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元一轮复习习题(含解析)

2024届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元习题
(命题范围:辽夏宋金元时期)
一、选择题
1.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官员的本来职务,由另外被“差遣”的官员担任。同时,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宋统治者这样做的初衷是(  )
A.分散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地方政府职能
2.北宋时期,在士大夫们的参与设计和更革下,官、职、差遣分离,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形成事任分立的相互维系态势;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及此后的三省体制改革中,中书门下体制中决策过程出令与审核逐渐分离。这些调整(  )
A.降低了中央决策与行政效能 B.反映出体制变动具有随意性
C.加剧了地方冗官冗员的现象 D.适应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3.北宋时期,宋神宗设武学,选文武官员知兵者为教授,教以诸家兵法和历代用兵成败之道,三年后经考试合格,按其出身经历给相关的职位。此后,还令地方诸州设置武学。宋代对武学的重视(  )
A.改变了重文抑武的政策 B.推动了人才大规模流动
C.减轻了北宋的边防压力 D.适应了频繁战争的需求
4.“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指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政策(  )
A.将兵法 B.农田水利法
C.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
5.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表明叶适主张(  )
A.加强中央集权 B.恢复节度使制
C.扩大地方权力 D.崇尚重文轻武
6.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措施(  )
A.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 B.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
7.辽朝立国初期,契丹贵族迁徙掳掠来的汉人、渤海人在西北草原上建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矿业生产。这一举措(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C.推动了先进生产方式传播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8.金熙宗统治期间(1135—1149年),将大量猛安谋克“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其播种,以充口实”。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 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D.拓展了金朝的统治区域
9.下表所示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的元朝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元朝(  )
政治 经济
中书省 北方沿袭唐租庸调制
行省制 南方施行宋两税法
达鲁花赤 重开大运河
科举制 长途海运航线
A.治理理念兼收并蓄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D.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10.元代驿站的设置,东至鸭绿江以通高丽全境,北抵西伯利亚,南达大越,西经今甘肃、新疆远及波罗的海和波斯湾。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自安南大罗城(今越南河内)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这一措施(  )
A.促进了元朝疆域的不断扩大 B.推动了对外开放的实施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11.元朝前期,在“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的执政思想影响下,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如有对蒙古人和两都诸色人分设审判机构。刑事案件的管辖方面遵守着属人管辖的原则,而非属地管辖。这种刑事原则(  )
A.旨在维护传统封建等级秩序 B.继承了德法共治的治国理念
C.适应了多元社会的发展需要 D.确保了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
12.宋代《书林清话》记载:“宋刻经、子,开始使用纂图、互注、重言、重意等编辑出版方式,丰富了出版编辑语言,使得出版内容更加明晰,且在这一编校方法中,坊刻书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这说明当时(  )
A.科举考试选拔范围扩大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C.刻书行业商业意识增强 D.活字印刷术日益普及化
13.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15.汉唐时期无地农民往往是地主的私属,到了宋代,他们通常与地主签订租佃契约,契约期满有退佃起移的自由,不少农民往往忙时耕作,闲时经商。这表明宋代(  )
A.商业革命使官府放松了社会控制 B.稻麦复种推动了契约制的发展
C.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D.商品经济比汉唐时期更加繁荣
16.南宋陆九渊发挥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点,提出“心即理”,万物皆自心发。朱熹则从吸收佛家“体用合一”观点的途径,提出“性即理”,万物皆是理的体现,人心只是其一。二者的思想(  )
A.均是主观唯心主义 B.体现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C.认为事物根源是理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朝廷大力扶持书院,佛道二教为书院的选址以及讲说形式提供了经验,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书院在宋代进入“黄金期”。宋代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幽美的学习环境。四大书院教育成绩突出,为宋代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官学科举教育的弊端起到修正作用。
除书院外,宋代在多个领域被人们视为“黄金期”,如哲理性诗词创作的黄金期、民间制瓷业发展的黄金期、科技发明的黄金期等,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们探究宋代历史的不同侧面。
——摘编自刘明明《宋代四大书院教育研究》
围绕宋代历史,选择在宋代进入“黄金期”的任一领域(除书院外),参照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所选领域为主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届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元习题
参评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宋统治者将地方官员的官与职分离,并且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这样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分割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分散地方行政权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将一个官员的职责分散给多个官员来承担,不会提高行政效率,反而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分散官员的权力,而并未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具体职能,所以不能得出完善地方政府职能的结论,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形成事任分立的相互维系态势”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进一步分散机构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适应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中的调整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有利于中央决策机构的高效运作,排除A项;据材料“在士大夫们的参与设计和更革下”可知,这种制度变动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计划和目的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调整措施主要是调整中央机构的设置,不会导致地方冗官冗员现象的加剧,排除C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兵法和历代用兵成败之道......地方诸州”可知,由于对辽和西夏战争的需要,宋神宗推行改革,设武学,选拔军事人才,以适应频繁战争的需求,故选D项;重文抑武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以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措施,因此,用文官取代武官管理地方,设武学是为了对外用兵,这一措施未能改变重文抑武的国策,排除A项;宋朝科举制的实施推动了人才大规模的流动,武学不可能推动人才大规模流动,排除B项;北宋每年要送给辽“岁币”和西夏“岁赐”,这说明边防压力始终存在,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意思是:转移贵的商品到便宜的地方,用近处的丰富物产去换取远处的匮乏物资。均输法,均即“调节”的意思,输为“输送”,“运输”的意思,均输法即关于调节运输的法令,故选C项;将兵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军事改革的措施,实行三级编制,最高为“将”,次之为“部”,再次为“队”,排除A项;农田水利法是王安石变法中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关于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当时全国各地屡禁不止的田赋不均,税户隐田逃税的情况,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失其道……大不可安者。”可知,唐朝政治制度的缺陷是地方藩镇权力太大,而宋朝矫枉过正,中央过于集权,虽然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但是对外却不能巩固国防,对外战争败多胜少,说明叶适主张扩大地方权力,故选C项;“本朝反其弊……大不可安者”说明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A项;节度使制指古代设置节度使总揽道或数州军、民、财政大权的制度,材料不涉及,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辽太宗和辽圣宗时期的科举考试都是专为汉族人所设,不允许北方部族参加,这是在契丹族统治下增强汉人政治认同的举措,故选D项;题干只能体现汉族政治体制,没有关于契丹族等少数民族政治体制的信息,所以没法体现二元化政治体制,排除A项;题干中的内容是关于汉族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而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没有直接关联,且这是在少数民族没法跟汉族实行一致的统治政策背景下的举措,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促使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有关汉族与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间关系的信息,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西北草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矿业生产”可知,此举有助于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技术在西北地区的传播,故C项正确;辽朝未能统一中国,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举有助于女真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故C项正确;“消除”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的“中土”在金熙宗统治期间隶属于金朝,故“拓展”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在对元朝的探究中,既有传统中原政权的制度,如“中书省、科举制”,又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制度,如“行省制、达鲁花赤”,在经济上,也沿袭了唐宋的赋税制度,重开了隋唐大运河,这说明元朝的统治吸收借鉴了前代的优良制度,同时也实行了自身的民族制度,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国家治理理念,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仅开创的行省制可以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其余体现的是对唐宋制度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政治”与“经济”两个层面,故商品经济日趋繁荣无法完全体现材料主旨,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继承前代制度,确实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民族交融,但材料中仅呈现了元朝在政治和经济上所采取的制度,无法由此推动民族交流进程如何,更不能体现“加快”,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东至……,北抵……,南达……,西经……远及”“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元代驿站数量多、辐射范围广,东西南北疆域边界都能涵盖,元朝通过驿站运输官府物资、传递公文,加强对全国各地的军事和政治管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材料介绍了元代驿站辐射区域辽阔,并没有涉及疆域的不断扩大,驿站也无法产生扩大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元代驿道、驿站的设置是为了巩固统一,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为了推动对外开放,材料也没有涉及元与驿站所至的域外(西伯利亚、大越等)之间的往来,排除B项;南宋已经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前期实行属人管辖的原则,主要因为元代是大一统王朝,且内部民族众多,这一原则适应了多元社会的发展需要,故选C项;据材料“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可知,这一刑事原则是按照民族和职业来区分,是为了维护蒙古人的利益,并非维护传统封建等级秩序,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元朝并未有明显的德法共治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元朝前期刑事原则是属人管辖的原则,与司法独立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出版方式......更加明晰......供士人贴括”可知,宋代刻书行业注重迎合社会需求,改进了出版方式和编辑语言,说明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选C项;科举考试选拔范围扩大指的是参加科举的社会阶层增加,刻书的流行与选拔范围扩大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书林清话》的内容体现了排版印书的方式,未涉及书籍的内容,不能得出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的结论,排除B项;宋代既有雕版印刷也有活字印刷,且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并未普及,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宋朝”“广州、泉州、杭州、明州”“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及所学可知,广州、泉州、明州是宋代的主要外贸港口,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主要是海外贸易得来,宋代能够大量调拨,说明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故选A项;材料没有关于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表述,不能得出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排除B项;“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是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不是江南集镇,排除C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外,商人需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不是南北的民间贸易,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宋朝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选C项;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是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的原因,但与唐初不符,排除A项;“禁卖婚”是打击旧士族,“婚姻不问阀阅”指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都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排除B项;“实现”说法错误,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唐......是地主的私属,到了宋代......签订租佃契约......有退佃起移的自由......忙时耕作,闲时经商”可知,宋代农民与汉唐时期相比,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宋代商业革命发生在工商业领域,商业革命使官府放松了社会控制不能说明农业领域中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稻麦复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不能说明地主和农民关系的变化,稻麦复种推动了契约制的发展表述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农民往往忙时耕作,闲时经商”可知,农民可以有自由的时间安排生产,但不能说明商品经济比汉唐时期更加繁荣,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由材料“心即理,万物皆自心发”“万物皆是理的体现,人心只是其一”可知,陆九渊和朱熹都是理学的代表,二者思想都承认理是世界万物的根源,故选C项;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朱熹认为“万物皆是理的体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A项;朱熹主张“体用合一”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材料中陆九渊的思想并没有体现“格物致知”,排除B项;两者的主张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2分)
示例一
主题:科技发明的黄金期。(2分)
论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政府与士大夫阶层的关注以及儒学的复兴(尤其是崇尚思辨的理学的兴起),为科技发明的涌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前提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三大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沈括等文人对科技成果的总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俗生活的丰富,助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8分)
总之,宋代中国进入科学发展的黄金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2分)
示例二
主题:科举取士的黄金期。(2分)
论述:宋廷制定崇文抑武方针,放松了对土地和人口择业的限制,官方和民间教育的发展以及门第观念的淡化,都为科举取士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创造了重要条件。宋代科举的录取规模较之隋唐大幅扩大,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也有所减少,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风气,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经过王安石变法等活动与时俱进。科举制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了士大夫阶层的国家认同,促进了社会读书向学风气的发展和教育的平民化。宋朝的科举取士也影响到周边民族政权选官制度的发展。(8分)
总之,较之隋唐和元明清,宋代科举取士在宋代发展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座高峰,对政治统治、阶层流动、思想文化、民族交融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
首先,确定主题,据材料“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科技发明的黄金期”等可选择科技发明的黄金期。其次,展开论述,从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方面展开即可,如背景方面,据材料“朝廷大力扶持书院”四大书院教育成绩突出,为宋代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政府与士大夫阶层的关注以及儒学的复兴(尤其是崇尚思辨的理学的兴起),为科技发明的涌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前提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表现方面,据材料“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并结合所学得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影响方面,结合所学得出三大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沈括等文人对科技成果的总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俗生活的丰富,助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最后总结,宋代中国进入科学发展的黄金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选择其他主题,如科举取士的黄金期、哲理性诗词创作的黄金期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即可。
第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元一轮复习习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