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之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之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随堂练习B卷
1.《明史》载“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出现于( )
A.长城沿线 B.西南边陲 C.东南沿海 D.长江沿岸
2.明代长城区域在1368—1449年是以发展农耕经济为基本内容的屯田生产型文化带,1449—1571年演变成以农牧战争消耗为主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1644年演变为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马市交换型文化带。这表明明代( )
A.北方民族关系发生变化 B.边患问题始终影响政府的决策
C.朝贡贸易一直比较发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
3.据下表可知,明太祖( )
洪武四年(1371年) 在朝廷设立大同卫都指挥使司,同时修筑东胜卫,以连接山西诸卫与宁夏诸卫,控扼河套
洪武六年(1373年) 明太祖“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诏诸王近塞者,每岁秋,勒兵巡边”
A.凭借长城抵御外敌 B.统治时期边患严重
C.调整地方行政区划 D.重视巩固北部边防
4.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敕边将治濠垣,自长安岭(今宣化东北约一百四十里)迤西,至洗马林(今河北万全西),皆筑石垣,深濠堑,以固防御”。明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关于明长城,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防范突厥骑兵袭扰中原而建 B.苜蓿葡萄通过互市开始传入中原
C.发挥军事防御与商旅通道功能 D.其线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基本一致
5.明代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可见,明代( )
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
C.实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 D.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
6.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瓦剌军队大举南扰,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隆庆五年(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并恢复贸易关系,史称“俺答称贡”。这说明( )
A.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B.明朝致力于改善与女真的关系
C.经济往来使各民族生产方式趋同 D.蒙古不是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7.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
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的状态
C.面临着严重的边患问题 D.采用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
8.正德年间都御史杨一清在上疏中奏:“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材料表明茶马互市( )
A.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B.挽救了西藏人民性命
C.便利了中央对西藏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外之间的交流
9.明代对西藏地方首领实行“多封众建”,册封地方宗教首领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名号,维持其已有的权势和地位。这说明,明代管理西藏( )
A.注重发挥宗教力量 B.以政教合一政策为主
C.尚未重视流官作用 D.对清代产生重大影响
10.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体现经济繁荣与局限 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11.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明朝疆域图
①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
②重新修筑长城,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掠扰
③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明永乐年间在今东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区内居民以女真人为主,多以渔猎为生。各族首领、酋长多被明朝委以都督、都指挥使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还开通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路,其干线经由辽东都司直抵北京。由此可知,明朝
A.实施垂直管理来巩固统治 B.重视对外经济交流
C.形成了完备的水陆交通网 D.加强对东北的管理
13.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基本史实,正确的是( )
A.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南北方后称帝 B.明朝定都应天府,位于今河南商丘
C.清太祖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 D.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
14.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封建帝王,下列关于他们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 史实
① 公元202年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② 汉景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保护大汉王朝。
③ 明太祖派郑和远航海外,宣扬大明国威。
④ 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后来又改国号为大清。
A.① B.② C.③ D.④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反映了明朝与蒙古的互市开设后,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多,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是长城沿线,A项正确;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并非西南边陲,排除B项;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并非出现于东南沿海,排除C项;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并非出现于长江沿岸,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明代前期为了抵御蒙古南下,在北部边境派驻军队,并大规模实行屯田以自给,长城沿线农业生产以军屯为主要形式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条屯田生产型文化带。明代中期,北部边防有所废弛,屯田制度遭到破坏,蒙古铁骑跨长城而入,长城沿线大规模的明、蒙战争爆发,战费日浩,形成一条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从此长城沿线蒙汉贸易日益繁荣,消费型长城文化带便演变为交换型长城文化带。明代长城文化带的上述演变过程受到了北方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A项正确;俺答封贡后,明朝与蒙古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边患问题不再是明朝政府决定对蒙古政策的主要考虑,排除B项;明、蒙之间的贸易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官办的朝贡贸易,后期民间自相往来、互通有无的民族贸易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封建国家制度,不能得出封建化程度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明太祖在北方边境地区设置卫所、派驻军队、定期巡边,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主要是为应对蒙古势力的威胁,加强北部边防,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长城的有关信息,排除A项;明太祖加强北部边防的建设并不代表当时边患严重,实际上当时边疆形势总体稳定,排除B项;材料提及明太祖在北方设立卫所,这主要是出于加强边防的需要,“调整地方行政区划”不能概括材料中“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诏诸王近塞者,每岁秋,勒兵巡边”等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以固防御”“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可概括出明长城发挥了军事防御与商旅通道功能,C项正确;明朝北部为鞑靼和瓦剌,突厥是唐朝北方少数民族,排除A项;苜蓿葡萄在汉朝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B项;草原丝绸之路在长城北边,且一直延伸到欧洲,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理顺与边疆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处理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与瓦剌的土木堡之战,与鞑靼和议并册封俺答汗、恢复边境贸易等,说明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明朝与女真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往来使各民族生产方式趋同,排除C项;蒙古不是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与“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兵败被俘”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明朝在北边设置羁縻卫、所,武力防御蒙古,但是在西藏地区则采取招抚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进行管理,这说明明代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D项正确;A项中的“理顺”等信息无法通过材料得出,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南地区相对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可知材料强调对西藏的控制,有利于中央对西藏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不敢背叛”“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等政治方面的目的,并没有涉及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项;挽救了西藏人民性命错误理解了材料的内涵,排除B项;茶马互市不是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册封地方宗教首领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名号,维持其已有的权势和地位”,可以看出明朝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册封宗教首领的方式,注重发挥宗教的力量,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利用宗教对于西藏的管理,无法得出政教合一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西藏的管理,并未提及流官的信息,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明代管理西藏对清代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措施,这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中国的版图,B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繁荣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挑战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明朝疆域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推行卫所制度,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①正确,元朝灭亡后北遁草原,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掠扰,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②正确,明朝时,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③正确,综合以上信息,①②③说法属于明朝史实,A项正确;明清时期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各民族聚居区的管理逐渐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④不属于明朝的史实,②③④组合错误,排除B项;综合以上信息,①③④组合不对,排除C项;综合以上信息,①②④组合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在今东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还开通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路,其干线经由辽东都司直抵北京”可得出,明朝通过设置管理机构,加强交通建设等措施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治理,D项正确;根据“各族首领、酋长多被明朝委以都督、都指挥使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可得出属于间接管理,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内国的管理,并没有对外,排除B项;“完备”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水上交通,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D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称帝,之后逐渐统一南北方,排除A项;明朝定都应天府,位于今江苏南京,排除B项;皇太极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太宗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后来又改国号为大清,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02年,A排除;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保护大汉王朝,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5.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都城、元朝残余势力附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遭受外来侵略的边疆地区。一类:明朝的都城附近。两个都城中的一个(南京或者北京)附近。理由:是皇宫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二类:北部与蒙古族交界地带(大约长城一带),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理由:明朝是灭亡了元朝(蒙古政权)才建立的,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三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理由: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会设置集中分布的卫所;四类: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理由:这是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会设立集中分布的卫所。
【详解】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卫所,这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可以获得,明确卫所实际上是军事组织,卫和所分别是上下两级防区,布置在要害地带。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画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画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最后,就自己所画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注意表述符合明朝史实,且与题目所涉及到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相关就可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之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随堂练习A卷
1.据《皇明经世文编》载:“今天下一统,诸种番夷虽或出没,不足深虑: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又据《皇明九边考》载:“当今四夷,北虏为急。”为此明朝统治者( )
①重修长城抵御蒙古兵南下 ②明英宗北伐瓦剌
③与鞑靼订立和议 ④与蒙古和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3.下图为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明朝在辽东、宜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由此可见,九边重镇( )
A.因推行屯戍政策而设置 B.具有防御和边疆贸易作用
C.是拥有羁縻性质的机构 D.重在防范建州女真的袭扰
4.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为了巩固云南,明朝开始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从而把云南彻底纳入到版图中;在西藏,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当地藏族部众,积极利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土达”,让其拥兵管束。明朝此举旨在( )
A.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 B.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
C.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 D.控制西藏地区宗教事务
5.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明穆宗给俺答汗下诏说:“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宇内也。”由此可知,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消除了民族差异
C.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 D.首创了册封制度
6.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天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了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 )
A.全面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
C.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 D.实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
7.“在辽西走廊一带,明辽东长城的卫城、所城从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开,分别是山海关、前所、前卫、沙后所、宁远(兴城)、锦州,形成辽东军事防御体系的一段链条……”该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明朝在东北设卫、所,对边疆实行有效管理
B.明朝在东北派遣办事大臣,实行羁縻政策
C.明朝在东北设卫、所,实行了“改土归流
D.军事防御的长城完全阻隔了长城内外的交流
8.明代,政府敕修永宁寺(今黑龙江地区),永宁寺建成后,当地民众,欢忻感戴,当地各族表示“世世臣服”。黑龙江下游的卫所通过“海西东水陆城站”的连接“以时朝贡”,女真卫所的朝贡使络绎不绝于途。据此推知,明代( )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B.边疆地区祸患的根除
C.对外朝贡贸易得到发展 D.经略边疆方式多样化
9.1411年,明朝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同时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联系。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加强了对女真等族的管理 B.缓解了西北边境的军事压力
C.实现了与吐蕃的长期和平 D.加快了“改土归流”的进程
10.永乐年间,明朝允许江东蒙古人及女真人朝贡和互市。如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敕镇守辽东保定侯孟善曰,缘边鞑靼、女直、野人来朝及互市者,悉听其便,但禁戢士卒勿扰之。”这反映出当时( )
A.蒙古部众已经归顺明朝 B.民族经济交流有限
C.明朝边疆政策较为开放 D.汉蒙矛盾彻底化解
11.明朝注重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针对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于明代的管理政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明朝形势图(1433年)
A.在①地设奴儿干都司,管理蒙古各部 B.册封②地首领,与其订立和议
C.在③地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D.在④地设宣政院管理军政事务
12.《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的起义口号:“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这反映出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A.封建统治腐朽 B.自然灾害严重 C.土地高度集中 D.赋税徭役沉重
13.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人,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己逃散,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14.1644年紫禁城史无前例地出现过三个皇帝。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外城后,明思宗于4月25日自缢殉国。6月3日李自成举行登基大典,但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6月5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10月30日,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以上史事相关的正确结论是( )
A.李自成登基标志着大顺政权建立 B.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
C.顺治帝定鼎标志着清朝开始建都 D.多尔衮入京标志着清朝统一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神宗实录》卷十二:(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各该巡捕兵备官,虽不系本管地方,有能协力捕获者,纪录擢用。
《明宣宗实录》卷十三:(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时京城多盗,都御史刘观等议于五城兵马司各增官军一百人与同捕捉,每五十家置巡更铺一,遇夜以十人守之,有盗贼及违夜禁者皆听捕以闻。上从其议,命英国公张辅同五军都督府按地方遣军助之。
《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七:(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命都察院出榜申谕诸人擒捕,若得实其原捕及首告人,赏钞二千贯仍给贼眦,官旗、军校升一级,民匠加赏银十两。
《明孝宗实录》卷一百零九:(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逼而淫之,劫其财复,抱持以出,诸恶少递淫于通衢。至晓,舁入酒肆,不纳,弃而去之,为逻者所获。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明朝京城治安状况,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及所学可知,为了应对北方地区的边患问题,统治者采取了重修长城抵御蒙古兵南下的措施, ①符合题意;据材料“当今四夷,北虏为急。”及所学可知,为应对瓦剌军队的南扰,明英宗御驾亲征进行北伐,在土木堡被俘,②符合题意;隆庆五年(157I1年),鞑塑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并恢复贸易关系,史称“俺答称贡”,③符合题意;清朝根据蒙古民族的特点,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④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合议,并接受明朝的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反映出经济经济交流促进了蒙汉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北部鞑靼与明朝关系,但明朝边患还有其他地区,排除B项;元朝时,蒙古草原地带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与鞑靼间的关系,与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骑兵袭扰,同时和少数民族进行经济贸易往来,B项正确;汉代推行屯戍政策,排除 A项;九边重镇主要是军镇,不具有羁縻性质,排除C项;九边重镇和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据图示可知,建州女真位于东北角,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在西藏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并利用当地的“土达”维护统治,表明明朝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C项正确;明朝此举旨在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并不是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排除A项;明朝此举旨在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并不是为了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排除B项;材料涉及西藏和云南地区,其主要目的是加强边疆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穆宗册封鞑靼首领,强调“华夏为一家”,希望各族长期“并生并育”等,反映出明朝中期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A项正确;消除了民族差异的说法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王朝疆域版图有所扩大,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制度并非明朝首创,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明朝在北边设置羁縻卫、所,武力防御蒙古,但是在西藏地区则采取招抚以及经济上设置茶马贸易的方式进行管理,这说明明代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明代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灵活的民族政策,没有强调明代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明代在北边设置卫所,意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项正确;派遣办事大臣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明末清初在西南地区的举措,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明代在黑龙江地区修建永宁寺、设立卫所,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说明明代采取灵活多样的经略边疆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治理,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朝贡贸易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明朝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同时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联系”可以看出,明朝政府通过在东北地区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女真族,使政府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与控制,A项正确;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并不能缓解军事压力,排除B项;吐蕃是在西藏地区,不是东北,排除C项;“改土归流”针对的是西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边疆政策较为开放,永乐年间,明朝允许江东蒙古人及女真人朝贡和互市,这有利于加强民族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蒙古部众已经归顺明朝”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互市主要是经济上交流,无法体现民族经济交流的程度如何,排除B项;“汉蒙矛盾彻底化解”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项正确;明朝前期,在东北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不管理蒙古各部,排除A项;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可知,自然灾害助推李自成农民起义爆发,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灾害,与封建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赋税徭役沉重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推翻明朝统治,D项正确;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明朝统治,不是清朝,排除A项;瓦剌大军南下进攻京城,于谦领导京都保卫战,排除B项;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山海关一片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仓皇带领起义军逃离了北京,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外城后,明思宗于4月25日自缢殉国。……6月3日李自成举行登基大典,但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10月30日,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可知,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1644年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B项正确;1644年,李自成于西安称帝,国号仍为“大顺”,年号“永昌”。同年,大顺军灭亡明朝。选项表述有误,排除A项;1644年10月,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国的中原王朝,排除C项;公元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认为是清朝统一全国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5.(1)状况:盗贼四起,治安状况混乱。问题: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社会治理呈现混乱状态。
(2)措施:通过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理由:厂卫特务机关既可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保障皇权的绝对权威;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京城统治秩序。
【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可知,诏书所反映的明朝京城治安状况,盗贼四起,治安状况混乱。政治问题:根据材料“(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可知,盗贼四起,治安状况混乱,说明当时阶级关系对立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根据材料“各该巡捕兵备官,虽不系本管地方,有能协力捕获者,纪录擢用。......五城兵马司各增官军一百人与同捕捉,每五十家置巡更铺一,遇夜以十人守之,有盗贼及违夜禁者皆听捕以闻”可知,明朝京城的社会治理及管理呈现混乱状态。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可以通过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厂卫特务机关直接直属与皇帝,是强有力的暴力统治机关,可以使其职能强化,既可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保障皇权的绝对权威,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民众的控制,打击盗贼及违法行为,维护有序的京城统治秩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之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