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中考历史高效复习(含新考法新考题)】专题17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时期(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17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资本主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内容预览
复习目标:梳理课标要求,明确考查方向,树立核心素养观。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内容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程;知道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程。 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教材及史料,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苏联模式的形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其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一战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唯物主义
考点 考向 考法 常现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向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法1 根本原因 考法2 军事集团 考法3 范围 考法4 性质 考法5 影响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巴尔干地区、奥匈帝国、意大利、欧洲战场(西线、东线和南线)、美国加入协约国、俄国退出一战、1918年、一战的性质和影响、帝国主义战争、相关地图和图片
考向二 萨拉热窝事件 考法1 基本情况 考法2 结果 1914年、普林西普、斐迪南大公、塞尔维亚、导火索、相关图片
考向三 凡尔登战役 考法1 地点 考法2 特点 1916年、德国和法国、阵地战、“绞肉机”、“地狱”、“屠场”、相关图片
考向四 十月革命 考法1 时间 考法2 名称 考法3 结果 考法4 性质 考法5 影响 二月革命、沙皇专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党、列宁、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相关图片
考向五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考法 措施与性质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和平法令》、人民委员会、巩固措施、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年)、相关材料和图片
考向六 巴黎和会 考法1 条约与内容 考法2 影响 考法3 对中国的影响 1919年、法国凡尔赛宫、“三巨头”、《凡尔赛条约》及其内容、国际联盟、凡尔赛体系、五四运动、相关图片
考向七 华盛顿会议 考法 基本情况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1921—1922年、9国(美国)、《九国公约》及其内容、机会均等、门户开放、华盛顿体系、相关图片
考向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法 名称 一战后国际秩序、组成、会议、评价、相关材料
考向九 新经济政策 考法1 时间 考法2 人物 考法3 措施——农业 考法4 措施——企业 考法5 影响 苏维埃俄国、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税、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意义、列宁、相关材料和图片
考向十 苏联工业化 考法1 背景 考法2 时间 考法3 特点 考法4 局限性 斯大林、1926年、1928年—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评价(积极和局限性)、相关图片
考向十一 苏联模式 考法1 形成标志 考法2 影响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新宪法、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评价、相关材料和图片
考向十二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考法1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考法2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考法3 埃及华夫脱运动 甘地、英国殖民者、措施、焚烧警察局事件、“文明不服从运动”、食盐专卖法、扎格鲁尔、华夫脱党、1919年、卡德纳斯、1917年宪法、结果与影响、相关图片
考向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法1 根本原因
1.(2023·怀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1914年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B.1914年6月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
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矛盾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答案】D
【详解】根据“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1914年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D项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加速了一战的爆发,排除A项;1914年6月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排除B项;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矛盾激化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考法2 军事集团
2.(2023·辽宁)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20世纪初“三国协约”成员国的示意图,图中______所示的国家是( )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奥匈帝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三国协约”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三国协约是英、法和俄三国在1907年签订的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协议,因此图示三国协约的国家是英法俄,A项正确;BCD项是三国同盟的国家,排除BCD项。故选A项。
考法3 范围
3.(2023·眉山)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1918年结束,但当时中国的新闻报道大多称之为“欧战”。这主要是因为( )
A.交战双方全是欧洲人 B.交战目的是夺取霸权
C.交战区域集中在欧洲 D.战争性质是非正义的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18年结束,但当时中国的新闻报道大多称之为‘欧战’。”结合所学可知,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C项正确;交战双方全是欧洲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交战目的是夺取霸权与“欧战”称呼无关,排除B项;战争的性质与材料称呼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法4 性质
4.(2023·东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上表述,指明了这场战争的( )
A.过程 B.结果
C.性质 D.影响
【答案】C
【详解】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可知,材料内容是对一战性质的分析,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战的性质,没有涉及过程、结果、影响方面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考法5 影响
5.(2023·北京)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爆发的原因 B.复杂的进程
C.战争的性质 D.深远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可知一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一战的经过包括,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转折点凡尔登战役等,排除B项;一战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考向二 萨拉热窝事件
考法1 基本情况
6.(2023·大庆)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它是(   )
A.来克星顿的枪声 B.约克镇激战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此这一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C项正确;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约克镇激战是美国独立战争战略反攻阶段的最重要战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战役,而题干所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法2 结果
7.(2023·常州)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A项正确;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1917年11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符题意,排除C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印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考向三 凡尔登战役
考法1 地点
8.(2023·哈尔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法两国军队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是( )
A.萨拉热窝 B.凡尔登 C.莫斯科 D.斯大林格勒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德、法两国军队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绞肉机”“地狱”“屠场”,结合所学可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B项正确;萨拉热窝这一地点涉及的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这两个地点涉及的事件分别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二战的战役,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考法2 特点
9.(2023·西藏)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的战役是( )
A.诺曼底登陆 B.凡尔登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萨拉托加大捷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1916年,德国和法国在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此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军进攻被遏止,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B项正确;诺曼底登陆和莫斯科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役,排除AC项;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考向四 十月革命
考法1 时间
10.(2023·怀化)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次革命爆发的时间是( )
A.1917年3月 B.1917年10月 C.1917年11月 D.1918年11月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C项正确;1917年3月发生的是“二月革命”,排除A项;BD项时间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
考法2 名称
11.(2023·大庆)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  )
A.“十月革命”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17年11月6日晚……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晚,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了进攻。次日凌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史称为“十月革命”,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于1921-1928年,排除B项;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东欧国家社会性质改变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考法3 结果
12.(2023·甘孜)1917年11月8日,当俄国人民醒来,在街头看到这样一则布告: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业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
这表明( )
A.彼得一世改革成功 B.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公告“1917年11月8日,当俄国人民醒来”、“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业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和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由此可知,表明十月革命取得胜利,C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在17世纪,排除A项;苏德战争正式爆发是在1941年,排除B项;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法4 性质
13.(2023·邵阳)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三股进步潮流,即为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反抗阶级压迫而兴起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反抗侵略而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据此判断1917年的十月革命属于( )
A.资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改革
C.社会主义革命 D.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C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代表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的典型代表有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两项;19世纪中期以来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典型有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等,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法5 影响
14.(2023·长春)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当时沙皇统治,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考向五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考法 措施与性质
15.(2023·攀枝花)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材料表明苏维埃政权(  )
A.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D.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可知,苏俄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D项正确;材料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涉及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排除A项;材料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体现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B项;材料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体现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排除C项。故选D项。
考向六 巴黎和会
考法1 条约与内容
16.(2023·大庆)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国签订和约,其中包括: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这一和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北大西洋公约》 D.《华沙条约》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国签订和约,其中包括: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可知,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和约内容主要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分波兰等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委任统治;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因此题干所述为《凡尔赛条约》的内容,A项正确;《九国公约》签订于20世纪20年代初,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北大西洋公约》签订于1949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华沙条约》签订于1955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考法2 影响
17.(2023·广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协约国的赔款政策“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凡尔赛和约》的缔结者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由此可见,《凡尔赛条约》最大的问题是( )
A.美国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 B.中国仍未摆脱被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C.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D.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协约国的赔款政策‘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凡尔赛和约》……‘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1月巴黎会议召开,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的企图参加会议,1919年,战胜国与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德国承担了战争的责任,巴黎和会通过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和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美国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中国仍未摆脱被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与《九国公约》的签署有关,排除B项;三国同盟成立于1882年、三国协约成立于1907年,排除C项。故选D项。
考法3 对中国的影响
18.(2023·辽宁)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该“条约”指的是( )
A.《凡尔赛条约》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九国公约》 D.《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其中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但是,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A项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九国公约》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日为进一步在欧、亚扩大侵略战争,于1940年9月在东京举行谈判,意大利随后也加入谈判。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考向七 华盛顿会议
考法 基本情况
19.(2023·扬州)1921年11月,美国倡导召开国际会议,以遏制日本的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个国际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关系,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因此,这个国际会议是华盛顿会议,B项正确;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均与题干“1921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考向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法 名称
20.(2023·郴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别调整和重建了战胜国在欧洲、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种战后世界的新秩序通常被称为(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雅尔塔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别调整和重建了战胜国在欧洲、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同战败国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世界的新秩序,C项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一战的交战双方,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的体系,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考向九 新经济政策
考法1 时间
21.(2023·西宁)列宁说:“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1921年春,列宁选择的“另一条道路”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 D.颁布苏联新宪法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在分析苏俄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1921年时战时共产主义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国情,排除A项;开展了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颁布苏联新宪法的时间是1936年,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考法2 人物
22.(2023·济宁)“面对经济瘫痪,1921年春天,他决定实行与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的政策。新的政策……允许农民以自由市场价格出售他们的剩余产品。”材料中的“他”是指(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答案】A
【详解】据所学可知,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A项正确;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赫鲁晓夫在1953年上台执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上台执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考法3 措施——农业
23.(2023·徐州)列宁在1921年说过,“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这说明列宁主张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余粮收集制 C.固定粮食税 D.农业集体化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C项正确;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开展农奴制改革,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是1918年到1921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法4 措施——企业
24.(2023·南通)1921年美国人哈默来到苏俄,在列宁的启发下经营租赁企业。哈默还说服福特到苏俄创办企业,接着一批美国公司蜂拥而至。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农业集体化的推进
C.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D.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美国人哈默来到苏俄,在列宁的启发下经营租赁企业。哈默还说服福特到苏俄创办企业,接着一批美国公司蜂拥而至”和所学可知,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有一项内容是经营不善的企业可以由外国资本家经营,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并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与材料中外国资本家经营无关,排除B项;冷战开始形成的时间是1947年,与材料“1921年”不符,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材料中外国资本家经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考法5 影响
25.(2023·武汉)下图是某同学学习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笔记,可见该政策的实施,苏维埃俄国( )
措施 作用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迅速缓解了危机 ③巩固了工农联盟 ④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引入外资,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A.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 B.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C.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 D.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就是指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D项正确;通过三年的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B项;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考向十 苏联工业化
考法1 背景
26.(2023·雅安)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后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为此,苏联( )
A.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B.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
C.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 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为此苏联开始进行国家工业化的建设,B项正确;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均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考法2 时间
27.(2023·烟台)下图所示“比例”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工业化的开展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废止,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21年至1928年,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法3 特点
28.(2023·湖北)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 )
A.沿袭西方的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照顾了农民利益 D.协调了经济比例
【答案】B
【详解】据题干“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可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重在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相关内容能反映苏联的工业化沿袭了西方的道路,排除A项;“照顾了农民利益”、“协调了经济比例”的说法与题干“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考法4 局限性
29.(2023·重庆)关于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苏联党内进行了激烈争论,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的发展资金,除了向农民征收普通税外,还要通过扩大工、农产品的价格差来收取。后来,又不加限制地扩大这种价格差。这表明苏联工业化( )
A.资金充足 B.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 C.发展迅猛 D.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面对工业化时资金来源成为棘手的问题,最后接受斯大林的建议从农民和农业榨取资金,以发展工业化,可见,牺牲农业为工业,不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在此利益受损,B项正确,排除D项;苏联工业化缺少资金,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工业化发展的态势,排除C项。故选B项。
考向十一 苏联模式
考法1 形成标志
30.(2023·东营)确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的事件是( )
A.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B.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C.1936年新宪法公布 D.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答案】C
【详解】根据“确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起来,标志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项正确;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与“苏联模式”无关,排除A项;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是在苏联模式形成之前,排除B项;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是在苏联模式形成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法2 影响
31.(2023·安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
A.制约了产业转型 B.改善了民众生活
C.突破了发展困境 D.遵循了经济规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可知,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苏联模式的制约,使其无法转型到技术创新,因此,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没有提到民众生活的改善,排除B项;没有突破发展困境,排除C项;片面发展重工业,没有遵循经济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
考向十二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考法1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2.(2023·西藏)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图中①处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华夫脱运动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印度民族大起义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20年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项正确;华夫脱运动是埃及的,排除A项;印度属于亚洲,不属于拉丁美洲,排除B项;印度民族大起义是章西女王领导的,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法2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33.(2023·东营)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在墨西哥推行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是( )
A.扎格鲁尔 B.纳赛尔 C.卡德纳斯 D.曼德拉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在墨西哥推行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和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他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用,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和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C项正确;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排除A项;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饿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排除B项;曼德拉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进行了长达50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铁窗面壁28年,最终,从阶下囚一跃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法3 埃及华夫脱运动
34.(2023·乐山)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发生在非洲地区的是( )
A.纳米比亚的独立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战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非洲的埃及兴起了华夫脱运动,迫使英国政府1922年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纳米比亚独立于1990年,位于20世纪90年代,与“20世纪上半叶”时间不符,排除A项;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发生在美洲的墨西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亚洲的印度,均与“非洲地区”地点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跨学科·地理)(2023·通辽)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资料,具有直观性。读下图,判断其所反映的时空区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俄国、奥匈德国”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不断进行军备竞赛,冲突不断,A项正确;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排除B项;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所以二战前后应该是苏联,不是俄国,排除CD项。故选A项。
2.(回归教材)(2023·青岛)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伦敦《每日新闻》报道:这一事件对欧洲来说像是一次雷鸣。这一事件引发了( )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线,C项正确;拿破仑对外战争开始于19世纪初年,排除A项;印度民族大起义开始于1857年,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3.(史料实证)(2023·鄂州)阅读历史著作,要关注历史解释,关注历史论证的过程和结论。现摘引《世界史·现代卷》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段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引文中的论证结论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B.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
C.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 D.战争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等信息分析可知,一战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与材料反映的中心意思无关,排除A项;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与材料反映的中心意思无关,排除B项;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与材料反映的中心意思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跨学科·语文)(2023·泰州)《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工业化成功实现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答案】A
【详解】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故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A项正确;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排除B项;十月革命是暴力革命,与计划经济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从暴力走向和平是很多革命的共同特点,并不能凸现十月革命的特性,排除D项。故选A项。
5.(关键词分析)(2023·南充)下图是某老师展示的历史专题学习的课件,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主题: 内容:①彼得格勒;②斯莫尔尼宫;③阿芙乐尔号;④攻占冬宫
A.二月革命 B.巴黎和会 C.十月革命 D.华盛顿会议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攻占冬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7日晚,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C项正确;二月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前,排除A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不符题意,排除B项;华盛顿会议是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时空观念)(2023·十堰)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②中共一大召开
③巴黎公社 ④十月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③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政治,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④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后,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俄国。因此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④②,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D项。
7.(情境探究)(2023·遂宁)在电影《我的1919》里,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说:“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段话中的“和约”是指( )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九国公约》 D.《开罗宣言》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我的1919》”“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和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和约”是指《凡尔赛条约》。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力转让给日本,A项正确;《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是1942年,排除B项;《九国公约》签署是1922年,排除C项;《开罗宣言》发表是1943年,排除D项。故选A项。
8.(跨学科·美术)(2023·福建)时政漫画是历史的一种遗存元素。下图漫画( )
A.揭露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罪行 B.体现法国意在引发新战争
C.再现1940年人们的抗议场面 D.预测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这幅1919年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等待签署的合约”指的是巴黎和会后的《凡尔赛和约》,画面左侧是一个哭泣的孩子,在他的旁边有一个“1940年那些合格应征入伍的人”的标志,这体现出和约只是维持了短暂的和平,国际社会的矛盾依然突出,面临战争的危险,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D项正确;1919年法西斯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意在引发新战争,排除B项;漫画发表于1919年,排除C项。故选D项。
9.(史料实证)(2023·聊城)列宁指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苏俄(联)的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上述主张的是(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B
【详解】据题干“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和发展经济,1921年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该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B项正确;题干措施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都在斯大林时期,排除CD项。故选B项。
10.(回归教材)(2023·吉林)“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该内容反映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计划经济,排除A项;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希望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历史解释)(2023·攀枝花)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答案】D
【详解】根据“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可知,之所以出现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是由于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D项正确;题干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不符,排除A项;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表述不符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部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体现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2.(史料分析)(2023·盐城)“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模式的推行 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关键词“194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使苏联仅用了十余年就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提升了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1917年,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但与材料“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新情景)(2023·郴州)甘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内容包括“(1)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2)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与该计划有关的是(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华夫脱运动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卡德纳斯改革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2)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结合所学可知,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斗争形式为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材料反应的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计划,C项正确;印度民族大起义是指1857-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排除B项;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14.(归纳概括)(2023·宜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6个国家参与,这体现出国家多,非暴力不合作、和平示威、武装起义、民主改革,这体现出形式多样,因此,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因,排除A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1920年到1922年,时间不长,排除C项;运动结果有胜有败,结果不尽相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5.(情境探究)(2023·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国家时间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述1870-1913年英国、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
(2)小红同学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变化:英国下降,德国上升并超过英国(或德国上升)。
(2)【示例一】判断:我同意小红的观点。
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法等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德等国实力上升并后来居上。英、法占据了世界大多数的殖民地(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列强要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加剧,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示例二】判断:我不同意小红的观点。
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国综合国力发生变化。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冲突不断。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我们应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一战爆发的原因。
【详解】(1)变化:根据表格,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达到31.8%,德国只占到13.2%;到了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降到14%,而德国上升到16%,超过英国,所以变化是英国下降,德国上升并超过英国。
(2)观点及理由:小红同学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表达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果同意小红的观点,理由是我同意小红的观点。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法等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德等国实力上升并后来居上。英、法占据了世界大多数的殖民地(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列强要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加剧,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如果不同意小红的观点,可以举例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国综合国力发生变化。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冲突不断。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我们应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一战爆发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16.(史料分析)(2023·宁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俄国革命首先发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结出硕果,之后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
——摘编自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花在哲学上的工夫,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前进了一步。这个事实不仅仅关系到建设一个中国的革命的党的问题,而且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可以从根本上变得适用于中国。
——摘编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革命”是哪一历史事件?并说明“结出硕果”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上的主要贡献。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与中、俄革命的关系。
【答案】(1)事件:十月革命。“结出硕果”:取得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贡献: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他言之成理,符合史实即可)
(3)马克思主义指导中、俄革命实践;在中、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详解】(1)事件:依据材料一“二十世纪俄国革命首先发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结出硕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所以“俄国革命”是十月革命。
“结出硕果”:根据所学十月革命的意义可知,“结出硕果”指的是取得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贡献:依据材料二“毛泽东在延安时花在哲学上的工夫,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前进了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贡献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依据材料二“这个事实不仅仅关系到建设一个中国的革命的党的问题,而且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可以从根本上变得适用于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贡献是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他言之成理,符合史实即可)
(3)关系:材料一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俄国革命实践的指导,材料二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综合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俄革命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如马克思主义指导中、俄革命实践;在中、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7.(史料实证)(2023·镇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解放农奴后,俄国政府通过规模庞大的铁路建设计划来创建全国性市场;通过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如对纺织品征收高关税,对原棉征收低关税。这一时期,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俄国引进先进技术的主要手段。然而,这些工厂按照西欧标准建造,并没有根据俄国自身的经济情况加以调整,导致农业依然是俄国规模最大的产业。
材料二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始于1928年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他们将资金投入重工业和机械生产,大型工厂在苏联非常普遍。建设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国家制定计划来协调各方的行为,规定企业产量,引导企业生产。这些措施当时推动了苏联经济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突然放缓,到80年代末,经济停止增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罗伯特 C 艾伦《全球经济史》
请回答:
(1)俄国“解放农奴”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政府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
(2)1928年苏联推行工业化建设时的领导人是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显著特点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综合上述材料,俄国(苏联)的经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
【答案】(1)事件: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措施:修建铁路;关税保护;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2)领导人:斯大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计划经济)。模式:苏联模式。
(3)借鉴:结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尊重市场规律。(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事件: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俄国“解放农奴”的历史事件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措施:据材料一“在解放农奴后,俄国政府通过规模庞大的铁路建设计划来创建全国性市场;通过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如对纺织品征收高关税,对原棉征收低关税。这一时期,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俄国引进先进技术的主要手段。”可知,俄国政府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有修建铁路;关税保护;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等。
(2)领导人: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苏联推行工业化建设时的领导人是斯大林。
特点:据材料二“当时他们将资金投入重工业和机械生产,大型工厂在苏联非常普遍。建设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国家制定计划来协调各方的行为,规定企业产量,引导企业生产。”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计划经济)。
模式: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由此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苏联模式。
(3)借鉴: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结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尊重市场规律等。
1.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罗素的观点( )
A.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 B.反映了当时协约国的立场
C.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D.对战争原因缺乏全面认识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可知,罗素认为市民的狂热情绪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认识,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说明罗素对战争原因缺乏全面认识,D项正确;罗素的观点属于学者个人的认识,不能代表整个欧洲和协约国的立场,排除AB项;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中外历史很多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下列事件之间有内在联系的一项是( )
① 新航路开辟 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 巴黎和会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④ 凡尔登战役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法西斯侵略暴行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内在联系表述正确,B项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搭配错误,排除AC项;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与南京大屠杀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如果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比作一场化学反应,用表示。那么方程式中的“点燃”指的是( )
A.德军突袭波兰 B.凡尔登战役
C.萨拉热窝事件 D.俄国退出战争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枪击,皇储夫妇被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C项正确;德军突袭波兰是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排除A项;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排除B项;俄国退出战争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图是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于1918年在法国西部战线生活了4个月后,完成的绘画《毒气战》。该作品体现了( )
A.法国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B.一战的残酷性
C.凡尔登战役伤亡惨重 D.一战持续时间长
【答案】B
【详解】据图片和题干时间“1918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毒气战》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芥子气攻击的后果。毒气攻击皮肤,眼睛和粘膜,造成皮肤水疱,失明,窒息和呕吐。死亡虽然很少,但两天内会开始进入体内,痛苦可能会持续几个星期,表明战争的残酷性,B项正确;巴尔干半岛一战期间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排除A项;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一战持续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5.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那动乱的1917年的4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松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派掌权?”正确的回答是( )
A.沙皇政府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工兵代表苏维埃 D.布尔什维克党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的“1917年的4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3月爆发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B项正确;1917年3月爆发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A项;1917年11月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排除CD项。故选B项。
6.社会主义发展史,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发表起,至今有500多年。据此判断,与下面时空坐标中③相对应的表述是( )
A.实行国家干预是恢复经济必要手段 B.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飞跃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项正确;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排除A项;第一个是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1871年建立,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排除D项。故选B项。
7.下图立足于战争与革命的视角审视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系列革命。从中可推知( )
A.反战是俄国革命的唯一追求 B.民心是统治兴亡的重要基础
C.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D.革命是变革社会的唯一途径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1917年和所学可知,“参加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继续战争”指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反对参加一战,结果被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反对战争的政策”产生的结果说明反对战争是顺应民心的,B项正确;战争、革命不是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或唯一途径,如改革,变法等,排除C、D项;反战只是题干内容之一,不是核心,排除A项。故选B项。
8.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B.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之路,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所以C符合题意;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是指反动统治力量脆弱,与题干内容不符,所以A不符合题意;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表述错误,且与题干内容不符,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所以B不符合题意;1871 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所以D不符合题意。
9.仔细观察,下列文件与图中漫画主题有关的是( )
A.《和平法令》 B.《凡尔赛条约》
C.《九国公约》 D.《全国工业复兴法》
【答案】B
【详解】依据漫画“1919年巴黎‘庆功宴’“德国”可知,与图中漫画主题有关的是《凡尔赛条约》,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处罚,B项正确;《和平法令》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排除A项;《九国公约》是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排除C项;《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0.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
C.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可知,国际联盟在涉及到大国的国际纠纷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不能解决问题,反映了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B项正确;“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与材料中“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不符,排除A项;“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体现了国际联盟起到了一定作用,没有体现成为了傀儡,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排除D项。故选B项。
11.一战结束后,美国认为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完全胜利彻底破坏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均势。英国在战后遏制日本方面与美国日趋一致,并希望在愈演愈烈的海军竞赛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由此可知,英美推动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意图是( )
A.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B.制裁日本的侵略行径
C.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定 D.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美国认为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完全胜利彻底破坏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均势。英国在战后遏制日本方面与美国日趋一致,并希望在愈演愈烈的海军竞赛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可知,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崛起直接冲击了美国和英国在这一区域的利益,因此英美两国为了遏制日本,召开华盛顿会议,意在重建战后国际秩序,尤其是亚太地区的秩序,D项正确;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题干内容“一战结束后……英国在战后遏制日本方面与美国日趋一致,并希望在愈演愈烈的海军竞赛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不符,排除A项;日本的侵略行径,与一战结束后的史实 不符,排除B项;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①本质上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②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并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操纵,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把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损害了中国的利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会议于1921年召开,主要由美、日、英操纵,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等条约,使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损害中国的利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统治的秩序。这两次会议都由少数大国操纵会议、都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活动,因此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①②③④,D项正确;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ABC项都不完整,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我们从歌词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C.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 D.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可知,表明是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可知,反映的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可知,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C项正确;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歌曲中无法得到体现,排除A项;苏联是一个欧洲国家,排除B项;苏联模式的弊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下图是苏联1928年印发的一幅海报《工业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图案相当规整,背景的机器、仪表犹如机械制图,工人形象亦如机器人一般体现了规则和力量。该海报反映了苏联( )
A.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B.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开始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倡导实施指令性计划体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图案相当规整,背景的机器、仪表犹如机械制图,工人形象亦如机器人一般”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图片主要描绘的是苏联单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点,D项正确;1921年,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1937年,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材料体现的工业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如图为1913—1937年苏(俄)联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关于图中数据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阶段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B.②阶段是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
C.③阶段是因为国家计划经济的开展 D.④阶段苏联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观察题干1913—1937年苏(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可知,导致1925-1937年工业产值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计划经济的开展,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开始实施,①的变化原因主要是俄国参加一战,排除A项;1921—1925苏联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②阶段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④阶段是因为苏联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16.“每一双皮鞋或者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特点是( )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答案】C
【详解】分析题干,实际上强调了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题干中强调“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来看,应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任何企业都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市场,而且斯大林时期是完全的公有制,不可能有其它所有制形式存在,故C符合题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简称,故A不符合题意;多种所有制并存,与斯大林模式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是中国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依据宪法进行改革。这反映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
A.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都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C.都基于国情,斗争形式多样 D.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依据宪法进行改革,都属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比如印度采取了非暴力的方式,墨西哥进行了改革,体现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都基于国情,斗争形式多样,C项正确;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反封建无关,排除A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但没有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排除B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并非都取得了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18.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两次民族民主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都体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特点 B.都推动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C.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完整 D.都取得了国际联盟的支持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者,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共同之处是都推动了殖民体系的瓦解,B项正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体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特点,排除A项;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完整,排除C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得到国际联盟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19.杰出人物往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关于下列历史人物的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带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B.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民主
C.都采取了武装起义斗争方式 D.掀起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领导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札格鲁尔是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卡德纳斯是墨西哥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他们的运动掀起了亚非拉三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D项正确;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性质,排除A项;甘地领导力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卡德纳斯的墨西哥民族解放运动都未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民主,排除B项;甘地领导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采取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20.下侧史料说明甘地和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玻利瓦尔
A.背景不同 B.目的不同
C.方式不同 D.性质不同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甘地的话“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表明甘地采取的是非暴力的方式来抵抗邪恶势力,玻利瓦尔的话“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结合所学可知表明玻利瓦尔采取革命方式对抗西班牙,他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非暴力,一个暴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背景,目的,性质的信息,都在说方式,排除ABD项。故选C项。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专题17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资本主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内容预览
复习目标:梳理课标要求,明确考查方向,树立核心素养观。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内容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程;知道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程。 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教材及史料,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苏联模式的形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其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一战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唯物主义
考点 考向 考法 常现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向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法1 根本原因 考法2 军事集团 考法3 范围 考法4 性质 考法5 影响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巴尔干地区、奥匈帝国、意大利、欧洲战场(西线、东线和南线)、美国加入协约国、俄国退出一战、1918年、一战的性质和影响、帝国主义战争、相关地图和图片
考向二 萨拉热窝事件 考法1 基本情况 考法2 结果 1914年、普林西普、斐迪南大公、塞尔维亚、导火索、相关图片
考向三 凡尔登战役 考法1 地点 考法2 特点 1916年、德国和法国、阵地战、“绞肉机”、“地狱”、“屠场”、相关图片
考向四 十月革命 考法1 时间 考法2 名称 考法3 结果 考法4 性质 考法5 影响 二月革命、沙皇专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党、列宁、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相关图片
考向五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考法 措施与性质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和平法令》、人民委员会、巩固措施、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年)、相关材料和图片
考向六 巴黎和会 考法1 条约与内容 考法2 影响 考法3 对中国的影响 1919年、法国凡尔赛宫、“三巨头”、《凡尔赛条约》及其内容、国际联盟、凡尔赛体系、五四运动、相关图片
考向七 华盛顿会议 考法 基本情况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1921—1922年、9国(美国)、《九国公约》及其内容、机会均等、门户开放、华盛顿体系、相关图片
考向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法 名称 一战后国际秩序、组成、会议、评价、相关材料
考向九 新经济政策 考法1 时间 考法2 人物 考法3 措施——农业 考法4 措施——企业 考法5 影响 苏维埃俄国、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税、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意义、列宁、相关材料和图片
考向十 苏联工业化 考法1 背景 考法2 时间 考法3 特点 考法4 局限性 斯大林、1926年、1928年—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评价(积极和局限性)、相关图片
考向十一 苏联模式 考法1 形成标志 考法2 影响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新宪法、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评价、相关材料和图片
考向十二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考法1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考法2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考法3 埃及华夫脱运动 甘地、英国殖民者、措施、焚烧警察局事件、“文明不服从运动”、食盐专卖法、扎格鲁尔、华夫脱党、1919年、卡德纳斯、1917年宪法、结果与影响、相关图片
考向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法1 根本原因
1.(2023·怀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1914年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B.1914年6月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
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矛盾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考法2 军事集团
2.(2023·辽宁)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20世纪初“三国协约”成员国的示意图,图中______所示的国家是( )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奥匈帝国
考法3 范围
3.(2023·眉山)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1918年结束,但当时中国的新闻报道大多称之为“欧战”。这主要是因为( )
A.交战双方全是欧洲人 B.交战目的是夺取霸权
C.交战区域集中在欧洲 D.战争性质是非正义的
考法4 性质
4.(2023·东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上表述,指明了这场战争的( )
A.过程 B.结果
C.性质 D.影响
考法5 影响
5.(2023·北京)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爆发的原因 B.复杂的进程
C.战争的性质 D.深远的影响
考向二 萨拉热窝事件
考法1 基本情况
6.(2023·大庆)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它是(   )
A.来克星顿的枪声 B.约克镇激战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考法2 结果
7.(2023·常州)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考向三 凡尔登战役
考法1 地点
8.(2023·哈尔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法两国军队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是( )
A.萨拉热窝 B.凡尔登 C.莫斯科 D.斯大林格勒
考法2 特点
9.(2023·西藏)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的战役是( )
A.诺曼底登陆 B.凡尔登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萨拉托加大捷
考向四 十月革命
考法1 时间
10.(2023·怀化)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次革命爆发的时间是( )
A.1917年3月 B.1917年10月 C.1917年11月 D.1918年11月
考法2 名称
11.(2023·大庆)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  )
A.“十月革命”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考法3 结果
12.(2023·甘孜)1917年11月8日,当俄国人民醒来,在街头看到这样一则布告: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业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
这表明( )
A.彼得一世改革成功 B.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考法4 性质
13.(2023·邵阳)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三股进步潮流,即为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反抗阶级压迫而兴起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反抗侵略而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据此判断1917年的十月革命属于( )
A.资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改革
C.社会主义革命 D.民族解放运动
考法5 影响
14.(2023·长春)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考向五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考法 措施与性质
15.(2023·攀枝花)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材料表明苏维埃政权(  )
A.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D.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考向六 巴黎和会
考法1 条约与内容
16.(2023·大庆)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国签订和约,其中包括: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这一和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北大西洋公约》 D.《华沙条约》
考法2 影响
17.(2023·广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协约国的赔款政策“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凡尔赛和约》的缔结者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由此可见,《凡尔赛条约》最大的问题是( )
A.美国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 B.中国仍未摆脱被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C.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D.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考法3 对中国的影响
18.(2023·辽宁)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该“条约”指的是( )
A.《凡尔赛条约》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九国公约》 D.《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考向七 华盛顿会议
考法 基本情况
19.(2023·扬州)1921年11月,美国倡导召开国际会议,以遏制日本的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个国际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考向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法 名称
20.(2023·郴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别调整和重建了战胜国在欧洲、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种战后世界的新秩序通常被称为(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雅尔塔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
考向九 新经济政策
考法1 时间
21.(2023·西宁)列宁说:“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1921年春,列宁选择的“另一条道路”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 D.颁布苏联新宪法
考法2 人物
22.(2023·济宁)“面对经济瘫痪,1921年春天,他决定实行与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的政策。新的政策……允许农民以自由市场价格出售他们的剩余产品。”材料中的“他”是指(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考法3 措施——农业
23.(2023·徐州)列宁在1921年说过,“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这说明列宁主张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余粮收集制 C.固定粮食税 D.农业集体化
考法4 措施——企业
24.(2023·南通)1921年美国人哈默来到苏俄,在列宁的启发下经营租赁企业。哈默还说服福特到苏俄创办企业,接着一批美国公司蜂拥而至。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农业集体化的推进
C.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D.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考法5 影响
25.(2023·武汉)下图是某同学学习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笔记,可见该政策的实施,苏维埃俄国( )
措施 作用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迅速缓解了危机 ③巩固了工农联盟 ④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引入外资,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A.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 B.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C.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 D.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考向十 苏联工业化
考法1 背景
26.(2023·雅安)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后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为此,苏联( )
A.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B.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
C.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 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考法2 时间
27.(2023·烟台)下图所示“比例”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工业化的开展 D.赫鲁晓夫改革
考法3 特点
28.(2023·湖北)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 )
A.沿袭西方的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照顾了农民利益 D.协调了经济比例
考法4 局限性
29.(2023·重庆)关于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苏联党内进行了激烈争论,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的发展资金,除了向农民征收普通税外,还要通过扩大工、农产品的价格差来收取。后来,又不加限制地扩大这种价格差。这表明苏联工业化( )
A.资金充足 B.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 C.发展迅猛 D.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
考向十一 苏联模式
考法1 形成标志
30.(2023·东营)确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的事件是( )
A.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B.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C.1936年新宪法公布 D.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考法2 影响
31.(2023·安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
A.制约了产业转型 B.改善了民众生活
C.突破了发展困境 D.遵循了经济规律
考向十二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考法1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2.(2023·西藏)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图中①处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华夫脱运动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印度民族大起义
考法2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33.(2023·东营)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在墨西哥推行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是( )
A.扎格鲁尔 B.纳赛尔 C.卡德纳斯 D.曼德拉
考法3 埃及华夫脱运动
34.(2023·乐山)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发生在非洲地区的是( )
A.纳米比亚的独立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跨学科·地理)(2023·通辽)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资料,具有直观性。读下图,判断其所反映的时空区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2.(回归教材)(2023·青岛)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伦敦《每日新闻》报道:这一事件对欧洲来说像是一次雷鸣。这一事件引发了( )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3.(史料实证)(2023·鄂州)阅读历史著作,要关注历史解释,关注历史论证的过程和结论。现摘引《世界史·现代卷》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段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引文中的论证结论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B.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
C.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 D.战争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4.(跨学科·语文)(2023·泰州)《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工业化成功实现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5.(关键词分析)(2023·南充)下图是某老师展示的历史专题学习的课件,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主题: 内容:①彼得格勒;②斯莫尔尼宫;③阿芙乐尔号;④攻占冬宫
A.二月革命 B.巴黎和会 C.十月革命 D.华盛顿会议
6.(时空观念)(2023·十堰)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②中共一大召开
③巴黎公社 ④十月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7.(情境探究)(2023·遂宁)在电影《我的1919》里,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说:“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段话中的“和约”是指( )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九国公约》 D.《开罗宣言》
8.(跨学科·美术)(2023·福建)时政漫画是历史的一种遗存元素。下图漫画( )
A.揭露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罪行 B.体现法国意在引发新战争
C.再现1940年人们的抗议场面 D.预测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
9.(史料实证)(2023·聊城)列宁指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苏俄(联)的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上述主张的是(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10.(回归教材)(2023·吉林)“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该内容反映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11.(历史解释)(2023·攀枝花)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12.(史料分析)(2023·盐城)“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模式的推行 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3.(新情景)(2023·郴州)甘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内容包括“(1)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2)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与该计划有关的是(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华夫脱运动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卡德纳斯改革
14.(归纳概括)(2023·宜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15.(情境探究)(2023·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国家时间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述1870-1913年英国、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
(2)小红同学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6.(史料分析)(2023·宁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俄国革命首先发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结出硕果,之后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
——摘编自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花在哲学上的工夫,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前进了一步。这个事实不仅仅关系到建设一个中国的革命的党的问题,而且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可以从根本上变得适用于中国。
——摘编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革命”是哪一历史事件?并说明“结出硕果”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上的主要贡献。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与中、俄革命的关系。
17.(史料实证)(2023·镇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解放农奴后,俄国政府通过规模庞大的铁路建设计划来创建全国性市场;通过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如对纺织品征收高关税,对原棉征收低关税。这一时期,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俄国引进先进技术的主要手段。然而,这些工厂按照西欧标准建造,并没有根据俄国自身的经济情况加以调整,导致农业依然是俄国规模最大的产业。
材料二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始于1928年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他们将资金投入重工业和机械生产,大型工厂在苏联非常普遍。建设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国家制定计划来协调各方的行为,规定企业产量,引导企业生产。这些措施当时推动了苏联经济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突然放缓,到80年代末,经济停止增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罗伯特 C 艾伦《全球经济史》
请回答:
(1)俄国“解放农奴”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政府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
(2)1928年苏联推行工业化建设时的领导人是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显著特点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综合上述材料,俄国(苏联)的经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
1.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罗素的观点( )
A.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 B.反映了当时协约国的立场
C.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D.对战争原因缺乏全面认识
2.中外历史很多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下列事件之间有内在联系的一项是( )
① 新航路开辟 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 巴黎和会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④ 凡尔登战役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法西斯侵略暴行
A.① B.② C.③ D.④
3.如果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比作一场化学反应,用表示。那么方程式中的“点燃”指的是( )
A.德军突袭波兰 B.凡尔登战役
C.萨拉热窝事件 D.俄国退出战争
4.下图是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于1918年在法国西部战线生活了4个月后,完成的绘画《毒气战》。该作品体现了( )
A.法国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B.一战的残酷性
C.凡尔登战役伤亡惨重 D.一战持续时间长
5.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那动乱的1917年的4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松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派掌权?”正确的回答是( )
A.沙皇政府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工兵代表苏维埃 D.布尔什维克党
6.社会主义发展史,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发表起,至今有500多年。据此判断,与下面时空坐标中③相对应的表述是( )
A.实行国家干预是恢复经济必要手段 B.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飞跃
7.下图立足于战争与革命的视角审视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系列革命。从中可推知( )
A.反战是俄国革命的唯一追求 B.民心是统治兴亡的重要基础
C.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D.革命是变革社会的唯一途径
8.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B.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9.仔细观察,下列文件与图中漫画主题有关的是( )
A.《和平法令》 B.《凡尔赛条约》
C.《九国公约》 D.《全国工业复兴法》
10.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
C.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11.一战结束后,美国认为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完全胜利彻底破坏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均势。英国在战后遏制日本方面与美国日趋一致,并希望在愈演愈烈的海军竞赛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由此可知,英美推动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意图是( )
A.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B.制裁日本的侵略行径
C.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定 D.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1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①本质上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②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并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我们从歌词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C.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 D.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14.下图是苏联1928年印发的一幅海报《工业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图案相当规整,背景的机器、仪表犹如机械制图,工人形象亦如机器人一般体现了规则和力量。该海报反映了苏联( )
A.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B.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开始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倡导实施指令性计划体制
15.如图为1913—1937年苏(俄)联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关于图中数据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阶段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B.②阶段是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
C.③阶段是因为国家计划经济的开展 D.④阶段苏联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6.“每一双皮鞋或者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特点是( )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17.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依据宪法进行改革。这反映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
A.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都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C.都基于国情,斗争形式多样 D.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8.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两次民族民主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都体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特点 B.都推动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C.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完整 D.都取得了国际联盟的支持
19.杰出人物往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关于下列历史人物的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带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B.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民主
C.都采取了武装起义斗争方式 D.掀起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0.下侧史料说明甘地和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玻利瓦尔
A.背景不同 B.目的不同
C.方式不同 D.性质不同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中考历史高效复习(含新考法新考题)】专题17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时期(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