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至十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至十单元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等662人出席,商讨筹建新中国事宜,会议强调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担起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这体现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下图为1951年,浙江杭县乾元乡一家三代都给地主当长工的贫雇农郁金友,在分到五亩田地后,面对土改工作组的同志,欣喜愉快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次运动( )
A.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B.保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C.推动了工业化运动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1950年《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题目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有300多篇,对象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等,内容涉及对劳动的尊重与肯定、劳动的火热场面等。此类报道的涌现( )
A.传递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 B.展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
C.赞颂了劳动英雄的先进事迹 D.反映了劳动群体结构的变化
4.以下史实可作为直接论据用来探究( )
时间 史实
1951年春 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7月 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
1954年1月 北京—莫斯科直达旅客列车正式通车
1955年5月 中国首台6000千瓦汽轮机试制成功
1955年9月 武汉长江大桥动工兴建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计划经济的基本建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手工业种类繁多、行业齐全,但规模小,分散于城乡之间,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针对这一状况,党中央采取的举措是( )
A.鼓励手工业者投身国家建设 B.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C.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提倡技术革新提升产品质量
6.右图为1958年创作的一幅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党中央( )
A.关注到国民经济应该协调发展
B.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C.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7.1962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1961年已经精简职工870万人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精简职工1000万人以上。这一决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B.国家调整政策以恢复经济
C.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D.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8.从1964年开始,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地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占当时全国的1/3,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占当时全国的1/2。这一变化( )
A.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B.推动沿海地区城市化
C.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D.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
9.下表反映了新中国( )
1952年与1978年中国主要指标对比
项目 1952年 1978年
钢产量 135万吨 3 178万吨
粮食产量 16 392万吨 30 477万吨
在校学生数 5 444万人 21 351万人
医院、卫生院数 3 540个 64 421个
A.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B.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
C.城市经济体制的变革 D.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
10.1949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1973年2月,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等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一变化说明( )
A.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 B.中美正式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C.新中国外交开始走向成熟 D.中国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
11.据统计,1992—1997年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5.8%、309.1%和180.6%,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私营企业。这反映了( )
A.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B.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C.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12.从1999年至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492.1亿澳门元增加到4 403.16亿澳门元,增长近8倍。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由113 000澳门元跃升至666 893澳门元,增长近5倍。澳门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一国两制”的制度性保障 B.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
C.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建设 D.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
13.20世纪80年代初,晋江出台了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价格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的“五个允许”政策。该政策( )
A.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推动了乡镇企业发展
C.标志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主要得益于( )
A.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B.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 D.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15.下表摘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反映出( )
时间 地方 外交活动
2018年 青岛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
2018年 北京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2019年 北京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21年 长沙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
2021年 北京 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
A.“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践行 B.中国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C.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积极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D.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多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 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 318万吨,减少25% ,棉花为44.4万吨,减少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及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材料二 下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1952—2012年)。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11年至2019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整体水平加速提升。高温超导、量子理论、干细胞研究等基础科研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载人航天和探月、载人深潜、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和新能源汽车等工程技术领域取得骄人成就,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众创空间发展势头强劲。
——摘编自张士义《新中国砥砺奋进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11—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3分)
材料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现行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70多年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
——摘编自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新中国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以下是当代中国四个历史时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高频词统计柱状图:
根据材料,分别给当代中国四个历史时期确立一个发展主题,并选其中一个进行解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解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等662人出席,商讨筹建新中国事宜”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会代表具有广泛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宪法中体现的原则,排除D项。
2.[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这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D项正确;三大改造确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而中国的工业化运动始于1953年,排除C项。
3.[解析]根据“新闻报道中……对象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等,内容涉及对劳动的尊重与肯定、劳动的火热场面等”可得出,此类报道的涌现是为了宣传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从而促进国家建设,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对象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等”可知,这些报道不仅赞颂劳动英雄,而且赞颂普通劳动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劳动群体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4.[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表格中的其他成就均属于我国初期的工业化发展的成就,这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所以上述史实可以作为直接论据来探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故选C项;表格中的信息都与工业化相关,无法用来探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和D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排除B项。
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手工业落后的现状不能适应国家的工业化要求,为了给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党中央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鼓励手工业者投身国家建设并不能使手工业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排除A项;制定“一五”计划本身就是在进行工业化建设,而不是适应工业化,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生产面临的困扰缘于规模小、过于分散,所以应采取的举措不是提倡技术革新,而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
6.[解析]本题中宣传画的创作时间是1958年,当时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宣传画的内容“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可知,当时党中央已经关注到国民经济应该协调发展的问题,故选A;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1961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排除D。
7.[解析]根据材料“1962年”“精简职工”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政府为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B项正确;正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提升企业效率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材料中的决定并不是为了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排除D项。
8.[解析]据材料“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占当时全国的1/3,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占当时全国的1/2”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这一变化是政府进行三线建设导致的,并非经济发展规律,排除A项;据“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可知,这一变化推动了西北、西南地区的城市化,而非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内的经济建设,没有体现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排除D项。
9.[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1952年到1978年,我国的“钢产量”“粮食产量”“在校学生数”“医院、卫生院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进步较大,显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故选A项;由表格信息无法得出新中国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表格信息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与文化生活不符,排除D项。
10.[解析]1949年毛泽东提出“一边倒”战略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保卫国家安全,在国家建设中争取援助,1973年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是因为苏联对中国构成威胁,我国需要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苏联,两次外交战略的提出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A项正确;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197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C项;在此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排除D项。
11.[解析]据材料可知1992—1997年私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上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发展活力,B项正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开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而非1992年,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尤其强调私营企业发展迅猛,但“开始”无从体现,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
12.[解析]1999年,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澳门顺利回归并实现稳定快速发展,故A项正确。“投资环境”“粤港澳大湾区”“财政支持”等有利条件均以“一国两制”为基础,不是澳门取得成就的“最主要因素”,B、C、D三项排除。
13.[解析]据材料“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价格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调动人们创办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提出的,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
1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D项正确;国际环境稳定、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是次要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两项;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属于技术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15.[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积极组织参与重大外交活动,这些外交活动多与国际合作有关,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D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A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国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各国积极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说法过于夸张,而且这些外交活动也不全和经贸有关,排除C项。
16.(1)举措:进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解放农村生产力;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和现金管理)。(3分)
[解析]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经济方面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1957年:完成“一五”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3分)
1984年: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已经初见成效。(3分)
1993年: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3分)
[解析]主要考查与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峰值出现相关的史实, 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3)启示: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不断推进全方位改革步伐;改革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坚持创新。(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规律)(4分)
[解析]结合所学,可从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等方面进行论述。
17.(1)变化:中国呈现逐年持续增长、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中国逐步拉大了和日本的差距。(6分)
(2)特点:发展迅速,居世界前列;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基础科研领域成果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4分)
(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4分)
18.[答案]示例
论题:新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阐释: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中国政府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面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威胁毫不妥协,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动摇。20世纪8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提出不结盟的政策,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奉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极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0分)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方针,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1分)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和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虽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做出了适当调整,但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改变。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取一到两条信息,紧扣“新中国外交”,提出明确的论题。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论题,结合当时的国际格局、国际形势以及标志性外交政策等所学知识,合理引用史实,按照不同的年代对论题进行阐释,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19.[答案]主题(4分)
1978—1992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1993—2002年: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003—2012年: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2013—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响彻世界。
解释(8分)
以“1978—1992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为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第一要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巨大,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持续推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以,“经济”成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这一阶段的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至十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