三上学期寒假历史地图表格选择题专项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